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 |
價量分析之理論實務與實證蕭必偉, XIAO,BI-W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證券市場和一般商品市場本質上有所不同; 一般商品市場的需求和供給者是截然劃分
的集團; 而證券市場是一個流通市場, 其參與者既是需求者亦是供給者, 以經濟學理
論來預測分析, 解釋證券市場行為是一種主流, 而價格和數量又是經濟學領域中最主
要兩個變數; 環視現代探討證券市場行為的文章, 大部份只偏重於價格或數量單方面
之探討; 或價格與數量間單方向因果關系的研究, 由這些研究所得結論來說明證券市
場價格和數量間關系顯然不夠, 例如在探討未來價格變動時除了前期價格因素外, 尚
有數量因素會影響未來價格因素的發展。
多元時間序列分析方法系直接使用多個變數數列資料間所顯示之自我相關特性及交叉
相關特性以設定出變數間可能存在的因果關系, 而且其具有以下之優點。(1) 序列與
序列之間可能存在領先、同時、及回饋等多種關系, 藉著MARMA 模型之設定即可顯示
多個序列間基本之動態關系。(2) 聯合多個數列來建立模型亦可利用其他數列所提供
情報提高預測之準確性。(3) 介之分析(Intervention Analysis) 或季節因素之調整
都可由MARMA 模型之建之得到更精確的結果。
本文即利用多元時間序列模式(Multiple Time Series Models簡稱MARMA)分析方法,
探討證券市場價格與數量同時對數量或同時對價格的影響。
|
152 |
廣告投資與商品知名度、市場佔有率之關係-台北地區因徑分析實例研究張英哲, Zhang, Ying-Zh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採用因徑分析方法,探討洗髮精和50型機車的廣告投資和商品知名度、市場
佔有率間之因果關係,並以台北地區的女性消費者為研究對象。
第一章 緒論。第一節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第二節研究範圍和研究對象,第三節
研究架構和研究假設,第四節資料蒐集,第五節研究限制。
第二章 廣告投資、商品知名度與市場佔有率。第一節廣告投資對企業的影響,第
二節廣告投資和商品知名度的關係,第三節廣告投資和市場佔有率之關係。
第三章 洗髮精和50型機車市場與廣告狀況。第一節洗髮精市場、競爭與廣告,第
二節50型機車市場、競爭與廣告。
第四章 因徑模式之應用--洗髮精與50型機車之實例。第一節因徑圖,第二節因
徑模式,第三節結果分析。
第五章 結論和建議。第一節結論,第二節建議。
#2810571
#2810571
|
153 |
知識商品交易的價值獲取機制:網路統治觀點 / Value Capturing Mechanisms in the Transactions of Knowledge-Based Products: A Network Governance Perspective賴鈺晶, Lai, Yu-Ch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知識型商品的價值來自於其內蘊的知識,而其價值決定於顧客的認知與使用能力,同時,許多知識型商品因重製成本很低,有利於廣泛擴散流通,但也容易誘使使用者出現無償使用的投機行為,面臨創新利益無法實質回收的困境。因此,廠商必須設計有效的價值獲取機制來排除無償使用的投機行為專占其經濟利益,避免創新價值流失。由使用者無償投機行為產生的價值無法獲取的問題,本質上是一種知識商品市場失靈的現象,當法律執行、技術保護二種機制的效力有限時,交易關係的安排與統治成為重要的策略管理工具。本研究以半導體產業中矽智財商品以及錄製音樂市場中的音樂商品的八個知識商品交易網路個案進行紮根研究,探索廠商如何克服知識型商品此種市場失靈現象,建構出陳指「在何種條件下,廠商如何安排其知識商品交易網路,能夠產生不同價值獲取目的的效力」之理論架構,以此理論架構呈現廠商克服知識商品市場失靈的交易創新背後的理論邏輯。研究結果指出知識商品的價值獲取目的除了受到交易網路關係特性以網路效益影響外,交易行動者所鑲嵌的網路結構也對網路效益產生干擾效果。本研究的貢獻除了針對廠商的交易創新行為現象提出解釋的理論外,本研究的結論也對網路統治觀點的研究,在理論層次上提出補充。
|
154 |
跨國運動商品企業網站傳播策略之內容分析—美國、中國與台灣之比較黃啟鈞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網際網路做為企業行銷溝通之互動性媒介為觀點,以內容分析法進行兩部分之研究。第一部份以分析跨國運動商品企業網站首頁為題;第二部分則測度傳播策略呈現在跨文化運動商品網頁中的標準化程度,以期對跨國運動商品企業建置各國家地區網站與網頁之現況有一概括性的瞭解。
第一部份將運動商品企業網站首頁劃分為「內容」與「設計」兩項架構,分析12家跨國運動商品企業在美國、中國與台灣共計33個首頁樣本,發現中國與台灣併計為大中華地區所列載之內容項目與功能設計,與美國運動商品網站首頁之差異不大;但在線上購物機制上則仍未有成熟的環境與建置,此結果可呼應於其他跨文化行銷傳播研究的相關論述。
第二部分研究植基於傳統廣告內容的分析技術,變項涵括:「資訊內容」、「文化價值」與「創意策略」等三面向,檢測跨國運動商品企業設置於美國、中國與台灣地區共計211個網頁樣本。結果發現運動商品網頁確實是涉入度高、資訊承載量大的互動性媒體,偏向使用「獨立性文化價值」以傳達個體性而非集體性的文化概念。然而大中華區在廣告運用與網路媒體的開放性,複雜紛呈的文化價值表現,亦造成運動商品網頁的跨文化差異化。創意策略則使用商品的論點與細節,結合象徵性聯想與品牌熟悉度的方式,同時傳達品牌名稱、商標符號與名人代言的情境,以行銷每一季推陳出新的運動商品。 / This study regards the Internet as an interactive medium of corporate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engages in two parts of studies by content analysis method. The first part analyzes sports-commodity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home pages; the second part evaluates the degree of standardizations’ online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across differing cultures. And to comprehend summarized about how the sports-commodity MNCs set up regional websites.
Divides into two frames of “content” and “design” categories, the first part analyzes 33 home-page samples in 12 sports-commodity MNCs among USA, China, and Taiwan. So that sports-commodity home pages’ content items and design functions have no remarkable difference. But the systems of online shopping environment are not mature in China and Taiwan. The result is coherent with past cross-cultural studies that compar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
On the basis of traditional advertising content study techniques, three explanatory variables are conducted, i.e. “information content”, “culture value” and “creative strategies”. Examining the 211 web-page samples in sports-commodity MNCs among USA, China, and Taiwan, the finding suggests that the high involvement nature of interactive medium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informative web pages. And the predominant usage of “independent culture value” conveys individualism but collectivism cultural concepts. However, the liberalization of the Internet media and advertising usage; representation of complicated culture values, are the reasons to cause the cross-cultural diversity between localized sports-commodity MNCs’ web pages. To weed through the old to bring forth the new sports commodity every season, the MNCs have adapted their web creative strategies by products’ arguments and specifics, and integrating symbolic association and brand familiarization, with context of brand name, trademark and celebrity endorsers.
|
155 |
平均式保本票券之設計與分析周培如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結構型商品市場日漸成熟、競爭增加,面對投資人多樣化的報酬需求,發行商必須迎合不同投資人、設計出不同報酬型態的商品,以吸引其來投資所發行的結構型商品,並從中獲取合理利潤。
作為一個發行機構,除了銷售外,更應著重於商品的分析、訂價及避險。因此,本篇論文選定兩個有平均式條款的股權連結型保本商品:「雙元高益債券」與「大展鴻圖保本型商品」為例來作分析。首先詳細介紹商品特性,這兩者皆是看多的保本商品,為買權加上債券的組合,而由於這兩個商品內含選擇權的設計,前者是回顧最高指數的平均,後者是多資產中後段報酬的平均,皆無法推導出公式解,所以使用蒙地卡羅模擬來加以評價及作後續分析,並討論其可能避險方法,最後在結論部分針對兩個商品之設計提出建議。
|
156 |
多資產結構型商品之評價與避險--利用Quasi-Monte Carlo模擬法粘哲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結構型商品,這種風險介於固定收益證券和股票之間的產品,甫上市以來,便廣受投資人的青睞,不僅提供保障本金的需求,更賦予參與股市上漲的獲利。且自從2004年之後,隨著目前景氣逐步回升,股票市場也預期會跟著上揚,於是連結股權的結構型商品也不斷地被推出,而其所隱含選擇權逐漸以連動多資產和具有新奇路徑相依條款為主,而使得在評價上,我們所面對的是高維度的問題,一般在處理高維度問題上,皆以傳統蒙地卡羅模擬法來因應。但因其緩慢的收斂速度,成為應用上的最大缺點,而且在處理高維度問題上所需耗費的模擬時間更為顯著。
本論文主要貢獻可分為兩點:第一,在應用準蒙地卡羅法來對多資產結構型商品評價,並採用Silva(2003)和Acworth, Broadie, and Glasserman(1998)的方法,來對準蒙地卡羅法作改善,並利用二檔市面上存在的結構型商品---高收益鎖定型連動債券和優選鎖定連動債券進行評價,結果發現改善後的準地卡羅法,其評價效率高於蒙地卡羅法和反向變異蒙地卡羅法。第二,本文還對高收益鎖定型連動債券提出delta避險策略,透過先計算選擇權對報酬率的delta,再轉換為所需持有股票的部位,最後發現所建立的避險組合能夠完全支應每年到期時所應付給投資人的債息,以及在避險時所需借款的部份,表示此一策略應為可行的避險策略,可供券商作避險上的參考。
|
157 |
海外可轉換公司債融資及金融衝擊對台灣上市電子公司使用衍生性金融商品避險之研究陳思勻, Chen , Szuy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企業為了避免公司價值的變動受到匯率及利率風險的影響,一般而言均會採用衍生性金融商品進行避險,而台灣企業在衍生性金融商品市場逐漸成熟的這段期間中,也逐漸加入這股使用浪潮中,但是,究竟什麼才是決定企業是否避險的重要因素呢?什麼才是企業在取捨不同衍生性金融商品作為避險工具時的考量呢?
在此一研究領域中,存在許多國內外文獻進行探討,由於國內文獻大多著重於研究公司是否使用衍生性金融商品避險的重要決定因子,探討與何種理論相符,較少文獻針對公司在面臨外匯風險及利率風險後,如何選擇衍生性金融商品作為避險工具的議題加以研究,有鑑於此,本文著重於研究期貨、選擇權、遠期外匯、交換等衍生性金融商品的使用與公司特徵間的關係,探討是否與公司所面臨的匯率風險或利率風險相關?此外,2001年後海外可轉換公司債逐漸成為國內企業重要的融資工具,尤以上市電子公司最為重要,因此,本文的另一重點為探討「海外可轉換公司債」對企業避險行為及避險工具選擇之影響,並以台灣上市電子公司為研究樣本。最後,本文研究期間為1995年第1季∼2002年第2季,藉以觀察1997年下半年發生的東亞金融風暴及2001年中央銀行連續調降利率政策對企業避險行為及避險工具選擇之影響。
實證結果發現公司規模、長期負債比率、內部人持股比率、流動比率及外銷比率為台灣上市電子業公司是否使用衍生性金融商品避險的重要決定因素。在衍生性金融商品市場之交易成本具經濟規模型態及涉外風險多樣化的推論下,實證結果發現公司規模及外銷比率與選擇權、遠期外匯、交換衍生性金融商品的使用呈顯著正相關。此外,實證結果顯示台灣上市電子公司為規避發行海外可轉換公司債伴隨的外匯及利率風險,將傾向使用適合不確定性交易的選擇權及交換這兩種衍生性金融商品進行避險。由於長期負債對利率的敏感度較短期負債為高,所以長期負債的比率越高時,公司將會使用利率交換作為管理利率風險的工具。
東亞金融風暴後,台灣上市電子公司決定是否從事避險時,除考量公司規模外,更注重長期負債比率,以降低因東亞外匯市場大幅波動提高的財務危機成本。此外,外銷比率和公司避險決策呈十分顯著的正向關係,而且根據實證結果,避險工具含括選擇權、遠期外匯及交換,意味著國際化程度越高的公司在東亞金融風暴發生後意識到同時控管外匯風險及利率風險的重要。至於台灣上市電子公司規避外匯風險的工具,也因東亞金融風暴產生重要的衝擊,實證結果發現台灣上市電子公司在規避匯率風險時,將一部份從遠期外匯衍生性金融商品的使用轉為選擇權衍生性金融商品的使用,原因可能為在國內外情勢未明的情況下,國內上市電子公司貿然使用遠期外匯避險,反而可能使公司暴露於更大的匯率風險中,因此,公司將會使用較具彈性的選擇權作為避險工具。2001年中央銀行連續調降利率後,海外可轉換公司債和公司避險與否呈現顯著正相關,至於規避風險的種類,經由實證結果發現為利率風險。
|
158 |
結構型金融商品之個案分析--一籃子信用連結債券與雪球式利率連結債券江姿瑩, Chiang,Tzu-Y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過去金融市場尚未發達的年代,利率常常被當作貨幣的價格看待,利率變動,投資人只能享受定存利率上升之外,很難有其他的獲利變化。不過這幾年來,好不容易金融市場開放,財政部、櫃檯買賣中心都分別開放金融機構取得「結構型商品」和「利率衍生性商品」的業務執照,許多銀行與券商立刻將兩者結合,推出連動利率之商品,總算替這些期盼已久的投資客開啟另一扇追求利潤的大門。此外,經過近30 年的發展,衍生產品市場正日益成為現代金融業的主流之一。雖然在20 世紀90 年代初期,衍生產品的交易與創新都僅限於市場性風險,然而,金融業面臨的風險之一是信用風險,卻未能在此領域大放光彩。不過,信用風險管理的新工具—信用衍生產品(Credit Derivative),已經慢慢蓬勃發展,因為大量需求而交易熱絡。1996 年,信用衍生產品交易額已達到400 億美元,日前則已超過1000 億美元。儘管目前信用衍生產品的交易量與一般的利率衍生產品交易量尚難並駕齊驅,但由於信用風險管理領域市場還是相當的開闊,相信在進入21 世紀之後,鼎盛時期之來臨並不遠矣,如同其他的衍生產品一樣,它將對未來金融業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故本文運用Kijima and Muromachi(2000 ,KK)之模型,評價多標的的信用違約交換;同時利用Hull-and-White 之利率模型,評價逆浮動結構性債券,以解析解評價出合理價格;並以市場上已發行一籃子信用連動式債券與雪球式利率連動式債券為例,計算出合理價格,最後提出避險工具及探討,給予投資人明確的投資訊息,跳出資訊不對稱的空間;促成投資者與發行商雙贏的局面。
|
159 |
汽車分期付款買賣之研究蔡炎暾, Tsai,Yen-d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由汽車分期付款買賣坊間車商之定型化契約條款出發,依民法、消保法檢討相關約款之合理、正當性。
|
160 |
台灣節目製作業商品化歷程分析:一個批判政治經濟學的考察 / The Commodification of TV Program Producer in Taiwan-from an Critical Political-Economy Perspective張時健, Chen, Chang-Shih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灣電視產業中,商品為何、商品的特性、商品的生產過程,以及與生產結構間的對應關係。本研究採行批判的傳播政治經濟學視野,對台灣四十餘年來的電視事業進行考察。研究結果指出,電視事業中的商品,首要應為節目本身,而台灣的電視節目的首要消費者,是廣告業主而不是觀眾。同時因為國民黨時期無線三台特殊的經營體制,形塑本地節目製作業的特性:規模小、業務人員為公司主要人力。導致台灣節目的廉價化與廣告化,不論在三台寡占市場時期,或衛星電視頻道百家爭鳴時期,皆是如此。 / My objective is to find out the commodity in TV industry in Taiwan, and figure ou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modity, the production proces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mmodity and the production structure. Therefore, I studied the TV production process in Taiwan for 40 years from an critical political-economy perspective. At the end, I figure out that the commodity in TV industry is programmers, and the very first consumer of this commodity is advertisers rather than audiences. Because of the special operate model of three main TV broadcasters protected by KMT, TV program producers are small and poor, and they spend too much time in maintain the relationship with advertisers and TV managers. After all, TV program in Taiwan looks like advertisement and the quality of it is low end. No matter the market is monopolized by the three main broadcasters, or opened for hundred of satellite channels, the circumstance are all the same.
|
Page generated in 0.021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