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482
  • 458
  • 24
  • 23
  • 4
  • 2
  • 1
  • Tagged with
  • 512
  • 512
  • 257
  • 209
  • 175
  • 114
  • 113
  • 104
  • 104
  • 102
  • 92
  • 90
  • 66
  • 65
  • 64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91

知識屬性 網路關係與知識移轉關連之研究 / The research of the connection between Knowledge property /Networking relationship and knowledge transfer

陳世運, Shin Yun Ch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論文謫要 本研究是以合作網路觀點出發,探討不同的知識流通來源與知識屬性,並透過個案公司的研究與觀察,尋找出不同的網路類型。在不同的網路類型下觀察影響其網路關係的主要因素為何。並研究其知識移轉的介面及知識蓄積的方式。最後,分析知識移轉是否會導致知識創新。 本論文的研究方法是採個案研究法,共訪問了九家個案公司,經由事文獻資料的收集整理,以及個案公司訪問內容的分析,本研究得到以下的研究發現。 一、知識流通來源與知識屬性不同會影響網路關係 當知識流通來源為產業且移轉的知識屬性是內隱時,公司會以高層的主管、較廣的部門共同參與合作計劃的進行,並且彼此交流的資源種類較多。反之,當知識流通來為學術單位、研究機關且知識是屬於比較外顯性時,合作雙方參與的層級較低、較少部門參與合作計劃的進行,且雙方交流的資源較少。 二、知識流通來源與知識屬性不同會影響知識移轉 許多企業之間的合作,移轉的知識一般都比較內隱,尤其是與上游的設備供應商、技術提供者合作時,由於許多的技術較內隱,故無法單純地以書面文件資料移轉所有的內容,因此,常常需要有人員之間的交流、會議的舉行,以進行對談。當合作的對象為學術單位或研究機關時,由於合作的計劃內容比較偏向於基礎研究,且為技術成熟度較高,所以一般都以書面的文件資料或電子檔案做為移轉的介面。 三、知識移轉與研發投資會導致知識創新 公司除了從外界移轉所需要的技術與知識之外,公司內部還必須要長期不斷地投資在研發上,經由此反覆不斷地循環,才能真正地提升公司的能力,而導致知識的創新。 四、互補性資源是維持網路關係的主要因素 網路關係維持的因素包括了合作時雙方有高層主管參與、較多部門的共同參與、較多資源的交流,其中擁有合作夥伴缺乏的互補性資源是促使雙方形成與維持良好關係的主要因素。 五、網路類型不同會影響參與層級、參與廣度、交流資源豐富度 附載於生產網路的知識網路之參與層級為高、參與廣度為高、交流資源豐富度為多;附載於交易過程的知識網路之參與層級為高、參與廣度為高、交流資源豐富度為多,主要的影響因素為合作計劃的規模較大、且對個案公司的影響層面較大,且轉換成本很高;知識網路之參與層級為低、參與廣度為窄、交流資源豐富度為少,主要的影響因素為合作計劃的規模較小、且對個案公司的影響層面較少,且合作計劃的時間都較短。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9 第一節 研究動機 9 第二節 研究問題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5 第一節 知識管理相關文獻 15 壹、知識屬性 15 貳、知識移轉 17 參、知識流通 25 肆、知識創造 27 第二節 合作網路相關文獻 33 壹、網路定義 33 貳、網路類型 36 參、網路衡量方法 39 肆、網路關係的建立 44 伍、網路關係的維持 46 第三節 創新相關文獻 51 壹、創新定義及類型 51 貳、小結 5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5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5 第二節 研究變數定義 56 壹、知識流通來源 56 貳、知識屬性 56 參、網路關係 57 肆、知識移轉 57 伍、企業創新 59 第三節 研究方法 60 第四節 研究對象與資料蒐集 60 第五節 研究限制 61 第四章 個案介紹 63 第一節 旺旺公司 63 壹、公司簡介 63 貳、公司沿革 64 參、公司產品 66 肆、知識移轉 68 伍、網路關係 78 陸、知識屬性 84 柒、企業創新 85 第二節 上上公司 87 壹、公司簡介 87 貳、公司沿革 88 參、公司產品 89 肆、知識移轉 89 伍、網路關係 100 陸、知識屬性 104 柒、企業創新 106 第三節 福福公司 108 壹、公司簡介 108 貳、公司沿革 109 參、公司產品 110 肆、知識移轉 112 伍、網路關係 119 陸、知識屬性 123 柒、知識創造 124 第四節 陽陽公司 127 壹、公司簡介 127 貳、公司沿革 129 參、公司產品 130 肆、知識移轉 132 伍、網路關係 145 陸、知識屬性 148 柒、企業創新 149 第五節 統統公司 151 壹、公司簡介 151 貳、公司沿革 152 參、公司產品 154 肆、知識移轉 155 伍、網路關係 163 陸、知識屬性 166 柒、知識創造 168 第六節 宏宏公司 170 壹、公司介紹 170 貳、公司沿革 171 參、公司產品 173 肆、知識移轉 174 伍、網路關係 182 陸、知識屬性 186 柒、知識創新 187 第七節 達達公司 189 壹、公司簡介 189 貳、公司沿革 190 參、公司產品 192 肆、知識移轉 192 伍、網路關係 199 陸、知識屬性 203 柒、知識創造 204 第八節 積積公司 206 壹、公司介紹 206 貳、公司沿革 207 參、知識移轉 208 肆、網路關係 215 伍、知識屬性 220 陸、知識創造 220 第九節 邦邦公司 223 壹、公司介紹 223 貳、公司沿革 225 參、知識移轉 226 肆、網路關係 233 伍、知識屬性 238 陸、知識創造 239 第五章 個案分析與命題發展 243 第一節 知識流通來源與知識屬性分析 243 第二節 網路關係分析 245 壹、交流資源豐富度分析: 245 貳、參與層級分析 249 參、參與廣度分析 251 肆、網路關係維持分析 253 第三節 知識移轉分析 256 壹、知識移轉介面分析 256 貳、知識蓄積方式分析 259 第四節 網路類型分析 265 第五節 企業創新分析 270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271 第一節 結論 271 第二節 後續研究建議 274 文獻資料………………………………………………………………………… 277 附錄……………………………………………………………………………… 283 /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thesis wants to discuss that the difference of knowledge flow and knowledge property whether will have influences on the relationship of networking and networking type. Furtherore, hoping to analyze the knowledge innovation of the case study companies. The methodology of the thesis is by case study. There are nine case study companies in this thesis. The case study companies include computer companies 、IC manufacturing companies 、and IC design house in Taiwan. Through the gathering of local and foreign thesis 、periodicals、magazines、newspapers、books etc.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case study to get the important discoveries. There are five important discoveries in the thesis: 一、 The difference of knowledge flow and knowledge property will have influence on the relationship of networking When the knowledge flow is coming from the industry and the knowledge property is tacit , the cooperate company will send high level managers 、wide width of departments to involve the project of strategic alliance and the resources flowing between the companies are richer。 On the contract, when the knowledge flow is coming from the universities 、research institutes and the knowledge property is explicit ,the cooperate company will not send very high level manages 、and often just one department ,such as R&D department to involve the project of strategic alliance .Besides, there are very few resources flowing between the companies。 二、 The difference of knowledge flow and knowledge property will have influence on knowledge transfer When strategic alliance is industrial companies , the knowledge is more tacit .Especially the equipment and material suppliers、and the suppliers of technique. Because the knowledge is very tacit, it is not easy to transfer all the contents and knowledge by documents. So, it is very necessary to communicate by people face to face 、formal and informal meetings、and other communicating tools ,such as telephone 、e-mail、Veda conference etc.. 。 On the contrary , when the strategic alliance is universities 、research institutes ,the knowledge is more explicit . So it is easier to transfer knowledge by documents. There are two reasons why the knowledge is more explicit; one is because the knowledge from the universities and research institutes focusing on basic research. But these knowledge is not so high end comparing to foreign countries. The other reason is the case study companies are belonging to computer companies 、IC manufacturing companies、and IC design house , so the ability of R&D in their companies are very strong。 三、 Knowledge transfer from outside company and the investment of R&D will lead to the innovation of knowledge If companies want to have knowledge innovation ,it is a good way to get knowledge from outside companies 、universities、and research institutes .But because the environment is very dynamic ,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invest on R&D for a long time. Through the two ways to improve the R&D abilities will make companies' having leading abilities in the industry forever。 四、 Complementary resources is the main factor to maintain good networking relationship There are many good ways to maintain good networking relationship , such as high level manages and more departments involving the project and provide more different resources to your strategic alliacne's companies. But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is your own unique and complementary ability. So, if you hope your accompany will have loyal to you ,you must have the ability they don't have ,even other companies don't have in the same industy. That will make them embed to you。 五、 The difference of networking type will have influences on the level of involving managers 、the width of involving departments、and the richness of resources flowing between strategic alliance When the networking type is knowledge network embedded to product network ,the level of involving managers are high、the width of involving departments are wide 、the resources flowing between strategic alliance are rich ;When the networking type is knowledge network embedded to the transaction process ,the level of involving managers are high、the width of involving departments are wide 、the resources flowing between strategic alliance are rich. That is because involving the transaction of buying machine、material ,and the total amount of money is very high ; When the networking type is pure knowledge network (with universities、research institutes) , the level of involving managers are low、the width of involving departments are narrow 、the resources flowing between strategic alliance are few。
92

報社組織知識儲存與分享之研究

張文強, Chang Wen-chi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討論報社知識管理問題,將報業管理焦點從傳統的有形資產管理,轉移到知識資產管理。知識是一種重組織資產,可做為報社長期競爭優勢來源,並提升新聞品質。而報社組織知識是以個別新聞工作者平日累積知識為基礎,知識管理工作則在轉換與整合這些個人知識,使其超越個人層次,讓報社其他成員使用。不過由於知識具有本質與型式上的差異,因此,本研究將知識區分為外顯程序性知識,與默識兩種,分別討論其管理方式,前者包含外顯程序性知識、路線情境知識、報社組織情境知識,後者則包含默識程序性知識與後設認知知識。 經由以三家個案觀察報社,一家雜誌社為主,共二十六位新聞工作者深度訪談,以及相關內部資料蒐集分析後,本研究發現,現今報社並沒有建立制度化的外顯知識儲存機制,只有部份外顯知識被零散藏放在編採手冊、社刊、新聞剪報資料室,與報社相關書籍刊物之中。相對地,報社也缺乏系統化的默識分享機制,報社沒有建立師徒制,雖然若干管理作為具有知識分享功能,例如新聞改稿、比報工作、小組團隊劃分,但它們現今主要還是被當成報紙產製流程控管工具,未能充份發揮知識管理功能。 綜合以上討論,本研究進一步發現,現今台灣報業並未建立知識資本與知識管理觀念,仍以傳統人力資源管理策略間接處理知識問題,同時因為缺乏制度化的知識儲存與分享機制,所以與知識管理相關工作成效,往往因主管人格特質而異,新聞工作者不是主動、計劃性的進行知識學習,而是跟隨偶發新聞事件,進行事後學習。造成現狀原因除了新聞工作特性、傳統知識觀與報業結構性因素影響有關。
93

代工模式與創新能力關聯之研究--知識管理觀點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EM model and innovation capability

卓秋季, Cho, Chiou-J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電腦及其週邊產業,台灣是全球專業委託製造的重鎮。乍看之下毫不起眼的經營模式--代工,一直是台灣多數企業賴以為生的方式。從十多年前台灣的電腦工業萌芽以來,成本低、速度快,再加上產業結構完整,一直是委託製造的競爭優勢。以資訊硬體產業而言,近三年來代工所佔之比值為 66%、73 %、73.86%,且逐年增加中。近年來,台灣的 IC 產業亦走向晶圓代工之專業委託製造,所佔的比例亦佔 IC 產值 45% 以上,同時也不斷在提高。回顧整個台灣資訊電子產業之成長史,不難發現與代工息息相關。 為何我們能在成本快速的降低、不斷推出新產品呢?依據知識管理觀點,研究者認為台灣廠商必定在此建構了某種程度之專業與知識,如此才能在眾多的競爭者下脫穎而出。因此,本研究將以資訊電子及 IC 代工產業為主體,以知識管理觀點回答以下問題:代工類型分為那幾類?不同類型下之知識流通方式為何?累積之何種知識?以及對創新能力之影響?並希望能由台灣代工模式之發展歷程,提出其演化模式。 研究發現包括以下數點:1)代工模式除了以 OEM 及 ODM 劃分,可以由知識管理角度劃分為 「準整合型」、「合作型」、「寄生型」攻 「準買賣型」四種類型;2)代工買主之知識專精度及代工買主評估權重組合會影響代工之合作模式;3)代工合作是知識引入之重要來源之一;4)不同代工模式下,其知識流通介面及關係維持機制不同;5)不同代工模式下,因為知識流通方式不同,其蓄積知識類型不同;6)不同代工模式下,其蓄積知識類型不同;7)代工模式具有動態演化之現象。
94

連鎖服務業合作網路中知識移轉與擴散模式之研究 / The research about knowledge transfer and knowledge diffuce in Frainching service network

侯勝宗, Hou, Shang Tu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主要以合作網路觀點為出發、知識資源為本體,探討組織間與組織內如何進行知識移轉與知識擴散之相關學術議題。本研究以台灣連鎖服務業為例,藉由個案分析的探索性研究,深入訪問十一家知名連鎖業者,分析本國連鎖服務業者如何藉由與國外知識提供者的合作網路建構來進行連鎖總部的核心知識移轉;另外,並深入分析本國連鎖業者如何將移轉自國外的經營知識加以轉化,並藉由內部的連鎖網路體系將單店所需的作業性知識擴散至各連鎖店中。   本研究發現網路關係的強度與知識內隱程度會影響組織間進行知識移轉與組織內進行知識擴散的機制。當知識內隱性愈高時,組織間或組織內的知識移轉/擴散媒介愈以人、團隊等有機型式為主,其知識移轉/擴散時間較長;當知識較外顯時,則其以文件、檔案等機械型式為主要知識移轉/擴散媒介,其知識移轉/擴散時間較短。其次,本研究發現合作雙方的知識基礎差異程度(資訊不對稱)將影響彼此間的網路關係強度,當資訊愈不對稱,組織間/組織內愈以較緊密的網路關係(合資、子公司)來進行知識移轉與擴散,且由知識提供者來主導知識移轉與擴散;當彼此資訊愈對稱,組織間/組織內愈以較鬆散的網路關係(授權、代理、非正式交流)來進行知識移轉與擴散,且由知識接受者來主導知識移轉與擴散。   最後,本研究發現在不同的知識特質與連鎖網路關係下,連鎖服務業者應有不同的知識管理重點,其分別是:知識分散策略、知識外化策略、知識差異化策略與知識標準化策略等。
95

領導者知識創造能力之研究

王祥懿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面對劇烈變遷與複雜不確定性高的大環境,人們有可能感到茫然無助不知何去何從,此時需要領導者提供方向帶領追隨者前進。   領導者的主要功能之一,便是提供方向,指導追隨者前進,然而在此種動態複雜大環境之下,對未來的變遷無法預測的情境下,領導者不免也同樣感到無所適從,不知正確的方向為何,甚至本來就沒有所謂正確的方向可言。   領導者過去為提供方向所仰賴的知識,在今日有可能無法繼續適用,甚至某些知識會造成領導者思維上的障礙,必須予以揚棄;此外,領導者可能必須為當下的情境立即產生所需的知識。因此領導者知識創造的能力也日益受到重視。   領導者除了要有創造力,能提出不同的解決方式之外,更必須要有開放的心胸,因應環境的變化,不拘泥於過去既有的方式,進而必須要有兼顧知情意的智慧與通情達理的默會知識,對於衝突的知識知道如何判斷,對於人際的互動也能處置得宜,在適當的場合做出適當的回應。   本論文首先針對領導者在領導過程中所進行的知識創造活動進行討論,進而對於如何提升領導者知識創造能力提出建議,進而對不同情境下領導者如何運用知識創造能力作探討。在提升領導者知識創造能力上,除了強調技術能力的學習之外,更強調必須「由技入道」,進一步從領導者思維能力的修練與智慧的精進著手,促使領導者有足夠的智慧產生合適的知識,以因應變遷,進而駕馭變遷。
96

學習社群在電腦支援合作學習環境中的知識共構--以自然科學史為例 / Learning community constructing their knowledge of natural science history in a 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

吳佳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為協助學生發展更主動與合作的學習方式,透過「學習社群」(learning community)以共構知識,本研究運用以知識翻新(knowledge-building)(Scardamalia, 2002)理念為基礎所建立的數位學習環境—知識論壇(Knowledge Forum)—進行教學。研究目的主要在於探究學生如何透過數位學習平台以進行合作學習、並共構自然科學史知識。研究對象為修習自然科學基礎課程的大學生(N=42)。教學目標主要在幫助學生瞭解自然科學的內涵與歷史發展,並希望藉由知識分享與共構活動讓學生在平台上合作建構科學史。資料來源主要為:(1)授課教師和學生在知識論壇平台上的活動紀錄;(2)學生在知識論壇平台上的貼文與討論;(3)學生共構的科學故事;以及(4)學生對自我學習歷程的期末反思。資料分析主要透過:(1)描述統計—以計算學生在平台上所共構的科學史故事數目貼文數、回文數、與文章閱讀百分比等;(2)內容分析法—以分析教師如何營造知識翻新環境和學生如何發展對科學理論的理解;以及(3)史皮爾曼等級相關分析—以瞭解學生在知識論壇上的活動情形與期末反思強度間之相關性。研究結果發現:(1)以知識翻新原則為取向的課程設計有助於促進學生主動學習;(2)學習社群集體共構科學史可以促進學習者以較宏觀的視野看待科學史;(3)提供合作學習與知識翻新環境(即知識論壇平台)能有效幫助學習者共負集體合作的責任;以及(4)使用知識論壇平台有助於學習者進行更有效益的集體知識建構活動。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以供未來有興趣進行知識創新教學的教師之參考:(1)教師應適當採用彈性的課程設計、同時避免過度使用傳統劇本式教學,以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2)教師應讓學生學習如何面對較彈性、多元的學習內容,使其對某一學習主題可以有機會做更深層的理解;(3)教師應為學生營造知識共構的學習環境,協助學習者創建集體知識;以及(4)教師應善用電腦支援合作學習環境的相關工具以協助學習者進行知識共構與翻新。
97

知識經濟時代的品質管理 / Quality management of knowledge-based economy era

陳東賢, Chen, Tung Hsi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知識經濟」概念開始於90年代初期。「經濟合作開發組織」在「1996年科學技術和科技展望」的報告中,該報告認為以知識為本位的經濟即將改變全球經濟發展型態;知識已成為生產力提升與經濟成長的主要驅動力,隨著資訊通訊科技的快速發展與高度應用,世界各國的產出、就業及投資將明顯轉向知識密集產業,這些「以知識密集產業為基礎的經濟」簡稱為知識經濟。 知識經濟時代是顧客導向時代,以全球化競爭、創新、研發與累積智慧資本的時代。在這樣特質的時代裡,知識管理是知識經濟時代最重要的管理方向。討論知識經濟時代的品質管理時,『知識管理』的精神和作法是探討的主軸。所以如何在全面品質管理中加入知識管理的程序,包含知識的確認、知識的獲得、知識的發展與創造、知識的分享與移轉、知識的具體使用和知識的維持與剔除等重要要素,是知識經濟時代品質管理的重要課題。 品質管理從泰勒的科學管理、專業分工提出後,就一直為產業界所重視。隨著創新和知識經濟的浪潮,品質管理應如何在這波浪潮中繼續其功能,在所謂的新知識經濟時代,品質管理的手法與應用,又會以何創新的面貌,在企業中推行實施,創造出最高的價值,這是非常值得省思的的主題。也是這篇論文主要的研究原因和動機。 本論文由品質管理大師的理論著手,介紹全面品質管理的理論基礎、全面品質管理核心內涵、進而探討在知識經濟中的品質體系和管理模式。由傳統品質要求,進到知識經濟時代的品質系統建構。其中加入企業個案與作法,使實務與理論得以互相對照。 關鍵詞:知識經濟、顧客導向、知識管理、全面品質管理
98

透過知識翻新活動以提升國小學童對節能減碳概念之理解 / Effects of knowledge building activities on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conception of energy saving and carbon reduction

蔡佩真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究知識翻新活動對小學生節能減碳概念理解的影響。以知識翻新理論 (knowledge building) 作為教學核心理念,並以知識論壇(Knowledge Forum,KF)─電腦支援協作學習工具─來輔助與紀錄學生的學習。研究方法採個案研究法,研究對象為台北市某國民小學五年級某班學生(N=34),研究時程為一學年,課程以節能減碳為主題。資料來源包括:(1) 知識論壇上之想法討論與互動歷程;(2)知識論壇平台之溫室效應與節能減碳想法貼文;(3)節能減碳概念理解之測驗。資料分析包括:(1)以知識論壇的分析工具(Analytic Toolkit, 簡稱ATK)分析學生在平台上想法討論與互動的行為;(2)分析學生在平台上所發表的貼文內容之階段性發展,並將學生所討論的概念與環保署所提供的溫室效應與節能減碳國中教材進行比較,以檢測學生所提的概念之完整性與豐富度;(3)使用創造力概念的流暢性、變通性、獨創性、精密性等四個面向,檢驗學生共構的知識品質;(4)分析課程結束後所進行的節能減碳概念測驗,檢測學生在知識翻新活動下對節能減碳概念的理解。研究結果發現:(1)知識翻新教學有助於促進以「想法」為單位的學習與互動模式;(2)知識翻新的學習環境有助於學生共創豐富的知識;(3)在知識翻新的學習環境中,呈現學生的想法數量漸趨減少但品質漸趨提升的情況;(4)讓學生自己翻新知識以主動學習,相較於被動的學習方式,更有助於提升學生在科學學習上的成效。根據上述結論,本研究提出下列幾點建議:(1)教師應重視學生的想法;(2)教師應鼓勵以想法為中心的互動與學習;(3)教師應幫助學生發展創新知識的關鍵能力;(4) 教育相關單位在設計課程與測驗時,更應重視學生的深層理解;(5)教師在教學上應善加利用網路學習資源。 /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knowledge building activities on elementary students’ concepts of energy saving and carbon reduction. Knowledge building pedagogy and Knowledge Forum (KF)─an 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was employed in this study to document the process of students’ idea generation and development. This study employed a case-study design. Participants were a class of fifth graders from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Taipei (N=34). They participated in a natural science class for a year and the topic of inquiry was about energy saving and carbon reduction. Data sources included: (1) Students’ online discussion recorded in a KF database; (2) Student’s ideas about energy saving and carbon reduction; (3) Students’ final test about energy saving and carbon reduction. Data analysis include: (1) descriptive analysis using Analytic Toolkit (ATK) and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to document students’ interactive processes online; (2) qualitative analysis on the content of notes posted in KF; (3) content analysis, using the four aspects of creativitiy--fluency, flexibility, originality, and elaboration--to examine the quality of ideas generated by students; (4) learning assessment using the final comprehension test to evaluate students’ level of understanding about energy saving and carbon reduction in knowledge building environment. The main findings were as follows: (1) Knowledge building instruction was found helpful for supporting students’ work with “ideas”; (2) Knowledge building environment was conducive to knowledge advancement; (3) In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building, it showed the number of ideas was decreasing but the quality of ideas was improved; (4) Knowledge building environment was helpful for students to enhance science learning. Building on the findings, this study made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1) Teachers should value students’ ideas; (2) Teachers should encourage students to interact and work with ideas; (3) Teachers should help students develop capacity for creating new knowledge; (4) When designing instruction, it is essential to emphasize deeper understanding; (5) Teachers should make good use of the online learning resources.
99

知識管理對企業產品與製程創新影響之研究--以資訊科技與晶圓代工產業為例

方文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100

消費者商品知識與商品屬性對網路口碑效應之影響 / The effects of product knowledge and product attribute on e-WOM effects

陳慶緯, Chen, Ching W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Page generated in 0.031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