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00
  • 91
  • 9
  • Tagged with
  • 100
  • 100
  • 42
  • 42
  • 24
  • 23
  • 23
  • 21
  • 21
  • 20
  • 18
  • 17
  • 17
  • 17
  • 16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41

校園線上即時選課資訊網路系統模擬之研究

劉玄達, LIU,XUAN-D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整合電腦及通訊網路技術之分散式系統(Digtributed System),係將分散各地的電腦 系統及相關的資訊設備透過通訊網路連接在一起,以形成能夠相互效換資訊,分享資 源,並具備分散式處理能力的系統。由於電腦及通訊網路技術突破性的進展,在許多 情況下,已使分散式系統較傳統的集中式系統具有低成本、高可靠度、容易擴充、效 能較佳等優勢。 本研究根據分散式系統的基本架構,使用排隊網路(Queueing Network)分析技術,建 立一套一般性的分散式系統模式,此模式可用以評估分散式系統運作之效能(Perfor- mance),探討影響分散式系統效能的因素。同時,本研究進一步利用系統模擬(Syst- em Simulation)技術分析分散式系統模式,並進行分析結果的比較與驗證,以做為規 劃與設計分散式系統的參考依據。為說明其應用,我們並以校園線上即時選課資訊網 路系統為例,找出影響其效能的主要因素及可接受的設計方案,以做為校園資訊網路 整體系統架構設計決策的參考依據。 本研究之預期貢獻主要在於提供一套簡單經濟且具有相當程度準確性的方法,藉以模 擬、預測或評估分散式系統之行為與效能,這套方法可以廣泛應用在各種不同組態下 的分散式系統。
42

台灣地區行動網際網路服務之可用性評估

劉明宗, Ming-Tsung, Li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針對行動網際網路服務,本研究先根據文獻建構出一評估可用性之初步架構,認為影響可用性的因素包含了「使用者個人特質」、「通訊基礎建設」、「服務廠商因素」及「行動裝置易用性認知」,接下來透過問卷調查以及統計分析的方式,進一步驗證此架構的正確性,建構出適於描述台灣地區行動網際網路服務可用性之評估架構。 本研究發現,使用者對於行動網際網路服務的觀感皆透過行動裝置而來,亦即「通訊基礎建設」與「服務廠商因素」之效果皆須透過中介變數「行動裝置易用性認知」才能發揮作用,而「行動裝置易用性認知」再影響到可用性,亦即「行動應用服務可用性認知」因素,而此結果代表使用者對於「通訊基礎建設」與「服務廠商因素」兩者的觀感必須透過行動裝置才感受得到,也就是說,如果沒有行動裝置存在,使用者對於後端之人文因素(服務廠商)與技術因素(通訊系統)一無所知,而這樣的結論反映在整個架構的意義,是「行動裝置易用性認知」對於可用性來說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本研究進一步發現,可用性本身對於滿意度有著正面的直接效果,代表可用性愈高也會有較高的滿意度,而在同時,「使用者個人特質」代表著不同的使用者特性,如使用經驗、服務相關知識與人口統計變數,而就不同特性而言,對於「行動裝置易用性認知」與「行動應用服務可用性認知」亦有顯著差異。 就「通訊基礎建設」而言,良好的網路訊號與服務後端系統是提升可用性的主要效果來源之一,而「服務廠商因素」則需以產品策略與服務提供品質作為策略主軸;在「行動裝置易用性認知」中,軟硬體操作與使用者支援程度對「行動應用服務可用性認知」有著最大的效果來源,顯見行動裝置是否容易操作,使用者是否能得到適當支援乃為提升可用性的主要直接原因;最後,本研究發現使用者的知識多寡在「行動裝置易用性認知」與「行動應用服務可用性認知」上皆有顯著差異,並顯示知識愈豐富的使用者往往認為行動裝置愈好用、行動網際網路服務的可用性愈高;因此,維護良好網路品質、擬定正確產品策略、改善行動裝置軟硬體操作、適時提供使用者支援與教育使用者皆可大幅提升整體服務的可用性水準。 / This study aims at building a framework to evaluate the usability of Taiwan’s mobile Internet services. An initial conceptual model is first constructed by a thorough literature review. It includes four influencing constructs: User Characteristics, Backend Infrastructure, Service Provider Aspects, and Ease of Use of Mobile Appliances. With the concepts of each construct defined, a survey is then conducted to verify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variables. The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User Characteristics and Ease of Use are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perceived usability, whereas Backend Infrastructure and Service Provider Aspects are indirectly related to the perceived usability. This implies that users perceive the usability through the mobile appliances’ ease of use. It is also concluded that fast and stable network connection, effective products strategy, superior service level, user-friendly mobile appliances, sufficient customer support and education for users are the keys to a successful mobile Internet service.
43

台灣國際傳播機構整合之初探研究--以中央社,中央廣播電台,宏觀電視為例

陳惠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 摘 要 》 當今傳播科技發展速度日新月異,衛星電視、網際網路、廣播、印刷媒介、通訊社等互相結合,擴充效果的情況愈加明顯與頻繁。全球化的風潮促使世界各國的依存度與競爭態勢升高,這股資訊浪潮對傳播工具的改革與傳播媒體的再造,扮演了推波助瀾的角色。 環顧全球眾多國際傳播媒體,如美國的VOA,德國的德國之聲,英國的BBC,日本的NHK等機構,都結合廣播、電視與網路全球服務,擴大其傳播與影響範圍,也造就他們在國際傳播領域上的重要地位。更有透過全球傳播機構的結盟主張,使自家的廣電節目得以透過衛星或其他國家的當地有線、無線業者做轉播(rebroadcast)服務,以便達到更清楚有效、影響範圍更廣的傳播目的。 不過,檢視台灣的國際傳播機構中央通訊社、中央廣播電台與宏觀電視發現,雖然他們也都致力開發新的電子媒介服務內容,但仍舊處於單打獨鬥局面,較之時下國際多媒體合併經營的方式大有不同。尤其陳水扁總統亦曾發表「為協助中國推動民主化,應整合中央廣播電台、中央通訊社等公共媒體資源,成為台灣向國際及中國大陸推廣民主經驗的『台灣之音』,一如美國之音所扮演的國際宣傳角色」的說法。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就是希望以國際上知名傳播機構的經驗並與台灣國際傳媒的現實狀況比較分析,藉以探討適合台灣發展的國際傳播模式,提供未來參考與建議。 本論文架構共分六章,第一章緒論;第二章文獻回顧與相關理論;第三章研究方法;第四章國內外國際傳播機構現況分析;第五章台灣國際傳播機構整合之綜合分析;第六章結論與建議。為了能深入瞭解國內外國際傳播產業的經營型態與現況,並評估台灣國際傳播機構追隨國際趨勢進行整合的可行性,本研究採取四種研究方法,分別為文獻回顧、個案比較、深入訪談與參與觀察等方式進行研究。 在文獻回顧部分,第一節「國際傳播的形貌」係針對國際傳播的發展、型態、目的與呈現方式作綜合整理;第二節「全球化下的媒體經營規模與趨勢」係探討在全球化的風潮下,傳播產業所產生的改變與結構調整;第三節「非營利傳播機構的經營與管理」係針對非營利性質的傳播機構經營做探討;第四節相關理論則是選擇與傳播相關之宣傳理論、依附理論以及本研究題目相關之企業購併與組織變革理論探討。 而個案比較與深入訪談的對象,國際部分包括知名的國際傳播機構美國之音、德國之聲、英國國家廣播公司與日本放送協會,台灣方面則是有中央通訊社、中央廣播電台、宏觀電視與新聞局。除對以上機構進行資料蒐集與分析外,並透過以上機構之工作人員實際訪談,對他們的機構組織、服務型態與內容進行分析比較。其次再以台灣之情況與之對照,分析台灣傳媒機構與其之差異性,探討可以改變的空間與未來之規劃。至於參與觀察對象設定為中央廣播電台,除因研究者本身參與國際傳播工作外,亦因今日許多國際重要傳媒,最初皆是先由廣播發展,再漸次擴展至電視、網路領域。故鎖定中央廣播電台為實際觀察對象,主要以觀察電台內部之運作、成員認知、組織認同與營運策略方向。 第四章係針對國際上純粹從事國際廣播與國際電視業務的美國之音、德國之聲以及包括兼具國內外廣播與電視服務的英國國家廣播公司與日本放送協會NHK以及台灣的中央通訊社、中央廣播電台與宏觀電視予以個別介紹。除針對個別媒體詳述外,並分別從制度面與運作面比較對照上述媒體的國際廣播與電視服務內容,得知國外媒體不僅忠於使命,更有許多獨到經營特色,除在體質、使命與結構上與台灣不盡相同外,資源運用也有一大段差距,但是他山之石的成功營運經驗,亦可做為台灣國際傳播機構現階段與未來營運規劃的參考。該部份分別在第三和第四節中詳述。 第五章係整理在深入訪談中,接受訪問之台灣主要國際傳播機構與主管單位在機構整合議題上的看法,並從不同角度與層面探討如何擴大台灣國際傳播工作的效能。最後在第六章將研究所得做成結論並提出建議。 本研究共獲致下列結論,首先在國際傳播機構的經營現況上: l 科技匯流時代來臨,傳媒界線愈加模糊,單打獨鬥的經營型態無法與合縱連橫模式競爭。 l 建立人力與節目資源分享平台,節省人力與經費支出,將有限的人力、經費、設備做最有效的分配與利用。 l 政府扮演全力支持的角色,但少有政治干預與政黨的操作,以維持個別機構的獨立性與確保報導內容的公正客觀。 l 加強行銷,時下國際傳播機構極力擴充合作與行銷對象,包括與海內外同業結盟以及進行跨業聯盟。 l 重視與加強對國際社會的回饋與公共服務。 l 確切掌握人才、資金、行銷、服務、技術研發、政府法令與管理等若干問題,培養永續經營能力。 至於在台灣整合現有機構成立綜合性國際傳播媒體所獲致的結論為: l 新聞局對台灣之音的現階段規劃傾向資源整合平台的建立,而非機構整合。 l 欠缺相關法源支持機構整合。且相關立法還必須兼顧到土地、機器、資金、財產與人員的合併等問題。 l 台灣國際傳播機構整合問題,牽涉到各單位本位主義,以及組織中的專業人士,對既有權力與既有資源分配產生威脅的抗拒,因此現階段各機構與新聞局仍以維持各機構現狀運作,從事資源整合為目標。 另外本研究亦提出若干建議,首先在未來台灣的綜合傳播機構「台灣之音」方面: l 機構定位宜清楚明確。 l 強化品牌,建立階段性努力目標。可自我期許成為國際社會裡華人傳播圈的BBC、VOA、DW與NHK,同時亦成為國際中接收台灣資訊、華人訊息的不二管道。亦即建立起「台灣之音」的品牌代表性。 l 節目與實質服務內容的加強。為讓台灣在世界發聲、提高台灣能見度,應加強外語節目的播送,尤其應加重英語節目的製播,方能達到國際宣傳,讓台灣在國際曝光的目的。 l 重視未來發展,應重視技術研發與專業管理、媒體人才的培養,以厚植永續經營的基礎。 l 經營成效應公開,取之於國家,用之於國家,應對社會公佈資金運用與經營成效的年報資料以昭公信。 l 建立健全有效的管理機制與經營團隊,有專業的媒體人負責規劃管理,去除不必要的人事酬庸與政治任命,更要拋卻私人情誼之人事任用,建立媒體與人事的績效評核制度,達到組織再造的功能。 l 加強溝通減低組織變革抗拒力,而組織文化的融合與新精神再造則有賴組織變革後新管理領導階層的能力加以溝通疏導。 另外也針對政府提出若干建議與看法: l 短期內以各國際傳播機構的資源整合為目標,但其功能要確切落實,以達到資源共享的目的,否則這項資源整合平台很可能只是成為延遲進行機構整合的託辭罷了。 l 資源整合非長久之計,長期而言,宜謀求設置常態性之綜合國際傳播機構。以追求節省人力、擴大規模、擴大機會與提昇資金配置效益,並減少疊床架屋、單打獨鬥之資源浪費,才能提昇傳播機構之影響力與知名度。 l 宜積極進行同質公營電台整合,但過程應予透明。但其過程勢必遭遇各種抗拒與各方角力,因此整合過程亦應予透明公開,以昭社會公信。 l 法令的修訂速度宜加快。有關傳播機構整合、國內與國際播出方向、公營媒體的頻道調整分配、媒體經營模式等,甚至政府組織再造後與媒體產業相關業務,事權該如何統籌或分配,皆有賴法源依據方可進行。 l 政府應全力支援台灣國際傳播工作進行。其次,結合跨部會合作,積極促成台灣影音媒體在海外的播出機會。第三,建立與國際傳播機構良好的溝通管道與機制,秉持關心但不干預,支持但不左右的立場,協助台灣國際傳播機構建立永續經營的良好基礎。
44

3G的技術標準及專利聯盟 / 3G Technical Standards and Patent Platform

涂旭志, Roger,T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全球3G行動通訊產業的快速發展,行動通訊服務市場正從傳統的單純語音走向與資料傳輸整合的趨勢,並發展出多種不同型態的通訊服務方式與系統設備,其中所牽涉到的3G技術範圍十分廣泛而複雜,其技術標準規格的發展則是由3G的技術標準組織所負責制定。本論文研究針對3G行動通訊產業進行解析,並探討3G行動通訊技術標準組織的運作及功能,並進一步瞭解在3G行動通訊技術標準的制定過程中所衍生出來的關鍵性專利問題,此外也特別針對專利聯盟公司3G Licensing Ltd.的成立與運作做一說明,以進一步瞭解3G產業中專利平台運作的情形,最後並總結對台灣行動通訊產業所可以參考的結論與建議。 / 3G technologies are being deployed to worldwide markets rapidly. The mobile services are converging with voice and data transmission. There are various companies involving in 3G system and terminal business. The relative technologies are complicated and quite broad. The 3G standard organizations are the main bodies responsible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3G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This article would describe an overview of 3G industries and 3G standard organizations. It would specify how the 3G standard organizations function and discuss the issues of 3G essential patents. Regarding 3G patent platform, this article would also talk about the history and status of 3G Licensing Ltd. In the last chapter, it would try to summarize the key points as the references for Taiwan mobile industry.
45

廣告體驗訴求對第三代行動通訊採用意願之影響

黃瀅潔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體驗行銷近年來在實務界引起相當程度地討論,多數的行銷活動與廣告,均有某種程度地使用體驗行銷作為溝通,廠商已認知必須抓住消費者的經驗感受與情感,才能創造出觸動人心的品牌,也才能獲取消費者喜好。   有鑒於目前國內外學術研究,少去探討科技產品與體驗行銷之關聯,本研究特別以第三代行動通訊作為行銷產品,並單一討論廣告媒介。由於第三代行動通訊的高娛樂性,本研究延伸科技接受模型,納入知覺有趣性作為衡量變項,企圖探討體驗訴求之廣告所帶來的四種樂趣(感官愉悅訴求、心智愉悅訴求、社交愉悅訴求及情感愉悅訴求),以及廣告態度,在不同消費價值下(功利型消費價值/享樂型消費價值),對3G手機產品信念(知覺有用性、知覺易用性、知覺有趣性)的影響,並進而推論產品態度以及購買意圖。   結果顯示體驗樂趣對產品有用性及有趣性均有正向影響關係,其中,又以心智樂趣對知覺有用性的影響效果最大;感官樂趣則是對知覺有趣性有最大影響效果。而知覺有趣性更同時對知覺有用性及知覺易用性產生正向影響效果,顯示就3G手機而言,消費者會先考量產品的趣味性,進而感受到產品用途或是操作難易度。此外,知覺有趣性也較知覺有用性,對產品態度產生較大的正向影響效果,再次證實3G手機產品趣味的重要性。而產品態度也的確會正向影響購買意圖。   享樂型價值與功利型價值對體驗樂趣之效果調節作用雖僅能於少數樂趣面向呈現,但也提醒廣告主需考量產品主要利益,進而設計廣告訴求或內容,以求能創造加乘效果。
46

行動通訊產業價值鏈之分析研究以智慧型手機為例

黃軍維, Huang, Chun W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行動通訊的快速發展下,手機和PDA開始經由多功能整合外,也開始內建開放式作業系統平台,通常使用的作業系統有Symbian、Windows Mobile、Linux、Palm。早期的智慧型手機發展主要是以商務人士為主要服務對象,隨著智慧型手機不斷的整合多功能於一機之下。智慧型手機逐漸從語音的服務轉移到內容服務。智慧型手機目前全球以將近40%的高成長率快速發展。 本研究主要針對智慧型手機產業的價值鏈過程從電信業者、手機製造商到作業系統平台之間的運作關係去探討產品創新模式分析、技術標準與規格和產品市場定位,並試圖將產業分析結果與個案分析研究之結果進行分析與驗證。藉由研究瞭解智慧型手機未來產業的趨勢與發展關鍵因素。 在產業與個案分析之後,本研究整理出幾個研究發現: 1.智慧型手機在未來幾年的發展會具有高毛利,高成長率的市場機會;2.智慧型手機的研發需花費相當大的資源來做應用軟體和系統平台和硬體之間的整合;3.智慧型手機研發能力門檻相對於一般手機製造廠商高;4.智慧型手機的使用者介面和應用服務將使整個產業的附加價值拉高;5.智慧型手機市場的產品定位從商務人士移轉到一般消費者市場的定位;6.智慧機行動上網加值服務提供使用者內容服務驅向多元化;7.智慧型手機製造商與電信系統業者的合作關係會成為未來主流的商業模式。
47

資通訊政策規劃過程的創新採納 / Innovation adoptions in ITC’s Policy formulation

吳曜竹, Wu,Yao-Ch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創新帶來的影響,隨著二十一世紀的全球化潮流,開始衝擊世界各地,各國政府因應各式各樣的創新競爭、民主選舉與全球化潮流,為了政府績效與成果,我國在資通訊政策的發展,更注入諸多資源建置新計畫、新科技與新政策,藉以達成政府的設定願景目標。本研究透過政策創新過程來分析資通訊政策創新在行政體系內部的形成因素,探究我國E台灣到U台灣的資通訊發展之創新過程,透過次級資料分析與深度訪談的方式,從政策創新過程的三個階段:議程設定階段、採納說服階段與採納決策階段,分析各階段的影響因素,藉以探討資通訊政策創新過程,及此過程裡阻礙創新之問題。研究結果顯示我國資通訊政策創新乃透過多種管道得到創新資訊來源,諸如內部智庫幕僚、支援部會與外部專家學者、資通訊龍頭產業與國外顧問公司。議程設定主要來自於相關專業社群,諸如行政院科技顧問組與SRB會議的共識,以及科技政務委員的政治理念,並根據國內產業發展問題而觸發的政策創新議程。在說服階段,體系內部創新倡議者與外部支援管道彼此針對資通訊創新的理念與預算競和,篩選出可行的政策創新方案,決策階段則因資通訊政策的集權化現象,因此決策者本身的領導特質與對創新的支持、風險承擔,會對資通訊政策創新的產生影響。然而此創新過程裡,資通訊官僚組織的運作問題會發生官僚組織文化、創新疊床架屋、溝通協商費時、創新的民意基礎與管道薄弱以及之智庫團隊獨佔性等阻礙問題,甚至外部關鍵人士專業獨大、執政輪替與預算問題都會阻礙政策創新。蓋因創新過程之制度與專家社群對於創新形成的限制,建議政府在政策創新過程上,需有制度化的培育人才與建立創新倡議管道,且決策者需具備支持創新提案的心態。由於本研究屬於初探性研究,未來建議針對外部政策企業家、不同創新類型與各國資通訊創新過程等議題分析比較,加強我國政策創新過程的研究發現與經驗累積。
48

臺灣WiMAX營運業者競爭優勢之研究-以遠傳電信為例 / The case study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s of WiMAX operator in Taiwan:For Far Eastone Telecom

陳柏佑 Unknown Date (has links)
2007年7月26日,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發放2.5-2.6GHzWiMAX 頻段之六張分區執照,包含北區及南區各三家業者取得。WiMAX技術具備良好的無線傳輸能力及高頻寬特質,因此WiMAX技術的後續應用也備受矚目。因應其發展趨勢,本研究將既有針對WiMAX技術定義的產業價值鏈研究延伸至營運商層次,探究整體WiMAX產業價值鏈的發展雛型。在整體產業價值鏈的情境定義之外,本研究同時透過個案研究,深入了解各別業者在既有產業價值鏈的架構之下,可能擁有的核心資源及競爭優勢,這樣的資源及優勢將影響其後續競爭策略的制定及商營模式的成形。由個案之發展經驗,本研究將進一步歸納台灣整體WiMAX產業的商營化挑戰。在個案選取上,本研究擬以遠傳電信作為研究對象,其選取原因如下: 1. 遠傳電信為既有電信三雄之一,已有電信市場經營基礎; 2. 其資本額最為雄厚; 3. WiMAX技術本身與3G技術形成競爭關係,遠傳同時擁有2G、3G及 WiMAX執照,對WiMAX技術的應用規劃或可做為後續觀察無線寬頻 技術市場競爭的重要指標; 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以文獻分析法及深度訪談法為主,提出如下研究問題: (一)從產業外部層面的產業價值鏈來看 1. 臺灣WiMAX產業的相關價值鏈包含哪些產業行動者? 2. 臺灣WiMAX產業的產業價值鏈建構面臨的挑戰為何? (二)從產業內部的個案探究來看 1. 個案在WiMAX產業的發展上有哪些核心資源? 2. 個案對於其核心資源的應用策略為何? 3. 既有核心資源建構了個案哪些競爭優勢? (三)總結:透過遠傳的發展經驗,歸納臺灣之WiMAX產業進入商營化的挑戰 為何?如何進行突破? 透過研究分析,本研究回應研究問題如下: (一)從產業外部層面的產業價值鏈建構來看 1. WiMAX產業價值鏈共包含核心網路提供者、硬體製造產業、內容加值產業、通路服務產業及消費者等行動者; 2. 各產業價值鏈層級面臨的發展挑戰如下: (1)自身定位層面(核心網路提供者)層面:沉沒成本的壓力及時間 壓力的挑戰; (2)硬體製造產業層面:通路層面拓展; (3)內容加值產業層面:目前尚未被正式納入產業鏈運作; (4)消費者層面:市場需求不足使差異化優勢無法產生; (二)從產業內部層面的個案探究來看 1. 個案所擁有的核心資源如下: (1) 自身定位層面:基礎設備資源、龐大的資金資源、既有發展經驗的 傳承、專業技術的核心資源 (2) 硬體製造產業層面:規模經濟的資源、既有硬體建設的資源、 (3) 內容加值產業層面:既有結盟關係、集團資源的整合、議價能力 的優勢、具備整合能力 (4) 消費者層面:既有客戶的基礎、訂價策略的優勢、多元技術優勢、 養成使用者行為優勢 2. 個案所擁有的競爭優勢如下: (1)自身定位層面:具備多重且整合的核心技術、具備大量資金、市場 學習經驗曲線的縮短、能以更全方面的角度擬訂競爭策略 (2)硬體製造產業層面:對國內硬體製造業者具備議價力 (3)內容加值產業層面的探究:已有長久合作關係,可快速切入市場、 具備集團資源、議價力強、能主導營運模式的建構 (4)消費者層面的探究:已擁有固定客戶、較為彈性的訂價策略空間、 更精密的區隔消費者族群、對於消費者市場的推動更具主導能力; (三)總結 從營運業者角度來看,由於臺灣的固網普及率已高,WiMAX最大的商機潛力將集中於行動接收的加值服務之上;然因整體消費者需求不明顯,並無法給予行動終端設備業者將WiMAX技術延伸至手持式裝置的動機。由於終端設備業者多為世界大廠,臺灣營運業者在目前僅能以觀望的態度被動的追隨市場發展,不具備市場主導能力,因此相關的產業價值鏈雛形仍未完全發展。未來WiMAX的發展前景,將同時維繫於整體消費習慣的養成以及硬體產製業者的決策上,當行動接收成為普遍的應用形式,WiMAX營運業者才可能主動的推動相關應用服務;在這一段市場滲透的過程之中,滲透時程將影響新技術對於WiMAX技術的挑戰程度,巨大的資金需求也將影響營運業者的發展。
49

從環境面探討通訊產業的技術創新與績效之關係

吳怡靜, Wu, I-Ch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因應全世界電信自由化潮流,台灣自1997年開始解禁電信事業,開放民營,其相關產業-通訊產業更因此而相繼頭角崢嶸、蓬勃發展,通訊產業已然繼半導體產業之後成為二十一世紀的明星產業。  本研究採取個案訪談方式,探討台灣地區通訊產業的技術創新策略與績效表現間的關聯性,以及外部環境如何影響廠商對技術創新策略組合的選擇與績效表現。由於通訊產業涵蓋範圍極廣,因此根據有線、無線傳輸方式、其間子產業的特性以及上、下游廠商可能的關聯性,將其細分為通訊原料、微波通訊、行動通訊、寬頻通訊、光纖通訊、電信服務等六大類,因行動通訊部份無法找到配合訪談廠商因此作罷,然因此部份研究近來亦頗為盛行,讀者或可從其他相關文獻一窺端倪。除實際深度探訪九家個案公司之外,亦蒐集相關產業資料以資比對,因而歸納、推導出以下結論:  一、個案公司因分屬不同子產業別而採行不同的技術創新策略組合,明顯地可以劃分出三種組合,分別是「冒險型」、「積極型」與「穩健型」,另有一種「模仿跟進型」,通常於成熟期產業可發現,並未出現在本研究個案中。訪談結果發現當企業採行冒險或積極型態的策略組合時,其績效表現會優於同類型產業的平均水準。  二、個案公司因分屬不同子產業別,具有不同的子產業特性,因而具有不盡相同的外部環境,明顯地可以劃分出四種類型的外部環境。分別是第一類的高度動態、高度競爭與高度異質性;第二類的高度動態、高度競爭與中度異質性;第三類的高度動態、中度競爭與中度異質性;第四類的中度動態、中度競爭與中度異質性。  三、個案公司因分屬不同子產業別,或為因應身處不同類型的外部環境,因而採取不同積極程度的技術創新策略組合,以求取最佳績效表現。訪談結果發現在第一類與第三類環境下採取冒險型的策略組合,以及在第二類與第四類環境下採取積極型態的策略組合,皆具有不錯的績效表現。  綜上所述,我們可看出通訊產業內廠商除應瞭解本身所屬專業領域特質、所處子產業細部環境的變動情況,更應慎選合適的技術創新策略組合,以為企業謀取最大、最佳的績效表現。 / Communication Industry has become the leading industry in 21st century in Taiwan ever since the deregulation of telecommunication in Taiwan.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echnology innovation strategy conducted by the Communication Industry and firm's performance, as well as 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 as a moderator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strategy and performance, we have conducted the research by case study. As the widespread coverage of Communication Industry, we roughly classify the industry into six categories including communication chip, microwave communic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broadband communication, fiber communication and telecommunication service based on the way of transmission and vertical relationship in industry. However, mobile communication was not interviewed due to reasons. In addition to the findings from case study, we also collect the specific industry information for cross reference. Research findings are described as follows: 1. Case companies belonging to different sub-industry conduct numerous portfolio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strategy. There are three types of portfolio formed, which are adventurous, aggressive and conservative type. The findings show that the financial performance will be better than the industry average when companies adopt adventurous or aggressive portfolio.  2. Case companies belonging to different sub-industry face various types of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we find four types of environment formed. The environment are measured by three dimensions including dynamism, hostility, and heterogeneity which impact are distinguished into three levels, high, moderate, and low separately. The first type is high in three dimensions. The second is the same as the first one except its heterogeneity is moderate. The third is high in dynamism, moderate in hostility and in heterogeneity. The fourth is all-moderate.  3. Case companies belonging to different sub-industry have various types of competitive environment;therefore they have to conduct different portfolio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strategy for best performance. The findings show that companies adopt the adventurous portfolio under the first and the third type of environment, and companies adopt the aggressive portfolio under the second and fourth type will have better financial performance.  To sum up, we suggest the Communication Industry know clearly about the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before conducting an appropriate portfolio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strategy to acquire the best financial performance.
50

行動數據通信費率組合之研究-以GPRS為例 / A Study of Mobile Data Pricing Package -- GPRS Case

陳建國, Edward Ch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費率組合在電信業市場上行之有年,但長久以來,電信業一直以傳統的語音服務計費模式套用在所有的服務上,其中通話費的部分則是以通話時間作為計費的基礎,甚至連架構在語音服務上的數據傳輸也是如此。新引進的整合封包無線電服務(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 GPRS)在技術本質上與語音服務有很大的差異,因此計費方式也必須作一番變革,以傳輸量作為計費的基礎是較佳的選擇。  由於GPRS屬於寬頻數據網路,再加上無線電資源的有限性,在傳輸品質上的要求也較高,GPRS在設計時就已經規劃了支援「服務品質(Quality of Service,QoS)」。因此,品質因素也應被列入計費的要項之一。  本文嘗試提出一個GPRS的計費架構,並找出所有的計費因子,使未來經營GPRS的電信業者的行銷人員及計費系統設計人員有一個依循的準則。而在實例中也的確發現本文所提出的GPRS計費架構,可以應用在現實的計費系統上,提供各式各樣的費率組合。 / Pricing Package was used in telecommunications industry for many years. However, the operators always use the conventional voice service packages to cover the data services. The charge for every call is duration based but it cannot be applied for new introduced technology, e.g. GPRS. The technology of GPRS is quite different with the voice services; the charging model will be different as well. A volume-based charging model is an ideal way.  GPRS is a broadband mobile data service. According to the limitation of wireless resources, the demand of quality of service is high. GPRS was designed to support QoS (Quality of Service) which can be considered as a charging factor.  This material tried to propose a GPRS charging architecture and find out all of the charging factors. The marketing people and charging system designers of GPRS operators can create their own pricing packages based on this GPRS charging architecture. In the case study, we found that this GPRS charging architecture can be applied to the real world charging systems and provide kinds of pricing packages.

Page generated in 0.015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