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996
  • 879
  • 114
  • 9
  • 1
  • 1
  • 1
  • Tagged with
  • 1005
  • 1005
  • 482
  • 267
  • 200
  • 177
  • 148
  • 138
  • 128
  • 128
  • 123
  • 122
  • 121
  • 119
  • 11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481

廠商研究發展支出的決定因素──國資與外資廠商之實證

鄭嘉珮, ZHENG,JIA-P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研究發展 (R&D)為產業及廠商能否繼續成長的重要因素,因此,世界各國莫不以各種 政策工具來倡導此項研究發展的推行,基目的即是要提升產業的技術水準,加強產品 在世界上之競爭力,並促進產業升級。所以,本篇論文的主要目的乃是利用經濟理論 和計量方法,探討研究發展支出的決定因素,並就國資及外資廠商的研究發展情形加 以比較。 實證資料來源主要乃利用主計處民國七十五年工商普查的國資廠商資料及經濟部投審 會民國七十二年至七十七年的外資廠商資料,利用Tobit 的估計方法研究廠商規模、 廠商成立時間、外銷比例及產業的技術機會對廠商研究發展的影響;另外在外資廠商 方面,則加入外人持股率及投資來源國此二變數的考慮,以探討在開放經濟體系之下 ,外人投資活動和其從事研究發展的關係。 實證結果發現:規模愈大或以外銷市場導向的廠商其研究發展的支出愈高;另外,產 業的技術機會顯示愈屬高科技的產業其廠商研究發展支出亦愈高。而就外資廠商投資 的來源國來看,不論是根據研究發展支出的絕對金額或者是研究發展支出佔銷售總額 的比例,皆發現美國投資的廠商在臺灣的研究發展支出最高,日本廠商次之,而歐洲 廠商最低。
482

學效能影響因素及其評鑑指標之探索

卓秀冬, Zuo, Xiu-D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探討台灣省高級職業學校教務行政續效與教學效能之關係,及學校行政人員、學校資源對教務行政續效之影響,並且嘗試建立教務行政續效及教學效能評鑑之指標。本研究以台灣省教育廳統計所編有關高級職業學校的統計資料為主。 並且自編高級業學校教務行政暨教學效能調查表。調查全省八十個公立高級職業學校的教務行政既教學效能有關資料,共得有效樣本七十五個。在研究方法上,以多元迴歸預測高級職業學校行行人員人口變項、學校資源、教務續效指標對教學效能之影響。以單因子多變量分析(One-Way MANOVA)探討高級職業學校不同的教務續效、學校行政人員人口變項、學校資源對教務續效的影響。以因素分析(Factor Analysis) 抽取各變項之共同因素,並且以共變數結構分析(LISREL)探討其因果關係。以 群分析(Cl u ster Analysis)探討各學校教務行政續效、教學效能是否有差異? 玆將主要研究結果臚列於下: (一)學校行政人員的學歷、召開教學研究會的次數、辦理教師進修的次數、教學圖書冊數、依教師專長排課面分比對教師教學知能競賽獲獎有顯著的影響。 (二)學校行政人員的學歷、教務經費、教師總人數、召開教學研究會資料、辦理教師在職進修資料、教務行政電腦化百分比、教學圖畫冊數、依教師專長排課面分比對百位教師研提報告篇數具有顯著影響。 (三)學校行政人員的學歷、教務經費、教師總人數、召開教學研究會資料、辦理教師在職進修次數、教務行政電腦化百分比、教學圖劃冊數、依教專長排課面分比、教師教學知能競賽獲獎數、面位教師研提報告篇數百分率對學生升學率具有顯著的影響。 (四)學校行政人員的學歷、教務經費、召教學研究會次數、辦理教師在職進修資數、教學圖書冊數依教師專長排課百分比、教師教學知能競賽獲獎數、百位數師研提報告編數對學生操行成續達八十分的通過率具有顯著的影響。 (五)教務行政電腦化百分比、依數師專長排課面分比、百位教師研提報告篇數、學校行政人員的學歷對學生技能檢定的通過率具有顯著的影響。 (六)校長學校行政知能、學校行政人員行政知能、學校資源、教務行政續效、教學效能間之因果關係在本研究中并未獲得完全證實,但教務行政續效及學校產能之各評鑑指標都達極顯著水準。 (七)有關高級職業學校教學效能之研究,全部七十五個學校將學生表現投入群集分析共可分成優秀學校(十二個)、良好學校(二十一個)普通學校(二十個),欠佳學校 (二十二個)。將教師教學知能投入群彙分析共可分成優秀學校 (四個)、良好學校 (十二個)、普通學校 (五十八個)。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強化教務行政續效、教學效能之具體建議,並對未來之研究方向提出建議。
483

資本管制與利率平價原理─台灣實證分析

廖雪峰, LIAO,XUE-F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有關匯率決定因素的理論,一直是國際金融領域里的熱門話題。在傳統的利率平價原 理中,結合了即期與遠期外匯市場及國內外債券或貨幣市場,探討遠期匯經對即期匯 率的升水或貼水,在各市場無管制的情況下,將會透過人們的套利活動,使其趨近於 國內外的利率差額。但是,傳統的利率平價學說往往和現實狀況有一些差距,因此, 有不少學者提出各種解釋,來說明偏離利率平價原理的現象。 Aliber(1973)提出政治風險的影響, 認為即使在現況為資金可自由流通之下, 套利者 會因為預期主管當局運用資本控制的潛在可能性, 而增加風險貼水的要求。另外, Br -onson(1969);Frenkel Levich(1975,1977);Otani & Tiwari(1981);Bahmani-Oskooe -e and Das(1985)皆提出, 在不完全市場下, 必有交易成本的存在, 因此, 當偏離平 價的缺口在交易成本的上下限之間擺動, 即所謂的中性帶(Neutral band)。基本上, 若匯率與利率的變化具有隨機性, 且樣本數夠大, 則偏離平價的缺口應以零為均數, 我們便可以認定套利活動是有效率的。而Geoffrey(1988)也提出了國內外資產的不完 全替代性, 例如, 套利者不能在貨幣市場發行國庫券負債導致遠期匯率脫離無風險套 利的水準。 根據以上文獻, 本論文將就臺灣的金融市場逐漸步向自由化與國際化的趨勢, 來探討 利率平價原理在臺灣的適用性, 并評估臺灣美元遠期外匯市場效率性, 及就央行實施 部份資本、外匯管制對於無風險套利影響行為做檢定。
484

政府角色與經濟部發展關係之研究--光復後台灣地區發展經驗之探討

馮國豪, FENG,GUO-HA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長久以來政治發展與經濟發展的互動關係,即不斷為學者研究的主題,而光復後臺灣 地區的經濟發展成果被世人譽為「奇蹟」,有學者認為政府的政策在經濟發展過程中 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但此一角色究竟是如何扮演的呢?而近兩年琰政治局勢的開 放,是否與經濟發展有關呢?換言之,經濟發展是否對政府角色也產生影響呢?這是 本研究所討論的主要論題。 本研究修正國家中心論的論點與阿圖色 (L. Althusser) 的泛層決定的假設及金觀濤 的「功能耦合原則」,認為政府角色扮演中對經濟社會導出汲取性、生產性及保護性 三項功能,而這些功能恰好形成經濟發展的條件,而經濟發展過程中導出的經濟成長 ,所得分配和經濟結構變遷的結果,又恰好形成政府角色的某些條件,本文擬就臺灣 地區發展現象驗證這組假設。 準此,本研究所要探討的有下列幾點: 一、政府角色與經濟成長在臺灣地區發展經濟中是否有功能耦合現象?如果沒有那是 前者影響後者或後者影響前者或沒有關係? 二、政府角色與所得分配在臺灣地區發展經驗中是否有功能耦合現象?如果沒有那么 其互動關係為何?亦或沒有任何關係? 三、政府角色與經濟結構變遷在臺灣地區發展經驗中是否功能耦合現象?如果沒有那 么其互動關係如何?或毫無關係? 四、在臺灣地區發展經驗中有那些轉型期,政府角色與經濟發展在功能耦合模型中, 有何含意? 最後本研究將指出在發展過程中功能耦合是一種動態,而非常態,是吾人欲求之目的 ,如果脫離達到此一目的的軌跡,那麼政府在角色上必須作某些調整,才能使政經社 會維持相當的穩定。
485

族群關係、族群認同對台灣原住民基本政策

陳瑞芸, Chen,Rong-Y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世界各多元族群國家紛紛產生族群間緊張情勢之際,台灣原住民於近六年來也以愈 來愈頻繁的社會運動,凸顯出與漢人間關係的變化,以及其對於自我族群的認同。 為降低族群間衝突,本文嘗試從基本國策、原住民與漢人間族群關係,以及原住民族 群認同等三個不同角度,檢視由蔡中涵立法委員研擬的「原住民基本權利法草案」, 並提出政策性建議。 全文共分六章,約七萬言。玆將各章重點摘述如下: 第一章首先說明研究問題的性質,接著再就本文中使用的重要概念一一族群、族群認 同及臺灣原住民基本政策,針對其理論意含,以及本文的研究需要,予以概念上的界 定。 第二章先檢討過去相關理論與研究,如同化理論、文化多元論、權力衝突理論、種族 偏見的相關研究,以及族群認同的相關研究等,根據這些研究成果,擬定本文的架構 ;並以架構為準,選定文獻探討法、問卷調查法及統計分析,作為本論文研究方法。 第三章探討與制訂民族政策有關的基本國策--三民主義的民族政策主張,以及憲法 中的相關規定,都在討論的範圍之內。 第四章除就國外處理各式族群關係的政策類型進行探討外,並簡述原住民傳統社會文 化,進而分析原住民族群認同現況,以及原住民與漢人間的族群關係。 第五章以說明並檢討「原住民基本權利法草案」的內容為主。前二章探討的基本國策 、族群認同與族群關係因素,皆為衡量該草案適當性與可行性的標準。 第六章為結論,將簡述本文的研究發現,並試圖提出政策性建議。
486

台灣石油工會會員參與工會活動之研究──OLSON集體行動理論之分析應用

王淑慧, WANG,SHU-HU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研究動機 解嚴之前,工會組織形同虛設,工會功能受到各種法規束縛,解嚴之後社會運動發展 權利意識提高,工會在勞工意識抬頭的情形下熱門起來,研究工會運動的學者都從各 種角度來說明工會的產生及性質,其中M.Olson 集體行動的理論,就經濟人自利,理 性的公設演繹組織的形成邏輯,富有啟發性,個人試就其理論觀點,實證探討我國工 會會員參與工會活動的主要因素,從而建議工會組織的運作方式。今天有許多論點, 都認為勞工權利的爭取必須透過工會的狀大,工會軟弱,則勞工權益無從保障。這種 論點似是而非,就理性的個人從事一件活動時,首先考慮的是其投入與產出的問題, 若工會無法提供足夠利得給會員,工會很難動員會員的力量。工會是個經濟性的組織 ,工會與會員之間不是義務或責任關係,而是純粹的利益關係。 二. 研究目的 1.就M.Olson 集體行動的理論申述工會組織的性質 2.個案研究我國工會會員參與工會的主要因素 3.OLSON 理論的檢討 4.建議工會運作的可能方式 三. 研究架構 理性的個人參與工會活動時, 必然是經過一番考慮而做決定. 因此有學者就個人參與 工會活動的決定視為一種決策過程, 其間影響決策的因素歸納為三方面: 個人需要、 社會環境、工會印象。配合Olson 集體行動理論的要旨及我國工會情形,擬出下列分 析架構: 工會的集體財\工會的選擇性誘因\強制規定或方法工會的規模政治企業家工會的印 象工作條件搭便車傾和向\基本資料\工會活動的參與
487

台灣省政府主席決策地位之研究

蔡俊明, CAI,JUN-M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國父說:「地方自治,國之礎石也,礎不堅,則國不固。」省雖不是地方自治之最基 本單位,但由於省介於中央與縣之間,具有銜接(liking-pins) 之功能,其地位不言 可喻。 邇來,廢省或省虛級化之主張出現,因論者以為省級係多餘,並無功能,且阻礙行政 效率之提高。衡諸此言,實係因應環境之產物,並非正常之制度;且論者侷限於省之 名稱,而忽視其功能。 省級存否本不是問題,但政府自大陸撤退來台,中央所及之範圍只有台灣省和福建省 ,後者管轄範圍僅及於金門和馬祖,惟金、馬因係戰地,目前仍以軍統政,實談不上 地方自治之問題,而前者則不同,其管轄範圍,初與中央同,後因台北市和高雄市分 別升格為院轄市,始稍有不同;但中央政令之推行,仍以台灣省為主,若省不執行中 央之政令,則中央被架空之可能性甚高。 由於目前省主席之產生係由中央任命,前述問題不會產生,但隨著民主政治之進展, 省治呼聲甚高,此問題嚴重性漸顯,此即執政黨不考慮省主席民選之因。 鑑於台灣省主席地位的目前重要性日顯,且過去地方自治之研究者,多集中於縣級及 其以下之層級,因之,本研究即基於此動機而生。 本研究以文獻研究法,並輔以訪問法來搜集資料,試圖從法制面,實際面和互動面三 個角度來探討省主席之地位,由此發現到省主席會令人產生不是主持會議的主席而已 ,令人有名實不符,應立即正名,否則,只是雷格斯(Fred Riggs)所言的形式主義又 多一個證明。
488

勞資爭議中政府角色之分析──以台灣為例

劉國瑛, LIU,GUO-Y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自民國76年7 月15日解嚴之後, 勞工意識不斷抬頭, 勞工運動如脫疆野馬, 勞資 爭議頻頻發生,爭議手段更是五花八門,一時之間,政府、企業主、一般社會大眾, 根本來不及適應,直指為社會脫序現象。過去,台灣在意識型態上強調勞資和諧的觀 念,無形中,勞資爭議被視為洪水猛獸,勞工們的不滿情緒也遭強制壓抑,由於未有 正當管道疏解,表面上維持勞資的和諧局面,暗地里,則是波濤洶涌,蓄勢待發。因 此建立勞資爭議制度化是當務之急,唯有將爭議納入制度化管理,減低爭議所產生的 暴力緊張強度,勞工運動可正常發展,社會正義的目標才能完成。 台灣的經濟發展被世界各國喻為「奇慫」,其中政府扮演著不可或缺的主導角色。政 府為培育國內資產階級,直接介入生產領域,另一方面,加強抑制勞工運動的發展以 利資本累積。勞工的基本權益也就在這三十年來的經濟發展中被完全犧牲。在勞資關 系系統中,勞方、資方、政府形成三角權力關係,彼此互為影響因素,因此在探討勞 資爭議問題時,政府角色實不可忽略。因此本文以勞資爭議為主要範圍,先就爭議的 原因及背影作一概述,再分析現行政府的相關法律制度與執行情況。最後,著以個案 分析來檢討政府的缺失及提出建議。 本文的章節安排如下: 第壹章緒論,說明本文的研究動機,範圍與方法,以及分析架構。 第貳章理論基楚,將勞資爭議的意義,工會運動的掘起及政府與勞資關係作一簡單的 闡術。 第□章台灣勞資爭議的本質,探討勞資爭議之所以產生的歷史、社會、政治、法律、 法律背景。 第肆章台灣勞資爭議處理制度,說明現行法令體系,及行政機關的執行概況。 第伍章結論及建議。
489

美國與中共戰略關係之研究( 一九七九∼一九八四)

李中偉, LI,ZHONG-W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美國在第二次大戰后原希望將中國塑造成一強大統一之民主國家,作為美國安定亞洲 力量之盟邦。中共勢力坐大后,美國亦曾尋求與中共接近,以維持其在中國大陸之勢 力,但中共向蘇聯「一面倒」,以及隨後韓戰爆發之結果,使美國與中共關系冷凍廿 余年,珍寶島事件后,中蘇共反目成仇,美國與中共逐漸發展戰略關系,維當時雙方 戰略僅建立在對蘇聯威脅之共識,以及美國對中共可能遭受蘇聯攻擊所表示之關切上 。蘇聯在七十年代積極建立核武及傳統軍力,并不斷進行對外擴張之行動,使美國與 中共共同感受到蘇聯之威脅。阿富汗事件更促使美國與中共進一步將戰略關系發展到 軍事人員互訪及軍事合作之層面,在中共之推動下,美國、日本、中共、西歐聯合對 抗蘇之態勢逐漸形成。雷根政府初期,美國與中共因「臺灣問題」發生齟齬,惟美國 在維持與中共戰略關系之考慮下,同意與中共就「對臺軍售」問題達成協議,雙方訂 定「八一七公報」。美國與中共爭執之際,蘇聯向中共表示願改善雙方關系,一時之 間,使中共在美蘇之間左右逢源。中共為尋求和平環境,進行其「四化」政策,遂調 整其對外政策,建立「獨立自主」外交政策,與美、蘇同時維持良好關系。美國則與 中共在歷經一連串意見不合後,逐漸發展出穩定之關系。本文之目的,在于探討美國 與中共戰略關系在國際環境改變下演變之過程,以及美國與中共決策者推動雙方戰略 關系之構想,尤其注重雙方自正式建立外交關系,一直到雷根第一任任期結束為止, 由這一段雙方自建交初期彼此相互適應到建立較成熟之交往模式之過程,檢討美國與 中共戰略關系之演變。
490

美國對台灣政治發展的看法

張珮雲, ZHANG,PEI-Y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1.研究動機: 由于我國政治發展一直為外交工作推動的包袱,一九八七年我國正式解 嚴,使美國對我國觀感大為改變,因此本文試圖探討我國解嚴前后,美國對我國政治 發展看法的轉變。 2.資料來源:以期刊、學術論文為主,輔以國會決議案、聽證會紀錄、人權報告、及 主要報紙,訪問紀錄則因實際情況困難,而無法進行。 3.研究方法: 歷史研究法。 4.研究內容: 第一章,導論、說明研究動機、方法、困難等。第二章及第三章由于政 治發展是持續性的,且必需與政治體系的外環境經動,故以說明我國經濟及社會發展 狀況,作為了解政治發展的背景,以及目前經濟、社會發展瓶頸對政治所產生的影響 。第四章,以學者溫克勒所提的架構,說明我國權威政治體制的轉變,逐漸趨向民主 化,以及在民主化過程中傳統中國政治文化扮演的角色。第五章,說明政治參與及政 黨政治的發展,政治參與因本土化政策,使臺籍人士得以逐漸進入國民黨的決策核心 ,但異議人士的影響力透過定期選舉逐漸發揮,至解嚴后,開改組黨達到最高潮。新 政黨成立后與國民党的互動,將使我國朝向一黨獨霸制,一黨支配制,或美式兩黨政 治,仍有待觀察。 5.研究結果: 美國對臺灣缺乏有系統地研究,多半以西方研究政治學的架構來觀察我 國政治發展,對于傳統政治文化對未來發展路線影響較少提及,但基本上對解嚴組黨 等有利政權體制轉變措施持肯定態度,但對未來發展如何,則持審慎觀察態度。

Page generated in 0.026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