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
立體道路設施穿越私人土地空間使用權取得有關問題之研究黃至羲, HUANG, ZHI-X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用地取得乃為推動任何建設計畫之基礎條件,如何以「侵擾最少」、「費用最省」
的方式取得需用空間之使用權,乃為立體道路建設上之重要課題。
本研究首由空間權及相關補償理論之回顧,建立本研究立論之基礎理念;其次針對
現制徵收公共工程用地所生問題之癥結加以析述,同時從法理面、財政面及行政面
之評估發現:空間使用權制之運用於立體道路路權取得上,較之傳統土地徵收方式
確有其適當性。因此,本研究乃引介分析國外有關公廿設施穿越土地部分空間之權
利取得法制,同時於檢討我國相關律法之未週延處後,分別針對空間使用權取得模
式、補償法則,又其配合調整法規第三方面之重要課題加以研議,此中除指出「區
分地上權」應足為我國空間使用權制之最適權利類別外,並研擬其於運用上所生侵
權補償之計價法則,兼而提出建立區分地上權制所應配合增修訂法規條文之建議。
最後,則將本研究之推論過程予以歸納,據以指出立體道路建設採區分地上權制取
得路權時,所應考慮調整之方向如下:
(一)從速修改土地徵收有關法規,納入「權利徵收」觀念。
(二)妥適規範區分地上權之補償辦法,並賦予當事人得尋求法律救濟之管道。
(三)從速修改都市計畫法及公共法等相關規定,以使道路與建物得以立體分層使用
。
|
12 |
班群空間幼稚園學習區規畫之研究-以台北市永安、新生、健康國小附幼為例楊欣怡, YANG, HSIN-Y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瞭解三所臺北市班群空間幼稚園規畫之理念,分析學習區規畫的原則、運用現況及影響,瞭解三所臺北市班群空間幼稚園進行學習區規畫所遭遇到之困擾、滿意度、解決之道。就研究結果,試擬具體建議,供國內幼教經營者在幼教空間規畫、幼教老師規畫學習區之參考。透過實地觀察、訪談與綜合問卷資料回答研究問題,茲將研究結果與討論做成以下結論,並提出具體建議,給予此三所班群空間幼稚園、未來參與班群空間幼稚園教師規畫學習區之建議,國內幼教經營者、及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本研究結果如下:
1. 臺北市三所班群空間幼稚園學習區規畫多符合五大向度、六大原則,其中以「冷硬」、「柔和」、「低活動性」、「教育性」、「開放性」、「統整性」最具代表性,值得學習,唯「干預」、「隱退」向度可再加強。
2. 五大向度與六大原則可作為規畫學習區之基礎檢核依據,而班群空間幼稚園裡較難兼顧「低活動性-高活動性」向度。
3. 規畫班群空間幼稚園理念包括:規畫教師協同運作的空間,幫助幼兒合作學習,藉由班群空間將教學豐富展開出來。
4. 班群空間幼稚園規畫學習區理念包括:符合孩子興趣、豐富學習區情境、尊重孩子自主選擇,打破班級間的隔閡,其學習區的運用方式大致符合規畫理念。
5. 班群空間幼稚園學習區規畫之原則包括:將「動靜、乾溼」分離、以「孩子喜好」為主,結合「學習區與主題教學」、符合「幼稚園課程課程標準、多元智能」。
6. 三所班群空間幼稚園皆善用班群空間彈性,使用90~85公分矮櫃區隔,展現空間的可見性及學習區的可能性、多樣性。
7. 三所班群空間幼稚園規畫學習區各具特色,與其園所規畫學習區理念及園所教學特色有關。
8. 三所班群空間幼稚園所教師皆具有高度教學自主權,園所依教學模式與園所特色,規畫多樣化、豐富性的學習區。
9. 班群空間幼稚園規畫學習區之現況與經驗:最難於布置的是科學區、木工區,最易於布置的學習區是視聽區、益智區、美勞區。器材設備最難於維護與管理的學習區是娃娃家、美勞區。最易於維護與管理的學習區是圖書區、視聽區、益智區。
10. 班群空間幼稚園內最值得推薦規畫的學習區為積木區、其次為益智區。
11. 班群空間的設計,增加學習區器材取用的方便性,刺激教師思考空間的運用與安排,提升教師專業能力。
12. 班群空間幼稚園規畫學習區所遭遇的問題:開學初購買設備不適合幼兒使用,新成立時較缺乏充實的教具,初次任教於班群空間幼稚園教師,需花費較多時間、人力。
13. 四成教師認為噪音問題會影響教學,超過五成的教師體認到班群空間噪音干擾教學問題,認為應該互相體諒,避免高活動量於班群空間內進行。
14. 教師對於園所的公共空間滿意度、對於所任教的班級空間滿意度、對於自我規畫學習區之滿意度均達八十分以上,顯示教師認同班群空間的理念,並致力於營造環境與教學相輔相成的教學理想。
研究建議:
壹、對此三所班群空間幼稚園之建議
一、班群空間幼稚園值得設置。
二、班群內應注意降低噪音干擾教學,可藉由增加吸音設備、預先溝通協調班際間的動靜態活動,降低聲音對教學之影響。
三、設置學習區類別應以適合園所需求為主。
四、思考學習區的形式與規畫理念,妥善運用每寸空間。
貳、對幼教老師、國內幼教經營者之建議
一、班群空間幼稚園需配合協同教學需求而設計。
二、在有限的班級空間內,新手教師可從規畫積木區、益智區先著手。
三、班群空間內較缺乏高活動性之學習區,教師應善用社區及戶外空間,增加孩子大肌肉活動。
四、建立空間管理系統機制。
五、教師需再次思考私密區之重要性及音樂區使用之時機。
六、科學區是多數教師認為最難布置之學習區,園所可逐年添購科學領域教具,幫助幼教老師在規畫科學區經驗。
七、園所進行學習區規畫以園所理念為前提,輔以教師團隊的合作,發展各園所特色之使用學習區模式。
關鍵字:班群空間幼稚園、學習區規畫
|
13 |
香港、澳門在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後對條約和政府間國際組織權限的變化雷震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香港和澳門為非國家行為者,在英國和葡萄牙的統治下都享有部分的對外事務權限。兩地分別確定在1997年和1999年重新回到中國的統治下,然在過渡期間,中英、中葡都瞭解到國際聯繫對香港、澳門未來發展的重要性,在「聯合聲明」與「基本法」中明確規範在回歸中國統治下的對外事務權限。整體而言,香港、澳門特區的國際地位在過渡期間有所提昇,但日後應會在框架內穩定發展。 / 中華民國台灣的國際空間本質上不同於香港、澳門的對外事務權限,但都有深深受北京影響這個共通處,特別是在馬英九政府主張和對岸談判解決國際空間的情況下,香港、澳門的對外事務權限對我國有其參考價值。本文試著去分析和北京協商解決我國國際空間的利弊得失和預測將來可能的發展,期望能為這領域帶來一點建樹。 / Being non-state actors, Hong Kong and Macau enjoyed some degree of external autonomy under British rule and Portuguese rule respectively. The PRC Government resumed the exercise of sovereignty over Hong Kong in 1997 and over Macau in 1999. During the transition period, the PRC along with Great Britain and Portugal realized the international links were crucial to Hong Kong and Macau. And both “Joint Declarations” and “ Basic Laws” provided that the 2 SARS ‘will enjoy a high degree of autonomy, except in foreign and defense affairs which are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Central People’s Government.’ Overall, the international status of the 2 SARS expanded amid this process and would be stabilized in the future. / ROC (Taiwan)’s international affairs are essentially different from Hong Kong’s and Macau’s external affairs. However, they have one thing in common, which is that they are all strongly affected by the PRC. Ma administration advocates expanding ROC (Taiwan)’s international status via compromising with the PRC on it’s international status. In this case, I think we can learn a lesson from the 2 SARS’s experience. In this thesis, I managed to analyze the positive and the negative impacts of the negotiation with Beijing and predict the likely development of ROC (Taiwan)’s international affairs. I hoped I can make some contribution to this field of research.
|
14 |
《金瓶梅》空間書寫中的性別權力關係 / 《Jing Ping Mei》Relations between Gender and Power in Writing Space賴彥伶, Lai, Yan L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張竹坡在〈雜錄小引〉中對「立架」作過專門論述,從中可以看出他所說的「立架」就是作者對於小說中空間結構的安排與佈局。在全書的批點過程中,張竹坡更是再三提醒讀者注意小說的空間結構,要求讀者從空間結構關照小說的脈絡,因此,從空間切入將使我們更清楚掌握小說組織型態。首先以西門府為出發點,研究人物以府內人物為主,府外人物為輔,分章節來探討小說空間書寫中的性別權力關係。而以西門慶大宅第的居室空間為例,分別舉了廳堂、廂房及書齋,藉此說明不同身分、經歷的女子們在家族聚會、賓客酒宴時的權力關係。接著,探討和密閉起居空間相對的後花園,後花園的半開放性或全開放性展示與滿足了世情的窺探,空間的多變化性也使得情欲的逾越增加了人情世態的糾葛、性別權力關係的複雜。又西門宅院不可能完全隔絕外面世界,進一步討論西門宅院外的空間與性別權力的關係,看這些煙花柳巷的青樓女子、尋常人家、貴婦如何在有限的環境中延伸無限的空間可能?最後,因為圖像與文字的媒介不同,前人又指出《金瓶梅》繡像畫工不僅僅是單純依回目作畫,而是有意識的再詮釋、再創造,所以,再獨立一章節探討繡像空間與隱喻性別權力。 / Zhang Zhu-Po has specific statements about “architecture” in the <Za Lu Xiao Yin >, what he said about “architecture” is the arrangement and deployment of space by the author in the novel. In the whole commentary, Zhang Zhu-Po reminds readers repeatedly to pay attention to spatial architecture of the novel, and request readers to see the layout of the novel from spatial architecture. Therefore, we could deal with the organization of this novel clearly if we approach from space view. Firstly, starting from Ximen Mansion, characters inside building lead and ones outside building assist,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x and power by segmenting the chapter and section. Take the space of rooms in Ximen Mansion for example, including living room, bedroom and reading room, to demonstrate the power relations with different status and experience women in the family party and banquet. Secondly, explore garden which is relative to closed living room. Semi-open or fully-open garden satisfy the prying eye of the human beings. The variety of space makes lust go beyond and increase the complex entanglements of the way of the world and gender power relations. Besides, Ximen Mansion could not completely cut off from the outside world, further discuss outside the Ximen Mansion and gender power relations to see the red-light district of brothel women and ordinary people and how the Lady extends infinitely in a limited environment space possible? Finally, because images and text are different media, previous people pointed out that “Jing Ping Mei” engraving people not simply only engrave by chapters but conscious reinterpretation and recreation, so one independent chapter explore it.
|
15 |
利益與服務的雙向拉扯:宜蘭縣醫療資源發展研究 / Tug-of-war between earnings and charity: developmental research of medical resources in Yilan County張雅涵, Chang, Ya H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宜蘭縣人口數據以及醫院、診所與藥局的資料,試圖瞭解宜蘭縣醫療資源分佈的狀況,並利用GIS統計地圖的方式呈現。
研究結果中發現,宜蘭縣內醫療資源的分配尚維持在配合舊有的⼈口分佈上,資源分配的狀況並未配合⼈口分佈的改變,以至於如冬山鄉、五結鄉人口數緩慢上升,但相應的醫療機構如診所、藥局並沒有隨之增加。醫療資源的分佈雖然過度集中於宜蘭市與羅東鎮,但透過政府的力量,偏鄉地區如大同鄉、南澳鄉仍存在少數的診所、藥局。若將宜蘭縣的醫療資源分佈搭配人口數據來看,不管是所有年齡層,或針對老年人口,各村里間差距並不大。另外,又以醫療生態系統來看,診所或藥局或朝向醫院集中,形成一以醫院為中心的醫療生態體系。
醫療需求對於人類來說,是增加存活機會、延長壽命的一大要素,人類健康的程度、壽命的長短也與其所擁有的醫療資源多寡有關,醫療需求對於人類俱有一定的重要性;因此,在醫療資源發展愈趨充沛下,更應該審慎評估醫療資源分配的狀況。
|
16 |
國家權力與空間建構─以陽明山地區為例(1895-1966) / State Power and Space Construction-As a case of YANG-MING-SHAN(1895-1966)吳亮衡, Wu, Liang H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空間作為國家拓展權力的重要媒介,相當具有研究意義,不同政權對於同一個空間內所進行的諸項建設,則會反應出統治者的政治性目的。
陽明山,作為最靠近首都的自然環境區,在日治時期結束以前已經成為以休閒觀光為名、台灣總督府展示統治成果的重要地點,戰後在國民黨政府的建構下,陽明山成為黨國菁英進駐的空間,又在1950年代白團、美軍顧問團、革命實踐研究院以及1966年中山樓落成後,陽明山被塑造為「反共復國指揮司令臺」,也反映出戰後國民黨政府由「軍事反共」轉為「精神反共」的歷程。
本文以陽明山地區(包含士林、北投、陽明山)作為研究的空間範圍,將可突破過去研究者僅針對個別區域或是單一組織的侷限性。此外,以日治時期的臺灣總督府以及戰後的國民黨政府作為研究對象,檢視這兩個具有現代國家統治技術的政體是如何利用「空間建構」以及「空間意象」,來達到社會控制以及推展與國家權力相符合的意識形態。
本文將從「空間建構」以及「空間意象」的角度,檢視陽明山地區歷經跨政權的洗禮,究竟產生了哪一些可以「被看見」的改變,又如何透過宣傳、教育或是由國家權力刻意營造出來的氛圍,建構屬於「感覺上」的空間意象,企圖提供另一種國家統治地方的研究案例。
|
17 |
教師教學研究空間規劃之研究-以桃園縣國民小學為例薛芳芸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探討桃園縣國小教師教學研究空間,分析教師教學研究活動與學校空間的關係,解析教師教學研究空間規劃的理念與現狀,做為未來學校規劃之參考。研究方法分為三個部分:(1)問卷調查以桃園縣52所國小教師為對象,瞭解教師教學研究活動的現狀、教師教學研究空間使用感受、教師教學研究空間使用情形、對未來教師教學研究空間的需求;(2)觀察以6所桃園縣國小為對象,以行政區域、班級數與創校年代作為選取依據,瞭解目前教師教學研究空間規劃現狀及使用情況;(3)訪談以觀察的6所學校為對象,利用開放式問題探析在教師教學研究空間的使用情形與教師教學研究空間的困境兩大主軸上,6所國小教師教學研究空間規劃理念,與教師教學研究空間的規劃、管理維護、使用上的問題、使用情況、對未來教師教學研究空間規劃的建議。蒐集工具包括問卷、訪談表、學校平面圖、錄音機與數位相機。在資料分析上,觀察與訪談部分以描述性的方式記錄,佐以圖片說明;問卷調查結果則以次數百分比、算數平均數、多變量變異數分析、單因子變異數分析、Cochran Q考驗、卡方考驗。研究結果如下:
一、教師教學研究活動的現狀:(一)教師經常進行的教師教學研究活動依序為作業批改、正式小組討論及網路資源學習與搜尋。(二)兼任行政教師最常進行的教師教學研究活動為網路資源學習與搜尋,科任與級任教師則是作業批改。(三)約六成的教師把多數的課餘時間投入教師教學研究活動。(四)投入九成課餘時間在教師教學研究活動者以女性教師、級任教師為最多,民國80年以後創校的學校教師投入九成課餘時間在教師教學研究活動者多於民國80年以前創校的學校教師。
二、教師教學研究空間的使用感受:(一)教師大致同意學校提供的教師教學研究空間能讓教師覺得教師專業被尊敬,並能增進、滿足以及吸引教師使用。(二)民國80年以後創校的學校教師更認為學校所提供的教師教學研究空間能滿足教師需求。(三)男性教師、民國80年以後創校的學校教師、將九成課餘時間投入教師教學研究活動的教師更認同學校所提供的教師教學研究空間能讓教師覺得專業角色被尊重。(四)民國80年以後創校的學校教師、外校年資在五年以內的教師更認為學校所提供的教師教學研究空間能增進教師教學研究表現。(五)男性教師、兼行政教師與科任教師、民國80年以後創校的學校教師更認同學校所提供的教師教學研究空間能吸引教師使用。(六)教師對圖書館(室)的滿意度最高,最肯定整體教師教學研究空間的設置位置。(七)民國80年以後創校學校的教師在辦公室的空間大小、教室教師區的設置位置、圖書館(室)的設置位置及空間大小、教材製作室的空間大小等五方面的滿意度較高;外校年資5年以上的教師在辦公室的設施功能適用度、會議研討室的設置位置及空間大小、設施種類數與設施功能適用度等五方面的滿意度較高。
三、教師教學研究空間的使用情形:(一)教師經常在辦公室進行或認為適合進行的教師教學研究活動是作業批改、正式小組討論與教材編擬。(二)除作業批改與教材編擬外,兼行政教師在辦公室也常進行或也認為適合進行網路資源學習與搜尋,科任教師是教具製作,級任教師則是正式小組會議。(三)教師在教室的教師區經常進行或認為適合進行的教師教學研究活動是作業批改、教材編擬、課業輔導。(四)除作業批改與教材編擬外,級任教師在教室的教師區也常進行或也認為適合進行課業輔導;低年級教師在教室的教師區亦常進行或也認為適合進行教具製作。(五)教師在圖書館(室)經常進行或認為適合進行的教師教學研究活動依序為專業閱讀、網路資源學習與搜尋、正式小組討論。(六)專業閱讀是各職務與任教年級教師在圖書館(室)經常進行或認為適合進行的教師教學研究活動。(七)教師在會議研討室經常進行或認為適合進行的教師教學研究活動是正式小組討論、專題演講與非正式團體的專業會談。(八)除正式小組會議與專題演講外,低、高年級級任教師在會議研討室也常進行或也認為適合進行的教師教學研究活動為非正式團體的專業會談,中年級教師則是影片欣賞。(九)教師在交誼廳經常進行或認為適合進行的教師教學研究活動是非正式團體的專業會談、正式小組會議與影片欣賞。(十)教師在教材製作室經常進行或認為適合進行的教師教學研究活動是教具製作、教材編擬與網路資源學習與搜尋。(十一)教師常使用的教師教學研究空間依序為辦公室、教室的教師區與圖書館(室)。(十二)兼行政教師與科任教師常使用教師教學研究空間依序是辦公室、圖書館(室),級任教師則是辦公室、教室的教師區;中高年級教師常使用的空間依序是辦公室、教室的教師區,低年級教師最常使用的空間是教室的教師區,其次才是辦公室。
四、教師教學研究空間設置與附屬設施的需求:(一)辦公室最需設置辦公空間與儲物空間,最需要的附屬設施為電腦、電話、教師用桌椅、影印機與印表機。(二)教室最需設置辦公空間與儲物空間,最需要的附屬設施為電腦、教師用桌椅、印表機、辦公櫥櫃與電話。(三)交誼廳最需設置生活空間與會議空間,最需要的附屬設施為沙發與茶几、開飲機、電視、冰箱與電話。(四)教材製作室最需設置儲物空間與辦公空間,最需要的附屬設施為電腦、印表機、影印機、教師用桌椅與會議桌椅。(五)學校應設置的教材製作室的數量依照學校規模而有所不同。
五、教師教學研究空間的困境:(一)教師教學研究空間規畫上有經費不足與空間受限的困擾。(二)教師教學研究空間管理維護上遭遇經費、人力與教師使用習慣的問題。(三)教師教學研究空間使用上有儲物空間不足、距離過遠與空間種類不足情況。
根據文獻資料與研究結論,提出幾點建議做為教師教學研究空間規劃之參考:
一、對教育行政單位的建議:(一)重視教師教學研究空間的規劃。(二)學區的劃分應考量學校設立的規模。(三)改善民國80年以前創校之學校的教師教學研究空間。
二、對學校行政人員的建議:(一)教師教學研究空間規劃應考量各空間特性。(二)教師教學研究空間規劃考量職位及任教年級的差異。(三)應善用學校的空餘教室。(四)附屬設施的選用應符合經濟性的原則。(五)教師教學研究空間應與學校其他空間有效配合。
三、對學校教師的建議:(一)教師應積極參與教師教學研究空間的規劃。(二)善加利用教師教學研究空間。
四、對未來相關研究:(一)在研究對象上,可深入探討標竿學校之教師教學研究空間的使用情形。(二)研究內容上,未來可深入探討物理條件與教師教學研究空間滿意度的關係,朝向更整體的方向解析教師教學研究空間使用情形及滿意度。同時可細分各種不同的辦公室規劃方式在教師教學研究行為與滿意度的差異。(三)研究方法上,未來應以長時間觀察各類教師教學研究活動的進行,以深入瞭解各校教師整體教師教學研究空間的使用情形。
|
18 |
步行者空間認知對空間選擇影響之研究─以台北西門徒步區為例董娟鳴, Tung, Chuan M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步行者在都市環境之移動與空間選擇行為,是規劃者長久以來在進行都市空間規劃與分析之重要課題。其中,對步行者行為的了解,更是進行都市空間分析的重要課題。一般來說,步行者的活動行為與空間選擇,會受環境資訊與過去空間經驗等認知之影響,步行者在複雜的都市空間中活動時,如何在環境中進行空間選擇?在空間選擇時,步行者對空間之認知狀況,又會對其空間選擇產生什麼影響?則是一個有趣的課題。
然而,過去探討步行者空間選擇之相關研究,極少全面探討空間認知對個體空間選擇產生之影響,故本研究之目的,在探索步行者空間認知結果,如何影響其對空間選擇意願。本研究以台北市西門徒步區為例,將步行者之空間選擇分為活動點選擇、找路判斷與路徑選擇三部份,分別運用理論歸納、訪談與探索性因素分析(EFA),建立步行者空間選擇影響因素後,再運用結構方程模式(SEM),探討步行者對空間選擇影響因素及影響關係,將步行者“空間認知”對其空間選擇之影響關係進行呈現。
研究結果顯示,個體空間認知結果是影響個體空間選擇意願之主要影響因素,其對步行者活動點選擇之影響為間接影響,對步行者路徑選擇之影響則為直接影響,而個體空間認知結果包含了個體找路判斷認知結果與地區環境資訊認知結果兩部分。
在步行者找路判斷之影響因素方面,影響個體步行者找路判斷之因素,分別為地區環境資訊因素與個體空間熟悉因素;其中,地區環境資訊因素為主要影響因素,地區環境資訊因素並對個體找路判斷同時具有直接與間接之影響。
此外,在影響途徑方面,步行者於活動點選擇時,空間認知結果會透過影響地區環境對步行者之吸引,間接影響個體逛選偏好,而個體逛選偏好則對個體活動點空間選擇之意願具有直接影響。而在步行者路徑選擇時,空間認知結果會直接影響步行者之路徑選擇意願,而地區活動吸引亦會透過直接影響個體空間認知結果,間接影響步行者路徑選擇意願。
關鍵字:步行者、空間認知、空間選擇、找路 / Pedestrian movement has been analyzed by urban geographers and environmental psychologists from the mid-1960’. Particularly, spatial choic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patial movement to researchers. Researchers in the past studies have assumed that pedestrian spatial choice can be viewed as the result of utility-maximizing behavior which pedestrian have full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It was argued that this assumption may not reflect the real behavior. Because pedestrians do not behave with full information. The lacks of full information open the way for cognitive behavioral approach to understand the spatial decision-making process of pedestrians.
The aim of this article is to explore how the spatial cognition affects an individual pedestrian’s space choice behavior. The empirical study is conducted in the Shi-Men pedestrian mall in Taipei city and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SEM) is used to obta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ividual spatial cognition and space choice behavior. The results are shown as follows: First, spatial cognition affects the pedestrian route choice directly but affects stops choice indirectly. The pedestrian spatial cognitive outcome directly affects the environmental attractiveness of stops, the environmental attractiveness of stops directly affects the individual shopping preference and the individual shopping preference directly affects the choice desire of stops when pedestrians choice stops in pedestrian mall. The environmental active attractiveness of stops directly affects the spatial cognition and the spatial cognitive outcome directly affects the desire of space on pedestrians route choice. Spatial cognition includes two parts: one is wayfinding cognition and the other is local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cognition. Second, the factors of pedestrian wayfinding include the degree of difficulty of wayfinding, the local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nd the individual familiarity of space. Among these factors, the local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is the main factor of pedestrian wayfinding. Pedestrian wayfinding is influenced by direct factor as well as indirect factor of the local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Keywords:Pedestrian, Spatial choice, Spatial cognition, Wayfinding.
|
19 |
北二高對北部區域空間發展影響之實證研究黃茹偵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交通建設就短期而言,能夠作為政府經濟政策之工具,而以長期來看的話,交通建設的興建完成將改變地區的空間基本結構特性,促成地區間相對競爭能力的調整,北二高的建設投資,在建全交通網路及改善地區可及性的同時,亦將影響北部地區土地之發展與潛力型態。北二高自民國82年開始通車以來,車行交通量逐年增加,已成為北部區域發展的主要動脈之一,明顯地與中山高速公路北部路段共同架構起整體北部區域之交通網路,通車至今已逐漸影響北部區域空間結構的發展,故本研究以北二高建設前後沿線人口及產業在空間分布上之變化,探討北部地區整體空間結構的變遷,檢視北二高對沿線地區帶來在空間上的重分配效應及時間影響效應,進而據以推擬未來北部地區之空間發展情況。
本研究透過事前事後分析方法、空間分析及統計迴歸分等方法,研究分析北二高建設前後之戶口普查及工商普查統計資料,探討交通條件改變下,影響空間發展之課題,爰此,主要研究結論與建議有:
一、 分析北部地區空間結構變遷後發現,整體台北都會區沿交通網路呈現「帶狀」發展,在人口的部分,成長情形大致呈現波段式往南推延,產業部分,仍以台北市為主要發展中心,但由原「一極集中」的情形,逐漸轉變為多個核心帶的發展。
二、 北二高交流道對周圍地方發展有增強效應,其影響圈域大致在5公里的範圍內,雖因各交流道點位本身條件不同而造成附近地區有不同發展情形,但亦可確定北部地區的空間發展有朝高速公路沿線收斂集中的現象,在空間分布上,地方發展呈非線性趨向交流道集中。
三、 本研究最終建構之空間影響模型為負指數函數模型,此模型可解釋交通改變及時間效應的影響,為地方發展空間影響的因果模式。由模式結果分析發現,人口與產業在空間上之發展,除受到交通條件如中山高及北二高交流道位置影響,亦受到距都會區中心及各地方發展中心之影響,在空間分布上受到遞遠遞減的影響效應,且其彼此間具交互關係存在。
|
20 |
索忍尼辛小說《癌症病房》權力與空間研究 / Study of power and space in A. I. Solzhenitsyn's novel “Cancer Ward”呂正山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俄國作家索忍尼辛在其文學創作生涯中,以不凡勇氣對抗蘇聯體系聞名於世,並因對俄羅斯文學精神價值的延續而榮膺1970年諾貝爾文學獎。過往對於索忍尼辛的研究受到冷戰政治語境的限制而有所侷限,然今日觀之,其創作中雖有許多對於蘇聯體制的直接指涉與批判,但其中的藝術內涵與永恆價值仍值得文學研究者深究。具有高度自傳色彩的小說《癌症病房》以作家曾罹患癌症並奇蹟痊癒的經歷寫就,該作品雖是以癌症病房為背景,但延續作家在創作中對於蘇聯的批判傳統,文本呈現權力、空間與個體的深刻互動:權力透過種種規訓手段對個體加以馴化,個體則透過不同方式對權力進行抵制,權力關係在兩者的積極互動之中成形;空間成為權力施展與個體抵抗的場域,以及反映個體權力之消長等多重角色。本論文主要分為三個部分:首先是以傅柯的權力理論分析小說中所存在的規訓權力;接著以傅柯的異質空間理論和巴赫金的狂歡化理論析論癌症病房同時亦為一抵抗場域,並分析小說中個體的抵抗形式及其意義;最後續以異質空間理論,分析小說中病房外的其它空間在喻示個體權力之升沉所具備的意涵。
|
Page generated in 0.051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