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39
  • 39
  • Tagged with
  • 39
  • 39
  • 39
  • 39
  • 19
  • 17
  • 17
  • 16
  • 10
  • 9
  • 8
  • 8
  • 8
  • 8
  • 8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1

我國國家生物技術研究機構技術移轉機制之探討

張正平, Chang, Cheng-P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生技產業為典型的高附加價值、知識導向型產業。由政策面來看,生技產業是我國兩兆雙星計畫中所勾畫出的新興產業之一;近年來,國際間生技產業發展迅速,帶領生技產業走向多元化的發展。然而,我國在這股趨勢洪流中,整體生技產業的發展上並不蓬勃。本研究針對國內從事生物技術研發的重要的研究機構,對於該研究機構在生物技術的智慧財產權保護與技術移轉機制上進行探討,其目的不在於比較各研究機構獲得了多少件專利,技術移轉了多少件項目,而是著重於我國生技產業發展的過程中,產、官、學、研之間的互動及分工關係上的探討。 本研究中的每個研究機構在組織定位、發展歷程、技術類型、組織文化等皆不盡相同,但在我國生技產業發展上皆扮演重要且關鍵角色。希望能藉由個案研究比較分析出各單位在運作機制上的相似處與不同處,更加釐清各研究機構在整個國家創新體系及產業發展的角色與位置。研究目的包括:1. 瞭解研究機構在智慧財產權保護和技術移轉上的運作機制。 2. 探討推動國內生物技術產業發展過程中,研究機構與產業界間連結互動有的關鍵因素。 3. 在研究機構的策略發展和遇到的困難,對於機構內部組織上與政府生技產業政策的推動上給予適當建議。 本研究以研究機構技術移轉單位的『運作流程』、『產研連結』、『技轉策略與個案』三個主要構面來探討我國研究機構在生物技術移轉上的機制。研究方式採用個案研究法以及質化研究法,深度訪談中央研究院、國家衛生研究院、工業技術研究院與生物技術開發中心,四間研究機構的技轉單位主管與技轉專員,獲得以下結論: 1. 技轉單位需要得到機構高層的支持,同時很多重要的技轉案會採跨單位的專案形式為之,整個技轉過程需要跨領域的團隊合作。 2. 在技轉單位內部的運作上,近年開始有將專利業務與技術推廣業務分開之改變,這樣的改變效果短時間還不是很明顯。 3. 專利申請維護的預算也普遍成為技轉單位當下遇到的問題之一。研究機構著重於專利品質,以更貼近產業與市場需求,進而強化技術移轉之成效。 4. 國內在技術移轉後的相互回饋機制略顯不足,仍須再建立更細緻的互動機制來強化後續的技術商品化。 5. 現階段國內生技產業發展不蓬勃,也沒有成功的個案公司,廠商普遍經營困難。研究機構在生物技術移轉會給予比較大的彈性,讓技術繼續開發下去為原則。 6. 技術移轉是相當複雜與專業性高的領域,與市場互動至關密切。而政府在政策上應放在著眼於公平交易與經濟發展方面。現今經濟部已經廢除研發成果『專屬授權』限制的相關規定。然而,在研發成果『境外實施』上的政策法令,仍有許多爭議有待政府重視與鬆綁法令。
12

國輪國造 戰後台灣造船業的發展

林本原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主旨探討造船技術知識在產業的滲透性,造船業發展的角色及其與政府、航運的互動關係。除前言與結論外,共分為三章。第二章為戰後台灣造船經營,重點在於探討戰後接收台灣造船業恢復舊有能力、協調貸款,協助修造船舶,航業危機影響經營方式,以及內部經營管理的弊病所在以及探討內部管理一系列改革方案,台船在戰後進行重建,籌措資金及人事、物料與財務管理,運用數據進行管理,改變以往忽視細節,憑藉本身經驗完成工作,造成管理未上軌道情形。 第三章為造船計劃的萌芽、中挫與調整,詮釋造船計劃政策形成過程、中挫與結果。經濟官僚又是如何藉由外資引進造船技術,以及經濟官僚如何訂定政策有效轉移造船技術與管理觀念,且造船業如何受到政治影響、工業環境以及國際航運景氣變化這些條件的制約。 第四章為重新尋找技術合作的夥伴,造船業發展基礎為船型設計、機材自製,需要高度技術能力,管理階層向外尋找技術資訊,伴隨建廠過程對於外來技術資訊的搜羅與吸收,調整若干制度機制,透過現場實作經驗將技術知識內化生根,解決船廠實際作業問題,進而估算作業成本,建構台日經濟交流的立體歷史圖像。
13

技術移轉對產品開發活動之影響--我國機械工業之研究

曾建勳, ZENG, JIAN-X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企業的成長與發展有賴於不斷的創新─主要在於研究開發迎合市場需求的產品以獲得 競爭能力。近卅年來,我國機械工業進步甚為緩慢,根本原因在於缺乏開發產品的能 力;自國外移轉先進技術是業者開發產品的主要途徑之一,短期間雖有其存在價值, 長期言,往往形成依賴,妨礙進一步發展的能力;故了解技術移轉各構面對產品開發 活動之影響,並分析其成因,當能使之有效掌握此工具,而不為其所役,此為本文研 究主要目的。 第一章為導論說明研究目的、架構、方法及限制。第二章為技術移轉理論及文獻探討 。第三章為產品開發活動之衡量。第四章為技術移轉之構面探討及與產品開發活動之 關係。第五章為技術移轉構面影響因素。即研究企業特性、技術人特性及環境因素與 之關係。第六章為結論與建議。
14

國際投資、技術移轉與國際貿易理論

楊雲明, YANG, YUN-M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全文共分一冊,四章約計三萬字餘。 本文內容旨在探討小型開放經濟體系,於接受技術優越國家的外人投資,而且此一外 人投資伴隨著技術移轉之後,對國內經濟的各種影響。 各種效果概述如左: 要素報酬效果: 係分析技術移轉後對本國工資率、租金率的影響,進而分析對國內所得分配的影響。 要素重分配及產出效果: 係分析技術移轉後對國內資本、勞動分配的影響,進而分析進口競爭財的產量的影響 。 交易條件效果: 係分析技術轉後,引起國內可口財、可進口財的產量變化,再加上需求面的影響,而 影響了本國交易條件。 實質所得效果: 係在分析接受了技術移轉之後,對本國福利水準究竟是有利抑或是不利;若有利,則 政府應鼓勵是項外人投資;若不利,則政府應禁止是項外人投資。 技術移轉與貿易型態: 係在分析本國可進口財部門接受移轉之後,是否可能由可進口財部門轉變成可出口財 部門,即是否有可能使本國貿易型逆轉 。 其次,本文亦針對資本移動、技術移轉及商品移動間,究竟為代替關係抑或為互補關 係來分析。
15

知識管理於技術移轉運用策略之研究─以捷運工程為個案探討

丁立邁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基於臺北捷運工程初期由外籍總顧問主導與協助,至逐漸擺脫而獨立運作,2001年開始可以提供其他捷運工程及其他工程單位技術諮詢及顧問服務,與其在2000年引入知識管理概念後,一連串採用的策略與作業方案,應為主要且關鍵之因素。 本研究報告即以臺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技術移轉的作法為對象,探討其再導入知識管理後獲得之效益與具體成果如何。 結論:運用知識管理,進行技術移轉的績效與成果是被肯定的• / Following the coming of knowledge economics age, the economics that bases on knowledge will change the operation type of enterprise. It causes the trend of exploring and studying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This field includes some complicated operations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such as knowledge obtaining, studying, executing, sharing, innovating and extending etc. At the beginning, the Department of Rapid Transit Systems, TCG. (DORTS) proceeded the construction of MRT systems under the direction of general consultancy. Everything had to rely on the assistance from consultants. Gradually, DORTS could handle the technique independently. Until 2001, DORTS could even provide the services and assistance of consultation to other relevant organization. According to my research, executing practical application and arranging a series of relevant training classes after adopting concepts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at 2000 should be the successful elements. For the reason, I chose the constructive technique transference of DORTS to be my research object, explore the achievement of adopting concepts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Through the interactive discussion and proof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conclusion proves that executing the policy of technique transference with concepts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is absolutely effective.
16

戰後新興工業化國家的技術學習和養成-以臺灣造船公司為個案分析(1948-1977)

洪紹洋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臺灣造船公司作為後進國家工業化發展的一個案例,觀察其如何藉由繼承日治時代地的設備和部分人力資本,在戰後引進中國大陸的技術人員,作為發展的初始點。 1950年代起,政府經由產業政策協助造船業發展,並經由美援提供資金的援助,引進國外技術發展造船。1957年政府為了快速擴大造船事業,將臺船公司租賃給美國殷格斯公司,成立殷臺公司。但由於當時臺灣工業化程度尚未成熟,加上管理營運策略的失當,最後導致虧損收場。 對臺船公司而言,最重要的轉捩點是在1965年以後引進日本石川島公司的技術,開始系統化進行造船事業。在這段時期中,臺船公司在生產面、財務面等經營指標獲得改善。然而,在自製率方面至1970年代仍然無法大幅度提高,是受限於臺灣整體工業化尚未達到成熟的原因。 在造船人力的養成方面,最初臺船公司是經由員工訓練計畫和藝徒訓練班成立,由公司內部自行訓練人才。自1950年代末期的殷臺公司時期,經由建教合作的方式於海事專科學校成立造船工程科,開始經由科班教育培養人才。1960年代與石川島公司技術合作後,臺船公司開始派遣大量員工赴日本受訓,學習造船技術。1970年代後隨著臺灣大學船模試驗槽的竣工和聯合船舶設計中心的成立後,始逐漸具備造船的研發能力。 大致上,由於造船業所需資金龐大且回收時間長,臺灣政府並未如同日本與韓國政府,提供強而有力的產業政策,協助造船業即時進行產業升級。再者,政府並未協助建立一個良好的船舶交易制度,最終使得最後臺灣造船業發展的商業成就無法取得成功。 以臺船公司的個案的研究結果而言,並不支持新古典學派以市場經濟和出口導向的假說。但是卻能夠支持修正學派的假說,政府的角色在造船業發展的支持與否,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技術學習方面,除了企業本身的學習與成長外,更需要政府產業政策的支持,才有可能獲得較為成功的發展。
17

技術移轉與組織學習之研究-以中華汽車為例 / Techology transferring and organization learning--A case study of China Motor Coporation

賴宜美, Lai, Yi-M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探討汽車業向技術母廠取得技術及經由組織學習提升本身能力和累積知識基礎的過程,以擁有成功技術移轉經驗及優異學習能力的中華汽車為研究主體,結合技術移轉與組織學習兩個研究子題,探討中華與日本三菱技術移轉的過程及中華組織學習的情形,主要研究目的為探討組織在進行技術移轉後,如何將外部取得的技術與知識有效地移轉到組織內部,並經由組織的學習機制,在吸收、內化及整理後使知識在組織內儲存及擴散,並成為下一次創新的基礎。 本研究採用「個案研究法」,只選擇中華汽車一家企業以深度訪談的方式,深入地報導企業的實際做法並將完整知識流通的過程結合文獻發展命題。主要的結論有十四個:知識取得與轉換方面為「技術移轉的雙方針對各自所訂定的目標及不同的策略考量會有選擇性的移轉及應用技術」、「移轉技術的類型會影響技術移轉過程中的移轉媒介及溝通密度」、「移轉技術的內容不同將影響其傳遞及轉換的模式」、「技術接受者的技術成熟度與組織複雜度愈高將有助於提昇連續性技術移轉的成效」。知識吸收與內化方面為「組織中相對應的學習活動有助於技術移轉成效的提升及確保技術成功的移轉」、「組織的知識基礎及累積的技術實力有助於組織吸收能力的提升」、「負責技術移轉與傳遞的人員特性會影響知識吸收與內化的程度」。知識整理與整合方面為「跨越疆界者的角色有助於多元化知識與資訊的整理與交流」、「有效的知識系統或觀念架構是將個人的知識分布圖組成組織知識地圖的關鍵成功要素」、「建立知識地圖的觀念架構在收集、儲存、取用知識的過程中應有彈性以配合知識多樣化的特性」。知識儲存與擴散方面為「跨部門的協調與聯結機制有助於知識的儲存與擴散」、「組織須有分享的機制以促進知識的擴散」、「標準化的電子格式系統有助於提升知識儲存與取用的效率」。知識創新方面為「知識的創新必須建立在過去系統化知識的累積與知識在實踐中累積的經驗」。
18

連鎖服務業合作網路中知識移轉與擴散模式之研究 / The research about knowledge transfer and knowledge diffuce in Frainching service network

侯勝宗, Hou, Shang Tu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主要以合作網路觀點為出發、知識資源為本體,探討組織間與組織內如何進行知識移轉與知識擴散之相關學術議題。本研究以台灣連鎖服務業為例,藉由個案分析的探索性研究,深入訪問十一家知名連鎖業者,分析本國連鎖服務業者如何藉由與國外知識提供者的合作網路建構來進行連鎖總部的核心知識移轉;另外,並深入分析本國連鎖業者如何將移轉自國外的經營知識加以轉化,並藉由內部的連鎖網路體系將單店所需的作業性知識擴散至各連鎖店中。   本研究發現網路關係的強度與知識內隱程度會影響組織間進行知識移轉與組織內進行知識擴散的機制。當知識內隱性愈高時,組織間或組織內的知識移轉/擴散媒介愈以人、團隊等有機型式為主,其知識移轉/擴散時間較長;當知識較外顯時,則其以文件、檔案等機械型式為主要知識移轉/擴散媒介,其知識移轉/擴散時間較短。其次,本研究發現合作雙方的知識基礎差異程度(資訊不對稱)將影響彼此間的網路關係強度,當資訊愈不對稱,組織間/組織內愈以較緊密的網路關係(合資、子公司)來進行知識移轉與擴散,且由知識提供者來主導知識移轉與擴散;當彼此資訊愈對稱,組織間/組織內愈以較鬆散的網路關係(授權、代理、非正式交流)來進行知識移轉與擴散,且由知識接受者來主導知識移轉與擴散。   最後,本研究發現在不同的知識特質與連鎖網路關係下,連鎖服務業者應有不同的知識管理重點,其分別是:知識分散策略、知識外化策略、知識差異化策略與知識標準化策略等。
19

台灣筆記型電腦廠商兩岸產品創新分工研究

許文泰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透過台灣筆記型電腦廠商兩岸產品創新分工情形,探討產品開發能力移轉層次對科技能力移轉程度及兩岸新產品開發流程活動的影響,深入訪談具有兩岸產品創新分工經驗的專案/研發主管,瞭解筆記型電腦廠商外移大陸初期之技術移轉過程及新產品開發與專案移轉過程,本研究結果顯示如下:   一、大陸投資動機與產品開發能力移轉層次之相關性    1.大陸投資動機影響產品開發能力移轉層次   二、產品開發能力移轉層次與科技能力移轉程度之關連性    2.產品開發能力移轉層次影響科技能力移轉程度    3.研發中心的設立可作為從「調適到零件本土化」到「產品再設計」間的重要參考指標   三、產品開發能力移轉層次對新產品開發流程與活動之關連性    4.產品開發能力移轉層次不影響新產品開發流程    5.產品開發能力移轉層次越高,兩岸專案轉移時點越早,新產品開發過程中之互動更密切   四、其他研究發現    6.低廉的勞動力為台灣筆記型電腦廠商外移大陸之主要動機    7.筆記型電腦廠商在外移大陸前之績效影響產品開發能力移轉層次    8.廠商之垂直整合程度影響實體系統的移轉程度    9.科技能力移轉程度與進入該國時機似無明顯的關連性    10.產品開發能力移轉層次影響研發生產據點數量    11.筆記型電腦廠商之科技能力移轉程度受各廠商於大陸原有其他產品線之影響程度不同    12.筆記型電腦廠商在台灣之廠辦合一/分離經驗對於兩岸產品創新分工之影響差異不大
20

韓國技術移轉商品化創新制度與政策研究 / The Research on Korean Innovation System, Policy and Technology Transfer Commercialization

徐志姈, Seo Ji Yo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知識掛帥的社會裡,技術創新極具重要性,無論是個人、學術機構、研究機關、企業團體或政府組織,技術創新是成長發展與面對競爭的原動力,同時也是國家於國際競爭中,賴以存活的力量。 有鑑於1980年美國制定拜杜法案(Bayh-Dole Act)推動技術創新,台灣於1999年跟進制定「科技基本法」,而韓國亦於2000年制定「技術移轉促進法」,但根據統計資料顯示,韓國與台灣無論在技術移轉比例或技術資金規模皆不比美國拜杜法案帶來的經濟成效顯著。技術移轉收入,也較研究開發費用為低,技術移轉與推及商業化之預期效益,仍相當有限,顯見由於文化及產業環境上的差別,美國經驗在韓國、台灣並不能全然適用。 現今台灣的學術研究機構及民間技術交易機關,仍試圖迴避技術移轉的相關活動,對市場動向抱持著觀望的態度;相反地,需要技術的中小企業,卻依舊在探索新亮點技術,期盼增快技術移轉商品化的腳步。在供需高度失衡的現況之下,可以想見該市場仍有龐大的發展空間;反觀韓國,在相關輔導政策與執行成效上,似有較詳盡之規劃與成果。 本研究藉由分析韓國相關的技術移轉政策與制度,綜合相關內容提出以下建議:首先,台灣技轉單位強化技術移轉後之管理並提高專任組織之能力與競爭力、善用外部專業能力協助遴選優良技術;研發單位亦須更注重市場端的技術需求;政府則應合併改組重複的部門、協助提供客製化教育訓練、培養技術商品化專家,並依技轉實績進行獎勵或支援,最後,大學、政府與產業界之間應加強溝通交流,方可解決技術及市場間的供需失衡議題。

Page generated in 0.030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