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8
  • 17
  • 13
  • 1
  • 1
  • Tagged with
  • 32
  • 32
  • 12
  • 12
  • 10
  • 8
  • 8
  • 8
  • 8
  • 7
  • 7
  • 7
  • 6
  • 6
  • 6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1

論亞里斯多德尼各馬科倫理學中隱含的意志概念 / On the implied notion of will in Aristotle's Nicomachean Ethics

施鈺娟, Shih, Yu-Ch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旨在論述:是否可能在亞里斯多德的思想中討論關於「意志」的概念?在因為沒有「意志」此詞彙因而缺乏「意志」概念的古希臘時期,能否恰當地解釋「明知故意」的行為是如何發生?人如何在擁有關於行動的理性知識時,卻跟隨著「欲望」或「情感」而行?但人也可能在對於某事物有追求的「欲望」時,卻依循著理性知識的指導而行動。依此,理性知識和「欲望」對於行動的發生都不是必然的,但也都與行動的發生有關。因此,將先處理:人是如何展現行動。 人的功能是靈魂中包含理性原則的部份,在行動上良好地展現功能就是一個符合德行的行動,是善的。因此,善的、符合德行的行動,就是良好地展現了靈魂中包含理性原則的部份,這可從兩方面談:「理智」與「欲望」。「理智」是嚴格意義的理性魂,而「欲望」則是就其有聽從理性魂的可能而稱之為與理性原則有關,更恰當地說,是當靈魂中的「欲望」面聽從「理智」面的指導,就是靈魂中理性原則的良好展現其功能,符合德行的行動就在於此。行動因而是與靈魂中的「理智」與「欲望」有關。「欲望」設定目的,「理智」對於方法做計算推理的思維並得出關於如何行動的命令,此命令卻會因為不同形式的「欲望」的影響,或許取得「指定力」而將「理智」的思維結果落實於行動中,展現符合理性知識的行動,這是「欲望」與靈魂中的理性原則一致的結果;「理智」的思維結果也或許沒有取得「指定力」,因而展現的行動並不符合理性知識,因為「欲望」與靈魂中的理性原則不一致。因此,行動是「理智」與「欲望」互動的結果。 在說明因「欲望」與靈魂中的理性原則不一致所導致的ἀκρασία是如何發生時,亞里斯多德因為缺乏關於「意志」的概念而將ἀκρασία的發生歸因於理性知識在某一刻的缺陷,所以無法確切地解釋這種類似於「意志薄弱」的情況。要想在亞里斯多德的思想中討論無法以某個可對應的詞彙表達的「意志」概念,就從其他與「意志」的運用相關的概念著手,嘗試突顯出一個可能的、也許只是某種類似於「意志」的概念,亦即:不同形式的「欲望」對於「理智」的回應。如果在亞里斯多德的思想中隱含著「意志」的概念,那麼,對於這種概念做討論的可能性,就僅能從某種類似於「意志」的方式表達。
12

尼采生命哲學及其教育意涵之研究

鐘慧卿, Chung, Hwei-Ch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身為存在主義及後現代主義先驅之一的尼采,之所以對西方文明造成嚴重的衝擊,就在於他毫不留情的抨擊西方傳統的兩大支柱—蘇格拉底精神所代表的理性文明與基督教道德信仰的彼岸世界! 尼采認為人是「尚未定型的動物」,強調人的未完成性與可塑性,主張人並沒有一成不變的本質,每個人的本質端賴自己去創造。尼采不同於傳統哲學長期以來所重視的「理性人」,卻強調人的本能、情感對人的重要性,高唱戴奧尼索斯(Dionysus)頌歌。而在他心目中理想的人類圖像就是「超人」,其最重要的特色就在於「自我超越」,並將尼采的「強力意志」學說發揮地淋漓盡致。 尼采批評傳統二元論世界觀,認為只有我們生存的這個現實世界!這也正是尼采宣稱「上帝死了」所代表的劃時代意義。尼采的世界圖像是:一方面,只有我們所居住的這個世界;另一方面,受到赫拉克利特斯流變哲學的影響,尼采認為這個世界永遠地變化著,是個生成流變的世界、強力意志的世界:萬事萬物變化不居,這是世界原來的面貌,是與道德無關的,肯定「生成流變無罪」,同時因為萬物皆流,並不存在任何「確定性」,所有的價值、真理,因而也都不具有絕對支配性。同時,這也是個永恆回歸的世界。 尼采要人重估一切價值,而強力意志,或者更確切地說「生命」,正是作為衡量一切價值的新準繩,同時也是人們賴以重估價值的依據!所有價值、真理、知識,都要以「充實生命」為鵠的,都要展現每個人的強力意志。尼采認為佛教的出世觀、羅馬的極端世俗化,或是基督教的倫理生活、工業革命之後的科學生活,都無法克服人生的悲劇性,唯有透過藝術才是生命自救的途徑。他要人以「審美的人生」取代基督教的「倫理的人生」,因為基督教道德於生命為敵,使人的生命力衰退,於是他要我們向古希臘人看齊。 本文以「成為你自己」作為尼采教育目的,其核心概念就在於實現每個人的真摯性(authenticity)—評估自己的處境,並將一切價值化為己有!真摯性與以往哲學所強調的「自主性」(autonomy)最大的不同在於,自主性與理性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真摯性卻是要實現完整的人,亦即全人! 在知識教育方面,尼采的「觀點主義」強調一切都是詮釋,所謂的事實、真理並不存在,一切都是主觀的建構。沒有所謂的純粹認識,所有的真理其實都蘊含著價值判斷。知識、真理、邏輯等概念,其實都是人類為了生存所必須的「有用的偽造」,是人類「無可非難的錯誤」。因此,知識教學要重視學生的主觀建構,要讓學生將知識賦予自己的意義,將知識「化為己有」。同時,知識的最終目的在於「充實生命」,知識應當為人生而服務,而不是使人成了「學奴」。 尼采一直強調人要不斷地自我超越,教育當然也要致力於此,舞蹈則象徵了此一教育目的。尼采以「舞者的美德」同嚴肅的精神相對立,認為舞者能輕盈地漫步於傳統之上,以自由自在的舞步踏碎舊有成規,並從傳統束縛中解放出來,從事創造!在舞蹈中,人不但展現了人性,呈現人類存在的意義;同時也整合了自己的身心、思想與行動,並透過自己的詮釋創造出自己的意義,象徵了全人教育。教育就應當使人獲得這種「舞於當下」的實踐智慧! 尼采生命哲學所描繪出的生命教育之目的,就是要使人獲得人生智慧。人誠然是個悲劇性的存有,尼采卻勉人:面對人生的悲劇性、熱愛生命、肯定生命,連同生命中的一切不幸與痛苦;人生的本質雖然是虛無的與痛苦的,可以藉由藝術的美化作用而獲得人生意義;甚至要學會「笑一切悲劇」。同時,既然生命是與道德無關的,那麼何妨做個非道德者,擺脫對於生命的道德詮釋,自由自在地悠遊於天地之間,好好地享受生命! 尼采生命哲學對當前教育的啟示有四點:(一)生命教育的重視;(二)教育鬆綁;(三)人文與科技的整合;(四)情意智慧的培養。
13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在歐洲政治合作中角色之探討(一九六九~一九九二年) / The Roles of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in European Political Cooperation(1969-1992)

陳瓊玉, Chen, Chiung 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主要目的是從比較統一前的西德與統一後的德國在歐洲政治合作中的角色,來探究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於統一後是否會繼續支持歐洲政治合作的進展,並且解析其繼續支持與否的態度對歐洲政治進一步統合的影響。本文各章的重點如下:第一章前言說明本文分析德意志共和國在歐洲政治合作中角色的分析架構。第二章則對歐洲政治合作的歷史發展作概要性的敘述,並說明歐體與歐洲政治合作運作上的關係。第三章則從西德西歐整合的外交政策取向,分析其加入歐洲政治合作的動機。第四章由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在歐洲政治合作中的行動來觀察其角色。一是從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在統一前與統一後對歐洲政治合作加深與擴大的支持態度;二是從統一前、後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在歐洲政治合作處理國際危機中的行動轉變來觀察。第五章是歸結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在歐洲政治合作的角色轉變,並從歐洲政治統合對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重要性,以及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對歐洲政治合作影響力的互動中,解析統一後的德國在歐洲政治合作中扮演的角色,將對歐洲政治合作的進展持有何態度,且對歐洲政治統合的進一步發展有何影響。第六章結語則提出本文的研究發現與心得。
14

索洛古勃短篇小說中的厭世情結 / On rejection of life and the world in Sologub's short stories and novellas

陳志豪, Chen, Chih Ha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厭世情結是索洛古勃整個創作生涯當中非常顯著的特色,而且幾乎貫穿他的所有作品,無論是詩歌創作、敘事作品、戲劇作品,甚至是論說文章都可以發現這個反對世界的強烈情緒。本論文以索洛古勃的短篇小說作為研究客體,並採用作家傾心的叔本華哲學與諾斯替思想輔以分析文本所呈現的厭世情結。 主文分作四大章進行論述。第一章探討索洛古勃創作美學的根源;第二章和第三章則從文本詮釋中剖析厭世情結的兩個面向──對於現實的不滿與對於彼岸世界的追求;最後一章則以體現作家的厭世情結的人物類型作為分析重點。
15

無意志自動詞の可能表現に関わる要因の分析―意志性・主体性・事態の性質を中心に―

呂, 雷寧 31 March 2008 (has links) (PDF)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16

國民黨的民主想像與戰後臺灣統治(1945-1960) / Democracy imagination and post-war Taiwan of Kuomintang rule(1945-1960)

袁經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國民黨、國民黨政府及蔣介石,是治戰後台灣政治史最主要的研究課題,相關論著汗牛充棟、浩如煙海,研究者之間的歧見亦深。暫且不論國民黨在台灣民主化過程中正反意見的論述,唯一得以肯定者,國民黨確是參與戰後台灣民主化歷程的重要一環。必須注意的是,國民黨並非一個土生土長的政黨,它在中國曾經歷了一段輝煌的年代,最終作為國共內戰失利的一方,轉守台灣。國民黨在台灣所建構的統治體制,並非憑空而來,其中必有來自中國經驗的延續;因此,有關戰後台灣統治體制的評斷,若僅就「現象」觀察,不去梳理其歷史脈絡,對於國民黨政府的評價,終將失之武斷。 本文的研究,筆者重新定義一個以國民黨作為研究課題的全新歷史分期,該分期的時間斷限為1945-1960年,國民黨由盛而衰,力圖再起的過程。在此一分期之中,本文的研究視角奠基於戰後初期台灣的政治情勢,並往前回溯。筆者做出兩點結論:(1)戰後台灣統治體制最重要的兩項特徵:黨國體制與「強人」意志的發展,皆來自國民黨對中國統治經驗的修正與回應。(2)國民黨在中國統治時期與黨外人士的互動,確立了其政治開放原則,筆者將其歸納並稱之為「三不原則」,即不違背黨的主義、不威脅黨的生存危機、不動搖黨主導政局。此一原則基本延續至戰後台灣與黨外人士的互動。
17

セデック語パラン方言の文法記述と非意志性接頭辞の比較言語学的研究

落合, いずみ 23 March 2016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文学) / 甲第19431号 / 文博第709号 / 新制||文||630(附属図書館) / 32467 / 京都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行動文化学専攻 / (主査)教授 吉田 豊, 教授 田窪 行則, 准教授 千田 俊太郎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Letters / Kyoto University / DFAM
18

カントの道徳的意思形成の理論

戸田, 潤也 23 March 2017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人間・環境学) / 甲第20452号 / 人博第802号 / 新制||人||193(附属図書館) / 28||人博||802(吉田南総合図書館) / 京都大学大学院人間・環境学研究科共生人間学専攻 / (主査)教授 安部 浩, 教授 冨田 恭彦, 教授 佐藤 義之, 准教授 戸田 剛文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Human and Environmental Studies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19

前期フィヒテの意志論の全容 / ゼンキ フィヒテ ノ イシロン ノ ゼンヨウ

櫻井 真文, Masafumi Sakurai 20 March 2019 (has links)
本論文は、ヨハン・ゴットリープ・フィヒテ(1762-1814年)の哲学、特に彼の前期思想において意志論が体系上中心的かつ原理的な位置を占めることを踏まえ、その意志論の全容を解明することを主題とするものである。その解明に際しては、意志を理性的存在者の欲求能力として単に概念規定するに留まらず、意志の発現様式を究明することを試み、最終的には、人間存在固有の行為様式についての洞察が獲得された。 / Die Dissertation behandelt eine Philosophie (Wissenschaftslehre) von Johann Gottlieb Fichte (1762-1814), besonders seine frühe Willenstheorie (1792-1799), die Fichte als grundlegend und zentral in seinem philosophischen System betrachtet. Um die Theorie des Willens zu ermitteln, habe ich einen Wille als das Begehrungsvermögen von vernünftiger Wesen genau bestimmt, dann die Äußerungsformen des Willens erforscht. Zum Schluß wurde eine Einsicht in die eigentliche Handlungsweise des Menschen erworben. / 博士(哲学) / Doctor of Philosophy / 同志社大学 / Doshisha University
20

古代日本語助動詞の研究―「推量」の背後

古川, 大悟 23 March 2022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人間・環境学) / 甲第23974号 / 人博第1026号 / 新制||人||242(附属図書館) / 2021||人博||1026(吉田南総合図書館) / 京都大学大学院人間・環境学研究科共生文明学専攻 / (主査)教授 佐野 宏, 准教授 長谷川 千尋, 教授 大槻 信, 教授 小柳 智一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Human and Environmental Studies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Page generated in 0.014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