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
漫遊與女性的探索──李永平小說主題研究黃美儀, Wong Mei Ye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馬來西亞僑生自六O年代以來開始赴台留學,至今已有四十餘年,期間也出現多位活躍文壇的作家,成績斐然。從早期的潘雨桐、林綠、陳慧樺、王潤華和李有成,到中青兩代的商晚筠、李永平、張貴興、鍾怡雯和黃錦樹等。他們之中有的目前定居台灣從事創作,屢獲各大文學獎,成績令人矚目。這些具有馬華背景的作家都已逐漸形塑了自己的一套獨特的創作風格和書寫筆法,值得論者研究。無可否認,馬華旅台作家成為台灣文壇值得注意的現象,可惜至目前為止馬華作家和作品未能在台灣文壇引起評論熱潮,一直以來只有零星評論散見於報刊雜誌。就如王德威所言,即使「擺在當前台灣文學本土至上的脈絡裡,(馬華作家)的地緣論述必然見外於主流聲音。」(王德威2001a: 13)
現今後殖民理論蔚為風潮,馬來西亞曾經是葡萄牙、西班牙和英國等歐洲國家的殖民地,數百年來由殖民母國統治,至一九五七年獨立後方脫離殖民統治。屬於馬來西亞文學的馬華文學 應可算是後殖民文學,但馬華文學的情況事實上更為複雜。一般後殖民主義用以考察東西方之間的殖民文化關係,使邊緣文化得以重新認識自己,檢討甚至重建自己的文化前景。對馬華文學而言,其邊緣性是多重的,面對國境內的馬來文學,以及強大的中國文學,馬華文學都有其邊緣位置,使之成為極佳的後殖民理論研究對象。
首先,馬來西亞華人在國家歷史、政治和文化上位處邊緣,祖先早年遠渡重洋,從中國到達馬來西亞。其次,旅台馬華作家又選擇離開馬遠赴他地播散文學的種子,漂泊離散,似乎仍在汲汲營營尋找地理和心理定位。馬華作家的邊緣和離散經驗表現在文學作品上,就形成了豐富的文學意涵。這麼多馬華作家和評論者都選擇了台灣作為他們文學創作和發表的園地,其中有些甚麼文化歷史或政治上的因素;我們該如何看待這批新興的馬華作家;他們在中文文壇上又具有甚麼意義?這些其實都是亟待開發和研究的新領域。
李永平可說是研究上述議題的極佳例子。李永平一九四七年出生於東馬古晉市。生於馬來西亞獨立的前十年,他見證了殖民時代與獨立時期馬來西亞緊張的政治局勢。生在多元種族的婆羅州,李永平對種族間的衝突和敏感氣氛也有深層體會。李永平的祖先從大陸遷居馬來西亞,而李永平從馬移居台灣,從他身上可看見離散和漂流的特性 。
目前在台灣研究李永平的論者仍不算多,而且研究以短篇論文居多,至目前為止尚無碩博士論文以李永平為研究對象。短篇論文礙於篇幅,問題探討往往只停留於局部討論而無法有系統研究作家所有作品,或更仔細深刻地研讀不同年代作品所可能蘊藏的不同的意義。
閱讀過李永平小說的讀者都會發現,他的小說總是反覆吟誦著幾個主題,特別是女性和漫遊兩個主題。這也是筆者寫作本論文的旨趣所在。從女性主題開展將觸碰到性迫害、色情行業、母親形象、觀音形象等幾個層面。而漫遊主題則會涉及空間和時間等問題。而李永平作品中又是否存在後殖民性?放棄馬來西亞國籍定居台灣的他終日強調漫遊 ,又呈現了怎樣離散美學特性?這些豐富的小說意涵都等待讀者進一步探討和研究。本論文對漫遊和女性兩大主題尤感興趣,因此此兩大主題將成為本論文的研究重點。
本論文擬定研究方向,打算探討以下問題,企圖作較深入而有系統的討論:
(一)漫遊空間的塑造與漫遊者的意義
閱讀過李永平的小說的讀者,應該會對《海東青》以降的小說中的漫遊主題印象深刻。李永平到底為何漫遊?如何漫遊?他如何營造自己的漫遊文體?他的兩部重要小說《海東青》和《朱鴒漫遊仙境》中的台北究竟有些甚麼特質?這些都是本論文欲探討的問題。此外,本論文也將討論李永平塑造的漫遊者具有甚麼特別的涵義。筆者擬探討波德萊爾和班雅明筆下漫遊者的特別涵義,再討論李永平的 人,企圖勾勒出三位作者處理漫遊者特質的異同。
(二)時間和空間的處理
漫遊將無可避免涉及時間與空間的問題。本論文擬探討李永平如何打造他小說中場景的時空,以契合他的漫遊主題。台灣的朱天心也是另一位以書寫漫遊著稱的小說家。本論文也將探討二人在書寫漫遊主題上的異同處。李永平和朱天心筆下的人物都喜歡在台北這個發達都會中漫遊,究竟其中有無蘊含一些特別的涵義?這些都是本論文要處理的問題。
(三)女性及其相關議題
李永平小說中不斷出現一些情節和意象,如色情行業、性迫害、母親形象、觀音形象等,這都成為李永平小說中重要的象徵與意涵。這些情節和象徵都從女性主題延伸而來,並且形成豐富的意象和內涵,值得論者逐一分析論述。
|
42 |
音樂的時空感與視覺的連結--電視中音樂的完形作用初探吳宗儒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的研究動機來自於一般的電視觀賞經驗。「電視」這樣一個如此貼近我們日常生活的媒介,所提供給觀看者的並不全然是一般生活當中視覺以及聽覺的再現而已。在部份電視節目當中,觀看者有時也能感受到這控制的斧鑿痕跡,會注意到音樂的存在似乎與畫面有些不相宜,亦即會發現耳朵所聽見的與眼睛所看見的電視內容,似乎有點矛盾或者不協調。
因此,本論文由音樂的基礎:「聲音」的物理特性開始討論,藉由文獻分析,可以瞭解,「受一定音樂樂理規範」的聲音,也就是音樂,能對人的生理系統產生激發作用,並且由於生理狀態的改變,音樂進一步還能引發人的基礎情緒反應。而在情緒反應產生之後,本研究認為,藉由音樂「形式作用」與「內容作用」的過程,可使人產生一個可變動的審美結果。而此不固定的審美結果,參考了認知科學「音樂流等於潛意識流」的說法,本研究認為,這是一種完形現象。
而電視這種媒體,同時給予影像以及聲音兩種訊息來源。本研究認為,音樂和影像都能分別給予一種完形感,而當兩者因為來源相同而必須整合為一個完形的時候,就有可能產生不協調的情形。而本研究假設,造成不協調的可能因素之一,便是兩者的時間線索與空間線索不一致。為此,本研究以特殊設計的電視短片,對十位志願受訪者進行深度訪談,從回答當中,得以驗證了當電視短片中的畫面與音樂所包含的時空線索不一致時,可產生如「時間感覺被破壞」、「明顯感覺不協調」等負面觀感。因此,影音的時空線索,應是決定電視中音樂與畫面協調與否的關鍵因素之一。
|
43 |
漢賦中的「中心」與「四方」書寫及其文化意涵研究陳婉儀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漢賦「中心」與「四方」之書寫中,賦家反覆鋪寫「中心」與對「四方」,除了賦文體本身的頌美功能外,實有遠古以來的原始思維在其中作用著,並經由長期的積澱而成為集體的記憶。此集體記憶在漢賦中反覆不斷作用,並在不同賦家的反覆運用之下,成為一種漢賦空間書寫的敘述程式,更影響漢代之後的賦家書寫空間的敘述模式。本研究中以漢賦為文本,並結合空間理論以及人類學、神話學等相關學科的研究成果,以考察賦文書寫方式及其文化意涵。思考在漢賦書寫中關於「中心」與「四方」方位之敘述與中國方位文化的關係。
而漢賦中的方位書寫,除人類空間意識的作用外,還有上古自先秦以來中國傳統方位觀念的傳承與漢代思想文化及其「天人合一」的特殊性在其中作用著。漢賦透過四方書寫建構一個苞括宇宙的空間世界,這個書寫的結構表現不僅僅是「物理空間」的展現,更是作者「心靈空間」的映照。作家對於空間的想像與誇飾,是因為受到感性思維所驅動的心靈空間圖式,該圖式也反映出人類對於空間世界的渴求與好奇。
|
44 |
虛擬實境在加強空間能力學習之研究陳采穗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空間能力被許多智力理論學者認為是人類智能的重要因素之一,並且認為此能力的高低與抽象思考、數理、科學、繪圖能力…等有密切的關係。此外,空間能力可激發空間創造力,並延伸到其他的領域形成獨特的創造力。本研究嘗試將虛擬實境技術應用在加強國小高年級學童的空間能力上。首先,依據學者對空間能力的研究及虛擬實境技術的特性,開發一套可以加強積木旋轉能力的三度空間物體操控軟體。在針對國小高年級學童進行二週的訓練之後,採用前後測的方式驗證此虛擬實境三度空間物體操控軟體的學習成效。最後再以問卷調查的方式,分析此軟體對受試者學習情況之影響。
整個軟體經過規劃、分析與設計、實作及應用等階段後,以前測及後測的得分作單因子共變數分析。統計結果為:MSTR/MSE=4.4416 > F0.05=4.0980,表示接受本研究所開發之三度空間物體操控軟體訓練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其積木旋轉能力有顯著的增強。
|
45 |
釜山市都市成長與空間結構變化之研究 / A Study on the Urban Growth and Spatial Structure Change of the City of Pusan鄭鎮京, Jeoung, Jin Gyeo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是從都市成長過程的觀點來討論釜山內部空間結構之變遷。釜山在1876年開港,並具備了日據時期都市之形態。後來由於1945年的光復與1950年的韓戰,使都市空間結構起了變化。在此時期急速的人口增加及1960年代後數次的經濟發展計劃,帶動了釜山急速的都市化,另外由於此地出現跟釜山的地形條件相異的都心區位的偏在,再加上因國家政策的變化與都市成長而使土地的供需不均衡,結果使釜山產生了低成長。
本文以空間結構的多種因素,來觀察此種釜山都市成長的過程。釜山初期的空間發展,是由於都心區位的偏在與背山臨海的地理條件,則釜山的空間結構,以海岸地帶及中央路的沿邊為中心,發展成為帶狀的形態。但因釜山的大都市化,使都市各種土地利用出現了多機能及多核化的形態。然而商業機能的空間分布是從單核結構的帶狀型,隨著居住地域之擴大而形成若干副都心,因而變成多核結構之形態。共同住宅的空間分布是隨著人口移動的方向,以同心圓的形態擴散分布到市外圍地區。製造業的空間分布,初期無計劃的區位在港口附近的海岸地區及都心附近,而後因確保工業用地與‘限制整備法’‘工業配置法’等,遷移到都市各方向的外圍地區的扇型分布著。尤其往釜山西南、西北方向的海岸及洛東江地區為主的發展較突出,另外釜山由於工業用地的缺乏,也有不少廠商遷移到臨近區域。公園綠地的空間結構為,要從目前形式上在都市外圍及山地為主的區位脫逃,並為了使其能夠真正扮演,是市民休閒空間之機能,再來為了使其能夠與一般生活互相連繫,因此以市民方便利用的市區內為主的分布為妥當。另外也需要能夠發揮釜山的自然條件而開發獨特的空間。本論文是以如此的內容為中心,並共分為八章三十三節十三萬餘言。
|
46 |
空間統計在研究犯罪外溢作用之應用張紹禕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犯罪行為受到警力或法律執行的影響,會移動到鄰近警力較差地區。正如
Gylys所說:考量一個地區警力的多寡,將受到其他鄰近區域警力的影響
很大。Mehay亦認為:從實際經驗上來看,對於移動性的犯罪(如搶劫、縱
火、偷竊等),外部支配型式力量(如警力)的適當增加,將迫使其外溢(
spillovers)至鄰近區域。利用空間統計的自我迴歸模式,我們可以更了
解移動性犯罪受到相連區域自我相關的影響。即使相關性不高,在作了差
分之後,其主成分分析最大負載變數項,變化相當大。所以資料裡,如果
有區域自我相關的情形,就應該謹慎處裡。
|
47 |
7-12世紀「黔中」政治空間的演變 / The evolution of political space in Guizhou during 7-12th劉其昌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黔中地區境內重山疊嶺,並且有無數的溪流遍布其中,地形崎嶇。居民構成的主體上,又是以溪洞蠻為主,毫無疑問是一塊化外之地。從國家的角度來看,黔中也絕對不是一個可以增加朝廷稅收的區域,但是正因為它在西南交通上占有一席之地,因此當國力強盛之時,都會透過各式各樣的方法控制黔中。唐代「黔中」概念就是隨著唐帝國對雲南的開拓,而逐漸形成的空間概念。然而,唐宋兩代對於這塊地區的統治不盡相同,究其原因,則必須從三方面進行考察:一是從制度探討溪洞、行政建置與政策,二是分析溪洞勢力的演變,三是考察唐宋兩朝對黔中地區的邊界控制與開拓。
|
48 |
柏格森對亞里斯多德場所觀的批判 / Bergson’s critics on Aristotlian idea of place吳佳惠, Wu, Chia Hu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亞里斯多德場所觀》一文是柏格森在1889年寫作的論文,筆者會以此文為題,一方面是由於對柏格森哲學的興趣,一方面乃是對強調綿延和時間的柏格森,會在早期著作中對亞里斯多德的場所觀進行討論的原因產生好奇。因此,本文由探討柏格森如何討論亞里斯多德的場所開始,企圖了解柏格森為何如此討論亞里斯多德的場所、有何看法及其批評背後的理由。
為了解柏格森討論亞里斯多德背後的理由,本論文分為五個部分討論:第一個部分為導論,先介紹柏拉圖的空間 ( chôra ) 觀,而後陳述亞里斯多德的場所 ( topos ) ,對空間與場所議題作一個概略式的理解。從第一章開始,會隨著柏格森對亞里斯多德場所的分析,一步步分析出亞里斯多德的場所觀。首先,討論柏格森對亞里斯多德場所設定的討論,排除一些不屬於場所的東西。而在排除不屬於場所的東西後,第二章討論柏格森所推導出的亞里斯多德的場所的定義,以及柏格森所提出的問題和批評,而後,柏格森認為亞里斯多德的場所就是空間的結論。接著,筆者參考柏格森在1990年寫的《意識的直接與料》、《物質與記憶》、《形上學導論》,以及康德與萊布尼茲的說法,在第三章進一步對柏格森所理解的空間進行探討與再思考。最後,在結論的部分,說明筆者認為柏格森討論亞里斯多德的場所的理由,並引入德勒茲的詮釋,初探在德勒茲的詮釋下,柏格森哲學的另一種面向。 / “Aristotle’s concept of place” is an essay that Bergson wrote in 1889. I take this article as the theme of my essay, partly to my interest in the philosophy of Bergson; on the other hand, to my curious about Bergson’s reason to wrote this article. Why Bergson discussed Aristotle’s concept of place in the early work?So, I start from the way how Bergson discussed Aristotle’s concept of place, attempt to realize Bergson’s view of it, and the reason why Bergson discussed it.
For realizing the reason, I will discuss it in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he introduction, in which I introduce Plato’s concept of “space” ( chôra ), and discuss Aristotle’s concept of “place” ( topos ). Then, start from the Chapter Ι, I will follow to Bergson’s analyze to the concept of Aristotle’ place, and I will inference the place of Aristotle step by step. First, I will discuss the hypothesis of Aristotle’s place, and exclude some characters which not belong to Aristotle’s place. Then, in the Chapter Ⅱ, I will discuss the definition of Aristotle’s place which inference by Bergson, and the problem and critic of Bergson. And, Bergson thought Aristotle’s concept of place is space. Again, I refer to Bergson’ work like Time and Free Will, Matter and Memory,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Metaphysics. And otherwise, I will refer to the openion of Kant and Leibniz, too, in order to discuss and reflect the further means of Bergson’s space in the Chapter Ⅲ. Finally, in the conclusion, I will return to my curious about why Bergson discussed Aristotle’s concept of place. Then, I will sketch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Deleuze, in order to see another feature of Bergson’s philosophy.
|
49 |
日治時期臺灣白話通俗小說的女性空間及其文化意涵 / A study in female space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vernacular popular fiction in Taiwan under Japanese colonial rule許姿閔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日治時期由於殖民者將資本主義與現代化的建設引進,使得臺灣的城市空間有了大幅度的改變。至三O年代仿歐建築的都市樣貌大致底定,當時筆直的街道充斥著洋樓、商店及自動車,公共空間如公園、音樂台、劇場、運動場等的開放,以及四通八達的交通建設,均帶給民眾不同以往的體驗。同時期,女性因現代性政策的執行(如放足及接受教育等),擺脫了傳統的規範與束縛得以進入公共領域,並從中獲取「行」及「知」的權利,此時,女性除自身主體價值觀念的轉變外,都市規模的興起與速度時代的到來,都讓整個城市空間運用的概念與距離不同以往,當然也衝擊著女性的身體經驗。而三O年代的白話通俗小說對於當時城市景觀的書寫常能見到異於傳統的刻畫,從溫泉、公園、動物園到咖啡廳、電影院及百貨公司等都市場景,這些日常生活中的約會地點往往結合了都市男女的愛戀經驗,其中更有了擴展時代女性活動範圍的可能。及至戰爭爆發後,為配合動員政策,臺灣女性至戰地支援,於空間的移動上有了更大的躍進,而小說中對於女性身體移動至戰爭前線並化身為報效國家的志願士或看護婦的情節亦有諸多的描述。本文即就三O、四O年代白話通俗小說中女性活動空間擴展的線軸,從最原始的家屋出發,至城市的休閒去處、工作場域,乃至異國戰地,由近而遠、由小至大,談女性主體自我實踐的歷程與可能性,並從女性空間開展的過程中分析其中所帶來的多元樣貌。
|
50 |
GPS座標付き全方位映像群からの市街地映像マップの構築と街並変化の検出佐藤, 准嗣, 高橋, 友和, 井手, 一郎, 村瀬, 洋 01 April 2007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Page generated in 0.262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