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9
  • 19
  • Tagged with
  • 19
  • 19
  • 19
  • 19
  • 13
  • 10
  • 10
  • 5
  • 5
  • 5
  • 5
  • 5
  • 4
  • 4
  • 4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1

都市公共設施及服務使用者付費問題之研究

章秀秀, ZHANG,XIU-XI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經濟的發展與進步,使得人們對都市公共設施及服務的需求,在型態、品質與數 量上都發生了顯著的變化。致使都市公共支出日益擴張,然而財源卻日趨不足。為了 改善地方財務的窘境,加強地方財產稅之合理稽徵固然重要,而「使用者付費」制度 的建立以開拓非稅課財源,更是值得吾人深究。 由於大多數的公共設施及服務,乃是對特定團體與個人提供,這些公共支出若以一般 租稅來支應,實與公平原則相違。若採行「使用者付費」制度,不但符合公平之「受 益原則」,更因價格機能的運用,而使地方公共財達於最適提供水準。因此,「使用 者付費」制度的功能發揮,端賴一合理的費率訂定標準。 本文除了第一章緒論與第二章概述目前公共支出與收入之一般趨勢外,第三章便是探 討各種訂價理論。在最佳經濟情況下,為達成資源配置的效率,應以邊際成本為訂價 法則,然而此種訂價法對成本遞減產業而言,會造成虧損。若以租稅來彌補虧損,則 會產生效率與公平的問題。因此,有此學者另提出平均成本訂價、二段式訂價、尖峰 負荷訂價等法則,以肆應之。第四章則是探討在「使用者付費」制度下對所得分配的 不良影響,以及各種維護公平之制度設計。第五、六章則分別介紹各國實際施行的情 況,及台灣地區目前已有收費之公共設施及服務,並以簡單回歸求出台灣地區對公共 設施及服務之需求情形。 「使用者付費」是一亟待建立的制度,它不僅能紓解地方政府的財務困難,更重要的 是它符合「受益原則」,改變了國人對公共設施及服務的消費觀念。
12

以「權利變換方式」推行都市更新產權處理之研究

黃國堅, HUANG, GUO-JI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有三個目的﹕(一)引進日本「權利奱換方式」之產權處理觀念,並本法制「 恆定性」及「不得不變性」之原則,在修改現有法令最少的原則下,建立適合我國體 質的產權處理模式。(二)產權處理成功之關鍵,除權利之變換設計外,就是權利價 值之評估。故本研究第二個目的就是嘗試擬定一套產權評估之方法。(三)「權利變 換方式」之產權處理模式除在都市更新之應用外,相關方面是否也有值得應用者?本 研究最後想探討的就是這一點。 三、參考文獻 本研究係搜集中、日二國有關「權利變換方式」及都市更新等相關書籍、研究報告及 統計資料,比較研究發現,日本之權利變換方式似可解決我國都市更新問題之癥結。 惟國內相關之文獻尚屬粗略,尤其在產權處理方面,迄無系統性之論列,故關於權利 變換方式之述論,大抵以日本資料為主。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文獻回顧法」及「歸納」、「演繹」之方法,搜集、比較、檢討並檢驗相 關文獻資料及各國制度,以建立適合我國之產權處理制度。 四、研究內容 本研究之重點有四﹕(一)檢討我國都市更新之問題點,並比較各國制度,結果以日 本之「權利變換方式」最能解決我國之問題。(二)研擬以權利變換方式推行都市更 新之產權處理模式之應用。 五、研究結果 (一)建立權利變換方式之產權處理模式及產棤評價方法。 (二)前揭模式及方法,除適用於都市更新外,在合建、聯合開發,取得公共設施保 留地及開發新市區等方面猶有可行之處。
13

地價稅與地方公共設施對住宅區位選擇影響之研究--TIEBOUT 假說在台北都會區之實證研究

李泳龍, LI, YONG-L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1956年,C.M. Tiebout提出地方公共財理論﹕假定消費者具有充分的情報知識,瞭解各地區間公共財及租稅型態(財產稅)的差異,且消費者能充分的移動,以選擇能滿足其最大偏好的地區,並且地方政府的數目很多,以供消費者充分選擇;此外,由就業問題產生的區域移動限制灴予考慮,公共財在地方間亦無外部經濟與不經濟的現象;每一地區所提供的公共財,由原有居民偏好所決定。如此,該公共財的型態應有一最適地區規模,此一最適地區規模係指在最低平均成本下生產的區域人口收。因此,區域人口與提供設施平均成本的關係會決定居民之移進與移出。在這種情形下,除非處於均衡狀態,否則某些消費者將自其不滿意的社區公共財和租稅型態中移出,遷入其合意的地區,此種遷移行為充分顯示消費者對公共財及租稅型態(財產稅)的真正偏好,若此一調整達到均衡時,地方公共財提供水準也就達到最適狀態。本研究主要目的,即在理論上探討Tiebout 假設之內涵,並由此往的實證研究文獻中決定主要研究變數,透過台北都會區之實際資料驗證,以更進一步探討該假說之真義。本文共分為五章。第一章為緒論,說明本文研究動機、目的、內容、方法與流程。第二章為相關文獻回顧,分別對Tiebout 之假說,理論及實證文獻等課題予以探討,第三章為研究方法與變數選擇,首先檢討複迴歸在探討房地價時之注意事項,並且決定分析之變數;透過複迴歸了解居民選擇住宅區位的運作是否合乎Tiebout 的假說。第五章為結論與建議,並且提出在政策上應足採用之發現。
14

台灣公共設施保留地問題之研究

陳清惠, Chen, Qing-Hu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 緒論,敘述研究目的、內容及方法,並對公共設施保留地闡明其定義。 第二章 說明公共設施保留地問題之意義,首先討論什麼是公共設施保留地問題? 其次就其與都市健全發展和社會公平的關係來探討此問題研究的價值何在 ?亦即其意義之所在。 第三章 敘述台灣公共設施保留地所產生之問題,先就台灣公共設施保留地現況作 一檢討分析,再就政府的立場和市民的立場分別討論所發生的問題。 第四章 分別就制度、法規、執行等三方面來探討公共設施保留地問題產生之原因 ,並論述其癥結所在。 第五章 針對台灣目前公共設施保留地處理的方式作個別的檢討。大致上分土地的 取得與其財源的籌措兩方面進行。 第六章 對前面所提,作一總結,並分短、長程提出一些建議。
15

台灣地區公共設施保留地制度立法過程及執行之研究-賽局理論的觀點

洪維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以往有關公共設施保留地制度的相關研究,往往著重於問題解決的導向,而較少立法及制度執行互動過程,因此有關於立法互動過程與立法結果的關係,以及制度未被完全執行的原因,並未被釐清。賽局理論考慮到行為人間的互動行為對立法行為及制度執行的影響,因此本研究基於制度變遷理論,以賽局理論的分析方法,建立行政及立法部門互動的理論模式,以及制度執行的理論模式,提供分析相關問題的理論架構。其次,本研究將前述所建立之理論模式,應用於探討公共設施保留地制度的立法及執行問題,獲得以下幾點結論: 一、從保留地立法過程分析可以瞭解,而在民國六十二年及民國七十七年兩次立法過程中,因立法部門的生態結構以及行政部門對議程的掌控,使得行政部門在強制力及訊息充分程度上具有優勢,大體掌握了雙方互動上的優勢。然隨政治生態的改變,行政部門對立法部門的控制能力降低,而使行政部門對聲譽之考量以及懲罰成本改變,且亦影響到立法部門對行政部門修法意向的認知,而使得民國六十二年及民國七十七年兩次的立法結果有所差異。 二、由公共設施保留地制度的執行受到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及地方優勢選民間的共有代理關係影響。就民國六十二年至民國七十七年間的情況而言,中央政府取得地方政府執行保留地制度成效的相關訊息,受到本身財力及人力上的諸多限制,監督成本相對較高;而地方政府提供不涉及保留地徵收的公共設施,因有較具成效而能討好地方選民,有利於地方選舉,因此具有較佳的生產力。在前述兩個原因下,造成當時公共設施保留地制度趨向未被完全執行的路徑。 三、隨著行政部門所可動用懲罰資源的減少、行政部門與立法部門相對結構的改變,以及立法部門與地方選民間的關係愈趨緊密,未來公共設施保留地制度若再度修法時,在目前政治生態下,極可能出現立法僵局或協商時程上的延遲,甚至產生立法部門主導的現象;而若在執行方式上及執行機制上未有重大改變,則公共設施保留地制度仍將繼續趨向於未能被完全執行的路徑。
16

以公平補償探討發展權移轉取得公共設施保留地之研究 / A study on aquiring land reserved for public facility by TDR: in the View of Fair compensation

李鎮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地區對於私有公共設施保留地之取得方式大多是以現金徵收補償方式為之,但在現今政府財政困難之情形下,如欲將全數之私有公共設施保留地以現金徵收補償方式為之,恐有其困難。因此國內學者主張以發展權移轉制度,補償公共設施保留地所有權人之損失,以取得興建公共設施之用地。惟「土地徵收條例」實行,對於私有公共設施保留地徵收補償標準,採公告現值加成計算,加成成數比照一般正常交易價格為之。因此公共設施保留地所有權人勢必會在徵收市價補償,與發展權移轉制度間作一選擇。本論文探討公共設施保留地所有權人面臨發展權移轉與徵收現金補償時,其所面臨之選擇為何。 本論文先探討公平補償之分類及補償標準,同時定義所謂公平補償,為基於憲法中之公平正義及保障私有財產權原則下,以完全之市價補償為之。其次本論文就發展權之理論予以討論,藉由經濟理論之探討,分析發展權制度運作之市場前題,並以此建立本論文之研究假說,即從權利集束說及發展權評價方法之殘餘法觀點,發展權之價值僅為完全土地所有權之一部份,發展權移轉取得私有公共設施保留地,並無法達到完全補償公共設施保留地所有權之價值。同時本論文在此基礎下,透過個案模擬方式,分析公共設施保留地所有權人之損益,以佐証本論文之研究假說。經由研究成果顯示,發展權之價值小於公共設施保留地之土地價值,因此公共設施保留地所有權人將會採取現金徵收補償方式。 本論文認為,由於「土地徵收條例」之實施,勢必會造成發展權移轉制推行之困難,加重政府財政壓力。因此政府授與公共設施保留地所有權人之發展權數量應予以放寬,或在原數量下,不足土地價值者,由政府予以現金補貼方式為之,如此可使發展權移轉制度順利推行,政府之財政壓力獲得減輕,同時也能達到取得公共設施保留地之目的。
17

公共設施保留地容積移轉市場交易機制之研究 / Study on the market transaction mechanism of the transferable development rights of land reservations for public facilities

劉厚連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公共設施保留地容積移轉在於藉由市場交易機制,使公共設施保留地地主在等待政府徵收之前,得透過容積出售給開發業者獲致價金補償之機會,並免除政府直接辦理徵收之財政壓力。容積移轉制度基本精神是以市場效率解決土地分區使用之公平問題,然現行制度下,不同地區之公共設施保留地移出容積可得價金懸殊缺乏公平性,且容積交易集中於特定地區,造成當地生活環境品質之惡化。故本研究在制度建立之政策層面,尋求達到「受損補償,受益付費」公平原則,使容積購買者付出合理的價金購買公共設施保留地地主持有容積並透過制度設計控管容積移轉對生活環境品質衝擊之問題。在容積交易市場層面,則透過市場機制設計,塑造有助於市場形成與價格維繫之環境及降低容積買賣雙方之交易成本,以促進市場交易之效率並實現前述對地主之公平為目標。 本研究首先從市場供需之角度,分析容積供需失衡,對公共設施保留地容積移轉市場中容積價格之影響,並檢視影響TDR方案成功之市場運作因素與供需條件。其次,就買賣雙方交易盈餘分配進行探討,運用賽局理論中那許均衡之概念,分析討價還價之均衡解,以闡明信息不對稱下,如何解決地主在容積交易中議價資訊不足之問題,提高容積移轉價格,增進該制度在保障公共設施保留地地主財產權之貢獻。第三,引用中間層理論探討TDR銀行在解決交易成本問題之優勢,並闡明非營利性質因減少中介費用支出,增加交易雙方之交易剩餘,較能使TDR方案成功。第四,藉由前述理論之探討,本研究研擬改善現行公共設施保留地容積移轉的市場機制之相關議題,透過學者專家問卷及權利關係人的問卷調查之設計,汲取市場機制改善之建議。 本研究認為我國容積移轉市場存在容積總量超出環境容受力、市場所能提供之交易資訊不足、容積價格落差過大、中介者所提供的服務仍待加強及交易成本偏高等問題,需透過政府介入加以解決。因此,提出以容積銀行為容積移轉政策執行核心之市場交易機制,由各直轄市、縣市政府成立一個非營利性質的容積銀行,作為容積移轉交易平台,並成立專款專用之容積銀行運作基金,作為政策性購買容積取得所需公共設施保留地之用,賦予容積銀行資訊提供、中介媒合、價格引導、確保交易等功能,降低容積移轉交易成本,創造有利之交易環境,確保公共設施保留地地主,能以合理價格出售變現、政府財政可以負荷及都市居住環境品質得到掌控與維護的政策目標。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立公共設施保留容積移轉政策之決策與實踐機制及以容積銀行交易平台為主之交易市場機制等制度建議,作為政府未來改善公共設施容積移轉制度之參考。 / The transferable development rights (TDR) of land reservations for public facilities are a unique transferring method of development rights in Taiwan. This system allows the owners of land reservations for public facilities to sell the land, through market transaction mechanism and before the acquisition by the government, to developers through TDR in order to earn land transferring compensation. This system can also reduce the financial burden on the government on land acquisition. However, TDR has been questioned for deteriorating the urban living environment due to overdevelopment, and the transaction mechanism may reduce the market function and efficiency due to high transaction costs. Therefore, this study aims to design a market mechanism that can control the impact of TDR on the living environment, create an environment that is conducive to market formulation and price maintenance, and reduce the transaction costs of sellers and buyers, in order to facilitate the efficiency of market transaction and realize the fairness on the land owners.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imbalance between the TDR supply and demand from the market supply and demand perspective, and examines the effect of TDR of land reservations for public facilities on volume price in the market, as well as the market operational factors and supply/demand conditions that affect the success of TDR plans. Then, it discusses the surplus distribution of buyers and sellers, and applies the concept of Nash Equilibrium in the Game Theory to analyze the equilibrium solution of price bargaining. It aims to expound on how land owners could raise the TDR price under insufficient information due to information asymmetry during the bargaining process, and enhance the contribution of this system on the proprietorship of the land owners on land reservations for public facilities. Third, this paper applies the intermediation theory to discuss the advantages of TDR banks in solving the problem of transaction costs, and explains the reason that non-profit characteristics are more likely to guarantee the success of TDR plans. Fourth, based on the above discussions, this paper aims to improve the market mechanism of the TDR of land reservations for public facilities, and conduct questionnaire survey on experts and interest parties in order to collect opinions on the improvement schemes. Lastly,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market mechanism of using TDR bank as the policy executor of TDR, and establishing a non-profit TDR bank in each city/county by the local government as a transaction platform for TDR transaction. TDR bank operational fund should be established for exclusive use on the policy-oriented purchase of TDR of land reservations for public facilities. Thus, the TDR bank has the functions of providing information, mediating, price guiding, and transaction guaranteeing, in order to reduce the TDR transaction costs, create a favorable transaction environment, ensure the land owners of land reservations for public facilities to sell their lands at reasonable prices, reduce the financial burden of the government, and maintain a fair urban living environment. Suggestions are provided based on the research findings as a reference to the government on improving the TDR system of land reservations for public facilities.
18

我國公告土地現值相關法律問題之研究

黃冠豪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我國公告土地現值係作為人民土地移轉時申報實際買賣價格之參考,且為主管機關審核土地移轉現值及徵收土地補償地價之依據。公告土地現值之數額即攸關人民財產權益之負擔與損失之填補,涉及土地所有權人之權益,因此,其查定除應公平、具合理性外,更應符合相關之法律規範。 惟本研究發現,在現行體制、架構下產生之公告土地現值,存在不少適法性之問題。從公告土地現值形成之依據而言,現行辦理公告土地現值之作業僅以地價調查估計規則作為操作準據,缺乏法律之明確授權,違反法律保留原則。除此之外,形成公告土地現值必須辦理之程序—劃設地價區段、估計區段地價、舉辦公開說明會、提請地價評議委員會評議、編製土地現值表公告等等,更有著地價區段之劃設未符合明確性原則、估計估計區段地價應有之規範未以自治條例訂之、未以法律直接規範或明確授權命令規定,直轄市或縣(市)提請地價評議委員會評議區段地價前應舉辦公開說明會、地價評議委員會無法落實法律制度設計所賦予之功能、現行各直轄市或縣(市)政府有意地將一般正常交易價格打折後,評定作為公告土地現值,已違反立法原意、不得逕以地價調查估計規則第二十三條規定將公告土地現值定為區段價制等問題。 再者,公共設施保留地之公告土地現值,依現行規定係由直轄市或縣(市)政府於每年編製土地現值表時,預先依平均地權條例施行細則第六十三條規定,計算其補償地價,以作為公告土地現值。惟現行預先以較高之補償地價作為其公告土地現值之作法,將有高估其公告地價之情事,也就造成公共設施保留地之土地所有權人於其土地利用權能受限制之情況下,反須多繳納地價稅,顯有不公。 另外,由於公告土地現值之形成涉及高度之專業判斷,且因規範密度不足,造成行政法院對於公告土地現值形成之司法審查密度,係採消極審查方式,僅能以公告土地現值之決定,是否提經地價評議委員會評議來作為其審查標準。惟現行地價評議委員會無法達到制度設計所賦予之功能,因此,此刻最重要之課題,即應強化法律對於公告土地現值形成程序面之規範密度,藉以保障人民財產權益。 由於我國已邁入民主法治國家,政府的行政行為除以國民權利、自由之保障為職志外,並以實現公益、公共性為目的,其實現之價值內涵更應避免行政單方地操縱及對人民有不平等之處遇,政府之行政行為即需有法治國原理之注意。本研究爰於終章試著建構我國現行公告土地現值制度應有之法規範。
19

視障者網路無障礙法制之研究 / Legal Regime of Web Accessibility for People with Visual Impairments

楊雯婷, Yang, Wen-T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網路是現代人「與外界接觸」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但在這個明眼人居多且多數人皆透過視覺學習與理解事物的世界,許多網站或系統之設計完全未考慮視障者能否使用,當網路對人們的重要性高到不可忽視的地步,甚至網路近用開始牽涉基本權行使和生存資源與機會的分配時,若明眼人皆得以合法近用網路,則基於平等與禁止歧視原則,視障者理應得到相同對待,網站或系統經營者應使其設計滿足「網路無障礙」之要求。而滿足「網路無障礙」之要求需要成本,僅係「鼓勵」難使所有公司、業者皆將「身障數位權利」放在心上並身體力行「網路無障礙」,因此,合理而適當之法律強制規定乃為必需。然而,我國目前雖設有無障礙網站之認證制度,相關法制規範卻未完善,進而導致認證制度之推廣狀況不佳。 目前國內外有關「網路無障礙」之法制相關研究並不多,且也少有回應現代網路實際發展狀況,或從視障者需求出發而為討論,因此本研究希望透過「視障者接觸外界之行為分析」與「網路發展歷程」,構築一個完整的「網路無障礙法制」之討論框架,本研究將視障者網路近用不能之權益侵害歸納為「侵害視障者平等接觸資訊之權利」、「侵害視障者平等接觸著作之權利」與「侵害視障者平等進出或使用(虛擬)空間與設施之權利」。第三章討論視障者「接觸資訊」之權利,雖然現今網路的功能五花八門,但「接觸資訊」仍為其中重要之一環,且許多網路無障礙相關的重要法規皆係以保障「接觸資訊」之權利為基礎,例如:美國二十一世紀通訊與視訊接取無障礙法,此外,著作也是資訊的一種,不同的是著作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因此本章也介紹國內外保障視障者接觸著作(尤其數位著作)之法理與法規;第四章則討論視障者「使用網路空間與設施」之權利,這樣的切入點和前兩者不同處在於,其並非以「功能性」之方式針對特定項目而為保障,而是以更加宏觀的角度看待網路,將網路視為能自由進出的「空間」或能使人們達成特定目的的「設施」,目前以這樣觀點而為網路無障礙保障之法規,僅美國身心障礙人士法。 本研究認為,任由視障者因其障礙而成為網路科技發展下的邊緣人,違背近代以「社會模式的障礙」而非「身體能力主義」看待身障者之原則,為促進弱勢族群―特別是視障者近用網路之權益,必須開始重視「網路無障礙」之議題,因此方提出「視障者網路無障礙法制之研究」,也期待本論文之研究,能為此一議題帶來不同思考角度。 / The Internet is an indispensable tool to engage with the outside world. However, there are many websites or systems inaccessible to the visually impaired people due to the design negligence. It may because many engineers only consider the convenience of normal people when designing websites or systems. But when the importance of the Internet is getting higher, even associating with the basic human rights and resource allocation, the Internet users with visual impairments should be treated like the normal people due to the principle of equality and prohibition of discrimination. It means that the websites or systems operators should meet the “Web Accessibility” requirements. Of course, the cost is required, and it can be expected that only “encouragement” is not enough to let people always put “Digital Disability Rights” in mind. Therefore, an appropriate legal mandatory is necessary. In our country, there is a Web Accessibility certification standard while lacking of legal coercion and which leads to poor promotion of the certification standard. There are only a few research focusing on the legal regime of Web Accessibility while usually did not respond to the actual development of modern Internet technology. So we want to build a complete discussion framework for legal regime of Web Accessibility via the analysis of the behaviors of the visually impaired peopl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We classify the right infringements of the web inaccessible to the visually impaired people into the infringements of the rights to equal access to information, copyright works, and cyberspaces/facilities on the Internet. In the chapter 3, we discuss the visually impaired people’ right to access the information. Although the use of Internet is very wide, access the information stil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when we talk about Internet nowadays. And we also introduce some laws that protect the right of visually impaired people access the copyright works. In the chapter 4, we discuss the visually impaired people’ right to get into the cyberspaces and to use the facilities on the web. In this chapter, we take a more macro view of the Internet rather than focusing on one or two often used functions. Now the points of Ablebodyism are replaced by the principle of Social Model of Disability and we should not let the visually impaired people become outcast of the technology world. So we propose this research. And hope this research will contribute to enhancing the rights of visually impaired people.

Page generated in 0.02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