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溫庭筠詩詞中感覺之表現李恩禧, LI, EN-X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溫庭筠是晚唐著名詩人,而又是著名詞人。其文學作品具有唯美色彩,而言正是晚唐詩風的一種表現,他在創作過程中,把個人的情感融冶在人類的共同感覺之中。前人對溫庭筠的研究,多半著眼於溫詩或溫詞的藝術特色,對其中「感覺」各種表現未曾觸及。因此在本篇論文所要試行探討,就唯美主義的詩歌特色來看溫庭筠詩歌的藝術成果,以為研究唯美主義感官方面特徵之基礎。
本篇論文即以曾益等箋注《溫飛卿詩集箋注》(1981年,里仁書局發行),本及趙崇祚《花間集》(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本)為主要依據,透過詩詞的整理與分類,來探討溫庭筠詩詞中之感覺的表現。
據上述基本資料加以分析,本文計為六章。首章論述研究動機、研究方法、步驟及範圍的界定,並追述前人研究成果,同時說明篇章之架構,及所採用之範圍。第二章探討溫庭筠詩詞感覺之表現產生的歷史及文學背景。第三章先探討感覺之表現的美學、心理學基礎,再分析及討論溫庭均詩中活用感覺方面的綜合運用。第四章闡述溫庭筠詩與詞中運用感覺之異同。第五章及第六章總論溫庭筠詩詞之評價與貢獻,以及感覺表現的特色。
溫庭筠詩歌中重於感官經驗的表達,舉凡、色、聲、香、味、觸皆有細膩具體之表現。它在詩歌創造裡,將官能感受和情感捕捉突出發展為高超之印象技法。
|
2 |
中國新感覺派小說之研究王明君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無
|
3 |
告白.txt陳志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創作論述報告內容包含以下部分:創作緣起、相關學理探討、創作論述(包含主題、概念、內容和技巧)、作品呈現、以及結論與貢獻。共五個章節。目的乃針對本專題製作內容之相關創作背景及創作主題,做一概念性的陳述。
本專題製作之表現媒材為「純文字」創作。
主題是「告白」。
本創作之目的乃希望藉由文字的書寫,與長時間不斷思考、敘述的過程,儘可能地捕捉,並且探究個人生命的各種可能性。藉以反思個人的內在自我本質,人我之間的關係,乃至於宇宙生命的終極意義。作者從日常生活出發,從對不起眼事物的觀察,對事物不同的觀看角度開始,透過不斷地感受、沉澱,經過時間,不斷地沉思、冥想、釋放、篩選,或者經由夢境,經由實地訪查、與探勘取材的過程,最後通過實踐,接連數月不斷書寫的過程,記錄了這個時代,紀錄了做為一個人、一段時光、哪怕僅僅是一個當下的某種突如其來的生活樣貌與思想片段,也記憶了一段已然失落的曾經。 / Overall, there are five chapters covered in this statement and discussion of the creative work. They are: 1) initiation, 2) discussion of related theories, 3) discourse about the themes, concepts, contents, techniques, 4) work presentation, as well as 5) conclusion and recommendation. The objective is to construct a conceptual statement for the creative background and subject of the masterpiece.
The media is a creation of pure writing.
The topic is proclamation, declaration, and pronouncement. (At the end of the day, advertisement is all about making a statement, isn’t it?)
This particular work of art is to, hopefully, discover and reveal various possibilities of individual human being through literature writing, continuous reflection and narration. Accordingly, we get to ponder the nature of individual inner sel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 and others, and the ultimate meaning of the universal life. Starting with his everyday life, the author observes the very obscure things from different angles. He then documented this period of time, being an individual, the snapshots of some hasty life events and passages of thoughts, as well as memorized a long-gone past. All the above has been realized via continual experiencing, serenity, contemplation, introspection, liberation, screening, dreaming, site visit, and exploring which have all been put together in the author’s persistent composition during the past few months.
|
4 |
上海新感覺派的重置研究 / The Recreating Research of Shanghai Neo-Sensationalist School徐禎苓, Hsu, Chen-L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綜觀文學史,不難察見故事迭經不同時代,被文士再複述、再創造,或體現於敘事技巧、或中心思想,或跨文本、跨文化表現,重置為中國傳統流衍不輟的課題。重置作為一種創作技巧,一種看待事物的新方式,強調文本與文本之間的差異,從文學修辭觀看,指陳作者的書寫策略,即對於前文本的接受與創新,凸顯作者的主體性;依文化層面反思,則攸關時代語境,故事再現什麼樣的集體記憶,以及藝文流動的旅程。
以此為思考起點,本文以上海新感覺派為對象。新感覺派由法國而日本,而上海,而台灣,甚至輾轉進入哈爾濱,無論在創作風格、理念的薪傳與轉折,作家隨著不同環境各自再生產,透過翻譯或改編,彼此互文,都說明流派本身即體現跨地域跨文化的重寫現象。循此,本文欲從流派涉及的報刊、翻譯、小說、電影等為範圍,針對藝文改編深入探討,一方面從翻譯對象和模式窺看流派的美學品味、意識形態和文化反思;另一方面,透過前文本和改寫作品參差對照,展現新感覺派在跨國、跨文化流動過程有何承續和衍異,從而勾勒流派歷時歷地的大系譜。
|
5 |
《花間集》主題內容與感覺意象之研究 / The research on themes and sensory images of Hua-Jian Ji洪華穗, Hung, Hua-Su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花間集》是第一部選錄晚唐五代文人詞的總集,是我國現存最古最完整的詞集,以藝術的角度觀之,它的表情特徵,是將某感情審美意象化,以意象疊加多樣化的色彩加諸詞中,使之較能專注著墨於單純的愛與美的形象表現,《花間集》雖不及宋詞之精麗,卻獨具簡古的風格,在中國詞史上具有承先啟後的地位,本文主要分為二個研究方向,一為主題內容,二為感覺意象。茲說明如下:
第一章緒論
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與範圍,文獻檢討。
第二章《花間集》創作背景與十八家詞人
在創作背景方面,分時代背景及文學背景,說明晚唐五代的時代風氣與文學批評風氣,進而以(花間集》為焦點,說明其風格及文體的傳承,再簡述花問十八家詞人之生平及詞風。
第三章《花間集》主題內容之研究--兒女情愛
《花間集》概分九個主題,即浪漫的情愛,女性的姿態,怨曠與傷逝,離情與別恨,遊仙,詠物,入世的政治態度,出世的理想抱負,邊塞與地方風物等九個主題。浪漫的情愛,女性的姿態,怨曠與傷逝,離情與別恨四個主題主要是描寫世間男女的情感為主,故以兒女情愛標之。浪漫的情愛寫男女之間熱戀時的喜悅,女性的姿態描摹當時女子的美態與才藝,怨曠與傷逝則描寫女子傷春,思念情郎,宮怨,悲秋的情緒,亦有男子思念女子的主題出現,在離情別恨主題上,是《花間集》中數量最多的主題,分別時場景與別後相思二方面,別時場景寫情人夫婦的相別,亦有其他友朋的送別,在別後相思方面,有征婦思夫,閨婦思夫,男子的離情別恨,行人傷別之思等,十分多樣而豐富。本章側重主題的分類,並對同一主題,詞中主人公表現的共同傾向做一概要的分析,使主題更為明確。
第四章《花間集》主題內容之研究--處世情懷
本章是以處世情懷為重,有遊仙主題寫仙凡之間的愛恨嗔痴,有詠物主題詠物本身或借以寄託作者自身的情感,有入世的政治態度主題,呈現花間詞人關心國事,懷古懷鄉的一面,有出世的理想抱負主題,呈現隱逸情懷,有邊塞與地方風物主題,寫作者放曠胸懷,好山好水的景致。這樣的主題,雖只佔花間詞的三分之一,但內容多樣而風格放曠,實突破花間閨帷香豔詞風,開闢另一新風。
第五章《花間集》感覺意象之表現--視.聽覺
五、六章為一單元,為本文另一個重點,本文試以五根為觀察的量尺,即所謂眼、耳、鼻、舌、身(視、聽、嗅、味、膚)五覺,以《花間集》九大主題為觀察的內容,觀察九大主題所使用感覺意象的情形.本章主要觀察視、聽二覺的使用,採統計的方式,以表格的呈現,使讀者能有較為全面的了解。第六章《花間集》感覺意象之表現--嗅.味.膚覺本章以嗅、味、膚覺為觀察量尺,以九大主題為觀察內容,採用圖表統計的方式如前章,並於最末一節對五、六兩章做一總分析,依兒女情愛與處世情懷二大重點,觀察感覺意象運用之異同,再以總體趨勢來看,以呈現《花間集》共同使用最頻繁的感覺意象為何。
第七章結論
由以上數章,約可歸納為如下三個結論,一是開啟婉約、豪放的源流,二是感覺文學的典範,三是濃厚的女性敘寫特質。綜上所述,可知,《花間集》為外貌香豔媚弱,內在輕柔和婉,靈秀清新,純樸自然的詞集,它在愛情多方面的探討,影響了元曲、明傳奇等的萌發興盛。而其在感覺意象的使用,足為後世之典範,其主題內容足開婉約、豪放之先聲,故在中國詞史上,實具不可輕忽的重要參考價值。
文後並有附錄--「《花問集》主題內容一覽表」,是將《花間集》五百首詞,依九大主題而分類,讀者閱讀第五.六章感覺意象時,可依圖表上所附數字,檢閱全詞的內容,特此聲明。
|
6 |
論攝影的感覺─從刺點到無意義與感覺 / On Sensation of Photography - From Punctum to Nonsense and Sensation余冠樺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大致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從羅蘭・巴特談論照片的專書《明室》開始,以刺點與知面的兩種觀看為基礎,討論在刺點的觀看裡觀看者的內部變化,引入德勒茲將身體視為流變的存在的觀點,將羅蘭・巴特視為偶發事件的刺點與德勒茲的「事件」概念接軌,說明刺點的觀看中的無意義,以及觀看者在觀看中的流變。第二是關於刺點中我們同時感受到的純粹感覺,這部分以德勒茲談論繪畫時說到的直接於身體上作用的感覺為基礎,以及在影像上製造感覺形象的方法。並以攝影師荒木經惟的作品和創作方式為例,說明攝影具有拍攝感覺的優越性。並以此歸類出一條與一般紀錄社會共識和知識的攝影不同的,拍攝感覺和無意義的攝影路線。 / This thesis is mainly divided into two portions: The first one begins with the discussion of La Chambre Claire by Roland Barthes, in which he bases the two ways of seeing upon punctum and studium. While elaborating on the inner becoming of the spectator in Barthes’ notion of punctum, I complicate this idea with Gilles Deleuze’s concept of becoming. Deleuze stresses on the body as the event of the being of becoming, which can be connected to Barthes’ punctum as a contingent event. The combination of Barthes and Deleuze helps explicate on the nonsense inherent in punctum and the process of becoming inside the spectator. The second is concerned with the pure sensation integral to punctum. I appropriate Deleuze’s insight on how art affects directly on the body to produce sensation in order to discuss how photography can create the Figure. And we through the illustrations of Araki Nobuyoshi’s photo images and his creative method. In conclusion, I propose that photography is the superior form in capturing sensation, and suggest that, photography has another function, which different from the function of documenting social consensus and knowledge, it does function to capture sensations and nonsense.
|
7 |
論胡塞爾現象學之主體性悖論 / ON PARADOX OF SUBJECTIVITY IN HUSSERL’S PHENOMENOLOGY江偉峰, Chiang,Wei-F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主體性,是作為相對於客體性而言之主觀存在,且同時是作為在客體性中的客觀存在。如此一種普遍地可能存在於一切認識活動中的雙重存在狀態,正是所謂的「主體性的悖論」。而根據胡塞爾現象學式的沈思回溯考察,這樣一種可能的悖論形態之形成的原因,無非就出於主體多少偏執「客觀存在性先行存在」作為認識活動的理所當然性的前提之故。因為此種由主體對客體性存在與否具有著強烈興趣而產生出的偏執,總是讓主體在對「客觀存在性如何先行存在」此一問題少有深思的情形下,或是有所盲目或是有所扭曲地將自身多少誤解為關聯於客體而共同存在於客體性之中,且同時還多少將此種主體-客體的關聯當作兩者間具有某種平行類比意義的根據,甚而多少誤解主體是客體的類比存在性且可來自於對客體的存在性進行抽象而得之補充抽象的東西。如此一來,不僅主體固有的本質存在方式多少被化約遮蔽地客體化了,客體作為主觀的被給予東西的意義也多少被片面地簡化了,甚至還有那種由最深刻的不可理解的悖論危險性,所帶來之「客觀存在性如何能被主觀地認識」此一非比尋常的認識活動/知識(真理)之謎。而根據胡塞爾現象學式的沈思回溯考察,唯有通過徹底的「懸擱」來全面克制對客體性存在與否的強烈興趣,主體的目光才能完全解除指向客觀存在性的束縛,而以自由的反思活動來真正深入自身的主觀存在性之中,「無悖論地」揭示出自身「如何」以固有的本質存在方式主觀地認識到一切作為客觀存在性之主觀被給予的「事物本身」。
|
Page generated in 0.015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