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 |
從意識啟蒙到創作轉折:日治時期新文學小說中的「戀愛」敘事研究(1920~1937) / The narrative of "Love" presented by Taiwanese new intellectuals during the Japanese ruling period溫若含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論析日治時期新文學小說「戀愛」敘事的變化歷程,探討作為新文學書寫者的新知識分子,基於社會啟蒙使命與個人意識解放之雙向追求的觀照視角,在小說創作間將具有現代性意涵的「戀愛」,由公領域議題漸次過渡轉化至私領域呈現的表述細節。「戀愛」作為新知識分子的書寫主題,在一九二○年代初期挾帶改造社會、拆家立族的鮮明目的性,以「新道德」之姿堂皇登入啟蒙話語的辯證場域,而新知識分子也藉由此一概念所指向的新式男女關係,發展出極具對話能量的種種表述形式,對臺灣社會的既往秩序進行挑戰與試探。隨著整體環境的改變,一九三○年代之後新知識分子筆下的「戀愛」,從戰鬥性的話語逐漸轉變為書寫者反視自身的可能向度,在敘事觀點由「他」到「我」、表述旨趣由公共議題到個人經驗的轉換之間,不僅呈顯出臺灣社會對現代性知識的接受細節,同時亦映現了新文學廣納各方影響後複雜多樣的發展可能。
|
222 |
企業於社群網路應用之研究 / An examination of social network on web 2.0 for enterprises陳孟榆, Chen, Meng 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Social networking for enterprises is the use of emergent social software platforms within or between companies to enable participants to rendezvous, connect or collaborate through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and to form online communities (McAfee, 2006). It provides a platform for participants to co-create social networks that permit the exchange and retrieval of relevant knowledge on a company-built platform.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of social network applications in different types of enterprises. We discuss the key factors for companies to develop their own social network using web 2.0.
Based on the classification of customizing products (Pine, 1993), this study uses multiple case studie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social networks such as service, marketing and collaboration to see how social networking on web 2.0 helps customize products for business benefits.
The findings of the study are that with different types of customizing products, the company will have a different focus in its value chain. We explored these differences by constructing a two-way model. Using the two-way model, our study separates the different types of products into four sectors: provider, listener, promoter and collaborator. The four sectors can describe the purpose of the product using the social network and gives advice that is relevant to similar types of companies.
|
223 |
台灣報社記者知識管理模型之研究--以財經線為例 / 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model of financial journalist in Taiwan newspaper office潘鳳儀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這篇論文的發想,主要來自三個原因,首先與研究者在政大新聞所學習、觀察到的經驗相關,開始對記者一職產生興趣,第二個動機是因應2008年9月時由美國雷曼兄弟公司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這場連動效應對美國與台灣報業所帶來的經濟衝擊,讓研究者開始思考報社記者如何面對職場上的挑戰。
最後,知識經濟(knowledge-base economy)下的個人必頇瞭解自己工作的內容以及生涯規劃,而非被動的依循著景氣循環而震盪,當面臨各種組織管理、環境變化帶來的嚴峻挑戰,對新聞工作者而言,若能發展出一套具差異化的個人知識管理模型(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model),勢必能保持在最佳競爭狀態,以適應目前宛如夕陽產業的報業環境。
因此,透過深度訪談及演講資料的蒐集,筆者首先提出四個個人知識管理的關鍵元素:「資訊處理能力」、「社交能力」、「個人認知能力」、以及「專業財經知識」,在結合記者工作流程後,整合出度訪談後的報社財經記者個人知識管理模型。
在第五章,筆者也提出另一個報社財經記者個人知識管理模型,這個模型的與前一個模型最大的差異在於筆者認為「個人認知能力」是最重要的一環,認清自己的定位,理解從事記者一職的意義在哪裡,否則,如果連自己都不清楚為什麼要選擇這門職業,那麼其實談再多的知識管理技巧、知識管理內涵,都是多此一舉。
此外,模型中所有關鍵因素都會互相影響,除了環境的因素會影響到個人之外,其實個人也可能(集結貣來並且也有能力)去對環境產生改變,尌像電影「蝴蝶效應」一樣,一個小小的改變,都有可能對報社、傳播環境漸漸地產生影響。
|
224 |
消費者購屋決策專家系統之研究張振煌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般購屋者終其一生可能僅少數幾次之購買機會,既無經驗可依循,對於本身之需求、偏好亦是模糊不清,甚至對於自己之負擔能力,亦僅能為一概括之估算。因此,本文透過文獻探討、個案分析與專家訪談擷取購屋知識,並系統化分析購屋知識,且以KnowlegePro為建構工具,建立一套購屋決策專家系統,以輔助一般消費者購屋。
本研究最後成果為建立一套購屋決策專家系統,而本系統旨在輔助消費者購屋,所以它能釐清消費者購屋的需要(如消費者適合什麼房屋)、澄清消費者不清楚處(如消費者不知如何選擇區位與類型)、找出消費者盲點(如每期貸款償還額過高)且能告知消費者的矛盾處(如坪數與價格相衝突時)等。
本系統乃是採取多階式的決策模式,並結合房屋物件資料庫、購屋貸款資料庫與房屋成交之平均行情資料庫,它會依消費者條件(如家庭生命週期、所得、購屋動機、家庭人口數等)、偏好與需求(房屋類型、坪數、價格、區位、居住品質等)、負擔能力(自備款與每期貸款償還額),協助消費者找到合適的房屋。而系統的運作是一動態的過程,即當使用者找不到符合條件的房屋時,系統會建議他修正某些條件,並且為消費者分析適合他的房屋屬性,使消費者能找到合適的房屋。
本系統可細分為以下十個次系統:購屋基本知識次系統、負擔能力次系統、類型選擇次系統、區位選擇次系統、坪數選擇次系統、房屋物件查詢次系統、市場行情查詢次系統、房價評估次系統、房屋屬性評估次系統、財務評估次系統。
本研究主要在建立整個購屋決策專家系統之整體架構,每個次系統之運作及分析方法,均可再深入發展與探討,而未來可將知識與程式分離,以建立知識庫,使知識易於維護與修正。
|
225 |
擴充先前知識以輔助資料發掘 / Extending Prior Knowledge for Data Mining林幸怡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資料發掘研究重點在於幫助使用者於眾多現存資料中發掘出隱含於其內而先前未知的可能有用資料。目前有三大主要研究派別:(1)類神經網路(2)歸納學習方法論(3)統計方法。由於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在於加入先前知識於資料發掘過程中,因此選用歸納學習方法論。歸納學習方法其內又可分為樹狀分類法,關聯分析法及概念樹導向歸納學習法,由於採概念樹導向歸納學習法所能處理的資料發掘問題種類較完整,其它二種歸納學習方法均著重於某一特定種類的資料發掘問題處理,因此,本研究針對概念樹導向歸納學習法做研究基礎,探討先前知識的種類及其運用方式,以期能增加資料發掘後的意義性。
首先從文獻中了解目前資料發掘領域的研究現況,從而由擴充先前知識的角度切入,利用企業法則、實體層次之一般化、集合化、聚集化等抽象化觀念、延伸之資料字典及經驗法則等先前知識得出更合適的資料以供資料發掘,並對於概念樹導向歸納學習法做適當的修改,提出研究架構。再以假想的學校資料庫,發展出一套雛形系統,驗証本架構的可行性。最後提出進一步的研究建議,以供後續研究參考。 / The research objective of data mining is to help users find previous unknown and maybe usable information from database. There are three ways to do this:(l)neutral network (2)inductive learning (3)statistics. Inductive Learning has three different ways: learning by decision trees, association rules and using concept trees.
Because concept trees approach to inductive learning can solve more kinds of problem, the other two ways just can solve one kind of problem, we choose using concept trees to be our foundation of this research. At the same time, we explore and discuss serveral kinds of prior knowledge and their applications. We hope that it can increase the semantics of mining results.
This thesis, first surveys previous research in data mining and discuss the prior knowledge that they included. Then, we propose our idea of extending and using prior knowledge including data abstractions (generalization, association and aggregation) in the extended entity-relationship model, bussiness rule, extended data dictionary and heuristics, in order to assist the process of data mining. A prototype is reported to prove our research architecture. Finally, some sugestion are given to future research.
|
226 |
市場導向、市場知識、行銷生產力與公司績效之關係 / Market orientation, marketing knowledge, marketing productivity and performance林佩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無庸置疑,任何企業面對激烈的經營環境時,皆會面臨來自內外部環境的挑戰,此時管理者應多關注組織的能力以期更了解周遭環境並採取適切反映,將大幅降低對企業的衝擊與傷害。
近年來市場導向概念越來越受遵從,被視為增進組織績效最重要的關鍵議題,能幫助管理者嗅出市場環境中的機會,以適時抓住機會;並感應環境中的威脅,以及時做出因應。然而從市場導向到績效產生間,必須透過其他功能之配合,故分析市場導向特性與定義後,本研究決定以市場導向為前置變數,再以市場知識與行銷生產力做為中介變數,衡量市場導向是否會透過中介變數對績效產生正向的因果關係。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的方式收集資料,以大陸台商高階經理人為主要填答對象,總計有效問卷回收64份,採用SPSS迴歸分析釐清其因果關係,得到以下結論:
市場導向對公司績效呈現正向關係
市場導向對市場知識呈現正向關係
市場知識對績效呈現部分正向關係
市場知識對行銷生產力呈現部分正向的關係
市場導向對行銷生產力呈現正向關係
行銷生產力對績效呈現正向關係
關鍵字:市場導向、市場知識、行銷生產力、績效
|
227 |
MBA初入職場所需之工作知能之來源 / The sources of knowledge and cabability a MBA needs at 1st career李宜恬, Lee, I-Ti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臺灣的MBA教育所收取的學生,並不若國外MBA教育強制要求一定的工作經驗才能就讀;又景氣不佳下,臺灣每年有為數不少欠缺工作經驗的MBA踏入社會,在第一份工作上力求表現。而MBA初入職場所需知識與能力往往與MBA教育所教授學生的知能有所出入,導致企業主多有反映MBA人才在知能的具備上不若預期。本研究探討初入職場的MBA執行守分工作時,所需的知能為何?又這些知能與MBA教育所著重教授的知能有何不同?且這些MBA初入職場所需知能的來源,與非MBA教育的人是否有所差別?
|
228 |
陳那現量理論及其漢傳詮釋 / Dignāga’s Theory of Perception and Its Chinese Interpretations李秋奉(釋仁 宥)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現量理論是談吾人認識過程中的直接知覺,唯識學派中,首揭此理論的是無著,而陳那(Dignāga, A.D.480-540)1承繼並加以改變,不僅把三量改為二量,也將現量的定義設為「離分別」。而其後繼發展,則由法稱宏揚開來,但是,眾所皆知,法稱與陳那的學說有別。到底陳那的主張是如何呢?《集量論》是陳那的現量理論的集大成,原本只有藏譯本, 2005年,在中國藏學研究中心與奧地利科學院合作下,發行Jinendrabuddhi(勝主慧)的《集量論注釋》(Pramāṇasamuccayaṭīkā,略為PSṬ)梵文本的第一章之校注本和轉寫版。依此本還原PS和 PS(V),對於研究陳那的學說是重要標的。但是,勝主慧是八世紀的人,是以法稱學說為主流的時代,他的某些解說是否忠於陳那是被置疑的。
相對於此,七世紀玄奘從印度回國,沒有帶來法稱的學說,卻在講授翻譯中,引入陳那的《集量論》的部分頌文。而能證明這些的,是玄奘、窺基、慧沼、智周一派的七~八世紀的著作。雖然,漢傳是以不同的語言表達,但是,當時能將陳那與無著等論典對比解讀現量理論,應該是有保留陳那的說法。至少沒有涉入法稱的學說。不過,由於漢傳保留無著、陳那兩個不同現量理論,所以,當時並行兩種學說;從圍繞於根、識和陳那不談根的差別等,但同樣主張緣現在境的「自正明了」、「非不現見,非已思應思」,就可以看出端倪。
因此,PS、 PS(V)、PSṬ和漢傳詮釋的比對研究,就存在發掘陳那現量理論的可能空間。不過,此中涉及廣泛,實無法以一本論文總此研究成果,僅能以此論為初步研究,以待來者,屬抛磚引玉的工程。
由於本論處理PS1.6-12屬於意現量的部分,對於五識現量無法給出全面的說明。以下分述六頌的內容:
根據PS1.6,包含三種:取色法等對境作為認識對象、對欲望等的自我認知,以及瑜伽行者所見。而且,從對欲望等的自我認知引出概念構想的了知也是現量,所以,有PS1.7ab提出。
接著,從PS1.8cd量和果之關係,指出量=果,揭開三分說的序幕;次說PS1.9a自我認知為結果,說明認識生起帶有兩種顯相,也就是自身的顯相和對境的顯相,對識的兩種顯相的自我認知就是結果。原因是PS1.9b所說,對認識的確定是認識必須具有行相。具有行相說明PS1.9c-d1所說對境顯相的事實,這是謀求瑜
1 這是根據E.Frauwallner,服部正明認為應修正為A.D.470-530 。Masaaki Hattori, Dignaga on Perception,being the Pratyaksapariccheda of Dignaga’s Pramanasamuccaya from the Sanskrit fragments and the Tibetan versions,Cambridge,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8,p.4註21。
伽行派和經量部共許:認識僅僅是指具有認識對象的顯相。理由是PS1.9d所說,認識是通過顯相被認識。最後,基於識體對識識本身的認知,依不同行相,於PS1.10提出三分,三者不離。但是,緊接於後,提出雙重行相PS1.11ab。即: 1. 對諸如色等認識對境而言,認識(一)都絶對具有認識對象的顯相和認識本身(一)的顯相; 2. 對認識對境的認識的認識而言,也會有與認識對境行相一致的認識(一)顯相和認識本身(二)顯相。
雙重行相說明後來的認識有以前消失的認識對境的顯相,證明認識有雙重性,也因為PS1.11c所說後時記憶的緣故,認識具有雙重行相並且必須是應被自我認知認識的事實。因為PS1.11d說有經驗才能記憶,沒被經驗就不會有對它的記憶,如同對色等的記憶一般。PS1.12則是針對自我認知提出認識是被另一個認識所經驗的反論,但是,按照這個說法,不儘因為於此認識還會有記憶,而出現無窮無盡的結果。而且轉移到另一個對境也會變得不可能,但是,一般認為認識轉移是可能的。所以,必須承認認識可以被自我認知所認識,而且自我認知就是結果。以上是根據PS和PS(V)的內容大要。
不過,按照PSṬ,除了逐詞解釋PS和PS(V)之外,並處理有關現量的問題回應。如以具有行相和自我認知來尋求得到經量部的共許,還有,對於三分,回應唯識所問,沒有區分之性質的認識,如何會有認識主體的行相等區分。以及在雙重行相中,以每個後來的認識擁有以前消失的認識對境的顯相來回應無相說,諸如此等回應,都可在勝主慧的解釋中看到。
漢傳的文獻中,除了《因明正理門論本》等因明論典之外,確實沒有整體的說明,散落各疏的文獻是需要結集整理,才能重建其要點。但是,散落諸說中,窺基一系顯然是著重於三分說,五俱意亦是重點,不過,相形之下,雙重行相就稍嫌勢弱。從內容差異來說,以「等無間緣」來說明意識的生起時,PSṬ是以自境所產生緊隨其後的色等剎那,作為助緣,才使意識產生;而窺基說識前後生不應理,而且遁倫《瑜伽論記》是指「同時無間,非前後無間」,因此,等無間緣,就有前後的一剎那,和同時無間之差異。此外,相同的部分很多,有被重視的一再提起,也有不被重視的一次說,所以,就不在此一一列舉。
總之,認識是要自己體驗的,這樣的過程是從五識到意識的構造,透過這樣的釐清,吾人應該可以在我們的認識中,留心我們在認識行相中所增加的分別,也可以發現我們認識的原初,那個離分別的現量。
|
229 |
高科技產業研發人員人格特質對知識分享意願影響之研究-以信任關係為中介變項 / Effects of Personality Traits on Knowledge Sharing in Taiwan’s High-Tech Industry R&D engineers -Trust as a Mediator許勝智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企業環境變化快速的今日,組織內部資源的管理受到了更多的關注,尤其是管理與創造知識資產的領域,什麼是影響組織內成員願意分享自身所擁有的知識的關鍵因子,是本研究所關注的議題。
以知識為基礎的新經濟時代,「人力資本」成為此波全球化最重要的競爭要素,人才憑藉著本身的創意與知識與其他人競爭,創意與知識改寫了過去依靠生產元素規模來取勝的經濟模式。然而,因為知識是存在於知識工作者的腦海中,唯有透過組織成員間的交流,將其所擁有的知識、經驗分享給他人,才能促進創新知識的產生,創造出組織競爭優勢的正面持續性循環,提升企業的資本與顧客資本,進而創造企業的核心價值,讓組織在競爭環境中常保經營優勢。有鑑於高科技產業已成為台灣與全球競爭的重要支柱,其產業又因市場環境變化快速、產品生命週期短,而具有重視研發與創新以及知識、技術密集度高等特性,故研發人員知識分享行為對組織競爭,尤顯重要。
本研究以台灣高科技產業的研發人員為研究對象,並回收有效問卷243份,透過結構方程式、相關分析與複迴歸分析將五大人格特質和信任關係對知識分享意願進行實證分析。研究結果發現,親和宜人性人格與開放學習性人格對知識分享意願具顯著的正向影響,組織成員對同事的信任感知程度亦對知識分享意願具顯著的正向影響,另組織中的信任關係在高科技業中的研發人員的人格特質與知識分享意願的間,具有部分中介效果。
|
230 |
策略聯盟與知識管理關聯性之研究─ 以管理顧問業為例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m Strategic Alliances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The Cases of Consulting Firms郭力綱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管理顧問產業雖然發展的歷史短,但是亦逐漸成形為一個熱門的產業。台灣的管理顧問業者雖然因為市場特殊性的關係,一直沒有出現世界級的管理顧問公司,卻也逐漸摸索、發展出自有的模式。也就是在資源以及市場有限的情況下,台灣的管理顧問公司大量的採用策略聯盟的方式,透過與其他顧問公司或是個人顧問的合作,來維持組織管理以及資源上的彈性。這樣的模式讓台灣的管理顧問產業得以生存,但是當多半以短期目的而結合成的策略聯盟為常態時,管理顧問業者無法透過這樣的模式同時提升自我的競爭力。
對於被歸類於「知識服務業」的管理顧問業而言,知識是最主要的競爭力來源,因此本研究希望透過以下兩個問題的研究,來給予台灣管理顧問產業一些實質上的建議:(1)管理顧問公司如何進行策略聯盟?(2)管理顧問公司採用策略聯盟與知識管理之關連性為何?希望不僅能夠給予台灣管理顧問業在執行策略聯盟時管理上的建議,更希望藉由研究策略聯盟與知識管理的關係,讓台灣的管理顧問產業在爭取生存空間的同時,也能一步步的成長。
本研究發現,台灣的管理顧問業者業者依照自身資源與能力的不同,會進行不同的策略聯盟,但由於產業的特性,許多的管理在單一的單位內時都不容易掌握,以致當範圍擴大至整個聯盟時更加難以控管;另外,對於管理顧問業者來說,策略聯盟的確是一個非常好的知識的來源,但是聯盟中難以對於聯盟產生的知識進行管理,以至於最後知識的有無仍然取決於聯盟內成員自身知識管理機制的有無以及良窳。
|
Page generated in 0.022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