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86
  • 83
  • 38
  • 12
  • 4
  • 2
  • 1
  • 1
  • 1
  • Tagged with
  • 141
  • 70
  • 37
  • 35
  • 34
  • 33
  • 32
  • 28
  • 26
  • 22
  • 21
  • 21
  • 19
  • 19
  • 19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21

台灣銀行業海外金融業務發展策略-以中國村鎮銀行為例 / Taiwan's banking overseas financial business development strategy - A Case Study in China rural banks

江武翰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國在2001年底加入WTO後,為其五年後金融開放及金融監理之需要,除陸續對中、農、工、建等四大國有商業銀行進行大規模注資、處理不良債權及公司化上市等金融改革外,並且對累積了近人民幣5仟億元不良資產的農村信用合作社進行股份制改革。歷經數年的調整後,雖然中國銀行業的體質強化了,但因而對農村基層金融造成資金外流的問題。為了解決佔中國47.43%人口的農民、農村及農業(三農)等基層金融需要,中國銀監會推行了新型農村金融機構計劃,並在2007年1月公布「村鎮銀行管理暫行規定」,開放外資銀行可參與設置村鎮銀行,並給予快速審批設立、全面人民幣業務以及視同國內銀行待遇等優惠准入及業務項目,並在之後「十二五規劃」(2011~2015)重點發展中強調城鄉所得平衡發展,積極發展農村金融業務等重點項目,這對於台灣銀行業者在設立分行、法人銀行及參股投資等三個苦等進入中國市場的方式外,無異提供了一個快速進入的管道。 在本次研究中,我們可以觀察到,對擁有良好銀行行銷、管理技術且擅長中小企業融資的台灣銀行業者來說,村鎮銀行所提供的快速申設審批、視同中國國內銀行業的待遇、以及全部人民幣業務等條件恰好可互補雙方之所需,所缺者,慎選具經營特色之據點耳。但赴中國申設村鎮銀行,並不是為了響應中國農村的金融改革政策,而是要在中國政策的支持下,更快地把握住中國農村經濟發展的市場機遇,充分利用台灣銀行業訓練良好的從業人員、成熟的通路管理制度,以及有效率的中小企業融資技術。如此,以銀行業者在台灣激烈競爭的金融紅海中都能創下令人驚艷的成果。那麼,在進入中國經營村鎮銀行後的營運前景應可值得期待。
22

農村社區治理夥伴關係運作之研究-社會資本理論觀點 / The operation of partnership in Rural Governance - from social capital theory perspective

簡俊發, Chien, Chun F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我國的農村社區發展由政策性的部門計畫,轉變為制度性的地域性計畫,所強調的是農村社區的在地治理,然而農村特性不同,夥伴關係運作成為在地治理的重要手段,農村社區夥伴關係及其運作將是農村社區能否永續發展的關鍵。本研究以社會資本理論觀點,進行不同農村社區的夥伴關係運作的分析,以及農村社區夥伴關係之運作與夥伴關係社會資本之結構面、關聯面與認知面間的關聯性。並在同時注重夥伴關係社會資本的過程與階段性結果的考量下,針對成熟型的外獅潭社區、學習型的象山社區及多重社區型的無米樂社區三個個案,以半結構式訪談及統計檢定方法,透過質的分析方法瞭解農村社區夥伴關係的運作過程,並在量的方面,以問卷調查與檢定,瞭解階段性過程社會資本的構成與變動。 本研究發現,農村社區因社區特性形成差異性的夥伴關係運作模式,也會因人的因素與制度的改變,導致個別社區不同程度的運作困難。夥伴關係運作愈好,夥伴關係社會資本平均值愈高,然社會資本權重平均權值高並不意味著夥伴關係運作會較好,因夥伴關係運作與夥伴關係社會資本構成只是一個過程及階段性結果的呈現,因此如只著重在社會資本構成之量的調查,而缺乏質的夥伴關係運作過程分析的對比,分析結果將很有可能產生偏誤。另研究也發現,農村社區不僅需要可發揮地方性知識從而在建立社區共識下,形成夥伴關係的在地治理發展模式,在夥伴關係運作過程中,也必須得助政府公部門與許多專業者的持續性專業協助,完成社區發展工作,印證整合型農村發展應注重超在地(extra local)的新內生性農村發展模式。本研究因此提出政府宜積極培育農村社區發展之專職專業經理人、農村社區治理須有積極的人力培力及適時的人力更新,但變動幅度不宜過大、整合性的農村社區發展需長期的逐步累積,不宜遽變式的制度嵌入、農村社區夥伴關係運作透過機制移植雖可加快推動速度,但仍需給予調適期與因地制宜等農村治理等建議。 /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communities in Taiwan has transferred from sectoral plan approach to place-base approach which emphasizes local governance. The operation of partnership in rural governance is the important method in rural community due to the diversity of rural community types. The partnerships of rural community and its operation will be the key to the continuously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communities. Based upon the social capital theory,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operation of partnership on three different kind rural communities. Semi-structure in-depth interview and statistical test approaches are used to understand the process of rural partnership and the change of social capital in the three rural communities. The investigation focus on the process of rural partnership by in-depth interview approach and the relation on the three dimension of social capital by statistical test so as to understand the change of both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social capital of partnership in the study cases. This study found that the mode of partnership operation is different and results in various difficulties due to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munity, human factors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 The average weight value of social capital is higher when the operation of partnership is better. However, the higher weight value of social capital doesn’t totally mean that the rural community has a better partnership operation because the weight can only represent a process or the result of the operation of partnership in a certain period. Therefore, there could be exist bias if the analysis focus only on quantity investigation without a contrast from quality analysis of partnership operation. In addition, this study also found that rural community needs instant assistance from government and specialist in the partnership process as well as they need to elaborate local governance within the community’s common vision. The important point to notice is that the comprehensive rural development should adopt ‘extra local’ specialty of new endogenous model .Furthermore, this paper also provides promising suggestions such as full-time position of professional manager , new rural human resources and a long-term vision for the future rural development in Taiwan.
23

政治參與與村里民大會--以台北市縣為個案之研究

白中琫, BAI, ZHONG,-F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研究題目為「政治參與與村里民大會--以台北市縣為個案之研究」。台灣地 區村里民大會的建立,始於民國三十五年,至今已逾四十年之久,其間雖迭有改進加 強,但在時空快速變遷的環境中,必然發生若干無法適應及調整的問題。本研究透過 對制度演變過程的概述,探究其興革與歷史背景。並以台北市縣居民為對象,進行村 里居民對大會參與行為之相關研究。全文計六章,茲將各章研究要旨說明如后。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與有關研究結果,並對本論文研究範 疇,加以界定。 第二章:村里民大會之演變,制度的成長,需不斷改進,始能深植根基,因此本章對 光復初期,實施地方自治,及台北市改制後,村里民大會制度之沭變。 第三章:村里組織之現況,村里民大會之成功與否,與村里組織是否健全,有著密切 關係,故需先闡明其現狀。就村里之地位、村里長、村里幹事、村里辦公室、鄰、戶 長會議、及村里各組織加以說明。 第四章:村里民大會之現況,對現行各項法規暨實施情形,加以說明比較。包括村里 民大會之性質、任務、會期、開會、督導、考核與獎懲、議決案等。 第五章:台北市縣村里民參與村里民大會之行為分析。包括概述、個人因素、社會因 素與參與行為之相關研究、村里民參與大會之原因、對村里民大會功能之評估。參與 深度之分析。 第六章:台北市縣村里民參與村里民大會行為與其他政治參與行為之分析,探討村里 民對村里長、村里幹事、村里辦公室、村里公約之熟悉度與參與大會行為之分析,並 對村里民選舉投票行為、收看電視新聞、閱讀報紙、閱讀政論性雜誌四項政治參與行 為進行研究。 第七章:結論,村里民大會,為人人皆可直接參與之一基層集會,對民主政治,對地 方自治,皆有所貢獻,不宜輕言廢止。在快速變遷的環境中,唯有調整原有之整想與 設計,提高人民參與感,方能使此一制度深植根基。
24

軍眷村改建國宅可行性之研究--以台中市為個案研究地區

吳存金, WU, CHUN-J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計一冊,分六章二十節,共約五萬餘字,其大綱分述如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 第三節 研究流程 第二章 台中市軍眷區之分析 第一節 軍眷區之形作與發展 第二節 軍眷區實質環境分析 第三節 軍眷區社會環境分析 第四節 眷村更新之必要性 第三章 軍眷村改建國宅之探討 第一節 政策目標與法令規章 第二節 土地取得與經費來源 第三節 機構組織與專業人才 第四節 規劃、設計、發包、施工及配售 第五節 原眷戶之安置 第六節 管理維護 第七節 其他 第四章 台中市眷村改建之意見調查與分析 第一節 眷區已完成改建之國宅住戶意見彙總 第二節 未改建之眷區住戶意見調查 第三節 推行改建工作之承辦人員意見彙整 第四節 調查結果分析 第五章 眷村改建國宅可行性之研究 第一節 眷村改建國宅總論-整體分析 第二節 眷村改建國宅個論-個體評估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25

雲林縣農村基層建設之研究

徐世榮, XU, SHI-R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共乙冊,約七萬餘言,全部分為六章二十節。 本論文透過實證調查分析,找尋現階段農村基層建設問題,並針對這些問題提供政府 一個更具體可行的建設方案。 第一章:說明研究動機、目的、地區、內容、方法、步驟以及基本概念。 第二章:分析研究地區之自然、經濟、社會及居住環境。 第三章:敘述農村基層建設之內容,並說明村民及相關人士之反映。 第四章:針對土地利用、交通運輸、公共設施、住宅建設及其他限制發展問題加以探 討。 第五章:就問題之性質,配合相關之計畫,提出未來發展的目標及策略。 第六章:結論與建議。
26

農村社區土地重劃之研究

鍾麗紅, ZHONG, LI-H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共分五章,主要在從當前 村社區居住環境所面臨問題之癥結,探討以重劃方 式更新農村社區,改善農村居住條件,提昇環境品質之可行性,其可能遭遇之困難、 問題及對策等,並以南投縣鹿谷鄉秀峰社區為之研究個案。茲將各章內容提要簡述如 下: 第一章緒論:主要在闡述本研究之動機與目的、方法與流程,並對資料來源加以說明 ,對若干主要名詞加以界定。 第二章實施經騇探討:主要探討國內、外對於以重劃方式更新農村社區,改善農村居 住環境之做法及一般看法。 第三章秀峰社區之現況分析:主要在從秀峰社區之問題現況,探討以重劃方式解決問 題之可行性,著重於個案資料之統計、整理與分析。 第四章秀峰社區重劃擬議:在假設社區重劃可行之前提下,研擬社區重劃之各項實施 原則,並提出個人對秀峰社區重劃畫構想。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就上述各章作一結論,並提出若干建議,以為政府推行村社區土 地重劃之參考。
27

江蘇省農村金融之調劑( 民國六年∼廿六年)

劉河北, LIU, HE-B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本論文計一冊,約十七萬字,分為六章,加上前言、結論,共有八部份。 二、論文內容大要: 首論江蘇省農村經濟概況,作為背景的敘述,次述農家負債之原因,及其必然性。再 分別介紹新式與傳統式的農村金融機構。傳統式的金融調劑方式有合會、典當、錢莊 、私人與商店借貸,對這些金融流通方式一一加以探討,以了解當時刀利貸的狀況。 新式農業機構有江蘇省農民銀行、各商業銀行等。這些銀行對農村合作社、農業倉庫 、農民團體給予貸款,其對農村金融助益如何,尤為重點所在。 最後對新舊式金融機構業務逐一加以比較,以期了解新式抑是舊式的農業金融機構對 本省農村經濟貢獻較大,而針對新式農業金融機構之成敗因素提出深入的檢討,並探 求民國二十年代中國農村復興之原因。
28

臺灣地區村里民大會之研究

洪清雄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地區村里民大會的建立始於民國三十五年。前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於民國三十四年十二月公布「台灣省各級民意機關成立方案」,該方案第三項規定:「各縣市政府應於三十五年一月底以前,依台灣省各縣市鄉鎮組織暫行條例之規定,將街庄改為鄉鎮,並編組村里,設立村里辦公處,二月底以前成立村里民大會,並選舉村里長及鄉鎮民代表」。至民國三十五年一月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復又公布「台灣省鄉鎮組織規程」、「台灣省縣轄市組織規程」、及「台灣省各縣市村里民大會開會規則」,各縣市政府乃於民國三十五年二月十六日至三月五日陸續召開村里民大會,此為台灣推行村里民大會之開端。 村里民大會為地方自治的基層集會,村里公民可以直接參與,有似古希臘之公民大會,是直接民權的表現。雖然村里並非自治團體,村里民大會亦非村里之意思機關,但是村里民大會可以議決村里民共同遵守的公約,也可以議決村里的興革事項,村里公民人人可以參與村里之建設,因之村里民大會在地方自治上是具有實現地方自治理想,鍵全地方自治推行和促進地方自治建設的功能。然而村里民大會的主要目的,不似一般民意機構以議事為已足,它更賦有政治上的特殊性質。村里民大會除了促進自治工作外,主要目的在於表達民意、加強政令宣導、訓練人民行使四權以及發揚倫理道德。就如總統所昭示:「村里民大,會就不但是政令宣導的場所、社會教育以及推行環境衛生的場所,而且亦是民生建設的動力,和群眾組織的基礎。」「要使村里民大會與娛樂相結合,與教育相結合,與人民生活相結合,與地方建設相結合,與地方治安相結合……村里民大會的成功,也就是社會基層建設的成功。」所以村里民大會並非僅僅在於「議事」,它是政治建設和社會建設等多方面的一個基層集會。 台灣推行村里民大會迄今已將近三十年,其成效功能究竟如何?近幾年來會到會的都是些婦女兒童老年人。台灣省議會與台北市議會亦曾建議廢止村里民大會。其缺失何在?癥結何在?成效如何?據筆者所悉迄今尚無人對村里民大會做有系統的分析與介紹,所以筆者乃決定就台灣地區村里民大會加以探討分析。 由於村里民大會具有特殊的政治性質,不若一般民意機關。如果只是從制度上做靜態的分析,恐無法瞭解其真象,因之筆者決定研究方向時除了採取傳統的制度研究法外,更採用行為研究法以探索村里民大會之功能及村里民參與村里民大會之行為,所以調查研究法乃為筆者所應用。至資料之蒐集由於專書論著之厥如,惟有從原始資料著手,並實際參觀各縣市村里民大會之開會情形。為了調查訪問亦會深入窮鄉僻壤以探求真跡。為作範圍偏重於制度上的分析、功能上的探討,及村里民參與村里民大會行為之解釋。 本論文內容共分八章,第一章緒論,闡述研究動機及研究方法與範圍,並就本論文所採用的調查研究法,從問卷設計、抽樣調查到資料統計等過程予以說明。第二章敘述台灣地區之村里組織,村里民大會實為村里組織之一種,且村里民大會之成功與否與村里組織是否健全有密切的關係。為了解村里民大會,對於村里組織之情形應先有所瞭解,本章乃闡述村里組織之現狀並就其得失提出探討。第三章就村里民大會制度做靜態的介紹,從村里民大會之建制、地位與性質、職權、開會等加以分析,使在動態的探討村里民大會之前對於台灣地區村里民大會制度之架構有所了解,可以前後呼應,討論也較為方便。第四章探討村里民參與村里民大會之情形,由於社會結構的不同所表現的參與行為亦有所不同,從本章中我們可以發現山胞的出席情形最好,鄉區的出席率又比市區高,以個人而言,則因性別、年齡、教育程度、職業、居住期間與居住地區等之不同所表現於參與村里民大會之行為均有顯著的差異。在本章中也嚐試分析村里民參加或不參加村里民大會之原因。第五章則從民權初步之訓練、政令之宣導、村里公約之訂定、民意之表達四方面來探討村里民大會的功能。我們將發現村里民大會確實可以發揮其表達民意、宣導政令、促進地方自治建設之功能,但是由於客觀環境的變遷及本身條件的限制卻也影響了村里民大會之功能。第六章探討村里民大會所以不能充分發揮其功能之原因,及缺失所在,其所遭遇到的難題不外乎是村里認同感之缺乏,制度上的限制,集會場所的缺乏以及人為因素等。第七章闡述村里民大會之展望,主張村里民大會因具有特殊之功能且為直接民權之實施,不宜廢止,並提出健全村里組織、村里民大會應與襯區發展相結合、提高村里民大會之地位、市區與鄉區應有不同的實施辦法為遠景,即村里民大會為行使創制複決兩權之最佳場所,國父全民政治,直接民權的理想將可藉村里民大會之施行而實現。第八章結論乃為本篇論文研究所得重要處之摘要。 本文在研究過程中,由於專書論著闕如,加以問卷之設計、抽樣調查等均遭遇不少困難,幸蒙陳師逸民懇切指導,迷津一一析解,並幾度審視章節,稿成後更蒙字句斟酌,惠益良多,謹致深切的謝忱。又黃天從先生在問卷設計方面諸多協助;問卷調查訪問期間,更蒙內政部民政司司長居伯均先生、副司長董翔飛先生,台灣省桃園縣、苗栗縣、雲林縣、台南縣、屏東縣、花蓮縣、澎湖縣等縣政府民政局局長、自治課課長等,以及有關鄉鎮市區公所民政課課長與業務承辦人員之協助,使問卷調查得以順利完成;此外台灣省政府民政廳林世珍先生、孫寶熙先生,台北市政府民政局林有週先生、黃振超先生與有關縣市政府民政局局長曾不斷提供寶貴的原始資料以供參考;林淑女小姐及內子林美代女士 幫忙整理問卷資料;政大公共行政與企業管理教育中心協助電腦資料處理;終使本論文得以順利撰寫完成,銘感之餘,謹此一併致謝。 筆者不敏,學驗疏淺,又係初次嚐試論文之寫作,雖盡力為之疏誤錯漏之處在所難免,敬祈各位師長惠賜教正,俾作改進,則感幸焉。
29

臺東縣大南村魯凱族社會組織

謝繼昌, Xie, Ji-Ch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地理環境 第二章部落遷徒 第三章人口與家族構成 第四章家系之持續 第五章家屋之分佈 第六章婚姻制度 第七章部落組織與階段制度 第八章會所制度 第九章罪與罰 參者書目 圖版
30

現代化的儒學實踐—以閻錫山為例

尤石川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是從三方面切入進行思考:1、誠懇地檢討西方近代文明所帶來的危機;2、重新檢討儒家思想實踐的可能性;3、中國文化的重新認識。而這三條線正好可貫串閻錫山的一生,透過閻氏早期的學習環境(晚清至民初),正可以檢討西風東漸之影響;中年時期的山西建設,是真正的實踐經驗;晚年來台的回顧省察,冷靜客觀思索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透過這樣的歷程分析,或許能更清晰的認識中國現代化的艱辛步履與可貴經驗,期能提供借鏡,尋求安和之路。 本文的第一章,以較活潑自由方式講述寫作動機,並提出中國與西方學者的一些看法。第二章到第五章是本文主題,採取從閻錫山的經歷來對應中國的現代化與儒學,所以第二章就從成長與時代背景談起,將現代化問題嵌入「反省與學習」這一節,第三節的「信念與實踐」,則與儒學繫聯,用以開展第三章,對於儒學的思維,採取體用之間的安排,中道與仁的種能觀,是體,作為概念及指導;恕道與格致之學,是用,作為具體的行為原則,如此相互的說明,可以展現閻錫山的儒學思想。第四章對時代的省思,則是透過閻錫山對歷史、經濟主張、民主政治、教育及人性的省思,來補充對現代化的看法,而這些省思也是閻錫山的獨特見解,透過這些見解,可以見識他如何面對新舊事物,如何調適其中的矛盾,如何以智慧更上層樓。閻錫山晚年有兩部重要著作-《三百年的中國》、《世界大同》,是根據其67歲以前的經歷及治理山西的經驗,來規劃中國及世界的未來藍圖,其中有許多與儒學思維相契,而山西建設的成果,就濃縮於第五章第一節山西的實踐經驗,第二節中國之未來,則以《三百年的中國》為主,第三節大同之路,以《世界大同》為主,用來構成一幅閻錫山的大同世界美景,也是儒家之夢,人類之夢。 中國在五四以後,對儒學的態度兩極化,閻錫山能堅持對儒學的擁護與力行,相當不容易,應該是透徹了儒學的思維以後,所產生的自信與堅定。雖然我對閻錫山的認識只得十分之一二,但透過這些認識,打開了眼界與心胸,使我深深體會到,儒學的實踐是來自人的本性,這裡沒有玄虛的道理與高深的學問,只是在日常生活之間,在人的一念之間。因此,結論以「安」來敘述儒學,安即是仁,即是均衡與和諧。 /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ree aspects: 1) sincerely discussing about the crises brought forth by the modern western civilization; 2) reflecting once again on the possibility of the practice of Confucianism; 3) getting to know the Chinese culture again. The three aspects happen to string up the life of Yen Hsi-shan. By studying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of Yen’s early age (from late Ching Dynasty to the beginning of Republic of China period), one has the chance to review the influence of western culture on the eastern world. Through analyzing the construction in Shanshi Province in Yen’s middle age as a real practice and the calm reflections on the modern meaning of Chinese culture in Yen’s late life, one can probably learn more clearly the obstacles and valuable experiences gained from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 It is expected that the result will play as a mirror for seeking peace and harmony. The first chapter of the paper narrates the initiative of the writing in an active and free style, offering some viewpoints from scholars in China and the west. Chapter Two to Five are the main body of the paper, corresponding Yen’s experiences to the modernization and Confucianism in China. Chapter Two starts with Yen’s growing background and places the question of modernization in the “Reflection and Learning” section. The “Faith and Practice” section in Chapter Three is connected to Confucianism, leading to further illustrations in this chapter, in which the thought of Confucianism is arranged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middle course and benevolence are the theory as the concept and guideline, and magnanimity and empiricism are the practical principles. The inter-related illustration unveils Yen’s Confucianism thought. Chapter Four states the reflection on time by supplementing Yen’s viewpoints on modernization from his reflections on history, economic stand, democratic politics, education and humanity. These reflections are his peculiar views. By studying his views, one manages to see how he faced with the new and old, moderated the contradictions within, and became more intelligent. Yen’s two important books, Three Hundred Years of China and One World, were written upon his experiences before 67 years old and how he governed Shanshi Province as the blueprints for future China and the world. Many of the contents in the two books matched Confucianism. His construction results in Shanshi are condensed in the first section “Practice in Shanshi”. The second section “The Future of China” talks about Three Hundred Years of China, and the third section “Road to One World” focuses on One World, constructing the beautiful scenery of one world in the eyes of Yen, which is not only the dream of Confucianism, but also the dream of human beings. After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the attitudes towards Confucianism became polarized. It was not an easy job for Yen to persist in and practice Confucianism. His confidence and persistence were generated after he learned thoroughly the essence of Confucianism. Though knowing only very little about Yen, one deeply realizes that the practice of Confucianism comes from human nature. Confucianism is not an abstruse theory but exists in daily life and one thought. Therefore, the paper is concluded on illustrating Confucianism by “peace”. Peace is benevolence, meaning balance and harmony.

Page generated in 0.022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