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9
  • 19
  • 1
  • Tagged with
  • 20
  • 20
  • 9
  • 8
  • 7
  • 7
  • 7
  • 7
  • 6
  • 6
  • 5
  • 5
  • 5
  • 5
  • 5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台湾社区営造における「社区共識」の形成に関する事例的研究 ‐特に宗教の影響に対処するリーダーの役割に注目して‐

佐々木, 孝子 24 September 2015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農学) / 甲第19323号 / 農博第2144号 / 新制||農||1036(附属図書館) / 学位論文||H28||N4951(農学部図書室) / 32325 / 京都大学大学院農学研究科地域環境科学専攻 / (主査)教授 星野 敏, 教授 川島 茂人, 教授 秋津 元輝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2

馬總統時期兩岸新聞交流與中共對臺新聞政策之研究 / The study of cross-strait news exchanges and china's policy of communication towards Taiwan during president Ma's period

趙炳元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兩岸在政治制度、法令規章、思想觀念與新聞價值迥異的基礎上進行新聞交流,原本即存在一定程度的制約,受兩岸關係發展進程與氛圍的影響尤為顯著,而無法單獨進行。 事實證明,兩岸新聞交流在推動兩岸關係朝正向發展方面的作用是重要,也是顯著的,尤其是兩岸關係長期處於不穩定的狀態下,兩岸新聞媒體在相互採訪交流中,肩負起溝通、認知、釋疑、解惑的重責大任。新聞記者是站在時代尖端、瞭解社會民情的觀察員,也是兩岸同胞情感的聯絡人,透過從業人員的口筆報導與資訊傳遞,使海峽兩岸之聯繫終能不脫離民意與時代潮流。多年來兩岸關係雖跌宕起伏,但始終在曲折中向前發展,其中兩岸的媒體工作者,持續不懈地發揮了特殊的輿論推動作用。   兩岸新聞交流發展歷程中,中國大陸在開放的步幅與相關管理法規的發布上,均較我國為快速,可以合理推論大陸官方非常清楚其內部需求,以及兩岸傳媒交流合作的重要性與勢不可擋的趨勢。然而,大陸在對臺相關政策中的策略性內涵,幾乎完全脫離不開其「統戰」思維。單純作為一個維繫國家政權控制力與擴張力的依據,「統戰」思維似乎並無其特別謬誤或值得爭議處;然而面對國際事務或處理兩岸關係,惟私的「統戰」意圖即有其明顯偏差。 另對於一個力推新聞傳媒「走出去」戰略的政權,中國大陸沒有一部《新聞法》實有礙傳媒事業的發展與國際評價。微觀而論,作為最低限度的新聞道德,欠缺《新聞法》將無法在保護新聞自由的同時,嚴格限制新聞界濫用報導權和評論權的行為。宏觀而論,未訂定《新聞法》,將使中國大陸新聞傳媒邁向國際社會之路困難重重。 新聞交流在兩岸關係發展佔有重要地位,然而交流互動中所潛藏的不利或危安因素,卻是吾人應深切體悟與善加防範者。如何秉持馬總統大陸政策「以臺灣為主、對人民有利」的最高綱領,落實「創新強國、文化興國、環保救國、憲政固國、福利安國、和平護國」主張,並融合雙方「正視現實、開創未來、擱置爭議、追求雙贏」、「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的共信共識,循「先易後難、先經後政、循序漸進」步驟,使中國大陸對臺灣的「威脅極小化、機會極大化」,實為我產、官、學界積極開展新聞交流互動重中之重的要務。
3

民進黨對中共一中框架的策略(2012-2015) / The strategy of DPP to One China frame (2012-2015)

邱宇健 Unknown Date (has links)
2012年1月14日,台灣總統大選結束,敗選的民進黨黨主席蔡英文在發表敗選感言時說,「這一次,我們已經接近山頂,我們還差一哩路。」一樣在2012年中共十八大召開,政治權力結構重組,接任的習近平的對台政策明確從九二共識轉向一中框架。究竟蔡英文的這最後一哩路與民進黨的中國政策有多少關連,民進黨要再取得執政權應該如何調整其中國政策,本文從中共形成一中框架對台政策的形成背景與意涵,對照民進黨各派系的中國政策,並分析歷次台灣總統大選民進黨中國政策的論述主張與選舉結果的關連性,來探討強調台灣是個主權獨立國家的民進黨,在國際局勢、兩岸因素、內部意見的整體環境下,如何突破中共所設下一中框架的兩岸關係:發現民進黨雖然有各種強硬手段與柔性手段來突破一中框架,但比較具體可行者僅外交手段及交流手段,因而提出五個穩健做法:一、進行心態調整,突破一中不等於要建立臺灣共和國。二、強化維持現狀的論述。三、營造正面和平安全環境,兩岸與外交並重。四、建立兩岸交流平台,維持台海的穩定。五、全球化視野下建立兩岸經濟競合關係。希望民進黨在主動宣示不追求法理台獨,並積極與中共展開交流的情況下,能增加民、共政治互信,共同維持海峽兩岸的和平穩定發展。
4

內部控制判斷行為之研究--透視模型之應用

林宜信, LIN, YI-X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內部控制作為釐定審計程序與決定抽查範圍之依據的重要性,已足夠使其本身成為一 單獨研究的主題,而實務界人士不願意提供研究所需資料及實地研究高昂成本之考慮 ,又引發以學生作為受試者的動機,本文乃以中興大學會計系四年級修習審計課程的 學生為受試者,研究其有關內部控制方面的判斷行為。 本研究應用透視模型,以問卷為研究工具,操弄六個有關薪資內部控制的因素,每個 因素分為”是”、”否”兩個等級,採1╱2部分因素設計,組合成32個不同的狀 況,藉以觀察個人的判庍行為,了解各個因素對個人判斷行為的相對重要性,並比較 受試者間判斷的一致性(亦即共識)。另外,為了研究同一受試者在不同時間之判斷 的一致性程度(亦即穩定性)及受試者明白自己判斷行為的程度(亦即自我洞察力) ,於32個狀況之後,另加8個重覆的狀況,及要求受試者列出各個因素對其判斷行 為的主觀權數。 研究結果發現:平均而言,六個因素的主要效果解釋了72.09%的變異數差異, 而交互作用只解釋了5.84%的差異,顯示線性的作用很強,交互作用則可以忽略 。有關分工的兩個因素解釋了29.29%的變異數差異,重要性不似以前研究結果 顯著。共識為0.5831,穩定性為0.7392,自我洞察力為0.5648, 都略低於以前的研究結果。
5

哈伯瑪斯公共領域理念之研究

陳玟伶, Gloria, Wen-Ling, Ch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公共領域」是個有待詮釋的概念,任何關於公共領域的理論必然預設了某些存在於公╱私之間的區別,但是並沒有一個簡單的邏輯可以用來處理「公」與「私」這一組相對的概念。本文的主旨在於探討哈伯瑪斯理論架構下,公共領域所面臨的問題以及可能的解決之道。 根據哈伯瑪斯的分析「公共性原則」在由自由主義民主轉向福利國家的過程中,受到包括市場經濟、媒體、文化消費、利益團體、廣告宣傳等因素的影響而造成的破壞,造成公共領域功能衰退、公共性式微的各種問題。為了重建公共性,使公共領域能恢復不受扭曲的溝通功能,哈伯瑪斯轉向對溝通行動理論的建構工作。在第三章中,本文以漢娜•鄂蘭對公共空間的闡釋來和哈伯瑪斯做比較。藉由哈伯瑪斯在「權力」和「真理」的概念上對鄂蘭的肯定與批判,帶出哈伯瑪斯在溝通理論上的建構工作。 哈伯瑪斯的溝通理論應用在民主政治理論上,成為所謂的審議式政治。其特色在於:(1)重視理想的程序性設計。其成功不在於一個有集體行動能力的全體公民,而取決於相應的溝通程序和程序的制度化,以及程序與非正式的公共輿論之間的共同作用。(2)雙軌的審議式政治概念,其中一方面指的制度化的民主程序,通常指的是議會的運作;另一種則是不受制度規範的非正式意見形成過程,也就是一般意義下的公共領域。其中公共領域扮演的是發現問題、確認問題的有限角色,並不能取代政治系統進行治理和決策。 雙軌的審議式政治提醒我們公共領域角色的有限性,以及公共領域和政府職能不可置換的特點。政治統治機制有其不可懈怠的責任和義務,而公共領域中的溝通互動也不必以得出「共識」為導向,因為它並不需要承擔任何決策的成敗,而主要是一種鄂蘭所說的展現功能。
6

問題權變模型在電子商務的應用

張懷民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1990年代中期,因為個人電腦和網路伺服器通訊科技能力的迅速發展以及電子商務的興起 (Marshall, 1999),讓網路行銷道德成為社會大眾討論的焦點,更引發電子商務中道德議題的爭論。因此本研究參考Jones (1991)問題權變模型,並依據相關實證研究加以修正;另一方面,則是採用電子商務中交易安全、財產權、隱私權、不實廣告等道德議題驗證此模型,分別為『買賣證劵股票』、『音樂下載』、『郵件未以「密件附本」傳送』、『假的見證人背書』等四情境,以瞭解社會大眾對其議題之觀點、決策過程以及其影響因素。透過線上問卷調查蒐集樣本,共收到1016份有效問卷,其中『假的見證人背書』情境255份、『音樂下載』情境253份、『買賣證劵股票』情境249份、『郵件未以「密件附本」傳送』情境259份。 由各情境之情境清楚及情境可想像的平均數、標準差來驗證各情境之可讀性,以平均數高、標準差低表示結果較佳,其研究結果顯示上述四個情境皆在水準以上;並以因素分析法將道德強度萃取出「潛在損害」、「社會壓力」二因素,統計結果顯示四情境皆具有結構效度。但在道德強度方面,以『郵件未以「密件附本」傳送』、『假的見證人背書』二情境之道德強度較高,並且在道德決策過程 (道德認知、道德判斷、道德意圖)等變項的表現上,回巻者的回答均呈現出一定的道德水準;在道德強度二因素(「潛在損害」、「社會壓力」)以及二變項(「結果嚴重度」、「社會共識」)與道德決策之相關與預測分析方面,亦呈現出顯著正相關與解釋力之結果,而道德認知與道德判斷、道德判斷與道德意圖則是具有正向相關之關係與解釋力。 然而就個人與組織權變變數對道德認知、道德判斷、道德意圖的干擾效果來看,相對主義在『音樂下載』與『郵件未以「密件附本」傳送』二情境中僅對於道德判斷或道德意圖發揮影響力,而在『假的見證人背書』與『郵件未以「密件附本」傳送』二情境中,理想主義對道德決策三階段均產生顯著之影響;並且在『假的見證人背書』與『郵件未以「密件附本」傳送』二情境中,企業組織所制定的獎懲制度會影響道德決策各階段。但在四情境中,人口 (性別、年齡、教育程度、職位、工作年資、年薪、網路行銷經驗)與組織(員工數、產業類型)統計變數對於道德決策過程之道德性高低,並不具有顯著的干擾效果。
7

不完全資訊下對局的探討

張光華, Chang,K.H.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對局理論的發展中,以往都著重於合作對局的探討與應用,且有相當的成 就與理論根據,但實際的現實生活中,合作對局並無法與之配合。譬如商 業上,經濟上的競爭,乃至於政治上,參與對局的任何一方,皆不願意把 其資訊,商情,完全的公開,此時,參與者彼此之間的資訊及對整個對局 的了解所產生的信念就對對局均衡解有極重大的影響。最初的對局乃假設 對局的結構(如償付、參與者)是完全資訊。爾後 Harsanyi將其引入自 然(nature)此一參與者及型式(type)和信念(belief)使得償付無法成為彼 此的共識(common knowledge),但在不完全資訊下的對局仍可使用完全資 訊對局的方法概念,幫助我們如何求得不完全資訊對局之均衡解。因此本 文乃將先回顧完全資訊下的對局求解方法,然後探討如何引入資訊概念, 並求得不完全資訊對局之均衡解以及如何精簡(refi- nement)其解,和其 解是否存在。而不完全資訊對局先介紹型式、信念及均衡解的概念,並特 別對共識、近似共識(almost common knowledge)加以探討。本文分為七 章,第一章為前言,第二章為古典對局其主要分為正規型式對局(normal- form games)及擴展型式對局(extensive-form games),及回顧Nash均衡 解之定義,並討論數種均衡解之求法,並証明混合策略 Nash均衡存在定 理,其主要參考資料為參考文獻[10][12][23]。第三章為不完全資訊下的 靜態對局,其主要乃說明貝氏均衡的概念並以此詮釋完全資訊下混合策略 Nash均衡的涵義。第四章為不完全資訊下的動態對局,其著重於敘述完全 貝氏均衡(Perfect Baysian Equilibrium),及一般對局精簡之概念即逐 次均衡(Sequential Equilibrium)、完全均衡(Perfect Equilibrium or Trembling-Hand Perfect Equilibrium)和Proper Equilibrium。第 五章討論第四章的重要特例即不完全資訊下的動態對局─訊息對局,並應 用到1973年Spence工會─廠商訊息對局(Job-market signaling game)。 第六章討論共識的意義及性質,並應用在電子郵件系統,其主要參考資料 為參考文獻為[3],[24]。第七章介紹一種近似共識及及共有$p-$信念( common $p-$belief)的概念可幫助我們解決第六章遭遇的問題,其主要參 考資料為參考文獻[20]。最後第八章乃結論。
8

從立法院公報檢視民進黨執政八年的兩岸政策 / From the Legislative Yuan Gazettes’point of view to observe cross-strait policies taken by DDP during the eight years in power

王孔瑛 Unknown Date (has links)
2000年3月18日,民進黨籍的總統候選人陳水扁意外勝出,當選中華民國第十任總統,締造台灣歷史上第一次的政黨輪替;2004年陳水扁再接再勵禪連執政。在陳水扁執政的八年期間,對兩岸政策接連出招,先是認為「九二共識」是「沒有共識的共識」,而以「九二精神」代之,然後拋出「一邊一國論」、終止「國統會」與「國統綱領」、「四要一沒有」及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等言論或政策,其間中國大陸於2005年3月通過「反分裂國家法」,因此兩岸關係一直處於起伏不定與風波不斷的狀態。本文係以立法院公報為研究主體,針對民進黨政府於此期間的兩岸政策作探討,主要著重在政治與經貿方面,研究重點為民進黨執政的特色、政治理念、兩岸經貿政策,而與國民黨主政時期相較有何延續與變遷之處,及其面對全球化趨勢採取何種的思維與作為,從立法院公報的角度觀察民進黨執政八年兩岸相關政策的變遷。 關鍵詞:兩岸關係、兩岸政策、立法院公報、四不一沒有、九二共識、一邊一國 / On March 18, 2000, DPP presidential candidate Chen Shui-bian unexpectedly won the election to become the 10th presid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result has made the history of the “party alternation in power” for the first time in Taiwan. On March 20, 2004, Chen Shui-bian once again was elected president for a second term. In the eight years of his rule, President Chen Shui-bian has made a serial moves on the cross-strait policy. Firstly, he alleged that the "92 consensus" is "Agree to Disagree " and replaced with the "92 spirit". After that he brought up “ one side one country,’’ abolishing “National Unification Council or the Guidelines for National Unification,” the “ four imperatives and one non-issue” policy, and joining the United Nations under the name of "Taiwan”. During that period, the passage of the "anti-secession law" in March 2005 created more tension on the already stressful relationship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This thesis is to research the Legislative Yuan Gazettes, aimed at the cross-strait policy taken by DPP government, and the main focus is on the aspects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rade. The main point is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political beliefs, and the cross strait economy and trade policies of the ruling DPP government and to compare the continuances and changes to the KMT ruling era, as well as to review DPP’s thinking and action in coping with globalization. From the Legislative Yuan Gazettes’ angle, we could observe a different aspect of cross-strait policies taken by DPP in the eight years in power. Keywords: Cross-strait relations, cross-strait policy, the Legislative Yuan Gazette, four no's plus one , 92 consensus, one side one country
9

大陸資本市場轉型與金融腐敗之研究

施庭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大陸近二十幾年來經濟轉型的成功與經濟持續的大幅成長,世人有目共睹,但過程中同時伴隨著嚴重的城鄉經濟發展的不均衡、貧富差距的擴大及行政官僚體系的腐敗等影響後續經濟發展的隱憂,這似乎是經濟轉型過程的必然現象。本研究嚐試以大陸資本市場尤其是證券發行審議制度為背景,來探討其資本市場轉型與腐敗之間的相關問題。台灣經濟發展雖然早於大陸,但最近同樣發生有高層及行政監管上的腐敗個案,或許可以藉由對大陸市場轉型與腐敗關係的研究,提供我國有關行政監管與金融腐敗防制的參考。 本研究第二章,首先,就有關政府應否干預壟斷,所謂哈佛學派與芝加哥學派的不同見解加以分析;其次,就影響制度轉型的路徑依賴因素試作探討,並舉三個故事加以說明路徑依賴現象;最後,探討影響多數經濟轉型國家極為深遠的所謂華盛頓共識。第三章,分析探討經濟轉型、金融監管及金融腐敗之間的關係。第四章,就大陸資本市場、國有企業、證券市場、證券監管等轉型演進與腐敗問題加以分析。第五章,分別分析有關高層腐敗、公有企業私有化及證券監管的三個案例。第六章,就大陸資本市場的轉型與腐敗問題,提出結論與建議。 在法律必然不完備的前提下,行政監管雖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絕對的權力必然伴隨著絕對的腐敗,尤其在市場轉型過程,由於公權力的增加、公權力制衡力量的不足、制度銜接上的不週延、官員期望報酬的落差等因素,都會造成市場轉型期間腐敗現象的增加。大陸資本市場的轉型,即出現中國證監會權力的過度擴張與對其制衡力量的不足,造成其資本市場尋租腐敗現象的普遍化,進而影響資本市場品質與發展。就有關大陸資本市場的發展與金融腐敗現象的防制,必須擺脫其市場轉型的路徑依賴束縛,限縮行政監管權力,提昇市場自律,加強中介機構功能,提昇監管機關獨立性,健全法制規範,建立激勵機制。其實大陸資本市場存在的問題,在台灣未必不是問題,分析探討大陸問題或許可以給我們一個檢討改善的方向。
10

兩岸軍事互信機制建構之步驟與限制 / Instituting Military Confidence Building Mechanism(CBM) across Taiwan Strait -- Approach and Limitation

余華慶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戰爭不會無故發生,和平也不會從天而降。沒有辛勤的灌溉,哪有豐盛的果實!你要坐困愁城,還是破繭而出?這正是近幾年兩岸關係發展過程的最佳註腳。2008年以前兩岸相互敵視,臺海上空始終籠罩著戰爭的陰影,2008年以後則在馬英九就任總統起,對中國大陸採取務實、彈性又具謀略的作為,終使兩岸撥雲見日逐漸看到和平的曙光。但也由於某部分因素,看似光明的前景卻又沉浸在茫茫白霧之中。 「信心建立措施」(confidence-building measures, CBMs)是國家間用來降低緊張局勢,並避免戰爭衝突危險的工具;CBMs並不是直接用於解決已發生的衝突或對立,而是建立一套架構用來避免或降低,由於不確定和誤解所產生的衝突或對立。而「軍事互信機制」即是整個「信心建立措施」最重要的核心,因為其他型式的信心建立措施固然可以降低雙方敵意,卻不具化解危機與防止戰爭的功能。「軍事互信機制」可視為軍備管制的一種型式,藉著刻意設計的、明確的合作方式,使得參與各方的軍事意圖變得明確清晰,降低軍事行動的潛在性威脅以及對發動奇襲或使用武力威懾形成制約。 兩岸間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的複雜程度,在國際間可說是前所未見,因為影響的因素多元且難解。它包含有國內的因素如安全威脅的認知、嚴重的政治分歧、領導人的風格特質等;也有中共的關係如長期威脅、政治企圖、終極目標的不同;更有國際間的角力,以美、日為其代表,美國尤居最重要的關鍵。也因此,造成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的多重困境,如共通性的問題、美國的因素,加上筆者獨特認為難以理解之恐懼的謬誤(先政治後軍事、共識問題、美國軍售、信心危機、軍力比較等)。以至於開創兩岸新局,成就歷史大業的契機,正慢慢的流失。 對於建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不論學、政界各方均有相當的論點,也由於立場與角色的不同而隨之變化。經筆者的整理與研究,在目前的環境下其進程仍宜以穩步為基礎但可多變的方式進行,區分近、中、遠三個階段實施。初期嚴格以純軍事議題為主,後續則依進展的程度與當時的環境,適時加入非傳統軍事的因素;同時以積極不致爭議如授權智庫、培育談判人才等的作為充實之。總之,兩岸信心建立措施的推動是受到許多主、客觀因素的限制,臺海兩岸若欲獲得維持一個長久的和平與穩定之環境,避免不必要的軍事衝突,亦唯有戮力於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的規劃與運作方可見效。兩岸關係能否更進一步的改善,「軍事互信機制」的建立具絕對的關鍵指標,更是政治協商前的最後一哩路。

Page generated in 0.021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