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
平安女流文学と漢文学についての研究--道綱母と菅原孝標女の場合--張, 陵 25 November 2014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文学) / 甲第18636号 / 文博第660号 / 新制||文||608(附属図書館) / 31550 / 京都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文献文化学専攻 / (主査)教授 大谷 雅夫, 教授 木田 章義, 准教授 金光 桂子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Letters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
52 |
字音読みと和訓読み――漢文訓読から『今昔物語集』へ――李, 競一 26 September 2022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文学) / 甲第24157号 / 文博第899号 / 新制||文||722(附属図書館) / 京都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文献文化学専攻 / (主査)教授 大槻 信, 教授 金光 桂子, 講師 田中 草大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Letters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
53 |
清代禁書受容の研究尹, 敏志 23 March 2022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文学) / 甲第23636号 / 文博第893号 / 新制||文||716(附属図書館) / 京都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歴史文化学専攻 / (主査)教授 中砂 明徳, 教授 髙嶋 航, 准教授 三宅 正浩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Letters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
54 |
漢代監獄文學研究 ──以鄒陽、司馬遷、馮衍、蔡邕為中心 / A Study of Prison Literature in Han Dynasty ──Focus on Zou Yang、Sima Qian、Feng Yan and Cai Yong黃雅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以漢代有入獄經驗的文人及其相關作品為討論核心,藉由文人生平、作品及心態,和漢代政治學術氛圍相互參照,剖析書寫特色,交織出漢代監獄文學的梗概。研究方法以嚴可均輯《全漢文》、《全後漢文》為基礎,和史傳中文人生平事蹟相互印證,整理出漢代監獄文學作品共有15人19篇,個別分析探討,著重討論西漢初期的鄒陽、中期的司馬遷、東漢初期的馮衍、晚期的蔡邕。書寫特色從文體形式、發憤抒情、比興用典三方面,探討漢代監獄文學作品的共性與特性。
大一統政治集權時代,上位者的心意凌駕於法令之上,文人因受讒毀或不合上意而入獄,書寫遭遇和心情:鄒陽投奔梁孝王,見嫉入獄,〈獄中上書自明〉連用典故,語氣慷慨,具有戰國策士遺風;司馬遷為李陵說情而入獄受刑,藉〈報任少卿書〉表白心路歷程及著史志向;馮衍見疏於光武帝,因與外戚過密而入獄,幸得赦免,後以〈顯志賦〉自傷懷抱;蔡邕因金商門之禍入獄,〈戍邊上章〉寫盡不得繼續漢史的擔憂。文人以上書求得赦免,藉書信傳達感情與志向,抒發內心不遇的怨憤和對上位者的批判,例舉君臣相知的史實典故,同情共感,表白自我的信念,增強論述說服力。
|
55 |
六朝哀挽詩研究吳炳輝, Wu, Bing-Hu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之撰寫旨在對六朝衰挽的詩歌作一番系統性的探討。研究方法以文獻研究為主。
先略述哀挽詩歌的起源發展,再就可見文獻資料加以分析探究,借以呈現六朝哀挽詩歌的整體面貌。
從先秦至兩漢,再到魏晉六朝,哀挽詩歌乃由流行而趨變異,共原因何在?此需從時代背景、宗教信仰、模擬文風、死后世界觀及喜好悲音愁曲的傳統等不同角度示探討。至於哀挽詩在六朝的盛況又如何?試依喪葬歌、挽歌詩、悼亡詩、哀傷詩、臨終詩等五大部份加以分析說明以得知梗概。
歷來對哀挽詩歌知研究雖不乏人,然皆片段而缺乏系統。本文乃以六朝為斷代,就現有類書、詩集等文獻詳加搜羅整理歸納,并進一步探究其變祑盛行之情形與原因,此於六朝詩歌之研究,或可謂另癖蹊徑也。
|
56 |
<老乞大><朴通事>詞彙演變研究朴淑慶, PU, SHU-G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1)研究對象:<老乞大><朴通事>系列在高麗、朝鮮兩朝是最具權威、最長期
被用以學習漢語的教材,反映元末明初及清代的北方官話.本論文僅就詞彙部分,尤
其是從前期《老朴》系列(反映元末明初)到後期《老朴》系列(反映清代北方官話
)之間,有變化的詞彙為主傲研究對象.
(2)研究目的:主要有三項:一、為瞭解近代漢語的詞彙、詞彙史及其特色;二、
為探究漢語詞彙演變的規律;三、為幫助研究中世韓國語詞彙的正確意義.
(3)研究文獻:藏於韓國漢城大學奎章閣及藏書閣者,有:<老乞大>、<翻譯老
乞大>上下卷、<翻譯朴通事>上卷、<老乞大諺解>上下卷、<朴通事諺解>上中
下卷、<老乞大新釋>、<朴通事新釋>、<朴通釋新釋諺解>上中下卷、<重刊老
乞大>、<重刊老乞大諺解>上下卷、<老朴集覽>等原始資料;另有其他各地得來
的有關<老乞大><朴通事>詞彙索引及研究論文等.
(4)研究方法:擬先用共時(Synchronic)及描寫(discriptive)語言學的方法
來分析前期《老朴》及後期《老朴》所見的詞彙,然後再用比較(comparative)、
歷時(dischroic)語言學的方法來研究其變化.
(5)研究內容:本文約十一萬字,分為五章,簡述如下:第一章緒論,分二節,分
別論述語料檢討及研究對象、目的、方法.第二章分為五節,分別論述名詞、代名詞
、數•量詞及形、動詞等實詞之變化.第三章分為六節,分別論述副詞、介詞、助詞
、連詞及嘆詞等虛詞之變化.第四章分為三節,在第二、三章討論的基礎之下,探討
漢語詞彙演變的內、外部規律.第五章結論.
|
57 |
唐人以漢代婦女為主題詩歌之研究黃美玉, HUANG, MEI-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有唐近三百年,是詩歌大放異彩的黃金時代.對於題材的選取,可謂包羅萬象;自應
制宴遊、風花雪月,以至靈異鬼怪等均有.其中關於詠史懷古的題材,每為詩人墨客
所取用,他們常將個人存在的意識,融入作品當中,將朝代的興亡,與自然永恆不變
的定律互相對照.或嘆王者偉業的徒勞,或憐美人命運的坎坷.期望依循歷史腳步的
探索,得到心靈的激盪與迴響.
漢唐兩代,是同為中國人引以為傲的偉大時代,迄今「漢學」、「唐人」,猶為光榮
的稱號,得以聞名於世.然此兩大帝國建立的徹會型態,均呈現出禮法較為疏闊的情
形.因此,女主臨朝,獨斷擅行者有之;女性離婚、再嫁者亦不以為諱.漢唐有如此
相近的時代背景,自亦影響於詩歌的流衍.是以欲借唐人以漢代婦女為主題詩歌的研
究,以探求唐代歷史的部分真貌.
本研究以文獻法為主,從全唐詩中蒐羅提及漢代婦女,如王昭君、陳皇后、班婕妤、
李夫人、趙飛燕、戚夫人等之詩作,計有四百六十餘首.其中援引以為主題者,約有
一百六十餘首之多.進而分析此一百六十餘首詩歌的內容、作者、歷史故實;繼而探
討唐代相關的歷史,蹦尋繹其中的脈絡,加以綜合歸納.期能一窺這些詩歌與唐代歷
史的關係,對中國文學、歷史的研究,提供若干參考.
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蓄論.第二章漢唐婦女生活的異同.第三章唐人借漢代婦女為
主題以突顯和親政策的詩歌.第四章唐人借漢代婦女為主題以突顯后妃得寵怨棄的詩
歌.第五章結論.論詩部分重其大意,而略於技巧與風格.至於作者部分,則多參考
前賢成說,間中有所發明者,則稍作補充.
|
58 |
陳獨秀與中國托派黃健夫, HUANG, JIAN-F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主旨在論述陳獨秀被中國共產黨開除黨籍後,如何轉向共產黨的反對派--托派
,以及陳氏與托派之關係,並以托派在中國的發展為輔助,著重論述陳氏政治生涯後
期政治思想之演變,最後則以陳氏一生從事政治活動之意義所在為結論。全文共一冊
,分七章十二節,各章大要如下:
第一章導言。主要敘述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章論述中國托派產生的背景。
第三章陳獨秀與托派的結合,分兩節敘述陳氏失勢後與共黨中央的意見紛爭,以及被
開除黨籍後轉向托派的過程。
第四章中國托派的發展及其政治主張,分三節敘述中國托派早期的四個小組織,陳獨
秀如何努力於四個組織的統一,以及統一後的托派的政治主張。
第五章陳獨秀被捕與托派的沒落,敘述陳氏被捕之經過與其影響及托派迅速沒落之原
因。
第六章陳獨秀出獄後與托派的關係,敘述陳氏出獄後對托派的態度,並論述當時之「
托匪漢奸」事件,最後則論及陳氏出獄後政治思想的轉變及其意義。
第七章結論,陳獨秀是一個歷史人物,對於歷史人物不論其在政治上所扮演的是何種
角色,研究他的歷史,所應採取的是客觀的態度,本文所做的即是期望以客觀的態度
,摒除意識型態上分歧的限制,對一個歷史人物後期的政治活動做一客觀的論述。
|
59 |
全唐詩中胡漢關係之探討戴國瑞, DAI, GUO-RU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歷來研究「胡」、「漢」關係之學者,多以史料為據,本論文試圖以全唐詩博如瀚海
之內容為範疇,採民族學、社會學、政治學之觀點,來探討有唐一代之胡漢關係,冀
能提供吾人進一步了解唐朝特殊的胡漢互動之背景、過程、內因、外緣及演變,並得
知各項關係之利弊得失,以及對當朝或周邊外族所具有之影響力。由於本文之寫作包
括時間性之歷史過程與空間性的社會現象,因此資料來源及研究方法之採用,主要係
以全唐詩為內容,旁徵史料,典籍及方志,配合人類學角度,以及研究唐相關史料之
論著為參考,最後予以分析、比較、綜合、歸納,俾得較為正確明晰之理念。
本論文計一冊,約十萬餘言,分七章: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目的、範圍及方法。
第二章探討唐代胡漢關係之時代背景。首先釋「胡」、「漢」之界說,其次就全唐詩
中找出對邊族多所描述之部分,再述形成胡漢關係之各種背景及類別。
第三章就政治關係,做一整體性之探討,分析唐人對外之政策,反多元化之胡漢關係
。
第四章就軍事關係,探討胡漢每一次的接觸,無論其為主動或被動的兩方舉兵對峙,
或聯軍共擊他國之情況,均對歷史之形成產生莫大的影響。
第五章就經濟關係,探討胡漢兩大集團受制於生態環境及時代背景所衍生的經濟行為
,且由於唐人夷夏之辨觀念之淡薄及天可汗制度之影響,胡漢之經濟關係,呈現多樣
性。
第六章就文化關係而言,唐朝是著故有的傳統文化,再配情大量吸收外來的文化,終
成為一種富有濃厚國際多樣性特色的新文化,是亦唐代胡漢關係之特徵也。
第七章結論,論及影響胡漢關係的夷夏之辨,其次就全唐詩角度探討唐人的戰爭觀,
再從詩的語言分析有唐一代胡漢關係之反映,以窺唐代胡漢互動之全貌。
|
60 |
漢清文鑑之研究崔平圭, CUI, PING-GU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人為萬物之靈,其與別的動物之主要區別,在思想之有無。以廣義的來說,語言就是
表達人類思想的工具。思想形成於內,語言將之表達於外。因而語言與思想是相輔而
相成的。所以語言也是人類特性之一。
以語言作為研究的對象,始自希臘的ARISTOTLE 。但直到十九世紀才被認為是獨立科
學。語言之研究非但是語言的本身有研究的價值,而且還可作為研究種族歷史文化之
輔助。因為語源之探討可以考證種族之異同;語言本身之比較也可得知各民族之歷史
、文化背景。
本論文基於朝鮮的漢清文鑑,作為將來阿爾泰語之中滿洲語言比較及歷史文化等方面
研究的目的。
本文共分六章,十三節,約六萬餘言:第一章為緒論,計分二節。第一節敘述研究動
機與目的,第二節研究範圍、方法及資料簡介。第二章為滿洲語文發展之演變,共分
二節。第一節韓國的滿洲語文發展演變,第二節中國的滿洲語文發展演變。第三章為
漢清文鑑有關之問題,共分三節。第一節,漢清文鑑的名稱及來源,第二節清文鑑的
刊行年代,第三節漢清文鑑的版本。第四章為漢清文鑑與增訂清文鑑的關係。第一節
漢清的編纂動機及目的,第二節漢清與增清的編纂體制。第五章為漢清文鑑、增訂清
文鑑與御製清文鑑之比較研究。第一節談滿文的天文類,第二節談滿文的數目類。第
三節談滿文的人倫、親戚類,第六章為結論,綜合歸納出漢清文鑑的特性,價值,優
點及缺點來整理。
本專題研究因限於時間及個人學識經驗及專門訓練之不足,雖曾戮力以赴,然謬誤及
欠週詳之處,在所難免。筆者僅欲以此作為滿洲語文研究的一次嘗試與開端,敬祈諸
位師長及先進,多予指教,則不勝感禱。
本文承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員李師學智諄諄教誨、鼓勵與督促,逐得草成。同時
,也向一直默默中鼓勵支援筆者的母親和妻子,謹此一併致衷心的謝意。
|
Page generated in 0.027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