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5
  • 25
  • 2
  • 1
  • Tagged with
  • 27
  • 27
  • 15
  • 14
  • 8
  • 7
  • 6
  • 6
  • 6
  • 6
  • 6
  • 6
  • 5
  • 5
  • 5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中美市長-議會制的比較研究

黃正吉, HUANG, ZHENG-J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全世界都市化之快速發展,愈來愈多的人口與企業聚集於都市中,如何設計一良 好的市政府制度,來管理並服務眾多的都市人口與企業,使其能充分享有生活上的便 利與福祉,遂成為每個國家施政上之重大課題。 吾國都市政府之建制,歷史尚淺,仍處於實驗探索的階段,對他國行之有效的優良制 度,亟宜敝開胸懷,虛心研討,擇優棄劣,取長補短。觀諸當今各國,都市化程度既 高而市政體制又最完備者,首推美國。在美國,半數以上的都市均採市長-議會制, 與我國三級市府制度大致雷同,故為文比較中、美二國市長-議會制度,以作為我國 市政之改進參考。 分文共分五章十七節,約八萬餘言,其內容扼要說明下: 導論:說明本文研究動機、目的、範圍與方法。 第一章:都市發展與市政的重要性。敘述現代都市的發展趨勢與問題,市政組織與功 能的重要性。 第二章:中美市政組織的演進。說明各種市政組織型態的概觀,市長-議會制的優點 及重要性。 第三章:中美市長-議會制下的行政機關。分析說明兩國市長的產生、任期與待遇; 市長的職權與地位;市行政組織系統;上級行府對市政行政機關的監督;最後並就中 美市長制度之各種有關事項進行比較。 第四章:中美市長-議會制下的立法機關。分析說明市議員的選舉、任期與待遇;市 議員及市議會的職權與地位;市議會的內部組織;府會關係;上級政府對市議會的監 督;最後並就中美市議會制度的各種有關事項進行比較。 第五章:結論。說明美國市長-議會制度值得我國借鏡之處及我國市府組織職能改進 的展望。
2

公共衛生與廣州城市現代化(1901-1930's)

周瑞坤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衛生其實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然而過去對此問題的注意並不多,所以研究者想透過衛生問題的研究,以瞭解現今的衛生措施是如何而來,它對於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哪些改變。我們在此以廣州為研究的對象,主要是因為這是國民黨人在北伐之前,較能夠有效控制的城市。因此,了解廣州市的發展建設,有助於我們進一步認識北伐之後,國民黨對於其他城市的管理與建設。再者,過去對於廣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治事件的發展,忽視廣州在現代化過程中的建設。在本研究中,我們主要探討廣州市衛生局所實行的衛生措施,對於廣州本身、廣州市民,以及現代國家政權形塑的過程,所造成的影響。 在章節上,除了導論和結論外,共分為四章。在第一章中,大致論述廣州城市的歷史沿革,以及廣州城區的空間安排,以瞭解廣州城本身的特色。接著我們探討和傳統廣州相關的衛生設施與組織,包括六脈渠、糞伕以及九善堂等。雖然這些組織或設施曾經對於傳統廣州衛生的維持起過一定的作用,但是隨著人口的增長以及工業化對於城市環境衛生的影響,這些舊有的措施與組織日益不足以應付這一項新的挑戰,並且成為日後衛生當局必須積極設法改善的課題。 第二章中,主要探討從新政到市衛生局設置前,即1901年到1920年,由廣州官方主導的相關措施,對廣州城市衛生和民眾生活所帶來的影響。首先探討警察的設置對於城市衛生的管理,我們發現當時的警察,特別是在民初時期的警察,不但採取軍事化的訓練以維持城市的治安,警察也使用強制性的方式去禁止、取締民眾的不衛生行為。而且,所有這些取締措施,是以減少少數民眾因為不遵守衛生規範會影響到多數民眾公益為理由的。我們也稍微論述廣州在辛亥革命後,軍政府成立的衛生司對於城市衛生的管理,包括衛生司派人監督剪辮的工作,以及衛生司透過收集死鼠的方式迅速追蹤鼠疫的來源。但因為二次革命的關係,衛生司遭到裁撤,城市衛生的管理,又歸由警察專責。不過,我們也發現在衛生司和警察並置的時期裡,兩機構之間的分工關係,衛生司主要負責法令規章的制訂以及防疫、檢驗等較專門的措施,警察則以取締不衛生為主,這一分工模式,基本上一直延續到今天。 接著我們討論在這20年間,另外兩件與廣州衛生密切相關的工程建設。一件是清末時期自來水廠的興建,另一件則是民國7年拆城築路的進行。雖然廣州民眾很快就接受、使用自來水,水公司起初營運時也兼顧到社會服務,例如提供低廉的水價讓貧民使用。但是在民初以後因為水公司本身的腐敗,造成自來水廠的成效有限。要到民國18年市政府採取強制的方式將水公司收回後,自來水的水質及水量才有較大的改善。我們也發現在自來水廠的興建過程中,官方的態度是水廠能否興建的關鍵因素,地方紳商只能起到輔助的作用。接著我們討論市政公所和拆城築路的原因、過程及影響。雖然拆城築路的動機在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但是這措施也改變過去傳統城市街道狹小、空氣不流通的現象。只不過當時因為經費的限制,致使市政公所雖然注意到馬路渠道的修建,但只能夠因陋就簡做一初步性的改善,並造成渠道問題一直成為往後市政當局需要面對克服的難題。 接著主要是討論市衛生局成立後,一直到廣州淪陷,既1921年到1930年代間,衛生局對於舊有的城市衛生設備、組織進行改良和擴充,以及衛生局如何透過教育、強制、取締等方式,灌輸民眾相關的衛生知識,和規範、改變民眾的不衛生行為。在第三章中,我們首先探討市政廳成立的原因,以及該組織的特徵,包括該機構是廣州第一個根據西方市政制度成立的市政組織,以及市政廳各局首長皆由留學生擔任。接著我們討論衛生局在清濬渠道和改善清潔組織,如對清糞伕、清穢伕的管理,以及在廁所的改良上所做的努力。這些措施的目的是為了讓廣州能夠在視覺和嗅覺上不會產生讓人不舒服的感受。以及改善外人對中國城市不衛生的印象。不過在經費有限及政治不穩定的情況下,衛生局往往只能做治標的改善。另外,我們也看到衛生局在進行這些措施時,必須和清潔工人、承辦商人以及市民等多方進行協商,甚至採取強硬的措施,以達到改善城市衛生的目的。例如衛生局將清糞的工作收回時,就必須面對糞伕、糞商以及街坊民眾之間的抗議與不滿。在最後一節中,我們討論衛生局企圖經由市立醫院提供免費看病住院的慈善服務以及其附屬的科學檢驗機構,來改變民眾的就醫習慣,和對西醫產生信仰,進而促進衛生行政的落實。 在第四章中,首先探討衛生局利用教育宣傳,如滅鼠、滅蚊、滅蠅運動,以及衛生展覽會的方式,讓民眾瞭解到疾病和細菌的關係。接著我們討論衛生局採取強制的方式要求民眾種痘以及進行大掃除等,這些措施的目的不但是要讓市民注意疾病的預防,和居家環境的整潔,也在改變民眾的傳統習慣。例如民眾習慣在舊曆年進行大掃除,衛生局則將大掃除的時間訂在新曆年年底。更重要的是,這些措施也是要讓民眾能夠自覺衛生的重要,進而減少政府在衛生管理上的負擔。在第三節中,我們也以中醫註冊和屠場的設置兩個例子,討論衛生局透過科學、細菌學的名義,對於不科學的中醫,以及不衛生的食品進行取締與規範。最後,我們探討衛生局在積極教育民眾之外,也透過衛生區劃以及衛生警察的設置,進行生死統計,不定時的抽查茶樓酒店衛生,以及提供施醫贈藥的服務,以讓衛生行政能夠更落實到街坊民眾的日常生活當中。
3

縣市政府公務人員職務列等調整知覺對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以「八十八年地方機關職務列等調整」為例

林秋足, chiu-tsu l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我國目前行政機關組織類似韋伯(M. Weber)所謂的理想型的官僚組織,具有專業分工及層級節制之特徵,各機關每一職務均定有職稱、職等,各級機關首長之職等依層級垂直分化,縣市政府長期以來因受限於機關層級因素,一級主管局長等職務之列等相較偏低。地方制度法八十八年公布後,考試院為回應落實地方自治之需,提升縣市政府人員的士氣,遂於八十八年發布地方機關職務列等調整案,將各縣市政府一級單位主管之職務列等由薦任第九職等調高為簡任第十職等至第十一職等。 在人力資源管理的概念中,員工是組織最重要的資產,公務人員是推動國家建設之菁英,在這一波政府再造的潮流中,除了政府機關之組織結構重新設計外,更要重視員工的價值與態度,方能達成組織目標與績效。又組織係一群有共同目標的員工所組成,任何一項政策或變動都必須取得成員的認同與支持與承諾,方能展現成效。茲考量職務列等是人事制度的一環,當機關某些職務之列等調整時,其組織結構及成員的地位、成就、薪資、升遷等基準也跟著受影響。八十八年地方機關職務列等調整之政策是否可以激勵士氣、留住人力?實值得我們來探討。 本研究以縣市政府本府及所屬一級機關為研究對象,以問卷方式來評量,縣市政府公務人員對於職務列等調整之看法與感受及對於組織承諾有何影響。並以描述性統計、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因素分析、Pearson相關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 研究結論為: (一)職務列等高低代表薪資、職責程度及地位高低。 (二)不以大小縣市區分列等之滿意度最低。 (三)有關職務列等具有「激勵功能」的認知方面。 (四)有關「公平功能」構面的認知方面。 (五)公務人員對組織承諾中「努力承諾」的同意程度看法最高。
4

市政局與香港公共房屋事務(1938-1973). / Shi zheng ju yu Xianggang gong gong fang wu shi wu (1938-1973).

January 2006 (has links)
崔永健. / "2006年8月" / 論文(哲學碩士)--香港中文大學, 2006. / 參考文獻(leaves 138-147). / "2006 nian 8 yue" / Abstract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 Cui Yongjian. / Lun wen (zhe xue shuo shi)--Xianggang Zhong wen da xue, 2006. / Can kao wen xian (leaves 138-147). / Chapter 第一章 --- 導論 / 硏究構思的源起 --- p.1-2 / 前人硏究回顧 --- p.2-7 / 硏究簡介 --- p.7-10 / Chapter 第二章 --- 市政局與早期的公共房屋事務(1938-1954) / 市政權力在香港的特殊意義 --- p.11-12 / 香港的類市議會(quasi-municipal council)´ؤ´ؤ由潔淨局到市政局 --- p.12-16 / 早期公屋建設構思與市政局(1938-1941) --- p.16-20 / 戰後初期香港的政治、社會及經濟問題(1945-1954 ) --- p.20-24 / 市政局與屋宇建設委員會的成立 --- p.24-29 / 木屋、徙置事務與市政局 --- p.29-35 / Chapter 第三章 --- 市政局在公屋事務上的角色及作用(1954-1973) / 市政局的權限(1935-1973) --- p.36-39 / 市政局的組成(1935-1973) --- p.39-56 / 市政局的議事及決策機制(1954-1973) --- p.56-58 / 市政局處理公屋事務的機制及其作用(1954-1973) --- p.59-76 / Chapter 第四章 --- 市政局有關公屋職能維持不變的原因(1954-1965) / 港府房屋政策檢討(1956-1959) --- p.77-82 / 公屋行政架構改革爭議(1957-1961) --- p.82-90 / 1960年代公屋向新界發展 --- p.90 / 港府房屋政策檢討及相關爭議(1963-1964) --- p.91-97 / Chapter 第五章 --- 市政局改組與其失去有關公屋的職權(1965-1973) / 「去徙置化」及其對公屋行政架構的影響(1965-1971) --- p.98-104 / 地方行政改革的決策過程(1965-1971) --- p.104-123 / 公屋架構重組的決策過程(1970-1973) --- p.123-130 / Chapter 第六章 --- 結論 --- p.131-137
5

臺灣鄉鎮市政府現金持有之影響因素

李慈茵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經濟學者 Keynes (1936) 的著作「就業、利息及貨幣之一般理論 (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 」曾提及決定貨幣持有多寡主要有三個動機 : 一般日常生活使用之交易動機、預防勝於治療之預防動機及用於投資獲利之投資動機。當企業持有過少現金時,最糟糕情形可能會有周轉不靈而產生營運風險之情況發生;但是持有過多現金卻可能會減少其他投資之收益及產生代理問題。過去都從營利組織角度探討現金持有相關議題,近年來的文獻開始對於非營利組織之現金持有有更深入研究。至於公部門,只有Gore (2009)以美國自治市為探討對象。本研究欲依循過去營利組織、非營利組織及政府部門對於現金持有之相關探討,檢驗影響臺灣各鄉鎮市現金持有之影響因素。 由於預算法之修正及五都升格之行政區變動,本研究期間著重分析2001年至2010年期間之臺灣各鄉鎮市政府資訊。然而,由於受限於2001年政府公開資訊之不完整性,故本研究最終以2002年至2010年作為資料期間,共計九年;以臺灣省十六個縣,暨福建省金門縣、連江縣兩縣,總共十八個縣政府所管轄319個鄉鎮市做為研究樣本。本研究除了採用傳統混合資料進行實證分析,亦採用追蹤資料中的固定效果模型,以獲得更精確的實證結果。 在結論部分,從兩種估計方法的迴歸結果來看,由於各鄉鎮市之間的區域差異,因此在pooling OLS迴歸結果中,變數影響較固定效果顯著。此外,由於組織差異性及受限於資料之可取得性,因此過去營利組織和非營利組織對現金持有之影響因素的研究結果可能無法完全適用於政府,仍有待改善之處。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探討政府現金持有之影響因素,未來研究方向可以朝向探討政府是否持有超額現金及其可能影響,以檢驗政府是否具備謹慎良好之財務管理政策。
6

臺北市政府倫理管理之研究

李明明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企業界相信所謂「好的倫理為經營之道」(Good Ethics is Good Business),因而認同「倫理管理」的重要性;對公部門而言,倫理一直是公共行政的核心價值,而且公務人員扮演著執行公共政策與落實公共利益的角色,因此,有關公部門「倫理管理」的議題也就顯得格外地重要。本文由行政倫理的概念出發,探討公部門組織結構中的倫理管理,並且參考Sheldon S. Steinberg及David T. Austern(1990)的論點,認為除了以法規來獲致與規範公務人員的倫理行為之外,在管理機制上還有四個重要的基本要素:「訓練」(Training)、「管理稽核」(Audit of Management)、「調查」(Investigation)以及「管理控制」(Management Control)。據此,本文以這四個要素檢視臺北市政府的倫理管理機制及運作情形,透過對臺北市政府政風處、人事處、主計處以及公務人員訓練中心等相關單位的深度訪談,分析其倫理管理的缺失,並提出建議與改進之道。
7

都市政治與土地政策之政經結構分析-以台南科學工業園區特定區開發案為例 / The political-economic structural analysis of urban politics and land policies- Case study of the Tainan Science-based Industrial Park Special District

鍾麗娜, Chung, Li N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國家是在一定的領域內所有權力集中的中心。長久以來,都市政治所關心的核心議題為國家機器等行動主體之權力結構為何、結盟的誘因及權力運用的機制與結果又為何等等,此皆攸關都市發展,而都市的發展則脫離不了土地政策的制定與實施,以土地的管理分配與土地利益的炒作,是透過政治運作而成,而政治的本質在於利益的追求,則都市政治與土地政策之政經關係為何,是值關切。本研究以都市政治的理論基礎為主軸,輔以權力三面向作為理論分析的架構,並以南科特定區開發案為例,論述都市政治與土地政策之政經結構,探究國家機器等行動主體之權力結構,並剖析我國土地政策之結構性問題及作進一步的反省。 研究發現,隨著政治民主化,地方與中央的權力關係面臨了轉變與調節,中央雖仍居關鍵地位,惟地方與中央已建構起「地方挑戰中央,中央仰賴地方」的巧妙關係。在南科特定區開發案中,誘發成長下土地利益為都市成長機器背後成長的基礎,地方、中央政府與資本利益團體之間已鏈結為利益共生的妥協性結盟,過程中雖然在地農民從被迫呈現「親開發」的無奈,到反成長聯盟為國家機器意識形態操弄下制度性的排除與嚇阻,惟卻點燃了對抗成長聯盟的火苗。而個案「三贏」的真相,不僅是地方與中央權力的較勁,更是政客與官僚自利心作祟下,挾持公共利益,游走法律邊緣,操弄文字為資本利益團體「圈地」、「養地」的野蠻遊戲。此不僅呼應成長機器論者所論述「Local Politics = Land Politics」的鐵律,更驗證都市政權理論者所強調「power to」的權力關係,另地方的主要本質雖為成長機器,惟關鍵卻是「成長」的結果,所創造的利益並非為全民所共享。在土地政策為選票保證的關鍵舞台,政客選舉至上的習性,視民意為糞土,其經濟發展掛帥的結果,官僚不僅在名利束縛下盲目的迎合上意,邊陲部門更是自我矮化淪為附庸。以土地作為空間規劃的平台,位居關鍵地位,土地應承擔更多的使命,則土地政策結構性問題的解決應回歸制度面,以跳脫「金權城市」的枷鎖。而民意的覺醒,對抗成長的共識已凝聚成一股巨大的力量,反成長聯盟的聖戰終將迫使政經合流國家機器這異形巨獸無所遁形,且這股力量亦將促使大地的守護者—人民成為國家機器權力巨獸的領航者,帶領國家駛向康莊大道,共創社會福祉。 / In certain areas, a country is the concentrated center of all powers. Over the past few years, urban politics concern for the following core issues; what is the political structure of the state machinery and the other political actors? What are the incentives for alliances? And what is the functioning mechanism for using powers and what are their results etc.? These are euphemistically vital to urban development. In addition, urban development is inseparable from land policy formulation and its implementation. Land management, land allocation and land profit speculations are all made through a political operation. But the essence of politics is to pursue interests. Therefore, it is worthy of concerning and discussing the poli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politics and land policies.In this case study,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urban politics is a main element for discussion, supported by a theoretical analysis framework of the power’s three dimensions, also taking Tainan Science-based Industrial Park Special District as an example to elaborate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tructure of urban politics and land policies, to explore the power structure of state apparatus and other emergent political actors, to explore the structural problem of Taiwan’s land polices and other further reflections. According to the case study, accompanying Taiwan’s political democratization, local and central governments were facing a shift and adjustment in their power relationship. In this case study’s period, the central government still led a key position. However, local and central governments had constructed a clever relationship as “local government challenging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central government relying on local government.”In the case of Tainan Science-based Industrial Park Special District, the induced growth of interests behind the land profits are laying the background growing foundation of the urban development. Between capital interest groups and local (including central) governments, both have links to a compromise alliance for their symbiotic interests. During the developmental process, local farmers were forced to show their helpless “pro-development” attitude. Under the institutional exclusion and deterrence, farmers were forced to join anti-growth coalition by the ideological manipulation of the state apparatus, but it also fired the flames against the growing alliances. The in-depth truth under the case “three win,” is not only describing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local and central authorities, but also describing their self-serving hearts of politicians and bureaucrats to held hostage in terms of public interests, to walk a legal edge, and to manipulate the text for capital interest groups’ excuses of “land enclosure” and “land raised,” in a brutal game of earning profits.The case study is echoed growth machine commentators’ discussing the iron law of “Local Politics” equals “Land Politics.” It also verifies the urban regime theorists’ emphasizing “power to,” the relationship of power. The other main area is discussing the push for local growth, “although the nature of the growth machine.” However, the key is “growth results,” of which were not shared by all the people.It holds a key position to use spatial planning as a platform, among which the land policies should shoulder more of the mission. The land policies should return back to the systemic way and be institutionalized to escape the yoke of “money power rooted in the city.” The awakening of the public opinion against growth has been a consensus and condensed into a strong force. The anti-growth coalition jihad will eventually force the state apparatus, with political and economic convergence like a twisted-shaped monster, from the escape of detection. And this force will eventually be promoted as a guardian of the earth – therefore, the people will become the leader of the state machinery (power monster) to guide the country towards a broader road and create more social well-being.
8

台北市政府實施管理才能發展之研究

陳麗容, CHEN, LI-R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瞭解台北市政府實施管理才能發展之現況與成效,並分析探討市府主管人 員此方面之心態。除資料分析外,並輔以問卷調查法。 全文一冊,共分為五章;十八節,茲將各章分析如下: 第一章:緒論;闡述管理才能發展的意義、本文研究之動機、目的、架構、範圍、方 法與限制。 第二章:評介管理才能發展有關的厘論概念,內容計有管理人員角色與職務及其應具 備之才人能、管理才能發展需求之認定與評鑑、實施之原則與方法及成效之考評。 第三章:對當前台北市政府實施管理才能發展現況為實務上之分析,包括當前訓練進 修概況,公訓中心之管理訓練,主管培育計畫與訓練及市政規劃人才進修等。 第四章:就問卷資料分析市府主管人員對管理才能發展之看法及其滿意程度。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描述本文研究發現並研提建議。
9

台北市政府處理攤販問題之研究--從政策過程觀點探討

紀世訓, JI, SHI-X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係針對當前台北市的 販問題,以政策研究取向為架構,蒐集國內外相關資料 ,對台北市政府 販問題處理政策的形成、規劃、執行評估等過程,作綜合性的分析 與檢討。 全文一冊,共分五章二十節,約十四萬餘言: 第一章緒論。首先界定 販的概念、研究動機、方法、限制、範圍和分析架構;並介 紹國外攤販問題處理政策的簫況。 第二章問題形成。除探述當前台北市 販的形成背景、活動現況及其所衍生的問題外 ,並剖析政府對此一問題所持的態度。 第三章政策規劃。引介政策規劃理論,藉以分析攤販問題處理之中央與地方法令的規 劃過程。 第四章政策執行。簡述政策執行概念,探討台北市政府對 販問題的執行情形;並預 估「台北市攤販管理規則」修正後的可行性。 第五章政策評估與建議。乃就整個政策過程各個階段,逐一檢討,並嘗試提供可行性 的具體建議,俾有助於台北市政府日後處理攤販問題之參考。
10

大台北都會區域行政區劃問題之研究

黃敏恭, Huang, Min-G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筆者分全文為五章一十四節,第一章「導論」,旨在探討都會區域的性質及其研究法; 文中釋都會區域為一個都市發展的過程,並據其性質而選擇了發展研究法為本論文之研究架構。第三章「台北地區市政發展的回顧」,係依發展模式所闡示之發展階段,對台北地區的都市發展與地方行政制度之演變,作一有系統的回顧,以探討大台北都會區域問題的形成背景,並尋求其發展的脈胳與法則,第三章「大台北都會區域埤之結構反其動亂現象之剖析」,則係就大台北都會社區的結構加以分析,以期明瞭區域間交相依賴之關係及行政割裂之狀況,並據以剖析都會區域問題之性質反其基本特徵。第四章「市政整合的趨勢與大都會制度之建立」,旨在討論台北地區因應都會發展所採取之行政措施,反檢討其整合之現況; 並對富前世界各國所採行之各種主要整合途徑加以評估,以尋求一項可行的方案,作為台北地區建立大都會制度之參考。第五章市政發展的展望,係綜合市政發展的過去,衡度都會發展的現況,嘗試提出末來發展趨勢之預測; 並根據此項預測,提出綜合性之建議,主張根據未來都市發展的情勢與需要,有計劃地逐步改革現行市政制度與調整現行行政區劃,避免因魯莽的陞格與改制,而導致嚴重的行政割裂與紛擾。

Page generated in 0.019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