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47
  • 43
  • 4
  • Tagged with
  • 47
  • 47
  • 13
  • 12
  • 12
  • 10
  • 10
  • 10
  • 9
  • 9
  • 8
  • 8
  • 7
  • 7
  • 7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21

兩岸經貿交流提升與台灣科技人才: 機會與衝擊 / The Rising Cross-Taiwan Strait Economic Exchange and Taiwan’s Science & Technology Talents: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黃佳琳, Huang, Jial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全球化趨勢帶動兩岸經貿交流互動,中國大陸從世界工廠成為世界市場,外資紛紛轉往中國大陸投資設廠。然而,因為台灣與中國大陸擁有相同語言及文化背景,也使得台灣企業及科技人才比其它企業擁有更多的優勢及機會。台灣企業大舉投資中國大陸並在中國設立生產基地,台灣科技人才必需扮演中間溝通、技術移轉的角色。而台灣科技人才也將面臨因此現況帶來的機會與挑戰。作者將提出經濟全球化與全球及對兩岸的影響、台灣企業投資大陸設廠及台灣科技人才到中國大陸工作的原因;並透過深度訪談了解台灣科技人才的想法及意見及提出在就業上的建議給台灣科技人才及台灣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政策上的建議以留住人才、減少因產業外移中國大陸而造成人才流失。 / Globalization helps cross-strait economic exchange. China is transitioning from just being a “world-factory” to also being a “world-market.” Foreign investments have been flowing into China; foreign companies set up branches and factories in China. When Taiwanese enterprises move their production lines to China, Taiwanese S&T talent needs to play roles in communications, training and skill transfers. Taiwanese investors and companies, however, have the advantage over their global competitors of sharing the same language and culture with China, which affords Taiwanese enterprises and talent (skilled workers) more opportunities than other countries.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some challenges that Taiwa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t needs to face. The author will first describe the patterns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n the world, especially between Taiwan and China. The author will then present some of the reasons that Taiwanese enterprises invest in China engage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ork in China. The author will supplement the trend analysis with details from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some Taiwanese industry S&T workers to propose suggestions to Taiwanese professionals, to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for trans-national labor policy -- with a particular eye towards retention of talent and know-how and to avoid “brain-drain”.
22

以西方觀點探討台灣人才管理 / Talent Management in Taiwan from a Western Perspective

李佳蓁, Lee, Chia Ch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Talent management comprises an organization’s efforts to attract, select, develop and retain high-potential employees, as well as the identification of key positions in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Stahl et al., 2012). Taiwanese talent management differs greatly compared to western practice based on the sociocultural difference between countries (Varma & Budhwar, 2013). Many dissimilarities in the HR practices between Taiwanese and western firms can be led back to the significant alteration of individualist and collectivist perspectives and characteristics. However, many talent management differences in Taiwan as opposed to Western countries can also be connected to Confucianism and to influences of Taiwanese culture – which is unique due to Taiwan’s democratic laissez-faire market economy mixed with a pinch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Western companies seeking FDI in Taiwan or planning to set up a subsidy it is crucial to form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se differences which is essential to the firm’s hiring success. This study focuses on explor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aiwanese and Western Talent Management approaches and draws on deeper psychological research (MBTI) to analyze cultural and psychosomatic dissimilarities with regards to behavior.
23

生技醫藥產業人力資源招募甄選之研究 / A Study on Human Resource Recruitment and Selection - The case of Biopharmaceuticals Industry

彭文杰, Peng, Wen Ji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我國在政府長期健全我國產業營運環境下做出許多改變,至1980年代便將生物技術列為重點科技;1982年中央研究院成立兩個生物技術上游單位,分別為「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和「分子生物綜合研究籌備處」。而至1995年頒布「加強生物技術產業推動方案」來強化產業基礎設施,建構完整產業發展環境;1996年成立「經濟部生物技術與製藥工業發展推動小組」;2007年通過「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並於2008年公佈施行細則「營利事業適用生技新藥公司股東投資抵減辦法」、「生技新藥公司研究與發展及人才培訓支出適用投資抵減辦法」。特別是2013年1月1日起成為PIC/S正式會員,將我國藥品檢驗標準拉至歐盟標準,使得所發行之藥證能為成員國所接受,實屬一大進展。 生技醫藥產業之產業特性以高投入、高風險、高知識密集為主,一間研發藥廠需要花費數年的時間研發新藥,並且不保證成功,在此情況下執行研發之人員則扮演非常重要的腳色。企業在尋找人力的來源上,比較過去及現在相關科系之人員上可以發現人力的來源是增加的,但新藥的開發屬於整合性科學,僅具備單一專業無法獨力完成,略有學用落差的情況。 本研究透過深入訪談法並將我國從事醫藥產業分為國內及國外,則可發現國內廠商大多仍處於新藥開發的階段,且研發能量不足。在研發人員的尋找上通常沒有可立即利用之人力來源,而通過挖角有經驗者來取得關鍵人力。也就是這個原因國外大藥廠並未將研發單位設於我國,僅將我國視為銷售藥品的市場,在招募上以醫藥業務代表為主。招募上普遍使用網路人力銀行及員工推薦主要原因在於具有足夠的量能夠挑選。甄選上以面試作為主要工具,另外有其他輔助參考之測驗,當面試之標準具有統一指標時則有較佳甄選品質,與過去研究顯示越客觀的甄選工具效果越好之結果相同。 我國在生技醫藥產業所面臨最大問題仍然是沒有足夠專業之人力能夠支持其發展,通常無法獨力完成而需要與其他廠商合作,一方面顯現此產業之高風險難以獨力承擔,相反的,也說明我國在學用落差下,此產業急遽欠缺具備整合性專業人才。
24

新媒體衝擊下的組織轉型策略個案分析:以A集團與B集團為例 / The impacts of new media on organizational transformations take Group A and Group B as an example

王凌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數位科技的發展影響了各行各業,在媒體圈工作有幸經歷台灣各個媒體生態轉變的重要時間點。傳播業的經營與獲利模式更在數位時代的快速發展下,面臨著了一場組織結構與人才發展的關鍵時刻。 在面臨傳統媒體廣告量的逐年下滑,卻仍是媒體代理商公司主要的利潤來源。新網路媒體的需求激增,卻無法帶來相對的利潤,現有人員的技能擴展也需要時間養成。同時,外在數位新創公司如雨後春筍般的迅速崛起,也造成媒體代理商營業額的威脅。 台灣外商媒體代理商公司型態的經營,歷經了原本是屬於廣告公司的一個部門,到獨立成媒體公司,然後更擴大到集團化模式的經營。集團化的經營在新興媒體崛起的初期,因顧及財報效應,初期在人員的投資上採取較顯保守,也給了數位新創公司快速崛起的機會。然而,當數位公司發展成熟後,外商集團則開始採取購併的動作。 媒體代理商的組織部門形成大致分成兩大區塊,「企劃」與「購買」。企劃主要是面對客戶,服務內容包含市場目標對象媒體消費行為研究、媒體傳播策略發展、媒體傳播工具組合平(包括電視、報紙、雜誌、廣播、戶外、網路數位)、媒體創意、預算分配規劃、執行排期、KPI制定;購買是負責與媒體價格的談判、版位時段安排、執行、監督。數位媒體的興起改變了消費行為模式, 廣告主的傳播方式, 媒體代理商所需的應變也造成衝擊。 本研究以台灣市場兩大龍頭集團A集團與B集團為個案比較研究,就過去10年在因應新媒體發展衝擊下之組織架構與人才發展進行分析比較。以本身所經歷的過程以及深入訪談各集團內資深人員為內容的主要來。 在過去傳播領域,人是主要的資產組織, 組織架構單一化。在數位快速發展下,除了人的素質以外,數據資料平台建立加上組織架構的轉型速度,是強化競爭力的重要關鍵。 雙元組織是必要的,但是雙元的定義是依核心競爭力公司化,將新舊系統明確拆開建構?還是在同一公司內,人才盤點後做組織改革,明確界定職責與各自新舊發展方向?研究者認為,兩種方式的成功與否主要在於管理與執行。 人才轉型不是只有教育訓練,是考驗著人資系統對於人才發展是否具有全面的理解,是否有能力建構發展流程系統與快速召募。
25

我國機械工程設計人才供需研究

石明炎, Shi, Ming-Y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機械工業已被核定為我國未來經濟發展的策略性產,政府準備大量投資,但也需要 足夠的人力加以支持,才能完成計劃目標。本文乃針對實質提高機械業水準的設計 人力加以調查研究,一方面調查主要廠家目前及未來對設計人才的需求情況,以及 其對設計工作的努力程度;同時對目前正在擔任設計工作的機械工程師,探討其具 有的特性及工作意願。另一方面藉著對本年度大學、工專機械系科畢業生的問卷調 查,探討其在校所接受的課程訓練是否具備設計工作所需的能力,以及對畢業後工 作選擇的意願。同時並研究過去三年度機械科系畢業生實際工作情況,與之比較並 探究差異原因。 綜合上述,本文將探討供需雙方的差距及其原因,並提供一些建議。 #2810576 #2810576
26

私立大學資本、人力比較分析-縱橫資料之應用

蕭瑀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時至今日,公立大學在財務收入來源方面有企業捐助及教育部穩定來源支持,反觀私立大專院校,其收入來源卻是不穩定,可能造成其財務困難進而影響其辦學成效,私立大學如何提升其教學品質增加其收入,為首要關鍵點之一。而本研究透過資本人才密度比來展現學校的教學品質程度,並藉由相關文獻之彙總整理,歸納出影響大專校院資本人才密度比決策之因素。 本文以各私立大學院校所提供的財務報表,評估84學年度至94學年度各私立大學院校在資本人才密度比之影響,利用Panel Data統計方法,分析不同特質的學校,其經營產出上的差異,並提供學校經營者管理上的建議。 實證結果發現,學雜費收入、捐贈及補助收入、圖書支出,與資本人才比例為正相關。而在生師比方面會因不同的模型結構有不同影響變動。在機器設備之支出方面,若以碩博士生為研究對象,學校對於機器設備方面的投入建設,以提升全體碩博士生的設備使用。包含電腦儀器設備、投影設備等。設備投入越多,學生享有教學資源越多;但以全校人力為衡量標準,導致資源配置錯誤,無法達成配置效率(allocation efficiency)。 在虛擬變數方面,根據不同背景特性將其轉化,對醫學院而言,大多為小班制,醫學院的實習課都在醫院,教師品質來自於各醫院,與資本人才密度比呈現正相關的影響力。但在理工學院方面亦會因不同的模型結構有不同影響變動。而文法商學院,人力的訓練遠遠高於機器設備的使用率,較強調人才的管理組織整合能力的結合,與資本人才密度比呈現正相關。
27

創新生技醫療器材經營策略之研究-以L公司為例 / A Study on the Business Strategy for Biotech &Medical Equipment Industry– TheCase Study of L Company

洪一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員工薪資將近二十年一直無法明顯的提升,主因是國內產業大都著重各產業鏈的代工,產業代工毛利不高,因此產品受制於研發設計及通路行銷歐美先進國家,所以台灣產業風險較高,製造相關業者也利潤較不佳,業者必須投資價格高昂的成本如土地,廠房,機器設備---等。醫材是少量多樣,國際化,可靠性及精密度高。人口老化,所得提高,因此全球醫療市場逐年成長 ,各國陸續推行醫療改革,帶動醫材市場成長。台灣代工能力很強,醫材產業是協助中小企業技術/品質升級、轉型,提升市場競爭力的最佳途徑。台灣中小企業若能加強投資生技醫材的研發及產業鏈建立,較能改變台灣的產業價值與環境。 因此,本研究是以台灣中小企業如何由製造業加值產品服務,提升產品附加價值為研究主軸,探討微創醫材的經營策略模式,並藉由經營策略模式的研究,據以作為投資該產業的依據。因此,本研究根據分析的結果,獲得了以下幾項研究發現且概述如下: 1.核心技術是中小生技醫療器材產業創造高獲利空間的基礎,也是帶動成長的趨動力; 2.人才資產管理是中小企業的重要投資,目的是讓人才資產達到最大的效益,創造最大的績效和價值,以完成企業的經營效果效率,並且能達到創造人才最佳的價值與企業永續經營; 3.中小企業透過異業結合,可以將不同領域之創新技術導入醫材產業,開發或創造新的醫療需求已成為目前生技醫療器材的開發重點; 4.中小企業針對市場產品提出改進產品,漸進領導產品市場佔有率,或提出破壞性產品,重新建立市場規則,若能夠持續在市場生存時,必能找到利基市場。
28

我國行政機關人才甄補制度之研究

鄭政輝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我國行政機關的用人制度,一向標榜考試用人,強調公平進用,但根據銓敘部的統計資料顯示,我國行政機關職員實際由考試及格進用的,至民國七十四年底,僅有十萬五千三百十三人。此一數字尚包括警察、關務及各種職位分類人員。易言之,當今政府行政機關尚有相當多非考試進用人員,這些人員如何被甄補進入機關之中,實在是一值得探討的問題。 根據「公務人員考試法」及原「考試法」都規定,公務人員考試分高等考試、普通考試二種。為適應特殊需要,得舉行特種考試。(「公務人員考試法」第三條,原「考試法」第二條)又依據「公務人員任用法」之任用資格有依法考試及格、依法銓敘合格、依法考績升等三種。(「公務人員任用法」第九條;原法第四條)易言之,公務人員任用,僅限於依法考試及格、銓敘合格或考績升等三種。但就實際運作過程中,除上述人員可納入文官體系中,另外不具任用資格人員,仍可透過派用、聘用、僱用進入行政機關執行公務。這些非經由考試之用人途徑究竟如何運作?對整體甄補制度有何影響都值得加以探討。目前公務人員考試種類繁多,除高普考試之外,各類特種考試性質不一,其間對於應考資格、應試科目、命題、閱卷等是否皆能採取同一尺度,真正做到客觀公正,確實符合考用合一、公開競爭的規定?頗值吾人深思。 基於上述理由,本文研究目的在於: □一、分析人才甄補與公務人力規劃之關係。 □二、分析我國行政機關的用人途徑。 □三、探討不同考試用人途徑及非考試用人途徑的利弊得失。 □四、瞭解其他國家人才甄補方式。 □五、試提改進建議。 本文主要探討行政機關人才甄補,由於限於能力及時間,謹將行政機關人員做如下限定:所謂行政機關是指隸屬行政院下之一般行政機關,不包括學校與交通、生產、金融等事業機構,以及關稅、警察、司法、外交等機關。人員則指狹義的公務人員,不包括武官、政務官、民意代表、民選官吏及機要人員。本文探討者僅限於外補進用方式,內部遷調不在本文討論範圍。時間主要以民國三十八年政府遷臺後為範圍,俾免資料散失查證困難。其間或因說明需要回溯至較早時期,但非重點所在。 本文主採文獻研究法,就坊間及國內各大圖書館收藏的相關書籍、期刊、報紙、官方統計、調查報告加以蒐集、整理和歸類。這些圖書館主要包括政治大學中正圖書館、社會科學資料中心、公共行政暨企業管理教育中心圖書館、國立中央圖書館、考試院資料中心、立法院圖書室及資訊中心等。本文採取總體分析的方式,不對行政機關之甄補做個案研究(Case study)。 我國公務人力的甄補,強調考試用人。但現行考試制度下考試種類繁多。同樣的類科(如人事行政),在不同的考試中,其應試科目、成績計算方式及錄取率高低各有不同。但要針對這些差異,進行比較並做出結論顯非易事。蓋因試題難易、應考對象以及閱卷人員不同,其間並無共同標準可資比較。此即為本研究第一項限制所在。再就公務人力甄補除考試進用外,還有以其他法規為依據所進用的人員。如派用、聘用、僱用等人員之進用。此等人員之進用能否拔優選銳並無標準可循。此為本研究另一限制之所在。研究對象中有關行政機關範圍的界定,是本文第三項限制。蓋因「行政」意義難明,其範圍大可與「政治」相仿,小者可解釋為機關的例行公事。因此本文僅能就「行政機關」一詞提出概括性界定,以利研究之進行。本文另外一個限制乃是我國行政機關人才甄補途徑相當多,故所需探討的範圍亦廣,難免使本文博而不精。 目  錄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基本概念……………………………………………… 1 一、行政機關的界定………………………………………… 1 二、人才的意義及運用……………………………………… 5 第二節 我國行政生態與現代公務人員的角色……………… 6 一、我國行政生態概述……………………………………… 6 二、現代公務人員角色……………………………………… 8 第三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0 一、研究動機………………………………………………… 10 二、研究目的………………………………………………… 11 第四節 研究範圍、方法與限制……………………………… 12 一、研究範圍………………………………………………… 12 二、研究方法………………………………………………… 13 三、研究限制………………………………………………… 13 第二章 行政機關人才甄補與公務人力規劃……………………… 15 第一節 人才甄補的意義與重要性…………………………… 15 一、人才甄補問題產生的原因……………………………… 15 二、人才甄補的意義………………………………………… 15 三、人才甄補的重要性……………………………………… 25 第二節 行政機關人才甄補園地與限制……………………… 26 一、行政機關人才甄補園地………………………………… 26 二、學校教育與人才甄補…………………………………… 31 三、甄補的限制……………………………………………… 37 第三節 人才甄補的程序、方法與甄試的內容……………… 39 一、人才甄補的程序………………………………………… 39 二、人才甄補的方法………………………………………… 43 三、甄試的內容……………………………………………… 48 四、理想甄補方法應具備的條件…………………………… 51 第四節 行政機關人才甄補與公務人力規劃………………… 54 一、公務人力規劃的重要性………………………………… 54 二、公務人力規劃的意義…………………………………… 55 三、公務人力規劃的步驟…………………………………… 56 四、人才甄補與公務人力獲得……………………………… 60 第三章 我國行政機關現行人才甄補途徑□-考試進用………… 73 第一節 公務人員高等暨普通考試…………………………… 74 一、公務人員高等暨普通考試的沿革……………………… 74 二、公務人員高等暨普通考試的典試與監試……………… 77 三、現行高普考試的規定…………………………………… 89 四、高普考試辦理的程序…………………………………… 96 五、歷年高普考試實施情形…………………………………100 第二節 分類職位公務人員考試………………………………106 一、考試等級與應試資格……………………………………106 二、考試方法與應試科目……………………………………107 三、歷年分類職位公務人員考試實施情形…………………108 第三節 特種考試公務人員甲等考試…………………………111 一、甲等特考的源起…………………………………………111 二、甲等特考的功能…………………………………………112 三、現行甲等特考的規定……………………………………114 四、歷屆甲等特考及格人員的分析…………………………118 第四節 特種考試臺灣省基層公務人員考試…………………122 一、基層特考的源起…………………………………………122 二、現行基層特考的規定……………………………………123 三、基層特考實施情形統計…………………………………124 四、基層特考的特點…………………………………………125 第五節 優惠軍人的特種考試…………………………………127 一、軍人優惠理論……………………………………………128 二、我國優惠退伍軍人背景與政策…………………………129 三、我國軍人轉任公務人員優惠考試實施情形……………131 第六節 國軍上校以上軍官外職停役轉任公務人員檢覈……135 一、轉任檢覈辦理的目的……………………………………136 二、檢覈委員會的組織………………………………………136 三、申請檢覈的要件…………………………………………137 四、轉任檢覈的程序…………………………………………138 五、轉任檢覈實施情形………………………………………139 第七節 銓定資格考試…………………………………………140 一、現職人員銓定資格考試…………………………………141 二、現職派用人員銓定資格考試……………………………141 第八節 升等考試………………………………………………144 一、升等考試的意義…………………………………………144 二、升等考試的源起與依據…………………………………144 三、升等考試規定……………………………………………145 第四章 我國行政機關現行人才甄補途徑□-其他進用方式……151 第一節 技術人員的進用………………………………………151 一、技術人員的範圍…………………………………………151 二、技術人員進用途徑………………………………………152 三、技術人員任用條例的內容………………………………153 第二節 派用人員的派用………………………………………155 一、派用人員派用條例的沿革………………………………155 二、派用人員派用條例的內容………………………………157 第三節 聘用人員的聘用………………………………………159 一、現行聘用規定……………………………………………159 二、聘用制度的特質…………………………………………161 第四節 約僱人員的僱用………………………………………162 一、工作性質及範圍…………………………………………163 二、僱用的程序………………………………………………163 三、僱用人員的待遇、福利…………………………………164 四、僱用的限制………………………………………………164 第五章 現行甄補制度的檢討………………………………………167 第一節 高等暨普通考試………………………………………167 一、命題………………………………………………………167 二、閱卷………………………………………………………168 三、分階段考試………………………………………………169 四、分級考試規定……………………………………………170 五、訓練規定…………………………………………………171 六、考用的配合………………………………………………174 七、「分區定額,省區優待」的商榷………………………175 八、高普考試與特種考試主從問題…………………………182 第二節 分類職位公務人員考試………………………………184 一、考試職等區分細瑣………………………………………184 二、分類職位適用簡薦委制法規……………………………185 第三節 特種考試公務人員甲等考試…………………………185 一、應考資格的問題…………………………………………185 二、考試辦法及送審著作的問題……………………………188 三、及格人員未予訓練或實習………………………………189 第四節 特種考試臺灣省基層公務人員考試…………………190 一、人才留鄉目的未能達成…………………………………190 二、分區報名、考試、錄取、分發方式的妥適性…………191 第五節 軍人優惠考試與檢覈…………………………………192 一、軍人優惠必要性的探討…………………………………192 二、轉任文官的爭議…………………………………………194 三、軍人優惠的再定位………………………………………195 第六節 銓定資格考試…………………………………………196 第七節 機關考試用人的統計分析……………………………197 一、各種考試的統計…………………………………………197 二、機關考試用人比例………………………………………199 第八節 技術人員的任用………………………………………200 第九節 派用人員的派用………………………………………202 第十節 聘僱人員的進用………………………………………203 一、聘僱方式的優劣…………………………………………203 二、聘僱職位存廢的爭議……………………………………206 三、現行聘僱制度的缺失……………………………………206 第六章 各國公務員的甄補…………………………………………213 第一節 英國公務員的甄補……………………………………213 一、甄補機構組織與職掌……………………………………213 二、公務員甄補種類與程序…………………………………214 三、行政練習員方案…………………………………………219 第二節 美國公務員的甄補……………………………………221 一、甄補機構組織與職掌……………………………………221 二、聯邦公務員甄補方式與考試方法………………………223 三、專業及行政永業人員考試………………………………225 四、退伍軍人的優惠…………………………………………227 五、高級行政主管群(SES)的甄補……………………227 第三節 法國公務員的甄補……………………………………231 一、甄補機構組織與職掌……………………………………231 二、公務員進用資格與程序…………………………………232 三、國家行政學院職前訓練…………………………………235 四、限用職位的規定…………………………………………236 第四節 西德公務員的甄補……………………………………237 一、甄補機構組織與職掌……………………………………238 二、公務員進用資格與程序…………………………………239 三、德國公務員實習規定……………………………………242 第五節 日本公務員的甄補……………………………………243 一、甄補機構組織與職掌……………………………………243 二、甄補種類及應試資格……………………………………245 三、公務員任用程序…………………………………………248 第七章 結論--我國人才甄補制度的主要缺失與改進建議……253 一、人才甄補與公務人力規劃………………………………253 二、高等暨普通考試…………………………………………254 三、特種考試公務人員甲等考試……………………………265 四、基層特考…………………………………………………268 五、軍人優惠考試與銓定資格考試…………………………269 六、其他方式進用途徑………………………………………271 參考書目………………………………………………………………274 . 圖表目次 圖 2-1 羅致與遴選關係圖 …………………………………………… 16 2-2 遴選程序圖 …………………………………………………… 40 2-3 公務人力規劃步驟關係圖 …………………………………… 60 6-1 英國公務員結構圖 ……………………………………………216 6-2 美國聯邦人事管理局組織系統圖 ……………………………224 6-3 日本人事院組織圖 ……………………………………………244 表 2-1 評分法配分比例表……………………………………………44 2-2 考試方法歸納表………………………………………………44 3-1 民國39年∼75年高普考試典試委員長名錄…………………78 3-2 民國39年∼75年高普考試監試委員名錄……………………88 3-3 行政院所屬各機關需用人員任用計畫表……………………96 3-4 民國39年∼75年高普考試舉辦類科、報名人數、到考人數 、及格人數、及格率統計表…………………………………102 3-5 民國39年∼74年高普考試及格人員省籍分佈比例統計表…104 3-6 歷屆辦理分類職位公務人員考試概況表……………………109 3-7 二職等考試報名人員學歷統計表……………………………110 3-8 二職等考試錄取人員學歷統計表……………………………111 3-9 歷屆甲等特考及格人員應考資格分析表……………………119 3-10 歷年甲等考試及格人員年齡分佈統計表……………………120 3-11 歷年甲等特考及格人員籍貫統計表…………………………121 3-12 歷年(63∼74)基層特考人數統計表………………………125 3-13 歷年(63∼74)基層特考報到情形統計表…………………127 3-14 歷年(47∼75)退除役軍人轉任公務人員特考報考人數、 到考人數、及格人數、及格率統計表………………………132 3-15 歷屆(54∼74年)國防特考報考人數、到考人數、及格人 數、及格率統計表……………………………………………134 3-16 上校以上軍官轉任公務人員檢覈委員會組織表……………137 3-17 歷屆(57∼75年)檢覈轉任人數統計表……………………140 3-18 七十四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現職派用人員銓定任用資格考 試報考、到考及錄取情形統計表……………………………143 3-19 七十四年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現職派用人員銓定任用資 格考試報考、到考及錄取情形統計表………………………143 5-1 全國性公務人員考試各省區錄取定額比例標準表…………179 5-2 民國70∼74年高等考試及格人員籍貫統計表………………181 5-3 民國70∼74年普通考試及格人員籍貫統計表………………181 5-4 民國70∼74年公務人員高普考試與特種考試錄取人數統計 表………………………………………………………………183 5-5 公務人員考試比較表…………………………………………198 5-6 民國70∼74年行政機關人員考試資格統計表………………199
29

口碑傳播內容對組織人才吸引力之影響-以會計師事務所為例 / Exploring the effects of the content in word-of-mouth to the organizational attractiveness: the case of accounting firm

鍾閔鈁, Chung, Min F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於知識經濟時代中,人才已為組織中最重要的資產之一,然對於許多知識工作者來說,由於其提供的專業知識的替代性較低,也因此在就業市場不再是買方獨大的局面,人才在「求職」的同時,雇主也在「求才」。因此如何使潛在的人才對一組織有更高的組織人才吸引力 (organizational attractiveness),進而願意投身進該組織服務,便為組織在這個時代的人力資源管理領域一個重要的議題。 會計師事務所所處的產業便為典型的提供客戶專業知識的產業型態,加上產業的人才流動率較高,因此各事務所對於專業人才的需求始終居高不下,許多徵才活動也紛紛推出。然而對於會計系應屆畢業生來說,他們對於事務所真正在意的屬性是甚麼?事務所又是如何才能真正吸引到這些專業人才?本研究欲從此核心問題,參考學者之雇主知識 (employer knowledge)模型進行探討,另外於實務中,多數的應屆畢業生也常透過詢問學長姐或朋友以獲得更多與事務所相關資訊的情形,而在這樣口碑傳播 (word-of-mouth)的脈絡下,傳播者對事務所的了解程度高的是否會產生組織人才吸引力的影響呢? 本研究結果發現,雇主知識中給足加班津貼的薪資制度之工作資訊及較高的雇主聲望將會正向影響潛在求職者之組織之人才吸引力。建議實務組織可循此方向強化其組織人才吸引力,本研究亦提出後續研究建議,仍賴未來研究者之探索。 / The talents are the most essential assets for the organizations in the era of knowledge economy. For lots knowledge workers, the knowledge they have is less substitutable, so the organizations are not stronger in the labor market anymore. In the mean time the talents seek for the jobs, the employers also seek for the talents. How to increase the organizational attractiveness to the potential job seekers is an important issue in the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industry of the accounting firms especially emphasize on the profession and knowledge. They keep looking for talented employees so eagerly because of the high turnover ratio. For the students of the major in accounting, what do they really care about? How can the accounting firm attract the potential job seekers? In this thesis, we will use the employer knowledge model to discover the effects to the organizational attractiveness. Students also seek for more information about the organizations by asking the seniors or friends. In the context of word-of-mouth, we wonder the expertise of the information senders will affect the organizational attractiveness. In the result of the research, the non-deducted overtime compensation plan and higher employer reputation will increase the potential job seekers’ organizational attractiveness. The accounting firms can improve the attractiveness from these aspects.
30

群聚效應對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貢獻:以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為例 / Contribution of clusters to cultural industries: the case study of Huashan1914 creative park

周凌霄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過去的產業發展經驗中,廠商群聚發展的模式常常是很重要的一個考量,透過群聚能夠產生降低交易成本、整合產業鏈、人才的相互流通等諸多效益,然而隨著時代與環境的變遷,創意慢慢成為廠商或者產業的競爭基礎。這樣的知識經濟時代來臨加上文化創意產業(簡稱文創產業)在各國興起,而為了能夠讓文創產業有適合的發展環境,文創產業的發展與規劃就必須借鏡過去產業發展的經驗,在台灣甚至很多其他國家都選擇以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簡稱文創園區)的方式輔導文創產業的發展,因為群聚的模式對過去產業發展是有貢獻的。 台灣目前所規劃的五大文創園區中位在台北市的華山園區是起步最早的一個,目前由台灣文創公司經營,而針對華山園區也有很多質疑的聲音,包括華山經營得太過商業化,甚至排除很多創作者在華山發展的機會等,儘管如此廠商集中群聚在華山園區內部仍然能夠分享到群聚所造成的各種幫助。 透過訪談與文獻分析發現,華山園區的群聚效應對於園內廠商的貢獻有四: (1)華山園區形成並提供跨界合作的平台,園區內的廠商透過跨界的交流與合作促成更多創新。 (2)華山園區開始形成一個文創品牌以後,除了透過高知名度吸引更多顧客以外,也辦理主題性的活動來吸引廠商所需要的目標族群,達成市場區隔。 (3)華山園區能促進人才交流與流動的發生,這樣的過程將有助於廠商的創新行為,在人才培育上華山預期在未來的BOT旗艦中心能有更積極的作為。 (4)華山園區能夠讓廠商與顧客接觸,進一步使組織的知識與顧客互動結合產生如何做(know how)的知識,並且再次透過園區來讓這些知識能夠累積、傳承。 / From past industrial experiences, clusters are considered not only to cut firms’ cost but also integrate their supply chains and other favorable effects. Creativity becomes the base of competition over time and cultural industries had grown up in many countries. In order to make a favorable environment for cultural industries, past industrial experiences are needed because of the big contribution of clusters to past industries. And the cultural industrial cluster mode is not only adopted in Taiwan but also in many other countries. There are 5 cultural industrial clusters in Taiwan. Huashan1914 Creative Park, the first one which was established. Even if there are some criticisms of the park such as about over commercialized operating and artists are crowded out. However, firms in the park shared advantages from this cluster in many ways. Contributions of clusters to cultural industries in Huashan1914 Creative Park’s case can be summed up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and interviews. There are 4 items: (1) Huashan1914 Creative Park offers a platform that firms and individuals share their ideas on it. The ideas on the platform are interdisciplinary. Moreover, the platform also stimulates collaborations and brings more innovations. (2) Since Huashan1914 Creative Park becomes a brand name, it attracts more customers by its high profile and also distinguishes the target customers from the public for firms in the park by holding events. (3) Huashan1914 Creative Park stimulates people to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and it’s also helpful to firms’ innovations. Moreover, Huashan1914 Creative Park is looking forward to making bigger and more contributions of talent cultivation after it finishes the BOT building. (4) The firms combine their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with the experiences of talking and interacting with customers in Huashan1914 Creative Park, thus the firms have their know how knowledge. And firms cumulate and create much knowledge by the park once again.

Page generated in 0.204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