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29
  • 124
  • 5
  • Tagged with
  • 129
  • 129
  • 129
  • 129
  • 129
  • 40
  • 39
  • 34
  • 27
  • 26
  • 25
  • 25
  • 22
  • 22
  • 20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01

非營利組織創新之研究-以OLPC人人百元電腦基金會為例 / A Study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

楊琇碧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研究動機、目的與方法 前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主席尼古拉斯.尼葛洛龐帝博士為了解決第三世界貧窮兒童的教育問題,宣布要設計、製造、推展一百美元筆記型電腦的構想,這個舉動引爆國際社會的關注,更在全球電腦產業間投下一顆震撼彈。 本研究以OLPC(One Laptop Per Child)「人人百元電腦基金會」為研究對象,由非營利組織的角度觀察,運用CORPS非營利組織模式,確認OLPC基金會的非營利組織屬性,分析其願景、運作及現況,並探討OLPC基金會的創新過程、創新表現、對電腦產業的衝擊,及其對非營利組織與社會整體的貢獻與影響。本研究省視創新對非營利組織的意義與價值,並提供相關理念與具體作法,以作為非營利組織創新發展的參考。 研究發現: 一 非營利組織組織OLPC基金會呈現多元創新的風貌: 1 產品創新-設計與開發超低價兒童電腦產品。 2 定價議題創新-製造百元美金的價格為目標。 3 銷售方式創新-以國家為推展單位,以合作協助替代市場競爭。 4 通路創新-產品流通派送價值鍊改變。 5 組織創新-組織功能由開發研究到社會服務。 6 教育創新-開發電腦軟體以及內容改良傳統教育結構。 7 經營模式創新-以非營利組織結合政府帶動企業發展。 二 OLPC基金會的創新貢獻: 1 在非營利組織方面:開啟國際間政府、企業與非營利組織之間跨部門參與的協力合作經營模式,並彰顯非營利組織的特質。 2 在產業方面:激發企業的想像力,促使企業進一步運用科技、整合資源,推動人類社會文明的進步。 3 在整體社會方面:推動革新傳統的教育思維和方法,建立知識共享平台,改善人文環境的品質與社會的發展潛能。 研究結論: 一 本研究以CORPS非營利組織模式分析,瞭解OLPC基金會是同時具有「公益型」與「專業型」的非營利組織,其願景宏偉和專業技術是其成功的主要關鍵,而無私分享則凸顯非營利組織的崇高精神。 二 在其公益使命的善因引導下,結合政府與企業的共同推展社會事業,其核心能力在於專業的科技技術與專業知識,以及敏感的社會觀察力。 三 OLPC基金會呈現多元創新風貌,涵蓋以下主要特點: 1 新經營模式:結合政府與企業以及本身的能力; 2 產品創新:觀念領先、突破限制、考量成本; 3 公益而後獲利:善因引導,以達成改變社會而努力; 4 知識創新與傳播擴散:善用資訊分享與參與。 四 OLPC基金會的成效與影響: 1非營利組織方面-高願景,新典範,合作共營的新境界。 2社會方面- 縮短數位落差,開放全球參與,改變社會觀念與價值。 3產業方面- 觸動新產品開發,開創低價新市場。 / This research is the case study of the OLPC (One Laptop Per Child) Foundation. Under CORPS model, which shows the OLPC Foundation is a Philanthropic Type and is also a Professional Type organization. OLPC Foundation has hers unique NPO attributes for public welfare. There are 7 aspects of OLPC innovations: 1 Product aspects: First to design and produce low-cost children computers. 2 Price Issue aspects: Setting 100 US dollars as market price. 3 Market Promotion aspects: Nations are the promotion units for fitting big scale sales. 4 Supply Chains aspects: Changing the products delivery system. 5 Organization aspects: Functions vary products research to social services. 6 Education aspects: Designing free software and content for better education. 7 Operation System aspects: Associating with the governments and enterprises to reach the mission. OLPC Foundation shows her contributions and influences in 3 ways: 1 For Non-profit Organization: OLPC Foundation creates a new way for cooperating with governments for social services. She shows the noble spirit and vitality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 2 For Industry: OLPC Foundation creates a new manufacture field for low-cost computers. She is leading them to work benefits for children and young generations. 3 For Society: OLPC Foundation creates a better way to share knowledge and educate children with computers in the future. She is a pioneer for our human society. Most of all the OLPC Foundation devotes itself to a grand vision, using technology, willing to share knowledge to the public. She is expanding her influence and is an outstanding NPOs.
102

土木技師公會經營策略之個案研究 / A Case Study of Business Strategy for Professional Civil Engineers Association

王劍虹, Wang,Chien H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土木技師公會係依政府法令規定而由具有執業土木技師資格者為會員組成之社團法人組織,兼具業務服務與非營利組織雙重的特質。由於執業權受環境的影響,土木技師公會自成立以來即不斷與政府法令抗爭,目前收入最大宗的現況鑑定業務,也面臨了激烈的競爭環境。 本論文採Aaker策略市場管理模式,綜合Glueck提出之策略規劃架構,以個案研究方式,選擇台北市土木技師公會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個案公會目前面臨問題及可採行之經營策略,獲得結論如下: 1. 土木技師公會現況鑑定業務經營之關鍵成功因素為良好的人脈關係、良好的工作品質、良好的社會形象及良好的價格優勢。 2. 因環境改變,個案公會面臨現況鑑定業務的減少。 3. 外在環境仍讓個案公會會員之執業權受限。 4. 宜要求政府立法成立一專責機構負責推動全國土木建設事宜。 5. 個案公會業務宜採穩定策略,保障執業權宜採擴張策略。 文最後對個案公會可採行策略方案提出建議,另外對土木技師公會面臨問題、政府作法及後續研究方向也提出建議,以供後續研究者參考。
103

台灣非營利組織資訊揭露及稅務申報議題之研究 / Making information of Taiwan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public and calling into question their reporting for tax-exemption

陳亮光, Chen, Liang Ku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說:「21世紀是非營利組織的世紀」、「非營利機構堪稱美國第一大雇主」。可見非營利組織蓬勃的發展,在社會、國家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台灣活躍的非營利組織填補了政府及企業的的空隙,滿足了許多社會的需求。雖然台灣非營利組織除了少數例外,組織規模普遍都很小,但是卻展現台灣社會的活力及生命力泉源。 然而,台灣非營利組織之資訊卻較為封閉的,台灣非營利組織相關法令及管理未臻完善,以致社會資源匯集有集中化的趨勢。大的組織由於知名度高較易取得資源,小的非營利組織資源缺乏,雖然做了許多公益事務,因知名度低很難取得社會資源,如此有時反而易造成社會資源的扭曲及浪費。 台灣非營利組織之資訊缺乏公開揭露的法令及實務機制。美國對非營利組織管理最重要手段就是所謂的「公開原則」,聯邦法律規定任何人都有權向非營利組織要求查看它們的免稅申請文件及最近三年的稅務申報書格式Form 990等。非營利組織之資訊公開制度,一方面係透過公眾公開監督之方式,減輕主管機關之監督責任,另一方面可促進非營利組織之良性競爭。 資訊揭露所謂太陽是最好的警察,陽光是最佳防腐劑。在美國非營利組織是以FORM990為非營利組織資訊揭露的核心。所以本文構想是結合美國非營利組織資訊揭露之經驗,以作為台灣非營利組織資訊揭露的參考。 因此本文之文獻探討從非營利組織的定義、治理與責信,再到美國非營利組織之介紹及其資訊揭露與治理及責信,再就台灣非營利組織資訊揭露現況及相關非營利組織法律探討,並以台灣公益團體自律聯盟的成員已經公告在自律聯盟網站之資訊對該資訊揭依自律聯盟的主張作分析研究。 本文另就美國非營利組織稅務申報格式Form 990的探討研究分析,並就台灣非營利組織稅務申報格式作研究探討,以及對台灣非營利組織之稅務申報格式及揭露作訪談問卷並作評論分析;綜合上述研究提出本文的研究結論。 並對台灣非營利組織做下列建議: 1、將非營利組織資訊揭露作為其免稅的條件,學習美國稅法規定非營利稅務申報書格式Form 990必須向大眾公開揭露,並立法規定非營利組織要取得免稅資格,需將其年度稅務申報書公開向大眾揭露。 2、將資訊揭露加入各非營利相關法規中,從新修改或訂定非營利組織相關法律規定及管理措施,使其更彈性更符合當前環境劇烈變遷需要。 3、重新檢討台灣非營利組織稅務申報書格式,使台灣非營利組織稅務申報書可成為非營利組織資訊揭露及組織責信的重要工具。 4、建立非營利組織便捷標準化的網路申報系統、鼓勵非營利組織自律、鼓勵建立非非營利組織線上查核系統。 5、對接受政府補助、款項超過一定金額(例如五百萬或一千萬元)之非營利組織需接受會計師遵行審計。參照美國管理及預算署(OMB)Circular A133該審計屬於遵行審計,有利於政府對補助款做出有效率的補助及分配。 / Management theorist Peter Drucker once said, “The 21st century is the century for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of which the United States leads worldwide.” It is thus clear that in the rising development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the national communit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Taiwan’s lively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fill the gap left by the government and business enterprises, meeting the numerous needs of the community. Except for a very small number, most Taiwan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are quite small, but they give evidence to the vitality of Taiwan’s community. However, information on Taiwan’s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remains to be completely private. Laws pertaining to the management of Taiwan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still possess several flaws. Large organizations, owing to their fame, acquire resources with more ease compared to small organizations, even though this is still difficult for them. If, however, these resources could be easily acquired, then it would be likely that the organization would change its tune and squander. Laws and control mechanisms to keep information of Taiwan’s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open to the public are severely lacking. The United States, however, implements the principle of free information to all as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 of managing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United States law decrees that everyone has the right to request from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their tax exemption documents and their last three years of tax return applications; the tax return form used by tax-exempt organizations is called Form 990. Keeping the information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public is one way that passes the responsibility of supervision from the government to the public. Exposure is the best form of policing, just as sunlight makes the best preservative. Exposure prevents decay, as well as increases the competitiveness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American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use a Form 990 to make their information public. The text takes this example and suggests it to be a well working method to put Taiwan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in check. Therefore the text and its sources probe into the definition, management and accountability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as well as taking the method used by the United States to keep such in check. Related Taiwan laws to this are also probed into, and research is carried out and viewpoints are given regarding the self-regulation of Taiwan’s public welfare groups and alliances. The text also carries out research regarding Form 990 that United States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must use for reporting, as well as probes into the reporting method used by Taiwan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The latter’s reporting and exposure, all coming from interviews and documents, will also be analyzed. The integration of the above research will bring the text to a conclusion. Suggestions for Taiwan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are listed as follows: 1、Make public the actions and reasons for tax-exemption for all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using United States tax law for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as a basis, namely the use of Form 990 to allow the masses the right to know everything, including the qualifications and laws that would grant such exemption. There is a need to require reporting to make such information public. 2、Update all related laws regarding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as well as measures for management. There is a need for these laws to gain elasticity and fit in with the times we live in. 3、Reanalyze the reporting methods used by Taiwan tax-exempt organizations to apply for tax returns and conclude whether such can truly expose their information, accountability and important work to the public. 4、Standardize the system of reporting by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and urge self-regulation and a system of checks. 5、Concerning the acceptance of government subsidies or the coming into a sum of money that exceeds the established limit (such as $500,000 or $1,000,000), there is a need for auditing by a certified accountant. Referring to Circular A133 from the United States Office of Management and Budget (OMB), there should be an established method that this auditing must abide by, beneficial to the government in allotting its funds in an efficient manner.
104

國際非營利組織之運作-個案之比較 / Functioning of International Nonprofit Organizations-A Comparative Study

盧膺任, Lu, Ying-Jen Burl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非營利組織在今日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從提供獨特的服務到積極參與應付社會的需要,以增進社群福祉。更重要的是,非營利組織在各個區域以關鍵經濟力量之角色,滿足各地人們之需求。 當全球化的時代來臨,臺灣非營利組織仍然遭遇許多挑戰。因此,本研究的動機是希望藉由檢視國際非營利組織是如何成功地實現他們的使命以協助地方的非營利組織改進整體表現,以增進其對社會的影響以及如何充分地運用資源。因此本論文將分成以下四個主要議題進行研究: 1. 國際非營利組織的使命如何影響其運作? 2. 國際非營利組織如何組織其活動? 3. 國際非營利組織要與其他組織合作以達到其目標之原因? 4. 國際非營利組織是用何種方案或行動來更成功地達成其使命? 本研究採用質性個案研究法以及檔案紀錄蒐集法為研究方法。本研究並選擇了五個國際非營利組織進行研究,其各自在使命、組織結構、營運管理、方案行動以及策略聯盟上的選擇皆有所不同的。卻同時具備高聲望、數據可取得特性以及專注多元發展(diversity focus)等特性而有助本研究之資料探索及分析。 最後本研究的研究結果可以歸納如下: 1. 國際非營利組織在落實使命以及目標的同時總會謹慎專注於管理其操作執行流程以及如何提供產品及服務之流程。此外為求持續成長,國際非營利組織在其募款策略上增加多元性以確保組織強度。 2. 國際非營利組織有使用功能性架構之趨勢-此架構可精簡與迅速的整合組織各個專案計畫以及達成組織之目標與使命。此外,其聘任具有優越技能、專業經驗、外部關係(企業或非營利組織間)以及與社群有緊密互動的董事會成員、管理階層、委員以及志工。 3. 為了達到完成使命之目標,國際非營利組織會採取策略聯盟之作法,其主要理由有以下五種(1)成本以及風險考量(2)擷取更有實益之研究(3)獲取互補性之資源(4)取得合法性(5)取得公開曝光、聲譽以及公共關注。 4. 國際非營利組織不僅確保其各項專案計畫在操作以及發展上具有效益,同時也將各項專案計畫緊密的與組織整體使命結合。 本文不僅解釋了國際非營利組織在達成使命時為何較具效率也針對台灣非營利組織提供了若干建議以增進其執行目標或任務之效率。 / In this turbulent time,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NPOs) play significant roles since offering unique services and engaging in tackling the societal needs to benefit all human beings. Most importantly, the NPO sector served as a crucial economic force in most regions of the world fulfilling human needs. Nonetheless, as globalization approaches, the Taiwan NPOs still encounter the numerous challenges. Therefore, this research is motivated by a desire to examine how international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INPOs) function to accomplish their missions successfully as one means of assisting local NPOs to improve overall performance, increasing their impact on the society, and pinpointing how they can fully utilize their resources. Four major research questions to be addressed in this dissertation are as follows: 1.How does the mission of an INPO affect its operation? 2.How does an INPO organize its activities? 3.Why does an INPO collaborate with other organizations to achieve its objectives? 4.What programs and activities does an INPO create to fulfill its mission more successfully? The researcher focused on qualitative case study and the archival research method was adopted in this dissertation. Five INPOs, which differed in mission,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operational management, program activities and strategic alliances and collaboration, were selected to be explored,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 due to their high prestige, data availability and diversity focus. The findings of this dissertation 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INPOs always have made it a habit of following their missions when focusing on carefully managing the operational processes or routines to produce and distribute their products and services. In addition, in order to sustain growth, INPOs diversify their funding strategies to insure the strength of the organization. 2.INPOs have a tendency to use functional structure—lean and agile—to organize programs and achieve their goals and missions. Besides, they recruit outstanding board of directors, executives, other committees and volunteers with exceptional skills, professional experiences, connections to the firms and philanthropic organization and ties to the community. 3.With the aim of fulfilling their missions, INPOs pursue strategic collaboration and alliances for five reasons: (1) To share the costs and risk, (2) To receive more effective research, (3) To acquire complementary resources, (4) To get legitimacy, and (5) To obtain exposure, reputation and public awareness. 4.INPOs ensure that each program is not only developed and operated effectively, but also strongly associated with the organization's overall mission. To conclude, this dissertation not only explains how INPOs function so effectively in achieving their missions but also provides recommendations for Taiwan NPOs to fulfill their missions more successfully.
105

台灣宗教衛星頻道經營管理之研究 / The study of management of religion channels

陳延昇, Chen, Yan-Sh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當前台灣社會處於一股宗教熱潮之中,宗教衛星頻道近年也開始蓬勃發展。對於傳播領域來說,宗教衛星頻道非營利的理念與經營,加上宗教文化的背景,使得宗教衛星頻道已經自成一個獨特環境。對於宗教文化而言,宗教衛星頻道是宗教團體運用傳播新科技進行宣教與社會服務的新形式。從組織特性、經營方式、乃至節目呈現,宗教衛星頻道都顯得特殊。作為如此特殊的媒體,宗教衛星頻道在經營管理上和一般衛星頻道有所不同。本研究擬探討宗教衛星頻道經營管理之環境因素及影響,並找出適切的宗教衛星頻道的經營管理之道。 宗教傳播的研究尚在萌芽,國內亦缺乏宗教傳播理論架構的累積,本研究從傳播管理與宗教社會學、非營利組織經營管理三個學術領域為宗教衛星頻道的經營管理建立理論基礎,並從國外宗教電視上的發展檢視相關的問題。本研究透過文獻探討、深度訪談與節目表分析三種研究法進行,將目前五家宗教衛星頻道作為研究對象,進行慈濟大愛、佛光衛視、法界弘法、佛教衛星四家佛教信仰的宗教頻道與屬於基督教信仰的好消息頻道之比較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經營策略運用上,慈濟大愛針對慈濟人進行訴求,並發揮在環境因素中的諸多優勢,屬於集中化的策略。佛光衛視同樣擁有許多環境因素優勢,但以維持現狀,追求效率策略,屬於經營較為寬廣的頻道定位。法界弘法頻道不具有所屬教團支持,優勢少,因而採取追求效率與服務多元的策略。佛教衛星以正信佛教定位作為差異化策略,所具環境因素優勢有限,差異化定位清楚但訴求略微小眾。好消息頻道係以唯一的基督教頻道、家庭頻道定位作為差異化策略,有別於其他以佛教、公益社教為定位的宗教頻道。 雖然目前宗教衛星頻道多以公益、社教作為主要訴求之一,或希望宗教與公益社教兩方面並重,但節目表分析發現三個特點:(一)節目類型集中,節目集中於宗教生活資訊節目、宗教講座節目、宗教教育節目、社教文化節目與家庭生活資訊節目等類型;(二)節目仍以宗教性節目為主;(三)節目策略運用缺少變化。整體而言,目前宗教衛星頻道的節目呈現與頻道使命、定位與訴求對象不甚符合。 因此本研究認為宗教衛星頻道的經營管理首先應重視使命,進而發展定位與訴求對象。在掌握所處的環境優勢之下善用策略。此外,基於非營利組織特性,更需發展募款贊助策略以維持財務結構健全。在人力資源上,應開拓志工參與,並加強整體、節目的行銷,與社會、系統經營者維持良好公關。最後在節目呈現方面,宗教衛星頻道應體認節目的重要性,節目不僅建構觀眾對頻道的印象,更影響捐款意願,所以必須靈活運用節目策略,建立節目評估與回饋機制,以掌握觀眾反應。整體而言,宗教衛星頻道的經營管理應該掌握環境因素,選擇有利策略,並重視使命以及適切之定位、訴求對象,在財務、人力資源、行銷、節目策略等層面方有良好表現。
106

政府採購法對非營利組織的影響

李衍儒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政府採購法自民國八十八年五月二十七日起正式施行後,依據政府採購法第四條之規定:「法人或團體接受機關補助辦理採購,其補助金額占採購金額半數以上,且補助金額在公告金額以上者,適用本法之規定,並應受該機關之監督。」直接衝擊了原本財務不甚寬裕的非營利組織,不僅增加了行政程序的繁複,更因為該領域採購專業人才之尋覓不易,造成非營利組織在實務運作上的困擾。是以,非營利組織之採購行為應有何種配套與管理規範。 在過去有關非營利組織採購的問題,原非政府採購相關法令所規範之範疇,一直較少有人去深入研究探討。因此,關於非營利組織採購之行為,常等同於私部門之採購行為,一般較少討論。本研究主要是以非營利組織及政府採購制度為研究之對象,探討非營利組織的各種型態與其採購行為所受採購法之羈束,並從非營利組織在法制應有何種建構之角度,以及政府採購法立法之本旨,來分析非營利組織採購行為之適當規制。由於非營利組織之採購行為係屬於採購法中較為特殊之規範,所以本研究除了探討相關之法令規定,以及政府採購法對非營利組織,採購行為造成之影響外,並對非營利組織及公部門進行訪談與調查,以期深入瞭解非營利組織應否建立適當法制規範,及政府採購法對非營利組織之採購行為,是否應建立一套完整的相關配套措施。 本研究係採「質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獻探討法」、「個案研究法」。為考量本研究之定位與研究者能力所及之範圍,本研究主要採行「個案研究法」,以評估政府機關在民國八十八年所實施的政府採購法,對其非營利組織運作之影響。本研究的母群體可分為二組:第一組係以非營利組織為研究對象,包括兒童福利、老人福利、身心障礙、婦女家庭福利等公益性組織,作為本組之研究個案,藉以對照比較政府機關採購單位之間的差異。第二組是以政府機關採購單位,如考試院、考選部、銓敘部、僑委會、行政院人事行政局、台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台北市立陽明教養院、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及其所屬台北、台中、高雄榮民總醫院等機關之採購業務單位,為本研究選取之研究對象。 研究者首先深入訪談各機關政府採購之主要業務承辦人員,以深入瞭解各機關執行政府採購業務的實務,並經由受訪者的同意,參考各該機關於民國八十八年實施政府採購法之後的實際資料,藉由這些資料的檢閱,以明白本研究之若干重要面向;而後,研究者依據主要研究問題設計問卷,對各機關採購業務承辦人員及非營利組織發放,使以剖析政府採購法實施之後的各種影響並表達其不同的看法。對於所選取之各機關採購單位承辦人員,以普查方式選取全部適當樣本發放問卷,並就願意配合訪談者進行深度訪談;對於非營利組織,研究者則分兩階段,第一階段利用台灣公益資訊中心所登錄之公益組織發放問卷,第二階段則就回應性佳且具代表性之非營利組織進行訪談。 在現實生活中,許多行為雖然應受到法令的約束,但是,其是否符合普遍存在的正義與真理卻是值得去探究的。所以本研究係站在學術應用的角度分析,探討非營利組織之採購行為。尤其是從法規制度方面來看,現存法制規範中對非營利組織並無特別立法,而對於非營利組織之租稅問題亦疊生爭議,而政府採購法第四條之訂定,卻間接衝擊了非營利組織,雖然法令之制訂必有其背後之真正意義,但是如何落實法令之規定、如何找出最佳化之狀況,甚至於回過頭來思考此種法令限制是否真的必要,都是本研究所加以探討的。
107

非營利組織租稅徵免之研究

吳國明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旨在探討非營利組織及其捐贈者所享受的租稅優惠,是否應依組織性質的不同而有所差異。本研究參考相關文獻及美國內地稅法的分類方式,將國內非營利組織依公益性質及商業性質劃分為六類,並寄發問卷詢問國內會計師、營利事業財務主管及負責人、非營利組織管理者及負責人、學者及稅務人員對此六類組織及其捐贈者享受各項免稅優惠的贊同程度。本研究以敘述統計、t檢定及一般線性模式等統計分析方法對文獻探討所建立的假說進行測試,得出下列實證結果: 一、各界對於非營利組織及捐贈者享受免稅優惠的贊同程度,依組織公益性質的不同而有顯著的差異。公益程度愈高者,各界贊成免稅的程度愈高。 二、各界對於非營利組織及捐贈者享受免稅優惠的贊同程度,依組織商業性質的不同而有顯著的差異。各界對不具商業性質的組織有較高的免稅贊同度。 三、各界對於非營利組織及其捐贈者享受租稅減免優惠的贊同度,因減免項目的不同而有顯著的差異。 四、各界對於捐贈者享受所得稅或遺贈稅扣除優惠的贊同程度高於非營利組織本身享受各稅減免的贊同程度。 五、非營利組織管理者對於組織本身享受所得稅、營業稅、關稅及財產稅免稅優惠的贊同度顯著高於其他受試者。 經過文獻探討、各國免稅規定之比較及實證結果分析之後,本文重要的結論與建議如下: 一、鑒於公益性組織與互益性組織在所得稅上享受相同的租稅優惠,建議修改免稅適用標準,比照英美的做法將非營利組織依公益性質有系統的劃分為二至三類,並依組織公益性質的不同給予不同程度的租稅優惠。例如:對私人基金會的投資所得課徵特種稅(excise tax);個人或企業對互益性組織的捐贈行為應享受較少的所得稅及遺產及贈與稅之免稅優惠。 二、建議恢復部分非營利組織銷售行為免稅的規定,可參酌英國、美國、新加坡及德國的稅法規定,將免稅範圍限制於符合免稅目的或慈善目的之銷售行為,或給予具商業性質的組織及其捐款者較低程度的免稅優惠。 / This study classifies the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in Taiwan into six categories in terms of the degree of their public and business characteristics. The subjects are asked to express their opinion to the tax exemption of these six kinds of the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The subjects include the scholars, the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s, the managers and executive officers of the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and the business companies, and the tax collectors of the tax authorit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 tests, and GLM are applied to analyze the responses of the subjects. The following results are obtained: 1. The subjects' agreement to the tax exemption of the nonprofit and its donators are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the degree of public for the organizations. The higher the degree of public for the organizations, the higher the subjects' agreement. 2. The subjects' agreement to the tax exemption of the nonprofit and its donators are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the degree of business for the organizations. The subjects have higher agreement to the tax exemption of the non-commercial organizations. 3. The subjects' agreement to the tax exemption of the nonprofit and its donators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the different taxes. 4. The subjects' agreement to the tax deduction for donation is higher than the agreement to the tax exemption for NPO. 5. The managers of the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have higher agreement to the tax exemption of the nonprofit than other subjects. After analyzing the responses of the subjects and comparing the tax laws of several countries, we provide following proposals to revise the tax laws. 1. The nonprofit need to be systematically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the public characteristics and treated differently. For example, the investment income of the private foundations needs to be taxed for excise tax; donators of the mutual organizations should be benefited less by the deduction of the income tax and estate tax. 2. The tax exemption of the sales conduct of some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should be retained but subjected to the organizations whose conduct conforms to the charitable or exempt purposes. Besides, the commercial organizations should be benefited less by the tax exemptions.
108

美國大學募款策略之研究----非營利組織行銷之觀點

林嘉慧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民國86年7月國民大會將科教文預算的下限刪除,我國教育經費由過去40、50年來以投入高等教育為主的分配方式,轉移至國民教育為主,大學院校的資源逐年減少。就國立大學來說,教育部自民國85年起,陸續分批擇校實行「校務基金制度」,亦即鼓勵學校經由推廣合作、建教合作及對外募款等活動自籌部份經費。政府對國立大學經費的「全面補助」已調整為「部份補助」。依教育部規定,公立大學自籌20%至23%的經費,其中15%為學雜費收入,其餘8%則依賴募款,據估計,校務基金制度實施後,所有國立大學每年須向社會大眾或企業界募款的總額高達40億左右,對公立大學而言,不啻是一項沈重的負擔(中國時報,民87)。 而就私立大學來說,學雜費向來為最主要的經費來源(張中訓,民85),根據教育部的估算,私立大學的學雜費是公立大學的2.5倍,但公立大學學生單位資金卻是私立大學的8倍,換句話說,私立大學學生享受到的資源與公立大學相差甚鉅(吳京,民86)。為達成爭取學校發展的充足支援,民國85年,教育部指示私立大學要「加強募款業務,使學校經費的四成來自社會募捐所得,另二成由教育部補助」(高教簡訊,民85)。私立學校唯有透過募款取得社會資源,才能解決經費不足的窘境。 為因應大環境上的競爭、財政緊縮的狀態及落實大學自主的理念,推行高等教育募款制度已是不可避免的趨勢(田長霖,民86)。為了對大學募款的相關問題深入的了解,筆者認為應參考他國大學募款的經驗與策略,加以分析探討,如此不但可省去摸索之功,亦可收學習之效。至於大學募款的經驗,其將私人捐助高等教育的方式予以系統化、制度化最為成功者,首推美國。美國大學實施募款制度由來甚久,不論公、私立大學幾乎都設有專責的募款組織,募款所得成為大學經費的重要來源,因此,高等教育募款不僅以成為一門專業,更成為其他地區加以仿效的對象。故本研究擬分析美國大學近年來在募款策略的規畫與執行上績效之間的關係。 根據研究發現,我國大學院校實施募款,80%的捐款來自20%的捐款來源,其中「校友」(個人或企業)更佔90%以上(吳京,民89);在美國,大學募款的主力亦為校友,校內設置的募款專職人力通常與學生數及校友數的多寡成正比。換句話說,募款單位提供多項的校友服務,目的在於凝聚校友的歸屬感與向心力,以期對母校捐款(Weeb,1996)。 然而,學校經費雖然得力於這些校友「捐贈者」(donor)的經濟支援,此時校友扮演贊助者的角色時,與學校的互動處於一種「情感上的認同支持,而非履行人事規範」的連結關係(周逸衡,民86),故極有可能出現轉換行為而導致捐贈者流失的情況。因此,大學募款單位必須透過「關係化」導向的思考,以滿足需求、鼓舞動機及強化彼此的關係,來吸引、建立、維持及提昇雙方的關係;亦即,透過有效的「關係行銷」(Relationship Marketing)手法或策略,加強大學與捐助成員間的長期互惠的歸屬聯繫關係,將成為大學募款業務最重要的挑戰。 另外,由於大學是創新知識與發展技術的主要場所,也是一個國家知識、技術、良知的開發、守護的園地(趙永茂,民89),除了「關係行銷」之外,大學募款常使用「善因行銷」(Cause-related Marketing ;CRM)來達成專案募款之目的。正如美國杜克大學校長柯南如所說:對學校最有益的伙伴關係,便是多邊的研究合作。以杜克大學本身的例子來說,其與IBM、Cisco及Nortel等多個跨國性大企業皆有研究合作方案,甚至有成立科學園區的計畫(遠見雜誌2000年8月號)。 「善因行銷」的最佳優勢,就在於可增加非營利組織資金的來源,亦可使合作的雙方知名度增加,對於行銷募款來說,非常的重要(蕭思文,民88)。在許多募款捐贈來源中,「企業」捐贈大學院校常是學校獲得經費的重要來源之一(中央日報,民89)。在關懷公眾利益及善盡社會責任成為企業永續生存不二法門(Schreiber,1998)的今天,如何藉由善因行銷,掌握社會議題的派動,投入回饋社會工作,乃成為企業的新時代課題。 研究發現,大多數的企業對捐贈大學院校皆持肯定的立場,尤其挹注經費於雙方的合作專案(洪昌銘,民87)。而學校與企業合作的途徑相當多,例如成立育成中心、進行建教合作、或研究開發計畫等等,經過彼此的合作,學校藉此合作專案獲得經費來源與發表研究成果,開發出來的專利由企業運用,如此可收互蒙其利,互惠發展的功效(趙永茂,民89)。因此,大學募款單位亦須由「議題化」導向的思考,瞭解影響「善因行銷」的因素,如雙方合作的議題將與企業本身的屬性相關外,企業對於學校提出的議題或理念的評價,亦會影響雙方合作的層次及執行方式。 綜上所述,大學募款既已走向行銷化,關係導向的「關係行銷」與議題導向的「善因行銷」,將是大學募款活動賴以根據的行銷法則。本研究將整合「關係」與「議題」兩種導向,建構大學募款策略模型並發展其分類架構。佐以1997至1999年間美國60所大學募款策略及績效進行分析,探討不同的募款策略在學校內部因素(如:公私立別、創校年限、校友人數、學雜費、師生比)及學校外部因素(如:校譽排行)等干擾變項,對募款績效的影響情形;亦討論四種募款策略的實施通則,及分析國內外的募款案例,以作為國內大學從事募款相關活動時的參考依據。 目 錄 第一章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4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8 第三節 研究流程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美國大學募款 一、 高等教育募款制度之起源 11 二、 美國大學募款概況 13 三、 美國與我國對於大學捐款租稅法令之比較 15 第二節 大學募款的策略性規畫 一、 從「系統理論」看大學運作 18 二、 非營利組織募款的「策略性規畫」 19 三、 大學募款的「策略性規畫」 22 第三節 關係行銷與大學募款 一、 關係行銷的定義 28 二、 關係行銷與非營利組織 30 三、 大學募款策略的「關係」導向 33 四、本研究「關係」導向的重要意涵 36 第四節 善因行銷與大學募款 一、 善因行銷的定義 41 二、 善因行銷與公共議題 43 三、 大學募款策略的「議題」導向 45 四、 本研究「議題」導向的重要意涵 48 第五節 影響大學募款成功之因素 54 第三章 模型提出、策略定義與國內外案例介紹 第一節 募款策略模型及四種募款策略之提出 58 第二節 四種策略的國內外案例介紹 一、「社區醫院型」與「俱樂部型」募款策略的案例介紹 63 二、「研究中心型」與「超市型」募款策略的案例介紹 71 三、我國大學募款四種策略案例介紹 80 第四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架構 83 第二節 變數定義與衡量 一、 自變數 85 二、 應變數 98 三、 干擾變數 98 第三節 研究假設 99 第四節 研究對象 100 第五節 實施程序與資料處理 102 第六節 研究限制 104 第五章 模型實證結果 第一節 募款策略與募款績效分析 一、1997-1999年四種募款策略之實際金額分析 105 二、四種募款策略的募款績效分析 116 三、小結 119 第二節 學校內外部因素對募款績效影響之分析 一、 各項變數之描述性分析 118 二、 各項變數對募款績效影響之分析 120 三、 小結 127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大學募款策略模型實證結論 一、 四種募款策略與募款績效 129 二、學校內外部因素與募款績效 127 第二節 國內外案例之結論 129 參考文獻 131 圖表目錄 圖1、非營利組織募款的策略性規畫流程 圖2、司徒達賢所提出的CORPS理論 圖3、關係銷售的成分 圖4、募款金字塔 圖5、公益募款項鍊理論 圖6、企業與大學共同實施善因行銷的操作過程模式 圖7、本研究提出之大學募款策略模型的四種募款策略 圖8、本研究之研究架構 圖9、本研究所提出之大學募款策略模型與其操作定義 表1、美國與我國大學捐款的租稅法令比較 表2、關係行銷策略因應非營利組織的難題 表3、關係行銷之利益因應大學募款的難題 表4 、關係行銷的三個層級 表5、大學募款的關係行銷策略 表6、捐款人的內在動機及外在影響力 表7、企業贊助公益活動最重要的目標 表8、美國1995∼1997年企業贊助之總額與贊助類型 表9、本研究的研究對象 表10、社區醫院型募款策略的實際募款金額 表11、研究中心型募款策略的實際募款金額 表12、俱樂部型募款策略的實際募款金額 表13、超市型募款策略的實際募款金額 表14、募款策略與募款績效的變異數分析 表15、個案大學之學校內、外部因素之資料 表16、「校友人數」影響四種募款策略的募款績效之共變數分析 表17、「創校年限」影響四種募款策略的募款績效之共變數分析 表18、「師生比」影響四種募款策略的募款績效之共變數分析 表19、「學雜費」影響四種募款策略的募款績效之共變數分析 表20、「校譽排行」影響四種募款策略的募款績效之共變數分析 表21、不同公私立大學在「高低關係」的募款績效 表22、不同公私立大學在「高低議題」的募款績效 表23、1997-1999年公私立大學四種策略的募款績效平均比例 附表一、四種募款策略前四名之募款總額佔整體總額之百分比
109

公私部門協力關係之研究--台北市推動社區大學個案分析

朱森村, Chu Sen-Tsu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面對要做的事無限,但能力有限之困境,政府部門的發展之道大致可歸納為二:(一)建立與提昇政府的能力—此涵蓋採行廣泛措施、活動的概念,這些措施的目的在於提昇公民和政府的能力,冀望產生更有效及更有回應力的公共服務與財貨。(二)市政業務民營化或協力化—透過民營化或協力化機制(規劃者、協調者、整合者及推動者)統合、激發運用民間資源。   在面對資源稀少性下,可運用幾項策略:(1)推動民營化;(2)形塑公民意識;(3)採行減肥措施;(4)採行合夥措施;(5)採用第三部門等五種策略。其中採行合夥措施接近公私部門協力關係,基本上,推動公私部門協力關係需奠立於公民意識和參與基礎之上。因為若有堅固的公民意識和參與基礎,將能導引公共政策的走向,同時減輕政府沉重的負擔。   在面對沉重的財政壓力與政策需求下,政府已開始改變做事方式,大力倡導公私部門協力,並允許公私部門間的競爭(劉毓玲,民82)。整個公私部門關係的轉變,由陌生到競爭合作,這些作法乃至於政府主動尋求私部門的協力參與;其主要核心觀念是改造政府具有效率和品質的政府,公部門不再只強調公平性的原則,同時要提高公共服務的水準,以因應民眾需求。「公私部門的協力關係(或稱合夥關係)」(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已成為目前國家建設公共政策上非常重要的一種理念。   筆者認為公私部門協力關係是:公私部門以平等互惠、共同參與、責任分擔的原則,建立一個以公民參與為基礎,以公共責任為核心,以公共利益為目的,結合公部門、私部門、第三部門及公民,並以建立公私協力機制為連結的公共服務責任網(network of responsibility),它具有下列內涵:(1)公私部門協力是公私部門組織文化性和結構性的改變;(2)公私部門協力兼顧效率與公共性;(3)公私部門協力是一種組織的關係或網絡。   因此,在本文中,首先探討公私部門關係,包括民營化方向及第三部門的參與,進而探討公私部門合作的新方向—公私部門協力關係。繼而論及公私部門協力理論,探討理論基礎—公民參與理論及新政府運動,再者論及公私部門協力運用策略、限制與解決之道。並以台北市社區大學的個案研究,探討公私部門在此一公共政策的合作關係。最後,希望作一理論與個案之整合,由公共利益與公共性的維護、公共責任的落實、公私協力機制的法制化探討公私部門協力關係的必要發展--公私協力機制的發展。此些觀念之內涵如下: 一、公共利益與公共性的維護   學者C.Ventriss(1991:12)曾言:「行政是政府的重心,而公共才是國家的核心」,一語點出「公共性」對於一個國家或政府的重要性,以及公共行政的核心價值所在。「公共性」積極意義的彰顯,也就是指人類共同事務必須經由社群成員的主動參與,以及成員間的相互溝通、意見表達,以形成共識,而這樣的共識及其付諸實踐的一切行動將有助於群體公益以及共同美善(common good)。 社區大學的成立,結合了政府部門、民間部門及社區團體及社區居民的共同參與而成立,其上課方式亦採取讓公民參與、公民自主的方式,充分展現了公共性的價值。 二、公共責任的落實   公私部門協力關係責任的承擔是由協力雙方共同承擔,這可由兩個面向探討之,一為政策議程設定,一為行政官僚組織人員。在議程的設定方面,有那些議題能被列入議程中討論,乃至於形成政策?以「參與式民主」(participatory democracy)的觀點而言,參與式民主意指(1)使政府行政人員的選拔過程更受一般平民的影響,此涉及政黨的民主化;(2)把許多與國家大致上無關的決策由地方政府或社會人民集會成立,以制衡中央過分集中的權力及行政官僚的勢力;(3)私人性組織的「民主化」等政策。參與式民主的觀點啟發了日後公共事務管理的新思維,如社區自覺與自治、公眾參與,以至於公私部門協力關係。因此,依據民主的意涵,議程設定的應然決策者應為人民,實現主權在民的理念。而公私部門協力關係亦可視為一種人民的參與和監督方式,藉由此種機制彌補議程設定的障礙,讓有些具有重要性、迫切性的議題或弱勢團體的需求,可以透過公私部門協力關係而予以處理。   在行政官僚組織探討上,一個健全的民主行政發展應考量以下幾個原則:(1)公共取向;(2)深思熟慮的抉擇;(3)公正正直的行為;(4)程序的尊重;(5)程序的尊重。 三、公私協力機制的法制化   公私部門協力關係的建立,並不意味協力雙方可以恣意作為而不受約束。公私部門協力關係不限於傳統的政治監督方式,可由具公信力的團體組織負責監督或用「誘因監督」方式由協力雙方根據預算和利益分配進行良性互動監督,即創造出一「公私協力機制」,以利永續經營發展。   就社區大學的未來發展而言,除須克服法令的限制外,另外尚須配合下列措施,以兼顧公平、正義與效率: 一、訂定類似委託民間辦理實施要點,逐步引進營利部門共同推動公共政策,以保障弱勢群體的權益,使其不致成為民營化的犧牲者。 二、積極輔導民間非營利部門健全發展,使服務供給市場能充分發展,增加民眾的選擇性,真正達到競爭、效率、高品質的目標,如此才能真正達到公私協力多元的供給體系目標。   台北市文山區社區大學的成立代表了兩層意義:一是它代表著將知識的喜悅帶出學術殿堂,培養公民大眾的批判理性,健全公共理性的論述機制,提昇競爭力及生活素質,並期許為社會重建的起點,建立終身學習社會的使命。二是文山區社區大學的設置係由民間社團、社區組織、台北市政府共同協力達成的,這不但突破現今教育部設置「大學」的法令限制,更是公部門與私部門協力完成的一個範例,它的成功與否將成為公私部門協力的研究一項重要指標。 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途徑、方法與限制…………………………………..5 第三節 文獻檢視……………………………………………..……8 第四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20 第二章 公私部門關係之分析……..………………………….……27 第一節 公私部門關係探討….……………………………………27 第二節 公共事務民營化探討……………………………….……34 第三節 非營利組織與政府的互動關係………………………….37 第四節 公私部門合作的新方向………………………………….39 第三章 公私部門協力理論與策略分析..……………………….…45 第一節 公私部門協力理論……………………………………….45 第二節 公私部門協力策略……………………………………….51 第三節 公私部門協力理論限制與解決之道…………………….58 第四章 公私部門協力關係應用於台北社區大學之分析..……….70 第一節 台北市社區大學方案規劃過程………………………….70 第二節 台北市社區大學方案法制化問題……………………….76 第三節 台北市社區大學方案執行………………………..…...80 第四節 台北市社區大學方案評估…………..……………..….86 第五章 公私協力機制的建立…………………………………….…92 第一節 公共利益與公共性的維護……………………………...92 第二節 公共責任的落實………………………………………...97 第三節 公私協力機制的法制化……………………………....102 第六章 結論…………………………………………………………104 第一節 研究發現..……………………………………………..104 第二節 研究建議..……………………………………………..110 參考書目………………..….………………………………………117 附錄一 訪談紀錄 附錄二 台北市政府試辦社區大學實施要點 附錄三 台北市政府試辦社區大學委託大專院校或民間團體經營契約範本
110

非營利組織績效指標建構之研究-以教育事務財團法人為例 / The research on the performance indicators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a case study of the foundations of educational affairs

詹蕙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當今績效評估已成為非營利組織中的核心管理議題。實施績效評估的首要之務就是訂定績效指標,藉由績效評估,非營利組織可以改善或提昇組織的績效或表現。本研究旨在建構教育基金會之績效指標,並瞭解實務工作者對績效指標建構與衡量的看法,期能提供教育基金會與相關主管機關之參考。 本研究以全國性教育基金會為研究對象,採文獻分析、專家效度、及問卷調查進行。首先,透過「教育事務財團法人績效指標建構調查表」整合專家意見,建構五大績效指標構面及28項績效指標;其次,訂定「教育基金會績效指標問卷調查表」,針對教育部評鑑績優及獲頒社會教育有功團體表揚的基金會進行調查。共計152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計108份。 本研究經統計結果分析,發現基金會最重視組織的財務管理、服務品質及組織管理等構面,較不重視政府互動與網絡關係的構面;對基金投資之效率與效果(3,000萬元以上)、專兼職人員之職務發展與進修管道、與公益團體聯繫程度、政府政策受基金會影響之程度,以及依政府政策發展組織各項工作之程度等5項指標也最不被看重。另不同性別、職稱與非營利組織服務年資的填答者,以及教育基金會設立年限或類別之不同,對績效指標的重視程度無顯著差異,惟41歲以上填答者對組織管理的重視程度高於30歲(含)以下;基金規模在3,000萬(含)以下之基金會在網絡關係上之重視程度也比基金規模5,000萬至1億元間的基金會為高。 綜合有關發現,提出下列結論: 一、內部管理績效指標的重視程度高於外部影響指標,顯示非營利組織治理的重要性,以及財務管理是非營利組織募款責信之基礎,然仍不宜忽略組織的人力資源與組織的外部資源。 二、「中小型」基金會重視網絡關係,中壯年也比年輕人重視組織管理。 三、績效評估有其必要與重要性,惟應針對組織特性找到適當的指標,並讓受評對象充分知悉評估模式。 綜合上述結論,並提出下列幾項建議: 一、教育基金會方面: (一)為基金會永續發展,需重視管理觀念與管理方法。 (二)瞭解組織使命,擬訂具體策略與創新服務內容。 (三)加強人才培育,充分運用志工人力資源。 (四)擴大策略聯盟,加強資源連結,提昇組織績效。 二、相關主管機關方面: (一)設計質量並容具特色之績效指標,引領教育基金會績效之提昇。 (二)辦理業務研習、觀摩,以利專業知能提昇與經驗交流。 (三)提供友善網路環境,建立共同作業平臺,便利相關人員參考運用。 (四)表揚表現績優單位,擴大社會學習效果。 / Performance evaluation has become the core management issues in the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recently. It’s necessary to set the performance indicators before implement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Furthermore, the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can improve or enhance their performance through the evaluation. This research is aimed to construct the performance indicators for educational foundations and to collect the opinions of indicators constructing and evaluating from the foundation workers. All the results will be shared to the educational foundations and related official authorities. The target of this research is the national educational foundations and will be performed by document analysis, expert validity,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First, to integrate expert advices through "The survey form to construct performance indicators of the educational foundations" and to set five dimensions of performance indicators and 28 performance indicators. Second, to collect the opinions from the foundations which assessed to be excellent or received award from Ministry of Education through "Questionnaire to surv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 of the educational foundations". The total amount of questionnaires are 152 and 108 are considered as effective among them. By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it appeared that foundations pay more attentions on the financial management, service quality, and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but less on the reaction and connection with government and foundations. In addition, the performance indicators of the efficiency and effectiveness of fund investments (30 million), the duty development and training or study of full-time and part-time staffs, contact with other public interest groups, government policy by foundation impact, and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s work in accordance with government policy are not taken seriously. Besides, on the emphasis of performance indicators, there is no obvious diversity between people fill in answering with different gender, professional title, and service period or foundations with different founding year or classification. But people fills in answering over age 41 take more seriously on the organization’s management than people under 30(inclusive). The foundations with fund size less than 30 million pay more attentions on the relationships than the one which fund size over 50 million to 100 million. To integrate the discovery, some conclusions are made as following: 1.The performance indicator of the internal management is taken more seriously than the external effect that underlined the importance of management in non-profit organization. It also means that financial management is the base of fundraising and accountability, but the human resources and external resources should not be ignored. 2.Foundations with small and medium size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relationship. The mature persons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than young persons. 3.It is necessary and important to perform performance evaluation. However, the appropriate indicators should be found for organization character and the way of evaluation must be explained clearly to the persons whom are taken evaluation. By the above conclusions, some recommendations are made as following: 1.Regarding educational foundations: (1)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foundations should put more emphasis on the concepts and strategies of management. (2)To correspond with the missions of the organization, foundations should develop strategies and innovative services. (3)To reinforce personnel training and to manipulate volunteers completely. (4)To expand the strategic alliance, reinforce links of resources, and to enhance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2.Regarding government authorities: (1)Designing the distinctive performance indicators with quality and quantity to enhance the performance of educational foundations. (2)Handling seminars or observations to increas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3)Providing a friendly network environment, establishing a common platform as reference for the related personnel. (4)Praising excellent units to exp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social learning.

Page generated in 0.045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