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70
  • 66
  • 4
  • Tagged with
  • 70
  • 70
  • 70
  • 28
  • 27
  • 23
  • 18
  • 18
  • 16
  • 16
  • 15
  • 14
  • 14
  • 14
  • 14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21

私募定價與公司價值之探討-以臺灣上市上櫃公司為例 / Pricing and frim value for private placements - evidence from Taiwan's public corporations

陳以姍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民國90年代初期,我國參照美、日私募之規定,正式引進私募制度。此後,企業得以選擇公開現金增資,或透過私募發行新股,來募集所需的營運資金。根據統計,民國94年以後,台灣的私募市場日趨成熟,私募逐漸成為企業最重要的籌資管道之一,特別是讓原先不能符合公開募集資格之公司,合法迅速取得資金。雖然私募之平均發行金額仍小於公開現金增資,但近年來私募件數平均都有超越公開現金增資之表現,顯示私募在資本募集市場的重要角色,也肯定其對於企業和經濟發展之正面功效。 過去文獻指出,美國之私募平均以折價發行,且有顯著正的宣告股價效果。針對不同樣本之特性,Wruck(1989)、Hertzel and Smith(1993)和Barclay, Holderness and Sheehan(2007)分別提出監督假說(monitoring hypothesis)、資訊不對稱假說(information asymmetry hypothesis)和自利假說(entrenchment hypothesis)解釋之。雖然我國之私募制度多參照美國而訂定,但法律架構和私募流程仍有相當程度的差異。因此,本研究將以上述三大假說為基礎,藉由樣本敘述統計和線性迴歸分析,探討我國上市上櫃公司私募之定價與宣告股價效果。 我們自公開資訊觀測站收集民國91年至98年7月底之私募股權樣本,扣除變數資料不全者,最後共有398筆,包含上市公司174筆,上櫃公司224筆。研究發現,我國私募多以折價發行。其中,特別股之折價幅度低於普通股,電子科技類普通股之折價幅度又高於普通股之平均。而且,根據迴歸結果,私募金額、私募比率和公司規模三個變數最能解釋我國私募之折溢價幅度,但並沒有傾向支持任一個私募假說。 至於宣告股價效果,我國私募董事會和股東會皆不顯著為正,且宣告股價效果的迴歸解釋力也偏低,只有股價淨值較具顯著性。探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我國私募制度不同所致。依證交法之規定,私募股權需先經由董事會和股東會同意後,始得募集。然而,最後私募成功與否常與市況和發行公司能否找到適當投資人等密切相關。既然兩事件日都不能保證私募可以如期完成,我們也就無法預期投資人會對私募有明確迅速的反應。 / In the beginning of 2000, Taiwan’s Securities Transaction Law was amended to introduce the new way of financing- private placements. Since then public corporations are allowed to issue new securities either by public offerings and private placements. According to statistics, after 2005 private placements have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unding sources for corporations, especially for those who are disqualified for public offerings. Although the average proceed of private placements is still relatively small, the number of private placements has already surpassed that of public offerings in recent years. This manifests the important role of private placements in building a sound financial market. Private placements in the U.S., despite selling at discounts, are associated with significant positive abnormal returns on the announcement date. With different sample characteristics, Wruck (1989), Hertzel and Smith (1993) and Barclay, Holderness and Sheehan (2007) suggest monitoring hypothesis, information asymmetry hypothesis and entrenchment hypothesis respectively. Our study is based with these three most accepted hypotheses and aims to give an insight in Taiwan’s private placement of equities for public corporations. I search the Market Observation Post System for all private placements from 2002 to July of 2009, and obtain a sample of 398 private equities with complete data. Empirical evidence shows that Taiwan’s private equities are selling at discounts as well and “proceeds of private equity”, “placement fraction” and “corporate size” are the three significant explanatory variables for discounts. However, all the results seem not to fully support any hypothesis as mentioned above. On the other hand, the announcement stock price effects on the board and shareholders’ meeting are insignificantly positive in Taiwan. The regressions on the announcement stock price returns also indicate low explanatory power with only “Tobin’s Q” variable being significant overall. This may be attributed to the legislation differences between U.S. and Taiwan. According to Taiwan’s Securities Transaction Law, private equities should be first approved by the board and shareholders’ meeting, but might not be a successful private equity placement due to market condition, lack of proper investors and others. As a result, we can’t expect investors would instantly, correctly respond to this resolution information on those announcement dates.
22

門當戶對或賢內助:妻子教育成就對丈夫薪資的影響 / Productivity or Marriage Selectio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ife’s Education and Husband's salary

葉家伶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採用「華人家庭動態資料庫」 (Panel Study of Family Dynamics, PSFD)資料,探討妻子教育成就如何影響丈夫的薪資,並實證上檢測除了婚配的影響外,婚姻是否的確存在分工效果。研究方法上採工具變數(instrumental variable)法,以解決傳統OLS法可能存在的內生性偏誤和能力偏誤的問題,並排除夫妻間教育的關聯性,使得抽離婚姻配對因素,而將所獨立出妻子教育對丈夫薪資影響的因果關係,定義為分工效果,藉以檢測妻子教育成就對丈夫薪資的影響是否的確存在分工因子。在本文的最後,更進一步探討在不同世代之下,妻子教育成就對丈夫薪資的分工效果是否有異。
23

財務年報公布日天期早晚與股票報酬之關聯 / The effect of early or late annual report disclosure on stock returns

尉林傑, Wei, Lin-Ji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探討財務年報公布時間點的早晚是否對股票報酬率有定價的能力。我們透過盈餘管理、訊號效果與資訊不對稱理論推論財務年報公布時間點的早晚會與下一年的股票報酬率有相關。本研究的樣本來自1995年到2016年所有上市上櫃公司(但不含金融股)的財報資料及市場資料。 實證結果顯示沒有充分證據能說明財務年報公布時間點的早晚會對股票報酬率有定價的能力。此結果支持Fama (1970)提出的效率市場假說(Efficient-market hypothesis),即當證券市場中的公司股價完全反映出包括公司財務資訊與公布時間點的差異等所有可以獲得的信息帶來的影響,我們就認為市場為效率市場。即使是在較早公布的資訊中好消息的比重較高的情況下,投資人對提早公布財務年報的公司進行投資也無法獲取較高的報酬,反映出公布時間的早晚對股票報酬率不具定價的能力。 /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early or late annual report disclosure and the changes of the return on portfolios over time. Empirical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stock returns are not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the disclosure time of annual report. The fact that financial characteristics and stock returns are not related to the sooner or later annual report disclosure supports the Efficient-market hypothesis. However, in the long run, we did not find the annual report disclosure with the predictive power of the systemic risk of companies. Furthermore, firms with early disclosures are more likely to beat analysts' prediction than firms with late disclosures, but we still do not find such disclosure with significant pricing power of stock returns.
24

我國共同基金擇時效果之評估

楊誌柔, YANG, ZHI-RO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我國股票市場,向以規模太小(截至77年四月底上市公司僅140餘家)而為人詬 病,如:太容易經由大戶的抄作,使散戶套牢而遭受損失,故擴大股票市場規模及增 加機構投資者比重,向為政府努力的目標。 72年財政部證卷管理委員會先後制定發佈了「證卷投資信託事業管理規則」及「證 卷投資信託基金管理辦法」期能以增加機構投資方式,避免股市過於投機,又使社會 游資有良孚出路,至76年底國內共有四家證卷投資信託公司:國際、光華、建弘及 中華。每家公司分別掌管了兩個基金(國內及國外各一)。 本論文以此八個基金為研究對象,研究期間從72.10.29∼76.12.29 .,以各基金與市場股票指數的週報酬率為比較基礎,先計算各基金的sharpe(19 66),Treynor (1965),Jensen(1968)的指數,以排名先後,再以 Henriksson(1984)及Moses (1987)的迴歸模式來探討各基金的擇時效果 (selection and Timing)。 擇時效果乃Fama(1972)提出,利用資本市場線(SML)模式來惟算,簡而言 之,選擇效果乃評估基金選股的優勢,而時間效果則衡量基金報酬是否優於市場報酬 。 研究結果sharpe,Treynor 及Jensen指數,各國基金互有優劣,但以光華國外基金略 佳,至於選擇效果各基金皆無明顯表現,而時間效果則僅有光華國外基金略佳,其餘 基金時間效果皆低於市場報酬。 本研究因受限於各基金成立時間不一,且在研究期間並不長久下,所得出的績效排名 ,難免有失偏頗。唯提出基金績效的評估模式,以給欲購買「受益憑證」的投資大眾 ,有個參考!
25

我國貨幣市場工具對抗通貨膨脹之研究

趙恩樂, ZHAO, EN-L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共壹冊,約八萬字,分五章十四小節。 本研究主要在採討我國貨幣市場上各類工具其報酬率能否隨通貨膨脹率的上升而上揚 ,從而檢定出它們對抗通貨膨脹的效果。所討論的對象為國庫券(九十天、一八二天 )、商業本票(三十天、九十天、一八0天、三六0天)、可轉讓定期存單(九十天 、大於九十天),期間自民國六十五年五月至七十五年十一月。研究方法採用時間數 列模式及利率模式,將通貨膨脹率分為預期通貨膨脹率及非預期通貨膨脹率,分別進 行檢定。結果發現:各類工具均只能部份有效地對抗預期通貨膨脹及非預期通貨膨脹 。
26

現金增值公告對股價影響之實證研究

羅禎昌, LUO, ZHEN-CH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共一冊,約四萬字,分為五章,十六節。 本論文主要在探討現金增資公告對股票價格的影響,以了解現金增資公告是否具有「 情報效果」,並進一步檢定台灣的股票市場是否符合「半強式效率市場假說」,亦即 是否目前的證券價格充分地反映了所有已經公開的情報。 本研究利用市場模式來估計個別證券的預期報酬率,而實際報酬率與預期報酬率的差 ,即表示消除了市場因素影響後,個別證券所持有的變動,再利用平均誤差及累積平 均誤差來顯示現金增資公告日前後四十一天內報酬率異常變動的情形,並使用幾種不 同的統計量來檢定這些異常報酬率是否具有統計上的顯著性。
27

固定資產投資計劃之研究--船舶投資為例

蔡松棋, CAI, SONG-G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主要係探討固定資產投資的理論及其實例之應用:固定資產投資亦稱資本支出, 本文係以船舶投資為例,由於船舶投資金額龐大,而其投資收回年限亦長,因而投資 需要作長期的規劃。諸如資金來源之籌措分為舉借債務、發行股票、公司債等,而其 各別資金成本之求算,以明瞭企業所負擔的資金成本。而企業從事投資其報酬率必需 大於資金成本始可從事投資,而投資報酬率之求算,首先必須先行衡量當前預測未來 的經濟因素,以預估年年的運費收入。同時亦需考量其營運成本,以求算其報酬率。 此外,如折舊、現金流出入……等因素亦應加以考慮。 本文係就現有理論,予以實例之應用,以作為企業投資的參考,並提出個人的看法及 建議。
28

貝氏分量迴歸的探討與應用-以台灣股價報酬率資料為例

陳繼舜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分量迴歸在近幾年來的應用相當廣泛,但透過貝氏方法估計分量迴歸參數,是由Yu & Moyeed(2001)所提出,拜電腦運算發達之賜而生的新估計方法,因此在實證應用上的研究,貝氏分量迴歸仍在起步的狀態。並且應用馬可夫鍊蒙地卡羅方法的貝氏分量迴歸,在後驗分配的收斂上並沒有類似的探討文獻。因此本研究嘗試以馬可夫鍊蒙地卡羅方法的應用觀點出發,研究運用貝氏方法的分量迴歸估計是否達到馬可夫鍊所重視的收斂至穩態分配,也就是利用模擬資料,探討使用馬可夫鍊蒙地卡羅方法的貝氏分量迴歸在何種情況下,具有較好的收斂情形,以及選擇適當的提議分配。接著以台灣上市公司為例,依電子、紡織以及塑膠產業為別,利用貝氏分量迴歸,觀察民國86~90年,以及91~95年兩區間,股價報酬率在各分量下與財務比率的關連性,並依產業分別進行探討。 本論文研究結果指出,貝氏分量迴歸在使用時仍須注意馬可夫鍊的收斂情形,將馬可夫鍊的接受頻率定在約20%~30%為佳,且估計結果與Koenker & Bassett(1978)所提出的無母數方法相當一致。在實證資料的分析上,以電子、紡織以及塑膠產業各別的配適結果來看,都依產業別的不同而具有合理的解釋,但貝氏分量迴歸容易因自變數值域的問題,造成馬可夫鍊接受頻率不理想,以及收斂速度過慢的情形,因此在應用貝氏分量迴歸時,自變數值域的影響需要納入考慮,並仍須選擇適當的提議分配、馬可夫鍊重複次數,所得到的結果才會較佳。
29

企業研發活動對股東權益報酬率及其組成因子之影響-以台灣上市上櫃公司為例

鐘珮心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企業研發活動對股東權益報酬率(ROE)的影響,企圖了解研發能量強的高科技公司,是否真的有較好的財務績效表現? 為探討此研究問題,本研究採杜邦恆等式之概念,以修正後ROE作為衡量財務績效的主體,並將其組成要素--營業利益率、資產週轉率及權益乘數作為財務績效指標的影響因子。另外,高科技公司的定義上,可採用研發密集度、核准專利數量、是否位於科學園區做為企業研發活動的評估指標。選定前述指標後,即可進一步分析研發費用率、核准專利數量及是否位於科學園區是如何影響營業利益率、資產週轉率及權益乘數,進而影響企業的修正後ROE。 本研究採一般多元迴歸及Tobit迴歸進行實證研究,並針對台灣2007年所有上市、上櫃之公司進行研究,在篩選不符合研究目的之資料後,共得到1409家樣本公司,用以探討研發創新活動與財務績效的關聯性,其實證結果發現: 一、 研發密集度越高的公司,可透過提高營業利益率(不顯著),增加未來修正後ROE,然而研發密集度對資產週轉率、權益乘數(不顯著)皆為負向影響。 二、 2006年及2007年度核准專利數量多寡,不影響修正後ROE,然而可提高營業利益率(不顯著)及資產週轉率,但卻降低權益乘數。 三、 位於科學園區的公司,當期修正後ROE較差。由杜邦恆等式的分析中可看出,其資產週轉率及權益乘數(不顯著)皆提高,而營業利益率(不顯著)卻降低。 本研究亦評估此三種研發活動指標的適切性,發現採研發密集度做為指標時,應避免以含有營業收入淨額的財務比率做為績效連結,以免彼此間的連動關係降低解釋能力。當採研發產出與財務績效做連結,較不會受連動性影響,解釋能力更好。而採是否位於科學園區做為指標,除了可避免像研發密集度與財務績效間產生的相關性,還可納入政府在篩選高科技事業時考量的條件,讓變數包含更多資訊。
30

傳統產業與高科技產業之營運資金管理與績效關係之比較研究

陳明志, Ming-Chih Ch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公司對於流動資產與流動負債之管理即為營運資金的管理。其內容包含了現金及有價證券的管理、應收帳款管理、應付帳款管理與存貨管理等。由於營運資金屬於短期概念,而且與營業活動之各項收支息息相關,若是沒處理好公司營運資金管理,小則可能公司獲利下降、增加利息支出或是增加被倒帳的風險,大則可能因為短期資金週轉不靈,而留下退票記錄,甚至於倒閉之窘境,對於公司之實際作業或是形象損傷甚大。因此,營運資金管理的工作可說是財務人員的重大工作之一,也是財務人員所必需費心思的地方。   在本論文中,關於傳統產業與高科技產業經過問卷訪查後,得到以下結論:   1. 我國傳統產業與高科技產業對於營運資金管理均相當的重視,絕大部份都有專門部門與專人來處理營運資金相關事宜。   2. 我國傳統產業與高科技產業廠商在現金及有價証券、應收帳款、應付帳款與存貨管理方面均有相當不錯的控管制度,而且也很少有問題發生。但是在現金浮游量的使用的觀念上,有待推廣。   3. 另外發現二個產業不太給予客戶銷貨折扣,而且也較不會爭取在折扣期間提前支付應付帳款,這與二產業的交易習慣有關;而傳統產業廠商在對於國外的應收帳款避險的觀念與方法上較為落後,為傳統產業廠商值得注意的地方。   4. 在營運資金管理與績效的關係方面,是否編製現金預算、是否利用現金浮游金額、是否給予客戶銷貨折扣、是否實施帳齡分析、是否爭取在折扣期間支付應付帳款與存貨控管是否採取數學模式對於傳統產業的總資產報酬率與稅前淨利均無顯著影響;同樣的結果也發生在高科技產業,唯一的例外是若是提前在折扣期間內付款,對於高科技廠商的稅前淨利為負相關,推測其原因乃為高科技產業的交易習慣大多為信用狀或是貨到付款,沒有銷貨折扣的情形,若是提前付款,反而使公司損失了利息或是其他的獲利機會,因此得到的結果為負相關。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程序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 4 第四節 研究限制 5 第二章 相關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營運資金相關理論 7 第二節 國內文獻回顧 26 第三節 國外文獻回顧 30 第三章 研究設計 3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7 第二節 名詞定義 39 第三節 資料蒐集 41 第四節 統計方法與研究假說 42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研究發現 47 第一節 問卷回收情形 47 第二節 營運資金管理實際現況分析 48 第三節 營運資金管理與績效的關係 6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7 第一節 結論 77 第二節 建議 80 參考文獻 83 附錄:訪問問卷 87

Page generated in 0.056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