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2
  • 22
  • Tagged with
  • 22
  • 22
  • 22
  • 22
  • 15
  • 11
  • 10
  • 10
  • 6
  • 5
  • 5
  • 5
  • 5
  • 5
  • 4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1

中華民國軍事戰略與兵役制度--募兵制之研究

李志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是以探討軍事戰略與兵役制度的關係,說明有國防建設就有軍事戰略的制定,其是建軍備戰的指導,旨在規劃武裝部隊的發展,以建立一支能打未來戰爭,有效捍衛國家安全的勁旅。然軍事戰略的範疇,不只是籌獲武器裝備的問題,尚包括整建陸、海、空三軍武裝部隊之事宜,而兵役制度的任務,即是供應建軍所需的各種兵員,以支持軍事戰略的規劃。因此,基於國防安全情勢所制定的軍事戰略,對兵役制度的選擇有直接影響。唯評估中華民國當前軍事戰略對建軍備戰規劃與現行兵役制度對兵員供應配合,發現仍有下列落差:(一)守勢戰略與兵力結構的汗格; (二)科技建軍與兵員役期的脫節;(三)戰備要求與訓練投資的罅隙;(四)役男適應不良與部隊管教困擾。倘若上述問題未能藉由施行募兵制加以克服,則軍事戰略的規劃難期落實,軍隊戰力之維持將行衰退,而國家安全的維護亦會受到影響。既然走向募兵制已是時勢所趨,故需營造招募市場誘因,妥採相關的配套措施,方利招募工作之推展。 關鍵字:軍事戰略、兵力結構、兵役制度、徵兵制、募兵制。
12

2008年政黨輪替論我國國防戰略轉變研究

傅茂田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國際紛爭不斷、金融危機,及兩岸關係多變,對國家安全充滿挑戰。再則我國分於民國95年(2006年)公布首部《中華民國國家安全報告》、98年(2009年)3月公布《四年期國防總檢討》(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 , QDR),此一時期正適逢我國政黨輪替執政,先後均基本闡述國家安全政策大方向。惟並未明確、完整擘劃我國的「國防戰略」,進而與國家安全戰略相銜接;本論文以並以2008年政黨輪替為時間切割點,針對國際環境變化、國家安全情勢及中共軍事威脅等情進行研究,探討我國「國防戰略」轉變。倘若能拋磚引玉,進而促使有關單位進行政策面的探討與研究,甚或是更完善制定一套屬於符合我國國家安全的「國防戰略」,為本論文之核心價值。 本論文獲致以下研究成果: 一、「國防二法」已明訂國防政策之決策機制,係透過總統、國家安全會議、行政院及國防部等決策過程,以確保政策方向正確,並爭取全民的認同。因此,國防部部長可依職權透過「軍事會談」及「行政院院會」之召開,將「國防政策」、「國防戰略(狹義)」建議分別向總統及行政院院長報告,以利整體國防事務之推動。 二、行政院應採「綜合性安全」概念,整合國家政、經、軍、心、科技諸層面,綜整敵情、友軍、我方及地緣戰略,做好國家戰略情勢判斷,從而建構我國全般的戰略構想及「國防戰略」指導,並建立「預防性國防觀念」,結合「預防外交」、及「戰略嚇阻」之途徑,維護台海區域穩定與國家安全,以擘劃屬於廣義的、國家層級的「國防戰略」。 三、國防部則整合軍政、軍備、軍令三大體系,擘劃屬國防部狹義層級之「國防戰略」,於《國防報告書》、《四年期國防總檢討》,亦或仿效美國撰擬年度「國防戰略」,公諸於國內、外,讓國人、國軍幹部知悉國防部的「國防戰略」。 四、為因應未來全球、亞太區域、台海兩岸等發展與關係日益複雜,我國「國防戰略」之新願景,應該在兼具因應傳統與非傳統威脅的能力、建構嚇阻戰力保衛國家安全等兩大項。 五、透過區域安全機制,國防建軍上多方規劃與預判,未來影響國家安全之主要因素。 關鍵詞:國家安全、國防政策、國防戰略、軍事戰略、同盟
13

21世紀中國軍事戰略發展對東海區域安全之影響 / Affect toward East China Sea Regional Security of China's Military Strategy Development in the 21st Century

陳玠碩, Chen, Chieh Shu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冷戰結束後,國際社會進入新舊安全戰略格局轉換之過渡時期,意味著「兩極化」的國際關係局勢崩解,國際體系演變為「一超多強」的情況,亞太地區已全然呈現權力真空與開放的競爭格局,並形成美國、中國、日本等強權角力之交匯點。進入21世紀後,中國在經濟上持續成長,並積極建設軍事現代化發展,都將支撐其在國家領土、主權爭議上展現更強硬的態度。近年來,中國積極擴軍之行為已對東亞區域安全造成影響,尤其是與日本在東海區域產生的利益衝突,亦考慮了「美國因素」的變數,並引發區域內之軍備競賽,對東海區域安全造成影響。
14

後冷戰中共新安全觀對其軍事戰略之影響

史浩誠, Hao-Cheng Shih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本研究之目的是探討中共倡導新安全觀目的為何?中共新安全觀與其軍事戰略是否互為表裡,為和、戰兩手策略的運用?中共打贏「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其內容為何?如何實踐?對世局、亞太及台海情勢有何影響? 二、冷戰時期中共安全觀區分毛澤東及鄧小平兩個時期,在毛澤東時代的安全觀為「戰爭與革命」,加上與美、蘇為敵,乃認為世界大戰迫在眉睫。因國力衰弱,反映在軍事戰略規劃上為全民皆兵的人民戰爭及以劣勢裝備打敗優勢裝備。鄧小平時代的安全觀則認為是「和平與發展」,各國之間的競爭是以經濟為核心的綜合國力競賽。反映在軍事戰略規劃上是,進行和平時期建軍;提升綜合國力為國防建設奠基;質量建軍-精兵、合成、高效;陸權向權傾斜,兼顧空權;遂行積極防禦的現代化戰爭及以劣勝優。 三、中共新安全觀源起為冷戰結束後,國際局勢形成「一超多強」五大中心,除歐盟與中共無直接利害衝突,俄羅斯因內部問題與中共修好。美、日均與中共有利益衝突,再加上印度想成為強國,與中共有衝突。但中共要發展經濟,蓄積國力,需要一個安全、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故中共提出新安全觀。新安全觀的核心是「互信、互利、平等、合作」,各國相互尊重主權與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及和平共處五原則與其他國際關係準則共處。新安全觀的戰略意圖是要建立有利中共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俾利中共國力發展及國際地位的提升。 四、中共新安觀下的軍事戰略,按中共唯物辯證法的思維,是和戰兩手策略,利用後冷戰有利的國際環境之戰略機遇期,加速經濟發展,帶動軍事力量提升,以軍事力量保障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和平環境。中共認為後冷戰世界局勢的發展是總體緩和、局部動盪,發生世界大戰機率不高,但局部戰爭或武裝衝突為此時期的主要衝突模式。中共要打贏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必需加速軍隊,為趕上與西方發達國家軍隊之差距,必須採取跨越式發展,軍事力量建設的優先順序是人才培育及信息化裝備發展--航天、信息技術及C4ISR的人造衛星網路。並以信息化提升來帶動機械化,實現軍隊現代化的目標。 五、中共新安觀下的軍事戰略對全球戰略佈局可能的影響為中共仍希望持續發展經濟,不主動尋求與美國對抗,故短期內仍是美國主導全球的戰略格局。對影響亞太區域安全的預判是中共以發展經濟為首要,尚能抑制向外擴張的行為。但隨著中共軍事力量的提升,未來有三項事件可能引發軍事衝突:(一)台灣宣布獨立。(二)中共為確保南海主權。(三)美國為維持獨霸地位。對台灣的軍事威脅主要是:(一)威懾戰略,遏制台獨。(二)點穴戰:若武力進犯,必速戰速決,以信息戰的軟硬殺武器在太空衛星配合下,癱瘓我軍C4ISR系統使我喪失整體戰力。 六、新安全觀是中共國家戰略中屬安全戰略的一環,其目的是反制「中國威脅論」,獲致良好的國際與周邊環境,以利發展經濟。國家戰略指導軍事戰略,以經濟發展帶動軍事力量提升。故中共軍事戰略是防止戰爭,確保經濟發展。為了防止戰爭,其軍隊力量必須要與西方強權並駕齊驅,為了趕上差距,中共採取跨越式發展。最後是作者個人心得為(一)明確的國家戰略為軍事戰略規劃之依據。(二)運用國際力量制約中共軍事行動。(三)提升經濟實力,確保國力發展。(四)借鑒共軍跨越式發展的不對稱觀念,實施建軍備戰工作。
15

美軍全球駐地檢討對東北亞安全之影響

姜振中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美國是一個遍佈全球利益的國家,也是世界唯一的超級強國,其全球戰略調整必將會影響到全世界,然仔細觀察美國此次駐軍調整除沿著加勒比海沿岸、非洲、高加索、中東、中亞、南亞和朝鮮半島這其所謂「不穩定的弧形區」建立合適的軍事基地外,更有加重亞洲軍事部署的傾向,擴建關島軍事設施、強化美、日同盟等等都在在顯示美國對亞太地區的重視程度,同時也可以看出美國欲張顯其獨霸全球的軍事力量作為鞏固其全球霸權的手段。 東北亞被國際關係學者稱為「亞洲的火藥庫」,此區域大國林立,且種族多樣;民族情感易被挑動,歷史仇恨、疆界、領土爭執從未一刻平息,但此區域的經濟繁榮,各國間商業往來密切,並被美國視為極重要的貿易區域,因此,確保此區域的安定是美國最大利益,而美國欲穩定東北亞區域安全的手段就是建立一支無可挑釁的軍事力量,美國此次全球駐軍檢討對東北亞的安全是穩定,或是投下不可知的變數仍需慎密的觀察,但可以預見東北亞持續的軍備競賽是不可能終止的。
16

冷戰後印度空軍現代化之研究 / A Study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India’s Air Force

陳福水, Chen, Fu-Shu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印度自獨立以來,極力想要成為世界大國,但一直受到不穩定的國內政治與國際局勢影響,以及世界強權在南亞競逐,對印度的發展產生巨大的制約力。冷戰後在全球化的影響下,促使印度實施經濟對外開放改革策略,與全球化經濟接軌。經濟力的持續擴大,同時也全力展開其延遲的三軍現代化建設,積極擴展軍備,致力實現軍事大國的目標。 蘇聯的解體,對一向依賴其軍備的印度產生巨大的衝擊,促使印度擴大尋求軍事合作對象及範圍。近代戰爭與世界軍事科技進步的影響,以及空權在現代戰爭中所扮演的關鍵性角色,啟發了印度在戰略思想的轉變。印度空軍也因此建立了有史以來第一個空中武力準則(APD:Air Power Doctrine),提出「戰略性威懾防空」作戰指導,以及制定「2020年遠景規劃」,要積極建立一支攻防兼具的戰略空軍。 一般對印度綜合國力的提升、軍事力量的擴增、三軍武器裝備現代化、以及印度空軍發展的研究報導頗多,而這些研究報導絕大部分都來自中國大陸。國內對印度軍事研究者不多,尤其是尚未出現對印度空軍現代化有系統的分析論著。本論文企圖從空權理論的概念探討印度空軍的發展歷程,在歷次戰爭中的所扮演的角色。進一步探討印度空軍在冷戰後的現代化歷程及策略,並以現在兵力情況與過去及鄰國戰力作比較,了解其階段性的成效與困難問題。歸納整理印度空軍現代化已具有引人注目的成果。但仍然存在有一些困難及制約因素,其未來發展仍值得觀察與注意。
17

從南海聲索國爭端經驗探討我國的南海軍事戰略 / To explore Taiwan's military strategy in the South China Sea from the experience of the claimants dispute in the region

唐啟偉, Tang, Chi W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南海海域以往僅不過是來往商船的航路與漁船作業的漁場,在1960 年代末期,該區域被認定蘊藏豐富的資源後,南海周邊國家開始爭相佔領附近島礁。再加上南海是某些國家戰略物資之必經航路,南海頓時轉變為重要的戰略要域,因多方國家經濟利益交錯複雜的牽扯下,地區亦時有摩擦事件發生,南海從此成為亞太地區的熱點。 外交是內政的延續,外交政策應在維護或爭取國家利益的先決條件下制定,並主導國家整體對外的作為,謀求國家在國際地位中的生存與發展。南海問題涉及國家事務,亦屬外交政策項下之一環,所以中國大陸南海政策,亦受其外交政策指導。中國大陸因為經濟力的發展,帶動了軍事力的茁壯,而使其遠在南海海域的諸島主權得以有軍事力量予以維護。也因其在南海地區的軍力強化,造成南海聲索國 普遍的不安。相對之下,各聲索國亦增購軍備,加強南海防務。再加上美國與東協組織的介入,使南海地區各方較勁的意味濃厚。 當南海各聲索國增購軍備,加強維護其南海所佔島礁主權時,同是南海聲索國的中華民國,雖對於軍事武力的建置從未懈怠,只不過所增強的軍事武力均建置於台澎金馬區域,而對於東沙群島的東沙島及南沙群島的太平島而言,中華民國是不是應當有完善的南海軍事戰略,足以維護其安全。 / The area of the South China Sea was route of the merchant ships coming and going and fishing ground for the fishing boats in the past. In the late 1960s, after this area was found with abundant resources, the surrounding countries of the South China Sea began to occupy the nearby islands and reefs. In addition, the South China Sea is the passage of some countries’ strategic materials; hence, the South China Sea tends to be an important strategic point. Regional frictions occur under the conflict of interests involving a number of surrounding countries. This is why the South China Sea becomes the flash point of Asian-Pacific area. Diplomacy is the continuity of the internal affairs. The foreign policy should be made under the preconditions of maintaining or striving for the interests of the State as well as the guideline for the State,s foreign affairs , seeking the State,s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in the international arena. The issue of the South China Sea involves the national affairs, also affected under the foreign policy, so the polic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should be guided by their individual foreign policies. Mainland China,s military power is supported by its economic growth and cause an uneasy atmosphere for claimant in the area. As each claimant purchases arms and equipments along with the involvement of the U.S. and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the South China Sea becomes the hub of tension. When every claiman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purchases the arms, strengthening to safeguard the islands and reefs sovereign right in the South China Sea, Republic of China , one of the claimants of the South China Sea, although the building of the military power has never been stopped, but the focus has been placed only in Taiwan、Penghu、Kinmen and Matsu area. For Dongsha islands and Taiping island, whether the government of Republic of China should build a complete strateg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to maintain its security remains debatable.
18

中共「反介入與區域拒止」軍事戰略之研究 / Studies on the PRC’s“ Anti-Access and Area-Denial” Strategy

慎炳倫, Shen, Pin Lu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共一直沒有放棄以武力作為解決「臺灣問題」的選項,「統一臺灣」是中共建軍備戰主要目標之一,而國軍自然是共軍的主要假想敵。但是在1996年美國派遣兩支航母戰鬥群干預臺海軍事危機後,使中共體認美軍才是解決「臺灣問題」的最強大對手,開始深入思考如何阻止擁有高科技優勢的美軍介入臺海軍事衝突。防止美軍在中國大陸周邊地區進行作戰行動,是目前中共軍事現代化的主要發展方向,美國官學界將其稱為「反介入與區域拒止」軍事戰略,一時之間已成為研究中共軍事發展者之主要觀察指標。 中共「反介入與區域拒止」軍事戰略的主要著眼,在於建構能防止美國運用軍力涉入中國大陸周邊事務的能力,中共相信即使強大如美軍也不可能擁有全方位的優勢,其「反介入與區域拒止」軍事戰略主要依據地理環境、地緣戰略、美軍作戰特性及弱點等要素,並憑藉共軍數量與質量俱增的現代化武器,希望在西太平洋地區可能的軍事衝突中壓制美軍的作戰行動,或迫使美軍由較遠的基地發起軍事行動,並且阻止美軍後續的兵力增援,這可能使美軍在西太平洋作戰中遭到中共擊敗,或是迫使美國付出其不願意承擔的重大代價,此將導致中共可以達成其軍事和政治目標,同時也阻止美國全部或部分的軍事和政治目標。 中共軍力在「反介入與區域拒止」軍事戰略的帶動下快速成長,使美軍在西太平洋地區面臨重大挑戰和風險,並使美國區域盟邦有遭受侵略或被迫接受強制手段之虞,美軍為因應中共的挑戰,已確立「空海一體戰」的新型作戰概念,並著手發展相關能力。「空海一體戰」係以美軍現有軍力優勢為基礎,再經由西太平洋軍力部署的重組、海空作戰力量的整合、新型武器裝備的研發,並且加強與盟邦的軍事合作,希望建構一個多層次立體作戰體系,俾遏制中共的軍事擴張。在中、美兩強「反介入與區域拒止」和「空海一體戰」軍事戰略的競逐下,臺灣的自處之道和所應扮演的角色,亦為吾人應予深思的課題。 /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has never given up the use of military force as an option to solve the “Taiwan issue”, and the “unification with Taiwan” has also been one of the PLA’s objectives in its military buildup, which naturally makes the ROC military as the PLA’s hypothetical enemy. However, after the US sending two of its aircraft carrier battle groups to intervene a military crisi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in 1996, the PRC started to realize that US military is its strongest opponent in solving the Taiwan issue and began to think how to deny the high-tech US military force from stepping into a military confrontation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The prevention of US military operation in surrounding areas of China has been lead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s military, and officials and academia in the US have been calling this phenomenon “anti-access and area-denial” strategy which all of a sudden becomes an observation index when studying the PRC’s military development. The main focus of China’s “anti-access and area-denial” strategy is to develop the capability of preventing the US military from intervening affairs taking place in surrounding areas of China. China believes that no matter how powerful the US military is, it is unable to gain a comprehensive advantage in this region. By the PLA’s increasing modernized weapons, the anti-access and area-denial strategy, based on the geographic environment, geostrategy, and characteristics and weakness of the US military, aims to suppress US military activities in possible military conflicts in 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 or to compel the US military to launch its force from bases further away and to stop its reinforcement. The success of this strategy will make the US military be defeated by the PLA or force the US to pay a price that it is unwilling to afford, and then China is able to achieve its military and political objectives and at the same time stops the US, entirely or partially, from achieving its military and political objectives. The anti-access and area-denial strategy has led to a rapid military development in China, which poses a great challenge and risk to the US military in 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 and makes allies of the US in this region in the fear of being invaded or coerced. In responding to China’s challenges, the US military has developed a new operational concept -- “AirSea Battle” and begins the development relating to this new concept. The “AirSea Battle” concept, building on current US military supremacy and the integration of air-sea combat powers as well as the reorganization of US force in 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ew weapons, looks to enhance the military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US and its allies to establish a multilevel operation system which is able to contain Chinese military expansion. Amid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China’s “anti-access and area-denial” strategy and US “AirSea Battle” concept, Taiwan’s responses and the role that Taiwan should play is a subject that we must deliberate thoroughly.
19

中、美石油戰略競合之研究-兼論對我國國家安全的影響 / The study of The Coopetition of China -U.S. Oil Strategy and Impact on our National Security.

盧永榮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冷戰結束後,以往來自敵國或他國以軍事、政治和外交等面向,對國家安全(national security)及人類生存構成影響的「傳統安全」(Traditional Security)威脅因素,已隨著全球化帶來的效應產生轉變,全球面臨非傳統安全(Non-Traditional Security)的挑戰,包括經濟安全、金融安全、環境安全、能源安全、文化安全等威脅均大幅上升,其中能源是工業建設、經濟活動與國家發展不可或缺的戰略資源,是國家發展環節中最要要的關鍵,而石油即將耗竭也是全球將面臨的嚴重課題,近百年來因爭奪石油引發多次的區域衝突,並擴散成為全球的能源危機,石油已成為影響國家安全的最直接戰略威脅。 1970年代的能源危機使美國警覺石油的重要戰略地位,長期以來透過其國際強權的地位,積極對全球主要的石油生產區採取戰略佈局;1970年代後期起,中國的改革獲得耀眼的成效,經濟的成長帶動能源的龐大需求,1993年中國更成為石油淨進口國。中國逐漸正視到石油將是關係未來經濟持續成長的關鍵,於是挾以經濟、外交、政治等手段向中東、中亞、拉丁美洲乃至於非洲積極佈局展開油源開發觸角,引發西方國家對「中國能源威脅論」之隱憂。 石油已經成為維繫國家穩定發展的重要因素,石油安全既是經濟問題,更是政治問題、國家安全的核心。因此,爭奪石油成為地區衝突的導火線,隨著中國經濟崛起後政經力量的茁壯,中國透過各種手段在主要產油國甚至美國國內相關企業著力日深,已對美國的利益產生嚴重威脅,中、美都在極力的爭取石油主導權,希望透過石油的控制力量,從而獲得對全球經濟的操控能力。 石油安全往往牽動國際政治問題,愈發凸顯石油在國家安全戰略地位的重要性。長期仰賴石油進口,對我國國家安全容易受國際局勢影響,中美雙方在各種國際活動中,因石油產生的競合關係,恐令我國隨中美的互動關係產生轉變,因此對中美在石油安全競合的過程中,其雙方的發展與效應及對我國國家安全的影響,值得我們加以觀察與探討。
20

由美國西太平洋軍事戰略利益檢視釣魚台問題

顧尚智, Ku, shang Jr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摘 要 一、釣魚臺列嶼是位於基隆東北方,琉球群島主島沖繩島的西南方,先島諸島(宮古、八重山群島)北方的一群礁岩島嶼,由釣魚嶼、黃尾嶼、赤尾嶼、以及南、北小島等五個小島,及數十礁岩所組成。地質上是臺灣島的大屯及觀音山火山邁向東西延伸入海底的突出部分,與彭佳嶼、棉花嶼、花瓶嶼,同處於中國東海(East China Sea)大陸礁層邊緣是其凸出部分,和琉球群島的宮古、八重山、沖繩各群島間,有深邃的琉球海溝相隔。1971年美國片面將其軍事占領之琉球併同釣魚臺列嶼之行政管轄權交給日本,激起世界各地華人的保釣運動,亦使得在釣魚臺列嶼主權及其水域爭端不斷,迄今仍為東亞的爭議熱點之一。 二、只要提到釣魚臺列嶼,在中華民國到就會聯想:「保釣運動」、「石油探勘」、「漁事糾紛」、「主權歸屬」、「漁權談判」,甚至「臺灣統獨問題」、「美日安保涵蓋」等爭議性的問題;日本則迄今仍強硬表示:在釣魚臺問題上「並不存在『需要解決所有權』的問題」;而美國總是一再以「對釣魚臺列嶼主權爭端各方不表立場」表現其中立的態度;若不能正本清源詳究其初始,釣魚臺問題將隨著時光荏苒,與人云亦云的偏頗見解而逐漸模糊了問題的焦點。 三、美國建國以來藉19世紀中葉的「門羅主義」在西半球發跡,並在太平洋西岸的滿清中國以「門戶開放」政策平衡各列強,分享在滿清中國豐厚的經貿利益;並在太平洋與加勒比海用武力掠取殖民屬地,其貪婪擴張與歐洲列強無分軒輊,只是規模較小;20世紀之初為了開通巴拿馬運河,用武力在哥倫比亞支持分離主義,以交換運河開鑿權利。 四、1912年主張「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的同盟會建立中華民國後,美國為了防止其原在滿清中國之利益受損,遲至1913年袁世凱就任大總統方才承認中華民國政府。自1910年代中期崛起的東亞強權日本,於1915年提出「21條要求」,美國視之為日本的「門羅主義」極為不滿;1922年美國以「華盛頓會議」,《四國公約》、《五國公約》、《九國公約》三個公約,要求中華民國、日本及列強,承認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並與日本及列強相互承認在中華民國之既得利益,並維持美國在太平洋的屬地與交通線的安全;但1930年代初期,日本在「門戶開放」政策的架構下,繼續拓展日本在中華民國的利益。 五、美國吸取「日俄戰爭」,俄羅斯敗於日本的教訓,不願意單獨面對的東亞強權日本;1930年代末期至1940年代初期歐戰期間,美國利用援助已經戰亂多年的中華民國,在中華民國廣袤的領土,用中華民國軍人與百姓的性命,拖住日本精銳部隊,以保護美國在太平洋的屬地及資產;直到日本1941年因法國「維琪政府」垮台,德國讓日本進入中南半島使用海空軍基地,直接威脅美國屬地菲律賓,以及荷屬東印度的美國油田,美國才認真對日經濟制裁;此前,美國與日本始終維持經貿關係,供應日本對中華民國侵略所需的戰略物資,並在交易中賺取日本外匯。 六、太平洋戰爭後,美國佔領了包括日本在內,大部分太平洋戰略要地,到簽訂《舊金山對日和約》,前後歷經七年,美國在東亞做了些什麼﹖美國摧毀日本所有工業、軍事、政治系統,使日本無力再影響美國在亞洲的利益;一方面,美國當時即已經產生,要永久佔領這些戰略要地的構想,其中包括美國遠東指揮部直轄的「琉球民政府」所管轄的區域在內;另一方面,美國為求繼續維護其在中華民國的「門戶開放」政策,阻止「共產國際」勢力擴張,在亞洲,不擇手段的干涉其他主權國家內政,培植狹隘且悲情的地方民族主義,為美國戰略利益服務;製造了分裂的兩岸,與分裂的兩韓;並且隻手籌劃變調的《舊金山對日和約》;讓已完全受美國控制的日本,成為其西太平洋軍事戰略前緣的起點,並以「保持臺灣繼續由親美政府主政」之設計關鍵,作為美國西太平洋戰略前緣的緩衝與屏障。 七、1960年代,以民主陣營領導者自居的美國,繼續致力分裂南北越,卻因力不從心,乃悄悄轉變政策,以解決越南問題作為利益交換條件,最先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解,使越南在十數年戰亂後,而仍淪陷於共黨的世界;並在《舊金山對日和約》的架構下,用「歸還琉球剩餘主權」、「臺灣地位未定論」,布局危險的東亞權利平衡,使美國在東亞地區,能維持其「保護者」的形象左右逢源,繼續使用西太平洋軍事戰略要地上的基地,而日本、南/北韓、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相互牽制。1979年美國更進一步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關係正常化,卻以《台灣關係法》戰略模糊為手段,做對美國有利之操作,落實海峽兩岸分離分治之局。 八、1990年冷戰結束,蘇聯瓦解,美國冷戰的議題不存在了,卻改利用「中國威脅論」為議題,支持美國繼續在西太平洋軍事存在的理由;中華民國在美國的影響下,1990年代初期迄2000年的10年間,政治生態發生了徹底的變化,對兩岸問題的處理,亦可以明顯看出藍(國民黨)綠(民進黨)陣營執政壁壘分明的氛圍,卻有倚靠美日安保體系的共同點;但中華民國漁民在釣魚臺列嶼問題上,卻因為藍色陣營初期倚靠美日安保體系,以及綠色陣營執政刻意討好日本支持獨立主張,反而不斷受到日本的歧視,與美國的忽視,已達幾乎無法生存,而要自力救濟的地步。 九、本文屏除過去反共宣傳的意識形態、狹隘且悲情之臺灣地方民族主義窠臼,由美國西太平洋戰略利益檢視釣魚台列嶼問題,反思中華民國之國家利益及未來,認為中華民國在既有憲法的規範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尋求兩岸的共同利益,解決釣漁臺列嶼問題;安全的確是中華民國生存的關鍵,但若能正確認知歷史,記取歷史教訓;就長遠觀之,中華民國的安全關鍵核心在於「兩岸和解」,而不在於美國設計的「美日安保體系」、「一法,三公報」(《臺灣關係法》、《上海公報》、《建交公報》、《八一七公報》),以及「六項保證」架構,這些僅是美國長久以來,維持其西太平洋軍事戰略利益的操作的工具,對海峽兩岸和解毫無遠景可期。

Page generated in 0.419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