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
實質匯率,外人直接投資與中國對外貿易關係之研究邱如伶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國經濟的崛起,改寫了世界貿易的版圖。但近年來中國的貿易收支失衡問題,特別是中國對於美國的持續大幅貿易順差以及對日本的持續大幅貿易逆差,一方面導致美國對中國匯率政策的強烈批評,另一方面也開始引起學者對於中國能否透過人民幣匯率的調整解決其貿易收支問題的研究興趣。惟最近一些實證研究發現,由於全球生產網路之發展,導致實質匯率與中國對外貿易之關係中出現一些傳統貿易理論難以解釋之現象,對於中國能否透過匯率政策之調整以解決其貿易收支問題也仍未有一致的結論。
本論文之目的在於研究中國近年來對外貿易之主要決定因素,尤其是深入探討實質匯率以及外人直接投資在中國對外貿易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由於美國以及日本為中國最主要的貿易夥伴,本論文的研究內容聚焦於中美與中日貿易決定因素之比較研究。本論文之主要創新在於實證模型之建構。本論文的實證模型與過去文獻的主要差異有數點:1. 本論文建立聯立方程體系以分析出口供需之相互影響。2. 在供給面本論文考慮了外人直接投資以及進口中間財對中國出口供給或其進口產業之國內生產的可能影響。3. 在進出口需求函數中,除了雙邊實質匯率,本論文也考慮了第三國匯率以及外人直接投資可能產生的間接影響。4. 在中國進口需求函數中本論文將實質所得拆解成國內需求與加工出口兩部分,以比較中國國內需求與加工出口在進口傾向上的差異。
本論文實證結果顯示,在實質匯率的影響方面,當人民幣對美元實質升值,確實能降低中國對美出口。惟因為出口下降導致加工出口所需之進口中間財與資本財減少,造成中國自美之進口金額不增反降。由於進口減少的幅度更甚於出口,因此人民幣升值對於降低中美貿易順差的效果難以顯現。此外,當人民幣對日圓實質貶值時,雖然刺激中國對日本的出口,但因應加工出口所需而進口的中間財與資本財將因此增加,進而使中國自日本的總進口上揚,如此一來將抵銷匯率貶值改善貿易收支逆差的效果。至於第三國匯率的波動,對中美或中日貿易收支也有一些間接影響,例如經由影響中國自這些地區進口中間投入之成本或透過與中國在美日最終財市場的競爭或互補關係。由此可知,在全球生產網路盛行的今天,中國似乎不易單獨透過匯率政策之調整以解決其貿易收支失衡的問題。
在外人直接投資的影響方面,本論文實證結果顯示,日本外資企業在中國的投資,一方面雖提升中國對日本的出口,但另一方面因為在中國生產外資企業需要大量進口零組件與加工產品,造成中國來自日本的進口大幅增加,結果造成中國對日本的貿易逆差情況雪上加霜。相反地,美國對中國的直接投資增加對中國對美出口並未有所助益,反而有提升自美進口的作用,有助於改善中美貿易失衡。但是,來自其他國家企業在中國的投資,一方面將加工生產完成的產品大量輸往美國,另一方面,這些企業在中國生產應付當地市場的產品取代來自美國的進口產品,導致中國對美國貿易順差的擴大。由此可見,外人直接投資在中國對外貿易收支失衡問題上亦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
至於實質所得對進口的影響方面,本論文實證結果顯示,中國的國內需求提升雖然會誘使來自美國或日本的進口增加,但是相對幅度有限,而因中國的加工出口所引發的進口增加卻十分顯著。此外,美國實質所得提高而誘發美國自中國進口的彈性相當可觀,日本實質所得提高而誘發日本自中國進口的彈性則相對有限,而中國國內需求提升對自美進口的效果更是微不足道。此結果顯示,中國與其主要貿易夥伴在消費者偏好上的差異,也對中國對外貿易收支失衡有一定的影響力。 / The emergence of China’s economy has changed territorial boundaries on the global trade map. China’s recent external trade imbalance, especially its huge and persistent trade surplus with the U.S. and its deficits towards Japan, has provoked serious critique from the U.S. on China’s exchange rate policy and at the same time has attracted research interest in the issue: Can a Renminbi (RMB) revaluation improve China’s problem over its trade imbalance? Becau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 in recent years, some studies have found some puzzles in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RMB’s real exchange rate and China’s foreign trade, which are inexplicable from the viewpoint of traditional trade theory. There is no consensus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a RMB revaluation in adjusting China’s trade imbalance either.
The objective of this thesis is to study the determinants of China’s external trade, particularly the roles played by the real exchange rate of the RMB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 into China. Because U.S. and Japan are two major trade partners of China, this dissertation focuses on comparing the determinants of Sino-U.S. trade and Sino-Japan trade. The main contribution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its construction of novel empirical models, which differ from most previous studies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1. We construct a system of equations to examine the demand-supply relationship; 2. On the supply side, the effects of FDI and intermediate imports on China’s export are considered; 3. On the demand side, in additional to bilateral real exchange rates, the indirect effects of a third-country’s exchange rates and FDI on China’s exports and imports are also incorporated into the models; 4. In China’s import demand function, we decompose real income into domestic demand and export demand, with a view to comparing the effects of China’s domestic demand and export processing due to their differences in import propensities.
This thesis’ empiric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real appreciation of the RMB against the US dollar can reduce China’s exports to the U.S., however, the decrease in exports causes a larger decline in China’s imports of intermediate goods from the U.S. for export processing purposes. Hence, the real appreciation of the RMB seems ineffective in improving China-U.S. trade balance. Moreover, the real depreciation of the RMB against the Yen has similar counterbalancing effects: it stimulates China’s exports to Japan and at the same time increases China’s intermediate goods and capital goods imports from there. As a result, China’s trade deficits might not be improved significantly from the real depreciation of its currency. The empirical evidence of this thesis reveals that changes in third-country’s exchange rates can also bring about indirect effects on China’s trade imbalance either through their impact on the import costs of intermediate goods from those countries or their substitutive or complementary relationships in the final good markets in the U.S. and Japan. Therefore, China seems unable to adjust its trade imbalance unilaterally through an exchange rate policy.
As for the impact of FDI into China, we show that Japanese FDI towards China stimulates China’s exports to Japan, but also raises its import demand from Japan, because of the processing production of Japanese enterprises in China. As a result, Japan’s FDI makes the Sino-Japan trade imbalance even worse. On the contrary, FDI from the U.S. into China does not stimulate American exports to China, but does increase China’s imports from the U.S., which can improve Sino-U.S. trade balance. Third-country FDI into China significantly enhances China’s exports to the U.S. on the one hand, while its products become substitutes for U.S. exports into China’s market on the other. Hence, it is another driving force for the aggravation of Sino-U.S. trade surplus. In a nutshell, FDI has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China’s trade imbalance problem.
Finally, empirical results from the effects of real income on import demand indicate that China’s import demand stimulated by its export processing activity is very significant. In addition, whi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s domestic demand and its imports from the U.S. or Japan is positive, the magnitude is rather limited. In contrast, the income elasticity of U.S. import demand from China is very high, but the income elasticity of Japan’s import demand from China is relatively small. To sum up, China’s trade imbalance problem seems attributable to the differences in preference among consumers in China and its major trade partners to some extent.
|
42 |
中國大陸外商直接投資與區位選擇之關連性分析 ─以蘇州、杭州、東莞為例 /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China’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location choice-The case of Suzhou, Hanzhou and Dongguan陳幼軒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國大陸自1992年起,外商直接投資(FDI)出現快速增長。若以鄧小平1992年南巡發表談話,做為中國大陸外資政策轉變的初始點,迄今已經歷近20年的發展。目前中國大陸正積極走出以往追求經濟「成長」的思維,而改以經濟「發展」為主要考量。中國大陸也自2007年起公佈多項新經濟政策,如調降或取消出口退稅、新勞動合同法,以及兩稅合一等等。而許多研究皆指出,在實施一連串的產業調整政策後,在中國大陸的外商將調整他們的投資方式,以因應可能的成本上升。
對此,在這個時間點研究中國大陸的外商直接投資有其重要性存在。而本論文與過去研究之處在於,針對較少的,且以技術密集產業為主體的城市,做為量化研究對象。透過固定效果模型的估計,主要影響的區位要素有四:勞動力品質、產業聚集程度、政府政策及時間。其中,有趣的是工資率在本論文的數據分析中,並不符合文獻檢閱中,絕大部分研究為顯著的結果。可見雖然中國大陸是以勞動力價格優勢吸引外資前來投資,但在研究上仍有不同的差異,應該按照不同的產業主體分析外商直接投資行為。 / Mainland China from 1992, th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 has had the swift growth. The former China leader- Deng Xiaoping made a statement in 1992 and transformed China’s FDI policy. It has experienced near 20 year development. At present mainland China goes out formerly pursued the “economy growth”, but changes take the “economy development” as the main consideration. Mainland China also announces many new policies from 2007, like the lowering or cancels the tax reimbursement for export, the new law about protecting labors. But many research all pointed out that after implementing a succession of industrial adjustment policy, Firms will adjust their investment in mainland by in accordance to possible cost rise.
This study has base on fewer samples and these samples possess technical crowded industry as the main body city. By estimation of the fixed-effect model, major essential factor has four: quality of labor force, industrial accumulation, government policy and time. And, what is interesting is the wage rate had not included in essential factors which compared with former researches have a remarkable result. Obviously although mainland China has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wage to attractive FDI, but we should analyze depend on different industries.
|
43 |
租稅誘因對投資之重要性---我國對東南亞投資之實證研究張永和, Chang Yung H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經濟發展日趨國際化,國際貿易已無法涵蓋各國經濟活動,且我國屬於海島型國家,資源與市場受到限制,為了突破瓶頸,對外投資乃必然趨勢。而我國自1980年代中期後對外投資迅速增加,隨著對大陸投資的開放,對外投資的趨勢更加明顯。對外投資地區已從以往的美國,分散至大陸與東南亞,其中東南亞近年來比重約為25﹪左右,故本文針對東南亞地區作實證研究。
一般而言,影響對外投資的因素有很多,不外乎為了節省成本、擴大市場與延續經營等因素,其中在成本因素方面,包括了工資、租稅與廠房土地等,而本研究主要針對租稅因素作探討。本研究首先針對租稅相關文獻作探討,同時對於研究之國家(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與印尼)的基本投資環境作簡介,接著分析租稅因素對我國對外投資之影響,其中不僅探討地主國租稅因素之重要性,同時也將我國(母國)租稅因素納入考量。
本研究實證結果顯示,我國資本所得之有效稅率對於對外投資有顯著之影響,即我國之有效稅率愈高,對外投資愈多。而地主國之有效稅率對我國對外投資影響較不顯著,這表示我國對外投資會因國內租稅負擔高低而有較大變化,而地主國租稅環境之改變對於對外投資影響較小。這也顯示我國現行稅制下,廠商稅負有些偏高,政府應盡量改善租稅環境,尤其在爭取台灣成為亞太營運中心的同時,更應利用各種租稅改革措施,來降低租稅負擔,以吸引外資前來投資。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2
第三節 研究架構…………………………………………………... 3
第二章 文獻回顧……………………………………………………... 4
第一節 FDI文獻簡介…………………………………………….... 4
第二節 租稅相關之FDI文獻…………………………………….... 6
第三節 以台灣為主體的對外投資文獻……………………….…. 14
第四節 小結…………………………………………………….…. 16
第三章 我國對外投資概況分析暨
現行對外投資所得課稅制度之介紹………………………. 17
第一節 我國對外投資分析……………………………………….. 17
第二節 我國現行對外投資所得課稅制度之介紹……………….. 25
第四章 香港與東南亞各國的投資環境暨國際租稅制度介紹…….. 27
第一節 投資環境與投資政策…………………………………….. 27
第二節 各國的國際租稅制度與租稅獎勵……………………….. 39
第五章 實證研究…………………………………………………….. 46
第一節 投資相關假說…………………………………………….. 46
第二節 實證模型………………………………………………….. 47
第三節 資料來源與變數定義…………………………………….. 52
第四節 計算資本所得之有效稅率……………………………….. 54
第六章 實證結果與分析…………………………………………….. 56
第一節 基本統計量……………………………………………….. 56
第二節 實證結果分析…………………………………………….. 58
第三節 小結……………………………………………………….. 68
第七章 結論………………………………………………………….. 69
參考文獻………………………………………………………………. 71
附表..................................................... 75
|
44 |
論台灣地區有線電視「垂直整合」問題及其規範--以「斷訊」爭議為核心官智卿, Kuan, Chih-Ch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有線電視垂直整合在營運上的高度效率,使其成為強勢市場潮流。就經濟效益而言,業者透過垂直整合可將「交易內部化」,為其上下游相關業者帶來高度的互利。只是,「垂直整合」事業本身雖可達到高度「內部」經濟效益以及部分外在附加價值,但就「整體經濟」面觀之,這些整合事業透過內部補貼的方式,卻可能造成「外部」上、下游市場俱遭封鎖;尤其當垂直整合事業又具備「獨占」實力或者已為獨占事實時,其「限制競爭」的效果將可能獲得高度擴張,以致嚴重排擠其他競爭者,並損害市場交易秩序及消費者權益。
觀察歷經幾番整合後的台灣有線電視市場,除了平日就在上演的「聯賣」、「統購」、「蓋台」、「併頻」等戲碼,每到年度換約時期,「斷訊」事件更是層出不窮。深究亂象叢生的原因,主要是由於財團勢力介入有線電視的上下游相關產業,並運用其獨占力量壟斷了市場的正當交易行為,以致產生了明顯的市場排擠效應,媒體秩序也多所鬆動,因而限制競爭與不公平競爭的個別行為層出不窮。更甚者,在這樣不均等的產業結構之上,根本難以反映出「多元」的媒介內容,媒體公共空間被財團擠壓,而人民言論自由的基本權利也隨之萎縮。因而,政府有必要介入管制,以維持各競爭力量的平等競爭關係,並保障人民基本權利與收視權益。
本研究發現,在有線電視「垂直整合」勢力的擴張過程中,以概觀而論,同時擁有頻道及系統通路的集團,對於事業體之外的未整合業者將可能發揮「拒斥」(或封鎖)作用,產生嚴重的排擠現象;同時,這些整合業者具備了違反「優勝劣敗」原則的條件,可選擇優先販賣自己的產品。在這樣的情勢中,沒有通路的頻道商,在頻道大戰中,往往只得任由有垂直整合關係的業者擺佈;而沒有雄厚財力作後盾的有線電視系統,多半也只能以合併股權或賣斷的方式尋求出路,結果仍難逃被財團兼併整合的宿命。
在對消費者的衝擊上,隨著有線電視「向前及向後垂直整合」的積極運作,多頻道商之間的傾軋也愈演愈烈,「斷訊」成為業者間的主要抗爭及談判手段,而消費者成了業者鬥爭下的犧牲品,每每必須忍受頻繁的斷訊干擾。另方面,財團業者透過所有權的控制,還可以進一步達成資訊控制的可能性,如此,不同族群、文化品味、意識型態者,將無從經由媒體發表意見或增進溝通;而民主社會中多元的、競爭的、開放的自由決策模式將消失殆盡;媒介公共領域與言論自由的建構,在媒體交相整合的遊戲規則中將變得弔詭而難辨,也將無從體現。
在相關法律規範方面,由於我國有線電視相關產業的發展遠遠早於法律規範的時程,因此即使立法當時訂定了詳盡的規範條文,卻也已泰半失去了引導的作用,往往還得以「就地合法」或者「避重就輕」的姿態向現實靠攏,接受業界既有生態。此外,多數相關法律的準用範圍及管制密度都有相當的侷限,在規範的過程中履次出現適用性存疑的窘境,法外空間無形擴大;而主管機關往往有決心不足或者立場傾斜的狀況發生,徒然有法律卻未貫徹其執法能力,常是一味尊重市場機能,放任其自由競爭,結果終致市場壟斷、垂直整合愈演愈烈,而收視戶在系統與頻道的頻繁斷訊衝突中,更成了主要的受害者。
事實上,「有線廣播電視法」的修法及「衛星廣播電視法」的立法,皆致力於防堵財團進行垂直整合。只是,相關財團業者卻仍可在「合法」的基礎下,以其水平挾帶垂直整合的強大威力橫行於有線電視上下游;並且透過統合上、下游市場的強大力量,作出不當的價格決定,以此迫使其餘未參與整合者加入整合或退出市場。
由此觀之,我國嚴重的「線纜糾結」在短期內恐怕難以獲得有效的解決;而面對如此惡質且「頑強」的有線電視生態,政府更應及時並積極地介入市場規範並調整產業行為,以免又失去了管制的適當時機,重蹈過去一再「亡羊補牢」的消極模式。
|
45 |
跨國公司直接投資與中共的對策 / FDI by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and PRC's policy張建福, Zhang, Rick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在導論申首先就跨國公司的出現及其對外直接投資的成長和變化情形作一描述,同時說明中國大陸的改革開放對跨國公司所具有的意義以及中共所面臨的挑戰。其後,將毛澤東與鄧小平兩人對外國資本的看法和立場作一比較,並參酌中共官員以及學者們對跨國公司直接投資的見解,說明中共在制定相關政策時所遵循的指導原則及方針。
在第二章中首先闡述本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爾後列舉國際組織、西方學術界對外國直接投資的界定,並比較中共有關跨國公司的不同定義以釐清本文的研究對象。其次,本文所採取的「議題與政策」研究途徑,乃是結合政治學中政策途徑的政策分析和議題中心研究途徑,針對某些仍存有爭議或討論空間的經濟議題,說明跨國公司直接投資對中國大陸可能或已經產生的負面影響,並按時間向度,有系統的分析中共對這些議題及不利影響採取的因應對策。再次,概略說明跨國公司對地主國可能產生的各種負面影響,選擇跨國公司直接投資對中國大陸產生的外匯收支及貿易效果;技術移轉效果以及產業結構及區位效果等三個議題作分析,同時,將中共因應跨國公司直接投資的對策範圍,界定在中共中央所擬定的基本政策、方針以及中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國務院依據這些政策指示所制定的法律、規定…等。最後,則簡單的介紹了幾本有關跨國公司與申共相關政策的著作,探討它們的優缺點和不足之處。
第三章是對跨國公司行為理論的評介,在本章中儘可能的蒐集並介紹相關的學術著作及期刊,分析此一領域中幾位知名學者及其重要著作來說明各個理論的內容和發展,並檢討不同理論在解釋跨國公司投資行為時的長處和缺失。不過,此處筆者並無意提出一個新的理論模式或解釋途徑,僅希望能透過對跨國公司投資動機的分析,有助於我們了解中共所擬定的管制政策對跨國公司投資行為的影響,並以之作為後文中政策分析的基礎。
第四章到第六章分別就本文所設定的三個經濟議題進行分析。在外匯收支與貿易效果方面,從理論上考慮了跨國公司直接投資對地主國國際收支的影響及其帶動的貿易效果,並由之引申出地主國對外國投資者提出的實績要求以及跨國公司運用轉移定價的問題,爾後再一一說明申共在這幾個問題上採取何種誘導和防制措施。
在技術引進方面,首先從理論上探討了有關技術適用性、技術轉讓價格、技術依賴、技術引進水平以及中國大陸實際出現的盲目引進和重複引進技術的問題。其次,說明三資企業技術引進的各種方式,並將其基本分為「技術投資」和「技術轉讓」兩種引進方式。最後,分別就這兩種技術引進方式,分析中共對三資企業技術引進的審查過程,比較其相關標準及規定的異同和發展,同時說明在三資企業技術引進過程中出現的盲目引進、重複引進以及技術水平不高的現象及其產生原因,並特別就中共以「市場換技術」的策略和引進外商直接投資對國有企業進行嫁接改造的作法進行分析。
在產業結構及區位效果方面,首先從理論上探討了跨國公司對地主國產業政策的執行以及產業結構調整的影婆,並由之引申出跨國公司對地主國重要產業部門的控制、壟斷市場的可能性以及競爭和反競爭效應等問題。其次,有關跨國公司在地主國投資區位的問題,筆者簡單的介紹了西方學者所稱的跨國公司「區位效果」以及成長點理論和回浪效應理論。冉次,文中以中共幾個五年計畫中,外商產業投向所出現的問題為主軸,說明中共引導外資產業投向的政策及其轉變,並透過對中共1994年3月頒佈的(90年代國家產業政策綱要》以及1995年6月頒佈的(指導外商搜資方向暫行規定》及其附件(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的分析,帶出跨國公司佔有大陸市場以及兼併大陸國有企業的問題,並在後文中就大陸學者有關保護民族工業的爭論和未來中共外資政策的走向作了說明,同時論及中共有關《反不當競爭法》的制定目的及其不足之處。最後,則以中共加速東部沿海發展戰略輛以王建提出的國際大循環論,說明中共引導外商區位投向的政策以及吸引外商至中西部投資的相關措施。
在本文結論中筆者以英國學者鄧寧對跨國公司國際生產的類型及其策略目標為基礎,配合跨國公司理論進一步說明中共管制和引導跨國公司直接投資的政策與不同類型的跨國公司之間可能產生的幾個問題和值得商榷之處。
|
46 |
臺商投資大陸滬寧地區之DUNNING理論測試 / The Study of Taiwan's Investment Behavior in the Shanghai and Nanjing Area - An appication of Dunning's Model.鄧應儒, Teng, Ying J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共自1978年開始對外開放之後,吸引眾多外國商人前往這個全世界人口最多也是經濟相對落後的國家來投資。當然,臺商也在這些外商之中扮演著對中國大陸投資的角色。臺商的投入大陸市場,多少具有幾分神祕的色彩,為求了解其投資的進入動機及其進入模式的選擇策略,而做此論文研究。Dunning將跨國性企業到被投資國投資的進入模式選擇,基本上定義受到專屬優勢、內部化優勢和被投資國區位優勢的影響。專屬優勢一般多屬於企業本身具有的特質,如企業的規模大小、企業的多國經驗、和發展差異化的產品能力等;內部化優勢主要指的是合約性的風險;區位優勢則主要受到被投資國市場潛能、投資風險、和生產成本的因素影響。OLI模式基本上提出企業的進入模式選擇決策受到OLI因素所左右,各因素間彼此的交互作用,會決定出不同的模式選擇,並因此發展出理論的五個假設,並得到驗證。大陸從計劃經濟過度到市場經濟,一切的體制並不完善,從開放至今始終被各國投資者定義為具有高度風險的市場,但相對的,其具有12億人口的市場,對各國投資者也不失為一重要的投資誘因。臺商為進入大陸地區,也採取了各種不同方式的進入模式。本研究就臺商的投資行為,以Dunning的折衷理論加以驗證其實際的投資進入行為,在臺商的實際投資行為以理論的配合上獲得部份的支持。經由本文的研究,可對臺商進入大陸的投資行為有一大致的了解,以此論文希對後繼研究者有若干的貢獻。對我國提出建議。
|
47 |
影響台灣廠商直接投資於工業化國家或開發中國家之決定因素--以資訊電子工業為例 / The determinants of Taiwan companie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toward industrialized or developing countries: a case study of electronic industries劉桂芬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以往國內研究多國籍企業之對外投資,多以單一國家或特定區域進行探討,較少針對各國之間的區位選擇問題做全方面的研究。本文將針對我國主流產業之資訊電子工業廠商,其對外投資時所擁有的專屬優勢,及被投資國具備的區位優勢,依不同開發型態國家,進行各國之間投資區位選擇因素之探討。期以研究結果,供未來欲對外投資之台灣資訊電子工業廠商,藉以選擇最適切的投資地區,有效且經濟的利用資源。本論文利用2006年經濟部統計處「製造業對外投資實況調查」之資料(有效樣本計759家),分析2006年台灣製造業廠商,在總營業額、全年研發支出總額、當地所投資之行業、勞力密集度、資本密集度、當地市場發展潛力大、便利技術與技能之取得、利用當地最惠國待遇及優惠關稅、利用當地價廉充沛勞工,及配合國外客戶要求等條件不同的情況下,會傾向投資於何種開發型態的國家。本研究使用Probit迴歸模型,運用Eviews軟體設定計量模型實證,依據實證結果發現:廠商的全年研發支出總額越高,及為便利技術與技能之取得,會傾向往工業化國家投資;如廠商的勞力密集度越高,及為利用當地價廉充沛勞工,會不傾向往工業化國家投資。
|
48 |
首次公開發行決策--以台灣地區房屋仲介唯一上巿公司為例 / A case study--The IPO decision of the only-listed real estate brokerage company in Taiwan周素香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乃以到目前為止仍為台灣地區房屋仲介業中,唯一之上巿公司為例,探討其為了在競爭激烈的巿場中思考如何拉大與同業的距離,藉由相關理論與文獻,分析其本身之競爭條件後,選擇以申請公開發行成為上巿(櫃)公司為競爭策略。
房屋仲介業並非資金需求密集的行業,因此在一般人的觀念裡,申請公開發行、股票上巿(櫃)的主要目的為對外募集資金,對房屋仲介業而言似乎不那麼需要。但經由SWOT分析後,個案公司歸納出其若能成為上巿(櫃)公司,將有提升公司的品牌形象、增加合作伙伴、供應商及顧客的信任、增進重要員工的向心力及成為高經營效率的企業等優點,是拉大與同業差異化且利於長期發展的藍海策略;最後的結論與建議,則是上巿(櫃)後應可適度地以發行新股募集長期資金,並以其經營能力創造股東更大的價值及在不影響經經營權的範圍內適量地釋股,增加流動性。
|
49 |
外人來台直接投資-集中程度與影響因素之分析粘百豐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係以產業集中度指標為研究主軸,探討1961年至2000年外人來台直接投資集中度之變化情形,並藉由相關變數推測解釋外人來台投資之影響因素。本研究資料依據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所編印之「中華民國歷年核准華僑及外國人投資、對外投資、對外技術合作、對大陸間接投資、大陸產業技術引進統計年報」,分別選擇二十八個國家地區及二十七種產業作為研究對象。研究發現,外人對台直接投資的集中程度在國家地區別上有下降之趨勢,原因在於有愈多新的國家地區來台投資,且其比重提昇的緣故;而在產業別方面,集中程度則是呈現波動起伏的現象,原因是因為政府政策所形成的產業交替。此外,影響外人在台直接投資之決定因素為投資來源國的國民生產毛額。
|
50 |
兩岸直航對台灣航空業營運之影響以中華航空公司為例 / The Impact of Cross-Srait Direct Flight on Taiwan Airlines Industry ---- A Case Study of China Airlines Company李昭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1949年政府遷台後,直到1987年台灣政府開放大陸探親,兩岸人民才第一次有了正面的接觸,隨後在兩岸經濟不斷發展市場需求大增,兩岸有相同的語言及文化及大量的廉價勞工、豐富資源讓兩岸人民及台商不斷的提出三通直航的要求。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自2008年到2010年兩岸間航空政策對航空公司營運發展之影響,尤其是自第二次政黨輪替之後,五次江陳會對台灣產業之影響,再深度訪談直接參與直航政策之航空業者,分析中華航空公司自直航後營運成長為例,證實"直航"對台灣航空業之正面影響。
另外也以自2008年到2010年直航後3年,台灣產業變化為例,證實自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全世界航空公司不勘虧損紛紛裁員減薪,唯有兩岸航空公司因"直航"政策安然渡過金融危機,證實政府政策是直接影響一個產業興衰的主要原因。
|
Page generated in 0.026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