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55
  • 55
  • Tagged with
  • 55
  • 55
  • 55
  • 55
  • 55
  • 55
  • 25
  • 24
  • 21
  • 18
  • 16
  • 16
  • 16
  • 15
  • 15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21

金融控股公司之母公司財務資訊對子公司之信用評等之影響─以美國壽險公司為例

郭俊麟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為促使金融業的效率化與整合,我國監理機關於2001年頒布金融控股公司法,讓國內大型企業或金融集團得以藉此成立金融控股公司,以整合旗下的銀行、保險、證券等金融機構。由於納入金融控股公司後,母公司之財務資源及經營策略可能影響到其保險子公司,致使保險子公司的信評發生變化,故本文針對金融控股公司之母公司財務資訊對子公司信用評等之影響進行探討。 / 本文以西元2001年到2005年接受Best信用評等之美國壽險公司及其金融控股公司為樣本,透過各項母公司之財務比率,檢視其對壽險子公司之信用評等是否有所影響。本文使用順序羅吉斯迴歸模型,並從橫斷面效果與財務比率變化角度進行分析。實證結果顯示子公司的資本化對其本身之信用評等有顯著正向影響,在流動性、公司規模的部分有顯著正向影響。另母公司的資本化、流動性、獲利性及公司規模則對其子公司之信用評等有顯著正向影響,而資產風險則是顯著負向影響。顯示壽險公司納入金融控股公司後,母公司之財務資訊對於子公司之信用評等確實有顯著影響力。
22

台灣金融控股公司之競爭優勢研究--以新光金控公司為例

高宇宏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於民國90年7月間通過「金融控股公司法」,有鑑於此,已有多家商業銀行申請轉型成立金融控股公司,在金融控股經營模式下,運用共同行銷方式跨業銷售保險商品,以滿足顧客一次購足(one stop shopping)之金融保險需求,惟銀行、保險之產業環境、企業文化、薪資結構、及對企業忠誠度差異頗大,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以金融控股公司運用行銷的交互關係所產生的綜效synergy)效果,冀望能提供業者在競爭激烈的金融環境中取得競爭優勢。 本研究係依MICHAELE. PORTER 於「競爭優勢」一書中所提之「價值鏈」模型,藉由經營單位間之交互關係,可減低差異化成本,或彌補較高的差異化成本。金控公司價值鏈之關鍵活動主要體現在基本設施、技術和行銷三個層面,而透過其價值鏈關鍵活動發掘金控公司的競爭優勢集中于差異化、成本降低和目標集聚。對新光金控公司的問卷調查也集中于基本設施、技術和行銷三個層面。結合問卷調查結果及相關理論,本研究還得出個案公司之競爭優勢主要體現于金融產品創新、業務綜效充分發揮、經營成本降低和經營風險有效控制四個層面。 個案公司競爭優勢之關鍵決定因素主要來源於經營理念與經營策略的轉變、傳統組織結構和流程的變革、適應新產業的高級人才、對資源進行整合的軟件平臺和良好的經營風險管控能力。 本研究針對研究結果,業者欲達成金控公司業務之綜效,必須衡酌外在環境與本身的核心競爭能力,並據以擬定業務整合、資訊整合及市場區隔的策略,以形成競爭對手短期內無法達成的競爭優勢。 / Our country passed “Law of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y” in July, 2001. Therefore, several commercial banks have applied for changing and establishing the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ies. Under the business model of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ies, cross-selling is adopted to meet customers’ demand of one stop shopping in financial insurance. As there are the great differences between banking and insurance in business environment, business cultures, salary structure and employee loyalty, the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is to study the synergy resulted from various marketing strategies of marketing of the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ies. Moreover, it is expected to help the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ies to win competitive advantages fromthe fierce financial competition. The study is based on the model of “Value Chain” from the book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s” written by Michael E. Porter. Therefore, a questionnaire is design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infrastructure, technology and marketing. The interviewers are the holding company. The contents of the interview include: (1) possible sharing resources in infrastructure (2) possible sharing resources in technology (3) possible sharing resources in marketing and (4) business synergy of Bancassurance. The report suggests that to win synergy in bacassurance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ies should first examine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its own core competency and then to form strategies of business integration,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and market segmentation.
23

異業合併程度對金融控股公司經營績效的影響 / A study of the impact of diversification on the performance of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ies

沈怡君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大多數的金控公司,皆期望透過結合銀行、證券和保險的力量創造綜效,藉由跨業銷售的方式獲得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然而金融控股公司的成立是否真的可以發揮金融機構跨業合併的效益?本研究期望藉由績效衡量之觀念,針對2004年至2008年國內14家金融控股公司進行多角化的效率評估,以營業費用及固定資產淨額作為投入項變數,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為產出項變數,採用三階段資料包絡分析法探討異業合併程度對金融控股公司經營績效的影響。
24

公司治理機制對金融控股公司經營績效之影響-三階段資料包絡法之應用

楊純銘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由於銀行及保險公司之經營是以吸收客戶存款或保戶所繳保費,並將資金運用於授信或投資,來賺取利息收入及資本利得,以便支付存款利息、保險理賠及營業費用,若發生問題時,勢必將產生擠兌、退保等現象,對國家經濟發展產生負面影響,故公司治理機制對金融業甚為重要,有深入探討公司治理機制對其經營績效影響之必要。因此,本文以2004年至2008年上市之14家金融控股公司作為研究對象,採用三階段DEA法中CCR模型與BCC模型,建立實證模型後,蒐集各金融控股公司之投入與產出資料,應用DEA模型,求算各DMU之技術效率值與總合投入差額,同時利用隨機邊界分析法調整各投入項,再以DEA之實證結果,加以分析解釋各金融控股公司之經營效率。。本研究實證結果如下: 一、由第一階段DEA效率評估結果顯示,各金融控股公司之技術效率、純技術效率及規模效率均有顯著差異,且各項效率值仍有改善空間,無效率之主要原因為資源之浪費。 二、再由第二階段SFA迴歸估計結果顯示,自然人持股比率、外部董事比率,均與公司之經營績效呈現正向相關;公司內部人持股比率、自然人董事比率、董監事持股質押比率、會計師、董事長、總經理、財務主管及內部稽核異動人次、景氣情況,均與公司之經營績效呈現負向相關;全體董事人數則與公司之經營績效無顯著相關;而以票券為主體之國票金融控股公司,經營績效最好,而以證券為主體之元大金融控股公司,經營績效最差;此外,投入差額變異幾乎完全來自於管理無效率之影響,受統計干擾項影響極小。 三、最後,再由第三階段調整後之DEA效率評估結果顯示,與第一階段相同之處在於,各金融控股公司之技術效率、純技術效率及規模效率均有顯著差異,且各項效率值仍有改善空間;若未將規模效率納入考量,純技術效率值將被低估,且規模無效率之主要原因為多數金融控股公司產能未充分發揮。其相異之處在於,調整後必須增加更多之投入;第三階段有較少金融控股公司之純技術效率存在改善空間,而有較多金融控股公司之技術效率及規模效率存在改善空間;無效率主要原因為生產規模之不適當,而非資源浪費。
25

金融控股公司法下子公司收購機制及個案之研究 / Study on mechanism and cases regarding mergers and acquisition of subsidiaries of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y

楊之婕, Yang, Jhih Ji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我國於2001年通過金融控股公司法(以下簡稱金控法)以來,迄今已逾十年,金融控股公司(以下簡稱金控)之家數已達16家,其中所整合的金融機構型態包含銀行、證券、保險、投信等相關事業等,多達9 0家以上,子公司之總數量高達100家,顯見金控為增加其股東及公司利益、擴展事業體等目的,而對於併購活動日益頻繁。 依據金控發動併購時是否已取得目標金融機構的同意,可區分為合意收購或非合意收購之屬性,然金控是否均適合兩種屬性?本文藉由金控收購的相關法制深入研究本議題。金控收購子公司之法制歷經三次重大修訂,爰將歷次更迭區分為三個階段分別論述,配合實務上真實發生之個案進行研析,論究金控收購子公司之成敗因素,亦即,本文藉由法制演繹、文獻整合、案例分析之研究方法,探究我國金控法收購子公司之法制,並提出結論與建議。
26

我國金融控股公司資本適足率探討

吳啟林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在全球競爭態勢下,國際間金融集團的演進及整合趨勢已蔚為風潮。我國亦在二00一年六月廿七日通過金融控股公司法,使金融集團的形成有了法源,跨業經營的模式也成為台灣金融集團的普遍現象。 而隨著金融改革的開放、國際化的潮流,跨業經營使得金融集團的營運多樣化,伴隨而來的,是所承擔的風險也隨之增加。因此,金融集團的風險管理將是我國在陸續開放成立金融控股公司後所必須謹慎面對的問題。而在金融機構的風險管理中,最重要的,即金融集團資本適足性的監理問題 我國金融控股公司法明定,金融控股公司之集團自有資本適足率應達百分之一百,然觀其辦法,卻僅以簡單的加減乘除運算求得該資本適足率,似乎很難站得住腳,然而,美、日對金融控股公司並無集團自有適足標準之相關規定,似乎隱含著,既然金控旗下的子公司之資本適足都符合規定時,整個集團的風險狀況應該是安全的,就無關乎金控的資本適足了。本研究將透過各國金融控股公司相關規定的比較以及我國訂定資本適足率的法源依據來探討這樣的一個迷思。
27

台灣金融控股公司子金融機構與一般金融機構 / The “First Filers Effect”:An Examination of the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ies in Taiwan

張文政, Chang,Wen-Ch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因應國際化與自由化趨勢,政府放寬民營銀行新設,因此國內的金融機構數量也快速增加,使得銀行業的經營環境邁向近乎完全競爭市場,直接壓縮到銀行界的生存空間與利潤,因此銀行業務趨向多元化發展,但隨之而來的是經營風險的提高。之後遇到國內傳統產業與房地產的長期不景氣,更讓銀行所擁有的資產品質不斷惡化,另外我國已於2002年1月1日正式加入WTO,國際性的金融集團也可以正式進入我國金融市場,在這樣的雙重壓力之下,各金融機構莫不極力拓展業務,使得銀行、保險與證券業間的區隔日漸模糊。有鑑於美國、日本先後引進金融控股公司法制從事金融改革,我國為增進金融市場之國際競爭力,故在前財政部長顏慶章的推動下,於 2000年11月通過「金融機構合併法」,2001年6月通過「金融控股公司法」,予與國內金融機構進行同業合併與跨業經營的法源依據。陸續有多家銀行、保險與證券業者申請設立,目前已經有14家獲准設立金融控股公司。 然而這14家因應政府政策而紛紛成立的金融控股公司是否真的在績效表現上有達到他們成立前所期望的表現,同時在經營風險與資本面上是否有達到較佳的程度?這些問題不但是檢驗這14金融控股公司成立至今的績效表現,同時也檢驗當時政府在決策判斷與執行的正確性。 基於上述動機,本研究希望藉由這14家金融控股公司從2001年到2005年這段期間在經營績效、經營風險與資本面上的表現數據來驗證,期望達到下列的研究目的: 一、 探討台灣金融機構採用金融控股公司架構前後對績效表現的影響 二、 檢討實施金融控股公司架構之效益 三、 探討金融機構資產大小在金控架構下是否會影響的績效表現 本研究發現實施金控法前銀行的表現優於金控法實施後的表現,可能原因是金控法實施後銀行為健全體質而大量打消呆帳,進一步影響到銀行獲利率,但若與同時期未加入金融控股公司的金融機構加以比較,則可以發現金控公司架構的確會給予加入之金融機構帶來助益,但對不同金融機構有不同的影響,金控法實施後對金控公司銀行的助益是最大,使其有多項衡量指標表現優於非金控公司銀行,就證券業與保險業而言,所帶來的助益較不若銀行的明顯,其原因可能與大部分金控公司以銀行為主體以及客戶對證券業與保險業的信任不若銀行業高,還需要一段時間的經營才會有所顯著。 而有關銀行資產對金融機構績效表現上的影響,則發現資產不同並不會影響到銀行在經營績效、風險與資本面上的表現。 因此,金控法實施至今已經四年,反省政府當初成立金融控股公司的決定,除了給予當時政府官員肯定,還可以得到該項決策是對台灣金融界的確是有所幫助的結論。
28

台灣金融控股公司經營績效之研究 / A study on the performance of financial holdings companies in Taiwan

廖達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使用財務績效、經營品質、策略發展及公司治理等四指標構面對台灣金融控股公司之經營績效進行評估,再選定富邦金、國泰金、台新金、中信金、玉山金、永豐金及元大金七家金融控股公司進行分析比較,本研究資料顯示金融控股公司表現可從以下的效果觀察: 一、風險分散效果 金控的經營業務範疇應涵蓋銀行、證券及保險等業務,就靜態面而言,將不致因其中一項產業之衰退而侵蝕整體金控獲利,此外金控各子公司獲利也會因整體景氣循環、利率匯率變動產生互補之效果。 二、綜效 從動態面來講,金控旗下子公司透過龐大的客戶基礎可以引進更大的銷售滲透力。這是金控3C之交叉銷售(Cross-selling)最重要的獲利擴大效應。就資本效率而言,金控可透過資本配置將資源移轉到獲利潛能較大的公司,資本的運用效益將可有效發揮。 三、經濟規模 金控夠大所產生的市佔主導效果相當顯著,以證券業為例,元大證券購併多家券商後,一舉成為國內證券市場龍頭,證券行銷通路資源也為旗下金融商品提供強勢的銷售管道。
29

金融控股公司儲備幹部制度之研究

陳明業, Chen, Ming-Yeh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金融控股公司法」通過後,台灣共出現了14家金融控股公司。為了因應未來市場之劇烈競爭與組織規模之擴大,各家金控公司這幾年來除了透過購併與重組等活動以擴大金控之資產規模及業務範圍、禮聘外商銀行或國內金控之高階經理人以迅速提昇其競爭優勢外,也開始仿效外商銀行行之有年之儲備主管制度,自行招募並培養自己的儲備幹部。 本研究運用質化研究中之個案研究方法,以花旗集團、中國信託金控、台新金控、中華開發金控及建華金控等旗下子銀行已經實施儲備幹部制度達一年以上之金融機構為研究之個案,並以在2004年進入該金融機構服務之儲備幹部為該個案之受訪者,進行實際訪談,以瞭解儲備幹部在各家金融機構中之定位、其儲備幹部制度之設計內容、實行執行之方式、各家制度之差異,以及該制度可以成功執行之關鍵與可能潛藏之問題。 本研究結果發現,從公司之規劃及儲備幹部之實際運作中,可以歸納出幾項儲備幹部就組織而言所應具有之意義與價值為:培育組織內未來之中、高階經理人,培養迅速適應不同專業之彈性與能力,強化網絡關係之橫向聯繫,及激勵組織鬥志。而儲備幹部制度能在組織中順利推動之關鍵因素則包括有:公司對於儲備幹部之角色需有明確之定位、組織文化之認同、主管之認知與重視程度、公平的競爭環境與薪資福利、人數之控制、儲備幹部本身之正確認知。此外,以目前金融機構執行儲備幹部制度之情形,其所可能潛藏之問題則有:儲備幹部之流動率容易因同業之挖腳而提高、儲備幹部之「陣亡率」容易較一般新進行員為高、儲備幹部之整體素質將因人數與家數的增多而被稀釋、組織高層不易有長期推動儲備幹部制度之決心、儲備幹部制度內容未能隨著組織之變化而進行適當之調整,以及組織在後續的培訓上未能正確的以人才發展之角度進行。
30

人壽保險業經營銀行保險之研究

王寸久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摘要 銀行保險在歐美已盛行多年且深具實效,然在台灣可說是方興未艾。壽險與銀行業者於兩岸相繼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經營上均面臨整體環境的挑戰。從事銀行保險,如能充分發揮雙方優勢,似能為消費者、壽險及銀行三方帶來利益。 本文首先探討銀行保險於外國之發展經驗與成功因素,繼以研究國內壽險業與銀行業乃至金融控股公司現況,並自實務面闡述進行銀行保險行銷活動之各項要素,以及目前業界已有之營運模式。此外,本文亦探討保險仲介人於銀行保險之運用,評析壽險,銀行與保險仲介人如何於產銷三方之互動中各取所需,以建立「三贏」之合作關係。 最後,本文針對國內業界所經營之銀行保險業務得失,分析及總結問題所在並提出建議對策,期能作為壽險業者經營銀行保險時之參考。 / Abstract Bancassurance has been implemented successfully at countries of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nevertheless it is still a booming business in Taiwan. Life insurers as well as banks are facing challenges from the change of macro economic environment after both Taiwan and the PRC had joined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Entering into the Bancassurance business to maximize both parties’ competitive advantage seems to be beneficial to all consumers, life insurers and banks.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experience and success factors of Bancassurance in some developed countries, followed by study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ife insurers, banks and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ies in Taiwan, and explores the key points for implementing Bancassurance marketing activities and the existing operation models of the insurance industry. In addition, this paper also evaluates the insurance intermediary’s functions in the Bancassurance, analyzes how life insurers, banks and insurance intermediaries could satisfy each others’ needs during the interaction of three players, in order to build a “three-win” cooperative relationship. At the final part, by reference to local life insurers’ lessons in operating Bancassurance,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crucial problems therein. Recommendations are submitted to the local life insurers as the reference for their operation.

Page generated in 0.026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