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563
  • 1405
  • 155
  • 44
  • 16
  • 3
  • 1
  • 1
  • 1
  • Tagged with
  • 1624
  • 1007
  • 526
  • 395
  • 298
  • 279
  • 267
  • 231
  • 222
  • 221
  • 219
  • 206
  • 202
  • 200
  • 193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351

《聯合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統獨偏向與立論觀點之比較-以中共1993年與2000年兩次對台白皮書為例

林毓芝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國大陸在1993年8月31日與2000年2月21日,由大陸國台辦與新聞辦發表了兩篇對台白皮書,台灣的輿論界掀起一陣對於中共對台白皮書的討論與報導,兩岸關係的議題也倍受關注。在此,本研究希望能藉由中共發表兩次對台白皮書為研究時間始點,並使用內容分析法,研究《聯合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等三大報社論針對兩岸關係的篇數、標題、立論觀點、統獨偏向及稱呼兩岸用語之差異。 研究發現,對兩岸議題著墨較多的報業,統獨偏向的立場也較為明顯。《自由時報》社論的篇數一直是最多的,甚至是其他兩報的兩倍,《自由時報》的統獨偏向也是最偏獨立。至於,《聯合報》與《中國時報》兩報的統獨立場相近,社論篇數也相近。 社論標題方面,從1993年到2000年,社論標題主角都回歸以「台灣」優先,只有最偏統一的《中國時報》還以「兩岸」優先。由於2000年新政府執政,因此三大報提及「新政府」的比例大幅增加。標題主題方面,2000年三大報對於兩岸議題較少以國際觀點來談,也較少以兩岸歷史淵源來談,而較關注主權議題、國家安全以及台灣人民自決。 社論立論觀點方面,1993年,「兩岸經貿交流」、「兩岸主權議題」是三大報社論常用的立論觀點,然而在比例上,《聯合報》、《中國時報》比較偏統一的報業最關注「兩岸經貿交流」,《自由時報》比較偏獨立的報業卻最關注「兩岸主權議題」。2000年,「兩岸經貿交流」、「兩岸主權議題」還是三大報社論常用的立論觀點,然而在比例上,統獨偏向是中立稍偏獨立的《中國時報》還是最關注「兩岸經貿交流」,而統獨偏向中立較偏獨立的《聯合報》以及最偏獨立的《自由時報》卻最關注「兩岸主權議題」。更值得關注的是,當比較偏獨立的《聯合報》、《自由時報》都關注「台海安全情勢」的同時,立場最不偏獨立的《中國時報》卻關切「兩岸歷史淵源」。 社論稱呼兩岸用語,2000年,三大報的統獨偏向都往獨立移動,因此,稱呼「中共」的比例減少。《聯合報》、《自由時報》常稱對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時報》則常稱對岸為「中國」。三大報在2000年還是最常稱呼「台灣」,但是其次就是稱呼「中華民國」、「我國」以及「台灣共和國」,可以發現國與國的思維更加明顯,而國共關係的思維較為減少。 值得一提的是,研究發現《聯合報》社論的統獨偏向與《中國時報》相近,《中國時報》不論在1993年或2000年都比《聯合報》偏統一。《聯合報》、《中國時報》與當權者的關係,由於《中國時報》與當權派的關係較《聯合報》良好,雖然《中國時報》的統獨立場比《聯合報》還偏統一,《中國時報》卻不像《聯合報》被貼上「親中共」的標籤。若硬要貼上統派標籤只要《聯合報》被歸類至統派媒體,《中國時報》也應該在列。但是在1992年底大規模的退報運動當中,《聯合報》、《中國時報》都同樣報導大陸官方談話,卻只有《聯合報》遭抨擊是「中共的傳聲筒」。本研究發現《聯合報》與《中國時報》有相近的兩岸統獨立場、同樣的報導卻有不同的際遇,極重要的關鍵是報社與當權者的關係。
352

由模組化生產建構體育頻道的數為平台--以緯來體育台為例

謝宏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主要在說明研究體育頻道邁向數位化過程,並以緯來體育台最為個案研究,探討藉由模組化生產建構體育頻道的數位平台。 本研究發現,以模組化概念生產緯來體育台的棒球內容,本研究提出五項策略性建議: 1.解構原產品策略:重點為Live直播賽事的解構與後製作。 2.棒球賽事的知識編碼:依據棒球規則對內容單元的前製編碼。 3.棒球運動的創意編碼:針對棒球內容架構的創意編碼。 4.多媒體轉換策略:著重生產過程內容的跨平台應用,如以網際網路為主要平台,建製【網路影音資料庫】。 5.特殊功能編碼策略:基於影視內容的產品特性,利用畫面的高度解析與分格特性等,呈現展現棒球運動的力與美及其他趣味性的特質。 而建構緯來體育台的數位平台,本研究歸納為三大架構,由「模組化生產資訊產品族」創造具創意的內容價值源頭,並透過知識管理的概念建構多樣多元「內容平台」;再藉由功能導向的「寬頻應用平台」進行整合、加工與篩選、互動、編輯與應用等功能;並以策略聯盟方式用建構無障礙的「傳輸平台」將價值傳遞到消費者手中,以完成數位平台架構。
353

An Optimality Theory Approach to Reduplication in Formosan Languages

呂順結, Shun-chieh L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調查四個台灣南島語,包括巴宰語(Pazih)、阿美語(Amis)、排灣語(Paiwan)、邵語(Thao),記錄並分析在這些語言之中各種不同的重疊詞形式,並以當今的音韻理論來分析所採得的語料,特別是從優選理論的觀點來研究。 本文的調查發現,這四個語言的重疊詞形式非常的類似,它們都應用了Ca-重疊及右向重疊作為構詞的手段,只有在巴宰語及邵語可以觀察到其他不同的重疊形式。 就Ca-重疊而言,本文認為固定的元音[a]乃是由於「預先指明」(pre-specification)的結果,也就是其在底層形式就已經連結到重疊成分音節的韻母,本文並說明以「無標記浮現」(The Emergence of the Unmarked)來解釋固定音段(e.g. Chang 1998)的理論有其缺點。 右向重疊在不同的語言中,所呈現的型態並不完全相同。以重疊成分的形式來看,可以分成三類:-CV.CV-、-C.CV-與-CV-。巴則海語只呈現第一類的重疊成分,阿美語有第一及第二類的重疊成分,排灣語及邵語應用了三種的形式。本文認為右向重疊的功能既然相同,應當只有一套語法來支配。本文進而提出一組制約排序,順利分析了在不同語言中觀察到的右向重疊現象。 其他觀察到的重疊形式有:巴宰語的CV:-與CVCV-重疊及邵語的CV-重疊。巴宰語的CV:-重疊呈現了元音延長的現象,CVCV-重疊則是一種雙音節前綴重疊;邵語CV-重疊的重疊成分總是在詞基的倒數第二音節之前,此現象與其韻步結構有關。 本論文亦簡略描述分析四個語言所呈現的音韻現象,如音位系統、音節結構、重音、音變等。在音變方面,四個語言有許多相似處,如喉塞音增音、元音低降、滑音化等。本文利用優選理論來分析各語言的音韻系統。
354

中型建築投資興建公司經營策略之個案研究

簡伯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論文摘要  建築業被稱為火車頭工業,但面臨長達十餘年景氣低迷及社會環境的改變,加上產業內本身的競爭進而造成目前內外夾擊的情境。所以如何讓自己在競爭的環境中處於不敗之地且為邁入新世紀整裝待發,正是每位建築投資興建業者亟需思考的地方。本研究動機為研究建築投資興建公司應該以何種經營策略才能在外在環境改變且面對同業的激烈競爭時,仍有獲利、成長的空間。  本研究的架構係採用Aaker的理論架構來進行內外在分析與策略規劃。整個研究架構分為四個階段:一、首先進行內外在分析,以界定外在環境中的機會與威脅,以及該產業的關鍵成功因素,並了解個案公司所擁有的優劣勢。二、根據以上分析,歸納出該公司所面臨的問題。三、擬定數個可行的策略,在該策略下擬定競爭策略與營運策略,然後依照適當的準則予以評估予選擇。  經過本研究分析後發現國內建築投資興建業的關鍵成功因素為:良好的土地開發能力、財務結構健全、良好的施工品質與客製化服務、建立專業的品牌形象進而建議個案公司未來適合短期採行市場滲透策略,長期採行產品擴張策略,並且以集中差異化作為競爭策略,以發揮個案公司的核心能力,並能繼續累積未來的競爭武器。  本研究對其他中型業者的建議為必須採取檢討自己優劣勢,採取差異化集中路線,集中在某地理涵蓋範圍及某類產品上,建立自己特色,吸引特定目標族群顧客,才能有生存空間。  對後續研究者的建議為可同時研究多家中型業者,以作出對中型業者更一般化的歸納原則,以及研究大型及小型業者的環境與策略的配適度作一比較,以確定環境策略配適度較佳公司是否績效較佳,並了解國外建築投資公司公司的環境策略配適度作比較,以了解各國業者者的經營績效。
355

知識特性、教授者和接受者的經驗對知識移轉績效影響之研究-以台商對中國大陸投資為例

黃素怡, Huang, Sue-y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這個知識經濟的時代,知識管理已經成為企業維持競爭優勢的重要策略,而隨著愈來愈多的台商赴中國大陸投資,如何將在台灣所獲得的經驗和知識成功地移轉給在中國大陸的子公司,這將是影響台商在中國大陸投資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主要探討的是經驗在知識移轉中所扮演的角色,分別針對知識教授者的經驗和知識接受者的經驗來詳加分析。本研究採問卷調查的方式,針對台灣母公司及大陸子公司之間的知識移轉情形來做調查,台灣母公司為知識教授者,而大陸子公司為知識接收者。 本研究主要以台灣母公司為研究對象,根據2002-2003電機電子業大陸及東南亞台商採購銷售名錄及在經濟部登記已至中國大陸投資的廠商,共寄出1256份問卷,回收有效樣本為112份,刪除退件及未在大陸投資的樣本後,有效回收率為10.35%,另外加上以大陸子公司為問卷發放對象的32份有效樣本,共計144份樣本進行線性迴歸檢定本研究的假設。 本研究發現以下五點:第一,在台灣母公司的經驗方面,當母公司愈是具有產業經驗、在大陸投資的國家經驗、以及在其他國家投資的國際經驗時,知識移轉也就愈容易獲得成功。第二,除了母公司對被移轉的知識需要具有豐富的經驗外,當子公司的內部員工愈是具有工作經驗、子公司愈是具有產業經驗時,將有助於知識移轉績效的提升。第三,外派人員的工作經驗方面對知識移轉績效則無顯著影響。第四,雖然被移轉的知識愈有內隱性、複雜性和系統相依性而難以移轉,但當台灣母公司在其所屬產業愈具有經驗時,則有助於知識移轉的效果。此外,即使被移轉的知識特性是難以移轉的,但若台灣母公司在不同的國家地區有愈多投資的經驗時,也愈有助於知識移轉的效果。第五,雖然被移轉的知識愈有內隱性、複雜性和系統相依性而難以移轉,但是如果大陸子公司在其所屬產業愈具有經驗時,對於知識移轉的效果也是有顯著的提升。 / Knowledge management has become important strategy to maintain the core advantages of the firms. Since there are a lot of Taiwanese firms that invest in China, how Taiwanese firms transfer their knowledge to Chinese subsidiaries successfully is a critical issue for these firms. This research explores the role of experience in knowledge transfer between Taiwanese firms and Chinese subsidiaries. Based on a sample of 112 investments made by Taiwanese firms in China, this research found that: (1) Taiwanese firms that had more experiences in their industries, in China or in other countries achieved greater successful in knowledge transfer. (2) Knowledge transfer to Chinese subsidiaries that had more experiences in their industries was more successful. (3) The experiences of expatriates did not affect the knowledge transfer. (4) Knowledge that was tacit, complex and system dependence was difficult to transfer. However, if Taiwanese firms had more experiences in their industries, these experiences lessened the difficulties in transfer such knowledge. Besides, the Taiwanese firms’ experiences of investing in other countries also lessened the difficulties in transfer such knowledge. (5) Similarly, while tacit, complex, and system-dependent knowledge was difficult to transfer, if Chinese subsidiaries have more experiences in their industries, these experiences lessened the difficulties in transfer such knowledge.
356

外資對台灣股市的影響

王月玲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我國基於市場國際化與金融自由化的潮流,自1983年起逐步開放海外資金投資國內股票市場,證期會自1990年12月28日起開放外國專業投資機構投資我國股市,並且自1996年3月1日起,開放境外華僑及外國人投資我國股市。 吸引外資至我國投資對我國的經濟發展是有相當的助益,而維持股市與匯市的穩定亦是相當重要的目標,外資投入我國股市的金額與比重,預計逐年攀升,其交易策略與交易行為造成我國股市何種的衝擊與影響,是否與我國景氣循環有相關,引起本研究的動機。 本研究期間為1995年8月1日至2003年4月30日之日資料,主要以VAR模型及GARCH模型分析外資、投信與自營商買賣超及其與股價指數日報酬率之關係,並且配合景氣循環指標判斷當繁榮或蕭條時,探討兩者之關聯性。本研究之結論如下: 1.外資在股票市場中扮演著領先者的角色,可能因為外資對於資訊的判斷與收集較國內法人精準且充足,所以國內法人有跟隨外資的現象。 2.前期外資買賣超對當期股票指數報酬率具有顯著的正向衝擊,可見外資進出股市的確具有資訊內涵,可作為投資時的參考指標。 3.在加入景氣循環變數進行討論時,可發現當景氣蕭條時外資買賣超對股市報酬率的衝擊比景氣繁榮時衝擊劇烈。 4.股票報酬率的波動性亦顯著受前期外資買賣超波動衝擊的影響,且為正向效果,但投信與自營商買賣超對股票報酬率波動的影響並不顯著。 5.不論景氣的好壞,外資買賣超的波動度會增加我國股市報酬率的波動,且為正向的影響,由此可推論外資的買賣超行為會對台灣股市的短期走勢有助長或助跌的效果,增加股市報酬率波動度。
357

台灣銀行業合併之個案研究--以台新銀行合併大安銀行為例

杜淑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國際金融市場全面朝向自由化、國際化之發展聲浪中,因應經濟情勢與金融環境之快速轉變,先進國家如美國、日本及歐洲地區之金融機構合併風氣均十分盛行。而台灣地區在90年代初期開放設立新銀行後,經過十餘年來之激烈價格競爭,金融機構之存放款利差及總體獲利能力不斷下滑,市場結構更暴露出過度競爭下的劣質經營現象,導致銀行產業面臨嚴峻的考驗。 我國政府為因應金融多元化之發展需求、強化金融產業規模、提升金融機構經營效能,同時為鼓勵金融機構合併,提供良好法律環境,於2000、2001年間陸續通過銀行法修正案、金融機構合併法、金融控股公司法、企業併購法及相關配套之法令修正案等,為金融業跨業經營及組織再造等需求建立一個有利的環境。 台灣過去出現的金融機構合併案例,大多為政府為貽平當時基層金融機構出現問題後可能引發的金融危機,而出面以「政策指導」手段援引其他合適金融機構接手之「概括承受」行為。至於純粹由金融機構本身自發性為擴張事業版圖或提升經營績效而出現的合併案例,則是近幾年的事。 本研究以台新銀行與大安銀行之合併案為研究個案,並著重於其合併後之整合過程所衍生的各項問題及其解決方法。主要係因該個案為台灣銀行間良質合併之首例,且其整合工作已全數完成,可藉由事後之記錄作深入分析,作為日後其他銀行合併整合時之參考,以事前防範,並避免不必要之問題產生,俾利於整合工作之加速進行。 本研究詳細說明二家個案銀行之發展背景、合併整合過程、整合作業之規劃特色、預期之合併綜效及整合過程所面臨之重大問題等。二家銀行合併後以台新銀行為存續銀行,大安銀行為消滅銀行,本研究發現本個案二家銀行在整合過程會所面臨之重大問題為企業文化及人力資源整合困難、拒絕留用員工抗議衍生之重大勞資爭議、資訊系統整合不易及客戶資料轉換之複雜、合併初期業務流失危機、忽略客戶權益之保障等方面。所幸在高階主管不斷信心喊話,及時化解各項問題後,以一年左右之時間,即完成所有資訊系統轉換及客戶資料轉籍等作業,達到真正以「一家銀行」之模式服務其全省客戶。 合併後之台新銀行,2002年因合併而產生之總合綜效為新台幣11.6億元,除營收提升綜效未達目標外,成本節省綜效及資金成本降低綜效均已超越預算目標,台新銀行經由本次合併,已成功脫離新銀行族群,晉升為中型銀行之列。整體而言,本個案二家銀行合併之整合過程尚稱圓滿順利,相較於其他國際間之銀行合併案例,本個案之整合速度來得快速許多。
358

兩岸簽署證券合作備忘錄對台資券商之影響

沈俊宏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過去的發展中,台灣的金融服務業,特別是證券業,逐漸浮上檯面,一旦能有龐大市場、客戶案件作後盾,當能更上層樓;隨著金融全球化浪潮,混業經營下,各國金融監理的一元化,跨境間的監理特別有其意義,尤其是一個與我們同文同種,既熟悉又陌生的大陸市場。 WTO、CEPA、APEC、東協加一等議題上,大陸始終扮演關鍵的一角,在這些協議、團體的背後,金融服務業的商機紛然呈現,對於以貿易起家的台灣,經歷過去的血淚成長,風光收割過的金融證券業,退縮、封閉只會縮小我們的未來,大陸可能是未來的市場,如果,要成為這池中的大魚,如果要變成這場中的要角,焉有在此市場中缺席的道理。 因此,台資證券業者,應拋下昔日短線操作,改以長治久安的態度,結合台灣經驗與歐美實務,細思兩岸三地證券市場的未來,深耕於業務培訓合作、理財諮詢、基金管理及跨國海外上市顧問等活動開始,逐步熟悉生態再伺機介入大陸市場,應有可為之處。
359

進入時機、競爭策略與市場表現之關聯_以台灣手機市場為例

陳岱瑋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手機市場在2003年前呈現摩托羅拉、諾基亞壟斷的情形,自2003年以後國內廠商市佔率大幅上升,拉近其與兩家國際大廠的差距。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1)台灣手機市場進入時機是否對市場表現有影響,(2)以及台灣手機後進廠商透過哪些策略縮小其與國際大廠的差距。 本研究發現,在台灣手機市場中,早期進入之手機品牌廠商的確取得較大的市佔率。這些廠商(如摩托羅拉與諾基亞)在製造上有其規模經濟與技術領先的優勢,並且透過早期進入投入龐大的行銷資源建立了品牌聲譽效果。此外,在同一類別手機,品牌的推出順序則與市場表現沒有一定的關係。 此外,本研究也發現,國內手機自有品牌廠商(如英華達、明□),雖進入台灣手機市場時間較國際大廠晚,但他們利用在地化策略、彈性定價拉近其與國際大廠的市佔率差距。本研究也發現,在台灣國產自有品牌手機廠商中,具有相關產業背景與製造經驗的廠商,較有能力拉近其與國際大廠間的市佔率差距。而國內自有品牌手機廠商若策略重心在自有品牌或採取複雜且創新多樣的產品與通路策略,則在市場表現會越好。
360

組織診斷--以台北市動產質借處銷售管理為例

劉慶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係考量動質處隨著時代變遷,時空背景早已改變,而仍處於守舊、缺乏行銷概念的狀態,為使能發揮更大效能,實應對動質處現況進行組織診斷,期能找出銷售管理有哪些毛病,再來對症下藥,解決問題。 本研究資料收集方式採二方面管道進行:(一)靜態資料收集:文獻收集。(二)動態資料收集分為:1.同仁全面訪談2.專家學者訪談3.客戶問卷調查。另問卷設計分為,第一部份的問卷探討導致動質處經營成績未達理想或效率不彰的原因,及第二部分的問卷主要探討推行企業型政府之各項推行策略之有關問題,期能瞭解其可行的程度。 綜合上述之動態與靜態資料分析後,有以下的重要發現: (一)發現組織的問題:在第一部分動質處的「經營現況」與「營運績效」方面的診斷,其大多數的問卷平均數皆在3以上,所以說動質處經營現況還不算太差。 (二)發現同仁希望改進事項:在第二部分動質處對於「政府再造」、「企業型政府」來提昇營運績效的具體看法方面,在各項的平均數均高達3.57∼4.23之間,其認同者也皆在61.6%∼93%之間,顯示所有的動質處同仁及專家學者對「政府再造」與「企業型政府」抱持著高度的認同。 (三)差異性之比較分析:在動質處同仁與專家學者意見差異比較,及基本資料與本研究問卷內各類別之比較分析,得知其差異性僅是專家學者認同度比動質處同仁認同度更高之緣故。 最後,為動質處歸納出建議事項為下列四大理念及五大項之具體建議做法,並預計將可達成四大目的,分述如下: (一)四大理念部分:1.推動全面品質管理2.顧客導向3.標竿學習4.知識管理。 (二)五大項之具體建議做法:1.產品需滿足顧客需求方面2.提高推廣效益3.建立最適的行銷通路4.制定最佳的價格5.調整配套措施。 (三)將可達成四大目的:1.達到「組織診斷」目的2.達到「政府再造」目的3.達成「企業型政府」目的4.達成「動質處設立的目的」。

Page generated in 0.045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