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
青少年自我中心與偏差行為之關係陳明輝, Chen, Ming-Hu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瞭解青少年自我中心與偏差行為之現況,並探討青少年家庭關係、同儕關係、學校關係、自我中心、認知曲解與偏差行為之間的關係。本研究使用「想像觀眾量表」、「個人神話量表」、「認知曲解量表」、「父母關係量表」、「同儕關係量表」、「學校關係量表」與「偏差行為量表」作為研究工具,並以在學國中、高中與少年輔育院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實得樣本364人,男生213人,女生151人)進行調查。調查結果分別採用描述統計、t 考驗與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多元逐步迴歸與徑路分析等統計方法加以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一、男生比起女生在「個人神話不可毀滅性」、「認知曲解」、「負向父母關係」與「學校疏離關係」來得高,但女生在「自我揭露同儕關係」則比男生來得高。
二、高年級學生在「印象整飾想像觀眾」、「自我揭露同儕關係」與「學校疏離關係」比起低年級學生來得高。
三、「正向父母關係」與「偏差行為」兩者與性別及年級之間存在著交互作用。高年級的女生比起高年級的男生有較多的「正向父母關係」,但「偏差行為」則較少。就男生來說,高年級男生比起低年級男生有較少的「正向父母關係」,較多的「偏差行為」;就女生來說,高年級的女生比起低年級的女生則有較多的「正向父母關係」。
四、犯罪組比起正常組有較多的「個人神話全能性」、「認知曲解」與「偏差行為」,但在「個人神話高人一等獨特性」、「正向同儕關係」與「自我揭露同儕關係」則比正常組少。
五、對「認知曲解」的解釋上,社會變項比起自我中心變項可以解釋更多的變異。
六、「認知曲解」變項可以解釋「內隱行偏差行為」較多的變異,但對「外顯型偏差行為」的解釋,「認知曲解」變項則不如「社會變項」與「自我中心變項」的解釋來得多。
七、整體來說,「父母關係」、「同儕關係」、「學校關係」、「自我中心」與「認知曲解」可用以預測偏差行為的發生。
基於以上的研究結果,本研究針對教育與輔導實務工作提出建議,以作為未來教育、輔導與研究在執行上之參考。
|
42 |
冷戰後「中」日安全戰略關係:認知、政策與影響林冠宏, LIN, KUAN-H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日全面戰爭及冷戰前期中共與日本的對峙造成了「中」日之間戰爭處理問題的懸而未決,也是當前「中」日間歷史問題的根源。歷史記憶引發中共與日本之間的互不信任及錯誤認知的發生,儘管有著共同合作的需求及意願,但隨著對外在安全環境評估以及安全戰略的轉變,中共與日本開始將對方視為國家安全的威脅,競相發展更快速、更大範圍的反擊能力嚇阻對方,意圖逼使對方讓步成為「懦夫」以保障國家利益,從而進一步相互刺激,形成了「中」日之間的安全困境。美國的介入及美日安全同盟關係的加強,一方面造成了「中」日間歷史問題的形成以及安全困境的難以緩和,但美國的強大嚇阻力也發揮了令中共投鼠忌器、甚至讓中共有意藉助美國之力穩定現狀的效果,使得安全困境仍處於可控制的程度,中共與日本間的安全戰略關係也呈現出競爭與合作並存的「競合」局面,一方面推動了亞太地區安全合作的發展,但雙方對領導地位的競爭卻也阻礙了合作程度的進一步提升。
|
43 |
公營銀行員工對民營化之認知與態度分析-以臺灣土地銀行為例薛文義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公營銀行原為我國金融體系之主軸,隨著金融自由化與國際化的推動,民營化遂成為公營銀行不得不面對的進程。揆諸國內外民營化經驗,主導民營化成效之關鍵,乃為員工問題。基於保障員工權益,員工對民營化之認知與態度,乃是應予關注的核心議題,亦為管理決策的重要參考。惟,相關實證研究對公營銀行較少涉及,爰有深入探討之必要。本研究目的即在探討公營銀行員工對民營化之認知與態度,以及員工屬性、認知與態度間之差異性與關聯性,俾做為管理決策之參考。本研究透過問卷,針對臺灣土地銀行員工進行調查,並採用敘述性統計、t檢定、卡方檢定及集群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研究發現,部分員工屬性,對於民營化之認知或態度,有顯著性影響;其次,部分民營化認知構面,會影響民營化之態度;此外,民營化認知傾向不同的員工,在部分員工屬性或民營化態度上,有顯著性差異。
|
44 |
企業創新能力、創新認知程度與企業經營績效之關聯性研究林欣亭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曾被世界譽為經濟奇蹟的台灣,正面臨一個全新的轉折點。近鄰中國大陸的開放與崛起產生巨大的磁吸作用;與同屬亞洲四小龍的其他三國相比,我國近年來的經濟表現亦相形失色。全球化是新世紀不可逆轉的潮流,我們只有在「適者生存」或「不適者淘汰」兩者中選擇一項。面對全球化所帶來日益競爭的商業環境,正視我們過去在土地、勞力上所擁有的相對優勢已經不復存在,思考台灣未來經濟發展的出路與策略,『創新』已經成為企業要在國際級殺戮戰場中脫穎而出所必須選擇的路。
然而,創新力是一種無形的能力與知識,想要建構此一能力,首先必須能夠加以客觀且準確的衡量,因此企業創新力衡量指標的建立便有其必要性。本研究衡量『企業之創新能力』,探討企業創新能力可能的衡量構面與這些構面之間的相互關係。此外,本研究亦剖析『企業創新認知程度對於其創新能力的影響』,以及『企業創新能力最後對於企業經營績效所造成的影響』。由於企業每一個成功的創新與對企業經營成果的影響,必然存在有時間上的落差,因此我們在實證研究時也分別做了兩階段的研究加以衡量。
本研究前段部分採用政治大學『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與《商業周刊》合作的創新模範企業調查資料,得到樣本企業於二00三年時、其企業創新力的表現情形(此處的『企業創新力』係以「企業創新的狀態」為範圍,是對企業在某一時點上之創新成果的衡量與盤點);並於後段研究進一步追蹤樣本中之上市公司於一年後的經營績效表現,皆獲致相當肯定與正確的實證效果。
本研究使用套裝軟體SPSS執行統計分析,得以下實證結果。首先,研究結果顯示企業對創新的認知程度與其在創新行為面的表現具有正向相關;其次,企業在創新行為面的表現與其在創新結果面的表現具有正向相關;此外,企業在整體之創新能力上的表現與其經營績效之表現也具有正向相關;另一方面,企業對創新的認知程度與企業整體之創新能力表現具有正向相關。然而,在實證結果中,並沒有發現企業在創新結果面的表現與其經營績效之表現具有正向相關,因此本研究亦在結論部分加以討論其可能原因與代表之意義。 / Taiwan is facing a turning point in terms of its economy. On one hand, neighbor China’s deregulation has a magnetic effect on FDI in the region. On the other hand, Taiwan’s rates of economic growth were stagnant comparing to the other three members of “the Four Tigers of Asia.” Confronting the situation that we have been losing our comparative advantages of cheap labor force and low production costs, we must choose innovation as our main strategy in order to succeed in the global business arena in the following days.
Nevertheless, it is very difficult to approach to innovation regarding its intangible property. To establish innovation competence, enterprises first have to figure out how to measure their innovation ability objectively and accurately. Therefore, it is very crucial to build up a methodology and appraisal indexes to get the measure of companies’ innovation ability as the first step.
The research is to probe the firm-level innovation capability. Applying the statistical methods,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issue of innovation firm performance in Taiwanese companies. Our study explores the relation between a company’s innovation capability in 2003 and its financial performance in 2004. Discoveries from research are as follows:First, a company’s sense of innovation positively correlates with its innovation capability. Second, a company’s innovation capability positively correlates with its financial performance with one-year time lag. The last, a company’s technology innovation ability, process innovation ability and organization innovation ability have some correlations with its product innovation ability and strategy innovation ability.
|
45 |
以認知語言學看臺灣華語「V到」之語義 / The semantic of V Dao in Taiwan mandarin: a cognitive linguistic analysis吳孟盈, Wu, Meng Y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多種方言交會影響之下,臺灣地區已逐漸發展出與普通話有所差異的「臺灣華語」。根據前人的研究,臺灣地區的「V到」結構已具有多樣化的語義內涵和複雜的使用情況。故本文以認知語言學為出發點,結合在臺灣地區所搜集之語料,試圖分析「V到」語義的演變方式與變化途徑,並找出各語義之間的關聯性。
根據本文的分析結果,「到」多種意義皆與其路徑圖式相關,在路徑圖式的基礎上,考量前方動詞的語義框架,「到」從空間位移義延伸至時間與程度概念。藉由路徑中拋射物的位移,以及路徑中焦點轉移的特性,賦予了「到」的成功義與接觸義。在「狀態動詞+到」的結構中,在隱喻概念的影響之下,「到」具有產生了某種結果之意義,說話者也能藉由「到」表達事實與預期之間有差異的主觀態度。
除此之外,我們也證實了「到」對前方動詞時間結構的影響能力,前方動詞再加上「到」之後,整個「V到」複合詞的情狀類型為「達成情狀」或「完成情狀」。我們也發現「V到」結構常與可能補語以及「有字句」、「把字句」、「被字句」等句式搭配,因此這些搭配情形也在我們的討論範圍之中。
「V到」結構雖尚未完全穩定,但語言的變化是不可忽視的事實。我們希望藉由以上分析對臺灣地區「V到」的語義變化和使用情形提出較為完整的觀察和描述,也為臺灣華語提出另一個思考的角度與方向。
|
46 |
稅務政策宣導途徑對民眾認知、態度與行為影響之探討-以桃園縣為例 / The impacts of study of tax policy advocacy channels and the public awareness, attitudes and behavior:the case of Taoyuan County王文滄, Wang, Wen Ts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現代的稅務機關除了稽徵工作、確保稅源及防止逃漏稅外,更重要的是政策的行銷宣導,運用各項傳播途徑,配合宣導對象特性的差異,讓民眾了解稅務機關的業務職掌、行政流程、稅法規定與便民措施,藉以提昇機關親民的形象,透過傾聽民眾反應的意見,作為施政的依據,以減少政府機關與民眾認知的差距,符合實際的需求,增加徵納雙方的和諧。
桃園縣各鄉鎮市不同的地理環境及人口特性,在租稅宣導的過程中對於民眾反應亦產生不同的影響,本文藉由大眾傳播理論及相關文獻,將人口統計變項、宣導途徑、宣導內容及民眾認知、態度與行為之間的關係納入研究的範圍,透過問卷調查及統計分析發現:
(一)利用率較高的宣導途徑依次為電視、親朋好友、網路、村里長、廣播及活動講習(二)人口統計變項會影響宣導途徑的選擇(三)宣導途徑的不同會讓民眾的反應產生差異(四)宣導內容會影響民眾產生不同的反應(五)人口統計變項對於民眾反應具有影響(六)宣導途徑透過人口統計變項對於民眾反應具有間接效果。
最後建議應依據利用率及預算選擇適當的宣導途徑,將人口統計變項、宣導途徑及宣導內容配合運用,而且定期評估調整宣導途徑及內容以提高宣導成效。
|
47 |
「腹が立つ」の動機付けに関する一考察馬場, 典子 31 March 2002 (has links) (PDF)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48 |
日露対照言語文化研究 - 気になる人目 -Kekidze, Tatiana, 田中, 聰子 31 March 2006 (has links) (PDF)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49 |
中日語言中「氣」的多義對比分析:以隱喻及轉喻為研究中心 /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the polysemy of 'Qi' in Mandarin and Japanese: a study based on metaphor and metonymy葉淑美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語言是人類傳情達意的工具,中、日文雖是不同的語言,但都以漢字作為表義的符碼,且經由人類共通的「身體經驗」衍生而來的身體詞彙,亦普遍存在於這兩種語言之中。過去關於身體詞彙衍生語義的研究,多集中於人體外部具體可見的五官及四肢,而作為人類生命跡象重要表徵的「氣」,雖虛無飄渺且難以捉摸,但在中、日文裡,亦存在著許多由「氣」衍生的語義,因此本研究擬以抽象的身體詞彙「氣」為對象,先探究「氣」的原型義(基本義),接著從漢語辭典、日語辭典及語料庫收集「氣」的相關詞彙,作為分析的語料。
Lakoff在討論原型理論的時候提到,人類基於經驗和想像,將各種事物分類,一方面源於感知、動覺活動和文化,另一方面就是隱喻(metaphor)、轉喻(metonymy)和心理意象,而人類的推理也同樣依賴這些要素。隱喻過程是在不同的認知域中建立關連,Lakoff和Johnson將其細分為結構隱喻、方位隱喻和實體隱喻三類;轉喻則是利用事物的多重屬性,凸顯其中最容易記憶和理解的部份;而提喻(synecdoce)則是就種、類的從屬關係,探討語義的形成機制。本研究以中文和日文中由「氣」所構成的單純詞、複合詞以及派生詞為考察對象,透過認知語義學的「隱喻」「轉喻」等概念,分析這些詞彙的各種語義及其相互關係,進而探討其多義構造,最後經由繪製中、日多義詞網絡圖,由中、日文共同具有的核心義出發,探討中、日文「氣」衍生語義及其語義延伸機制之異同,經研究結果發現,中、日文「氣」的衍生義項及機制有許多相似之處,由此或可推知中、日文對「氣」的語義認知有其類似的心理意象及文化底蘊,而細究其間的語用差異及所考察出的不同衍生義項,則發覺中文的「氣」較傾向於表達客觀存在的事實或現象,日文的「気」則多涉及內心主觀的思維及感受。此外,日文「気」語義虛化的現象似乎比中文「氣」有更顯著的趨勢。
|
50 |
食品リスク認知に関わるリスクリテラシーの測定と育成伊川, 美保 25 March 2019 (has links)
付記する学位プログラム名: デザイン学大学院連携プログラム /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教育学) / 甲第21498号 / 教博第230号 / 新制||教||181(附属図書館) / 京都大学大学院教育学研究科教育科学専攻 / (主査)教授 楠見 孝, 教授 吉川 左紀子, 教授 齊藤 智, 教授 松井 啓之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Philosophy (Education)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
Page generated in 0.04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