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95
  • 282
  • 14
  • 12
  • 2
  • 1
  • 1
  • Tagged with
  • 312
  • 312
  • 93
  • 68
  • 66
  • 63
  • 60
  • 58
  • 54
  • 50
  • 49
  • 47
  • 45
  • 42
  • 4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61

大話雲端-妨害電腦使用罪之法益定性與立法建議 / Let's cloud computing!?: Legally protected good and Legislation of Computer crime

王文成, Wang, Wen Ch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共分為六章來呈現整體架構,於以下分別敘述。 第一章是緒論,就整體論文的研究動機、問題意識、研究方法以及論文結構作一個完整的交代,得以令人快速了解論文的內容以及契機。 第二章即就雲端運算的定義、發展、特色等要素,來釐清雲端運算就何所指,以及雲端運算對於現行電腦使用關係與現行電腦犯罪規範的影響。並進而指出現行電腦犯罪的規制可能因為雲端運算的到來而失去遞續性,產生了適用上的困境。 第三章的部分即是自我國電腦犯罪的發展過程作分析介紹,並且也就外國立法例的處理態度做對照,從我國電腦犯罪於妨害電腦使用罪章制定之前對於電腦犯罪規制的傳統見解,到妨害電腦使用罪章的修訂過程以及結果所呈現的整體罪章特色,以及所產生問題等皆是本章要處理的問題。並且在比較法的部分,亦詳實的呈現了當初設計規制時的該國情勢,以及修法後所遭到的批評,並且配合整體國際情勢對於我國電腦犯罪規制的去從給予一點建議。 第四章的部分則是以罪章施行後的實際面向來探討罪章所產生的適用上問題。畢竟自罪章制定施行至今已有約十年之久,於實務上的適用案例亦多達數百件,則實務上如何適用此些條文即是令人好奇之處。同時就該罪章所規制的各種行為態樣而言,在規制的設計上於現今受到何種批評,此些批評可能來自學界於分析法條後所產生的檢討聲浪,亦可能來自實務界於適用上所產生的困惑表示,更重要的則是有關行為規範的遞續性,亦即在雲端運算時代來臨後,此些行為態樣具體而言在適用上可能碰到何種困難,以及應該就何方向作改進。 第五章的部分則是對於前揭章節的分析結果的具體運用。首先必須從頭開始分析「電腦犯罪」,找出面對變動迅速的資訊科技的正確態度,並進而實踐此種態度來設計電腦犯罪的規制。在確立正確態度之後,即要基於此種態度對於電腦犯罪的規制作設計,包括罪章的保護法益、電腦概念的確定、以及細部的行為態樣以及處罰架構等問題,以建構一個對於電腦犯罪的規制模型。並且為了確保所建構的模型不但得以解決現有問題,亦存在本文所強調的遞續性,故在建構出規制模型後,本章仍挑起了以前述章節中所提及的案例,以及雲端運算出現後可能會產生的案例為對象,以所建構的模型來適用於該些案例的擔子。 最後的章節即是結論,亦即對於上述各個章節所得出來的研究成果作一個最大的總結,其中除了彙整每章所得出的結論外,亦以一氣呵成的敘述方式來為整本論文最終所要表達的立場作一個鮮明的闡述。
62

十五萬人的BBS是如何煉成的:批踢踢實業坊技術演變歷程之研究(1995-2008) / How is 150000 users' BBS possible:the study of PTT 's technological change

李紹良, Li, Shao Li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台灣,電子布告欄系統(Bulletin Board System,BBS)並非像美國一樣隨時間被淘汰,人數不減反增地逆勢成長,且具社會影響力。何以一項現今看來技術「落後」的純文字介面系統,仍能在台灣如此風行?何以批踢踢後來人數會成長一百五十倍,成為全國,乃至於全世界最大的BBS?造就這樣一個容納十五萬人同時在線的BBS的技術與社會條件為何?本研究採用科技的社會建構論(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Technology,SCOT)作為理論架構,透過台灣BBS發展反省既有的STS與資訊研究,並延伸與修正SCOT的理論架構。 BBS在台灣的發展是一條有別於歐美資訊發展的在地技術創新路徑。紮根於校園的BBS是台灣獨有的技術創新成就。校園一方面作為一個重要的招募及再生產機制,促使Internet BBS能在1990年代中後期快速擴張;另方面校園也成為了不同社會團體權力接合的節點(教育部-校方-站方-使用者)。 BBS站台興盛的必要條件在於是否具有較高的自主性。在有較高的自主性的前提下,「使用者─工程師」(User-Programmer)、「使用者─管理者」(User-Manager)才能為BBS帶來技術創新的可能。換言之,在較不受制於校方規制與市場左右的情況下,BBS社群才得以蓬勃發展。批踢踢經營團隊的動力源自他們同時具備重度使用者的身分;在權限上是高人一等的使用者,可依自身需求參與、實驗、改造自身涉入甚深的社群。這些活動不是迫於生計或懾於威勢,而是有別於日常生活的自發性活動,因而產生遊戲(play)的樂趣。對作為重度使用者的經營團隊來說,BBS作為一種集體記憶的載具,它是個人重要的情感連結並建構了自我認同。BBS人數的提升牽涉到的是經濟面、技術面乃至於社會面的整合。 2005年之後的批踢踢,因頻繁的網路起鬨(internet mobbing)與大眾媒體開始緊密連結,吸引更多使用者加入,同時也提升批踢踢的影響力。與新聞媒體形成的正反饋迴圈開啟了多起批踢踢爭議事件,批踢踢的所有權也成為各方社會團體相互協商(negotiation)的對象。最後所有權爭論終結(closure)在2006至2007發生的「批踢踢出走學網」事件;經此事件後,批踢踢就成為一個人數停滯(同時上線人數停在十五萬人),名義上所有權歸給台灣大學資訊系系方,狀態相對穩定的技術物。 / In Taiwan, Bulletin Board System (BBS) hasn’t been eliminated as that in the US. On the contrary, the number of BBS users is increasing aggressively, BBS users in Taiwan are gaining socail influence as well. Why does a text-based interface, a system appearing so “laggard” in today’s technology, still attract considerable Internet users and become popular in Taiwan? How does PTT(the most popular platform in Taiwan) bloom and even multiply 150 times, becoming the largest BBS nationwide or even worldwide? What are the social and technical conditions to create this magnificent BBS station for 150 thousand users on-line at the same time? This study adopts SCOT(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Technology,SCOT)as its theoretical framework, reflecting STS and iCT-study,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BBS in Taiwan and trying to extend and modify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SCOT. The development of BBS in Taiwan, with its local innovative technological conditions, is quitely different from that in the Western countries. On the other hand, with its crucial recruiting and reproduction mechanism based on the campus, BBS bloomed in the late 1990s. On the other hand, campus renders a connection between the power of different social groups. Relatively –high autonomy pushes through BBS’s propertiy. Under higher autonomy condition, user-programmer or user-manager model may bring in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 other words, BBS community becomes flourishing on account of fewer restrictions from the authorities. And the managing staff in PPT, because of owning top administrative rights, can get deeply involved, experiment, and modify this social group with innovations. They have done this not for living or oppressed by the authorities, but for fun. To these core managing staff, BBS renders a vehicle, of collective emotional memory, and self-indentification. The growing number of BBS users shows the integrity of economy, technology, and society. PPT after the year 2005, because of frequent internet mobbing along with mass media, has attracted more users to join its social website and gave rise to its influence as well. People start to care about its ownership. And the closure of this issue came to an end in the event of PPT pupils exile; after that, the number of PPT users has suspended (15 thousand users at top.) Now, the ownership belongs the the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Ptt becomes a relatively stable artifact in the long run.
63

台灣土地使用競爭之研究

林世民, LIN,SHI-M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隨覂經濟的快遠成長,各產業對於土地方面的需求亦隨之增加,而在產業競爭的 情況下,土地使用型態常由地租來決定,能生產最高地租的用途,即取得該土地的使 用權,但農業生產乃屬於有機性生產,常受制於自然條件,故而競爭力薄弱,利潤偏 低,加上政府有關單位,對土地使用管制執行效果不彰,因此,常有土地遭受到變更 使用的情形發生,一般而言,可將之分為農業部門內之轉用,及農業與非農業部門間 之變更使用,前者因係挖掘為養魚池,或改為養豬場或養難場等用途,從而引起地層 下陷影響農村居住環境等問題,而後者則因變更為工業用地,住宅用地,或遊憩用地 ,既破壞農業生產環境,同時亦嚴重影響農業發展,是以如何調和並避免前述土地使 用相互間之衝突,實有深入研究探討之必要。 玆扼要說明本論文研究之內容如下: 第一章、緒論 首先揭櫫本論文研究的動機與目的,其次檢討有關之文獻,以確定研究之範圍,進而 就所收集之次級資料加以分析,並配以問卷調查分析法,做為本研究之實證;此外亦 繪製研究流程圖,俾便於瞭解本研究之基本理念與研究程序。 第二章、台灣土地使用競爭之原因與問題探討 本章首先透過文獻回顧與次級資料的分析,對農地使用現況,及現行農地使用管制之 相關法令加以瞭解,其次就造成農地轉用與變更使用之原因,分為內部之因素與外在 之誘因予以分析,並對使用競爭問題之形成加以探索,以便充分瞭解目前台灣農地使 用現況,及對使用競爭之問題與緣由深入探討。 第三章、土地使用競爭之實證分析 由問卷統計分析中,可看出台灣農地被轉用及變更使用其附近之農田,絕大部份者是 屬於中等則以上之農地,此顯示被轉用與變更使用之農地,大多數是位於優良農業區 ;而轉用與變更使用後,對農村生產環境影響最大者,大抵是農地土質受污染,農產 量減少,地下水位下降,農地鹽份加重,及農地整體結構受破壞;至於對農村居住環 境影響最大者為生活用水之污染,惡臭味,噪音,地下水鹹化等。 第四章、土地使用競爭對農業與農村之影響 本章就農業部門內轉用,及農業與非農業部門間的變更使用,所造成之水污染,空氣 污染,噪音干擾,惡臭味,地層下陷,地下水鹹化,房屋龜裂,海水倒灌,河堤崩塌 ,農作物減產,農產品品質惡化,地價上漲,農村居住環境惡化,農村人口外流等等 影響加以探究分析。 第五章、農地轉用與變更使用之防制對策 農地轉用與變更使用對農地生產環境,及農村居住環境,有許多不利之影響,故應研 擬防制策略,以減少農地轉用與變更使用,及減少其不利之影響,如:使用地下水, 應申請水權;工廠設立時,應繳納其設廠之土地面積之地價的一定成數,做為開發其 他地區農地之開發基金;除家庭式養豬戶 (五十頭以內) 外,養豬場需遠離住宅區五 ○○公尺以上方准設立等。 第六章、結論與建議 分別就本文研究之課題,擇其重要的部份做一摘述,並提出可行性之建議。
64

臺灣地區民眾收看電視新聞與氣象報告的動機與行為之研究

杜麗芳, DU, LI-F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研究動機與目的:電視新聞是少數高收視率電節目之一,本研究要探討台灣電 視觀眾抱著什樣的動機看電視新聞,以及收看動機和收看行為之間有何關係。 第二章文獻探討:本研究的理論架構由「使用與滿足」理論而來。國外已有針對電視 新聞觀眾做的研究,國內則欲由本研究建構出我國電視新聞觀眾的收看動機類目。 第三章研究方法:本研究使用問卷調查法蒐集資料。根據行政區域、人口密度及第三 類行業等標準,在全省抽選十個地區作為訪問地區,訪問九百位十八歲以上的民眾, 有關收看電視新聞的動機及行為。 第四章資料分析:採用內容分析法分析收看動機。並用電腦統計分析收看動機和收看 行為、人口變項等之關係。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
65

會計師對財務報表使用者法律責任之研究

李長聯, LI, CHANG-LI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丸億公司破產案及台銀控訴簽證會計高永哲民事賠償案,為我國第一件涉及會計師刑 事及民事案例,故頗受國內會計師及金融機構重視。本論文之目的即在於研究會計師 對財務報表使用者所應負之民事及刑事責任,以喚醒投資人及債權人注意自己之權益 ,更重要的是,喚起會計師界能謹慎從事,了解其深處於訴訟邊緣之境遇。 本論文共約六萬字,分七章二十一節。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目的、方法及限 制,並介紹論文之架構。第二章會計師專業責任之發展背景,探討專業責任在司法上 之解釋,及會計師責任在國內外之發展。第三章會計師專業責任之環境因素,研究會 計師在不同工作情況下的潛在法律責任,並探討未來之趨勢。第四章會計師法律責任 歸屬之法理,探索會計師因不同法律行為所須負責之法律論點。第五章擴大會計師對 第三者責任之探討,研究國外近年來法院判定會計師須因普通過失而對第三者負責之 理由,及其對會計師業之影響。第六章會計師對第三者法律責任之建議性觀念,係本 研究之目的,亦即透過法理之推論及判例之歸納,期能獲得一致性之觀念。第七章結 論與建議。
66

付款機制、使用利益變化對於服務使用行為影響之探討—考慮產品利益類別

曹惠棠, Tsao, Huit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根據心理會計理論指出,消費者心理認知的機制如同企業紀錄交易一般,在交易過程中會紀錄產生的認知成本與使用利益,因此認知成本與使用利益為影響使用行為的兩大因素。就使用的成本而言,在消費者不願意浪費的心態下,沈沒成本自然成為消費者使用產品或服務時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受限於本身處理資訊的能力,消費者常容易錯估了成本,使得沈沒成本的效果不如預期。例如,在不同定價方式或付款機制設計之下都容易使消費者對於沈入成本錯估,以及產品利益種類的不同也可能影響到沈沒成本的計算。此外,使用利益也會直接影響到消費者使用行為的重要因素,而使用利益的變化,例如網路外部性對於消費者使用行為的變化更有顯著的影響。本研究的重點在於,在付款機制與使用利益兩者考量之下,消費者是如何進行使用行為之決策。本研究有以下的發現: 沈沒成本與使用利益變化為影響服務使用意願的主要因素。但付款次 數對於服務使用意願並沒有顯著的影響,可能的原因是受到產品利益、使用利益變化等干擾。其次,服務利益種類對於付款次數的影響有所干擾:只有消費者在使用歡樂性利益服務時,付款次數、認知成本與使用利益才對於使用意願有顯著的影響。這是因為消費者在追求不同的產品利益時有不同的心理處理機制。最後,消費者的記憶效果也會影響到付款次數的影響力,相較於使用利益不變下,在網路外部性的情況下,付款次數對於使用意願的效果較沒有顯著的影響。這可能是因為消費者對於發生時間較久遠的事件因淡忘而降低了其影響力,而付款次數的效果也就容易被消費者忽略。因此,根據以上幾點結論建議實務上廠商服務管理的重點,服務業的廠商透過付款機制之設計可調節產能波動的現象,減少因擁擠帶來服務品質的低落;其次,良好的服務水準管理才能維持長期的顧客關係;同時,廠商因視不同服務利益種類,管理的重點也應有所區分,提升顧客滿意度。
67

社會網絡、媒介使用與政治功效意識之分析

連偉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政治功效意識的研究一直是國內學者所關注的部分,這因為政治功效意識作為一個重要的政治態度,它可以去解釋選民對民主的評價,以及對其投票行為進行分析,因此對於何種因素會使得政治功效意識有所變化,便是一個相當值得研究的課題。本文透過模型分析,同時納入社會網絡以及大眾傳播媒介使用等變項,去探討對政治功效意識的影響。   研究發現,無論是就內在政治功效意識以及外在政治功效意識的「影響力」、「在乎」面向皆顯示,教育程度、政黨認同為泛綠都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力,大眾傳播媒介部分則是以「電視」的影響力最為重要,無論是其暴露程度以及注意程度來說,都顯著正向地影響到選民的政治功效意識。至於社會網絡的部分,以選民和他人政治的討論程度,對內在政治功效意識有顯著的影響,但對於外在政治功效意識,社會網絡的影響力則未顯現。   以上的研究發現顯示,政黨認同對選民的政治態度仍有很大的影響,而由於媒介型態與其資訊內容傳遞方式的不同,電視的影響力則顯然較報紙等其他媒介來得更為重要,至於社會網絡在模型中呈現的結果則並非皆與理論預期相符合。
68

數位教學輔助系統設計-以國中幾何教學為例

李樺瑾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運用資訊及電腦科技的數位學習,漸漸改變許多人的學習方式。過去有許多數位學習之相關研究,大多從認知心理學、學習風格等學習理論面向,探討數位學習者的動機、參與態度、行為、滿意度、學習成效等;但是對於數位學習的內容應如何設計以達到滿意度與學習成效卻甚少研究,且使用者(教學者/學習者)在數位學習的設計過程中往往缺席。而事實上使用者的需求,才是數位學習設計的核心。 本研究以國中幾何為例,探討數位教學輔助系統之設計應如何融入學習活動。亦即以使用者為中心,了解其需求,考量上課情境及學習能力。於開發過程反覆請使用者評估並將回饋意見納入下一輪的設計。系統完成後,請使用者在課堂實際教學情境中運用本系統進行學習活動。 評估結果顯示,系統的內容與教學概念緊密扣連,其互動控制程度及回饋方式提供老師、學生可以逐步並重覆學習,達到教學目標。同時學生認為這樣的上課方式較專注、容易學習、新鮮有趣。因此,本研究所主張之設計方法達到實質成效,並且創造良好、愉悅的教學/學習經驗。 / E-learning has shaped and transformed the ways people learn. Previous e-learning related researches have focused much on the motives, attitudes, behaviors, satisfactions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learners. However, the users’ (teacher/learner) learning activities have never been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during the e-learning design process. The research intends to bridge the gap between the learning activities and the design process. During the initial design stage, the researcher interviewed Math teachers from several junior high schools to identify the suitable e-learning subjects which are too abstract to teach otherwise. After the discussion, Geometry was chosen for the e-learning subject. Through the entire design cycle, whether or not the system meets the teaching objects, students’ learning capacities, and classroom environments were iteratively evaluated and modified. The math teachers were involved in the entire design process. At the end, the completed system was used by teachers in their real math classes. From the results of evaluation, we find that the e-learning system has highly linked to the teaching concepts. The system provides enough interactive controls and feedbacks that allow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set their own paces to learn gradually or repeatedly. Students agree that this learning process helps them to concentrate more, and achieve better performances. In addition, this e-learning system through the proposed designing process causes a more positive, pleasure and effective learning/teaching experiences.
69

檔案館使用者之資訊行為研究:以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為例 / A study on the information behavior of archives users: the case of archives of institute of modern history, academia sinica

陳碧珠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檔案館的功能除了蒐集、整理及典藏具有持續性保存價值的檔案之外,提供民眾及研究者所需之檔案相關資訊,亦是其重要的功能;而近年來,「因為檔案的被利用,使得檔案有價值」的觀念更是盛行。為了要加強檔案館提供使用的功能,並設計出真正符合使用者所需之各項檢索工具與服務,從事使用者研究,尤其是針對檔案館使用者之資訊行為進行分析,對檔案館而言已愈形重要。本研究旨在以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為研究個案,針對該館使用者之背景與其在檔案方面的資訊行為、及其對於檔案館的期許與建議等層面,以質性研究之方式進行深入探究,藉以歸納出國內檔案館使用者之背景特性與其在檔案方面之資訊行為特性,供檔案館在擬定各項管理政策及規劃各項服務活動時之參考。 本研究採用內容分析法與深度訪談法實際進行研究。首先針對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自民國88年1月1日至90年12月31日間之使用者登記資料,從國籍、性別、單位及研究主題等屬性,進行內容分析,藉以瞭解該館使用者之背景特性。其次,以半結構式的深度訪談法訪談15位使用該館檔案具有豐富經驗之使用者,以收集檔案館使用者在檔案資訊方面之尋求與使用的相關經驗與意見。 研究結果有下列幾點發現:一、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之使用群以國內外的史學研究者為主;二、學術研究是檔案館使用者產生檔案需求的主要因素;三、教師與同儕團體是檔案館使用者重要的檔案資訊來源管道;四、檔案館使用者之資訊行為具有瀏覽、選擇、確認、解讀、驗證與比較、連貫、形成觀點、延伸其他研究題目、以及檔案保存等九項特點;五、事前準備是檔案館使用者在檔案搜尋前的重要工作;六、檔案館使用者仍偏好以紙本目錄為主,檢索系統為輔的方式來搜尋檔案;七、檔案的驗證與比較是檔案使用上極為重要的過程;八、初次到檔案館之使用者,較需要檔案人員之協助,但對於經常使用檔案館之使用者,檔案人員較無法彰顯其功能;九、檔案館使用者的資訊行為屬於任務導向之活動,到檔案館的次數亦偏向在階段性時間內密集且頻繁。 根據研究結果,研究生從二方面提出建議。一、對現階段檔案館服務之建議:(一)加強檔案資訊來源之管道;(二)簡化調檔程序並提供檔案預約之服務;(三)強化檔案館網頁內容的深度與廣度;(四)加強檔案利用之推廣活動;(五)增加檔案館之開放時間;(六)重視檔案館使用者對於檔案目錄瀏覽之需求及使用者對於使用非原件形式檔案的感受。二、對未來檔案界發展方向之建議:(一)提昇檔案參考人員的專業素養;(二)同性質檔案應集中管理;(三)建立檔案館館際合作組織;(四)將數位化檔案內容予以出版;(五)檔案教育應與中小學之歷史教育結合。
70

探討Podcasting採用因素與使用行為之研究 / The Research of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f Podcasting Adoption and Usage Behavior

賴郁淇, Lai,Yu-Ch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Podcasting被譽為繼Blog之後最受歡迎的個人化媒介,具備了RSS、可攜性、個人隨選性、內容草根性等特性,在全世界已經帶起一股風潮,尤其在美國更是受到極大的重視與歡迎,而Podcasting在台灣未來的發展又會如何呢?任何新科技的發展都必須回歸到使用者身上來討論,因此,本研究欲探討影響目前使用者採用Podcasting因素與使用行為。Podcasting的使用行為主要包含兩類型,一為下載收聽Podcast,二為自行製播Podcast。因為目前純粹下載收聽Podcast的使用者為多數,因此本研究以此族群為主要研究對象。 本文主要援引UTAUT理論加上「認知有趣性」與「PIIT」兩構面,試圖形成更完善的解釋模型,進行量化研究。此外,輔以深入訪談方法,以了解Podcaster(又稱播客)製作經驗以及對Podcasting發展的看法,豐富量化研究之討論,並歸結出台灣發展Podcasting的優勢與劣勢,以及對Podcasting未來推廣之方向與建議。研究發現影響使用者採用Podcasting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認知有趣性」,如果使用者在收聽Podcast過程中得到樂趣,則越會想要去使用。「績效期望」、「PIIT」亦皆正向顯著影響「使用意向」,「社會影響」對於「使用意向」則無顯著影響。而「實際使用行為」方面,「使用意向」為最重要的影響構面,「有利條件」則無顯著影響。此外,從訪談資料中得知,影響使用者收聽行為還包含內容的豐富度、建置完善的節目集散平台,影響使用者製作行為則有個人心態問題、節目製作難易度、是否有合適的頻寬與免費(或便宜)的網路空間、音樂智財權等問題,這些問題亦都是發展Podcasting上重要的關鍵。當然,Podcasting具有極大的發展潛力,未來可朝向相當多元面向的應用。 / Podcasting is known as the most popular personal media while Blog is previously considered the most important personal media. There are many attractive traits of Podcasting including RSS, portability, personal on demand, grassroots content. Podcasting has already become a hot trend in many countries, especially in America. What will be the future of Podcasting in Taiwan? When it com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new technology, we should go back to the users’ level to find the answers. Thu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f Podcasting users’ acceptance and their behavior. The main objects of the study are the users who only download and listen to Podcasts because they are the majority in Taiwan so far. This paper is based on UTAUT theory adding "Perceived Playfulness" and "PIIT" in an attempt to form a more perfect interpretative model to do quantitative research. To broaden the scope of the whole research, I also adopt in-depth interviews in a qualitative way.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users’ intention is "Perceived Playfulness". Regarding "Use Behavior", "Behavior Intention" is noted as the most significant factor.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gathered from the interviews, the causes which lead to influence the users’ behavior are the diversity of the content and the maturity of the platforms. What influenced podcasters making podcasts are podcasters’ personality, ease of production process, the availability of suitable bandwidth and free (or cheap) network space, music and other intellectual property issues. All factors mentioned above are important issu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podcasting. Of course, Podcasting has great potential for development so we can expect that there will be multi-oriented applications in the future.

Page generated in 0.029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