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
ERP在政府部門之運用-以外勞動態管理為例姬中瑜, Chi, Chung-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提出ERP在政府部門運用的研究目的,主要是希望在當今電子商務蓬勃發展的環境中,藉由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業資源整體規劃之理念,提出GRP(Government Resource Planning)-政府機關整體資源規劃模式及概念,並以「外勞動態管理」為例子,提出外籍勞工管理業務如何橫跨部會機關組織範疇的水平整合與層級的垂直整合,進行全面性作業流程與資訊分享的統合,促進外籍勞工資料供應鏈之整合運作,以做為政府再造之參考。
本文除針對此觀念實務探討,亦針對目前政府機關再推動電子資料交換時的網路架構與模式提出意見,最後並提出一適合作為GRP電子資料交換之網路架構,希望經由此整合架構,對政府機關順利推動GRP時做出適當之貢獻。
|
32 |
勞動者參與安全衛生事務制度之研究徐嘉珮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勞動者參與安全衛生事務在各國勞工安全衛生制度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安全衛生的工作環境不僅是雇主的責任,亦係勞動者應盡之權利與義務,吾人對於勞動者參與安全衛生事務之認識,就如同瞭解勞動者參與其他事務一樣,尤其是科技變遷之後,實有其價值與必要性。
勞動者參與安全衛生事務制度之型態,深受其勞動者參與制度之影響。本文為一探究性和敘述性的研究,對於各國勞動者參與制度及其勞動者參與安全衛生事務制度進行了解,論及我國勞動者參與安全衛生事務制度時,兼以個案訪問調查法,實際至事業單位作深度訪談,期能了解勞資雙方對於安全衛生事務的看法以及現行安全衛生法令於事業單位實施情形與所遭遇之問題,並提出結論與建議,作為政府施政與企業規劃安全衛生措施之參考。
本文共分七章撰寫,各章內容提要如次: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方法與範圍以及文獻回顧。
第二章理論依據與文獻探討。本章分別就勞動者參與的基本概念、理論、影響因素以及勞動者參與安全衛生管理事務之概念、層次與類型加以闡述。
第三章各國勞動者參與制度概述。本章分別就德國、英國、瑞典、日本等四國之勞動者參與制度概述。
第四章各國勞動者參與安全衛生事務制度。探討德國、英國、瑞典、日本等四國之勞動者參與安全衛生事務制度。
第五章我國勞動者參與安全衛生事務制度之採討。本章就推動我國勞動者參與安全衛生事務制度之必要性、勞動者參與制度概述、勞動者參與安全衛生事務之現行制度以及建立我國勞動者參與安全衛生事務制度之評析加以闡述。
第六章勞動者參與安全衛生事務制度深度訪談。本章訪談四家事業單位,就訪談之基本架構、訪談資料的分析、整理出訪談小結。
第七章結論與建議。本章將勞動者參與安全衛生事務制度加以歸納,並作成結論與建議。
|
33 |
中國大陸勞動爭議處理程序研究廖志原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係就中國大陸勞動爭議處理程序加以研究,不僅僅囿於對該制度進行理論上的探討,更注重對該制度司法實踐運作的研究,以基礎理論為經線,以各處理制度為緯線,對有關勞動爭議處理程序的林林總總問題或發表初探之論,或抒一己之見,或更作詳述。
本文首先論述有關勞動爭議的概念、勞動爭議產生的原因、勞動爭議的發展與種類。並將勞動爭議定義為:是指勞動法律關係的當事人之間在享有勞動權利或履行勞動義務過程中發生的分歧、矛盾而引起的爭議。而後就法律面,包括就勞動爭議制度的立法考查、立法模式及法律地位加以探討。綜觀中國大陸勞動爭議處理制度立法狀況,可大致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是從1949年10月至1957年,是勞動爭議處理制度立法的初步建立時期;第二時期是從1957年至1980年,是勞動爭議處理制度立法遭到破壞和停滯不前時期;第三時期是從1980年至今,是勞動爭議處理制度立法得到恢復並逐漸發展的時期。本文分別予以詳述。
接下來就中國大陸勞動爭議處理制度予以較全面的概況介紹,包括各制度間之關係,其意義,原則及法律依據等予以探究。本文並將勞動爭議處理界定為:是指法律、法規授權的專門機構,對勞動關係雙方當事人之間發生的勞動爭議,依法進行調解、仲裁和審判的活動。本文並分別以專章之方式,將勞動爭議調解、仲裁與訴訟,予以系統介紹,並將其實務上發生之問題,加以說明及檢討,本文並且尤其側重程序面之評析。由於集體合同爭議的特殊性,本文將其獨立加以討論。
文末,就中國大陸勞動爭議處理制度的改革與完善,從理論與實務面,提出多項分析及建議。
|
34 |
論理性與自由的辯證關係-黑格爾的計劃與馬克思的批判 / On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Reason and Freedom梁瑜琍, Liang , Yu L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啟蒙運動(Enlightenment)以來,西方近代哲學彌漫一股強烈的人文訴求,要求提升人的意義與價值。本論文是就哲學的角度,以近代哲學之集大成者-康德(I. Kant)作為討論問題的起點,而康德哲學中所要求的人文意義之建立,正是以自主的理性為基礎,並且透過自我的反省與檢討決定中彰顯出來。而此種對自主理性的訴求,正反應了自近代以來人文價值與意義之建立的最佳註腳。然而,康德哲學自『實踐理性批判』之後卻尚且留下實踐理性與理論理性誰為優位的困境,很明顯的,康德是必須調強調實踐理性的優位性,也就是強調人所具有的理性能力必須發揮出來,但是到『實踐理性批判』的工作,這是一個未竟之志,因此本論文繼之以黑格爾(G. W. F. Hegel)得哲學,進一步地探討有關這之間的問題。在黑格爾的學說發展中,他將一切均化約在所謂的「絕對精神」(Absolute Spirit)的發展中,這也就是說,所有的現實發展之一切事物對黑格爾而言,都是屬於絕對精神邁向自身發展的環節之一,如此一來,他將康德的見實踐理性推至更為先驗與必然性,因為所有的意義發展都是在絕對精神的發展、也就是實踐中彰顯出來,所以黑格爾的工作是為康德的實踐理性作出一完美必然的詮釋。但是,繼之而起的少壯黑格爾學派(Young Hegel-ians)與馬克思,卻反省到黑格爾所謂的實踐意義,只不過是意識(Con-sciousness)的自我意識之轉變而已,基本上根本沒有接觸到現實的層面,充其量不過只是意識的落實而已。所以馬克思提出了「勞動」作為實踐的真實意義與動力所在,企圖將實踐理性所要求的實踐性真正地彰顯出來。透過馬克思對黑格爾的批判,近代哲學所要求的實踐與自主性算是完成其真正的計劃。
|
35 |
廣播電台受僱人員勞動條件與權益之探討 / Research about the labor conditions and rights of employees of broadcasting林瓊如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我國廣播電台種類依《廣播電視法》之分類可分為「公營電台」與「民營電台」二種,其中公營電台係由政府機關所設立,而因源於公家機關,故其行政運作、人員聘用、薪資給與、升遷調職等均須符合政府機關體制之規範,其經營所需經費均來自中央或地方政府編列預算支助,且必須經過議會審核;民營電台則由中華民國人民組設之股份有限公司或財團法人所設立,偏向企業化的經營管理,並仰賴廣告生存;故於此二種不同性質環境下工作之受僱人員,其勞動者身分、屬性、勞動權益保障等都可能因此而有所差異。而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希望能夠透過個案研究的方法,從中發現公、民營廣播電台受僱人員實務上勞動條件與權益之情況。
研究結果發現,在個別勞動權益方面,公營電台由於受僱人員進用身分之差別,造成各人員在勞動權益的保障上有所差異;至於在民營電台方面,則在部分項目,如加班費的給與,並未符合《勞動基準法》之規定,使受僱人員的權益受到損害。此外,目前公營電台或民營電台中,或為順應政府組織員額精簡的政策,或為因應經營壓力,在人力的運用上皆出現「遇缺不補」的現象,以精簡人力;另近年來廣播產業逐漸由類比系統走向數位化製播,而透過高科技技術的協助,以數位化整合取代傳統人力也將成為趨勢潮流;此二種趨勢都會對電台受僱人員的勞動權益以及工作權產生影響。
在集體勞動權益方面,公營電台受僱人員受限於我國法令的限縮,無法行使完整的勞動三權。民營電台受僱人員雖依規定得行使完整的勞動三權,但廣播產業有組織產業工會者僅有二家,而原因在於:電台內之層級制度削弱受僱人員的集體意識;媒體工作講求的是專業性與個人能力,因此受僱人員對於工會的依賴性並不高;受僱人員對於工會組織普遍存有搭順風車心態;以及我國法令也限制了民營電台受僱人員的團結。
|
36 |
日本不當勞動行為救濟制度研究-以勞動委員會救濟命令為中心 / A study on the labor disputes resolution system of unfair labor practice in Japan-centered on the order for relief of labor relations commission張智程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勞資自我形成之協商與對抗過程的理型中,勞資間力的均勢及衡平,乃因存在公正之集體勞資關係規範,當勞資之一方(特別是資方)以特定行為違反集體勞資關係規範時,即構成所謂的「不當勞動行為」。而不當勞動行為救濟制度,即屬國家以立法授權行政機關,以特別之行政程序介入勞資自制的領域進行干預與管制,進而回復並確保集體勞資關係得以衡平、公正之特別法制度。
本論文對於日本不當勞動行為救濟制度之探究,擬以「目的」及「手段」之兩大脈絡切入論述:首先,本論文擬從日本戰後勞動法學說的演進作為切入之角度,解讀作為戰後繼受法制之不當勞動行為制度,在嘗試融入本土化之過程中所遭遇之理論爭議,並期以自團結權學說之憲法、集體勞動法論述發展中,再次尋找日本學術界長年間對於不當勞動行為制度論的學說爭議,提供縱向性的宏觀思考脈絡可能性,並找尋足以立足當代集體勞動關係領域之不當勞動行為制度目的論的學說基礎。其次,進入手段層次的探討中,本論文則是在對制度目的嘗試建構的制度理論基礎之下,進入相對較具體地研究,亦即在勞動委員會制度之手段現狀下,勞動委員會得作成何等之不當勞動行為救濟命令進行探討:日本勞動組合法第二十七條,規範勞動委員會具有抽象且廣泛的救濟命令作成裁量權,惟實務上乃係經由數十年的實務與學說演進,方填補制度規範的空白、形成制度穩定的制度運作,以及類型化的裁量標準與救濟命令作成基準,本論文期藉由深入探討各類型救濟命令之實務及學說論述作為切入角度,冀以在對救濟命令手段實態之進行廣泛之觀察後,得相對具象、完整化日本不當勞動行為救濟制度之面貌。
在對不當勞動行為制度之目的理論,以及作為救濟手段之救濟命令進行全盤之檢討後,在行政救濟程序中制度之衝突點之產生,本文主張乃肇因於救濟制度之本質,係屬一作為多重內涵並列的複合性制度:繼受法VS傳統法對立觀點下的複合性制度、公VS私法對立觀點下的複合性制度、集體勞動紛爭VS個別勞動紛爭觀點下的複合性制度、以及救濟VS紛爭「調整」解決對立觀點下的複合性制度等多重複合性質之制度。
從而,在多重複合性觀點之對立下制度之應然之道何在,本文主張擬應回到不當勞動行為制度之目的面,亦即集體勞資關係法秩序之保障進行概念之展開,進而在達成目的保障之手段上,嘗試論述解決上開肇因於多重複合性制度內涵而產生的衝突之本質,以合目的性之手段方法達成調合、再建構不當勞動行為救濟法理。
|
37 |
部落格廠商贊助文書寫分析 / A study on blog sponsorship黃國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所討論的背景,在於近年來部落格發展的情況。起初的問題意識與關心的部分,是現今使用者創生內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的發展。
由於此類媒體常常被大眾冠以「草根媒體」、代表消費者或使用者力量的崛起,以及生產內容的民主化,強調其內容是自主產製,不像大眾商業媒體會受到廣告主與組織的層層管控和壓力。因此,想要討論部落格在面對商業力量的滲透時,影響的層面和方式,是怎樣的樣貌。因此本研究以部落客的廠商贊助文章為觀察的切入點,並且著重於部落客的自主程度,也就是可以如何理解商業力量對部落格的影響。
在文獻探討部分,以三個面向來探究。首先,整理對於網路「互動性」概念的討論。這是因為在草根媒體的相關論述中,常認為網路新媒體和傳統大眾媒體重要的不同之處在於此。另一方面,社群互動是形塑網路使用者內容生產以及部落格文化的重要面向。接著討論網路使用者與資本之間可能既存的生產關係,部落客作為網路內容的生產者,與資本家之間可以有怎樣的生產關係?一方面,多數網路使用者是無償地在網上貢獻內容,因此首先說明科技壯大的分享文化,使網上無償貢獻內容盛行;另一方面,部分使用者與企業之間也進展出薪資雇用或承攬契約的勞動關係。第三部分,則以「勞動過程中的控制」和相關文獻來看對研究問題的啟發。
三、四章為訪談和資料的分析。第三章以文獻和訪談資料,陳述與分析部落格整體環境至今的發展與變遷。這些發展形成了今日部落客所處的結構。由於本研究所關注的問題,是資本與部落客之間的生產關係,對整體內容產製的影響,因此著重在和資本如何進入這個場域。目的是在對客觀結構有所認識之後,能夠指認部落客在這個體系之中,處在什麼位置,資本在此的獲利邏輯為何,作為下一章分析的基礎。
商業力量一直以來都介入在部落格體系之中,掌握使用者曝光與交流的管道,而不是從贊助文才開始。除了在生產關係上可以利用部落客所創造出來的價值,另一方面也能由於平台與廣告商對前述管道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因此可以進行某種意義上的管理、控制,與引導。在這樣的情況下,部落客自願投入為資本生產符合所需的內容,雖然在細部的、單項的資料呈現上可以擁有自己掌控的部分,也為自己爭取協商空間。
|
38 |
部分工時工作者之勞動條件研究吳宛芸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部分工時工作型態由來已久,近年來更為歐美及日本等先進國家廣泛使用以解決失業率及勞動參與率不足等問題。部分工時是一種非典型的僱用型態,同時也是一種工時彈性化的措施,具有其優缺點,但隨著其佔總就業率人口的比率提升,渠等在勞動法制上的權益問題,愈發引人重視。
在思考「部分工時」相關問題時,往往從二個面向切入,其一為「解除管制」、其二為「加強管制」,前者有日本經驗,後者有德國經驗可供參酌。但法令的制定係要解決問題,故我國在思考該問題時,應確實瞭解「發展部分工時的目的究竟要解決什麼樣的問題?」,我國的勞動力參與率始終不高,近年來更呈現發展遲緩的現象致影響經濟發展,該問題遠嚴重於失業率攀升對我國所造成的影響,故政府亟欲發展「部分工時」政策,解決勞動力參與率不足的問題,此有媒體相關報導可稽。
爰上,如何有效增加勞動市場上供需雙方的誘因,使我國的部分工時工作發展興盛,進而促成勞參率之攀升,乃為我國思考部分工時相關法制應重視的問題。根據勞委會的統計調查報告,勞方對部分工時工作的選擇係因「工時彈性」的特色使然。而雇主首重人事成本的撙節。
惟綜觀我國勞動相關法令,全時工作者與部分工時工作者的勞動條件係全然相同的,不僅工時彈性上未見誘因,且亦無撙節成本之效,顯然,就法令面而言已與該目的相背。此種「齊頭式的平等」使資方不能有效降低人事成本的話(更甚者增加成本),且無動力積極增加僱用;對勞工而言,法令沒有明文規範他們的權益,亦因不懂法規而損及自身權益事實上。
故探討是否應修正現行部分工時工作者之勞動條件相關規範有實質的必要性,因此舉可使事業單位可明確的計算僱用成本,勞工可清楚知道自身的權益,間接的創造勞資和諧並有效的提升國內勞參率及確保企業的競爭力。是以,本研究希冀分別就供給面及需求面等二面向探究部分工時工作者的勞動條件,除瞭解就需求面與供給面而言的勞動條件概況,並進一步的瞭解其與現行法律是否存有差距。結合本研究之成果,提出我國對於部分時間工作者的勞動條件是否應修法,以因應實際現況。
本研究發現部分工時工作者一體適用勞基法的原則,在實務運作仍有困難,使部分工時工作者無法受到平等對待,許多有意投入就業市場的勞工裹足不前。勞基法從第30條以下對於部分工時並無明確定義,使得休假、加班費薪資、假日給薪等問題難以法制化。且雇主負擔法定勞工福利成本過重,是造成雇主不願意僱用部分工時勞工的主要因素。由於部分工時勞工的工作特性較具彈性,強迫雇主比照全職人員給付相同的勞動條件,實在不公平。而主管機關揭示的「比例原則」,應如何具體化,卻未言明,使人無所適從。爰上,本研究提出下列六點建議:
1. 本研究認為部分工時工作應保有彈性交由勞資雙方自行協商,但為確保勞工權益不致受到損害,故應嚴格規範雇主在聘用部分工時工作者時應簽訂書面契約,當發生勞資爭議時,則可明確判斷是非。
2. 建議將法定例假日工資及國定休假日工資內含於部分工時人員每小時薪資中,以提高其基本工資。此舉將可以免去如何依法計算上開工資發給之窘境,且讓事業單位有可遵循之明確準則,並有效維護部分工時人員之權益。
3. 在延長工時工資方面,本研究認為只要超過勞雇雙方約的工時數,即應給予延長工時工資,這才符合延長工時的定義,再者,若規範只有超過法定工時數始得要求延長工時工資的話,則部分工時工作者就等同於全時工作者了。
4. 本研究認為應以「一年」為計算的標準時期,依比例計給部分工時工作者特別休假。
5. 本研究發現由法律明訂要求事業單位「應優先提供部分工時工作者轉成全時工作者」並不適宜,也無實質意義。對事業單位而言,優質的部分工時人員,不管法令上有無規定,都是事業單位極欲招攬的全職員工類型,無須特別規範,事業單位亦會積極作為。但若是法令強制要求事業單位應優先給予部分工時員工轉正職員工的機會,反而會讓事業單位在招募部分工時人員時,更加裹足不前,對促進部分工時工作的發展適得其反。
6. 在職業訓練方面,本研究認為應由國家來作為開設精進部份工時工作者技能的訓練課程。
|
39 |
民主黨執政後日本外國人勞動者問題對策之轉變(2009~2014)魯詩亮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戰後日本的外國人勞動者對策經歷了從解決歷史遺留問題、「拒絕接收」到「有限制接收」的變化過程,此變化與多重領域相關,涉及日本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多個領域。本論文著重從日本民主黨執政後的政治決策角度分析外國人勞動者問題對策的轉變,並對影響日本外國人勞動者的導入的主要原因從日本的內外環境即日本少子高齡化的困境與東亞區域經濟整合中的勞動力移動加速的狀況這兩個層面解構。
如何避免接收外國人勞動者帶給日本的不良影響在日本是一個具有難度和爭議的問題。本研究認為,日本民主黨政權通過高端人才和低端勞動者雙方面的接收促進,將日本的外國人勞動者問題層次上升到一個較高的層次的同時,兼顧了日本對外國人勞動者的實際需求,平衡了社會多方利益。民主黨對外國人勞動者的對策並沒有深陷於以往關於是否接收非熟練勞動者的泥沼中。而自民黨政權更傾向於完全迴避外國人勞動者接收問題,試圖通過提高女性就業和高齡者就業比例,充分利用日本本國的人口解決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兩個政黨不同的態度與傾向會深刻影響外國人勞動者問題對策的走向,而日本國內外環境所施加的壓力會讓日本政府不斷產生新的考量。
|
40 |
經濟發展與勞動思想之探討陳耀宗, CHEN, YAO-Z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的題目為「經濟發展與勞動思想之探討--勞動者經社地位的歷史觀察」,就
整體而言,其基本對象是:在整個經濟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勞動者的經濟社會地位
為何?亦即本文之目的,在於探討從資本主義發達前的經濟社會結構到目前經濟體
制的發展歷史過程中,所衍生的勞動定位,研析其境遇與影響。
關於各章的內容與大要如下:
第壹章 緒論。包括:導言、人類社會、人類社會的經濟機能,以及研究目的、研
究範圍與研究方法。
第貳章 經濟發展與勞動思想關聯之基本概念。包括:資本主義精神、經濟發展、
勞動思想定位等基本定義與探討。
第參章 資本主義發達前之社會經濟結構與勞動者定位。關於中古時期的社會經濟
結構與勞動者定位。
第肆章 資本主義前期之社會經濟結構與勞動者定位。關於西元十六世紀至十八世
紀的社會經濟結構與勞動者定位。
第伍章 資本主義中期之社會經濟結構與勞動者定位。關於工業革命時代至二十世
紀初的社會經濟結構與勞動者定位。
第陸章 現代資本主義之社會經濟結構與勞動者定位。自俄羅斯十月革命起迄今,
當今的社會經濟結構與勞動者定位。
第柒章 經濟發展與勞動思想。首先,就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及馬克思主義的「勞
動觀」,加以闡述、比較;其次,則針對當今資本主義社會的「勞動」概
念,陳述個人見解:最後,針對台灣:一個「類同」資本主義社會的「勞
動」狀況,做一觀察與解構。
第捌章 結論。
|
Page generated in 0.012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