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563
  • 1405
  • 155
  • 44
  • 16
  • 3
  • 1
  • 1
  • 1
  • Tagged with
  • 1624
  • 1007
  • 526
  • 395
  • 298
  • 279
  • 267
  • 231
  • 222
  • 221
  • 219
  • 206
  • 202
  • 200
  • 193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371

大陸與台灣報紙對李登輝2007年訪日報導之比較研究 / Covering Lee Teng-hui's Visit to Japan in 2007 in 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 Newspapers

文麗, Kochurova,Marin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372

主權公投對台灣獨立的意涵與問題分析 / The Problem and Significance of Exercising Plebiscite Toward the Independence of Taiwan

林吟馨, Lin, Ying-sh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主權問題,不但是中國大陸和台灣之間的歷史糾葛,更牽扯複雜的國際政治因素,人民對此有強烈的不安全感,因此,有部份人提出,利用公投投票來確定台灣未來之主權。因此「主權公投」的政治問題除了從內部因素,政黨競爭的軸線來檢視外,也無法忽視國際因素,尤其是公投在美中台關係中起的作用和變化。 本研究藉由對國際法自決權理論與公民投票制度的研究,分析國際當前成功以公投而獨立的國家案例,並以此為啟示了解台灣目前現勢,深入研究「主權公投」的動機、價值,並據以評估因主權公投可能引發的爭議。 / Given the uncertainty of Taiwan’s political status, the sovereignty of the island has not only been an heated issue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but also an unceasing dispute between Taiwan and China, which results in strong sense of insecurity among people of Taiwan. Therefore, it’s been suggested by some that the sovereignty of Taiwan be determined through exercise of plebiscite. Looking at the act of plebiscite on sovereignty, we have to examine inner factors of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of political parties, as well as multilateral factors, especially its impact on the triang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Taiwan, China and United States. The thesis examines theories of national self-determination and practice of plebiscite and analyses successfully executed plebiscites that result in independent nations. The motives and significance of plebiscite on sovereignty will be thoroughly discussed to evaluate controversies that may be invoked by practice of plebiscite, and finally to provide an insight into Taiwan’s political identity.
373

企業轉型與競爭策略之研究分析-台灣某電子公司案例

呂浩榮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電子製造業大都採取傳統生產者導向之思維模式,在產業經營環境快速變動下,難免面臨經營上的困境。因此如何因應外在環境的發展趨勢,創造或引進適合的管理模式、思維及競爭策略,來加速企業的轉型與升級,是台灣電子製造業者再造企業核心競爭能力所必需面對的課題。唯轉型涉及眾多層面,故轉型失敗很有可能迫使企業自該產業淘汰出局,故本研究希冀藉由探討台灣電子產業中轉型成功之企業案例,找出促使該類型企業轉型成功之可能條件及競爭策略,提供理論研究或是實務應用上之參考。 藉由個案研究可得知個案公司之所以順利轉型係源於清楚瞭解本身的定位。個案公司本身沒有足夠資源從事基礎技術的研發,故將自身定位為「各種專利技術的整合者」,透過「商標聯盟策略」、「全方位專案管理服務」及「技術聯盟策略」等三種不同戰略的應用,搭配「產品多角化策略」、「研發創新策略」及「創新市場空間策略」等三種競爭策略作為指導原則,審慎地選擇與其核心競爭力有關的產品,並針對這些產品率先與多家專利獨有的廠商及各產業的領導廠商合作,據此取得相關專利技術的使用/整合經驗,並利用這些經驗進一步建構先行者優勢。俟其已建構先行者優勢,對多種專利技術整合已有相當程度的經驗後,更進一步地將其累積得到的專利技術整合能力,運用至不同產業,開發新的產品,終而建立個案公司目前在業界的地位。 因此專營產業中某特定產品/服務的型電子產業的公司,或許可借鏡個案公司之轉型路徑,遵循「厚植核心能力」、「率先與各產業領導/專利獨有廠商合作建構先行優勢」、「培養專利技術整合能力」、「跨產業應用該核心能力」、「互利共生」等多項原則,應可提升其轉型成功的可能性。
374

台海兩岸毒品犯罪問題分析- 兼論兩岸合作打擊毒品犯罪

孔懷瑞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藥物濫用及毒品的危害,是全世界各國面臨的共同問題。據估 計,2006 年全球的古柯產量約為984 噸。在198 個國家和地區中, 有172 個國家和地區報告種植有大麻,全球有1 點6 億人口吸食大 麻。大麻因此成為全球吸食人口最多的非法麻醉藥品。安非他命類興 奮劑是全球使用人口第二多的毒品。台海兩岸受到毒品危害的歷史甚 長,近十餘年更因兩岸經濟發展與相互交流,使兩岸間跨區販毒活動 隨之興盛,因為受到政治因素影響,兩岸執法人員,交往與合作受到 嚴重限制,未能相互瞭解對方內部毒品犯罪活動情況,亦未能積極合 作緝毒,毒梟利用此一漏洞,進出兩岸從事毒品犯罪並逃避追查,徒 增兩岸執法人員查緝之困難。筆者嚐試從兩岸毒品犯罪的歷史、毒品 犯罪情況、法律制度、組織架構、反毒策略、反毒成效等方向進行分 析,希望能對台海兩岸毒品犯罪問題作一系統性的瞭解。另對兩岸跨 區毒品犯罪的現況與困境進行分析,並進一步探討兩岸合作打擊毒品 犯罪之可行方式,以增進兩岸緝毒合作,共同打擊毒品犯罪,維護兩 岸人民福祉。
375

日治時期台灣浮浪者取締制度研究 / The Research on the Fu-Lang-Zhe prohibition system in Taiwan during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沈德汶, Shen,De W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從1906 年(明治39 年)公布以來,「台灣浮浪者取締規則」被日本官憲稱 為台灣民族特種階級的浮浪者的監視者,在治安維持上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並且將該規則的確實紀錄視為台灣浮浪者的全紀錄,擬作台灣匪史外傳。在台灣實行約37 年的浮浪者取締發展過程,筆者依照本文各面向研究結論,初步提出按照浮浪者取締演變的時間先後與發展情形,大膽區分為草創期、過渡期、轉型期、確定期等四個概括時期。 規訓作為「人體具體的政治干預模式」,將浮浪者收容所的作息與活動,經過特別的設計,賦予各種特殊涵意的活動也就應運而生。「規訓」的作用不僅於收容所的內部單獨進行,每當國家具有特殊活動與時局的配合時,殖民政府透 過浮浪者收容所裝置達到改造殖民地人民身心的目的。在規訓儀式中,受閱者的主體以客體的方式作呈現,僅供凝視的權力來觀看。凸顯收容所成為總督提倡殖產興業的模範試驗地,成為台灣總督府所搭建「國家規訓」的最佳舞台。 本文試圖從日本領台初期的社會治安狀況,分析為何台灣需要制訂「台灣浮浪者取締規則」,再進一步探討「台灣浮浪者取締規則」的執行情況與收容所和浮浪者之間相關統計資料。最後從社會層面來看,由於「台灣浮浪者取締規則」影響著台灣人民生活甚巨,可能關係到基本人權與生命財產的維護,在台灣社群裡存有批判的聲音,所以本文試著從官方與民間兩種立場不同的角度,分析該規則的實行所帶來對於台灣社會的影響。
376

中共《反分裂國家法》與對台政策之研究

葉俊志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兩岸將近一甲子的隔海對峙,歷經了中共「武力解放台灣」、「和平解放台灣」,「和平統一、一國兩制」三個對台政策演變時期;兩岸關係也歷經軍事衝突、冷戰對峙、互動交流等階段。近期,台海情勢顯的更趨動盪,如1999年台灣的「特殊國與國關係」、2000年台灣首次政黨輪替、修憲主張及「一邊一國」等事態發展,2004年再提出所謂「公投新憲」及「台灣正名」運動等主張。這樣的狀況發展,使中共深刻瞭解台灣已越來越偏向「台獨」之路,必須有所因應。 2005年3月14日中共通過《反分裂國家法》,我們可以從法案中瞭解,中共試圖透過法律的形式,立法防制「法理台獨」,這不僅可紓解中共內部不滿對台政策軟弱的壓力,對外亦可展現對台灣的主權宣示,堅持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見,中共把20多年來對台方針政策法律化,不僅上升為國家意志,且明確規範兩岸關係,使得反分裂及維護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有了法律依據。尤其「非和平手段」的提出,對台海、甚至亞太情勢注入了不安的變數,更引起台灣強烈的反彈與國際的關切。《反分裂國家法》的制訂,絕對不是意外,而是有計畫性的,代表中共對台政策的基調重點逐漸放在偏重防止台灣脫離「一個中國」原則的防獨、遏獨措施。 事實上,胡溫體制接班後,中共對於台灣獨立聲勢的高漲相當擔憂,武力解決台灣問題在現階段既不切實際,也不符合中共發展經濟的首要國家任務,和平解決台灣問題才符合中共國家利益。然而,和平統一固然是最終目標,但衡量當前兩岸關係仍然欠缺和平統一的條件,不過,台灣如果獨立,便直接衝擊到中共核心利益,因此,反對台獨成為胡溫體制對台政策的重要目標。可見,《反分裂國家法》確立了中共反獨為主軸的對台政策,同時加強對台展示善意的經貿與交流活動等軟性策略。這種「軟硬兼施」的兩手策略,將會是中共《反分裂國家法》所展開的對台政策方針與作為。
377

論「依法治國」下的中共對台政策─反分裂國家法之探討

鄭信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共自1949年10月1日建立政權之後,即由毛澤東依循蘇聯法制,建構中共的社會主義法制,然因文化大革命而毀壞,直至鄧小平上台後,在「一手抓建設,一手抓法制」的情形下,重新建立社會主義法制;其後江澤民再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宣示,使「依法治國」成為中共重要施政方向,除了強化立法、行政、司法的功能外,黨的領導及宣傳亦在推動「依法治國」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中共「依法治國」的核心價值則在於依憲治國。 依循中共憲法的發展,可以看出中共對台政策始終維持「一個中國」原則,至於其手段則由於由「武力解放」、「和平解放」、「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到「反獨促統」,且於1978年憲法中,首先將台灣地位明定於憲法之中,1982年的憲法更明確規定「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神聖領土的一部分。完成統一祖國的大業是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中國人民的神聖職責」並明定「特別行政區」,以推動「一國兩制」。 胡錦濤主政時期,在「依法治國」的要求下,為實踐憲法規定,於2005年3月14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反分裂國家法」,將中共對台政策以法律明確加以規定,除再次宣示「一個中國」、「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等政策外,更明確規定要促進兩岸交流,推動兩岸協商,積極拉攏台灣民心,以達到和平統一的目的;另對於台獨活動,則將採行非和平方式處理。然該法在立法程序及用語,或限制政府權力及保障人民權利的面向上,均有欠周妥,與「依法治國」理念,尚有一段距離。 中共就「反分裂國家法」的實踐上,可分為對台、對內及國際三方面,在對台部分,維持「軟硬兩手」策略,一方面積極促進兩岸交流、推動兩岸協商,另一方面對於採行非和平方式預作準備;在對內部分,則以拉攏台商並進行宣傳及完備相關法制;國際部分,則持續打壓台灣的國際社會空間,另宣導該法為維護和平的法律,面對中共以黨的領導、武裝鬥爭及統一戰線模式實踐該法,台灣應如何因應及作為,值得加以深思。 / Established in October 1, 1949,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onstructed its socialistic legal system based on the Soviet legal system by Mao Zedong. However, the system then collapsed because of the Great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was not fully recovered until Deng Xiaoping came into power and reconstructed the socialist legal system with his “Stress the construction in one, stress the legal system in the other” policy. After that, Jiang Zemin proposed his “Rule the nation legally and construct a socialism country under the rule of the law” policy and made it an important guideline for the PRC government to “rule the nation legally”. In addition to strengthen the function of legislation, administration and judicature, the propagation and guidance of the party als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rule the nation legally” policy, and the main thought of the policy is to govern the country in accordance of the constitution. When study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PRC, it is easy to see that the policy against Taiwan is to maintain the “one China” principle, and the methods to do so includes “liberation through military force”, “peaceful liberation”, “peaceful unification and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against independency and promote unification”. In 1978, the status of Taiwan was first mentioned in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PRC, and in the 1982 version of the constitution, Taiwan was clearly classified as “part of the great territory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t is an honorable duty for all people in China, including people in Taiwan, to accomplish the great task of unifying the home country” and stipulated Taiwan as a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to impel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policy. As Hu Jintao came into power, under the principle of “rule the nation legally”, the “Anti-secession Law” was approved in the third conference of the tenth session of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in order to fulfill the regulation of the constitution. The policy against Taiwan was clearly regulated by this law. Aside from declaring once again the “one China”, “peaceful unification”, “one country, two system” policies, this law indicated that efforts must be made to promote cross-straight communications and to win over sentiment of Taiwan people positively, hoping to achieve the goal of “peaceful unification”. On the other hand, unpeaceful methods shall be taken against Taiwan independence activity. However, the Anti-secession Law was not properly set up when it came to legislation procedure, limiting government power and protecting people’s rights and still far, far away from the goal of “rule the nation legally”. To put the “Anti-secession Law” into practice, PRC government put it in three phases, the phase regarding Taiwan, the phase regarding the nat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phase. In the Taiwan part, PRC government remains the “soft and hard” strategy, promoting cross-straight communications in one hand, and preparing for unpeaceful methods in the other. In the part regarding the nation, efforts have been made to make up to Taiwanese businessmen and to promote related laws. As for the international part, Taiwan’s international space is still suppressed. PRC government also announces that the Anti-secession Law is a law for the maintenance of peace. It is worth thinking how Taiwan government should react and respond upon facing the threat generated by PRC government putting the law into practice by the guidance of the party, by military force and by united front patterns.
378

客語抄本〈渡台悲歌〉研究

黃菊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渡台悲歌〉是台灣客家民間文學的瑰寶,也是台灣客家族群發展自覺意識的重要文獻。本研究從新材料和新方法兩個角度切入對〈渡台悲歌〉的整理與詮釋。在新材料的部分,本研究發現〈渡台悲歌〉的第三個版本,並進行文獻的校勘、注解工作。在新方法的部分,本研究從作者、文本、讀者的不同角度詮釋〈渡台悲歌〉,進一步透視作為人類精神活動重要指標的文學作品所具有的開放與創新。本研究的重要發現與所解決的問題可以概括如下:1.發現〈渡台悲歌〉第三個版本,並據以為底本,完成校勘工作,校勘本共計380句,2660字。2.詳盡註解〈渡台悲歌〉詞彙175條,深入探討13條重要的文化符碼。3.就淵源而言,〈渡台悲歌〉極可能是繼承〈過番歌〉的敘述形式,而對閩南語〈新刊勸人莫過台歌〉的內容加以增補;就演變而言,〈台灣番薯哥歌〉和〈又題出台灣勸世文〉應是對〈渡台悲歌〉的承襲與精簡。4.〈渡台悲歌〉繼承七言長篇敘事的傳統,在韻腳佈置方面力求整齊,並且以每個韻腳的韻尾做為押韻與否的標準;在用韻疏密的安排上,極為均勻,有171處是隔句押韻。5.〈渡台悲歌〉巧妙地使用對偶、排比、頂針、譬喻、對比、誇飾、道地口語、反諷等修辭手法,增加敘事的文學性。6.運用科恩及夏爾斯將敘事區分為故事與敘述的敘事學方法,探討〈渡台悲歌〉的故事結構和敘述結構,深入討論〈渡台悲歌〉所達到的敘事功能。7.解決〈渡台悲歌〉所描述的渡台路線爭議,提供較為合理可信的路線選擇:家(陸豐河田)→橫流→潮州府→柘林港→台灣。8.從集體記憶的建構、意識形態的透露、他者形象的缺席這些不同的角度,深入探討剖析〈渡台悲歌〉展示的深層文化結構。9.從巴赫汀「眾聲喧嘩」及「公眾廣場的話語」兩個面向深入闡示〈渡台悲歌〉所呈現的文化審美意涵。
379

生活風格從異端到明日之星之研究以音樂產業為例

徐德煒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消費社會的興起,消費者在選擇商品的過程越來越多是在對商品的「生活風格」做選擇,風格無關價格高低、品牌大小,消費者在意的是產品背後獨特的價值感,以及品牌獨特的美感訴求,藉由產品背後所展現的獨特個人風格,消費者可享受其塑造的符號與體驗價值,這些優勢也讓企業更貼近市場,甚至變成競爭對手無法超越的進入障礙。 本研究主要是探討並整理歸納出企業在塑造生活風格的過程中,是如何將邊緣的概念,透過商業手法的轉化,使其得以邁入主流市場。也針對網路的出現,研究對此過程有何影響。 本研究在回答下列三個問題: 一、 生活風格的概念從何而來? 二、 生活風格如何形成? 三、 網路的興起對生活風格產品的塑造有何影響? 本研究得到下列結論: 一、 生活風格產品的概念來源其實是一個早已經過一段時間的醞釀的異端思想。這概念本來處於邊陲地帶,很少人知道,經過早期採納者的發現,經過修改並拓展應用,才開始漸漸嶄露頭角,被文化媒介者所發現,而將其商業化並推向主流市場。 二、 生活風格產品成功的關鍵在於比其他業者更快注意到外圍概念,並使其移向大眾市場。但異端是否能成為主流價值是需要時間的醞釀,依開始很難判斷,因此如何篩選出良性異端非常重要,在網路時代,透過與消費者共創內容的web2.0網站平台,透過不斷與平台社群對話,讓群眾的智慧與市場機制來篩選異端,成為一個很重要的風險管理機制。 三、 因科技的進步和數位化所提供的低成本工具,文化媒介者提供的網路平台服務讓每個創作者都有實現自己創作的可能性,這種跟顧客共創價值的作法不只是將商品客製化或個人化,而是讓顧客自行組織起來創造出自己的商品。經由讓顧客有利可圖地參與整個生活風格產品的塑造,建立一個創新的共榮圈。 四、 一個異端概念從邊緣到主流需要時間的醞釀,異端之聲初期對大多數人過於粗糙,需要經過練習與修改才能往主流前進,這種修改的過程,很重要的一部分是要拓展應用。因此一個可以包容創新的社會則會提供異端概念早期學習很重要的場所。
380

在推行ISO20000時,如何使服務台有效運作之研究

陳惇仁 Unknown Date (has links)
IT服務管理越來越熱門,有人認為這是一種新的技術,有人認為IT服務管理不過是MIS的一種應用,也有人認為無非是網管加上工作流程。事實上IT服務管理的出現應該放在整個IT行業發展的過程中來看。可以說,IT服務管理的出現標示著IT行業的一輪新變革,將會伴隨著整個IT行業結構和價值鏈的變化而成長,甚至可以說,IT服務管理是IT行業開始走向成熟的一個標誌。 ITIL是IT服務管理的最佳實踐,而ISO20000是一個關於IT服務管理體系的國際要求標準。ITIL為IT部門指出了一條以服務為主的方向,在實施ITIL的過程中逐漸地提升IT的管理水平。而ISO20000是基於ITIL的國際標準認證,在IT部門中建立服務文化,提供了滿足業務需求的服務方法論和管理方式,幫助識別和管理IT服務的關鍵過程,保證提供有效的IT服務滿足客戶和業務的需求。不僅如此,ISO20000還定義了一系列相互關聯的服務管理過程,識別了過程之間的關係,和這些過程關係在組織內的應用,提供了方針目標和服務管理的控制措施。 本研究建議在推行ISO 20000認證之初,便需要建立服務台這一項功能性組織,來促使公司組織能更有效率地達成ISO20000之要求,而如何使服務台有效運作是本研究的重點。

Page generated in 0.035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