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330
  • 317
  • 93
  • 11
  • 6
  • 2
  • 2
  • 1
  • Tagged with
  • 432
  • 228
  • 115
  • 92
  • 88
  • 86
  • 80
  • 69
  • 64
  • 64
  • 60
  • 58
  • 54
  • 54
  • 49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61

新聞寫作歷程初探 / The Cognitive Process of Newswriting

許舜青, Hsu, Shun Ch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記者寫作新聞時可能經歷的思考過程。與一般歸納式研究不同的是,本研究採取演繹式的研究途徑,嘗試以各相關領域的理論(包括認知科學、語言學、心理語言學、新聞學等)為基礎,推演出一個理論上的新聞寫作歷程模式。   本研究以語言學中的轉換概念(transformation)作為寫作模式的基礎。將新聞寫作視為記者從長期記憶的基模知識中,提取適當命題出來,經過種種轉換規則的處理,而轉換成為新聞文本的過程。轉換出來的新聞文本,在內容上呼應基模的命題層次結構;在結構及風格上符合新聞寫作的特殊要求。此外,新聞寫作是在情境影響下進行的活動,因此在模式中也討論情境因素對新聞寫作轉換過程的影響。   為補文獻推演的不足,本研究也進行一個很小的個案研究,請一位報社記者實際採訪一則新聞,並於採訪完後寫一則新聞稿。在記者寫稿時,以放聲思考法及寫作後立即追溯訪問法探測記者寫新聞時的思考過程。個案研究的資料作為本研究模式的參考。   最後本研究針對模式無法研究的部份,對未來研究提出幾點建議。並且就本研究所推演出的理論模式,對新聞寫作教學提出一些建議。 /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unviel the mysterious process of newswriting. Different from other inductive research, article employs the deductive approach. The author tries to construct a theoretical model on the basis of theories in relevant fields, including cognitive science, linguistics, psycholinguistics and journalistics. The central concept of this model is "transformation" borrowed from linguistics, viewing newswriting process as pro- positions retrived from schema in long-term memory, transformed by various rules, and finally presented as news text. After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the content of news text corresponds to the propositional levels of schema, and the sturcture as well as style of news text conform to the professional requirements of newswriting. In addition, this article also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context in the transforming process of newswriting.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horoughness of the model, the author conducted a simple case study. The author invited a reporter to attend a conference and requested her to write a piece of news about the conference. In order to probe the thinking process,the reporter was requested to think aloud during writing, and was interviewed immediately after writing. The data of case study was used for reference. In the last part of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makes some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and for the educator of news- writing according to the theoretical model in this article.
62

年金生命表之研究 / THE RESEARCH OF THE ANNUITY TABLE

鄭智超, CHEN CHIN-TS'A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醫藥科技的發達和公共衛生的進步,人類平均壽命不斷持續的延長, 致使我國將邁入高齡化的社會。又因小家庭制度的盛行,生活費用的增加 ,社會風氣的改變等因素,使得人們不得不為自己老年或退休後的生活預 作打算,而年金保險在此時即扮演對老年生活極佳之財務規劃工具。然而 ,壽險公司在推出年金保險商品之前,必須先要有一套年金生命表為計算 依據,本文除論述年金保險和年金生命表之概念外,亦介紹美、日兩國的 年金生命表及歷年之年金生命表,對年金生命表的編製更作一番詳細的探 討,並嚐試編製出一套適合我國目前情形的年金生命表,其各章摘要如下 :第一章 係就研究動機、目的、範圍、限制、方法、內容及論文架構 加 @ 以說明。第二章 旨在說明年金、年金保險和退休金三者的 意義及範圍,並敘述三者之差別,同時亦介紹美、日兩國經營年金保險的 情形。第三章 旨在說明生命表的意義、種類和編製過程,並敘述年金生 命表的衍變及與壽險經驗生命表的差別和適用的險種,同時再介紹美、日 兩國的年金生命表。第四章 旨在說明可用於編製年金生命表的方法,及 目前適用我國的編製方案及其編製過程,並試編兩方案生命表死亡率,接 著說明影響年金生命表的因素及安全率的附加,最後介紹使用後調整死亡 率的方法。第五章 除了說明與年金生命表死亡率有關之保險費、責任準 備金、解約金、紅利和保險金之計算方式外,並設計電腦程式,用以計算 第四章編製完成之死亡率為基礎之純保費,並變動各項因素來探討其結果 ,及與其他金融業年金商品之競爭性。第六章 係就前述各章結果下總結 ,並就研究心得對壽險業及主管機關提出建議。
63

德克達雅(Tgdaya)群的民族發展

陳嫻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的研究主要以簡鴻模老師所著《眉溪部落生命史》、《清流部落生命史》、《中原部落生命史》,以及《從杜魯灣東遷花蓮Tgdaya部落生命史》四本生命史為主要研究範圍。藉由四本生命史完整呈現出Tgdaya群活絡的遷徙年代、強盛與興衰、散居與被同化、傳統文化的流失、對天主教的皈依與疏離,以及自我認同的多元與矛盾。 本論文將 Tgdaya 群的民族發展歷程分為婚姻、 教育、職業、宗教與語言等五個部分進行研究與探討。 第一章談婚姻,主要是藉由通婚關係來看Tgdaya群,以及各年代的所呈現出的不同的婚姻風貌以及影響。第二章談教育,則是透過Tgdaya群的觀點或經驗來看教育制度的影響。第三章談職業,探討Tgdaya群在職業轉換歷程中,兩性之間的職業選擇有何不同或相同之處,以及選擇職業的不同會影響到工作的地區不同,進而影響到其居住地方的不同,而這種現象也連帶影響到整個Tgdaya群的分布範圍,形成值得探討的特殊現象。第四章談宗教,宗教形成了Tgdaya群的文化與傳統,試圖探討Tgdaya群在傳統祖靈信仰與基督信仰之間,如何取得和諧共存前面四章從婚姻、教育、職業與宗教去討論 Tgdaya 群的傳統文化與其傳承,而第五章則是利用語言做為聚焦的焦點,進而探討Tgdaya群的民族發展。
64

男人的擬態與女人的不良─太宰治後期女性敘事小說《維榮之妻》《斜陽》《阿三》中之女性表現─ / Mimicry of men and immorality of women─Female representations in Osamu Dazai's later period feminine monologue "Villon's Wife", "The Setting Sun", "Osan"─

陳偉樺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對於太宰治後期表達女性生命力的作品進行研究。這些作品雖是男性作家所書寫的作品,但是敘事者是由具主體性的女性所發聲而與男性的言論進行對抗,並且重新構築在制度內被他者化‧差別化的女體性。筆者著眼於這些問題點並進行考察。對於在太宰的女性敘事小說中的「男人的擬態」與「女人的不良」這種相對化構造上對峙的女性表現的表象上,檢驗太宰治的性別差異的構造並進行新的定位。
65

關係經營之道:傑出業務員的生命故事 / The way of relationship management:The life story of the excellent Salesperson

許正俊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探討傑出業務員「黃志明」的生命故事,研究方法採用心理傳記法,蒐集文本資料及訪談口述資料,以進行整理、分析、歸納,旨在從中發現黃志明成功累積客戶,締造卓越成績的關鍵原因。 本研究歸納出黃志明成功的原因在於家庭教育與傳統農業文化影響,讓他非常看重與顧客間關係的長遠發展,因此他才如此遵守誠信原則、盡心為顧客付出、累積專業知識、以及把顧客當朋友般對待,目的是為了和顧客維繫關係。同時本研究還發現,黃志明非將關係經營看成單方面自己的付出,而是自己和顧客一起為了關係維繫來共同努力,而使其能減輕許多因面對客戶而來的挫敗感,並以誠實且不卑不亢的態度幫助客戶,同時藉此為自己事業締造卓越成績。 本研究分別就西方關係行銷和華人學者(彭泗清、楊中芳、黃光國)的關係理論來和黃志明對關係的看法及與顧客的相處模式做一對照。除了用理論解釋黃志明行為,也會對這些理論的契合性有一些討論,並試圖提出符合黃志明行為的一套關係經營模式。最後有一些啟發學習與後續研究建議。
66

《賢愚經》之文學特質研究--兼論《賢愚經》在國中國文教學上的運用 / 無

陳映如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第一章說明研究本文之動機、目的、前人研究成果、研究範圍與方法及研究架構,其內蘊豐富之文學特質引起筆者注意,是為研究之動機。此外,臚列前人研究成果,以作為本論文之研究基礎,而筆者將在前人研究基礎上研究本經故事之文學特質,並將《賢愚經》與國文教學結合,期望將佛經故事運用在國文教學上,擴大國中教材閱讀範圍,使莘莘學子能了佛經故事中的文學特質並能明白故事中傳達之做人處事態度,是為研究之目的。 第二章探討《賢愚經》之傳譯及文學特色,分為四節:第一節探討《賢愚經》的編者及成書過程,第二節分析本經69品之命題方式,其中有以主要人物命名者,有以條件人物命名者,將在本節分析之。第三節探討《賢愚經》的表演性口頭敘事特色,分析本經中的前世今生故事架構、套語的使用及四字成句的句式筆法。第四節則說明《賢愚經》的修辭藝術。 第三章探討《賢愚經》布施故事的意象與主題,共分為三節:第一節分析《賢愚經》中「內施」意象與主題,這些故事在誇飾、對比、視覺摹寫的交互運用下,使意象具體鮮明進而帶出故事主題-「用求佛道,普濟十方一切眾生」。第二節分析「外施」意象與主題主要是宣揚「小施得大報」的布施功德。第三節分析「入海尋寶」意象與主題,本節乃是運用譬喻與象徵的方式,以海譬喻貪瞋癡構成的世間一切煩惱現象,以如意珠譬喻菩提心;所謂入海,指的是入生死煩惱大海;尋求如意珠,指的是要找出自身之菩提本心。 第四章《賢愚經》與國中國文閱讀教學共分三節:第一節先說明國中閱讀教學之涵義與目標。第二節提出《賢愚經》在閱讀教學之策略運用,運用林淑英所提出之高效能閱讀的八個指標,再配合提問6W策略並搭配九年一貫國文教學能力指標進行操作,並說明《賢愚經》中閱讀教學故事的選擇標準。第三節則進行閱讀教學教案撰寫。 第五章《賢愚經》與國中國文生命教育教學共分三節:第一節說明生命教育教學之意義與目標。第二節提出《賢愚經》在生命教育教學策略之運用,將以「學生」為主體,以《賢愚經》為生命教育教學之教材,以啟發與省思式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將其舊經驗發展為新經驗,協助學生發展出適切的生命意義觀與態度,並說明《賢愚經》中生命教育教學故事的選擇標準。第三節進行生命教育教學教案撰寫。 第六章結論對《賢愚經》之文學特質─兼論《賢愚經》在國中國文教學上的運用做一總結,將本文研究《賢愚經》之文學特質與《賢愚經》落實在國中國文教學上的運用,提出研究成果與省思。
67

一貫道的天命觀--以寶光崇正道場為例 / The concept of I-kuan Tao Heavenly Mandate—a case study of Bao-guang-chung-jeng Branch

王承祺, Wang, Cheng Ch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篇論文探討一貫道的天命觀,以寶光崇正道場為研究主體。首先,從歷史脈絡釐清天命觀在政治以及宗教場域中各自代表之意義;從政治天命到宗教天命,轉換之原因與脈絡。次論宗教天命所產生之末劫論背景,以及一貫道承襲此一歷史背景,其中的傳襲與改變,還有其基本教義與末劫思想跟天命的關係。 接著,探討一貫道的天命觀落於實踐面,論述天命實踐者-點傳師的愿力、資格與教育訓練,並與羅馬天主教的晉秩條件做了簡單的比較。最後,討論一貫道孫慧明師母開始之天命金線系譜傳承,如何認定天命金線承接之正統,以及後續多條天命金線系統所衍生的組織發展變化。
68

心臟疾病死因對兩性餘命差異之影響 / The effect of heart diseases on the differences in life expectancy between genders

黃俞樺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死亡率快速下降之際,兩性零歲平均餘命差距在台灣卻持續擴大,這與不同年齡層中,兩性在不同死因上之死亡率差異有關。台灣地區自1970年代以後主要死因結構從傳染性及寄生蟲疾病轉為心臟血管、惡性腫瘤、慢性疾病。在此之中,至2007年已躍升為第二死因的心臟疾病,對國人之威脅性越來越嚴重。醫學界亦開始注意兩性因心臟疾病致死原因差異,過去認為由於女性的雌激素具有抑制細胞肥大、增加血管彈性以及抗氧化和抗發炎的特性,所以在更年期之前女性較不會因心臟疾病致死,但近年醫生認為因心臟疾病致死不再是男性的專利,反而女性由於發生心臟疾病的症狀較不典型,且目前醫學界對心臟疾病的診斷工具是針對男性的,因此近年醫學界進而開始呼籲女性(特別是更年期後)不可以忽略心臟疾病對女性所造成的威脅,然而可惜的是,醫學界在討論兩性因心臟疾病致死差異時,皆是引用美國數據以突顯心臟疾病危害女性的嚴重性。然而與台灣情況大相逕庭的美國,實際情況是,在1980年代後美國兩性零歲平均餘命差距已轉為縮小,其中男性在心臟疾病死亡率上的改善,為美國兩性零歲平均餘命縮小的最大功臣。但在文化與民俗風情不同之下,這並無法讓我們正確得知,從1970年代以來台灣地區兩性因心臟疾病致死機率的真實圖像。 因此,本文利用行政院衛生署1971到2009年的「死因檔」資料及使用1971到2009年內政部之「中華民國台閩地區人口統計」資料進行計算,透過心臟疾病多元遞減生命表,發現則為台灣地區從1971年到2009年間,兩性在心臟疾病死亡率上的差距,對兩性預期壽命差距所造成的效果中,從4%提升至8.8%,且在這之中,不論是哪個年齡層,亦可明顯發現男性因心臟疾病致死機率,其改善程度不比女性快速。 此外,針對活到25歲直至55歲前兩性因其他疾病致死的圖像,我們發現在台灣社會中,活到25歲的人們直至55歲前,因各疾病致死的機率,惡性腫瘤依然還是影響國人最重要的疾病,次之為意外事故,男女性皆是,僅管如此,我們也發現,心臟疾病對男性的重要程度依然有一定的影響力-從1971年到2009年,男性在這段時間內因心臟疾病致死機率皆無改善。這代表著許多家庭有可能因而失去經濟支柱的男性、家道中落,而家庭結構又是落入貧窮的重要原因之一,對於女性單親來說更是(亦即貧窮女性化),而且貧窮文化有個特點,即是落入貧窮後,其下一代亦有很大機會落入貧窮。這種現象更會帶來負面的社會經濟成本,因此我們有必要重視「寡婦製造機」此種現象。最後,女性之所以呈現較男性高死因別為心臟疾病的比例,這乃源自於女性在高年齡組(80歲以上),相較於男性,有嚴重許多的死於心臟疾病人數。
69

紀錄片:看天花板的人 / Documentary:The ALS:The Choice

陳明輝, Chen, Ming Hu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如果說人生是一列火車,每個人手上都有一張沒有標明終點站的車票,那麼沿路的每個站名對我們而言,都不重要,但是當終點站名出現時,你要怎麼面對下一站 。」 人生列車上,有你有我。只是我們都不知道彼此的終點站。有些人的終點來得很突然,有些人卻老早就知道自己即將在不遠的下一站下車。漸凍人就是如此。 每個漸凍人都有一條專屬於自己的病歷曲線,雖然每條線長相不同,但在曲線長尾都會面對同一件事-氣切。不願氣切的漸凍人可能隨時面臨列車靠站,被生命列車長趕下車的命運。即使願意氣切,許多漸凍人仍面臨下一站到站的威脅。 「看天花板的人」是三個忙碌漸凍人的故事。為何說他們忙碌?因為他們深怕沒有明天,因為他們害怕深夜的一口痰就把他們噎死。於是他們過得比誰都忙碌。 當社會上不時傳來貧瘠過活、甚至輕易了斷生命的新聞時,有一群隨時會被趕下生命列車的漸凍人,卻豐富每天的生命。當太陽照例從東邊升起時,他們嘴邊總是泛著笑意,「我又賺到一天了。」 但是病歷總會有走到曲線長尾的一天,面對呼吸中止的威脅,到底要不要氣切,要不要成為「看天花板的人」,這樣的抉擇,卻比度過漫漫長夜還要令人煎熬。 關鍵詞:紀錄片、生命教育、漸凍人、ALS、氣切
70

巴貝夫與「追求平等的密謀」 / Babeuf and the Conspiracy for Equality

張韡曦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由於巴貝夫思想及他所領導的「追求平等的密謀」和19世紀後發展出來的共產主義思想的相似性,巴貝夫從19世紀共產主義發展以來便成為許多學者研究的對象。然而,也因這層關係,巴貝夫研究始終纏繞著與19世紀及20世紀共產主義之間的比較與對照,使得巴貝夫常常抽離了他真正所屬的時代與他個人的生命經驗。因此,本論文試圖擺脫僅將巴貝夫當成另一段歷史的史前史的情況,希望能夠將巴貝夫放回他的時代,重新考察他的思想及他的行為,並思考他的思想與行動和他個人生命經驗之間的關係。 在章節安排上,本文正文共分為三章,第一章考察巴貝夫直到熱月政變之前的人生經歷,其中又以1789法國大革命的爆發為分界點,分別探討巴貝夫革命前後的生平。第二章則是對巴貝夫思想的探討,首先第一節將研究他人生不同階段的經濟思想以及它們的變化,而在第二節則探討巴貝夫經濟思想中的自然法論述,第三節則將論證穩定性的追求在巴貝夫經濟思想中的地位。第三章則是對於巴貝夫人生最後階段的探討,尤其是「追求平等的密謀」,而此章最後將研究巴貝夫的自由民主思想,並探討巴貝夫相關思想與「追求平等的密謀」之間的關係。

Page generated in 0.02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