•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64
  • 60
  • 4
  • 3
  • 1
  • Tagged with
  • 68
  • 68
  • 27
  • 17
  • 15
  • 15
  • 13
  • 13
  • 12
  • 12
  • 11
  • 11
  • 11
  • 11
  • 10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21

運用設計樣版於網路式決策支援架構之探討-以資金轉撥計價應用為例

楊智欽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傳統上,決策支援系統皆為單機作業,隨著資訊科技與網路的興起,決策支援系統也開始利用Web-based的機制達成決策資訊即時共享的目的,突破以往的地域與時間限制,但也增加了系統整體架構的複雜度,提高了這類系統在開發與維護時的困難度。過去十年中,物件導向(Object-Oriented)的軟體工程開發方式成為相當熱門的話題,主因在於可以有效地提高軟體可再使用性並降低了軟體結構的複雜度,設計樣版(Design Patterns)即屬於物件導向技術中的一項,其被認為定位於整合軟體系統的標準程序與專家經驗概念成為一些物件設計的指引或參考原則,以更有彈性的結構來描述某些特定的功能與行為,以及系統構成物件間相互關係,可以用來有效提昇軟體再使用與維護的應用層面。簡單來說,設計樣版即為程式設計師在解決特定問題上經驗的累積,也可以視為是另一種軟體物件再利用的方法。所以本研究的主要目的為建立一個以設計樣版為基礎之主從架構式的網頁式(Web-based)決策支援架構,並提出一相對應之發展流程與設計樣版的找尋原則,以期望透過此一可再用之發展架構,減輕開發者的負擔並增加開發時的效率,並增強所開發的系統的彈性,使系統能擁有更高的可維護性與可再用性。最後並以資金轉撥計價的應用做為例子說明,以說明此架構之應用方式。
22

德國統一後高等教育改革之研究 /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after reunification in Germany

江世琳, Chiang, Shih L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高等教育改革在20世紀後不斷推陳出新且成為國家發展的重要項目之一,世界先進國家無不投入大量的經費和研究在發展高等教育上。從德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展來看,市場的要求成了改變高等教育的主要推動力,而各個高等學校國際化的程度也成了大眾選校和評估職業發展的標準。研究發現,德國在統一以後不但高等學校增加,大學生人數也提高,其改革的真正動機就是國際化,目的是為了維持高等教育在歐洲乃至於全球的競爭力。德國統一以後最大的高教改革特色是引入學士碩士兩階段學制以和國際接軌,同時更積極在各校推行績效責任制度和評鑑以提升教學品質和落實辦學成效,最後更藉由擴大學校的自主管理為發展學校特色的手段,用來達到競爭的目的。德國的做法其實並不異於其他國家,而波隆那進程在促進歐洲高等教育區的發展更適時地給予了德國聯邦政府這麼做的理由。德國聯邦政府為了保障其高等教育在歐洲框架下的「地位」,必須將自己放入歐洲高等教育區的系統中,讓德國高等教育的體制與歐洲其他國家的標準相互連接起來。德國聯邦政府認為歐洲高等教育區在未來會是全球化的一個縮影,而德國各邦高等學校願意妥協也是因為意識到唯有將自己放入一個競爭的系統中學校才會更具吸引力。 /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continued to emerge in the late 20th century and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developments for a country. Advanced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have invested a lot of their time in funding, researching and developing their higher educational programs. From an international point of view,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workplace are driving the changes in higher educational programs. Indeed, the degre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also affect how a school will be judged by students wanting to develop their professional skills. This study indicates that both the number of highe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and also the number of student enrollments in Germany have been increasing since Reunification. The motivation of the reform is to internationalize the higher educational system with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the competitive potential of German students. Germany has opened up access to a new bachelor-master-system in order to more readily connect students to international programs. The new evaluation and accreditation processes have been instituted in order to raise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to ensure the effectiveness of schools. Germany's approach is not different from other countries. The Bologna Process, which is a guideline for the 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Area, gave the German Federal Government a reason timely to modernize its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If the German Federal Government had not addressed the accords, Germany would have lost its stature and fall behind European trends and development within the 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Area. The German Federal Government is aware that the 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Area will be a small microcosm of globalization in the future, and local Germ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also realized that they can be attractive only when they put themselves into a competitive international system.
23

德國再統一問題之研究

黃烈修, HUANG, JIE-XI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計六章十五節,約十萬字。以第一章和第六章為全文的重點,第二章、第三章 、第四章、第五章則是「德國再統一問題」發展過程之討論。現在分別將各章要點敘 述如下: 第一章:界定「德國再統一問題」之內涵,並且闡述「統合理論」。 第二章:說明「德國再統一問題」的由來,敘述二次大戰結束後,德國分裂的歷史背 景。 第三章:討論一九四九年東西德各自獨立建國後至一九五八年柏林危機前,對立時期 的東西德關係,重點包括東西德分別加入華沙、北約集團、西德艾德諾政府時期的德 國政策,及對立時期東德政權對「德國再統一」的看法。 第四章:討論自一九五八年柏林危機至一九六八年捷克事件發生前,轉型時期的東西 德關係。重點在敘述柏林危機時期美、蘇及東、西德對德國問題的立場。並說明柏林 危機對東西德決策者之德國政策造成之影響。 第五章:討論一九六八年捷克事件後,東西德在談判時期的關係。重點在說明捷克事 件對西德的影響,敘述西德布蘭德政府的政策轉變,探討西德在一系列「東方條約」 的談判過程中,東西德對德國問題目標和現實環境間的妥協折衝。並敘述東西德基礎 條約簽訂後的東西德關係。 第六章:結論。對「德國再統一問題」做一綜述,歸納出影響「德國再統一問題」的 內外因素,最後做成結論。
24

中共對台「和平統一」之研究

蔡廷俊, Cai, Ting-Z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泛談﹁統一戰線﹂,含﹁統戰﹂淵源、界定、功能; 第二章敘述中共對我復興基地台灣進行﹁統戰﹂策略之演變,內含﹁武裝解於台灣﹂ 、﹁和平解放台灣﹂、﹁保釣﹂﹁認同﹂﹁回歸﹂﹁統一﹂等階段; 第三章講述中共當前對台進行﹁和平統一﹂之策略,分析了策略之形成與演變,以及 提示了對台之﹁統戰﹂機構; 第四章詳舉﹁和平統一﹂之內涵,逐一舉述中共主動要求、泡製﹁三通﹂﹁四流﹂﹁ 六不﹂之鮮知事例;同時,剖析了中共高度謀略地製造﹁統一﹂輿論:歪曲﹁鄉土文 學﹂、宣傳﹁蔣勻田事件﹂、宣揚﹁陳婉真事件﹂、贊美﹁高雄事件﹂、渲染﹁黃植 誠事件﹂、大提﹁馬璧事件﹂等等﹁拉﹂、﹁打﹂謀略工作;
25

金大中的陽光政策及對南韓與美國關係的影響

劉怡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為了解南韓金大中政府自1998年起對北韓所採取的「陽光政策」,在國際、國內政治環境變遷後可能的發展與衝擊,本論文分別就「陽光政策」施行前後,分析兩韓關係在政治、經濟、軍事關係上實質的改變。除此之外,並同時探討美國在南北韓關係上可能造成的影響,及「陽光政策」對於美國與南韓之間關係的重要性。 透過靜態的比較與動態的分析,筆者認為,「陽光政策」的施行確實對南北韓關係、美國與南韓關係造成影響,且隨國內、國際環境的變遷,此一政策的發展將因美國、南韓在政治、經濟、軍事等的不同考量下,有更多的分歧與不協調的可能。然而,可以確定的是,2002年底南韓新任總統盧武鉉的就任,使「陽光政策」將持續施行,但美國與南韓之間,勢必需要有更多的磨合與折衝,才有可能獲得理想中的平衡,並能有效的改善與維持南北韓的關係。
26

Requirements Management of Software Development in CMMI / 以CMMI為基礎提升軟體開發需求管理

蘇毓婷, Su, Yu-T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軟體開發的過程中,有效的需求管理能促成高品質的軟體及管理。在CMMI中與需求管理有關的議題包括需求發展(Requirements Development)流程領域-屬於CMMI成熟度第三級,提供一些目標、執行方法(practices)和相關資訊作為指引,協助開發團隊發展顧客需求和產品需求。另一個相關議題-需求管理(Requirements Management) 流程領域,屬於CMMI成熟度第二級,可用於幫助需求管理的規劃與控制,建立追蹤機制,以及評估改變衝擊。 本篇論文以達成CMMI中需求發展和需求管理流程領域目標為前提,利用概念形成(Concept Formulation)和系統展示(System Representation)研究方法,並調適RUP中的需求工作流程(workflow),最後發展出一個整合的需求管理架構-稱為IREQM(Integrated Requirements Management),用於處理需求面的問題。本研究亦根據IREQM架構進行實作,發展出一套可協助軟體需求發展與管理的支援系統。最後,我們利用自我評鑑表,評估IREQM及依據IREQM實作的雛型系統與CMMI目標和執行方法相符的程度。 / Effective requirements management can help the software development process to ensure a high-quality software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process. In CMMI, the process area RD (Requirements Development) provides a set of goals, practices, and related features to develop customer and product requirements, and the process area REQM (Requirements Management) is to help establishing and appraising the quality of requirements management. Both issues are covered by the generic requirement management concerns. This study is conducted by the Concept Formulation and System Representation method to develop a systematic process to deal with the requirements issues in the software development process, in order to meet the RD and REQM goals in CMMI. The study proposes an integrated requirement management framework, called IREQM, tailored from the requirements workflow in RUP. A CMMI support system, to implement IREQM is established to facilitate the REQM and RD activities during the software development process. Finally, a self-appraisal checklist is used to evaluate the compliance of the IREQM framework and its implementation to the CMMI model.
27

五○年代中國大陸基督教界控訴運動研究——以上海為中心 / The Accusation Movement of Protestant Churches in Chins--Focusing on Shanghai Area

鄭揚馨, Cheng, Yang-Hs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共產主義體制下,中國社會各部分皆無法擺脫政治力量的滲透,必須接受人民政府的動員,投入各種政治任務中。作為人民團體之一的基督教界,亦無法免除履行中共政治要求的義務。中共建國之初,即根據對國內外政治局勢,及敵我力量對比的評估,申明打倒「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及「官僚資本主義」等「三大敵人」為首要政治目標,並據此發動全國性政治運動,藉此鞏固政權,樹立其不可挑戰的統治權力。由統治者的觀點出發,與當前須對付的主要矛盾——「三大敵人」有密切聯繫的基督教界,也必須透過向其中的「敵對階級」鬥爭之過程,來適應新中國、新社會的形勢,因此中共在取得政權之初,即對基督教提出切斷與外國勢力的關係,實踐「反帝愛國」任務的要求。為達改造基督教的目標,中共拉攏吳耀宗等認同社會主義道路的基督教人士,配合官方意志而發起「三自」運動,欲將所有更正政教信徒納入政府為其預定的前進軌道。在「反帝愛國」統一戰線範圍中,基督教的發展方向自始即受政治形勢的制約。中共建國之初基督教政策相對較為寬鬆,但韓戰的爆發則催促了革新運動的腳步,朝向激進化發展。在抗美援朝及鎮壓反革命二大運動結合的政治氣氛下,政府大力動員全國人民,針對美帝侵略陰謀罪行,及反革命分子顛覆活動展開控訴運動。對基督教問題而言,政府利用了此一時機,亦針對全國教會發動大規模的群眾控訴運動,要求中國基督徒擺脫並肅清外國勢力在中國教會內的一切影響。在「處理接受美國津貼的基督教團體會議」(又稱「北京會議」)上,政府官員及以吳耀宗為首的三自骨幹人物示範控訴運動的模式,繼而推行至全國各教會團體,全面展開。 在1951年基督教界控訴運動的發展方面,上海為政府眼中「帝國主義」勢力強大的地區,故在控訴運動中首當其衝。從中共意識型態角度而言,中國基督教之本質與「帝國主義文化侵略」無法分割,因而不論是長久以來接受外國津貼的宗派教會,或一向實行三自本土獨立教會團體如靈糧堂、靈工團、及影響力與規模更大之耶穌家庭、上海基督徒聚會處,皆無法免除接受整風改造的命運。在控訴運動推行過程中,多數重要基督教組織在宗教事務處及三自會介入操作下,清除了政治立場、觀點有問題者,使中共黨政得以確立其對各教會團體之領導權。然而仍有包括聚會處在內的本土自立教會,對三自運動持懷疑甚至抗拒態度。再者,許多不滿黨政力量干涉教會事務運作之公會信徒或傳道人,將其宗教信仰活動轉入地下,促使家庭教會勢力迅速增長。這些公開、地下教會組織及「自由傳道人」在1953年以後,逐漸遭受政治力壓迫。在1954年7月下旬第一屆「中國基督教全國會議」於北京召開,正式確立三自運動之名稱,將原先的「革新」改為「愛國」,促使基督徒體認到加入三自的必要性。最後有關當局又藉由1955年「胡風事件」掀起的全國「肅反」運動,將反三自之教會人士以「反革命集團」罪名加以整肅。1955年10月29日,中共正式宣佈凡三自管理範圍外之基督教活動皆為非法,在上海基督徒聚會處進行整風鬥爭,並在其內部進行改組,正式納入三自管轄中。該會的「新生」,可說確立了中共對教會發展方向的主導地位。
28

德國統一後德東勞資關係體系之研究:新制度主義之觀點 / Analysing the system of Industrial Relations in Post-Unification Eastern Germany: a Neo-institutional Approach

余雁翔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德國勞資關係體系自80年代起,即受到全球化、歐洲區域整合與全球科技產業市場變遷的影響,致使德國整體勞資關係體係呈現逐漸衰退的趨勢。然而在此整體發展趨勢之下,德國內部卻同時存在德東、西勞資關係體系分歧化發展。為了解析德東的異常發展現象,本文採用新制度主義-社會學制度論為研究途徑,分別以制度、組織、次級團體三個層次的分析架構,檢視德國勞資關係體系於德東運作的問題所在。 本文研究發現,造成德東勞資關係體系異常化發展的主因有二。一,東德勞動社會文化的遺緒。東德為採行中央計畫經濟、黨國極權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因此並沒有獨立自主的勞資利益團體存在,致使東德勞動社會行為者對於集體協商制度缺乏信任感,並且社會實存的勞資協商也因而轉為內在化,呈現出一種公司內非正式的團體統合主義。二,兩德統一下東德激進經濟轉型。兩德經濟制度統一與勞動社會整合皆是採取一種由西德主導的家父長主義式轉型策略。是故,在此情況下,德東勞動社會行為者在統一後面對的是全然陌生的新制度與新組織,並且在東西德勞動社會文化相異的前提下,統一後德東勞動社會行為者對於勞資關係體系因而產生異化的現象。 另外,本文藉由對於德東金屬、電子工業統一至今勞資關係發展的觀察,指出統一後德東不僅無法融入勞資關係體系的運作之中,甚至成為體制內不穩定因素。德國勞資關係體系運作的特色在於,它為一種包含制度制約與社會自主的治理模式,因而制度、組織、次級團體行為者三者彼此是環環相扣,牽一髮而動全身。德西在未考量東德勞動社會文化下,貿然執行勞資關係體系的移植,此舉不僅造成德東勞動社會的失序,也間接撼動了德國整體勞資關係體的穩定。
29

企業資訊入口網站之系統架構與物件導向模式建立之研究

劉翼銓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人類有史以來,便一直思尋利用各種方式將知識傳遞給下一代,隨著資訊科技近幾十年來的快速發展,再加上網際網路無遠弗界的影響,人類對利用資訊科技來強化知識管理的重視程度,正與日俱增。 一個良好的知識管理機制,對於企業而言是相當重要的。資訊科技正是促成知識管理的重要因素,資訊科技以各種不同的方式應用在知識管理上,企業資訊入口網站扮演了企業內外部巨量商業資訊的單一進入及個人化瀏覽窗口,並且整合背後的資訊資源、企業流程及其他員工之角色,以達成企業知識管理的目的。 而近年軟體工程上也有長足的進步,便是統一模式化語言(UML))的誕生。標準的制定加上物件導向本身的特性,不但大大的降低企業應用軟體時塑模的複雜度,同時亦提高模式的實用性。而塑模的觀念由來已久,一直為智慧型決策支援系統的重要議題,在日趨複雜的電腦及通訊環境中,以塑模觀念進行各式資訊系統的分析與設計漸趨重要。 因此,本研究便審視了目前所存在的企業資訊入口網站的系統架構,探討其共同的缺陷,並嘗試以MVC架構和物件導向方法,提出一個更好的企業資訊入口網站的系統架構和一個高階的物件導向模式來改善現存架構的缺點,另一方面也提供一個企業資訊入口網站架構的理論模式讓想要實施此一系統的人得以參考。
30

一九三五年至一九四九年國共談判之研究 / Research in Negotiation of KMT & CC: 1935-1949

林慶南, Lin, Chin N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孫中山先生領導國民革命建立民國後,中國即入軍閥割據的局面。 北伐的成功,為中國統一與建設帶來弓一線署光,但此時內有中共叛叛, 外有日本侵略,國民黨在「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考量下,積極剿共,使 得中共在一九三四年放棄江西根據地向西逃竄,瀕臨被剿滅的命運。一九 三五年七月共產國際在莫斯科召開第七次代表大會,史達林有 感於德、 義、日等國對共產主義的威脅日增,及提出了統一戰線的口號,此一政策 與當時中共內求生存與發展的目標相符合,因此積極推行世所週知的「第 二次國共合作」,成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經由此,中共在與國民黨邊打 邊談的過程中,逐步奪取了國民黨的政權。中共是如何在剿共後只餘一萬 多兵力擴張到能與國民黨相抗衡,進行奪取其政權,這是一個值得令人深 思的問題。對於這個問題,一般多是以中共軍事實力的擴張或其發展策略 做為討論的重點,本文主要是從國共間的談判著手,來探討當時國共兩黨 為何選擇以和平的方式作為解決雙方權力競爭的手段﹖有那些內外的因素 促使了此一歷史性的國共合作﹖雙方談判的動機為何﹖各階段談判之主要 爭議為何﹖中共力量的消長是否影響其談判方式﹖並歸納出若中共談判之 原則,最後將以國共間從一九三五年起到中共奪取政權的十五年間所締造 的許多正式與非正式的談判為綱,來探討中共如何在與國民黨談判的過程 中,逐步獲得其政權的合法性,終致成功的奪取國民黨所控制的國家機器 。

Page generated in 0.027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