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55
  • 53
  • 2
  • 2
  • Tagged with
  • 57
  • 57
  • 25
  • 25
  • 21
  • 19
  • 16
  • 15
  • 12
  • 11
  • 10
  • 10
  • 10
  • 9
  • 8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21

台灣國語流行音樂發展研究 -從核心產銷角度探討 / Research of Taiwan popular music industry

葛大為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主要討論台灣流行音樂的發展,並從核心產銷角度探討流 行音樂價值鏈中唱片公司如何就成本考量與營運模式因應環境轉 變。透過對台灣流行音樂產業的現況分析,指出產業內所面臨的挑戰 與衝擊轉變。研究發現,唱片公司營運模式已從販售音樂,漸漸轉型 為以藝人價值為核心,推展經紀事務與提供跨媒體的音樂娛樂服務為 主要業務。
22

iPod態度與忠誠度對Apple電腦其他商品之態度影響

張珮芬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台灣市場中,蘋果電腦iPod的經營模式並不能像國外一般,採取iPod搭配iTunes的方式,因為iTunes在台灣現在尚未開放合法的音樂下載。可是iPod依然在台灣造成一股旋風,蘋果電腦每推出一iPod新機型,都會在MP3市場上丟下一顆震撼彈,尤其在iPod nano推出時,市場出現預購和搶購的情形,iPod儼然已經成為MP3 Player的代名詞,並增加許多原本不是蘋果電腦忠實顧客的購買者,如果美國的成功模式是因搭配iTunes音樂商店的緣故,那台灣的消費者為何會選擇購買iPod,這是本研究選取iPod作為討論對象的主因。另一個研究重點則是探討,iPod使用者對於iPod的態度是不是會影響對於蘋果電腦其他商品的態度,進而影響使用者對於蘋果電腦其他商品的購買意願。 研究結果顯示,iPod使用者對iPod的認知、認同以及所感受到的群體壓力與對iPod的態度呈現正相關;在對iPod的忠誠度部分,認知和認同也是呈現正相關。至於iPod使用者的流行創新接受度部分,研究結果顯示,iPod使用者對iPod的態度,並不會因個人流行創新接受度越高,而對iPod的態度越正面。再者,台灣消費者雖然不像美國消費者可以利用iTunes音樂商店購買音樂,因而與iPod間建立起高專屬資產,卻仍然會因為特殊的使用方式建立起專屬資產。 此外實証結果亦顯示,iPod的使用者對於蘋果電腦其他商品的正面態度會直接影響其對於蘋果電腦其他商品的購買意願,因此當iPod使用者對於非iPod之蘋果電腦的商品態度越正面,將使其提升對於蘋果電腦其他商品的購買意願。iPod使用者對於iPod的態度將正面影響對蘋果電腦其他商品的態度,但是iPod使用者對於iPod的忠誠度並不會影響其對於蘋果電腦其他商品的態度,即使用者對於iPod高忠誠度越高,並不代表將會對蘋果電腦其他商品的態度越佳。不過對於蘋果其他商品的態度將影響對於蘋果電腦其他商品的購買意願,因此可以透過iPod使用者對於iPod的態度,正面影響對於蘋果電腦其他商品的態度,進而提升購買意願。所以即使對iPod忠誠度高無法移轉到對於蘋果電腦其他商品的態度,蘋果電腦仍是可以直接透過態度與態度之間的直接關係,提升購買意願。
23

韓流影響亞洲國家之分析-從訪韓觀光客之變化論述

孔有美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據韓國觀光公社的統計資料顯示,在台灣、中國大陸、香港、日本、新加坡、泰國等亞洲國家有韓流現象。國家的韓流風潮從韓國電視劇開始,緊接著帶動韓國流行音樂、電影、服飾、美容、整形、線上遊戲、手機、汽車等各方面的流行。藉著韓流潮流,亞洲地區的國家漸漸認識了韓國,也改變對韓國的國家形象,然而,實際上這些韓流潮流對這些亞洲國家的民眾是否有其影響? 因此,本研究想探討的是,亞洲國家興起的韓流狀況,瞭解此現象的流行程度與範圍,進一步,觀察韓流風潮盛行的亞洲國家非移民觀光客進入韓國的數量,並從女性和年齡層變化加以探討韓流風潮的影響力。研究發現,亞洲國家在韓國電視劇進入當地之後,台灣、中國大陸、泰國等國家訪韓的觀光客數量有大幅增加;香港、日本、新加坡無顯著變化。再來,大部分的亞洲國家,進入濟州島的訪韓數量、女性的訪韓數量、20歲以下的訪韓數量於韓流高潮的2004-2005年期間有顯著成長。最後,本研究試著建議韓國政府未來該採取的發展方向。
24

風格形塑的歷程初探─ 以流行音樂創作者伍佰為例 / The Stylization of Pop Music Singer-Songwriter, A Preliminary Study

李勇達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企圖探討流行音樂創作者的風格形塑歷程。以伍佰為例,針對他自1990年到台北流行音樂圈開始發展後,一路至今(2014)的歷程進行深度的觀察與分析。試圖建立對於創作風格的形塑與轉變,提供一個理論的觀點。討論:1. 流行音樂創作者的個人風格如何形成? 2. 流行文化和個人風格的互動關係為何?3. 隨著社會或自身的改變,創作者的如何回應,不斷開創自身風格? 流行音樂產業當中唱片業因為科技的改變而衰退,當今現場表演才是創作者和表演者的能展現風格的和售票獲利的真實場域。但創作者要怎麼樣才能擁有自己的「風格」?而在風格一詞的多義性,已經在各個領域展開,從描述人格、作品、髮型、聲音,甚至life style都翻譯成「生活風格」的時刻,風格到底是什麼?本研究試圖以生命故事的角度,以及現場的觀察,來深度描寫創作者的故事。並從故事中,探索伍佰何以風格獨俱,以及他在市場上屹立不搖二十多年的原因。 簡述個案分析結論如下。對流行音樂創作者而言,「個人風格」是生命(life)內容找到合適的美學形式(Form)後,所進行展演的一種身體能力。風格形成的歷程,就是「生命」與「形式」校準的過程。流行音樂創作者獨特的個人風格來自於真實的生命經驗,且需要透過個人在社會與流行文化中習得的美學形式才能進行展演。 而「模仿」是生命尋找形式的最初起點。當自主表達的慾望大過講求普遍性的社會壓力時,一個流行文化的模仿者,才能成為創作者,開始尋找個人風格。經由不斷「感知」流行文化中不符合「自我」的部分,而使「自我形象」浮現,進而拒絕某些創作元素,並且建立符合「自我形象」的品味和創作路線。透過多元的實驗,去感受各種創作元素更動所造成的差異,厚積「美學展演的實作能力」,才能創造性地實踐與流行文化有所區別的個人風格,進而取回對自己生命內容的詮釋權。而「個人風格的出現」與否,則可由流行音樂創作者對於同一作品的不同詮釋與演繹是否具有辨識度來進一步觀察。反之也能從創作者受他人模仿的呈現中,觀察其個人風格明顯之處。 隨著社會或自身的改變,作品必須要能夠真實反映創作者的生命,因此持續更新個人風格的要領,就在於能夠不斷「破壞自己原有的樣子」,避免「自我複製」,但同時仍以真實的生命經驗和敏銳觀察進行創作,才不會落入為破壞而破壞的陷阱,迷失自我。 /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stylization of pop music singer-songwriter. Wu Bai is the case we study. By looking through his music journey since 1989, we try to discover the story behind his stylization. The research questions are (1) As a Pop Music Singer-Songwriter, how to have one’s own style.(2) What i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opular culture and personal style?(3)As time goes by, how does a creator change or renew his/her own style to respond to oneself and the market? Summarized as follows: To have “personal style” means a pop music singer-songwriter is capable to find the suitable “form” for his own “life” in his performance. Therefore, we believe that personal style is a kind of physical ability. Stylization is the interaction of life and form. A unique personal style comes from one’s real life experiences, and the aesthetic form have to be learned from society and popular culture. It takes a lot of practice to build one’s way to present. “Imitation” is the starting point of stylization. When the desire for self-expression is greater than the universality from social pressure, imitators could become creators, embark on the journey to pursue personal style. To reject the part in popular culture which does not fit, so that self-image emerges. Once a creator get familiar with oneself, who can establish creative style which fit whose self-image. By feeling the difference between every creative element through practice, one can learn the practical skills of aesthetic performances. After this, one could have personal style that differ from popular culture, and retrieve the right to interpret one’s own life. Everything in life changes, the work must be able to reflect the real life of the creator. Therefore, the essentials of renewing one’s personal style are "destroy one’s original appearance," "avoid self-replicating", and” always remember who you are”, so one will not be lost in the forest of stylization.
25

韓流的崛起及其對兩岸之影響研究 / The Emergence of the Korean Wav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

業寶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韓國的連續劇、電影、音樂等流行文化在1990年代開始大量湧入華文地區,先後在臺灣、香港和中國等地釀成一股熱潮,1999年,華文傳媒首次使用「韓流」(Korean Wave,韓語稱한류, Hallyu)一詞來形容這股韓國文化熱。韓流已經成為隨著三星、LG、現代等大型跨國公司的發展而崛起的韓國經濟的代名詞。 韓流為文化全球化的一個典型案例, 它是韓國的國家文化政策的擴散和實踐的一種象徵,藉由促進創新和創意產業的擴張,來增進韓國的全球經濟競爭力。從韓流在世界各地之現象觀察發現,其威力來得突然且全面,具系統規模且有策略,且其文本意識大膽,更挑戰傳統觀念,並具獨特的文化藝術特質,不僅在韓國國內受到企業和影視界關注與支持,韓流所形成的世界風潮,其崛起的因素及所帶來的效應更引發各國政府和學術界的熱烈討論,尤其聚焦於韓流是否為暫時的效應抑或是長期趨勢。 韓流現象在亞洲各國普遍存在,其中以中國大陸、日本、香港、台灣,以及東南亞越南、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及菲律賓等國最為明顯,並擴及印度、中東、中亞和俄羅斯各國,甚至在亞洲以外包括美國、拉丁美洲國家、歐洲、澳洲、非洲等地區逐漸發展。韓劇及韓國流行音樂(以下簡稱K-POP)的流行已經成為一種世界性現象,它以獨特的文化藝術魅力成功地實現了跨文化傳播,使吾人不禁想瞭解韓流何以會成功的關鍵因素,如韓國政府如何推動文化政策?如何運用整合行銷傳播策略?本計畫除進一步探究外,擬針對韓國影視文化產品一旦跨越國界,在亞洲及世界各地如何被消費?如何與當地文化產生互動和交融?甚至產生對經濟的影響及反韓流的效應等進行探討。 「韓流」所帶來對亞洲普及文化現象的反思值得我們深思研究,由於文化接近性,韓流在兩岸的擴散及影響最巨,本論文主要研究目的擬就所探討韓流崛起的背景因素,來分析論述「韓流」流行文化對兩岸的影響及韓國政府如何因應反韓流現象,最後總結研析結果,針對以下重點進行分析,第一,韓流形成的成功關鍵因素及其對國際關係的意義為何?第二,韓流所帶動的經濟效益為何?第三,韓流究竟是短期效應或是長期效應的現象?由於韓流已在一些國家產生反韓流的現象,對當地文化與產業究造什麼樣的衝擊等,進而盼能做為我國推動文化創意產業政策之省思與參考。 研究發現,韓國政府推動文化全球化策略,促使韓流席捲全世界,韓國人展現的企圖心令人心生傚尤之心。韓流對於促進國際關係有著深遠的意義,進而構建亞洲文化的認同,更形塑東亞區域化的作用,但審視東亞流行文化實踐中所發生複雜的互動關係,韓國政府如何維繫韓流及降低反韓流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實為韓國政府應努力的重要課題。
26

暢貨中心形式與消費者購物習慣對消費者態度之影響--以自尊與流行涉入為干擾變數 / The Influence of Outlet Formats and Consumer Shopping Habits on Consumers’ Attitude –The Moderating of Self-Esteem and Fashion Involvement

洪珮怡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由於不同新商業型態的興起,影響消費者行為的因素更為複雜,本研究主要目的為從消費者心理特質的角度,探討不同階級精品品牌的暢貨中心形式與消費購物習慣對於消費者態度是否存在顯著差異和交互效果,將暢貨中心形式分為兩種,一為只銷售頂級精品名牌的暢貨中心,二為只銷售中階世界名牌的暢貨中心;消費購物習慣分為習慣購買頂級品牌、中階品牌和一般品牌三種;而消費者態度則分為對暢貨中心的態度、對品牌的態度以及對正店專櫃的購買意願三種來探討,希望找到能創造出最高的消費者正面態度的變數組合,提供我國名牌精品業者作為是否投入暢貨中心以處理存貨的參考,亦提供業者在投入暢貨中心後應鎖定何者作為目標顧客的方向。 研究結果發現,暢貨中心形式確實對消費者態度產生影響,消費者對中階名牌暢貨中心有較高的正面態度,對中階品牌亦有較高的正面態度,但消費者對名牌正店專櫃的購買意願則沒有顯著影響。再者,有購買名牌習慣的消費者(無論是習慣購買頂級品牌或中階品牌)皆比沒有購買名牌習慣的消費者(習慣購買一般品牌)對銷售名牌的暢貨中心有較高的正面態度,且習慣購買頂級品牌的消費者,對以往習慣的正店專櫃有較高的購買意願。另外,暢貨中心形式和自尊程度具有交互作用,消費者自尊程度愈低時,對中階名牌暢貨中心有較高的正面態度,對中階品牌亦有較高的正面態度,但無論是自尊程度高或低的消費者對名牌正店專櫃的購買意願皆沒有顯著影響。最後,暢貨中心形式和流行涉入程度具有交互作用,消費者流行涉入程度愈低時,對中階名牌暢貨中心有較高的正面態度,但無論是流行涉入程度高或低的消費者對品牌的態度沒有顯著影響,對名牌正店專櫃的購買意願亦沒有顯著影響。
27

群眾外包策略探究-以台灣流行服飾業者為例 / The crowd sourcing strategy- A case study on Fashion industry in Taiwan

林于涵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十八世紀工業革命的推進,使得大量生產(Mass Production)幾乎改變了各產業,為社會帶來大量的財富,隨著網際網路以及社群網站的普及化,大量生產已經無法應付日漸複雜的市場環境,而需要新的商業模式來達到突破。 隨著社群的概念興起,群眾外包的觀念也隨之廣泛應用於各種產業,而不再只限於開放原始碼的用途,逐漸被應用於T-shirt、科技業、雜誌業等等的範疇,舉凡美國Threadless.com、Innocentive等等都是應用群眾外包之成功案例。 群眾外包即是指提供平台供群眾使用,並在該平台上提供創意發想的點子,最終經由一定的表決機制發展成新產品,而非傳統商品化方式─由廠商開發製造完成新產品。 本研究探討群眾外包應用於台灣服飾業者之商品化流程,進而找出關鍵成功策略。為了有效釐清群眾外包商品化之複雜關記以及與群眾之互動細節,採用多重個案研究法,該質化的研究方法可由深度訪談產業專家,以了解發展歷程,並藉由個案廠商的角度,探討群眾外包之關鍵策略。 研究發現,群眾外包之策略是否可行有以下四個檢核點:群眾獎勵機制、仲介網路平台、評選機制以及生產與營運。首先要建立凝聚相同興趣的社群,並提供自由發揮的平台,藉由公正且有效率的評選機制選出欲生產之商品,透過有效率的生產才能順利將商品打入市場。 / As internet become more and more popular, customers become pickier because all of the information is so clear in it. Also, it makes the social network become stronger, and become the new method for enterprises to obtain ideas and market their goods. That’s how crowd sourcing has been used in many industries.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how Taiwan T-shirt enterprises to use crowd sourcing as a method to obtain more works from the crowds on the internet. With the longitudinal study of three companies to investigate processes and content of crowd sourcing strategies. Study found out that the crowd sourcing strategy can be cut into four key points: give awards to attract people with the same interest involving in, establish a web platform for people to share ideas and put their works on, establish a fair appraise mechanism, and manufacture in a efficient way.
28

現代校園新詞的研究──以臺北市木柵地區東山高中為例 / Research on Nowaday Brand-new And Popular Vocabularies on Campus──Take Dong-San senior high school in Wenshan district in Taipei as an example

黃音潔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詞彙是為了人與人交流而生的一種符號系統,研究詞彙可以推知整個時代下的社會脈動。新詞的研究是在詞彙演變的時間軸上選擇其中某一段時間作為討論的範圍,去探討詞彙的發展以及與社會互動的情形。因為筆者工作的關係,將研究的範圍從社會濃縮為高中校園,試著探討高中學生使用新詞的現象。 校園是社會的縮影,校園新詞展現該校的校園文化。筆者所調查的學校使用新詞有幾個現象:各式詞綴大量湧現,以詞綴的方式造成可以替詞彙歸類,是非常方便的造詞方式;三音節化的現象開始出現,過去漢語裡雙音節為主要詞彙的現象依舊,但是多音節的詞彙也有陸續增加的跡象;學生喜歡將各式的語言材料混雜在一起來造詞,所以調查的結果中包含了中文、英文、阿拉伯數字或者符號夾雜等等混合型態的詞彙出現;因為時下追求效率的潮流,東山高中的學生習慣將詞彙縮略成更簡潔的方式去溝通,讓縮略詞也相當盛行;除了追求效率,學生上網的人數比例以及上網的時間也可以知道網路的語言形式大大的影響日常生活的溝通方式,學生不自覺的把網路語言帶入校園生活,讓網路世界裡火紅的「火星文」滲透到學生的日常生活。我們也注意到學生的性別、家庭成員、生活作息都與新詞的使用程度有某種程度的相關,男、女生在選擇詞彙的差異上還是有性別的差異,家庭成員中如果有講方言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或是講英語的外傭都會對學生使用新詞產生影響。 校園新詞的研究讓我們大則看到社會時代的潮流,小則看到學生的校園生活及價值觀,了解學生求新求變、從眾模仿、避繁就簡、宣洩不滿、挑戰權威、及喜歡賣萌裝可愛的心理,進而提供師長教學與輔導的方向,也能藉由此研究引導學生養成良好價值觀及正確書面語的書寫規範。
29

解構流行文化的權力軌跡-試析台灣漫畫文化

劉平君, Liu, Ping Ch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論述流行文化研究面向,提出解讀到解構的權力觀視,並以台灣漫畫文化的權力解析,彰顯流行文化的解構閱讀,以解構流行文化的權力軌跡。   由於流行文化是權力開展與抗爭、現代社會再生產和變遷之重要所在,而這一切都在表意實踐過程中完成,因此,流行文化研究要從權力的面向,檢視流行文化的多樣表意實踐和過程,以及構築此表意實踐的權力鬥爭關係。   不過,要如何檢視流行文化場域的權力鬥爭關係?由於權力總是處於多元交錯鬥爭的動態狀態,使得權力差異關係重疊加強、衝突削弱、鬥爭滲透,形成權力差異程度和樣態的不斷變動,而這種權力交錯鬥爭的動態狀態體現在表意實踐過程中,並經由表意實踐過程再生產且變異了權力差異關係。因此,檢視流行文化場域的權力關係,就是要由流行文化的表意實踐過程,讀出意義衝突互文的動態(差異)痕跡,也讀出權力差異關係交錯鬥爭的動態(差異)軌跡。   但是,解讀流行文化的權力軌跡可以彰顯權力的運作,並達到抗拒權力的目的嗎?由於意義無法固定,意義在權力總是交錯鬥爭的動態運作下,經由意義的鬥爭而流動變遷,這意義的歧異雖然造就了權力差異關係的再生產與變遷,但也再生產了權力的控制。所以,我們的表意活動總是被交錯鬥爭的權力所驅動,我們總是在權力的引導下從事意義的鬥爭與變遷,也總是在權力的動員下藉由意義的表徵來維繫、抗爭和變遷我們所在的權力關係位置,並再生產出權力。事實上,權力就是要建構一個流動的封閉世界,一個在權力操控中,意義和權力差異關係永恆動態(差異)發展,以再生產出權力的封閉世界。   因此,在這樣一種由權力所動員的意義和權力差異關係永恆動態發展中,解讀流行文化的權力軌跡,其再現流行文化的表意活動中,受權力操控的意義鬥爭流變痕跡,也再現與其互動連結的權力差異關係變動軌跡,但卻無法呈現背後操控的權力運作。   不過,權力夢想全面封閉意義的慾望卻也從來未曾達到過,在權力操控意義鬥爭以再生產出變動自己的過程中,總是出現權力無法控制的意義,這滑開權力之手的意異,它不寄望未來,也沒有抗爭慾望,它只是玩耍嬉樂的意異遊戲,然而,就是這樣的隨意散漫,就是這樣的遊戲體質,反而溢出意義與權力的互動連結,使權力之網產生裂痕,暴露出權力的運作,也侵蝕了權力的控制。   因此,流行文化是權力動員意義和權力差異關係互動變遷以再生產出權力的場域,更是庶民得以近用,從事意異遊戲,以暴露權力、侵蝕權力的場域。   所以,流行文化研究要讀出流行文化場域中意異遊戲的痕跡,並同時成為流行文化意義的意異遊戲,故而,流行文化研究需要解構的閱讀,以解構流行文化的權力軌跡,其以讀出流行文化場域的意異遊戲痕跡,成為流行文化意義的意異遊戲,如此,才不會陷入受權力動員並再生產出權力的永恆循環中,也才能滑開權力之手,暴露並阻礙流行文化場域的權力運作,彰顯並消解流行文化場域的權力運作痕跡。最後,本研究並以台灣漫畫文化權力軌跡的解析,彰顯流行文化解構閱讀的必需性。
30

台灣村上春樹小說讀者之研究

謝珮瑩, Hsieh ,Pei-y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1979年,村上春樹(Murakami Haruki)以小說《聽風的歌》奪得日本講談社群象新人獎,由於風格新穎廣受年輕人歡迎,被評論家視為日本文學新旗手,同時也代表日本當代文學的轉折。1987年《挪威的森林》以七百萬冊的銷售量晉身日本有史以來最暢銷的文學作品,奠定村上春樹在日本文壇的地位。至今他是目前全球最負盛名的作家之一,一系列的作品被翻譯為多國語言,在一定程度上,村上春樹也成為當今日本文化的代表。八○年代中期,村上春樹的名字首度出現在台灣媒體上。這位隨後在台灣被塑造成巨星形象的日本作家,以其獨特的符號和囈語寫作風格,創造的「村上式」文風及思考模式,在台灣成為一種流行的閱讀、創作以及生活品味象徵。結合行銷體系、網際網路及其作品具備發展成大眾文學的潛力,「村上春樹現象」由小眾、精英轉變為大眾蔓延開來,成為台灣社會特定時期鮮明的流行文化圖騰。本研究主要採取文獻與影音的跨文本閱讀,以探討村上春樹流行現象之文獻與村上文本為起點,並透過和村上讀者的深入訪談記錄,檢視國內村上論述之發展與內涵交相型構出的辯證過程,由產製到閱讀一一爬梳,勾勒一個由多種論述共同織就的村上春樹圖譜,進而解答為何村上作品能穿透地域和語言的限制,成為台灣九○年代唯一常踞書市的外文暢銷書,而村上春樹現象又為本地文化研究者和創作者帶來何種啟發。

Page generated in 0.016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