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702
  • 686
  • 16
  • Tagged with
  • 703
  • 703
  • 267
  • 244
  • 224
  • 210
  • 186
  • 177
  • 152
  • 130
  • 123
  • 121
  • 117
  • 113
  • 107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271

母子公司的關係強弱對於分割後母公司長短期績效的影響-以臺灣上市櫃公司為例

林卦緣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國內於2002年至2006年宣告進行分割的公司為樣本,以母子公司董監事同名比、母公司對子公司的持股比、母公司銷貨給子公司、母公司向子公司進貨、母子公司的產業異同等變數來衡量母子公司之間的關係強弱,探討母子公司的關係強弱是否會影響母公司分割後的績效。 我們預期當子公司的董監事在分割後仍然有很高的比例來自母公司的董監事;母公司在分割後仍持有子公司大量的股份;分割後母公司仍向子公司銷貨或進貨,顯示了分割後子公司仍受到母公司的影響及控制,母、子公司之間存在著緊密的關係,則市場上對於此分割會抱持負面的看法,對於母公司長期的營運績效也有不利的影響。另外,根據分割能為公司創造價值的假說,認為若公司將不相關的業務分割出去,則公司的業務會越趨於集中,使管理者全力發展核心的業務,故能有較好的營運績效。故我們預期當母子公司產業不同而宣告進行分割,可以改善母公司長期的營運績效。 實證結果發現母子公司董監事同名比率、母公司銷貨給子公司的比率、母子公司為同產業皆與累積異常報酬率間有顯著的負向關係,即母子公司的關係越強時,則市場對於此分割抱持著負面的看法,故對於股價有越不利的影響。而實證結果也發現了母公司持有子公司的股份、母公司向子公司進貨的比率皆與資產報酬率及股東權益報酬率間呈現顯著的負向關係,即當母子公司的關係越弱時,則分割能改善母公司的經營績效。
272

公司治理特性、經營策略與績效關係之研究 / Corporation governance characteristic, Business strategy and Performance

洪士庭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過去有許多實證研究探討了公司治理特性對於公司經營績效的影響,特別是關於股權結構及管理階層薪酬方面,而在董事會特性對經營績效的影響上卻未獲致一致性的結論。近年來開始有研究探討董事會特性對於企業的經營策略,乃至於經營績效的關係。本研究參考Baysinger and Robert(1990)及He and Joseph(2006)等人提出之理論架構,針對國內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特性、經營策略選擇以及績效表現之關連性進行實證上之研究,研究之主要目的係在瞭解台灣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特性對於企業策略選擇之影響,並延伸過往研究,對公司治理特性、企業績效表現,以及不同的策略選擇三者間的關連性,提出實證研究上之證據。 本研究除印證過去文獻所指出董事會特性與股權結構對公司績效具有顯著影響及企業績效顯著受到策略行為影響外,並發現企業的差異化策略強度顯著受到公司治理特性影響。而將差異化策略強度依強弱程度作組別劃分時,差異化策略強度亦與公司治理特性同為影響企業績效的因素;另外,在不同差異化策略強度下,差異化策略強度為董事長雙元性、董事會持股、經理人持股影響企業績效的中介因子。本研究的結果支持Baysinger and Robert(1990)及He and Joseph(2006)等人所提出的理論架構,在探討公司治理特性影響企業績效時,或應將企業的策略行為納入考量。 / Formerly, there were many researchs discussed how corporation governance, equity structure and managerial remuneration especially, effects business performance. But, there were not consistent conclution in how the board attributes effects performance. Recently, there were some researchs discussed the relationship among corporation governance, business strategies and performance. This research dicussed the relationship among corporation governance, business strategies and performance in listed company in Taiwan, and referred to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s advanced by Baysinger and Robert(1990)and He and Joseph(2006). This research not only proved the performance effected by the board attributes equity structure and strategic behavior observably, but also discovered that the strength of difference strategy effected by corporation governance noteworthily. In the different degree of strength of difference strategy, the strength of difference strategy was the mediator to corporation governance and performance. This research argued that the strategic behavior should be considered when research how corporation governance effect performance.
273

跨國企業新產品開發與智慧財產權管理—巨大機械為例 /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Management of a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 Giant Global Group

李瑞芬, Lee, Jui F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於1950 年代即開始發展自行車產業,1970 年代挾帶著製造成本優勢以及不斷提升製造技術下,締造了「自行車王國」之美譽,到了1980 年代許多自行車業者紛紛西進和南進,以追求降低生產成本,然而十幾年後自行車產業終於開始反思如何提升整體產業的價值,降低生產成本的思維模式不再是企業唯一的策略選擇;自行車產業的發展可以作為台灣傳統產業發展與轉型的一個寫照與借鏡。自行車產業運用台灣過去累績的競爭優勢,開始追求微笑曲線兩端更大的價值,這種新策略思考模式與產業合縱連橫之運作模式所帶來的成果,實值得台灣各產業借鏡。 當全球市場由於產品生命週期愈來愈短,新產品不斷快速推出之際,台灣產業的研發策略若持續採取漸進式改良之方式,未來將不足以因應後進者快速的追趕,必須要具有「原創性」的產品,才能確保競爭優勢與獲利空間。台灣企業的科技創新活動必須朝向前瞻、深度的創新與研發,在研發或市場行銷面提升附加價值,並縝密思考智慧財產佈局策略,才能為企業創造更高的附加價值。台灣企業欲從代工走向自有智慧財產,企業必須能掌握國際技術發展的走向,並訂定涵蓋公司專利佈局和產品組合的策略。換言之,企業應考量全球化營銷策略,規劃一套具全球競爭優勢之技術/產品和智慧財產組合。全球化的智慧財產規劃佈局,與企業的新產品/技術發展策略緊密相扣,如此始能發揮智慧財產之最大效能,提升企業的創新價值並且獲得保護。在知識經濟時代,智慧資產已成為主要競爭優勢更是競爭的武器,企業如何產生、利用與維護智慧財產權以創造附加價值,將成為致勝的關鍵。 本研究逐一分析產業結構、企業價值鏈、產品結構與技術結構,分析對照企業的全球智慧資源配置、佈局的情況。智慧財產權的經營效率,若能從產業的技術結構和產品組合來提升,才可能擺脫為專利而專利之窘境。清晰的智慧資源規劃地圖,在策略的意涵上,是要讓企業經營者看清楚未來的產業競爭趨勢,據此主導企業未來的資源佈局,篤實的制定經營策略,而不至於迷失淹沒於雜沓紛亂的資訊洪流之中。企業在面臨全球化激烈競爭環境下,新產品開發活動要能與智慧財產佈局策略相配合,才可能技術自主和市場自主,發揮智慧財產權的縱效。 本研究以個案研究方式深入瞭解巨大機械如何經營全球自行車市場,從全球價值鏈、產業結構與企業價值鏈的角度,縱向與橫向觀察研究。巨大如何在全球價值鏈取得關鍵戰略位置,台灣整體產業結構調整與其競爭力的關係為何?橫向再觀察巨大的新產品開發策略、技術研發策略與專利策略,分析巨大如何邁向精品化之路。本研究之研究目的與問題如下: (一) 探討跨國企業之全球經營策略。 (二) 新產品開發活動與智慧財產管理。 (三) 探討組織核心能力與智慧財產管理之關係。 (四) 探討跨國企業經營策略、新產品開發活動與組織核心能力之關係。 / Every enterpriser is confronted with severer challenges in the global market nowadays, such as shorter life cycle of products and higher competitions. They have to consistently launch new products and shorten lead time against fast followers. Cost-down can hardly be the solution for industry management. This thesis aims to propose a better industrial strategy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for Taiwan enterprisers, through the case study of Giant Bicycles. The thesis will begin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industry structure, industrial chain, production and technology structure of Giant Bicycle, to further examine its management in the global market. The study will review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industrial restructing and industry competitiveness in the case of Giant Bicycle. Moreover, it will as well analyze Giant’s success of industry upgrade, through its innovative R&D policy and IP strategy.
274

景氣循環與企業經營績效、盈餘管理關聯性之探討

楊承澔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民國79年至民國87年為研究期間,探討當景氣出現波動時,企業是否有操縱盈餘的行為。首先探討景氣循環對企業經營績效的關連性,觀察不同產業企業之經營績效是否因景氣變動而有所差異。其次針對景氣循環與企業盈餘管理程度之關連性進行研究,探討不同產業企業盈餘管理的程於景氣擴張期與收縮期有無顯著的差異。 實證結果顯示:(1)整體而言,景氣循環與全體樣本公司之經營績效呈顯著的正向關係,個別產業而言,紡織業、塑化業及建築業在景氣擴張時期之經營績效顯著優於收縮時期;(2)當以ODACA(以總資產及成長率調整後與營業有關之裁決性應計項目的變動取絕對值)作為盈餘管理之代理變數探討景氣循環與盈餘管理之關聯性時,就全體樣本公司而言,企業在景氣處於收縮期的盈餘管理程度顯著大於擴張時期,就個別產業之分析結果,食品業及塑化業盈餘管理的程度於景氣收縮時期明顯大於擴張時期;(3)當以ODACS(以淨銷貨收入及成長率調整後與營業有關之裁決性應計項目的變動取絕對值)作為盈餘管理之替代變數探討景氣循環與盈餘管理之關聯性時,以整體樣本來說,企業在景氣處於收縮期的盈餘管理程度顯著大於擴張時期,觀察個別產業之情形顯示食品業、電機業及塑化業盈餘管理的程度在景氣收縮時期明顯高於景氣擴張時期;(4)當以NOI((以總資產調整後業外收益變動取絕對值)作為盈餘管理之替代變數探討景氣循環與盈餘管理之關聯性時,就整體而言,樣本公司在景氣處於收縮期以業外淨損益操弄盈餘的程度顯著大於擴張時期,依個別產業觀察,電子業、電機業及建築業在景氣收縮時期利用業外損益管理盈餘的程度顯著高於擴張時期。 關鍵字:盈餘管理、經營績效、景氣循環 / Focusing on the firms listed on Taiwan Stock Exchange over the period of 1990 to 1998, this thesis investigates whether the sample firms manipulate earnings in the face of business cycle. First, this thesis examine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business cycle and corporate operating performance. Furthermore, it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usiness cycle and the magnitude of earnings management. The empirical results document that 1) business cycle is positively and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the whole sample firms' operating performance and the relationship is founded in textile industry, plastic-chemical industry and construction industry. 2) When using the absolute value of changes of operating discretionary accruals adjusted by total assets and growth rate (ODACA) as a proxy variable for the magnitude earnings management, the empirical findings reveal that the ODACA of whole sample firms are significantly greater in contraction period than in expansion period. The results are also founded in food industry and plastic-chemical industry. 3) When using the absolute value of changes of operating discretionary accruals adjusted by net sales and growth rate (ODACS) as a proxy variable for the magnitude of earnings management, the empirical evidence indicates that the ODACS of all sample firms are significantly greater in contraction period than in expansion period. The evidence is also founded in food industry and plastic-chemical industry. 4) When using the absolute value of changes of non-operating income adjusted by total assets (NOI) as a proxy variable for the magnitude of earnings management, the empirical findings indicates that the NOI of all sample firms are significantly greater in contraction period than in expansion period. The results are also founded in electronic industry, electrical industry and construction industry. Key Words : earnings management, operating performance, business cycle
275

公立醫院以行銷管理突破經營瓶頸之探討

林永福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摘要 本研究是以作者自民國84年8月迄88年3月擔任台北市立中興醫院院長期間的經驗為題材來探討「如何以有效的行銷管理突破公立醫院的經營瓶頸」。當時,中興醫院的經營管理已經跌入谷底,內外交困,面臨隨時被公辦民營的窘境。要錢沒錢,因為怕上級的回應可能包括「終結中興」而不敢據理力爭預算支持。中興醫院一定要先讓上級感覺到還有救藥才能奢談預算及高貴設備的投資。為了獲得衛生局及市府,甚至台北市議會的認同,中興醫院一定要讓業務先好起來。那時,作者手上唯一的籌碼就只有那一群鬆散又無奈的員工。中興醫院只好用心整合這些員工,激發員工同舟共濟的決心,靠善用人類潛能及員工願意/樂意,寄望雷同的服務呈現非凡的附加價值,作者藉著掌握既有客戶,深耕社區,秉持市場導向及顧客導向的行銷策略,中興醫院竟然因此起死回生,足見行銷管理之為用大矣。短短三年入個月,中興醫院的門診量由每日五百上升到二千,月門診量由兩萬上升到近四萬,老人健檢快速成長到令衛生局刮目相看,在寒冷的月份婦女子宮頸抹片竟爆天量,高達每月七千;還有,事業收入及淨賸餘更是急速成長。至於非數字化的成果更是不勝枚舉,影響所及,又豈只是裨益中興而已。 醫療行銷得以在醫療科技充分開發前濟助經營管理之窮又不致失之草管人命,行銷堪為救急妙方之前提在於『絕大多數疾病為普通病症,既非重症亦非疑難雜症』;何況,中興醫院厲行同步品質管理。中興醫院量力而為,善加區隔顧客群及區隔市場,從掌握既有客戶群,鎖定既有社區,以優勢行銷及時諦造榮景,並遇時跨越既有社區,切入不同顧客群,遠交近攻,近悅遠來,終能無往不利。觀諸中興起死回生錄,既不妄自菲薄,復不以善小而不為,更非自不量力,在在顯示『一個公立醫院借重有效的行銷管理以突破經營瓶頸』的構想絕非天方夜譚。藉著本研究,作者試著在一窩蜂以大事投資為經營主軸的醫療事業注入不同的策略思維。 關鍵詞:行銷、服務行銷、行銷管理、醫院、公立醫院、經營瓶頸
276

全球化下中央通訊社經營角色轉變之研究

王永志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當今傳播科技發展速度日新月異,衛星電視、網際網路、廣播、印刷媒介、通訊社等互相結合,擴充效果的情況愈加明顯與頻繁。全球化的風潮促使世界各國的依存度與競爭態勢升高,這股資訊浪潮對傳播工具的改革與傳播媒體的再造,扮演了推波助瀾的角色。 國際傳播機構在面臨全球化的浪潮下,經營型態勢必要做大幅度的修正,經營角色已由過去擔任國家主要對外傳播管道與政治宣傳,轉變為結合網路全球服務與多語種新聞,提供國內民眾與國際社會各種有關台灣的新聞,同時即時報導國際重大新聞。 由於中央通訊社為目前台灣歷史最悠久、擁有全球31個海外採訪據點的國際傳播機構。中央社作為國家通訊社、台灣少數公共媒體之一,肩負國家新聞訊息發布的重要平台,為台灣發聲,接軌國際,扮演國際間資訊傳遞者角色,主要任務為國內外新聞報導業務、服務大眾傳播媒體,兼辦理國家對外新聞通訊業務,促進國際對台灣之瞭解與支持;國際社會要認識台灣,台灣要躍上國際舞台,中央社扮演一個關鍵不可或缺的橋樑角色。 因此本研究將以中央通訊社為例,分析國際傳播機構經營角色的轉變,提出未來中央通訊社的經營策略,藉以探討適合台灣發展的國際傳播模式,提供未來參考與建議。
277

商業銀行跨業經營利潤與風險的全球實證分析

張雲翔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首先特別針對金融機構跨業經營及轉投資是否有助於銀行績效,進行實證分析。其次探討在不同的政府紀律及管理能力之下,限制度的提高或降低,對於銀行利潤以及風險的影響,將發生何種影響。本文使用46個國家,共計8113家銀行,樣本期間為1995年至1999年進行實證研究。本文發現,政府紀律及管理能力較差的國家,應該盡可能解除其商業銀行在從事證券業、保險業及持有非金融相關事業的限制,以免造成銀行利潤的損失。此外,一國如欲限制其商業銀行從事證券業、保險業及持有非金融相關事業,則此國之政府紀律及管理能力必須具備一定的水準,否則提高限制度將加速其銀行利潤的減少。 本文也針對跨業限制對大、小銀行績效的影響,進行實證分析。並探討在不同的政府效能下,跨業限制對大、小銀行利潤及風險的影響是否會有所不同?本文在利潤面提出「多餘容量假說」,在風險面提出「大銀行追求獲利穩定假說」及「多餘容量假說」,並針對這些假說進行驗證。在這個章節,本文使用44個國家,取各國銀行資產額前5﹪的銀行為大銀行,後5﹪的銀行為小銀行,共計792家銀行,樣本期間為1995年至1999年進行實證研究。本文發現,降低金融機構從事證券業、保險業及持有非金融相關事業之限制,並不會對小銀行的利潤造成任何影響,但降低金融機構從事保險業、不動產及持有非金融相關事業都會對大銀行的利潤造成顯著的影響。此外,銀行風險似乎與能否跨業經營及轉投資無關,而是與銀行的大小有關,即不論大、小銀行能否跨業經營及轉投資,大銀行的風險似乎均較低,而小銀行的風險均較高。 最後,本研究也針對銀行營收結構對獲利與風險的影響進行分析,究竟非利息收入比的提高,對銀行的利潤與風險將產生何種影響?並針對「利息收入比」及「非利息收入比」等變數,給予明確的定義。這個章節的研究對象包含49個國家,共計4915家銀行,樣本期間為1994年至2002年進行實證研究。我們發現,非利息收入比重與銀行的獲利呈現顯著的正相關,換言之,增加銀行業非利息收入比重,似乎有助於提高銀行的獲利。而非利息收入比重與銀行的風險則沒有明顯的相關性。若進一步探討非利息收入的四個細項對銀行獲利的影響。我們發現,手續費收入似乎有助於銀行獲利的提升。至於增加非利息收入中的交易收入比重及其他營業收入比重,也有助於降低銀行的風險。
278

越南加入WTO後我國銀行赴越經營模式之研究

林月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越南自從2007 年正式成為WTO 會員國之後,全球各地外資銀行競相進入越南金融 市場,截至2007 年底已有31 家外國銀行分行設立,其中包括台灣的慶豐、國泰世華、 中國信託、第一銀行、兆豐、永豐、聯邦、台新、土銀、華南、上海、玉山以及2008 年甫核准設分行的富邦銀行胡志明分行等台灣銀行業紛紛皆以分行或辦事處方式進入 越南金融業。 根據越南國家銀行制定的外資金融機構設立辦法中明文規定外資銀行進入越南金 融市場共可分為四種類型:分別是外資銀行分行、合資銀行、百分之百外資銀行(子 行)以及辦事處等四種。本論文以慶豐銀行、永豐銀行為外資銀行分行為代表;以國 泰世華與越南當地越南工商銀行合資的世越銀行作為合資銀行的代表;以上海商業儲 蓄銀行為辦事處代表;分析其經營模式及績效,進一步提供未來欲進入越南設立分支 機構之金融業參考之建議。 本研究發現:如以投入資金風險來看:設立外資銀行分行是目前台灣金融業進入 越南金融市場最可行也最經濟的經營模式;若從經營績效而言:合資銀行與百分之百 外資銀行(子行)的績效是比較令人滿意的。但台灣目前尚無百分之百外資銀行(子 行)的模式進入越南。本論文建議就短期而言台灣銀行業若要進入越南金融業最佳途 徑仍是目前大多數台灣銀行業採行的模式:先設辦事處再等待設立分行。至於就長遠 及業務完整性而言,直接進入當地設立子行模式,對於市場的開拓則有較強的功效。 因此,本研究建議國內銀行業不論設立分行或子行勢必在資本結構的健全與強度 以及內部監理與控制管理上必須要有更堅強的陣容與表現。提供金融電腦技術上的協 助,進而取得設立分行或子行的優勢。在經營策略方面,從越南台商著手,逐步拓展 當地潛力市場,以「跟隨台商的腳步」作為初期的市場發展策略;另外依照越南對外 國金融業的開放程度(目前外資入股不得超過30﹪),選擇具有經營優勢及利基的策略 或夥伴,國內銀行業亦可考量成為與越南銀行合資的外資銀行的一員,以加速使銀行 業務在地化。 關鍵字:越南WTO、越南銀行業、我國銀行業、經營模式。
279

房屋仲介業之品牌經營與管理---以信義豪宅為例

吳銘鴻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有關一般消費性產品品牌經營與管理的研究很多,反觀對於高總價消費產品的品牌研究似乎較少。因為金字塔頂端的消費者比較不好捉摸,又對於實際案例的取得有所侷限,如果能有機會將這個高端族群的品牌經營做一番更深入的研究,對國內高總價的產品行銷將有很大的幫助。 本研究課題即從產業的角度直接切入,從高總價的豪宅著手研究,探討台灣房屋仲介業第一品牌「信義房屋」如何切入高總價的住宅來經營品牌與管理品牌! 本研究動機也試圖在「高端消費者」中找到關鍵成功因素,並從服務業行銷的角度進一步去發現另外一個P的效應,也就是Public Relations,印證豪宅行銷組合是可藉由公關運作拓展更多的人脈,進而達成產品交易與服務滿意的雙重目的。 本研究將品牌之經營與管理分為幾個部分進行: 一、探討房屋仲介事業在高總價市場(俗稱豪宅)的特性型態 二、探討個案公司在高總價市場自創品牌之歷程 三、探討品牌在房屋仲介業中之關鍵成功因素 四、描述及分析房屋仲介業品牌之策略價值 五、透過房屋仲介事業之研究,提供學術界及房屋仲介事業有關品牌各主體最佳實務(Best Practice)的發展基礎及架構 研究結果除了對自身企業的品牌經營管理有更多的深思與探討之外,同時也將高總價產品的實務操作經驗分享給更多人,希望各界人士能給予批評與指教,讓信義房屋能不斷學習與持續改善,以回饋廣大的客戶。當然也希望這份研究報告能對產業的提昇有所幫助,尤其是房仲業與建築業的交流與合作。
280

論「本國銀行走出去、外國銀 行引進來」政策─以台灣銀行業經營績效評估 / An Efficacy Evaluation on the Policy of “Domestic Banks Marching Outward, and Foreign Banks Coming In" in Taiwan

劉麗卿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全球化的風潮快速席捲全世界,外國銀行在2007、2008年積極併購台灣本國銀行,台灣銀行業亦努力向海外擴展,政府同樣也提出「本國銀行走出去、外國銀行引進來」之政策目標,惟全球化是否能夠提升台灣本國銀行之經營績效,實有待研究,爰本文冀藉由實證研究以探討全球化對於台灣銀行業經營績效之影響。 本文採台灣34家本國銀行2001年至2007年共7年資料為樣本,利用固定效果模型進行實證研究。在變數資料上,以台灣銀行業的國際化程度代表「本國銀行走出去」政策,外國銀行進入程度代表「外國銀行引進來」政策,本國銀行的經營績效則以資產報酬率、淨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用人及其他非利息費用為代表。實證結果發現,外國銀行的進入,與台灣銀行業的資產報酬率及淨利息收入呈現負相關,與非利息收入、用人及其他非利息費用呈現正相關,另台灣銀行業的國際化與其用人及其他非利息費用呈現正相關。因此,全球化對於台灣銀行業之經營績效有其正面及負面影響。

Page generated in 0.019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