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44
  • 44
  • Tagged with
  • 44
  • 44
  • 21
  • 18
  • 14
  • 13
  • 13
  • 12
  • 11
  • 10
  • 10
  • 10
  • 10
  • 10
  • 10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1

從全民國防戰略論國防通識教育發展 /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eneral Education in National Defense from the National Defense Strategy of the People

洪淑瑾, Hung,Shu Ch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全民國防」不僅是一種戰略、一種公民教育,也是全方位、全民參與及全民防衛的國防,從國家安全共識的整合、戰略文化的建立,均有賴全民國防理念的推廣。我國全民國防的實施,在執行架構上具有三個核心,即以憲政建設為基礎、以經濟建設為後盾、以心理建設為動力;此外,我國全民國防具備五個特色:一、從「人」來看:沒有軍人與非軍人的區別;二、從「事」來看:沒有戰爭與非戰爭的區別;三、從「時」來看:沒有戰時與非戰時的區別;四、從「地」來看:沒有戰場與非戰場的區別;五、從「物」來看:沒有武器與非武器的區別。結合以上全民國防三個核心觀念及特色,即能建構共同的全民國防意識。 作為一個以「國家安全」為主體的國防通識教育,面臨國際情勢的變遷及中共的武力威脅,勢必需要有一個新的面貌呈現。全民國防戰略層次中之國防通識教育,旨在培養兼具國防共識與國防知能的「國防人」,且要能結合學校的學術發展,配合各項國家安全需要,充實國防力量,完成全民國防之理想。從國防通識教育與國家安全、全民精神總動員、國防人力資源的建構、國防科技等層面,我們了解國防通識教育在國家總體戰略上的重要性;由國防通識教育落實全民國防理念、培育學校學生品德教育、精神教育及學校「青年動員服勤計畫」的推展執行,不難發現國防通識教育在「全民國防」中扮演的角色與功能。 / “National Defense for All the People” is not only a strategy, a kind of civic education, but also one which requires the participation and defense of all the people. The promotion of national defense concept is what matters the most from the conformity of national security recognition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strategic cultu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national defense in our country has three cores on the execution construction: the constitutional construction as the foundati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s the backup, and the psychological construction as the power. In addition, there are five characteristics in our country’s national defense: 1.From "the people" – It does not hav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oldiers and non-soldiers. 2.From "the matter" – It does not hav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war and non-war. 3.From "the time" – It does not hav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wartime and non-wartime. 4.From "the place" – It does not hav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battlefield and non-battlefield. 5.From "the object" – It does not hav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weapon and non-weapon. If we combine the three core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ur national defense, we can construct the national defense consciousness among all people. As a general education in national defense based on national security, in the face of international circumstance vicissitude and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threat in force, it inevitably will need some new appearance to be presented. The general education in national defense in terms of national defense strategy level is to cultivate the “National Defense People,” who possess both national defense recognition and national defense knowledge in addition to uniting the academic development in the schools, coordinating every need of national security, fulfilling the capability in national defense, and completing the ideal of national defense for all people. From the dimensions of constructing general education in national defense with national security, total mobilization of all the people,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al defense human resources, and national defen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e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general education in national defense in terms of our national overall strategy. The role and function of the general education in national defense performed in "national defense for all the people" are not hard to find among the realization of the general education for all the people, the cultivation of school students’ moral education and character guidance, along with the promotion and execution of “Service and Mobilization of the Youth.”
12

後冷戰時期中共國防戰略之研究

余長超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後冷戰時期的國際情勢,已從軍事對抗進入經濟競爭,區域性的經濟衝突、摩擦,雖未必直接導發戰爭,但卻潛存間接引發戰爭的危機。因此,在中共全面推動改革開放之際,其國防戰略重點考慮因素之一,就是藉強大軍力保證經濟發展必要的和平環境,不僅能保衛領土、主權的完整和統一,同時也能干預鄰近地區發生的任何衝突事件,以減少中共經濟遭到不利之影響;目前決定中共對外政策行為最重要的戰略考量因素,包括中共對「綜合國力」的追求、對國家主權的考量,以及維持共黨政權統治的穩固。 二、就當前國際戰略形勢評估,中共國防戰略之發展動向,可說與未來台海之安全息息相關;面對中共的威脅,如何趨利避禍、掌握敵人的發展動態,俾便有所積極回應,這是本論文最主要的研究目的。 三、從中共國防戰略體系之層級來看,依據中共學者研究史料判斷,應可確定中共現行戰略體系區分為四個層級,第一個層級是國家戰略、第二個層級是國防戰略與核戰略、第三個層級是軍事戰略、第四個層級是軍種戰略與戰區戰略,而國防戰略居於承上啟下的關鍵地位,其內涵包括兩個部份:一部份是現行國防戰略、另一部份是國防發戰戰略。 四、後冷戰時期中共基於「面向現代、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現實需要,確立「質量建軍、科技強軍」的方向,強調走「有中國特色的精兵主義道路」;隨著中共綜合國力不斷的提升,此一時期的戰略部署,已非阻敵於「國境線」之外,積極調整為「前進防衛戰略」,以確保國家的「綜合安全」,追求國家對外的最大利益;然而,從其政府體制之運作與決策之機制來看,中共面臨內、外部矛盾與衝突之處太多,根本無法有效調和,尤其欠缺政權移轉和平機制的建立,稍一不慎,國無寧日,甚而殃及池魚。 五、中共考量國家利益與目標時,對於基本原則,也就是國家民族尊嚴、領土主權等範疇,絕對沒有妥協餘地,至於其他次要的問題,在策略運用上,則有較大的彈性空間,在兼顧「和平與發展」兩大目標,維持「穩定」,是其行塑「當前安全觀」最主要的考量;大體上,中共新世紀國防戰略目標的發展方向,在軍事上穩定與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係,在經濟上增強綜合國力的競爭,在政治上避免西方和平演變的影響,並堅持共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穩固權力核心,全面維護國家利益不受威脅,確維國家的長久生存、安全與永續發展。 六、在研析兩岸國防戰略發展與競合中,吾人可以明白的察知,中共所帶給台灣的威脅,已不僅是在數量上的優勢,且逐漸變化為質的競爭,其特徵包括:一、在陸軍上,中共雖有壓倒性的軍力,但是對於登陸台灣本島的侵犯進攻能力是有限的;二、在海、空軍上,中共在量上是擁有絕對壓倒的軍力,但在質的方面則是台灣暫時居於優勢;三、在飛彈攻擊方面,則是中共擁有將台灣列入射程的飛彈,並大幅增加在台灣對岸的部署;此一趨勢之發展,對台海安全的影響將不僅是軍事面的、更擴及政治、經濟、心理和對外關係等層面。 七、面對新一波新軍事革命的狂潮與衝擊,當對岸的敵人正不斷地在軍事武備及軍事思想上,大幅改造的同時,亦是我新世紀國防軍亟待變革的關鍵時刻,宜對過去傳統攻、守勢的作戰思維或理論,重新予以界定與考量,突破防衛作戰戰略思維的困境,爭取未來戰場剋敵制勝的契機;僅就個人研究體認提出五點因應方案的新思維:(一)摧破大國利益得失的均衡;(二)建構多元化的嚇阻能量;(三)健全三位一體的動員機制;(四)創造軟性技術的決定效應;(五)掌握全面資訊科技的優勢;以此發揮「以小事大」、「以小搏大」的優勢作為。 八、研判中共國防戰略發展未來之走向:(一)擴大國防戰略自衛防禦的意涵;(二)堅持國防建設必須服從國家經濟建設大局;(三)繼續堅持人民戰爭思想與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四)堅持繼續走有中國特色的精兵之路;(五)標榜維護世界和平、反對侵略擴張行為;(六)爭取制海權的掌握,重塑海洋經濟和海上安全的重要;(七)積極準備局部戰爭,爭取區域戰略主制權;(八)加速提高國防科技研發創新,強化軍事威懾效能。 九、不可諱言,中共國防戰略的發展,已從傳統人民戰爭的作戰方式,強調誘敵深入的陸戰殲敵原則、沿岸防禦的內向型海軍建軍方向、及被動、消極的國土防空角色,轉變為為打贏高科技條件人民戰爭的新陸戰原則、強調合成、機動、快速的地空立體概念、走出近海跨向海洋的海權擴張戰略、及凸顯空中邊境新概念之攻防兼備的空權戰略。 十、在合理的戰略考量與思維下,台灣面對中共「以小搏大」的戰略格局,在規畫國家安全架構時,如何以更前瞻性的手段,跳脫傳統上以有形資源的「量」,及無形主觀意圖的「質」,為核心的思維邏輯與決策模式,十分重要; 不論未來兩岸關係能進展到何種程度,國防武力仍是國家安全、生存、發展的必要條件,在兩岸國防戰略構想及目標不一的情況下,如何催化出一個「新而有創意的架構」,來確保海峽兩岸的和平穩定,勿寧是相當受到期待的;「大國事小以仁,小國事大以智」,如何化解雙方的對立、歧見,避免肇生意外衝突事件,以求同存異的精神,理性互動,正考驗著雙方政治領導人高度的政治智慧。
13

從國家安全觀點探討我國全民國防與軍備發展 / A study of the ROC's all-out defense and armament development in terms of national security viewpoint

李永寧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任何國家在面對安全威脅時,其關鍵在於強盛的國防軍力,現代戰爭已由「單純武力戰」轉為「全民總體戰」,而且台海一旦發生戰事,其作戰縱深短淺,已沒有前方和後方的分別,囿於國際情勢使武器外購受限,國防工業發展成為關鍵因素,我們應發展「小而精、小而強、小而巧」的國防武力,並建立全民國防理念與全民防衛動員機制,運用軍民一體的力量,共同來防衛我們的國土。本文將從「綜合性安全」的角度,以文獻分析法,透過國家安全的觀點,探討我國全民國防的建構、運用與軍備發展,並從中華民國國家安全遭受的威脅及全民防衛動員與軍備發展所面臨的挑戰,探討「全民國防」與「軍備發展」之涵義與重要性,並區分政策面、執行面兩個構面加以說明。在「政策面」的層次分析在「全民防衛動員準備法」的基礎上,闡述「全民國防的理念」與「軍備發展」;在「執行面」上,則針對塑造軍民共用之「國防工業發展」,以為「全民國防軍備體系」之實行方向等,說明全民國防與軍備發展的關係。俾整合全國產、學、研資源,推動國防和民生合一,釋出國防科技轉為民用,並藉由民生產業技術的提升,戰時能支持國防的需求,支援軍事作戰。達成「平時國防支持經建」、「戰時經建支持國防」的國家戰略目標。 / First of all whenever a country faces a threat security, the decisive point relies on the strength of its national power. This critical element has evolved over time from tangible arms forces into spiritual “All -out Defense”. Secondly due to our country’s long and narrow geography , as long as hostility breaks out across the straits, short battlefield depth makes no distinct from the area to frontline. Furthermore our foreign procurement for military we apons is subject to the international circumstance. Apparently “small but precise and strong” defense capability and All-out Defense Mechanism should be more suitable as the determining guidelines towards our defense industry. This study aims for the upcoming threats and challenges when it comes to our national security and is divided into 2 aspects: policy guidance and execution. The former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All-out Defense and Mobilization Law and sets forth concept and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the military preparedness. The latter direct at the relationship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All -out defense and armament development. In the long term, we hope to consolidate efforts of the private sectors to develop defense technology industries, the public and civilian assets can be merged into a single whole; such combination can prompt the private sectors to support military missions in wartime and vice versa.
14

我國國艦國造政策分析:1978-2015 / Policy Analysis of the Self-Built Warship:1978-2015

張子鴻, Chang,Tzu H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基於國防科技發展攸關一國武力消長,且一旦武器外購管道受阻,國家安全及命脈均將受到威脅。面對國際情勢的複雜變化、中國大陸軍力的擴張、南海及東海領土領海主權爭議、美國「再平衡」的戰略作為、非傳統安全問題,造成亞太地區的安全困境及軍備競賽,嚴重影響整體區域安全,欲確保臺海和平及區域穩定,我們絕不能寄望他人的善意,唯有積極強化國防自主,方能有效維護國家安全。有鑑於自主國防理念,我國推行「國艦國造」政策,期以扶植國內造船產業發展,並帶動國家整體經濟發展,然「國艦國造」並非一蹴可及,需要長期努力及結合造船團隊才能逐步達成,本文即以決策理論為基礎,以「決策者」、「利益團體」及「官僚體系」等三種決策模型,分析國艦國造政策主要窒礙問題為,缺乏重工業基礎,造艦關鍵總成能量不足、政府未整合相關產業推展窒礙,適時修訂相關法令、造艦與修艦概念未整合,全壽期委外造艦模式難以推展等。並續以精進造船廠策略聯盟等六項建言修訂「國艦國造」整體政策,並期許國防部及民間造船產業鏈上的每一分子,均應以國家整體利益為重,以「國防定要自主的決心」共同完成「國艦國造」的光榮使命。 / Facing a changing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with traditional and non-traditional issues, such as military expansion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erritorial disputes in South and East China Sea, the U.S. “rebalancing”, etc., it is important to keep the national defense independent and accordingly maintain cross-strait peace and regional stability in East Asia. Therefore, Taiwan has promoted the “self-built warship” policy as a long-term goal in order to foster local shipbuilding industry, to encourage economic growth, and most important of all, to realize the ultimate goal which is self-defense. This thesis is trying to analyze the current problem of “self-built warship” under the decision-making framework by using the decision-maker model, the interest groups model, and the bureaucratic organizations model. Through these three models, I conclude that several obstacles hindering the policy promotion: lack of foundation of heavy industries, lack of key technology for shipbuilding, lack of capacities to integrating related industries, lack of proper law-making, lack of consistent capacities of constructing and repairing, and difficulties in outsourcing with total life cycle of warship. Finally, the author provides six policy recommendations improving the “warship self-built” policy which is expected to be fulfilled for the self-defense, a long term military defense policy in Republic of China on Taiwan.
15

以色列空軍之研究

柏關忠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以色列國土面積2.1946萬平方公里,人口675萬,與台灣3.6萬平方公里、人口2300萬相較,土地約為台灣的60﹪,人口不足台灣的三分之一,自然資源並不十分豐富,然而,在歷次的戰爭或軍事衝突中,以色列空軍藉著自創的想法與技巧圓滿達成任務,表現的十分獨特與突出,並贏得其人民與軍隊的尊敬,成為他國空軍欽羨的對象,研究隱於其後的建軍、備戰的思想與作為是本論文的主要目的。 藉由以色列國家安全政策、國防戰略、「空中武力」思想的起源、以及歷史的回溯,重建以色列空軍建立與發展的脈絡,並由「空中武力」的初期角色和「空軍」的角色理論進一步探討以色列空軍在歷次戰爭中扮演的角色,然後從以色列空軍的任務賦予、以色列空軍達成任務的情形、兵力現況和敵國相對戰力的比較以計量和非計量的基礎數據展現以色列空軍實質戰力情況,最後再以以色列國家安全政策、國防政策、戰爭型態歸納以色列空軍未來的發展,歸納整理以色列空軍致勝因素八項、陷入困境的因素兩項以及研究心得六項。
16

領導風格、人格特質、工作特性和工作滿足關係之研究--以國防部文職人員為例 / The Study of Relationship among Leading Style,Personality Traits,Job Characteristics and Job Satisfaction of Civil Employees in the Ministry of National Defense

蕭永祥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我國立法院於民國89年起分別三讀增修訂通過「國防部組織法」、「國防部軍備局組織條例」及「國防部軍醫局組織條例」,並規定:文職人員之任用,不得少於編制員額之三分之一,使國防部在人力運用與組織結構產生變革,面臨極大的轉型與挑戰。 國防組織生態之變革已逾三年,本研究旨在探討國防部「文職人員」在不同於一般行政機關與民營企業在主管領導風格、個人之人格特質、工作特性等因素影響下與渠在工作滿足上之相關性,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做為國防部在人力資源運用上之參考。 本研究將「主管領導風格」、「員工(國防部文職人員)人格特質」、 「工作特性」等作為相關主要因素來研訂本研究假設,再以問卷調查 及統計分析獲得下列結論: 1、國防部所屬之機關(單位)主管的領導風格對員工工作滿足有顯著差異。 2、員工本身內外控傾向對其工作滿足有顯著相關。 3、不同的工作特性對員工之工作滿足有顯著相關。 4、國防部不同部門工作之員工在工作滿足上有顯著差異。 5、主管領導風格、員工之人格內外控傾向、工作特性等,對員工之工作滿 足,部分有顯著相關。 6、依法行政及組織結構的穩定性(工作的安定性),在現階段對國防部員工工作滿足言,是不可忽視的因素,對員工工作滿足具有重大之之影響。 依據上述分析與驗證獲致之結論,本研究對實務上提出建議供國 防部參考。
17

「誓書」與北宋對遼政策

艾文君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研究重點有二,一為北宋時期「誓書」制度能夠順利於宋遼兩國間成功運作,並持續一百餘年之原因,分析其變遷之經過及意義;二為「誓書」對於北宋對遼國防、外交政策產生之影響。全文運用傳統史學研究方法,並擷取部分「新制度論」之概念,以分析制度之動態變化及影響。 全文除緒論與結論外,內容分為四章。第一章綜述誓書之背景、締結與履行之概況。第二章討論自澶淵之盟後,「誓書」又歷三次增補過程,包括仁宗時期「慶曆再盟」、神宗時期重劃地界之議,以及徽宗時期聯金滅遼行動,導致宋遼誓書制度瓦解。透過制度幾次變更的經過,分析北宋與遼國能夠長期選擇合作,最後卻無法繼續維繫條約之原因,以及「制度慣性」對宋人決策產生的影響。第三章研究誓書對於國防政策的影響。研究誓書體制下的防禦戰略和河北地區的防務措施,包括軍事部署、防禦工程、軍備訓練等政策受到誓書左右決策之情況。以及因訊息不流通導致宋遼兩國為維繫「誓書」而致力情報戰之情況。第四章說明誓書架構下宋朝邊境衝突事件之處理狀況,分析邊境衝突之解決方式,以及「誓書」在決策過程中造成之影響。 從北宋中期之後,誓書牽動對遼政策長達一百餘年,制度框限了決策範圍,影響了決策思考模式,造成不斷退讓的外交政策、以和為貴的國防政策,以及矛盾不斷的邊境軍事策略。歷經一百餘年的制度與政策變遷過程,可為北宋末年迅速亡國的事實提供另一面向之探索。
18

江澤民與胡錦濤對台軍事戰略研究

張漢新, Chang,Han-hs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當前影響台海安全之因素,主要有國際環境、兩岸關係與國內形勢三方面,其中以中共為台海安全的主要威脅。近來兩岸交流愈趨熱絡,經貿互動頻繁,互賴程度亦隨之遞增。但此同時兩岸交流所呈現的安全議題亦逐漸擴大。 中共中央第十六屆四中全會於2004年9 月19日落幕,以軍事委員會主席胡錦濤為首的中共軍委會認為「解決台灣問題,我們要以最大的誠意、盡最大的努力實現和平統一,但決不能承諾放棄使用武力。…軍隊必須抓緊做好軍事鬥爭準備。」 軍事戰略思想起源於人類求生存與發展活動中的「鬥智」行為,是如何在戰爭中求勝「鬥智」的思考,隨著戰爭型態的發展因應而生。2004年兩岸關係的發展雖有所突破,但中共在對台政策上卻出現「戰爭論述」與「非戰爭論述」的平衡戰略,讓台灣更陷入到難統、難獨的困境中。 「戰爭論述」是以設定動武條件為基本原則,而不涉及動武條件的討論可以歸類於「非戰爭論述」。北京所建構的新一代軍事力量,並非光是針對台灣,其主要目的在於延伸其「戰略國境」,也就是在境外執行軍事行動的能力,在必要時當然也可以用來應付台灣。 因此本論文筆者將由江、胡對台政策著手進而探討對台軍事戰略,深入的了解中共對「台灣問題」的認知及軍事行動的可能,及其對台灣安全的影響,台灣方能據以作最好的準備來因應未來的變局。 關鍵詞:國家戰略、國防戰略、軍事戰略
19

中國國防動員體制之研究

林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國為加強國防動員力量,於1994年底成立自中央至縣級之「國防動員委員會」專責機構,實行委員會集體領導下的國家最高首長負責機制。近年來其動員工作在「軍民結合、平戰結合、寓兵於民」的戰略指導下,已逐步提高軍民兼容程度,並致力於平戰轉換效能的發揮。由於戰爭動員工作是影響戰爭全局、制約戰爭進程、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中國在此領域的相關建設作為,勢將牽動兩岸戰爭潛力之對比與發展,並對我國防安全形成一定程度的挑戰。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法」明確規定:國家要「完善動員體制」,並同時積極規劃國防動員體制平戰轉換機制,以有效支援軍事作戰。中國在賦予國防動員機制的法理基礎後,就表面體制觀之,似乎可以落實國防動員「平時應急、戰時應戰」的效率,但就實際運作觀之,專制體制與意識形態的堅持;法制建設與市場利益導向的權衡取捨;以及動員機制指揮間的矛盾衝突等,仍將制約其國防動員體制推展的效能。 本文試圖由中國國防動員的歷史發展層面,研究其制度源起的形成背景、演變過程、發展型態,時序橫跨毛、鄧、江三個時期,並延續至「十六大」之後胡錦濤在國防動員體制上的運作模式。另從法規建設、機構設置、組織程序等層面,分析評估其體制特弱點及形塑未來發展方向。再比較分析兩岸國防動員體制之運作發展模式,同時對我國動員制度發展作為提出探討。 現代戰爭是總體性的戰爭,動員又是戰爭準備的重要環節,中國深知此一道理,因此逐步制定具體法規條例,預料不久將審議通過「國防動員法」,以完善動員法制規範,確保各項機制的職能發揮。中國在「現代化」建設過程中,不斷明顯的精實軍隊編制體制、發展高精武器裝備和深化作戰演訓整備,的確令人注目。然而,對其總體戰力提升蓄積影響至鉅的隱性動員作為,尤不可以小覷。 關鍵字:國防動員、動員體制、寓軍於民、平戰結合
20

《新文藝》研究(1962-1983)

楊淳卉, Yang, Chun-Hu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新文藝》由國防部新中國出版社於1962年3月至1983年6月間發行,共發行了256期,歷時久遠。這部雜誌呈現、反映出官方對文藝的見解、訴求以及創作成果,在臺灣文學的發展過程中佔有一席之地。是故,本論文以《新文藝》為研究對象,聚焦於「內容的演變」、「黨國文藝政策」、「與臺灣文學發展的關係」以及「連載傷痕文學的策略」等四個部分進行討論。第二章主要說明雜誌發行時「文藝到軍中去」的時代背景、雜誌發行的因果以及黨國文藝政策,並概略介紹《新文藝》之前的《革命文藝》、《軍中文藝》以及《軍中文摘》等名稱的變化;第三章為內容分期,將《新文藝》分為三個時期:戰鬥文藝時期、純文藝時期以及綜合性文藝時期,分別說明三個時期雜誌內容在排版形式以及作品、專欄的消長情形;第四章將焦點集中在三個部分:第一是雜誌的「文藝政策論述」以及對「鄉土文學論戰」的看法;第二是「外國文學的引介」;第三則是「中國古典文學的引介」,說明內容的變遷;第五章則以小說為主題,討論《新文藝》中小說作品題材如何從戰鬥精神與戰爭描寫、愛情婚姻與家庭鳩葛,隨著臺灣經濟起飛,逐步擴大到經商貿易與奮鬥致富,充分呼應了臺灣社會的發展。此外,289期之後更增加了「大陸小說選」,介紹了36篇中國的「傷痕文學」,凸顯出了鮮明的反共立場與反共策略。過去未曾有論者針對《新文藝》的內容加以討論,而軍隊的文學亦是臺灣文學發展中重要的一環,當中仍有許多可加以探討的材料與問題,值得深入挖掘。

Page generated in 0.025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