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61
  • 148
  • 12
  • 1
  • 1
  • 1
  • Tagged with
  • 163
  • 163
  • 63
  • 57
  • 48
  • 39
  • 31
  • 31
  • 31
  • 29
  • 29
  • 23
  • 23
  • 23
  • 2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41

解讀報紙中的「大陸遊客」—以 《自由時報》、《聯合報》為例 /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Tourists in newspaper-Take the Liberty Times and United Daily News for example

楊佳寧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分析解讀報紙中的大陸遊客,以政治立場親綠的《自由時報》和偏藍的《聯合報》做為研究範圍,探究報紙媒體所建構出的大陸遊客意義與形象及其形成因素,並解讀大陸遊客形象的意義。 研究方法方面,本研究採取內容分析法及個案論述分析法兩種研究方法。在內容分析法上,本研究於開放第一類大陸遊客來臺一週年間,選取大陸遊客為報導主題的新聞共699則,進行分析。個案論述分析中,本研究選擇「達賴與熱比婭事件」探討媒體在事件中對大陸遊客的呈現。 整體研究結果顯示,《自由時報》和《聯合報》在大陸遊客相關報導主題上皆以「政治」為首,其次為「經濟」議題;然而臺灣報業的發展歷程使得報團對政治各有其立場進而影響產出的新聞文本,因此《自由時報》對大陸遊客的報導以負面為主,傾向將大陸遊客建構為中國干涉臺灣內政的政治工具,有危害臺灣國家主權之可能,且對臺灣經濟發展並無助益;《聯合報》則以正面報導為多,將大陸遊客建構為臺灣經濟的活水,強調大陸遊客的消費能力,看好其對臺灣發展成長的影響;兩報對大陸遊客唯一相同的建構為缺乏觀光文化素養。
42

毛澤東形象之建構

黃淑嫆, Huang, Shu J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毛澤東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創建後的第一位最高領導人,自他崛起以至逝世為止,被建構出的形象若說沒有任何變化,那是匪夷所思的事。本論文以創作於1929年的目前所知最早論及毛澤東形象的小說為起始,以1976年毛澤東逝世這一事件為終點,從版畫、油畫、年畫、宣傳畫、雕像、像章、郵票等圖像,以及小說、民歌、中共黨史編纂學等與毛澤東相關的媒體,較全面地探討他於這段時期的公眾形象。 1930年代末至1940年代,隨著毛澤東權力的擴張、整風的進行以及國共關係的變化等,毛澤東被形塑成可與蔣介石相抗衡的新領袖人物,而其「救星」形象也使傳統對神靈的崇拜轉移到了毛澤東和其領導的黨身上,使毛澤東像代替了農村家庭中供奉的神像。1949年以後,中共傾國家之力,逐步建構起一套關於毛澤東的新信仰體系,最終並演化成文革時期的造神運動。在這過程中,各式各樣的稱號、形容詞被冠冕在毛澤東身上,他的形象逐漸被加載了更為繁雜的政治符號,並以各種物化的樣貌展現在眾人面前。
43

紅頂商人:胡雪巖(1823-1885)的文本考察

黃韻樺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胡雪巖由一介寒微的錢莊夥計,平步青雲,受賜二品秩與具特殊勳功才賞賜的黃馬褂,一躍成為顯赫一時的「紅頂商人」。鼎盛時期,置田地萬畝、擁資產兩千餘萬兩,經營領域廣達錢莊、當鋪、絲業、藥號等,現今馳名中外而有「江南藥王」之稱的「胡慶餘堂」僅是當年胡氏企業中的一支。 從清朝至今,關於胡雪巖傳奇性的一生,一直是人們所津津樂道的題材。其商人形象不斷地被敘述,不斷地被複製、被消費。透過不同時代、不同視野的書寫,展現出迥異的形貌。本論文將以清朝以來有關胡雪巖的史料與文學創作為研究範圍,由宏觀的系統化觀察,以時間脈絡與材料類型為劃分概念,由細部中微觀分析,以探討胡雪巖之商人形象於當中的特徵與變化。 本論文共分為五章,其各章章旨及內容如下: 第一章、緒論 說明研究動機及目的、文獻檢討、研究範圍、研究方法。 第二章、史傳材料中的胡雪巖 由晚清新舊嬗變、紛紜複雜的變動時代中,探討胡雪巖能由錢莊夥計成為呼風喚雨的頭號「官商」之因,並從相關的奏稿、日記、書信、批札、方志、雜記、傳記資料中,拼湊出胡雪巖一生起落的輪廓。 第三章、小說中的胡雪巖 本章主要分為三個部分探討,一為「晚清筆記、野史」;二為「晚清小說」;三為「高陽《胡雪巖》系列」。由《南亭筆記》與《清朝野史大觀》,《胡雪巖外傳》、《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海上花列傳》、《九尾狐》、《市聲》等清朝作家的作品中,觀察胡雪巖在其筆下的形貌特色,相較於民國高陽《胡雪巖》系列作品中對胡雪巖的再創造,探討時代與作家對胡雪巖商人形象之塑造有何影響。 第四章、影視小說中的胡雪巖:鍾源、瀛泳的《胡雪巖:紅頂商人的傳奇故事》 影視作品的文學化複製--「影視小說」,乃一依循文化藝術市場運行規律而生的新文類。結合影視特質的影響與迎合大眾口味的需求,胡雪巖在此重新被解讀、被塑造,展現當今經濟發展與文學商品化的潮流之下的獨特視域。 第五章、結論 歸納本論文的研究成果,說明百年來胡雪巖之商人形象隨時代眼光與潮流所趨而呈顯的加分過程,並提出研究的觸發與可能。
44

體驗行銷與顧客忠誠度、顧客滿意度之關係—以ESPN行銷SBL為例 /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periential Marketing, Customer Loyalty and Customer Satisfaction

陳冠全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體驗行銷是進入體驗經濟後的一個重要趨勢,但綜觀過去研究,國內外文獻缺乏關於體驗行銷之實證性研究及將體驗行銷、體驗價值、品牌形象共同探討,故引發本研究之動機。 爲探討體驗行銷之知識領域,本研究以體驗行銷之策略體驗模組為自變項,顧客忠誠度與顧客滿意度為應變項,探討體驗行銷與顧客忠誠度與顧客滿意度之關係。 研究資料針對有到場或無到場觀看經驗之SBL參與者,以網路問卷調查之(便利抽樣)。於BBS上籃球版招募自願受訪者,共計回收326份,有效問卷為317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7.54%。資料分析採用Cronbach’s α信度分析、描述性分析、相關性分析、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以及複迴歸分析來驗證假設。 研究結果顯示:策略體驗模組各構面對於顧客忠誠度與顧客滿意度成正向顯著相關。情感與關連體驗對於顧客忠誠度有正向影響。感官、思考與行動體驗對於顧客滿意度有正向影響。 / Experiential marketing is an important trend while stepping into the age of experience economy. However, reference in the past lack of specific discussion and empirical study regarding experiential marketing, customer loyalty and customer satisfaction. That’s what motivated this research. To expand the epistemic field of experiential marketing, the research used Strategic Experiential Modules of experiential marketing as the independent variable and customer loyalty and customer satisfaction as the dependent variabl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experiential marketing and customer loyalty and customer satisfaction. The research data was collected by internet questionnaires, which were completed by those who had experienced or participated in SBL games (convenient sampling). By recruiting volunteers on BBS basketball boards, 326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317 completed questionnaires are considered valid. The valid response rate is 97.54%. The data analysis adapted Cronbach’s α reliability analysis, descriptive statistics, correlation analysis, one-way ANOVA and multi-regression to verify the hypotheses. The research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five dimensions of Strategic Experiential Modules are all positively related to customer loyalty and customer satisfaction. Sense and relate experience are positively related to customer loyalty. Feel, think and action experience are positively related to customer satisfaction.
45

報紙呈現候選人形象變化研究-以1998與2002年台北市長選舉候選人馬英九為例

胡馨云, Hu,Hsin-Y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的目的,是針對1998年與2002年兩次台北市長選舉中,報紙所呈現候選人馬英九的形象變化,以及不同政治光譜的媒體,所呈現候選人馬英九的形象有何不同,進行探討與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1998年當馬英九為挑戰者時,報紙多報導其「與政治無關的形象」;2002年當馬英九為現任者時,報紙多報導其「與政治有關的形象」,而統計結果顯示,兩年的形象特質報導比例有顯著差異。顯見候選人因角色(現任者/挑戰者)的不同,在報紙上所呈現的形象的確有所變化。 而1998年與2002年報紙所投射馬英九的形象評價,多傾向正面,僅2002年在「能力」、「領導才能與魄力」、「品德」、「個性」四項上轉為略微負面。整體而言,1998年與2002年報紙所投射馬英九的評價,皆傾向正面,顯見馬英九實為「媒體寵兒」。不過,2002年的評價相較於1998年而言,有下滑的趨勢。 另外,在不同政治光譜的媒體所報導馬英九形象特質與評價方面。1998年聯合、中時、自由三家報紙報導馬英九形象特質的整體比例,聯合報與自由以「與政治有關的形象」最多;中時以「與政治無關的形象」最多。但統計結果顯示,僅在聯合與自由的比較中,有顯著的差異。2002年三家報紙報導馬英九形象特質的整體比例,皆以「與政治有關的形象」最多,但統計結果顯示,僅在聯合與中時、中時與自由的比較中,有顯著的差異。 而在評價方面,三家不同政治光譜的報紙所投射馬英九的形象評價,整體而言皆傾向正面,只是相較於1998年而言,評價分數互有消長。
46

《三國演義》呂布形象之研究 / A Study of Lu Bu’s Image in “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

吳昆展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眾多的三國人物中,呂布絕對稱得上是當世之英雄、一代之豪傑,尤其是武勇更稱得上是《三國演義》第一人;呂布在《三國演義》出現的回數只有十五回,但其形象卻早已深植在讀者心中,也顯現《三國演義》在人物塑造上的精彩生動。   呂布有著絕倫的武藝,又有散發著英雄氣概的外貌,卻因內在性格上的缺陷,最終難逃覆亡的命運,成為悲劇英雄;在群雄爭霸中,呂布是個失敗者,更是小說中用來襯托主要人物的次要角色,成為《三國演義》中的反面英雄。   以小說的人物形象來說,呂布這個角色刻畫得頗為成功,不僅成功地扮演悲哀英雄、詮釋反面英雄,更重要的是,呂布樹立了深植讀者心中的形象:頭戴束髮金冠、手持方天畫戟、騎著赤兔馬、武藝天下無雙。雖然有見利忘義、有勇無謀等負面形象,但無損其三國武勇第一的威名。
47

台灣壽險業企業形象對其經營績效的影響 / The Impact of Corporate Image on Operating Performance of Life Insurers in Taiwan

倪世涵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臺灣保險市場全面開放以後,壽險市場結構驟變,各壽險公司也面臨高密度競爭之衝擊。人身保險市場競爭激烈,而品牌策略已被視為是一種資訊的提示,消費者大多藉由企業所塑造的企業形象而認同其品牌策略,進而判斷產品與服務的品質。因此,未來透過企業形象與品牌訴求的運用,將是壽險產業吸引更多消費者的注意,提昇購買意願與增加保費收入的重要關鍵。壽險公司必須走向高效率經營目標,而如何強化企業經營體質以提昇經營績效,進而建立良好的企業形象,創造更有利的競爭優勢,實為各壽險公司未來生存的根本法則。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探討企業形象對壽險公司經營績效的影響,本文以現代保險金融雜誌的企業形象統計調查結果---『最值得推薦的人壽保險公司』排名作為壽險業企業形象的指標,並將壽險公司經營績效分為財務、業務和整體經營績效三大構面進行實證分析,實證企業形象與經營績效兩個層面之間的關聯性,並提出經營企業形象的建議。 本研究以2005年至2012年台灣壽險公司為樣本,以迴歸模型探討壽險業企業形象對其營業績效之影響。實證結果發現(1)壽險公司企業形象對公司業務、財務和整體營業績效有正面影響。(2)企業形象對壽險公司業務面績效的影響較大。(3)前一期企業形象對壽險公司業務面經營績效的影響較大。 本研究之分析結果,不僅可了解各壽險公司間之相對競爭力,更可提供壽險公司未來應優先從事改善活動之決策資訊,以達到提昇經營績效,並進而建立良好企業形象之經營目標。
48

求職者特性、組織雇用形象、與求職者工作選擇之探討 - 以企研所為例 / Exploration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characteristics of job seekers, organization employment image, and job choice

高毅鳴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由於國內的大專院校廣開研究所課程,使得研究所在招生的競爭上更加激烈,了解學生選擇研究所的因素以及如何吸引學生前來報考與就讀對於大學研究所來說顯得格外的重要。過去有關於研究所升學的相關議題甚少,大多是以升大學或是高中為研究議題。本研究從人才招募與企業形象的角度針對考研究所的選擇因素進行相關的研究與探索,並以企業管理研究所招生為例。   本研究的研究背景主要是探討在人資領域中,求職者的人格特質、企業雇用形象與工作選擇意圖彼此之間的相互關聯與重要程度,而本研究以企業管理研究所招生為例,針對欲報考企業管理研究所的學生在研究所的報考因素、重榜決策、以及企業管理研究所形象等進行探索性的研究分析,並以不同的背景與人格特質作為變數,分析其結果的差異以及相互的關聯性。   本研究以366位大三以上欲報考研究所的學生為研究對象,以問卷方式調查蒐集資訊,回收之資料以因素分析與集群分析將樣本依人格特質分成不同的集群,在以不同的背景因素與人格特質集群為變數,與各題項進行分析。研究結果發現,在研究所的報考因素中,研究所的聲譽為普遍學生所在意的因素;而在形象調查中,普遍學生認為優良的企業管理研究所應要能提升學生自身的能力與視野或協助學生建立與企業之間的關係。學校方面若能以顧客(學生)為導向,將學生所希冀的因素盡可能地完善與達成,在校際間才能擁有更強的競爭力。透過本研究,期望能將研究結果提供研究所的招生策略與未來規劃之參考。
49

中國大陸軟實力建設:以國家形象建設為例 / Mainland China soft power building: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image

陳相如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軟實力」是中國大陸崛起過程中的重要理念,良好的國家形象是軟實力建設的核心組成部分,公共外交則是展現軟實力的手段之一。 中國大陸與世界聯繫日益緊密,經濟實力更是快速且大幅成長,使得中國大陸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日顯重要,同時,「中國威脅論」等論調伴隨而來,國際社會十分關心中國大陸將在世界舞台上扮演什麼樣重要的角色?中國大陸為了消弭「中國威脅論」的負面形象,塑造對其有利的國際環境,需要有新的積極作為。北京奧運、上海世博為其軟實力的培育提供了重要的契機;孔子學院的廣佈強化了中華文化的感染力,體育外交、救援外交等公共外交途徑體現了國家親和力;運用現代傳播手段,爭取國際話語權,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更是提供中國大陸改善形象千載難逢的機遇期。中國大陸期待向世界樹立一個和平、發展、和諧、富強、文明、慈悲且大國風範的國家形象。 中國大陸建設國家形象強化國家軟實力,再以國家軟實力提升國家形象。數據顯示,中國大陸國家形象在近幾年確實大幅提升,但侷限性甚大,因中國大陸在大力建設國家形象工程之餘,尚有許多社會、人權、誠信、政府職能、貪污等諸多問題,都使得這些國家形象的建設大打折扣,畢竟公共外交需聚焦於透過言行一致的方式型塑國內、外受眾心目中的國家形象。
50

運動員形象權之研究—以美國法制經驗為中心 / The Study on Right of Publicity in Sports: Based on the Legal Practices in the United States

潘蔡毅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這個運動產業相當興盛的時代,隨著資訊流通急遽,運動員所擁有的形象價值在商業上亦水漲船高,也因此,形象相關的侵權事件以及各種樣態不斷的出現,如何對於個人形象權利進行充足之保護則成為相當重要的議題;本文透過文獻分析法,搜集國內外關於美國法上所發展出之形象權(Right of Publicity)法制的文獻,詳盡地介紹美國形象權的發展現況,包含:歷史緣由、主客體問題、構成要件以及法律效果,再進而針對運動產業中的形象權案例,以個案探討之方式呈現運動事件中形象權的實務操作,最後將視野拉回我國現今法制狀況,在仍以民法中關於人格權之規定,解決此種具有財產權色彩的權利問題之情況下,本文透過比較我國各法與形象權法保護內容上之差異,來凸顯我國法制保護上之不充足,並且提供我國實務可修正之方向,做為未來建構我國實務的依據,並且在未來能進一步做為制定專法的參考資料,以給予運動員在形象權利上更完整的保護。

Page generated in 0.093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