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996
  • 879
  • 114
  • 9
  • 1
  • 1
  • 1
  • Tagged with
  • 1005
  • 1005
  • 482
  • 267
  • 200
  • 177
  • 148
  • 138
  • 128
  • 128
  • 123
  • 122
  • 121
  • 119
  • 11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461

N/A / United States Vital Interests: Does Taiwan Measure Up?

司徒尚禮, Charles Andrew St.Sauver Unknown Date (has links)
It has been 60 years since the Republic of China’s government fled to the island of Taiwan during the Chinese Civil War. Taiwan’s rival on mainland,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s of the view that there is only one China and Taiwan is part of China. In recent years the mainland has reiterated and then formalized its policy to use force if necessary against Taiwan in the name of reunification. Caught between these positions is the United States. Since the Republic of China’s arrival on Taiwan, the United States has provided an external assurance of security for Taiwan. As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s economic, military, and political power grows it will increasingly have the ability to shape issues in East Asia and beyond, therefore challenging United States’ national vital interests. Vital interest is defined as an issue at stake which is so fundamental to th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well being of the United States that it cannot be compromised even if defending it requires military action. Is Taiwan truly a vital interest? Donald Nuechterlein’s 16 national vital interest factors are used to evaluate this question from two angles: a literature review and questionnaire. Much like the United States’ described position of ambiguity toward Taiwan, this study is also inconclusive to the core question, Taiwan’s position as a vital interest in terms of US policy. This conclusion was unexpectedly reached because both analyses scored a virtual 1 to 1 ratio between value and potential costs/risks, thereby providing no differentiation. However, the analysis did reveal issues that should be seriously considered by policy makers when making any final determination on the Taiwan question. Criteria such as the economic and military costs of war are important as well as the fact that Taiwan is fellow democracy and important cog in the regional balance of power. Finally, recommendations provided for more in depth study on Taiwan as a vital US interest may reveal more definitive answers.
462

台灣機車製造商行銷策略-資料採礦應用 / Taiwanese motorcycle manufacturers marketing strategies: Data mining application

吳晢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地狹人稠造成台灣機車的使用率相對於其他國家要來的高,因此許多機車製造商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現成長來應付一般消費大眾的需求。但是藉由資料可以發現,台灣機車的銷售量是以負成長的速度前進,除此之外台灣並無世界知名品牌來支持未來銷售。此研究目的於使用SPSS Clementine 12.0找出購買機車行為重要之變數。變數分為兩群;一群為基本人口資料變數,另一群為消費者購買行為變數。藉由此兩群變數可建立統計模型: CHAID,,類神經的準確率相較於Logistic regression,C5.0和C&RT要來的高,因此此兩種模型可成為之後解釋之基準。 透過CHAID,“資產規模”、 “婚姻狀況”、 “物美價廉”、 “節能減碳”、和 “時尚流行”為五種重要變數。接下來透過三陽機車和哈雷機車case study將可提出行銷策略上建議。
463

尋找台灣學術網路BBS站的規範力量-以校園計中站為例

李惟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早在1992年台灣學術網路正式啟動前,網際網路早已在二十多年前於國外發韌。由於網路發展歷程使然,漸漸地也孕育出自由、平等、自治的觀念。作者首先探究目前網路空間情形,發現若要達到網路烏托邦之夢,其實還有待努力。目前網路上最能掌握規範力量的還是擁有網路資源者。這些力量因為外界壓力或擔心觸及現實法律,常以科技手段規範網友行為。 在台灣學術網路BBS站上也可發現類似情形。作者以三個附屬在大學計中之下的BBS站為例,發現台灣學術網路主管機關教育部以及擁有BBS主機資源的大學計中,因為台灣學術網路發展過程以及其他環境因素,以法規及科技手段要求使用者行為切遵學術目的。然而由上至下的規範方式未能符合實際使用情形,以致規範形同具文,在執行上也常與使用者發生衝突。 作者認為,在這些衝突案例中,雖然看似無法掌握資源的使用者只能服從學校規範決定,但使用者間若能達到一定程度的共識,也未嘗不能發揮力量。此外,網友也能另外找尋投其所好的網路空間,以市場力量決定符合大多數人需要的規範樣態。
464

台灣文化觀光中的認同建構--以客家桐花祭為例

朱婉寧, Chu wan-n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在近十年本土化呼聲之下,意欲脫離所謂的「中國文化」,找尋屬於「台灣」本土的文化認同,已是不爭的事實,針對這樣的呼聲,政府也透過多種方式來實踐,而推行台灣本地文化觀光正是其中的一種方式,包括1994年文建會提出的「社區總體營造」,以及1995年再度提出的「文化產業化,產業文化化」,甚至提出2008年為台灣觀光年,其主要訴求均為「建構台灣本土文化特色以發展文化觀光」。本文爬梳關於文化觀光、認同、國族之間的脈絡關係,釐清這些觀念目前在台灣社會的意義、及其在國家政策中的整套論述。研究發現,隱身於這一套運作模式下的邏輯,是將「認同」建構藏在發展觀光產業的訴求之中;其建構方式,乃是以觀光為實際操演方式,藉由「土地」概念為中心,將族群、文化認同串連在一起,使土地成為認同的主角,召喚特定的族群與角色進入到新國家認同的文化建構當中。建構的過程中,愛鄉愛土的意識型態、觀光的資本主義邏輯這兩者乃是限制條件;觀光客、政府、實踐觀光的參與者三者在此條件下進行協商,雖然政策及觀光資本主義邏輯的限制,將使地方發展文化觀光業可能扭曲變調,但也可能透過協商的民主機制,活化成為地方異質的溫床,真實解決地方可能有的困境。
465

從2004年之台灣322事件看衍生性商品--以台指選擇權市場為例

林姿儀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共有三個目的。第一個目的為了解2004年「台灣322事件」的來龍去脈,並推測當時投資人對於市場的看法。第二個研究目的,則是了解選擇權市場對於此類事件的反應情形,以作為投資人日後投資策略應用的參考。第三個研究目的,即是探討2004年3月23日當天,台指買權與台指賣權價格變動方向相對應台灣加權量股價指數變動方向兩者間的關係,實際觀察到的互動與理論提出的關係不相符背後可能的原因。 而所謂的「台灣322事件」是指2004年3月22日當天台灣加權量股價指數下跌了6.67%,同時台指選擇權市場方面,四月份到期各履約價格的買權價格都下跌,四月份到期各履約價格的賣權價格都上漲,呈現大起大落的現象。 至於3月23日當天所觀察到台指選擇權價格變動和理論不合的背後原因,本研究推測為投資人提高對台股指數未來的預期報酬率,故利用蒙地卡羅模擬法,模擬出3月22日及3月23日對應台股指數在依據理論模型下應有的價格,也模擬出投資人預期報酬率提高後3月23日會產生的價格。在整體市場投資人期望報酬率改變為65.13%下,比較模擬結果顯示,3月23日各履約價台指買權合約的價格的確都比3月22日的價格來得高,且各履約價台指賣權合約的價格也都比3月22日的價格還要低,這樣的結果和實際在3月23日當天所觀察到的結果相去不遠。
466

台灣電影推廣策略研究 / A study of promotion strategies among Taiwan cinema

陳冠樺, Chen,Kuan-hu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係探討台灣電影之推廣策略,始自日治時期,自戰後開始,以十年為一個研究單位,將台灣電影先行區分成六個階段,分別是:日治時期(1895〜1945年)、政權更替初期(1945〜1959年)、成長的六○年代(1960〜1969年)、沸騰的七○年代(1970〜1979年)、轉折的八○年代(1980〜1989年)與衰退的九○年代(1990年〜)。 本研究希冀從每一階段的分析觀察台灣電影推廣策略之演變,並了解台灣社經變遷與電影政策變革對台灣電影推廣策略之影響,另外,也會透過實際個案探討台灣電影使用的推廣策略。 日治時期,台灣無論經濟或社會層面,都必須依附日本核心,從電影片源與人才培養而論,台灣市場便要倚靠東京、上海與好萊塢,在電影的製作、發行、映演方面也都要依賴日本人參與、指導或投資。另外,日本也深諳電影做為「政治宣傳」工具之重要性,藉由電影的巡迴放映來教育台灣人民,使之方便納入日本殖民統治體系。 國民政府遷台後,政府對於電影拍攝緊緊把持,以確保電影中闡釋的文化或思維符合官方意識型態,遂傾全力支持六○年代健康寫實主義製造出來的電影烏托邦或七○年代愛國政宣電影激起的反共、仇日情緒,在這樣的情況下,電影推廣不斷地被泛政治化。八○年代之後的台灣,解除戒嚴,並開放黨禁與報禁,電影創作愈益自由,卻因政策失當和片商短視,使得體質已然不良的台灣電影更顯搖搖欲墜,推廣倍受阻礙。 台灣電影推廣策略的形式變遷,主要是從「人際傳播」開始,繼之「大眾媒體」強化,至今「公關活動」盛行。在內容方面,「人際傳播」階段有巡迴映演隊、踩街、廣告人、三輪車等等,但仍以「報紙宣傳」為電影宣傳主力,是為使用最早且最廣泛的廣告媒體;迨六○、七○年代電視普及之後,「大眾媒體」較以往更加強化,「電視宣傳」開始大量露出;九○年代,因台灣電影式微,預算緊縮,舉辦公關活動如座談會、首映會、影展變得頻繁,業者更傾向使用較低成本的「議題操作」使電影本身因話題性吸引消費者注意,藉此獲得大量曝光。
467

TDRs與原上市地股票價格關係之探討 / Price transmission dynamics between TDRs and the underlying foreign securities

張韡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存託憑證(TDRs)從2009年起在台盛行,至今有三十五檔TDRs在台灣證劵交易所掛牌,各檔TDRs交易期間至今約半年至三年不等,目前TDRs檔數和交易時間已足以做比較和計量檢定,因此本文以在台灣證劵交易所掛牌之TDRs為對象,選取13檔TDRs做實證研究,資料期間為各檔TDRs上市日至2012年2月17日的日資料。研究內容包含兩部分:1.透過單根檢定、共整合檢定、VAR模型、Granger關係檢定和誤差修正模型等實證分析,觀察兩地股價是否具有長期的穩定關係和價格發現功能,以及股價波動是否具有因果關係;2.近年來台灣的相關法規是否對TDRs交易機制有正向幫助。實證結果主要如下:1.大部分TDRs結果顯示股價、匯率和大盤指數間具有長期的穩定關係,即是有共整合現象;誤差修正模型(VECM)中各變數的係數大多不顯著,也就是說各變數在短期並無法透過此模型來預測股價;2.在因果檢定方面,樣本中有5檔TDRs的原股股價對TDRs股價有領先效果,另外8檔TDRs的原股股價和TDRs股價間並沒有顯著的領先或落後效果;3.台灣近年陸續發布的相關法規確實改善市場的供需問題 和價格偏離現象,對投資人有正面幫助。
468

衡量與分解銀行業生產力與利潤力的變動 / Measuring and decomposing banking productivity and profitability change

陳琳琦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銀行為資金融通的中介,在經濟體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過去多使用Malmqusit 總生產力指數來衡量生產力的變化,然而Malmquist 總生產力指數雖易於分解,卻不具相乘完整性(multiplicatively complete),可能產生偏誤的情況,因此本文採用具有相乘完整性之Hicks-Moorsteen 總生產力指數,並根據O’Donnell所提出的分解方式,將生產力變動分解為技術變動、效率變動、規模效率變動與組合變動,同時總生產力指數與交易條件指數的乘積為利潤力指數,有助於了解在交易條件改變時會如何影響廠商的生產決策。 本文研究發現台灣銀行業在追求產出極大、投入極小,以提升經營績效時,卻因交易條件逐年惡化,導致利潤力呈現衰退,因此相對於總生產力,台灣銀行業的交易條件及利潤力還有待改善。生產力指數的各拆解項在2004-2005年交易條件指數大幅成長時呈現衰退,2008-2009年交易條件指數衰退時,產出技術效率指數、產出組合效率指數及殘餘組合效率指數為成長,其中產出組合效率、剩餘產出組合效率的變動與產出、投入數量有關,因此也與交易條件指數關係密切。最後根據統計檢定結果顯示Hicks-Moorsteen總生產力指數及Malmquist 總生產力指數具有顯著的差異性。
469

日本家機遊戲在台灣市場的策略轉變:以索尼互動娛樂中文化中心為例 / The Strategy change of Japanese console game industry in Taiwan Market : a case study of SIE Chinese Language Center

陳佑禹, Chen, Yu 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家用遊戲主機在1972年首台主機發售之後,至今已超過四十年,雖然現在家機遊戲已非全球遊戲產業中規模最大的遊戲平台,但仍在遊戲產業中佔有舉無輕重的地位。然而相較於家機遊戲在全球遊戲市場的規模,以日文、英文為主要原生語言的家機遊戲,在台灣似乎就沒有那麼受歡迎。台灣雖一直都有死忠於家機遊戲的玩家,卻無法因此吸引家機廠商在台灣進行投資,無論市場關注度還是市場規模都十分不足。 在這種情形下,SIE在台灣成立中文化遊戲中心為策略核心,搭配其他行銷與通路策略,加上自家優異的產品與服務,率先投入台灣家機遊戲市場,帶領其他遊戲廠商投資台灣市場,可以說是打破了以往的狀況。 本研究以2011年為分水嶺,2011年以前為背景與脈絡的研究,了解SIE轉變策略之背景,整理、歸納其因素,從中探討SIE改變過往在台灣市場行銷策略之因素。2011年後為商業模式與市場發展的研究,探討策略轉變後的商業模式與什麼樣的合作模式發展,跟過往在日本國內的經營方式有何不同,而對台灣市場又帶來什麼樣的變化。 本研究發現,SIE策略轉換之背景主要則是因大環境中日本家機遊戲產業所面臨的困境、台灣市場條件的成熟,以及攸關SIE自身經營優勢等原因。而經營策略上則可以說是過去SIE開放政策的延伸,與此同時也發展出了遊戲平台商與遊戲開發商新的合作模式,也讓中文化遊戲的發行成為家機遊戲產業的基準,成功營造了主機平台商、軟體開發商、遊戲消費者三者皆贏的局面。 關鍵字:家用遊戲主機、SIE、策略轉變、中文化遊戲、台灣市場
470

主體性的追尋:台灣鄉土教育理念的實踐與發展 / In search of subjectivity:

王雅萍, Ong, Nga P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的主體性(subjectivity)教育從教育權的角度思考,可分個人主體和國家主體,台灣過去的教育面臨個人主體和國家主體的雙重主體模糊。 台灣在解嚴後的22年內,一共換了9位教育部長,除了是教育改革問題外,也呈現了在台灣教育領域中台灣的國家想像(nation image)與國族主義(nationalism)之間的複雜糾葛。 二次大戰後,鄉土教育在台灣的發展,分成六個發展階段,從台灣的主體性追尋的角度來看,「九年一貫制」實施前後,是本研究討論與觀察的重點。 本研究全文有五章,先整理鄉土教育政策發展歷程,再討論「師資」、「教材」、「施教老師與受教學生」三個面向,發現「台灣主體性」教育哲學的建構,展現解嚴後在「人的主體性」和「國家主體性」在教育領域的辯證互動。 / From the aspect of education rights, the education with Taiwan as the subject is involved with individual subjectivity and national subjectivity. In the past, education in Taiwan blurred both individual subjectivity and national subjectivity. Since the Martial Law was abolished, there have been nine ministers of education, in part because of issues on education reforms. Moreover, it underlines the complex twist of nation image and natoionalism in Taiwan’s education system.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iangtu education, education about neighboring communities and the land we live on, in Taiwan has entered the sixed stage. In the prospect of in search of the subjectivity of Taiwan, the periods before and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9-year integrated curriculum are worth making observations on. Thus, this thesis looks deeper into these periods and discusses them. There are five chapters in the thesis. First i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iangtu education policy presented. Then come the discussions in the aspects of “teacher resources,” “material,” and “those who teach and those who are taught.” That results in the possible ways which may help the 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 philosophy of the “subjectivity of Taiwan.” The debates in the education field about “individual subjectivity” and “national subjectivity” after the abolishment of the Martial Law are also shown in the thesis.

Page generated in 0.025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