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
十六世紀蒙古社會游牧佛教之研究 / Nomadic Buddhism in 16th Century Mongol Society宋炯瑞, Jon Ryan C. SORIAN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十六世紀後的蒙古文獻多半主張當時的蒙古社會很像蒙古帝國的元朝,但是這兩個時代的社會並不相同,十六世紀後,蒙古人改信佛教的過程跟他們歷史所描述的元朝有所出入。蒙元政教制度對於一般蒙古生活方式的影響並不如十六世紀之後的蒙古佛教。蒙古人在十六世紀的改信佛教活動,使得蒙古社會產生大規模的文化辯證。本文旨在探討蒙藏社會的多元文化變遷、分析蒙藏社會的宗教辯證,將佛教的宗教制度與蒙古社會的傳統信仰系統(即所謂薩滿教)做出比較。某些學者認為藏傳佛教跟薩滿教之間的關鍵連結即為密教,因此,本文也將分析格魯派佛教中最主要的密教系統,即所謂《密集》(藏:gsang-ba 'dus-pa)的文獻及儀式的發展。《密集》的系統跟薩滿教有許多類似的信仰、倫理、及實踐方式,但兩者之間的區別才是引發蒙、藏社會變遷的關鍵。本文將指出,就是因為《密集》被佛教制度同化、中央化、定居化了,因此才改變了蒙古人游牧的傳統習俗跟意識形態。本文主要的研究方法是分析蒙、藏、漢文的歷史、佛經等文獻以及現代學術的相關理論。本研究將有助於蒙藏宗教歷史的討論以及民族之間的理解。
|
32 |
心的地圖與家的記憶:在臺蒙古人的民族認同 / Heart Map and Home Memory:Ethnic Identity of the Mongols in Taiwan許乃元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旨在研究1949年前後,隨國民政府遷臺的蒙古人。紀錄他們的遷徙史與文化發展,並分析不同世代的在臺蒙古人之蒙古民族認同感。據蒙藏委員會截至2013年的統計,在臺蒙古人共有466人。本文是以家族為單位尋找研究對象,透過文獻資料、訪談及參與觀察法,進行歸納與分析。在本文的研究中發現,這些年來凝聚在臺蒙古人的活動主要有致祭成吉思汗大典、蒙文進修班和新春團拜。此外,還有蒙古同鄉會與蒙古文化協會兩個民間組織,負責聯繫在臺蒙古人、發展蒙古民族文化。蒙古文化協會曾經發行過雜誌、不定期辦理聚會與文化活動,是維繫民族情感重要的組織。本文以集體記憶探討遷徙與認同之間的關係、文化的傳承與失落以及影響民族認同的因素,有助於了解離散在臺灣的蒙古人。
|
33 |
偽「蒙古人民共和國」成立背景之研究李俊熙, LI, JUN-X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研究目的,乃希望透過對清末民初的外蒙情勢,以及在外蒙中國、俄國、日本
等國際勢的抗衡,分析、探討,讓吾人瞭解外蒙脫離中國轉為蘇俄附庸的共產國家的
歷史背景。
在參考資料方面,以中文資料(其中包括英、日翻譯本)為主,加以英、日文資料來
補充。但在現實環境的限制下,蒙文資料的蒐集十分困難,而且本人的蒙文造詣不深
,故不得不參考西方學者及日本學者相關翻譯本和著作。而本文研究方法上,主要是
採用歷史學的架構,予以分析、比較、綜合,尤其因資料上的史事記載有所不同,所
以經由分析比較,加以推論,最後提出定論。
本文研究內容,除緒論和結論之外,共四章十一節。概分為民族主義之抬頭﹕俄國的
策動以及中國的失策激起蒙古人的民族意識。革命集團之誕生及其活動﹕蘇俄十月革
命對外蒙部分民族主義者的影響,及與蘇俄共黨及第三國際人士的接觸,以擴張其革
命力量,其結果遂組成臨時政府。外來勢力之變化﹕首先探討中國內部之宜皖戰爭,
以至引起在外蒙外來勢力的變化,即白俄溫琴在日本的支持之下占領庫倫,嗣後蘇俄
赤軍藉口討伐白黨而侵入外蒙,並在蘇俄的指使之下建立人民政府。保守勢力之衰退
﹕由於神權及封建特權之限制,青年團之組織及其在政治上所扮演的角色之影響,且
保守派與急進派雙方激型之鬥爭,至使保守勢力逐漸衰退,而以活佛哲布尊丹巴之逝
世為最明顯之象徵。
結論則是闡述,十九世紀末開始抬頭的蒙古民族主義,在俄國慫恿之下,並一九一0
年清廷對蒙政策的轉奱,以及一九一九年徐樹錚的武力撤治而被激起,加上蘇俄十月
革命的影響,終致外蒙出現革命集團。嗣後在第三國際的支使以及赤軍的武力援助下
,建立人民政府。再經過數次流血肅清民族主義者,以及蒙人的精神領袖活佛哲布尊
丹巴的逝世,最後成立了附庸蘇俄的「蒙古人民共和國」。
|
34 |
蒙古察合台汗國游牧封建體制之研究張中復, ZHANG, ZHONG-F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旨在探討蒙古察合台汗國立國中亞期間,其游牧封建體制自形成,變遷、到式微
的過程。全文共計十三萬餘言,分為七章十七節。
第一章為緒論,分為三節。主要闡述研究動機、目的、範圍與架構,以及就整體歷史
發展的觀點來說明蒙古統治中亞的特殊意義。
第二章為文獻探討,分為兩節,包括史料分析與一般研究評述兩個部份。
第三章分為三節,旨在探討早期蒙古游牧封建體制的發展及演進,首先是分析游牧封
建體制的定義,其次再就大蒙古國時期游牧封建體制的強化及其向西域的推移過程進
行探討。
第四章共分三節,旨在探討察合台汗國的建立及其初期游牧封建體制的形成。除了敘
述察合台汗國立國中亞的基礎,背景及經過之外,並分析該汗國在大蒙古國時期其內
部封建結構的運作,以及在大蒙古國的整體封建秩序中,其做為西域宗藩的特殊性及
重要性。
第五章共分三節,旨在探討隨著封建戰爭以及大蒙古國的分裂,察合台汗國逐漸脫離
早期與大蒙古國之間所保持的封建關係。同時隨著獨立汗國型態的確立,察合台系宗
王在中亞的封建王權也由於對游牧及定居文化的抉擇而出現對立的趨勢。
第六章分為三節,旨在探討察合台汗國因內部宗王勢力的對立而分裂,以及在此之後
其游牧封建體制逐漸式微的過程。而其中東、西兩汗國內察合台王權的衰落更是此過
程中值得重視的現象。
第七章為結論,為全文的總結。
|
35 |
元代的集慶路徐桂香, XU,GUI-XI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試圖研究元代的集慶路(即今之南京),尤以城市與經濟的發展為中心,主要探
討集慶路在元朝蒙古人的統治下之城市及經濟之發展面貌,藉此區域之研究以管窺元
代統治江南地區之經濟及城市發展情形。
本論文約七萬字,除前言外,計分五章十二節。前言敘述研究目的、研究範圍、研究
限制、主要材料以及各章概述。第一章「導論」:描述由東晉迄南宋之社會及經濟重
心之南移,以及集慶路在江南之地理位置及重要性。第二章「城市功能的變遷」:探
究集慶路由六朝迄元城市功能之變轉變,其由政治城市轉變為軍事城市以及運轉城市
之歷程及面貌。第三章「元代集慶路的經濟的特色」:主要分農業(包括水利)、手
工業、商業三方面,藉以了解其經濟發展以及特色。第四章「元代集慶路之城市結構
」:探討南京城之城市規劃、人口、市鎮分佈以及與腹地的關係。第五章「結論」:
由元末朱元璋選擇集慶路作為革命基地,綜論宋元以來集慶路皂的發展梗概。
|
36 |
中共在內蒙古推行「民族區域自治」政策之研究潘欣中, PAN, XIN-ZH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試圖以政策分析的方法來探討中共在內蒙古推行「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的背景
、過程與執行的結果,以期獲知中共統治內蒙古的事實,藉以提供光復大陸後蒙疆建
設參考。
全文計約九萬餘言,共分五章十五節。
第一章,說明研究動機、目的、方法、範圍及限制,並對本文之研究架構做一介紹,
同時,略述內蒙古的概況。
第二章,探討中共在內蒙古推行「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的背景、原因,及中共政權成
立前對少數民族政策的演變過程,並述及中共將「民族區域自治」政策列入議程,使
其合法化的經過。
第三章,分析中共規劃「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的依據,並將民族區域自治法規的制定
過程、內容做一分析、比較。
第四章,探討中共在內蒙古執行「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的機構,及相關法令上的配合
,並對執行中的演變作一說明及分析。
第五章,係就中共在內蒙古推行「民族區域自治」政策之成效、影響作一綜合性的討
論,並提出三民主義民族自治之方向與前途,為光復大陸後蒙疆之重建尋出一條正確
的方向。
|
37 |
全真教與元代帝室之關係鄭素春, ZHENG, SU-CH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全真教是興於金代,在華北地區勢力較大的新宗教之一.到了大蒙古國時期,其勢力
更為壯大,以迄於元.本論文研究主題,在探討全真教與蒙古帝室之關係.計一冊,
七萬餘言,共分五章.
第一章緒論.
第二章全真教的初期發展.共分三節,敘述王重陽之創教,七子與教團的開展,以及
教團與金王朝的關係.
第三章成吉思汗時期:全真教地位的建立.共二節,討論成吉思汗的宗教態度,丘處
機與教團地位的建立.
第四章窩闊台,貴由至蒙哥可汗:全真教地位的轉變.共三節,討論汗廷與教團的關
係,朝臣與教團的往來,教團擴張及地位的轉變.
第五章後論:忽必烈以後的全真教.
|
38 |
清季內蒙古墾務研究----東四盟林正全, Lin, Zheng-Q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緒論。第二章分為二節,各就清代內蒙移墾政策之歷史背景及地理環境加以探
討。
第三章清代內蒙移墾政策沿革,分為二節,第一節對清代對內蒙古土地政策轉變的過
程加以縱的敘述,試圖從轉變的過程中找出其政策轉變的線索,第二節則對政策轉變
之因素加以探討。
第四章分為四節,分別檢討清季漢人涌入東四盟之原因,漢人移墾東四盟之路線及發
展過程、清廷在蒙地的設治,以及清季東四盟之情勢,透過這些線索研究其間的相關
及變化。
第五章探討清季漢人移墾東四盟之實際狀況,共分三節,分別探討漢人移墾東四盟的
活動,包括荒地放墾之過程,東四盟之農業景觀及其他建設,並對漢人移墾東四盟所
產生之影響做一探討,包括文化變遷及移墾之衝突。
第六章結論,對清季對內蒙移墾政策做一檢討,並試著提出將來解決蒙地問題之途徑
。
|
39 |
中共內蒙古文教措施之研究程曉峰, Cheng, Xiao-F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緒論
(一)內蒙古自然環境。
(二)內蒙古歷史淵源。
(三)內蒙古社會文化。
二、中共文教思想理論及其政策。
(一)中共文化思想理論與政策。
(二)中共教育思想理論與政策。
三、中共內蒙古自治區文教政策背景。
(一)中共少數民族文教政策。
(二)內蒙古清代、及民國以來的文教概況。
(三)內蒙古淪陷後的文教概況。
四、中共內蒙古自治區之文化工作分析。
(一)中共在內蒙古之文化政策。
(二)中共在內蒙古之文化措施。
五、中共內蒙古自治區之教育工作分析。
(一)中共在內蒙古之教育政策。
(二)中共在內蒙古之教育措施。
六、結論
(一)中共在內蒙古文教措施之成效檢討。
(二)中共在內蒙古文教措施之影響。
(三)三民主義文教政策之前途。
|
40 |
清代科爾沁部與滿洲關係之研究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ORCHIN AND MANCHU劉曉瑩, LIU, SHEAU-Y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共分為六章,除第一章為緒論,第六章為結論,外其餘章節概要分述如下:第二章:科爾沁部歸順滿洲的過程.論述科爾沁部與滿洲間,如何展開並維持其關係.同時得知,該兩者間的關係,自始就是以軍事動機為結合目的,而此種軍事目的,也深深影響兩者日後關係的轉變.第三章:軍事,婚姻,政治的交互作用.本章以婚姻關係為主軸,分析該二者如何利用婚姻的結合,來促進各方面的關係.第四章:從極盛到疏離的轉折.清聖祖時,可說是雙方關係的最高峰. 至清中葉以後,由於內外因素的交錯,使科爾沁部與滿洲間的關係轉趨勢微.第五章:科爾沁部的力圖振作.由於軍事的需求減少,因此科爾沁部與滿洲的關係大不如前,因此,在科爾沁地區乃積極推行新政,試圖打開一條新的發展方向. / There are three categories in the research ,including military marriage andnew policy.By those way ,to explain how was Korchin and Manchu spreading outand maintenance their relationship.
|
Page generated in 0.075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