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40
  • 125
  • 43
  • 35
  • 15
  • 4
  • Tagged with
  • 219
  • 73
  • 56
  • 51
  • 47
  • 45
  • 43
  • 33
  • 31
  • 31
  • 27
  • 25
  • 24
  • 24
  • 23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11

流亡的思想家:漢娜‧鄂蘭─猶太問題與及政治思想的萌生

黃怡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篇論文主要研究漢娜‧鄂蘭,二十世紀重要的政治思想家及極權主義闡釋的奠定者,其政治思想產生的脈絡。作為海德格的學生,若非納粹政權的崛起,鄂蘭的一生將在學院的平靜生活中度過;故而,在她轉向政治領域的過程,外在政治環境轉變的衝擊與其內在猶太認同的產生,對其政治思考,有不可分割的關係。本篇論文將以德國威瑪共和時期到納粹興起的政治與社會環境為背景,分析鄂蘭在不同時期對於猶太問題的思考重心,為其政治思想產生的脈絡提供進一步的詮釋。
112

日本大學初級華語教材分析與研究 / An Analysis of Chinese Teaching Materials in Beginner level for Japanese Students of University

吳昱錡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由於學華語的風潮興起,將華語列為外語能力選擇的人與日俱增。據教育部統計,來臺學華語人數及其國別,日本來臺人數幾乎是逐年穩定成長,人數總量排名總名列前茅,這突顯對日華語教學市場的重要性與發展性。   近年因各國學華語人數日益增加,學者開始致力推廣華語教材國別化,希望藉著加強教材針對性以提高學生學習效果。但目前臺灣所使用的華語教材仍以通用性教材為主,或較多針對具英語背景國家的華語學習者而寫的教材,就日本學生而言,其實無法符合其需求。另在相關研究方面,臺灣針對華語教材的研究亦不多,有鑒於此,本研究首就編寫原則評析日本當地華語教材,對象為日本具代表性之早稻田大學漢語課程初級華語教材,以及日本當地大學所使用的市售華語教材郁文堂《ゆうゆう中國語》與好文出版社《初級中國語課本》。並與目前臺灣華語教材《當代中文課程》第一冊及《これで大丈夫! 中国語--日常生活で使える中国語》比照分析,評析其優缺及特點,並以此結果設計教材,最後再以問卷調查及自評表評析自編教材,以期提供臺灣發展對日華語教材編寫些許參考,希冀對臺灣在國別化華語教材領域的發展上有一貢獻。
113

京漢鐵路的建設及其對於近代中國經濟之影響. / Jing Han tie lu de jian she ji qi dui yu jin dai Zhongguo jing ji zhi ying xiang.

January 1975 (has links)
Thesis (M.A.)--香港中文大學. / Manuscript. / Includes bibliographical references (leaves 1-34 (3d group)). / Thesis (M.A.)--Xianggang Zhong wen da xue. / 前言 --- p.1 / Chapter 第一章 --- 京漢鐵路修築的倡議與鐵路總公司的成立 --- p.7 / Chapter 第一節 --- 甲午戰爭前劉銘傳、張之洞築路建議的失敗 --- p.7 / Chapter 第二節 --- 盛宣懷與鐵路總公司 --- p.24 / Chapter 第二章 --- 盧漢鐵路借款 --- p.45 / Chapter 第一節 --- 張之洞、盛宣懷與美、英財團的活動 --- p.45 / Chapter 第二節 --- 比利時借款的一波三折 --- p.55 / Chapter 第三章 --- 盧漢鐵路的修築 --- p.83 / Chapter 第一節 --- 準備階段與築路初期所遇之困難 --- p.83 / Chapter 第二節 --- 工程的進展與完成 --- p.110 / Chapter 第四章 --- 京漢鐵路的支线 --- p.124 / Chapter 第一節 --- 正太鐵路 --- p.125 / Chapter 第二節 --- 道清鐵路 --- p.142 / Chapter 第三節 --- 汴泈鐵路 --- p.153 / Chapter 第五章 --- 京漢鐵路的贖回 --- p.160 / Chapter 第一節 --- 贖路運動的背景及盛宣懷的先見 --- p.160 / Chapter 第二節 --- 陳璧、梁士詒的籌集贖款 --- p.170 / Chapter 第三節 --- 英法匯豐、匯理贖路借款 --- p.179 / Chapter 第六章 --- 京漢鐵路業務成績的檢討 --- p.197 / Chapter 第一節 --- 京漢路業務成績之優良表現 --- p.197 / Chapter 第二節 --- 京漢路業務成績優良的原因 --- p.218 / Chapter 第七章 --- 京漢鐵路對中國鐵路事業的影响 --- p.239 / Chapter 第一節 --- 鐵路總公司之成立 --- p.239 / Chapter 第二節 --- 路權爭奪戰的導火线 --- p.254 / Chapter 第三節 --- 漢路與粤漢鐵路贖回運動 --- p.286 / Chapter 第八章 --- 京漢路與中國煤礦資源的開發 --- p.320 / Chapter 第一節 --- 京漢路沿线煤礦的開發 --- p.327 / Chapter 第二節 --- 鐵路沿線煤礦發展所受之限制 --- p.353 / Chapter 第三節 --- 山西煤礦開發的失敗 --- p.393 / Chapter 第九章 --- 華北農村經濟變化與京漢鐵路之關係 --- p.425 / Chapter 第一節 --- 定縣高陽土布業的興起 --- p.426 / Chapter 第二節 --- 許昌種菸事業的發達 --- p.467 / Chapter 第三節 --- 華北農村其他方面的轉變 --- p.479 / Chapter 第十章 --- 京漢鐵路的其他影響 --- p.506 / Chapter 第一節 --- 金融事業的發展與京漢鐵路的關係 --- p.506 / Chapter 第二節 --- 京漢鐵路與漢陽鐵廠 --- p.528 / Chapter 第三節 --- 京漢路與監運的變化 --- p.540 / 結論 --- p.558 / 清季京漢鐵路大事年表 --- p.569 / 參考書目 --- p.588
114

國營事業民營化過程中人才外移對於產業所造成知識外溢效果之研究─以漢翔公司為例

陳心玲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115

清朝前期漢人在蒙古的經濟活動 / The Ecnomic Activities of Han People during the Pre-Chin asty in Mongolia

吳秀瓊, Wu, Shiou Chi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蒙古與中國因為擁有不同的自然條件與生產方式,所以生產型態也有所 差 。位於北方,以遊牧為生產型態的蒙古,受限於自然條件與生產方式 ,對植物性糧食以及生活日用品、生產工具等相當匱乏,必須從南方農業 民族取得這些必需品,所以自古蒙漢關係的發展與變化也與就經濟密不可 分。清朝統一蒙古各部與中國之後,蒙古與中國的政治、經濟市場合而為 一,蒙漢的經濟往來更加密切。由於蒙古與中國的戰爭完全停歇,沒有戰 爭的壓力,漢人開始一改以前的消極被動態勢,不再只安於等待蒙人到京 師或邊口上互市的交換形式,開始積極主動到蒙古地區從事經濟活動。在 農墾上漢人不斷地漢地湧入蒙古,在蒙古定居、耕種,甚至在蒙古形成農 業專區。在商業方面,大量的漢商隨著軍前貿易、隨軍貿易的發展,開始 在蒙古從事商業活動。隨著商業活動的快速發展,漢商很快就在蒙古取得 的優勢,進而帶動了漢人在蒙古的手工業和資源開發不斷地進行與發展, 漢人在蒙古的經濟實力越來越龐大,對蒙古的社會、經濟都開始產生影響 。漢人以其強勢的經濟力量,開始主導蒙古地區經濟的發展動向。隨著漢 人在蒙古經濟勢力的擴張,使得蒙人的經濟利益遭受侵害。經濟利益的爭 奪,使蒙漢關係漸趨緊張,蒙漢衝突、對立的情勢隨之升高。本文即由清 朝統治政策以及當時蒙漢社會狀況談起,然後逐一探討漢人在蒙古的農業 、商業、手工業、資源開發等經濟活動的發展情形。在結構上除了緒論、 結論外,共分為四章。第一章「清朝統治下的蒙古與漢地」,主要是敘述 清朝治蒙、治漢政策以及蒙漢社會經濟不同的發展狀況與生活需求,以點 出漢人在蒙古地區發展的動力與時代背景。第二章「漢族在蒙古的農業活 動」以及第三章「漢族在蒙古的工商業活動」則分別探討漢人在蒙古地區 從事經濟活動的兩大主力--農業與商業,包括其活動內容、方式及發展過 程、影響等整體情形。第四章「漢族在蒙古的經濟網」則是以漢人在蒙古 經濟活動的發展重心地區為架構、台站交通為基礎的商路以及商業城鎮與 農墾區結合而形成的經濟大重鎮。最後則以論述經濟重鎮的特殊經濟型態 、文化風情以及清朝對這些地區所採取的盟旗、廳縣並存的雙套管理方式 為總結。
116

從語言共性看上古音複聲母之系統性及結構問題 / A look at the system and construction of consonant clusters in old Chinese from language cross-linguistically universal characteristics

李千慧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現階段上古音的研究中,上古漢語複聲母的存在已普遍獲得學界的肯定,而親屬語的比較更是為複聲母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關於複聲母系統的研究在比例上卻顯得不足。上古漢語究竟有擁有哪些類型的複聲母,以及這些複聲母輔音群的搭配方式如何,學者們之間更是存在著各種不同的看法,可謂莫衷一是。在本文中,我們將藉由「語言的共性」以及人類發音的「一口原則」特點,企圖從藏緬語、苗瑤語、侗台語等親屬語,設法找出其原始複聲母類型,並透過時空投影法的比對,釐清層次區別與音變規律,重建原始音類,設法替這些原始音類的複聲母類型從漢語內部材料裡找到證明,若此即可為上古漢語建立此一類型的複輔音聲母形式。 本論文由觀察漢語之親屬語言出發,結合諧聲、通假、同源詞、反切又音、聲訓、重文、古籍注音、異文、聯綿詞、漢語方言、古文字、域外譯音等文獻材料,並結合印歐語系之語言,藉由「語言的普遍性」來全面探討上古複聲母的結合規律、類型甚至是演變。筆者嘗試從漢語的內部材料與親屬語等外部材料中歸納出上古漢語複聲母的系統性與複聲母的種類。此外,更用此所得出之結果檢視當前各家學者所構擬之漢語複聲母系統,看看這樣的擬構是否能真能符合語言演化的「規律性」、「普遍性」與「系統性」。 除了上述的方法外,我們將由現代「語音學」的角度去看音節的輔音配列是否合乎響度原則,利用音素的響度高低判斷輔音結合的可能,驗證於親屬語言的複聲母形式,從而認定上古漢語複聲母的可能形式。這種借助語音學的研究成果來檢測所構擬的上古漢語複聲母的類型,是一種新的嘗試。雖然,親屬語言的語音對應規律說明了即便是親屬語言也會因為社會狀態、系統制約等因素而呈現不平衡發展的情形。不過我們相信這種不平衡的差異在親屬語言裡仍呈現規律的對應,某些形式當是由某個最初的形式演變而來。透過時空投影,期盼可以找出語音的演變規律,重建上古漢語原始形式。 此外,我們也應當了解,上古漢語的形態研究和上古漢語語音研究有著極其密切的關係:語音研究為上古漢語的形態研究提供了紮實的基礎;同樣地,上古漢語的形態研究也推進了上古漢語語音研究。眾所皆知,純粹從事上古漢語語法研究的學者絕少涉及到上古漢語的形態,因此本文希望能進一步觸及上古漢語的詞頭問題,將學者們所提出的上古漢語詞頭作一個檢討,對於上古漢語前綴之形態、語法功能有所補充,最後更欲釐清複聲母與詞頭間錯縱複雜的關係,此二者彼此是如何演化?甚至消失在漢語語音的歷史舞台上。
117

1976-1985:大陸文革小說研究 / 1976-1985:Research on the Chinese “Cultural Revolution”Novels

黃淑祺, Huang,Shu Ch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主要選擇文革結束後,以「文革」此一歷史階段作為主要寫作題材的小說為研究對象。「小說」是中國當代文學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學形式之一,更是新時期文學的主潮,因此本論文選擇從「小說」這種文體作為觀照文革的視角。文本的時間跨度設定在1976-1985年間,橫跨新時期文學從傷痕、反思、改革到尋根的幾個重要文學階段。 第一章導論。在「文革」與「文革小說」相關論述的背景資料分析下,說明主要問題意識與研究方法。第二章則梳理毛澤東思想與其文藝大眾化的成果——毛文體的建構過程以及毛文體在中國當代文學中引起的相關問題。第三章透過新時期初期主要文藝思潮及論爭資料的彙整,重新建構1976-1985年間的文學現場,並指出現實主義與現代主義在新時期的發展脈絡,以便與第四章、第五章的文本分析互為對照。 第四章開始,側重在實際上的小說文本分析。首先討論文學對「文革」苦難的控訴,小說透過愛情、家庭倫理悲劇的指控,召喚大寫的人與「人道主義」。此外,文革作為長達十年的政治苦難,如何在新時期的「時間觀」中被排除於革命時間之外,並以此歷史敘述修復黨國的政治傷痕,並塑造「四化」新人,是此章重點。第五章則討論疾病隱喻與主體修復,分析知識份子、改革新人與紅衛兵/知青一代人在新時期的「新型社會關係」中,如何療癒自身,並在新時期社會中再造主體。然而個人主體並未在黨國的拯救中獲得療癒,文革創傷在一代新人身心留下難以抹除的罪責感。本章並試圖從紅衛兵小說的文本分析中,探討何以紅衛兵一代人拒絕懺悔,以及懺悔失效的原因,以此說明政治力對文學的規範作用,其結果是造成小說成為一種「不可靠敘述」。 第六章為結論,總結全文,並指出並未痊癒的文革創傷在日後的「家常化」以及創傷延宕與固著(fixed)的現象,以此聯繫到1985年以後未竟的文革敘事。
118

施士洁及其《後蘇龕合集》研究

陳淑美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以清末民初臺灣詩人施士洁及其《後蘇龕合集》為研究對象,蒐羅相關方志及文獻,對施士洁的生平作全面性的探討;繼而對《後蘇龕合集》所收的詩、詞、文稿進行分類研究,剖析其藝文成就,以期對施士洁其人其書有完整的歸納。茲依上述脈絡將本論文內容分為八章,以下略述各章大意: 第一章介紹論文寫作動機、目的,並對《後蘇龕合集》的不同版本以及學界對施士洁的研究作一檢討,然後從文化及政治、經濟三方面勾勒施士洁所處的時代環境。 第二章為〈施士洁之生平與交遊〉。施士洁在清季臺灣詩人中非常具備代表性,但在四十歲之年即因臺灣割讓而內渡,因此方志或相關書籍對於他的生平介紹多零散而簡略。本章除參考流傳的著述,更從施士洁的詩文中細細爬梳,挖掘出可信的資料,再據以對其先世家族、生命歷程及交遊等方面進行全面性而完整的瞭解。交遊部分,此章僅揀擇足以彰顯其文人社群地位的交遊對象,其餘相關友人則置於附表四:「施士洁交遊表」。 第三章:〈施士洁作品勘誤與輯佚〉根據從施士洁同時代的作者所出版的作品集中,所蒐羅到的施士洁詩作,進行整理、分析。共分成三部分,首先是將與《後蘇龕合集》所收錄的詩作重複者,製成表格,方便做不同版本的對照。其次進行施士洁作品勘誤,最後將《後蘇龕合集》未收的作品,編錄成「施士洁詩作補遺」,以補研究施士洁作品時的不足。 第四章及第五章針對《後蘇龕合集》所收錄的詩作進行分類研究及藝術性分析。 第六章及第七章則分別對《後蘇龕合集》所收錄的詞作及文稿進行研究 以上關於詩、詞及文稿的研究,都盡可能將其分類,並進行統計,製成表格,以求對其作品的類別或特色有較客觀而清楚的呈現。 第八章則對本論文的研究成果作一總結。 筆者將本論文定位為「基礎研究」,盡可能從方志史料及施士洁的作品中蒐集客觀可信的資料,進一步加以歸納整理,呈現出施士洁其人其書的初步樣貌,這其中還有很多值得玩味及深入探討的問題,囿於篇幅及論文定位因此略而未論。有待日後專文探討。
119

柳永詞的意義及其影響之研究 / The meaning and influence of Lio-yong's poetry

薛侑芩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柳永為北宋著名之詞人,但過往多囿於雅俗之見的評價,使其人其詞在文學史上未能得到相應的地位。故論文中擬將柳永其人其詞重新梳理,冀以柳永士人身分之定位為始,將柳詞的雅與俗帶入文學史中做整體之討論。 為說明柳永士人身分與宋代文風的關係,本文先著眼於中國傳統士人的性格與相關作品,透過他們在文學中反映出歌頌與哀愁的雙重特質,觀察柳詞中反映士人思維的時代意義。並藉由與屈原、宋玉和敦煌詞之討論,說明柳詞在雅俗創作上的淵源與革新,以見其詞之文化意義。 最後,透過柳詞和王喆、關漢卿作品的比較,由創作手法和內容風格方面,討論柳詞在宋元詞曲發展上的影響,說明柳詞在文學史上,具有延續唐宋詞軌跡,和推進詞體發展的重要價值。同時,也透過跨代作家與作品的異同比較,觀看一條由「士不遇」情感,衍生而出的「才」與「狂」之文學精神。
120

潛夫論政治思想研究 / The Political Thought About Qian Fu Lun

游世揚, Yu-shih Yang January 1997 (has links)
王符乃東漢之政論家,所撰《潛夫論》一書,載述當時政治、經濟、社會風俗等情實,史料至為豐富。范曄《後漢書》中謂其「指訐時短,討謫物情」,既「譏當時得失」,又「觀當時風政」,明白揭示王符《潛夫論》對於研究東漢的史學價值。 本文以《潛夫論》所記載為經,以東漢之政治問題為緯,延伸《潛夫論》所記載之史實,比對其他兩漢史料,將王符《潛夫論》所表達之政治思想作一整體的耙梳。第二章起,乃針對王符及其《潛夫論》作陳述。先簡述王符之生平、經歷、思想淵源,以及《潛夫論》成書與內容。第三章就東漢政治思想源泉,以及政治和社會風氣,討論《潛夫論》所反映之東漢政治問題。第四章乃討論王符之五大政治理論:務本、重法、德化、用賢、實邊。王符的政治理論最大特色在於現實性極強,故本章也就王符《潛夫論》政治理論,及其對於東漢時政、時俗所提出之各項批判與解決之道提出討論。第五章為結論,闡釋《潛夫論》反映政治問題及政治思想所展現之時代價值。 關鍵字:王符、潛夫論、東漢政治 / Wang Fu was a political commentator of East Han Dynasty. His book “Qian Fu Lun” described the politics, economy, and social norms at that time with rich content. Fan Hua suggested in his “Post Han Book” that Wang used criticism to ridicule the gain and loss at that time, and observed the politics, indicating that Wang’s Qian Fu Lun” was important to the study of historiography of East Ha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records in “Qian Fu Lun” and political problems during East Han, extended the historical facts recorded in “Qian Fu Lun” and compared the data with the contents in other two records of Han history, in order to organize the political thoughts expressed in Wang’s “Qian Fu Lun”. Chapter 2 introduces Wang Fu and his “Qian Fu Lun”, including his biography, experience, origin of thoughts, and compilation and contents of “Qian Fu Lun”. Chapter 3 discusses the political problems of East Han reflected in “Qian Fu Lu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origin of political thoughts in East Han, and political and social norms. Chapter 4 presents the five political theories of Wang Fu, which are practicality, emphasis on the laws, advocacy of morals, recruitment of virtuous personnel, and solidifying the borderline. The main characteristic of Wang’s political theories is its realism. Therefore, this chapter also discusses the criticisms and suggestions proposed by Wang in his “Qian Fu Lun” concerning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and social norms during East Han Dynasty. Chapter 5 is the conclusion, and expounds the time values of the political problems and thoughts reflected in “Qian Fu Lun”. Keywords: Wang Fu, Qian Fu Lun, politics in East Han /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錄 III 表目錄 IV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文獻探討 2 第貳章 王符生平、思想淵源及著作 5 第一節 王符生平 5 (一)關於生卒年 6 (二)關於生平 9 第二節 王符的思想淵源 15 第三節《潛夫論》撰作時間與內容 19 第參章 東漢初年的政治問題 23 第一節 中央政府的腐敗 23 (一) 外戚宦官交替專權: 23 (二) 統治集團內部殘殺: 30 (三) 吏治腐敗,豪族地主勢力膨脹與農民起義 31 第二節 重利浮奢敗壞社會風氣 34 第三節 赦宥頻繁 40 第四節 東漢中後期邊疆形勢 48 第五節 《潛夫論》之思想背景 53 第肆章 王符《潛夫論》的政治思想及其貢獻 56 第一節 五大政治理論:務本、重法、德化、用賢、實邊 57 第二節 民為邦本,以民為基 76 第三節 選賢舉能,考名責實 83 第四節 重視邊防、禦寇實邊 90 第伍章 結論 101 參考文獻 104

Page generated in 0.031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