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110
  • 1050
  • 58
  • 26
  • 2
  • 1
  • 1
  • Tagged with
  • 1138
  • 1138
  • 461
  • 229
  • 228
  • 224
  • 208
  • 192
  • 188
  • 185
  • 163
  • 161
  • 144
  • 144
  • 143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31

台北地區高中職學生社會比較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 Social Comparison and Its Correlates among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pei

楊小惠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了解台北地區高中職學生社會比較行為之現況,並探討影響社會比較行為之相關因素;其次,探討社會比較行為與創意態度及學習行為之關係。 本研究之樣本為台北地區公、私立高中、高職學校一至三年級學生,有效樣本共計565人(男生265人,女生300人)。所採用的研究工具包括「社會比較動機量表」、「社會比較內容量表」、「社會比較對象量表」、「知覺教師教與學導向量表」、「創意態度量表」、「成就目標量表」、「學生學習偏好量表」及「激勵學習策略量表」等八種量表。研究中所使用的統計方法包括:皮爾森積差相關、卡方考驗、區別分析、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典型相關。 本研究之研究結果如下: 一、 高中職學生社會比較行為現況方面: 台北地區高中職學生,其較常使用自我評鑑與學習、自我改進及結盟等比較動機,同時喜歡針對情緒智力相關事物與同學比較。在社會比較方式,高中職學生不分年籍、性別、學校類別,在各項能力的比較上皆傾向使用平行比較;在假想情境中的比較則是傾向使用向上比較。 二、 性別、教師的教學結構與社會比較之關係 (一)男、女高中職學生社會比較行為之差異 不同性別的高中職學生,男學生在部分的社會比較動機(包括:自我破壞、自我顯揚)及內容(包括:外表印象、成績表現)的使用意願上,都顯著比女學生來得高。在社會比較方式上,則沒有明顯的性別差異,除了在個性比較方面,女學生比男學生較多人選擇作向下比較。 (二)教師的教學結構與社會比較行為之關係 教師不同的教學結構與社會比較動機及內容皆呈顯著之正相關,在比較動機方面,當學生知覺教師採用學習導向的教學結構時,會增進其使用自我評鑑與學習及利他主義等比較動機,但是當其知覺到是表現導向的教學結構時,不但會減少上述兩種動機,同時會增加其使用自我破壞的比較動機;在比較內容方面,兩種教學結構是較無差異的,都與情緒智力及外表印象等比較內容間有正相關。在社會比較方式上,教師的教學結構並沒有辦法區別出不同比較方式的高中職學生。 三、 社會比較與創意態度及學習行為之關係 (一)創意態度與社會比較行為之關係 創意態度的三項因素皆與社會比較動機及內容同樣是呈顯著之正相關,本研究發現,越不喜歡使用自我評鑑與學習之比較動機,且較少針對情緒智力之相關事物與同學進行比較的高中職學生,其對新觀念的產生較容易抱持消極的態度,且對新觀念及團隊創意會較不重視。 (二)學習行為與社會比較行為之關係 1. 社會比較動機與學習行為之關係 社會比較動機與學習動機、方式及策略之各項因素間呈顯著之正相關,本研究發現,越喜歡使用自我破壞及自我顯揚之比較動機的高中職學生,是較少使用精熟學習動機、合作學習方式及尋求同儕協助的學習策略,這也顯示使用這兩種比較動機,對高中職學生的合作學習的行為有較負向的影響。 2. 社會比較內容與學習行為之關係 社會比較內容與學習動機、方式及策略之各項因素間呈顯著之正相關,本研究發現,喜歡針對外表印象之相關事物與同學進行比較之高中職學生,其較少使用精熟的學習動機,也較少使用合作與個人的學習方式。 3. 社會比較方式與學習行為之關係 本研究發現社會比較方式與學習行為之關係為:學習動機是想要獲得高分,且在學習遇到困難不會向同學尋求協助之高中職學生,越有可能使用向下比較。 四、 高中職學生的性別、知覺教師的教學結構、創意態度及學習行為與社會比較動機、內容之間共可以抽出二組顯著之典型相關。 本研究依據上述之研究結果提出討論,並提出若干點建議供教育輔導工作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 The first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assess the degree of social comparison motives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pei. The second purpose was to investigate how students’ gender and their perceptions of the classroom goal structure related to social comparison motives. The third purpose was to study how social comparison motives influence personal achievement goals and motivated learning strategies for learning and learning preference. The Chinese versions of the Social Comparison Motives Scale (Helgeson & Mickelson, 1995), Attitude Toward Idea Generation Scale (Basadur & Hausdorf, 1996), Achievement Goal Measure (Elliot & Harackiewicwz, 1998), Learning Preference Scale for Students (Owens & Straton, 1980) and Motivated Strategies for Learning Questionnaire (Pintrrich, 1989) and two other scales constructed to measure the content and target of social comparison were administered to 565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from 11 senior high schools in Taipei. The results supported most hypotheses.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prefer to use self-evaluation, self-improvement and common bond as motives for social comparison. They also liked to compare their emotional and intellectual behavior with their classmates. There were som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males and females in overall social comparison motives and content. Compared with females, males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scores on self-enhancement and self-destruction scales. Male students compared more than their female counterparts on physical attractiveness and academic competence. The more students perceived their classroom goal structure to be learning focused, the more they perceived their social comparison motives to be self-evaluation and self-improvement oriented. The study also found that students' self-evaluation and self-improvement motives and intellectual and emotional content for social comparison were positively and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learning goal orientation, attitude toward idea generation, and academic help-seeking strategy use and preference for cooperative learning. However, students’ self-enhancement and self-destruction motives were negatively and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learning goal orientation, academic help-seeking strategy use and preference for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 students who scored high on self-enhancement and self-destruction motives also preferred competitive, individual ways of learning and learning via Internet.
32

日本年金制度改革之研究

蔡瑩潔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身處二十一世紀,老年人口的增加是全世界共同避免不了的趨勢,聯合國已發布「世界人口正以驚人速率老化」警訊,不僅是工業化的國家如此,發展中國家亦然,台灣的人口老年化亦將益趨明顯,值得我們重視這個問題。人口老化意謂著勞動力之供給下降、經濟成長率下降以及公共部門財政風險之問題。在資本主義的社會裡,雖然喪失工作能力的開始年齡是因人而異,但可以確定的是,勞工們如欲藉著勞動生涯中所賺取的薪資金額來抵抗其老後的生活支出,乃是相當困難的,因此大多數工業化國家會為老年年金制定法律,並予以強制執行。 日本於1980年代之前修正公共年金制度之重點皆放在提高保障水準,與擴大適用對象。然而直到1980年代左右,日本政府開始意識到自從1970年邁入高齡化社會後,全體國民平均壽命開始急速的往後延長,老年人口數急遽的增加,生育率也在不斷地下降。因此1980年代之後老年年金制度之改革開始小幅縮減。 1980年之後在日本老年年金制度改革史上,可以劃分為幾個具代表性的年代。1985年之改革著重的重點除了擴張年金保險之保障外,乃是在於將各自獨立運作之公共年金制度整合,設立一元化的基礎制度。將日本老年年金制度之結構導入第一層基礎年金加上第二層職業年金之模式,至今這樣的結構體系仍未有所動搖。 而1990年代老年年金制度之改革則完全是為了因應日本人口結構快速高齡化與少子化的社會背景,所做的種種努力,較消極的措施包括延後退休年齡、降低給付水準以及提高保險費率等。由於日本公共年金制度皆屬於隨收隨付制度,也就是現在所有的給付支出都是由收取現在工作世代繳納的保險費而來,因此,一切的改革都是為了使保險之收取與支出平衡所實施之措施。 日本實施老年公共年金制度已達60多年,亦已達成全民皆年金之理想,而其中可供我國參考之處頗多,亦真正達到保障國民老後退休生活之經濟安全無虞。反觀我國由於各界意見不同,除擁有高額保障水準之軍公教人員以外,至今未能通過任何一個老年年金制度的相關立法。然而任何一個現代化國家,都有必要建立一個社會經濟安全體系,以保障國民退休後生活問題。故本文冀望能夠透過日本歷年來的實施過程與經驗,年金制度之改革重點與制度最新之發展,對於我國老年年金制度之建立,作為一個參考方向與典範,能夠有所裨益。
33

已婚職業婦女與家庭主婦消費生活、社會活動之比較研究

陳小薇, CHEN, XIAO-W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的目的主要在探討已婚婦女是否會因扮演主角色組之不同:家庭主婦與職業 婦女,而在消費生活、社會活動方面有所不同;藉此了解已婚婦女是否且如何反映 出就業對婦女角色及地位的影響,並探討這種角色變遷過程中,所對照的不同實質 內容的生活風格。 由於經費與人力的有限,調查的範圍與對象,限定為目前與先生同住於大台北地區 ,且至少有一小孩就讀於市立國民中學之已婚婦女,先生就業狀況不得為無業、退 休、學生、務農。 採集體取樣法,從各行政區中總共抽出12所學校,再從每校抽出2-4 班級,全部發 給問卷,總共抽出998位學生的母親,最後收回有效問卷645份,計回收率為0.65。 問卷內容包括個人資料,覺知配偶對婦女角色態度之測量表,消費生活-消費金錢 來源、消費型態、主觀消費水準,以及社會活動參與-活動項目、類型、一起參與 對象。 統計方法包括SAS 套裝軟體CATMOD程式中的邏輯模型(LOGIT MODEL) ,與SPSSPC﹢ 套裝軟體ANOVA 程式中的共變數分析,最後在 5﹪顯著水準之下驗證假設,其中有 一假設不成立,即假設二:扮演不同婦女角色的已婚婦女,其社會活動的參與會受 到不同有關因素的影響。 因此經由分析與討論之後,得到的結論是:在消費生活方面,已婚職業婦女比家庭 主婦擁有較獨立的金錢來源,其中家庭財務多由自己或夫妻共同管理,每月先生給 予金額較低,每月可支配金額較高;消費型態較個人獨立且消費額較高,多花費在 運輸交通費、婚喪禮慶交際費、在外伙食費等,個人儲蓄較高,較常去超級市場與 餐廳消費。在社會活動參與方面,已婚職業婦女比家庭主婦,多參與旅行或野餐、 上館子、補習或進修、逛書店、參觀展覽、聽演講、聽演奏或演唱、聚餐及與先生 一起買菜等活動項目,活動類型多偏向休憩、文藝知識型,參與活動總項目數較多 。但在控制全家收入、教育程度、結婚年數、配偶對婦女角色態度等有關因素之下 ,上述情形有所改變,已婚婦女仍因扮演不同主角色組,而在消費生活、社會活動 方面有所差異的部份並不大,多是與工作有關;如進修或補習,與先生一起買菜, 婚喪喜慶交際費、在外伙食費、交通運輸與通訊費、儲蓄等項目個人獨立支出,以 及先生每月給予金額。發現已婚職業婦女除在每月先生給予金額較已婚家庭主婦低 以外,其餘部份,無論機會或金額,都要比已婚家庭主婦來得高。 此外,發現已婚職業婦女在消費生活之獨立消費型態,主要是受工作所得的影響, 其餘部份與社會活動的參與,主要是受全家收入與個人教育程度的正向影響,但全 家收入6-9萬元以上差異不大,且前者有大於後者的趨勢。已婚家庭主婦則主要 是受全家收入與個人教育程度的正向影響,但專科程度與大學及以上差異不大,且 前者有大於後者的趨勢。因此,扮演不同婦女角色的已婦婦女,在階級地位的認同 上,似乎有所不同,其中家庭主婦完全受全家收入的正向影響,個人高教育程度的 正向影響則也較弱。 故我們可以說,已婚婦女之消費生活與社會活動參與,只有與工作角色有關的部份 ,受不同婦女主角色之直接影響。其餘絕大部份,已婚職業婦女較受限於工作所得 、個人教育程度-個人社經地位,而決定其社會活動與消費生活;已婚家庭主婦則 較受限於全家收入-家庭社經地位,而決定其社會活動與消費生活。
34

臺灣工會運動策略研究(1987-1990)

邱天貴, QIU, TIAN-GU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在研究工會運動上,係採取另一種途徑,就是探討工會運動的策略,我們將它 的範圍限定在解嚴後,就是1987年至1990年之間。我們以這段時間來探討 工會運動的策略演變,是因為它正是工會運動的萌芽與興盛期,這是研究的最佳時 機。 工會運動的主要目標,就是謀求工會與會員最大的福利,其次才是尋求社會公義或 社會改革。因此,就策略的意涵而言,如何動員各項資源,調整與環境的互動關係 ,以達成目標,才是主要的重心。 於是,我們探討了以下各面向: 一.工會本身的組織因素; 二.外部環境的影響作用; 三.策略管理及策略選擇;及 四.工會運動策略的發展過程。 工會運動的目的,就是希望以集體力量來獲取勞方之最佳利益。而策略就是為了解 決此一利益問題。 我們獲致的結論,認為隨政治開放、勞動意識昇高、經濟高度發展及社會多元化交 互激盪下,工會採取的策略亦隨時間演變而調整。
35

中國大陸社會變遷研究(1978-1987)

賴添喜, LAI, TIAN-X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共第十一屆三中全會於一九七八年召開,會中標明了中共未來的走向,即中止政治 鬥爭,全心推行經濟建設。目標是大幅度地提昇生產力,並調整一切同生產力發展不 相應的管理方式、活動形式及領導模式。經過長時間的摸索,在全力發展生產力的共 識下,中共終於召開「十三大」,並提出了「初級階段論」,確定了經濟改革的必要 性。在經濟改革的過程之中,不可避免地導致大陸社會結構的變遷。此外,中共政權 的合法性,是來自於共產主義意識形態;在社會變遷的過程中,也對共黨意識形態造 成衝擊;中共可能的相應措施,是採取社會控制的強制手段,或是藉由再社會化過程 ,來重新詮釋意識形態的內容? 本論文的主旨即在,探討(1)1978-1987年之間,經濟改革對社會結構的 影響,以及大陸社會結構的變遷。(2)社會變遷與意識形態的互動關係。本論文的 提要如下:第一章為緒論,包括研究源起,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章為社會變遷理論 ,包括社會概念的釐定,社會變遷的方向與類型。第三章為大陸社會變遷(上),包 括對大陸城市,農村及經濟特區等社會結構的探討。第四為大陸社會變遷(下),從 社會行為變項來探討大陸結構的變遷,範圍包括規範與文化體系,人格體系及社會制 度等。第五章為意識形態與社會變遷,包括意識形態概念的界定,中共意識形態的核 心價值,以及意識形態與社會變遷之間,可能的互動關係。第六章為結論。
36

社會福利支出與財源之研究

蘇文麒, SU, WEN-G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實施社會福利已蔚然為世界潮流,尤其以歐洲國家的社會福利措施最為完備;開發中 國家亦以此為社經發展的目標。我國經過快速的經濟成長與社會變遷,政府對於社會 福利亦逐漸重視,遂引起從事本文的興趣,本文共分六章十六節如下: 第一章:緒論。內容為本文寫作動機,研究方法及遭遇的困難。 第二章:社會福利的基本概念與發展。共分三節。 第一節:社會福利的起源及發展,旨在正本清源,探討社會福利的本質。 第二節:社會福利的概念與意義。 第三節:社會福利的反省與面臨的責難。 第三章:社會福利支出與財源,共分三節。 第一節:社會福利支出模式,分全民性福利模式與選擇性福利模式。 第二節:公共部門與私人部門在社會福利的角色。 第三節:社會福利支出的財源。 第四章:社會福利支出的比較研究。 第一節:社會福利支出與經濟成長的關係的理論。 第二節:社會福利支出與經濟成長的實證。 第三節:社會福利支出的趨勢分析。 第四節:開發中國家的社會福利支出的比較。 第五節:社會福利支出膨脹的原因分析。 第六節:社會福利的展望。 第五章:我國社會福利現況的檢討。 第一節:我國社會福利現況的檢討。 第二節:我國社會變遷分析。 第三節:我國社會福利支出分析。 第四節:我國社會福利經費來源的探討。 第六章:結論。
37

蒙古社會婦女地位之研究

吳慧麗, WU, HUI-L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由於受到婦女運動的影響,研究各種社會文化中的婦女問題成了學術界矚目的 題材。蒙古,其自然環境與內地迥異,所發展出的社會文化深具獨立性與特殊性。本 論文便嘗試從婚姻、政治、經濟與社會等角度,來探討十二、三世紀間蒙古游牧社會 中的婦女地位。 本論文共分六章,十三節,約七萬字。各章次序如下: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對象 、宗旨、方法及參考資料。第二章,蒙古婦女的婚姻地位,說明蒙古的婚姻型態及配 偶制度。第三章,蒙古婦女的政治地位,說明蒙古婦女參與政策制定、后妃監國攝政 的情形,及婦女在軍事上的表現。第四章,蒙古婦女的經濟地位,說明婦女的工作、 在家計上的重要性及財產權。第五章,蒙古婦女的社會地位,說明婦女在社會規範與 道德觀念下的角色,法律上的對待及宗教上的活動。第六章,結論。
38

論成吉思汗言行功業的社會文化意義

張人傑, ZHANG, REN-JI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從動態的、內在的觀點來看成吉思汗的功業,是饒富意義而能促進吾人對十三世紀蒙 古社會文化之認識。 成吉思汗和其族眾,挾極有限之兵力,以過人的機智勇毅而橫掃歐亞大陸,其原因、 背景何在?其社會文化基礎如何呢? 吾人嘗試剖析其思想信仰,瞭解其有一套二元化(或雙重性格)的意識型態為其征代 大業的原始動力,既嗜求現實利益,也在心理、思想上得到滿足。 在激烈動盪的大時代中,成吉思汗和蒙古傳統社會,如何在龐大而多元複雜的文明和 社會中自處呢?成吉思汗以武力改變了舊世界,更以睿智使其本位社會文化和各族社 會文化相互調適,開創了一個昌明的新世界。
39

達倫道夫的政治社會觀

許國賢, Xu, Guo-Xi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簡介達倫道夫的人與事,及其理論體系的發展,同時勾劃本論文的主要架構 設計。 第二章:分析達倫道夫有關工業社會和社會和社會衝突的理論,並敘述達氏對帕森思 功能理論的批評。 第三章:檢討達倫道夫對現階段西方工業社會之問題,尤其昃有關新自由和生活機會 的探究。 第四章:比較馬克斯派社會理論與達倫道夫之社會理論的異同,並對相關的政治社會 理論做省察。 第五章:回顧各章的主要論點並提出結論。
40

德國長期照護保險法制之研究

卓俊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民國八十二年九月底,台灣地區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有 1,485,200 人,佔總人口之7.09%,已達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所訂的 高齡化社會指標;迄至民國九十三年二月底,老年人口已增加到 2,099,944 人,佔總人口的9.29%,印證了我國人口結構正邁向快速 老化。人口結構的變遷,加上工業化、都市化之高度發展所導致家庭 形態的急遽轉變,以及女性勞動參與率的提高,再再都衝擊著家庭或 個人對於衰老、傷病、殘障者所導致照護需求之支持功能,照護需求 隱然成為疾病、老年、職災與失業之外另一嶄新型態的生存風險! 同樣因面臨人口結構改變、家庭形態變遷以及社會安全體系內在 壓力而於一九九四年毅然開辦第五大社會保險-「長期照護保險」 (Pflegeversicherung)之德國經驗,對於尚未建立兼具綜合性與連續 性長期照護體系與機構設施,乃至於服務人力猶感不足且尚欠缺制度 化財源機制的我國而言,實有足堪借鑑之處!本篇論文即以德國長期 照護保險法制作為研究對象,研究範圍及於該國長期照護保險之立法 例、法制史以及社會背景環境等。如前所述,本篇論文之目的乃在檢 視德國實施長期照護保險之制度經驗,希冀藉由此等外國法制之比較 研究,提供我國未來規劃長期照護體系之立法與政策參考。 本論文共分為八章,思考脈絡上可以概分為四部,首先提出問題 (第一章),繼而探討德國法制(第二章至第六章),次則觀照我國現 況(第七章),最後回應問題(第八章)。其中,德國法制之探討部分 係先從制度肇建之初的經社背景、法制現況、討論沿革以及立法經過 等經驗事實著手(第二章),然後分由基本原則(第三章)、保障範圍、 法律關係(第四章)、組織與財務(第五章)、給付及支付制度(第六 章)等面向切入,次第呈現德國長期照護保險制度之全貌。順序安排 上先談制度的基礎思想,界定被保險人範圍與保險人組織、財務,然 後由點而面,開展給付與支付制度之層級化規範秩序以及主體間的法 律關係。 經由此等外國經驗之比較研究,本論文認為德國經驗給予我國以 下啟示:一、勇敢回應社會結構變遷的挑戰;二、以「社會保險模式」 處理長期照護的財務問題;三、組織分權、專業分工與實施社會自治; 四、抑制成本、控制品質並追求效率競爭;五、改造歧視家庭照顧者 權益的社會安全制度。而德國長期照護保險制度的建制與成功運作, 適可確證社會安全體系的合法性及可行性。雖然社會安全制度面臨經 濟體系中人口與社會結構之變遷,受限於日漸惡化的經濟局勢,必須 配合不同的經濟與社會情況進行調整,以提升其效率並確保財政上之 穩定性;惟經由德國實施長期照護保險之成功例證,我們應當更有理 由相信,社會安全制度(特別是其核心的社會保險制度)確實有其發 展遠景,明日的世界,周延的社會安全制度仍會如過去一般佔有舉足 輕重的地位!

Page generated in 0.028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