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9
  • 9
  • Tagged with
  • 9
  • 9
  • 9
  • 9
  • 4
  • 4
  • 3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我國從業人員組織工會之研究─以報業為例

簡慧卿, JIAN,HUI-Q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目的:解嚴以后,國內勞工運動一時風起雲湧,新聞工作者也於民國七十七年在 高雄市成立第一家大眾傳播業職業工會;其后臺北市有七家報紙、中廣與三家電視公 司也先后成立產業工會。這些平日以「準專業」自居的新聞從業人員為何組織工會? 現況如何?目前是否遭遇困難?未來的發展方向為何? 二、文獻:探討新聞從業人員的問題,有個人專業化與集體專業化兩種研究取經;前 者自1964年美國的麥克里與華里發展「專業化量表」后,已有諸多研究成果;惟后者 則少有學者進行系統研究。本文即藉此集體專業化取經,以新聞從業人員組織工會進 行初探。 三、方法:由於文獻有限,本文一方面以同列「準專業」地位之工程師與教師為例, 說明「準專業」工會成敗的原因為何?另一方面,國外新聞工會之成立經年,本文 集英國、美國、西德與新加坡新聞工會之成立經過、成立宗旨、組織架構與現況等資 料,提供國內參考。另外,本文亦藉民國七十七年進行之「制定新聞記者法可行性研 究」之調查資料,說明在新聞工會普遍成立之前,新聞從業人員對工會之態度,并藉 深度訪談了解目前國內新聞工會的現況與遭遇的問題。因此,本文的研究方法系以文 獻整理為主,問卷調查與深度訪談為輔。 四、結果:由各國新聞工會發展的歷史,可知工會初期乃以經濟條件之改善為主要目 標,其后則致力於提升專業素質、提供專業訓練、促進報業內部民主化等專業化目標 。國內新聞工會目前仍停留在經濟條件之改善的階段,而新聞從業人員的自覺與共識 及資方對工會的認知,則是未來國內新聞工會能否順利成長的關鍵。
2

人壽保險之從業人員與業務指標之關聯性研究 /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ales Person and Sales Performance Index in the Life Insurance Industries

吳美慧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由於國際金融風暴的襲擊及全球經濟不景氣等因素的影響,致使國內的整體經濟也呈現一蹶不振的現象,甚至國內的通貨膨脹日益攀升的影響,導致金融市場的利率呈現不斷下滑的趨勢,相對的也間接影響到人壽保險公司的經營發展。傳統的人壽保險公司的經營方式都是人海戰術為主要的行銷策略,企圖藉由大量的業務人員的推銷獲得公司的營業績效,然而這樣的行銷策略不僅會增加公司的人力成本之外,更會因為所招攬的業務人員的素質而影響公司的形象。因此,人壽保險業務人員的多寡與人壽保險的業務績效是否存在著關聯性,便是引起本研究所要探討的課題。 本研究為能進一步的瞭解從業人員與人壽保險公司的業務指標的關係,考慮透過科學的數據分析方法來驗證兩者間的關聯,故本文蒐集人壽保險公司之從業人員的人數與業務指標等資料,進行資料的分析且將分析結果概述如下:1.國內的人壽保險產業是具有發展潛力;2.從業人員的人數與總保費收入是呈現正向關係;3.業務人員的編制會影響人壽、健康、傷害等新契約保險的保費收入;4.人壽保險之從業人員與年金保險新契約保費收入是呈現中度相關。
3

電視觀賞行為之分析研究

宋同慶, SONG, TONG-G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地區經濟的高度開發,國民所得提高,物質生活充份獲得滿足,逐漸地人們開始 注重休閒活動,追求文化水準的提高,以滿足精神和心理更高層次的生活。 更由於人們彼此所處的環境和個人獨特的個性差異,形成各種價值觀與需求。為了表 現其獨特性,社會中產生了各種不同的生活型態的群體。這些不同的群體其生活的方 式與內容金錢與時間的使用都有所不同。他們不希望使用其他人都使用的同樣的產品 ,而他們喜歡有差異的產品,這樣讓他們感覺到更能反應出自己獨特地需求、期望、 個性、價值觀與生活型態。 基於上述推論,本研究發展和設計一套問卷,包括態度、興趣、意見與價值觀的問題 ,及個人心理需求的問題,和電視觀賞行為(包括節目、觀賞頻率和時間、涉入程度 、決策過程及觀賞情況等)的問題。經過統計分析,以期能讓電視從業人員更瞭解其 觀賞者,進而發揮行銷觀念於節目之製作上,更滿足觀賞者。 第一章導論:第一節研究目的與動機,第二節研究問題及假設,第三節研究功能與應 用,第四節研究範圍。 第二章理論及文獻探討:第一節市場區隔理論,第二節價值觀理論,第三節生活型態 理論,第四節動機理論。 第三章研究方法:第一節抽樣方法與過程,第二節抽樣結果,第三節測量工作,第四 節分析方法。 第四章研究結果:第一節變項分析結果,第二節假設驗證結果,第三節各種生活型態 與價值觀的群體之素描。 第五章結論:第一節研究結論,第二節進一步研究之建議。
4

研究機構從業人員薪酬制度之研究

姚艷華, Yao, Yan-Hu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論文內容主要分成二部份,一部份探討台灣各主要研究機構薪酬制度之現況,第二 部份以A 機構為對象,探討研究貝對薪酬誘因的知覺情形,與工作績效、工作滿足 、離職意願等因素之間的關係,並探討影響薪酬滿足的重要因素。 第一章 為緒論。分為三節: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第二節研究範圍與研究 對象。第三節研究報告的結構綱要。 第二章 為研究機構薪酬制度相關理論與研究之探討。第一節薪酬制度之理論模式 。第二節相關因素之實證探討。第三節本研究之理論架構與研究假設。 第三章 研究方法。第一節研究設計與樣本。第二研究變項之衡量。第三節研究程 序與研究限制。第四節分析方法。 第四章 研究結果。第一節研究機構薪酬制度現況之分析。第二節個人在職特徵之 比較分析。第三節管理人員與研究人員在誘因知覺、薪酬滿足、工作動機上之比較 分析。第四節組織中各單位間之比較分析。第五節誘因知覺情形對績效、工作動機 與離職意願之影響。第六節影響薪酬滿足之相關因素。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第一節結論。第二節建議。 #2810574 #2810574
5

新聞從業人員工作倦怠現象研究--以台北市平面媒體路線記者為例 / Burnout research in journalism

林信昌, Lin, Sing-Ch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有關「工作倦怠」的研究,最早在1974年由紐約臨床心理學家Freudenberger提出。在過去文獻中所述及之工作倦怠現象,大部分屬於心理學研究領域,探討了倦怠的意義、性質、成因、症狀與影響結果,藉由分析工作倦怠的形成過程及造成因素,進而提出預防及克服倦怠的處理方法。 早期工作倦怠的研究對象多半針對「助人工作」領域,如諮商輔導員、社會工作者等,隨後始加入其它專業領域,如教師、圃書館員及其它經常接觸他人的不同職業,有關工作倦怠的情形也開始廣泛受到研究人員關注(Chou, 1991; Maslach, 1982b; Pines, 1993),如perlman & Hartman(1982)就認為工作倦怠現象其實普遍存在各種職業領域。因此,本研究關心的問題是:新聞從業人員是否如同其它職業領域亦面臨工作倦怠的困擾。 Endres(1988)與Cook & Banks(1993)初步證實新聞從業人員的確面臨工作倦怠。為瞭解新聞從業人員的工作倦怠現況,本研究採取Maslach的看法,從情緒耗盡、缺乏人性、個人成就感低落三個面向探討,並定義工作倦怠為「新聞工作者個人在與環境互動及因應過程中,未能有效處理工作壓力,因過度負荷而顯現出情緒耗竭、缺乏人性、低個人成就感的心理狀態」。 Cook & BankS進一步研究影響報社新聞從業人員的工作倦怠相關因素,檢驗報社大小、工作類型、年齡、性別、收入、工作年資、教育程度與工作倦怠之間的關係。不過,此項研究僅由人口背景變項探索工作倦怠,顯然無法完全彰顯新聞工作本身特性和新聞工作情境對工作倦怠的影響。 Caputo(1991)回顧過去文獻後指出,工作倦怠的因素可能來自工作環境和個人背景兩者。黃臺生、黃新福、張世杰(民83)根據國內實證研究論文,將影響工作倦怠的因素歸納為個人、工作、組織三者。 因此,本研究除了探討個人層面的人口背景變項對工作倦怠的影響外,並探討組織及新聞工作特性是否影響新聞從業人員的工作倦怠。 在個人層面,本研究探討了人口背景變項,包括性別、年齡、教育程度、教育背景、婚姻狀況、新聞工作年資等變項。在新聞工作特性與組織環境因素層面,本研究探討工作壓力來源因素,包括新聞工作特性、工作條件、人際關係、組織結構與氣氛、報業環境變遷等變項,以瞭解新聞記者工作倦怠現象與新聞行業及新聞組織相關的因素。 此外,發生工作倦怠的員工因無法成功處理工作壓力,會引發士氣低落、高度怠工及高流動率。此種情形若長久持續,通常的反應就是變換工作,或甚至轉業(Malach, l978;李美燕,民84)。從此點來看,工作倦怠的結果可能影響新聞從業人員的離職意願,甚或影響新聞從業人員對工作的「專業承諾」。因此,本研究亦探討了工作倦怠是否影響新聞從業人員對新聞專業的承諾。 根據研究問題與目的,文獻部份探討了新聞從業人員工作倦怠的本質與意義、癥候、形成過程、造成工作怠的相關因素、及工作倦怠的影響與結果。本研究除了以問卷調查研究相關問題,並就調查結果訪問實務工作者,探詢研究發現在實務上的原因與意義。 本研究發現,新聞從業人員工作倦怠情況並不嚴重,工作倦怠的程度僅介於「有時如此」與「甚少如此」之間。整體而言,研究發現,個人人口背景變項(性別、教育背景、年齡、教育程度、新聞工作年資、婚姻狀況等)均與新聞從業人員工作倦怠程度無顯著相關。不過,年齡較輕、年資較淺、未婚的新聞從業人員個人成就感有較為低落的傾向。 而在工作倦怠與及其它變項相關程度力面,研究發現工作壓力感受愈強烈者,其工作倦怠的感受亦愈強烈。且新聞工作特性、工作條件、組織結構與氣氛、人際關係等方面感受到較為強烈的工作壓力者,倦怠感亦較強烈。另外,本研究亦發現,工作倦怠感受愈強烈者,其專業承諾、大眾服務、工作承諾感受愈弱。 而關於工作倦怠變項的最佳預測變項力面,研究發現,在控制相同個人人口背景變項下,工作壓力變項可以有效預測工作倦怠,其中又以新聞工作特性的壓力來源最能解釋工作倦怠的變異量。
6

新聞從業人員對民意的認知與評估:以電視新聞記者為例 / Journalists' Perception and Evaluation of Public Opinion --A Case of Taiwan TV Reporters

林宛瑩, Lin, Wan Y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新聞媒體在強調民意的民主政治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一方面,媒 體傳送民眾所需的資訊,幫助民眾形成意見與判斷;另一方面,媒體作為 公共論壇,呈現不同的聲音,展現多元的民意,並藉此牽制政府的行動。 因此,在新聞從業人員宣稱自己與群眾站在一起的同時,瞭解他們如何認 知民意,如何評估民意,毋寧是相當重要的。在此,本研究希望探討新聞 從業人員對於新聞媒體與民意關係的認知,以及他們評估民意的方法,以 期對新聞工作者有進一步的了解。本研究以國內三家電視台的新聞記者為 研究對象,進行問卷調查。結果發現,電視記者認為新聞媒體應該「反映 民意」的功能,遠比媒體「引導民意」、「匡正民意」重要。而且愈傾向 「解釋╱調查者」專業意理的電視記者,愈認為新聞媒體應該反映民意; 而愈傾向「資訊傳佈者」專業意理的電視記者,愈認為新聞媒體不應該影 響民意。在評估民意的方式上,一般而言,電視記者最常用來評估民意的 管道是報紙的新聞報導,其次分別是選舉、學者專家的意見、民意代表的 質詢或辯論,以及民意測驗、與民眾的親身接觸等等。而報紙社論則是電 視記者最不常用作評估民意的方式。至於那一種方式最能代表民意呢?資 料分析顯示,電視記者認為選舉結果最能夠代表民意,與民眾的親身接觸 也是判斷民意的很好指標。而電視新聞報導似乎不很能夠展現民意的趨向 ,報紙社論的評價則屬最低。
7

貿易從業人員工作滿足之研究- 五大貿易商

黃培真, Huang, Pei-Zh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工作滿足即為一種工作者對於其工作所具有的感覺或情感性的反應,而這種感覺即為 其工作滿足的大小。雖然工作滿足工作績效的大小並沒有絕對的關係,然而使員工的 工作滿足程度提高,應仍是一企業主持人應追求的方向。 影響工作滿足的前因變項,有個人特質及環境二因素,其中包含的項目有很多,本文 個人特質部分只選人口統計特徵及成就動機二者,環境因素共選工作特性及組織氣候 二者,並抽樣貿易從業人員,研究其與工作滿足的相關程度,且提供貿易遴選員工及 改善組織環境的一個方向。 本文將分五章十二節。第一章緒論、第二章有關理論的探討;三、四二章為研究的過 程與發現;第五章則為本文的結論與建議。
8

報紙從業人員對新聞評議會態度之研究

王克敬, Wang, Ke-J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為緒論闡明本論文的研究目的與範圍。我國新聞自律組織於民國五十二年正式 成立, 但十餘年來, 新聞自律績效不彰, 本文的目的, 即在探討新聞評議會不能發揮 應有功效的原因。 第二章為有闡理論及文獻探討, 內容為簡介社會責任論的發展, 我國新聞自律組織成 立的背景、經過、及沿革, 並提出新聞專業化的理論。 第三章為研究方法, 本論文採用調查法, 化臺北市的九家報社為研究對象, 抽出一百 八十位記者、編輯為樣本, 進行問卷訪問, 問卷分析採用的統計方法有百分比、變異 量分析、及皮氏積差相關。 第四章為結果分析與解釋, 就問卷統計所得資料, 提出解釋。 第五章為結論與建議。
9

公營事業依法任用人員身分保障研究-以組織民營化及實質民營化為中心 / Privatization and the Status Protection of Civil-Servant

王井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33條,雖明定公營事業人員之任用程序需另以法律訂定,然而及至今日,我國尚未依其誡命制定公營事業人事條例,而散見於國營事業管理法授權各主管機關所訂定之辦法,造成公營事業人事法制之紊亂現象。耙梳公營事業依法任用人員於公務人員相關法制之地位,得將其歸類為最狹義公務人員,或稱特別職任用公務人員。是故,在民營化之過程中,公營事業依法任用人員所受憲法服公職身分權之保障程度,毋寧應於普通職任用公務人員相當。 公營事業民營化,依其進程可分為組織民營化及實質民營化。在現行法制下,公營事業組織民營化之設置條例,多將原任職人員隨同轉調,並確保其既有身分權益得存續至退休或離職之時。然而,國家往往於組織民營化階段,即以為實質民營化作預備為由,開啟專案資遣程序,使隨同轉調之公務人員原先依法享有之身分存續權利喪失。且縱使未於資遣專案中遭資遣,及至實質民營化時,其公務人員身分,仍將依公營事業移轉民營條例第8條之規定,藉由結算年資而受終局性的剝奪。 從上述可知,公營事業民營化既非可歸責於公營事業依法任用人員之事由,現行制度實已悖離服公職身分權之保障意旨。據此,本文除將探討相關法令之合憲性外,並嘗試建構公營事業民營化下,依法任用人員身分保障之具體實踐步驟,以提供我國未來關於公營事業民營化推動過程之參考。包含應將公營事業民營化應定性為行政計畫並踐行相關行政程序,並於民營化開展前即進行人事前置轉調程序。此外,在組織民營化階段,應採身分不受組織變動,其人事制度除應適用服公職身分恆定原則外,並兼採人事身分漸進化一原則。在實質民營化方面,應採自然代謝模式,使隨同移轉之依法任用人員保留其公務人員身分,以確切落實服公職之身分保障權。

Page generated in 0.012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