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意志現象學:從鄂蘭出發兼對墨子應用 / Phenomenology of the will: building upon Arendt and applying to Mozi愛西里爾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哲學史上「意志」、「自由」和「行爲」一直讓思想家反思、洞察並發表多方面地的論點。這些理論和研究結果反映了思想家們的不同生活背景和推論的能力。雖然這些思想提供甚多有價值的理念和研究綫索,但大多數的理論和觀點難以完全脫離主觀性和片面性。
現象學讓主體由現象經驗出發而發現主體内在生活原則和其行動的由來。現象學追求主體際性的「相對」客觀性,相對客觀的經驗能夠當研究依據和研究檢驗研究結果的有效性。因此使用基本現象學立場和研究工具以研究「意志」能夠提供相對普遍有效的研究成果。
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一位當代的現象學家,對人的「意志」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他的研究納入哲學史上不同時代對「意志」的研究成果,而她以現象學立場針對一些重要的理論理論和觀點(包括聖奧古斯丁(St. Augustine)、司各脫(Duns Scott)和康德)。鄂蘭綜合不同的論點並發表自己對「意志」的研究成果。然而,她的研究方法不顯示嚴禁的現象學方法論,而她的論點缺乏整體性和普遍有效性。
本研究發現「意志」現象的基本主軸原則:自發性是「意志」現象的必備因素,也是其充分必要條件。此原則成爲本研究的核心觀點,研究的每一部分直接連接到此基本原則。此原則讓研究者建立並發展意志現象理論架構。
本論著以現象學研究立場針對「意志」方面的現象經驗,其反思鄂蘭的研究成果,而嘗試建立一個系統性的意志現象理論架構。此架構的基本特質是其依據的相對客觀性。此理論架構建立後,需要確認其普遍性和開放性。中國哲學傳統雖然沒有直接發展「意志」觀念和理論,但也沒有忽略「意志」現象,墨家哲學在其倫理、政治和社會思想蘊含著一種特殊的「意志」理念預設。此基本預設讓墨家哲學建立一套合理的人觀和政治理論以解決具體的社會問題。因此本研究先嘗試重新研究鄂蘭所發揮「意志」思想以建立一個基本現1象學理論架構,此後使用此理論架構以詮釋墨家思想裡所蘊含的「意志」哲學,納入其基本因素以發展此理論架構並檢驗其普遍性和開放性。研究墨家思想不單單試驗現象理論的材料,而其也積極地擴充所建構的現象學理論架構,讓此理論架構克服一些内在的理論困境。
本研究確認「意志」為「意志」的自主心靈官能,其具有自由和自發性,不受思想和判斷力的約束,也不被外在和内在非意志因素所決定或引導。這些觀點與鄂蘭的相似,然而鄂蘭所發揮的「意志」觀點和原則缺乏普遍性,其「意志」現象局限於具體的行動和未來,她也非充分地研究集體的意志現象。而聖奥古斯丁和墨家思想幫助克服此局限性。聖奥古斯丁的「愛」和墨家的「兼愛」和「意志」有内在的關係,而其容許擴充「意志」的對象範圍到整個時間流(包括過去、現在和未來)和任何具體或非具體的對象和主體的任何行爲和心靈活動。此有助於研究跟意志有關的一切外在和内在因素,並建立普遍性的意志現象學理論架構。
此也容許建立基本的集體意志現象學理論架構,而此架構建立後,其能夠做研究政治和社會現象的基本理論工具。本論著的後部嘗試進行對集體意志現象研究以擴充前部所建構的主體意志現象學架構。而在此方面墨家哲學也提供一些不可或缺的觀念。具體而言,墨家哲學容許融合多主體的意志自由與主體順從專制權威可能性。
最後,一個相當有整體性和普遍性的意志現象學理論架構被形成,而此架構也經得起現象經驗和理論推理的審核以呈現其有效性。
|
2 |
弗蘭克意義治療理論其於生命教育之蘊義沈亦元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撰述之主旨乃意圖藉由弗蘭克(Viktor Frankl)意義治療理論(logotherapy)之研究與詮釋,觀照當前台灣教育場域之所是與所現,並期許為生命教育應然之轉化方向有所裨益與補充。有別於精神分析理論與個體心理學對本能驅力論及地位驅力論等心理動力觀點之強調,歷經納粹死亡集中營體驗之弗蘭克認為,人性應然面貌之基礎應為意義之獲尋與性靈之提升,生命意義感之定調方為支持存在邁向未來之核心動力。因此,不同於佛洛依德與阿德勒之本能化約論與社經成就化約論之論述傾向,意義治療理論著重人性於意志自由、意義意志與生命意義開展過程中所能獲致之精神穩定與自我超越。
意義治療理論建構之目的,在於探尋人性如何於極限環境之苦難與命運無可預期之斷裂中藉由生命意義之追尋以跨越於外並邁向生命之制高點;如何於絕境中克服深層之焦慮與恐懼使自我性靈得以提升至另一種更高之心境。重視人性精神維度的弗蘭克認為,探尋生命意義之解答為人性源初之指向,茫然於生命意義之存在將因「存在空虛」而墮入絕望泥沼,反之,生命意義得以確立之存在將稟其堅決信念橫度一切苦難,由是,主體跨越生命頓挫與精神危機之道以弗蘭克立場觀之即為藉由自由、抉擇能力與責任之覺察以獲致此生之價值與意義,然而弗蘭克作為一名心理治療之開業醫師,也為獲致人生意義之途徑建構其方向性之建議。意義治療理論指出,存在當能於創造性活動、真愛感受與轉化態度中實踐存在價值之唯一性與獨特性,要之,透過內在自由之指向與個人使命之肩負,存在應能於人性本有之創造性、感受性與轉化性精神活動中獲致生命之目標與意義。綜上所述,精神上之自由與抉擇能力為存在自我意識、尊嚴與良知之基礎,更為生命實存之核心,如何珍視並勇於開展其間所內蘊之意涵即為意義治療理論為生命教育所昭式之蘊義。
由弗蘭克思想出發,研究者認為生命教育能藉由意義治療理論而觀照之啟示應為:
1.生命教育應鼓勵學習者正視生命歷程中之無可預期性,接受生命有其無可規劃、無可控制之不確定因素。遭逢命運頓挫之存在應敢於面對無可改變之事實並以泰然之心境思考其間所內蘊之轉機。
2.生命教育應為一種喚醒存在自由意志之教育,鼓勵學習者於與外在世界之邂逅中展現其能動性、主動性,願以後設立場反思、批判自身所質疑之價值,且能於拒絕仰賴、依附外在判準之情境中敢於邁向自我抉擇的道路。
3.學習者於生命教育歷程中,應學習肩負責任之重要性,理解自由與責任間之辯證相關。鼓勵學習者願為自由意志展揚下所定位之抉擇負起全然之責任,並視實踐此一抉擇為此生無可旁貸之使命。
4.生命教育應為一種鼓勵學習者關懷外在世界之教育,學習者於生命教育歷程中應能理解自我完成之基礎係奠基於他者之整全,以真誠之心為他者無求回報之奉獻方為獲致終極價值之唯一途徑,以往過於強調零和競爭之教育模式易使生命內蘊之群性側傾並瓦解存在關懷生命、同理他者之天賦能力,由是,呈顯關懷、真愛、奉獻、犧牲等他者倫理之教育信念即為還原於過度競爭教育氛圍中扭曲人性之根本動力。
|
3 |
德意志銀行國際化演變之研究李欣恬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科技的發展與法規的變革為銀行傳統的經營帶來挑戰,再加上全球銀行業的制度改善,帶動了金融的全球化,對銀行業的傳統經營方式帶來很大的衝擊。順應總體環境的變動,許多國際性的大銀行趁此趨勢成為全球性的金融機構,因而為金融業帶來了一場購併風潮,且購併金額越來越大,而購併區域,也漸漸由國內購併走向以跨國購併。 / 本論文以最大的德國銀行-德意志銀行為研究的標的,主要分析其國際化的行為。德意志銀行從1870年設立至今已有138年歷史,在這長時期的發展中,總體環境及德意志銀行自身條件的改變,影響了其對外擴展的策略及途徑。 / 面對總體的衝擊,德意志銀行因應銀行中介角色的轉變,在收入結構上由以利息收入為主調整為以非利息收入為主,這也和其併投資銀行的國際化策略有關。另一方面,從德意志銀行的發展軌跡中,也可以發現德意志銀行在國際化的拓展上採用的是先成為一區域性的銀行,成為一個歐洲區域的大銀行,再逐步成為全球性的金融機構。
|
4 |
アレントの悲劇的政治観和田, 隆之介 23 March 2015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法学) / 甲第18750号 / 法博第181号 / 新制||法||151(附属図書館) / 31701 / 京都大学大学院法学研究科法政理論専攻 / (主査)教授 唐渡 晃弘, 教授 小野 紀明, 教授 森川 輝一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Laws / Kyoto University / DFAM
|
5 |
後期アウグスティヌスにおける欲望の問題渡邉, 蘭子 24 November 2023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文学) / 甲第24958号 / 文博第928号 / 新制||文||735(附属図書館) / 京都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思想文化学専攻 / (主査)教授 津田 謙治, 教授 周藤 多紀, 准教授 伊原木 大祐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Letters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
6 |
後期ベルクソン哲学における発生の問題濱田, 明日郎 25 March 2024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人間・環境学) / 甲第25372号 / 人博第1114号 / 新制||人||260(附属図書館) / 京都大学大学院人間・環境学研究科共生人間学専攻 / (主査)准教授 武田 宙也, 教授 佐藤 義之, 教授 青山 拓央, 教授 杉山 直樹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Human and Environmental Studies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
7 |
盧梭的民主思想之研究韋洪武, WEI, HONG-W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以民主政治的基本理念如國家主權為全民所有、保障人民權利及限制政府權力等
出發,檢視盧梭對民主的態度,從而探討他的民主思想的真象。
本文假定,盧梭雖然對民主抱持批判的態度,想對民主政治的一些偏差有所修正、補
救,所以提出了許多新的詮釋。但基本上他還是認同並接受民主政治的統治型態。基
於此一假定,本文就下述重點逐一進行研究:
第一章說明研究目的與範圍,並說明外在環境對盧梭思想的影響。
第二章分析全意志的意義,並指出全意志係基於同意而來,故不應被視為極權思想的
理論溫床。同時,說明全意志理論在實際應用上的困難與解決之道。
第三章指出,盧梭出對人民權利-尤其自由權-的獨特界定、及其所含的意義。從而
澄清此一觀念所遭受的批評。
第四章研究重點,在探討盧梭對政府權力的設計與主權者制衡政府的制度。對於他反
對代議治也從不同角度提出反駁。
第五章除綜合上述,肯定盧梭支持民主外,並指出,他的思想對避免現代民主的流弊
似有啟發意義。
|
8 |
非意志性他動詞句之分析-從多義性與限制的觀點探討分類法- / Case study of non-volitionality transitive verb sentence in Japanese : from the polysemy and limitation to classification張猷定, Jhang, You D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旨在研究日語非意志性他動詞句之多義性、限制以及其分類基準的依據。研究方法主要以「他動性原型」的概念,對非意志性他動詞句所擁有的事象流程進行分析及分類。再以「語彙概念構造」(LCS)比較各類別之差異,並檢證非意志性他動詞句所存在的連續性。
本文共分為五章。第一章為緒論,簡述本論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第二章則是從典型的他動詞句跟非意志性他動詞句的之過往相關文獻進行研究,並針對其分析提出尚未解決的問題。在第三章裡,以因果關係的觀點說明非意志性他動詞句所擁有的事象連鎖過程。並透過他動性特徵的「意志性」「制御性」「受影性」
,區別並分類日語的非意志性他動詞句。在第四章,則是以「語彙概念構造」進一步對第三章導出的分類基準進行檢證,並分析非意志性他動詞句所帶有的多義性和連續性。最後第五章為結論。
在過去多數的研究裡,對於有著多樣性質的日語非意志性他動詞句往往不多加以區分,均將之視為同一種現象。而本文則是為了檢證其多義性的存在,藉由他動性原型和語彙概念構造的種種分析,說明了日語非意志性他動詞句在性質上亦可分為三種類別。
關鍵字: 他動性原型、意志性、制御性、受影性、LCS、因果関係、事象構造、多義性、連續性
本論の目的は、日本語の非意図的な他動詞文の分類の基準、制約さらに多義性を研究することである。本稿では、方法論として他動性プロトタイプと語彙概念構造に基づいて、非意図的な他動詞文が持つ事象過程、区別および連続性と下位分類を明らかにする。
本稿は5章で構成される。まず、第一章は序論で、使用する方法論を述べる。第二章「非意図的な他動詞文の認定」においては、まず典型的な他動詞文と非意図的な他動詞文の認定に関する先行研究を検討し、さらに問題点と筆者による定義を提出する。第三章「非意図的な他動詞文の事象連鎖による分類」においては、因果関係の観点から非意図的な他動詞文が有する事象連鎖を論じ、また、他動性特徴の「意図性」「コントロール性」「受影性」という概念を用いて、非意図的な他動詞文の下位分類をする。第四章「非意図的な他動詞文の多義性と制約」においては、語彙概念構造により第三章で得た分類をさらに検証し、非意図的な他動詞文の多義性・受身化および連続性を分析する。最後の第五章は結論である。
従来の研究では、日本語の非意図的な他動詞文は異なる性質を持つものの、すべて区別なく同一ものと見なされている。本稿では、その多義性を検証するために、他動性プロトタイプと語彙概念構造の概念で一連の分析をし、非意図的な他動詞文が三つのタイプに分類されることを明らかにした。
キーワード:他動性プロトタイプ、意図性、コントロール性、受影性、語彙概念構造、因果関係、事象構造、多義性、連続性
|
9 |
カントの道徳神学における神と人間南, 翔一朗 24 November 2017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文学) / 甲第20746号 / 文博第750号 / 新制||文||650(附属図書館) / 京都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思想文化学専攻 / (主査)教授 芦名 定道, 教授 福谷 茂, 教授 杉村 靖彦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Letters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
10 |
認同與主體:以尼采的系譜學與求力意志為核心之探討楊尚儒, Yang, Shang-j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嘗試藉由求力意志作為討論的核心,架構出尼采的思想體系,並藉由這個體系來理解,為何當代對於尼采的討論會呈現出兩個不同的面貌:企圖解構傳統形上學的尼采以及作為最後一位形上學者的尼采。並且以這兩種不同的尼采來看待主體和認同之間的問題,便會在該問題上呈現出兩個傾向。
第一種傾向,是較為進步的,而這主要來自於傅柯對於尼采系譜學的使用。這種使用方式同樣解構了傳統主體哲學對於人的預設,並且暴露出認同是被建構的,而非實存的這個事實。故認同是透過對差異者的排除,才能夠被凝聚起來,主體則是在認同的建構過程中一併被建構出來的。
第二種著重於「支配」的傾向,則來自於海德格對於尼采求力意志的詮釋。這種詮釋方式將求力意志視作為尼采形上學的核心,並將人類的意志帶到最高點,而超人就是意欲求力意志並投身於求力意志的最高主體。但這種新的主體建構卻會造成一種新的認同形式的出現,而使得對差異的排除和壓抑更為劇烈。
|
Page generated in 0.013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