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43
  • 39
  • 17
  • 4
  • 1
  • Tagged with
  • 61
  • 61
  • 14
  • 13
  • 10
  • 10
  • 9
  • 8
  • 8
  • 8
  • 8
  • 7
  • 7
  • 7
  • 7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21

林燿德散文研究

許惠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對林燿德這樣一個具代表性的作家而言,相較於豐碩的後人對其創作的評論版圖,有關林燿德散文的深度探索,則更有待較寬廣的空間。本論文首要目的即是釐清林燿德的「破文類」散文觀。探索他如何以跨文類式散文,運用後現代技巧,來建構他自己的都市文學史觀,確立當代文學中的都市精神理想。並以林燿德的散文及文學評論來建構其散文理論,為林燿德的新世代文學論在文學史中找尋更合理適切的定位。 第一章先界定了研究動機及目的,以及研究的範疇和方法說明。並概述前人之研究成果,以說明尚待釐清及架構的研究所在。對於一直被學者認為邊緣化的散文研究,由此概述更能感受,並突顯散文研究之重要。 第二章則針對林燿德之時代背景環境做分析。透過時代背景的脈絡,我們可以了解,八○年代特殊的學術環境,社會的急遽變革,西方文學理論的引進,新世代作家的觀念認同,對於文學新理論的形成有著極重大的意義。釐清了林燿德與新理論及歷史社會的互動面向。 第三章探討的是林燿德的都市文學理論,以林燿德三冊散文作品為主軸,進行文本的分析。側重在於林燿德獨特的散文觀點及所運用的後現代書寫技巧;他主張突破抒情美文的陳觀,打破各文類的固有界域,質疑與顛覆的意味濃厚,由此文本的解析中當可詮釋出林燿德新散文理論的意涵。本文並舉佐了魔幻派大師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來與林燿德散文為對照。 第四章的研究重心為林燿德散文的思想主題及風格呈現。林燿德散文的思想多以呈現都市新風貌為主;散文風格除了呈現出都市心理層面的探索、都市精神的意涵延伸外,他的知性散文冷靜而理性,幾乎完全抽離式的敘述基調,洗鍊而精緻。本章將進一步論述林燿德散文的「新世代風格」。 第五章本章著重在探索林燿德新文學史觀及散文史觀的建塑。林燿德受後現代主義影響,提出斷裂的文學史觀,乃在於對既有文化霸權的挑戰。林燿德重新思考文學史的組織原則,也帶出了台灣現代文學史的新的面貌。 第六章為結論,林燿德提出的正視都市的觀點,已在現今的二十一世紀落實於普羅大眾的創作中。在結論方面總整了本文研究心得,並冀望能藉由釐清林燿德散文的文學定位及意義,為林燿德的散文找尋更合理適切的定位。
22

台灣跨世代家族企業經營策略之分析 / Managerial Strategies of Intergenerational Family Business in Taiwan

陳仲隆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家族企業對台灣政經有重大的影響力,旗下的員工及其背後的家庭經濟來源,皆仰仗於這些家族企業的經營成敗,顯見家族企業之興衰對台灣的經濟發展、政治穩定、就業機會等方面,都有相當大的影響力。尤其,隨著時間的流逝,家族第一代企業創辦人年事漸高,不可避免的,家族企業勢必面臨接班問題,而接班的第二代企業負責人,其經營策略與第一代不同,這是否會造成家族企業經營的問題,影響其經營績效與企業發展,值得研究。 整體而言,本論文以深度訪談法進行研究,以美國哈佛大學教授Michael Porter的五力分析作為理論基礎,研究不同世代企業負責人的經營策略,並研究影響不同世代企業家的經營策略之內、外在因素。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結論。 本論文的研究結論包括下列重點:從五力分析來看,潛在進入者部分,第一代與第二代不約而同的強調維持自身競爭力的重要性,無懼潛在進入者的挑戰;消費者部分,第一代積極開拓市場,第二代則重視市場區隔與創新;供應商方面,第一代著眼於集團整體性佈局,第二代則重視長期合作關係之維持;替代品方面,第一代與第二代均認為提升自身競爭力是最重要的,但後者更強調分析的重要性;現有競爭者方面,第一代重視開創新局,第二代則強調合作與雙贏。 在影響跨世代家族企業經營者之經營策略的內在因素方面,就產銷面而言,第一代與第二代均重視長期合作關係,惟第一代亦強調創新的重要性;就管理面而言,第一代重視以身作則,第二代則積極強化資訊系統。在外在因素方面,就產經競爭環境面而言,第一代重視解決問題,第二代則強調走向國際;就技術創新面而言,第一代重心放在人才培育上,第二代則是重視科學化的產業分析;就社會環境與價值觀而言,第一代強調積極的與時俱進,第二代則重視穩健的踏實經營。
23

革命不只請客吃飯:中共對台青年交流的政治影響

曾于蓁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針對漸行漸遠的兩岸關係,對岸近年推出一系列的惠台、交流政策,試圖強化兩岸民間互動,促進雙方和平統一。此類政策核心環節之一是兩岸青年交流,自2004年以降,邀訪活動即不斷擴大規模,參與頗為熱絡,但此類政策能否發揮所對岸期待的政治影響,目前未見系統的實證研究。有鑒於此,作者乃透過深度訪談,搭配以問卷分析,探討此類交流接觸經驗,能否轉變參與者的政治認知及政治認同。根據作者研究發現,參與此類活動後,台灣青年既有的刻板印象,產生相當顯著的變化,但若觸及深層的身份認同及統獨立場時,交流互動並無法發揮撼動的力量。
24

里長治理網絡之建構與發展 /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i-Chief Governance Network

謝呈祥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現今村里組織為台灣地方自治最基層之編組,其運作之健全與否對於地方治理的發展,自有其一定的影響。本文即以里長為研究對象,並以兩個在成立背景及特質強烈對比的里作為研究之個案,探討里長在治理過程是如何拓展個人網絡,並從里長角色、地位與網絡三個部份做點、線、面的分析。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採用參與觀察法並輔以訪談法,觀察地點基本上以里辦公室以及里民會堂為主。而研究問題則要去探討,里長這個角色的目標是如何去完成的?哪些是幫助里長完成角色目標的最適夥伴?里長在治理網絡中要採取何種策略或是工具?接著,里長是如何去拓展能完成角色目標的網絡? 研究發現部分,本文嘗試提出三點命題:第一個命題:擔任里長的新舊世代會影響其對里長角色的主/被動態度。第二個命題:新世代的里長處理爭議時抱持著資源取向的敵對態度來面對,而舊世代里長則以人情取向的和平態度來應對。第三個命題:新世代的里長在空間資源與物力資源爭取上採取積極取向,人力資源重心放在里民;相對的,舊世代里長在空間資源與物力資源方面採取保守取向,人力資源重心放在政治人物。 / Nowadays the village/Li organization is the most basic unit for Taiwan local self-governance. Its operation has certain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governance. The research objects of this thesis are two Li chiefs who contrast sharply in their background. By analyzing their roles, status and networks, this research attempts to find out how they construct and develop their individual network in the governance process.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this thesis are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and in-depth interview; the places of observation are the Li office and the public conference hall; the issues of this research are as followed: how is the goal of the Li chief completed? who are the most suitable partners that help the Li chief achieve the goal? what kind of strategies or instruments does the Li chief adopt in the governance network? how does the Li chief develop and construct the network that can achieve the goal? Regarding the findings of the research,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propose three propositions. The first proposition is that the new and old generation of Li chiefs contribute to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ctive and passive attitude of the Li chief. The second proposition is that the new generation of Li chief holds a hostile attitude toward disputes, but the old one holds a peaceful attitude in resembling circumstances. The third proposition is that Li chief of the new generation adopts positive orientation toward the spatial and the material resources, and focuses on Li residents in the human resources; however, Li chief of the old generation adopts conservative orientation toward the spatial and the material resources, and focuses on political figures in the human resources.
25

台灣地區女性勞動參與在生命歷程之變異-APC模型之應用

郭雅婷, Guo, Ya T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歷年來台灣地區女性整體勞動力參與率持續上升,今時今日,在所有適合工作的女性中,有將近一半以上的女性有意願、有能力投入勞動力市場,但是在整體女性勞動力參與率「量」的提升之外,其中歷年趨勢所呈現的形態也有所不同,本研究將要探討的主題即為此趨勢改變的原因,分析研究在年齡(Age)、時期(Period)與世代(Cohort)相互作用下,台灣地區女性勞動力參與率模式改變的背後,這三者所扮演的角色。 經由採用APC模型,控制1978年與1979年的迴歸係數相等,以此來分解出當Age、Period與Cohort同時對於女性的勞動力參與產生影響之下,它們分別對於女性勞動力參與率的淨效果。在分析的最後,本研究亦加入女性的婚姻狀態和教育程度作為控制,並以出生世代作為分類,除了試圖分析個人條件的不同會造就不一樣參與勞動的機率之外,也可以觀察到不同出生世代的女性之間有什麼差異。 研究結果:(一)女性的勞動力參與率的整體提升是受年代效應所影響;(二)女性參與勞動的生命歷程深受年齡效應影響,每一個年齡階段具有不同的年齡效應,當女性走到某一年齡時,便會有遵循同樣模式,也就是年齡規範(Age Norm);(三)女性勞動力參與率形態的「變形」是受出生世代效應差異所影響,2006年的女性較1978年受到出生世代效應影響減弱,從高同質性轉變為高異質性的勞動參與行為;(四)女性的婚姻狀態與教育程度對於其勞參率的影響會隨著世代改變:當女性教育程度提高時,其世代間參與勞動的機率變異則縮小;不同出生世代的未婚女性其參與勞動的機率變異最大;未婚女性隨著教育程度提高,以及出生世代越年輕,其參與勞動的機率越高。
26

社會保險的世代公平 / Intergenerational Equity of Social Insurance

李宜儒, Li , Yi J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人口結構老化與平均壽命延長,老年年金給付逐漸形成政府財政隱憂,社會保險將入不敷出、面臨破產。對於改革方案,社會認為沒有解決人口老化財務問題、職業別退休保障不平等、世代負擔不公平的爭議,這些方式只是延後破產年限,最後仍是年輕人承擔後果,現在的年輕人與未來世代的負擔沉重,存在世代不公。本文選擇有年金給付的國民年金、勞工保險年年金給付和軍公教人員退撫制度月退休金做為討論對象,了解在現制下的世代差異,以及根據政府提出的改革方案,分成折現率、月投保薪資、年金給付率、計算倍數和費率五項。結果發現,現制設計確實存在世代不公的現象,老年世代在國民年金、勞保年金、退撫制度領取總金額占繳交總金額是3倍、3倍和5倍,而年輕世代只有1.5倍、1.5倍、2.5倍,社會平均補貼每人60萬元、60萬元、977萬元。並且社會保險對於高所得者補貼高於低所得者,使高所得者老年世代和低所得年輕世代存在雙重世代差距。變數調整結果發現,折現率和年資給付率效果較顯著,而月投保金額、倍數和費率則效果不顯著或是只有年輕世代顯著,加深世代差距。
27

探討2000年與2016年年輕選民投票行為 / Voting behavior of young generation in Taiwan: the cases of 2000 and 2016 elections.

鍾繼翌, Chung, Chi Y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欲透過2000年及2016年兩次總統選舉中,探討在不同的成長背景、環境脈絡底下,這兩個不同世代在投票行為上有何差異並進行對照。本研究透過「政治世代」的概念將2000年和2016年時具有投票權20至29歲的年輕人劃分為兩個不同的世代,分別為「改革開放世代(G1)」以及「政黨輪替世代(G2)」,並透過「政黨認同」、「候選人評價」、「網路使用時間」以及「認同意識」四個不同的面向來測量年輕選民的「投票與否」和「投票抉擇」上有何差異。 研究結果顯示,在「改革開放世代(G1)」中,政黨支持中立者、候選人評價有差異者、有使用網路者以及認同意識一致者較傾向去投票,但在模型中都不顯著;投票抉擇部分,選民傾向投給自己認同的政黨、投給候選人評價會顯著影響選民投票抉擇、有使用網路的選民傾向投給民進黨、認同台灣意識的選民傾向投給民進黨,但只有候選人評價在模型中顯著。 在「改革開放世代(G1)」中,政黨支持中立者、候選人評價有差異者、有使用網路者以及認同意識一致者較傾向去投票,但只有候選人評價在模型中顯著;投票抉擇部分,選民傾向投給自己認同的政黨,候選人評價會顯著影響選民投票抉擇,前兩項在統計中都顯著,有使用網路的選民傾向投給民進黨、認同台灣意識的選民傾向投給民進黨,在模型中不顯著。 /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differences in voting behavior between the two different generations in different growth contexts and contexts. And dividing young people from 20 to 29 years old when 2000 and 2016 presidential elections in Taiwan. The first generation named "the generation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G1)", and the second generation named "the generation of parties alternate (G2) ". And to measur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voting or not" and "voting choice" among young voters through four different approaches: "party identity", "candidate evaluation", "internet using time" and "identity awareness".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G1, the parties who support the neutrality and the candidates who have different evaluation have the tendency to use the Internet and agree with the consensus, but they are not significant in the model; Voters choose to vote for their own political parties, vote for the candidate evaluation will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voter choice, there are voters tend to vote for the use of the network to the DPP, Taiwan's voters agree with the DPP tend to vote, But only candidate evaluation is significant in the model. In the G1, the parties who support the neutrality and the candidates have different opinions, and those who use the Internet and those who agree with the identity are more likely to vote, but only the candidate evaluation is significant in the model; Voters tend to vote for their own political parties, the candidate evaluation will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voter choice, the first two are significant in the statistics, the use of the network tend to vote for the DPP voters, Taiwan-aware voters tend to vote To the DPP, in the model is not significant.
28

臺灣家庭特性、收入、支出之世代分析

馮子玹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透過行政院主計總處家庭收支調查報告分析1979年至2013年之間我國不同世代間家庭戶長的特性、家庭的總收入與支出的變化狀況,以討論我國世代不公平的狀況是否日益嚴重。本研究利用35年間的資料,將資料依據經濟戶長的年齡分組,作為各世代的代表以討論所得收入之金額及所得種類變化,並計算出世代內的吉尼係數、十等分位倍數以討論所得分配不均情形;支出部分則呈現支出總計金額及消費性、非消費性支出變化,並且另外分析租稅負擔的變化情形。 本研究發現在家庭特性的變化來看,整體平均的經濟戶長年齡提高、經濟戶長的女性比例增加、戶長平均教育年數也有增加的趨勢。在收入的部分則是有實質所得收入成長停滯的現象,收入中佔有最高比例部分為受雇人員報酬,財產所得則是在較高年紀世代所得中佔有較多比例。透過吉尼係數的分析,發現臺灣的貧富差距問題確實存在,同一世代內所得不均情況隨時間而更加嚴重。支出總計有先增後減的趨勢,但在近幾年的支出總計沒有太大的變化;消費支出佔了家庭支出總計的八成以上,比例亦有逐年下滑的傾向。租稅支出佔可支配所得比例有偏低的情況,整理而言40歲世代會負擔較高的租稅支出;所得稅繳稅金額最高,但繳稅比例卻最低,其他稅負繳稅比例高,金額卻低。 政府必須在所得稅的稅制上有所修正,才能發揮所得重分配的功能,在高齡化的社會狀況之下,在制定社會福利政策時應該更加的謹慎注意;最後在面臨世代不公惡化的情況下,政府應提出作為,以避免所得分配不均所可能導致的社會問題
29

吞世代政治態度之分析 / 以臺北縣樹林市國小六年級學童為例

李玉瑞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吞世代學童的個人背景與社會化機制及其政治態度的關係。研究母體為臺北縣樹林市國小六年級學童。研究方法採取量化與質性兩種,在量的方面,採用問卷調查法;在質的方面,則採取深度訪談法,分為學校老師訪談及兒童訪談二種,蒐集本研究所需的資料後,先以描述性統計分析、卡方檢定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處理分析,再與訪談資料所推論的結果做比對分析,以瞭解臺北縣樹林市國小六年級學童的國家認同、族群意識、統獨立場、對政治、政黨、政府的認知、政黨偏好五項政治態度。主要研究發現如下: 一、女生在國家認同上較傾向認為我們的國家名稱是臺灣。 二、父親學歷在國中以下的兒童,其政黨偏好傾向泛綠。 三、兒童不論有無擔任班級幹部的經驗,在族群意識上普遍覺得自己是臺灣人。 四、父母皆為本省人的兒童,在國家認同上有較高的程度認為我們的國家名稱是臺灣;在族群意識上絕大部分認為自己是臺灣人;在統獨立場上以傾向臺灣獨立者居多,且超過傾向維持現狀的比例;在政黨偏好上則傾向泛綠。 五、父母政黨傾向為泛綠的兒童,在族群意識上八成以上覺得自己是臺灣人;在統獨立場上比較傾向臺灣獨立;在政黨偏好上亦傾向泛綠。父母政黨傾向泛藍的兒童,在族群意識上較有「雙重認同」的看法;而在政黨偏好上則傾向泛藍。 六、生活在學校氛圍低度民主的兒童,政黨偏好比較傾向泛綠。 七、覺得自己是臺灣人、傾向「臺灣獨立」與「維持現狀」以及不論政黨偏好傾向「泛綠」或「泛藍」的兒童,在國家認同上大多數認定我們的國家名稱是臺灣。 八、傾向臺灣獨立、政黨偏好傾向泛綠的兒童,在族群意識上大多數覺得自己是臺灣人;而傾向兩岸統一及政黨偏好傾向泛藍的兒童,則較有「雙重認同」的看法。 九、政黨偏好傾向泛綠的兒童,在統獨立場上比較傾向臺灣獨立。
30

醫師採用創新產品之影響因素-以採用心臟支架之情境為例 / The decision determinants of physician’s innovation adoption - a empirical study of coronary stent diffusion in Taiwan

孫玉齡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在探討醫師採用不同世代產品行為受到醫院背景、個人因素及病患之影響,以全民健康保險資料庫進行大樣本迴歸分析,分析自中央健康保險局納入給付後醫師採用心臟支架的情形,並對醫師首次採用時間早晚進行研究分析。本研究以兩世代產品採用差異發掘創新擴散各階段醫師採用心臟支架的影響變數,並分為醫院-醫師-病患三個層次來做整體考量。實證結果顯示,從醫療院所的層級或權屬看來,醫院層級對醫師採用早晚無顯著影響,而私立醫院的醫師較早採用第二代產品。另外,在醫師個人特質方面,年齡越大的醫師越早採用產品,資深醫師會較晚採用第一代產品,而女性醫師也會較晚採用第一代產品。從病患影響的角度來看,醫師所遇到的病人願意自付比例高者,採用時間越早。而兩世代採用時間早晚也具相關性,越早採用第一代產品,也會越早採用第二代產品。 /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investigate the decision determinants of physician’s innovation adoption of multi-generations products. Based on the 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database, this study focuses on analyzing the physician’s adoption time on coronary stent to verify the hypothetical determinants from hospital - physician - patient levels.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academic level is not associated with physician’s innovation adoption time. Physician in private hospital is likely to adopt the second generation product earlier. In addition, physician’s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age, work experience and gender also have significant impacts upon physician’s adoption time. Elder physician will be early adopters of innovation products, and senior or female physician will be the late adopters of first-generation products. As to the influence of patients, if the physician’s patients are more willing to pay, the physician will adopt product earlier. Besides, the two generations have positive correlation, the earlier adopter in first-generation products will also adopt second-generation product earlier.

Page generated in 0.021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