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7
  • 7
  • Tagged with
  • 7
  • 7
  • 7
  • 7
  • 7
  • 6
  • 4
  • 3
  • 3
  • 3
  • 3
  • 3
  • 3
  • 3
  • 3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共有土地買賣制度下共有人交易之經濟分析

黃進能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民法及土地法規範之共有土地買賣制度,攸關共有人權益至鉅,過去的研究多從法律觀點建構認知架構,普遍的方式是對法律條文本身、執行制度過程衍生的相關行政函釋、司法判決(例)進行靜態的抽象的法律分析,結論通常是如此:在民法制度結構下,不利交易;在土地法制度結構下,可促進土地交易,但通知及對價補償等界定缺乏明確,對於不同意出賣共有人權益保障不足。 對法律制度進行法理分析,固然重要且不可或缺;但動態的制度結構對共有人在市場的交易行為有何影響?亦值得重視。有關的財產權與交易成本及訊息不對稱分析法的貢獻,已可引導共有土地買賣制度的研究,在法律觀點與完全訊息的認知架構之外,嘗試的建構一個動態的不完全訊息的認知架構,來瞭解及探究共有土地制度下市場交易行為,及交易的結果對共有人權益影響之經濟現象。 本研究基於上述新制度經濟學及訊息不對稱的觀點,假定理性的共有人將追求最大期望報酬,建構之動態的、訊息不對稱的,共有人內部之間的,民法及土地法共有土地交易模式,分析結果發現:在民法制度下,買方最適策略以低價策略為原則,高價策略為例外;若買方採高價策略,賣方最適策略為誠實策略;若買方採低價策略,賣方則以模糊策略為最適策略,但由於取得實際交易價格案例困難,該行為模式尚待進一步驗證。在土地法制度下,不同意出賣共有人以高價策略為原則,以低價策略為例外,若同意出賣共有人最適策略為高價策略,不同意出賣共有人最適策略為誠實策略;若同意出賣共有人採低價策略,不同意出賣共有人則以模糊策略為最適策略,經以實際交易案例中交易過程所示的協商價格驗證,顯示本文之土地法共有土地交易模式,在該個案下是成立的。即在該案例中,交易的結果不同意出賣的少數共有人,已由交易中取得期望報酬,雖然,本文建構之共有土地交易模式,僅在特定的假設條件下成立,且缺乏普遍的實例驗證,但仍有動態的制度結構、行政函釋之產權界定效果、行使權利之行動傳遞市場交易訊息、機會成本係選擇行為之衡量準則等經濟意義可供參考。 關鍵詞:共有土地制度、新制度經濟學、訊息不對稱
2

外資投入對大陸國有企業經營績效影響之實證研究

李承信, Lee, Sueng-Sh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主要在探討外商投資,特別是與國有企業合資,對國有企業經營機制轉換及其經營績效的改善有何影響。新制度經濟學者,Williamson(1991)認為,當制度環境變化時(這些環境的變化包括:產權、政治、法律、及不確定性等),會降低組織結構的轉換成本,因而會改善企業經營機制。本論文把外商與國有企業的合資看成產權結構的變化也就是制度環境的變化,外商投資可以降低國有企業改造(建立公司治理結構或企業現代化)的成本,因而會導致國有企業經營機制的轉換。另外,國有企業和外商合資之後,會援用較先進之外商的管理方式來建立對其經營績效改善有益的企業治理結構。本文應用的就是組織再造理論來探討其問題。 雖然相關的研究發現,外商投資對國有企業的經營機制轉換有影響,但是用一些具體的理論來說明其內涵的研究並不多。因此,本研究想對此問題進一步利用計量方法,研究外商投資對國有企業經營機制的轉換有何影響,即外商與國有企業合資之後,國有企業產權的變化對其企業組織形式有何改變,探討中外合資企業中外資對其經營績效改善的影響程度。 從實證模型的迴歸分析結果發現,有外資投入的國有企業的經營績效比沒有外資投入的國有企業的經營績效高;國有企業與外商合資經營企業的經營績效比未利用外資的國有企業經營績效高,因此可推論合資企業的經營機制較佳。這表示,外商投資使國有經濟達到以產權明晰化為條件的資源最優配置,有助於解決國有企業綜合低效益問題。 本文研究得到的結論為外商投資對國有企業經營績效之改善有顯著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國有企業有龐大的社會負擔,二是國有企業冗員太多,人力資源運用效率較差,三是國有企業的經營機制不佳。外商投資帶給國有企業現代企業管理知識、技術,建立較佳的企業經營制度,因而合資企業經營績效較好。 關鍵字:中國大陸、國有企業、經營績效、外資投入、外商投資、新制度經濟學、交易成本、組織再造 / This study mainly discuss about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 in mainland China, especially the influence of the joint venture (JV) of FDI and state-owned enterprises (SOE) on the change of management mechanism and management performance of SO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st Williamson (1991) said, when th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including property right, politics, laws and uncertainty) is changed, the transaction cost of organization will be reduced. In this study, consider JV of foreign enterprises and SOE as a change of the property right which is the change of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FDI can reduce the cost of enterprises’ reform and it causes the change of management system of SOE. After SOE and foreign enterprise’s JV, Chinese company will adopt a relatively advanced foreign company’s organization structure to build its’ organization structure that is effective for the management performance. And Reengineering theory is used to explain their adjustment of organization structure. The result of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management performance of JV is much better than SOE without foreign investment. Therefore, we can infer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JV is better than SOE’s management system. It shows that foreign investment can make property right of SOE more clearly and effective resource allocation which is helpful for resolving SOE’s low economic effectiveness. The conclusion of this study is that FDI is remarkably effective for the improvement of SOE’s management performance. There are three reasons to this: first, SOE has a great amount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second, SOE has too much labor, so it has low effectiveness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third, SOE has a bad management system. FDI can bring modern knowledge of management, new technology, and can build an effective management system, therefore we can say the management performance of JV is relatively good. Key words: mainland China, state-owned enterprise (SOE), management performanc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transaction cost, Reengineering
3

中共對台商的制度規範與台商因應對策分析~~交易成本理論之運用~~

許源派, Hsu, Yuan-Pa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商乃是兩岸政治經濟下,不同「身份資本」所孕育出來的特殊群體,特別是大陸特殊制度環境及大陸對台商制度規範下,所造成的高交易成本,使得台商為因應而運用下列三種方式 以降低交易成本:非制度化管道、制度化管道、抗衡促使制度變遷,進而參與制度創新的過程。   但在加入WTO之後,面對制度化及法制化的大陸制度環境變遷,台商應著重後二種的管道來降低大陸的高交易成本。   本文採用新制度經濟學中的交易成本理論來分析大陸對台商的制度規範及台商因應策略。 / Taiwanese investors are particular group who come from different “Capital of identity “ between 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 Under high transaction cost caused by particular institution in China and China’s institutional regulation on Taiwanese investors, they have to take non-institutional way, institutional way and the way that they against current institution to improve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then join the procedure of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in China. So, they can bring the transaction cost down. But after both sides have entered WTO and Taiwanese investors have to obey the regulation of WTO and they should put emphasis on latter two ways, that is institutional way and the way that they against current institution to improve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then join the procedure of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in China to bring their transaction cost down. This dissertation analyzes the Taiwanese investors under Mainland China’s institutional regulation and their survival strategy in Transaction cost approach.
4

中國大陸中央與地方財政關係之研究 / A Study on Fis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 of China

馮士容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由中央與地方之間財政關係中權力不對等與對利益要求的目標不一致以及委託代理結構中委託人與代理人同樣存在著資訊不對稱與目標不一致的特性。是以中國大陸中央與地方之間必然存在著委託代理問題,代理人常常只會追求著自己的目標,甚至會損害整體利益,中國大陸中央與地方之間的一切矛盾與問題起源自中央權力大過地方,因此中央動輒使用「決定」與通知這類的行政性指令,取代應該經由制度或是法制的模式來調整諸如財政管理體制等政策,造成地方擁有較多的資訊,但在權力上卻無法脫離中央而獨立。換言之,地方在某些程度上仍受中央所控制,在分稅制實施之後,中央與地方雖然各自有其所屬的稅種,但中央與地方共享稅的分成比例以及何種稅種屬中央抑或地方,這些事項縱然不致於全盤由中央決定,但未來中央與地方定會共同協議與決定財政資源的分配比例。 是以由委託代理理論來驗證中國大陸中央與地方之間的財政關係,本論文發現中央與地方之間所產生種種問題,乃是因為缺乏制度化以及法制化所致,中共中央以行政性指令來達到其分權、集權的目的,這些措施卻不能真正解決問題。制度變遷與經濟發展係為促進中國大陸經濟成長及中央、地方之間財政資源配置產生變動的重要誘因。在此前提下,制度變遷促成市場機能逐漸恢復,以及經濟發展使得生產、就業結構改變。是以由中國大陸的財政收入結構產生根本的改變、中央與地方對於財政資源的配置仍未訂定合理的比例,以及中央政府仍然能夠主導資源配置這三方面觀之,未來只有在中央主導下與地方協調共同決定財政資源的分配比例,這是本論文研究的發現。
5

地上權之財產權界定及消滅後地上物清理之法律經濟分析

巫智豪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開始,以Richard A. Posner為首,以寇斯定理為主的財產權理論,開展出「法律經濟分析」這一學術思潮,以經濟學觀點,來審視法律制度之良窳。而在九十年代,寇斯獲得諾貝爾獎後,更奠定了經濟學與法學間科際整合之相容性及必要性。然而,在台灣,由於深受德國法律文化之影響,以及近來政治社會的影響,經濟效率永遠無法與公平正義相提並論,而犧牲了法律經濟分析在台灣成長的契機,實為可惜,故本文嘗試以法律經濟分析之核心——寇斯定理來闡述法律制度,希望能多少引導有志之士踏入此門學術領域。 以交易成本為中心之寇斯定理所衍生之財產權理論,乃以人是理性自利為假設前提,而追求整體社會的最大產出,也就是以整體社會產值極大化的角度來看產權界定、保障,故本文乃以此種概念,對民法地上權章相關問題作以下之法律經濟分析:(1)以寇斯定理分析地上權之所以形成、其必要性及產權界定之問題,探討其制度形成之背景及經濟目的,並以交易成本來分析民法地上權章之規定所能達到的效率層面為何;(2)探討地上權法律設計如何保障財產權,研究焦點放在民法第八百三十九、八百四十條以及修正草案對於地上權消滅後地上物處理之規定,應用Calabresi與Melamed所提出之三個基本的財產權保障法則,分析地上權消滅後,地上物之處理,所採取之保障法則為何,及所導致之經濟效果來判斷法律制度設計之良窳。 本研究認為,地上權制度由於因物權法定主義之特性,使得該制度之設立得以省下搜尋及資訊成本,而突顯其必要性,但仍必須與因物權態樣之僵化程度相衡量;而對於地上權消滅後地上物之處理,本文認為設計上忽略了工作物及竹木經濟特性之不同,而予以分別討論。在分析中,發現當工作物具公共財性質時,不管以財產法則或責任法則,都無法解決效率及財產權保障問題,此乃當初財產權界定有誤,必須以特別法或特別規定排除;而關於建築物於消滅後之處理,法律設計上形成了二回合的責任法則,依Ayres及Balkin之觀點,此將會誘導雙方透露出私人訊息,而為法院判斷其真實價格而作為補償額之有效依據,並在第二回合責任法則結束時,以財產法則遏止無效率的相互侵奪繼續下去,因此,民法第八百四十條第一項及第二項之規定,符合了此種觀點,而能達到效率,並符合立法意旨。
6

國家創新體系下制度與組織互動之研究:以工業技術研究院為例

張銘晃, Chang, Ming-Hu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從熊彼得(1934)提出創新學說以來,創新理論業已有了相當大的進展。當代學者認為創新是藉由互動中所產生。創新不僅不再是閉門造車,組織與外在環境的關係也引起學者的興趣。國家創新系統取向即是此一當代創新學說的代表。然在審視國家創新系統取向的文獻後,可知雖然國家創新系統取向的研究將組織與組織間的互動及組織及制度間的互動視為研究的焦點,但眾家學者間對於何謂制度並無共識。制度有時是組織,有時是遊戲規則,有時兩者皆是。這也造成了學者間對話與研究上的困擾。事實上,制度與組織兩者在創新的過程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制度有時提供了組織在創新過程中的誘因,有時則阻滯了創新的發生。組織則扮演實際從事創新的執行者角色。在文獻上,這一方面的討論尚不多見,更僅止於推論之層次。因此,本研究乃意欲透過實際個案的觀察以形成更進一步的認識。本研究的目的為瞭解在創新的過程中,制度環境、組織、組織結構與文化間如何互動。本研究為一探索性的個案研究,並以工業技術研究院為本研究之個案組織。 研究發現在制度環境上,政治系統的各項制度相較於其他類型的制度對公共研發機構的運作提供了更多利於創新的功能。包含了「將資源導向創新活動」、「提供正(負)面誘因」及「管理衝突與合作」等功能之提供,其中以「將資源導向創新活動」之功能最顯著。而在創新的阻礙上,政治系統主要是經由經費的刪減及各項管制制度,文化系統則是透過認知制度阻礙了創新的腳步。而公共研發機構對制度環境的回應上有兩種方式,一是直接與制度環境對話,主要為「管理衝突與合作」、積極爭取「創新的資源」及尋求化解各種「創新的阻礙」。而「管理衝突與合作」及積極爭取「創新的資源」所形成各項制度可視為降低或消除各種「創新的阻礙」的作為;一是經由組織結構的設計及組織文化的形塑以滿足制度環境的要求。在制度的設計上,經由認知制度、管制制度、制定制度及聯合制度提供「提供資訊與降低不確定性」、「管理衝突與合作」、「提供正(負)面誘因」及「將資源導向創新活動」等功能,以促成組織創新的產出。雖然組織試圖經由組織結構的設計及組織文化的形塑以促成創新的產出或增加創新的產出,但執行創新活動的關鍵仍在於「人」。在本研究中,根據分析,工研院的員工較缺乏互動,且對於各項制度的認知往往會有不同的解讀。因此本研究認為個人層次中的文化系統的認知及行為制度是決定組織所形成的各項制度能否發揮作用的關鍵。
7

新制度經濟學對當代行政改革之啟示 / Contemporary Administrative Reform Draw Inspiration from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謝俊義, Sheng, Gen-Y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論文提要 論文名稱:新制度經濟學對當代行政改革之啟示 頁數:335 校(院)所組別: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碩士班 提要別:八十七學年第二學期碩士學位論文提要 研究生:謝俊義 提要內容: 指導教授:孫本初博士 自一九九三年美國高爾副總統的『國家績效評估報告』(Al Gore Report of the National Performance Review)明確呼籲建立「師法企業的政府」(business-like entreneurial government),於是政府再造(reinventing government)的風潮引起全球大規模的行政改革運動,儼然成為當代世界各國政府謀求提昇政府效率的救世主;在學術界對這些名詞的爭辯,逐漸以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NPM)一詞來整合。在這一波的行政改革運動是以經濟市場理論作為政治與行政關係的區分模型,究其本質乃是受到公共選擇理論、主要代理人理論以及交易成本經濟學假定的強烈影響。新制度主義在近幾年受到社會科學家廣泛的重視,在國際關係、比較公共政策、健保政策、歐洲共同體的決策與整合、公共行政等社會科學領域中廣泛的被應用,本論文主要是將「新制度主義帶進入行政改革」(Bringing New Institutionalism back in Administrative Reform)的分析之中。 本論文的研究目的即欲以新制度主義的經濟學途徑來分析市場導向的行政改革,試圖釐清下列幾個主題: 1.區分新制度主義各個途徑的差異,並藉此釐清新制度經濟學的理論意涵。 2.以市場與層級節制間的關係來探討效率導向的行政改革。 3.從對官僚體制的挑戰、消費者主權、制度性的績效與誘因策略以及制度的選擇等四個構面來分析行政改革的制度效率面。 4.本文欲以制度的變遷、公部門的集體行動、行政改革制度的多元弔詭、制度的設計以及認知的轉向等制度分析面向,解析效率為導向的行政改革運動所可能存在的問題。 5.透過以上的分析提出新制度主義經濟學對行政改革的啟示及優缺點,並進而對新制度主義的未來提出建議。 本論文認為要重建公共行政的價值應立基於公共行政對社會服務的價值與回應性,而非解構官僚體系(debureaucratization)或授權(deregulation),如何使得政府運作更有價值,組織具有創造力、回應力與責任,這是現代化政府的要務。以新制度經濟學來探討組織理論的關係,如果忽略了關鍵性的組織機制如權力、認同與協調,在解釋組織與市場間的關係是不夠完全;因此,必須以組織目標、結合組織認同、物質報酬以及監督來激勵員工的需求,對於制度角色的認知不能僅是化約為「硬性市場界限」(hard market constraints)與「軟性官僚界限」(soft bureaucratic constraints)的兩極化發展,而是採取多元化制度的發展。此外,筆者在研究過程中發現新制度主義到目前為止亦僅是各學科對於舊制度論的反省與修正,對於這個領域還存有許多分歧,嚴謹地說,並不算是學科的典範,如果這個領域要欲在社會科學的社群中能尋求認同與突破,必須在方法論與理論基礎上能有所共識,以及建立學術的對話機制。 目 錄 第壹章 緒 論-------------------------------------------------------------1-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1-6 第三節 相關名詞背景闡述---------------------------------------------1-11 第四節 研究流程與架構------------------------------------------------1-19 第貳章 相關文獻檢閱---------------------------------------------------2-1 第一節 新制度主義的興起---------------------------------------------2-1 第二節 新制度經濟學---------------------------------------------------2-20 第三節 新制度經濟學與新公共管理---------------------------------2-37 第四節 市場與層級節制------------------------------------------------2-55 第參章 制度的效率面---------------------------------------------------3-1 第一節 官僚體系的挑戰--------------------------------------------------3-1 第二節 消費者(顧客)主權--------------------------------------------3-19 第三節 制度性績效與誘因策略-----------------------------------------3-33 第四節 制度的策略性選擇-----------------------------------------------3-49 第肆章 制度的分析-------------------------------------------------------4-1 第一節 從組織重組到政府再造-----------------------------------------4-1 第二節 公部門的集體行動-----------------------------------------------4-22 第三節 行政改革制度的多元弔詭--------------------------------------4-41 第四節 制度的設計--------------------------------------------------------4-60 第五節 認知的轉向--------------------------------------------------------4-79 第伍章 綜合研究發現與建議--------------------------------------------5-1 第一節 新制度經濟學對行政改革之啟示-----------------------------5-1 第二節 新制度主義的批判與策進--------------------------------------5-17 參考書目---------------------------------------------------------------------註1 中文參考書目--------------------------------------------------------------註1 英文參考書目--------------------------------------------------------------註5 圖表目錄 壹、圖目錄 圖1-1:研究架構圖------------------------------------------------------------1-19 圖1-2:研究流程---- ----------------------------------------------------------1-20 圖2-1:交易成本架------------------------------------------------------------2-29 圖4-1:財貨的分類------------------------------------------------------------4-27 貳、表目錄 表1-1:國內新制度主義相關博碩士論文檢閱---------------------------1-8 表2-1:新舊制度論之差------------------------------------------------------2-3 表2-2:新制度主義各個途徑異同處---------------------------------------2-5 表2-3:新制度主義相關學派表徵------------------------------------------2-6 表2-4:新制度經濟學的多重面---------------------------------------------2-33 表2-5:對傳統公共行政學說的四項批判---------------------------------2-42 表2-6:新公共管理的學理基------------------------------------------------2-45 表2-7:新公共管理的四項模型---------------------------------------------2-49 表2-8:公共行政的研究途---------------------------------------------------2-52 表2-9:市場、層級節制與網路的特徵------------------------------------2-55 表2-10:組織的模式:市場、層級節制與區----------------------------2-70 表3-1:公私關係與服務傳遞的公民與顧客導向模型------------------3-23 表3-2:組織結構設計的方---------------------------------------------------3-58 表3-3:B.Guy Peters的四種治理模------------------------------------------3-58 表3-3:公部門改革的目的與手段------------------------------------------3-62 表3-4:策略與結果------------------------------------------------------------3-63 表4-1:二十世紀迄今美國總統設立行政改革委員會及計畫一覽---4-9 表4-2:我國政府遷台後行政改革的歷史演進---------------------------4-13 表4-3:維持長期共同集合資源制度設計的原則------------------------4-33 表4-4:承諾的兩種觀點:組織行為與理性選擇------------------------4-39 表4-5:轉換公部門的五項基因---------------------------------------------4-71 表4-6:制度設計的種類與方法---------------------------------------------4-76 表5-1:理性選擇學派與社會詮釋觀點的差異---------------------------5-23 表5-2:新制度主義的核心---------------------------------------------------5-27 表5-3:三種新制度主義型式的比較---------------------------------------5-29

Page generated in 0.020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