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92
  • 84
  • 8
  • Tagged with
  • 92
  • 92
  • 92
  • 52
  • 26
  • 25
  • 23
  • 23
  • 19
  • 18
  • 17
  • 16
  • 14
  • 14
  • 14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71

網際網路資料庫系統績效評估方法之研究--以電子商務為例 / Web database systems benchmark method - electronic commerce orientation

程文成, Cheng, Wen-Ch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網路開放商業化以來,各式各樣的商機在網際網路上浮現,大小商家紛在網路上設立據點,或從事廣告、宣傳公司形象,或展示產品內容與產品功能,有的更進一步的設計能與消費者在網路上直接交易,我們概括性的稱之為電子商務。在電子商務的背後,各網站必須要有資料庫作支撐,才能有好的效率和服務。本研究以網際網路資料庫為探討主體,績效為探討目的。並主要以績效評估(Benchmark)理論為貫穿整個研究的基礎理論,一步步地建立適合網際網路資料庫及運算作績效評估的模型。並於模型完成後,予以程式化實作,並以所得數據作測試。 / A lot of business opportunity springs after commercial activities are officially allowed on Internet. The power and the potential of this market is represented by lots of web sites being set up. "Electronic Commerce" is coming to the whole world. However, it is the database supporting business web sites running that counts. Based upon the theory of benchmarking, we want to find out ways that we can know the performance of web database. After the model is set up and the workload is ready, an implementation is being made.
72

網際網路的運用對企業競爭優勢的影響

洪永旭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資訊科技在90年代被認為是提昇企業競爭力最有效的工具,而日前在各界引起廣泛注意的國際網際網路(Internet)更是企業界眼中的新寵兒。自從1991年美國解除商業應用管制,允許企業在國際網際網路上從事商業活動後,出現在網路上的企業數目日漸增多。根據SRI International的數據顯示,在網路使用最高的三種類別:教育、商業、政府單位中,商業單位的成長率佔居首位(92%);另外依據Internet Group最新的資料顯示(1995),商業部門的數量己超過教育單位;列名Fortune 500的企業幾乎皆是Internet的經常使用者。究其原因,無非是使用國際網路的企業藉著國際網際網路迅速、便利、經濟及無遠弗屆等特性,使得已連線的企業與未使用國際網際網路的企業相較之下,具有相對的競爭優勢。因此Internet對於各種不同類型和規模的公司而言都是一項誘人的投資,促使著尚未使用國際網際網路的企業紛紛跟進。   雖然數以千計的企業現已了解網路資訊的重要性,然少有成功使用Internet獲得競爭優勢的例子。主要原因在於許多企業未能認知與Internet連線並不保證企業即可獲得成功,企業必須妥善應用Internet的資源,視Internet為一重要的策略工具,以因應變動的競爭環境及不確定的客戶需求。另外不同的產業對於Internet的應用方式必然有其差異存在,企業如何權衡自身的情境,擬定一合適的應用策略,獲取其競爭優勢,將是企業必須慎重考量的問題。   對於企業如何使用國際網際網路獲取競爭優勢,由於在文獻上尚未發現有學術性的著述,故本文採取描述性的研究方式(Descriptive Research),經由文獻整理出網際網路的特性及企業競爭優勢。並研究實際的企業應用網際網路成功個案,形成命題,加以論證得出下列的結論:   1. Internet開放的全球連線、高速傳輸特性及多媒體通訊能力,提供企業一符合成本效益的外部通訊工具。   2. Internet開放的全球連線、高速傳輸以及多媒體通訊能力,有助於企業間的結盟與合作研發。   3. Internet開放的全球連線、高速傳輸以及多媒體通訊能力,有助於企業內部通訊。   4. Internet開放的全球連線及豐富的網路資源,對企業市場佔有率的提高有顯著地影響。   5. Internet開放的全球連線、高速傳輸以及多媒體通訊能力,可顯著減低企業銷售與行銷成本。   6. Internet開放的全球連線、高速傳輸以及多媒體通訊能力,有助於企業強化客戶支援與服務。   7. Internet開放的全球連線、高速傳輸以及多媒體通訊能力,可使企業員工的工作績效不受工作位址更動所影響。   8. Internet開放的全球連線及豐富的網路資源,提供企業一可獲得競爭資訊的環境掃瞄工具,而能擁有對企業競爭環境的敏銳知覺。   9. Internet開放的全球連線、高速傳輸以及豐富的網路資源,可使企業利用有價值的稀有資源而得到利益。
73

整合網路加值服務創新電信事業經營模式

陳慧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寬頻」為網際網路基礎建設,透過”頻寬”的配合,將使網路經營獲得正面成果。固網電信市場的開放,不僅帶動寬頻設施普及,對於網路服務供應商(ISP)產業生態或經營模式亦投下新的變數。衝擊最大的莫過於所衍生的加值服務,將改變產業間態勢消長。   緣於頻寬價格因競爭不斷下壓利潤空間,ISP深切體會惟有轉型發展「加值服務」,方能於激烈市場中立於不敗之地。然而「加值服務」森羅萬象,諸如:提供各種豐富的資訊、線上購物、協助企業資訊系統規劃、網路資料中心(IDC)、應用軟體租賃服務(ASP)、電子交易市集(e-Marketplace)…等,以ISP業者有限的資源,如何選擇能在短期內佈建成功且兼具效益的附加價值服務,進而整合服務創新經營模式,實為ISP獲利關鍵。   本研究以目前資訊委外所衍生之新興網路服務產業:網路資料中心(IDC)、應用軟體租賃服務(ASP)、電子交易市集(e-Marketplace),作為ISP評估轉型的選擇。   由於網路資料中心(IDC)、應用軟體租賃服務(ASP)、電子交易市集(e-Marketplace)三者具有相當程度的延伸性,且均需倚賴網路完成交易,”頻寬”遂成為服務品質的關鍵。ISP以其豐富的網路服務經驗暨客戶資源,跨足IDC、ASP、e-Marketplace自有利基。然因三者市場均有來自不同產業之眾多競爭者,ISP應審視市場外部環境之機會與威脅,配合己身的優、劣勢,推衍出整體性策略,發揮資源、管理、行銷上的綜效。   另一方面,IDC、ASP及e-Marketplace所延伸之加值服務體系,已然由單純的價值鏈拓展為同步運作之價值網,因此策略思維亦需從生態考量,運用網路新經濟外部性的形勢力量,推動價值網網網運作,方能締造報酬遞增的營運佳績。   在摸索過程中,就現今經濟情勢的瞭解,將有助於順勢而為,導出經營加值服務的方向,冀望以此創新之經營模式,為電信事業再創另一個春天;同時也為此期間蓬勃的B2B電子商務發展作一記實。
74

災難資訊的正當性爭奪--莫拉克風災資訊彙整平台之行動探討 / Legitimacy competition of disaster information: a study of the mobilization of information platforms in morakot typhoon

曾上嘉, Tseng, Shang Chi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2009年8月的莫拉克風災中出現的網路災情資訊平台及其行動者為研究對象。探討資訊平台作為民間災難資訊的彙整和即時傳遞,其能夠有效的條件為何?過去災難資訊與網際網路的研究主要探討,其作為新的媒體的傳播特質,因此,本研究除了建立在對資訊平台行動者擁有的技術條件之探究外,主要從「網路動員」的集體行動角度切入,探討該行動是基於何種人際網絡樣貌,而能讓此網路動員得以發生? 透過次級資料收集和對資訊平台行動者的田野深度訪談發現,災情資訊平台有效性的問題不只是討論行動者擁有社會條件為何,更有趣的是行動者如何從中衍生有效性論述,並建構一套擬似「客觀」有效性標準,作為區隔他者資訊平台進而確立自身正當性的說法。借用Bourdieu象徵鬥爭(symbolic struggle)的分析觀點,對行動者如何進行資訊平台有效性的論述進一步分析。從行動者的有效性論述邏輯中,浮現一個爭奪資訊平台正當性的意見場域。災難情境作為一個突發性的例外狀態,不在政府例行化運作機制可以反應的程度,也因此使其原本作為救災以及災情資訊掌握的正統角色有了被挑戰的機會,而民間災情平台的集體行動則是挑戰此正當性的「異端」,透過網路開放式和平權化的特性,因而得以作到社會性的災情通報、彙整和溝通傳遞的資訊系統。 資訊平台的行動者作為一種網路動員並非僅是匿名而隨機的網友匯集,核心行動者多是屬於網路資訊圈或自由軟體的社群,其共享某些知識、價值或文化氛圍。他們熟悉網路資訊的傳遞或各種網站架構技術,再加上日常以網路資訊為共同興趣的聚會或交流形成不同的社群圈以及相對情感關係更緊密的「小圈圈」。線上、離線社交互動是跨越時、空限制的延續,彼此熟悉的程度高、信任度也高,也因此能協力完成高度動態分工的災情平台架構和維持。其他透過間接關係從網路上召募而來的資訊志工,則是受到災難感的情境影響,較平時更有機會產生對於組織或運作機制的系統信任。而災情資訊平台的有效性,除了建立在在網際網路技術物的開放和平權特性條件外,同時也在於行動者建構有效性論述,讓網路動員持續具有正當性,在災難情境中召喚更多人投入,形成另一股相對於「失靈」政府的公民動員的力量。 / This study aims at discussing the factors of information effectiveness presented in several online platforms built for Typhoon Morakot when it attacked Taiwan. Previous researches which have discussed information flows on the Internet during or after disasters focused on the media effect of the Internet. However, online information platforms built for Typhoon Morakot disaster were not only about the internet technology, but presented a social phenomenon of online mobilization. Based on this observation, this study underlines the discourse and relationship of the key actors ─ the bloggers and engineers, who constructed 4 major information platforms, and explored how these social factors make information platforms possible and effective. The methods of this research are through interview and second-hand data collection, and two results are analyzed and concluded as key factors which contribute to the effectiveness of information platforms. First, not only the actors’ technology or media backgrou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effective problem of information platform but also their discourses about information effectiveness, which were based on their social conditions, were crucial. The key actors constructed seemingly “objective” standard in their discourse to justify their platforms’ legitimacy for distinguishing theirs from others. Borrowing Bourdieu’s theoretical lens of Symbolic Struggle, this study analyzed the context of actor’s discourses and found different logics of information effectiveness which emerged a field of opinion of discourse for legitimacy comple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government’s failure in dealing with the disasters as the background of the information platform’s appearing is also closely connected to legitimacy competition. The catastrophe that Typhoon Morakot brought to Taiwan was far beyond the government’s routinely mechanism can response to, and challenged government as the only orthodoxy of disaster information and rescue. Hence, civic action mobilized in delivering disaster information on several important internet platforms was the heterodoxy to challenge orthodoxy’s legitimacy. All these mobilization and competition of discourse are possible because of the open and equal-right characters of the Internet. Second, the online mobilization of information platform was not based on people’s random gathering, but based on most of the key actors belong to specific “circles”, such as those from the internet information or open-source communities. In the communities, these people are all interested in internet-related topics and are familiar with onlin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Moreover, they became much closer circles by regular meeting and daily communicating on social media and off-line parties for their common interest: internet and information. Their bonds and relationships are formed by intensive on-line and off-line daily practices which brought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trust ─ that is why they could work together and cooperate to keep the platform working.
75

以Google案論中國對搜尋引擎管制之GATS規範合致性 / The consistency of China's regulation on search engine in the case of Google under GATS

林怡臻, Lin, Yi Ch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西元2010年Google不滿中國對於網際網路之審查規範,因而宣布退出中國網際網路搜尋引擎市場之營運,Google認為中國網際網路之審查規範已影響自由貿易,並於同年(2010年)發表白皮書,強調政府管制網路資訊的行為會影響貿易,於附件中討論WTO服務貿易總協定應如何適用於政府限制網路資訊之措施。Google冀望美國能將此爭議訴諸於世界貿易組織之爭端解決機構;而美國貿易代表署也受Google之呼籲,著手研究將中國網路審查措施,向世界貿易組織提出爭端案件之可能。 為了解本爭端若訴諸WTO爭端解決,美國勝訴之可能性,以及預測中國是否可能因Google案件而被迫調整其網路管制以符合WTO規範,本文討論重心將從WTO服務貿易總協定規範之角度探討Google所指摘之中國對於網際網路搜尋引擎服務之管制。
76

應用自願性地理資訊於社區物種調查之研究 / Application of Volunteer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in Community-based Species Investigation

郭芳妤, Kuo, Fang 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擁有豐富而多樣的自然生態資源,而物種調查將有助於維護物種之多樣性與生態平衡。然而,台灣生物多樣性高且分布廣闊,調查工作往往需耗費龐大的人力、物力、經費與時間成本。故本研究採用自願性地理資訊 (volunteer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VGI) 的方式,鼓勵社區民眾參與社區之物種調查工作。藉由社區民眾對社區當地的瞭解與使命感,有效且快速地蒐集物種調查資料。望社區民眾可經由親身參與物種調查之工作,更加瞭解及關注社區生態環境之現況,體認生態保育及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提升環境保育意識。 而近年來隨著行動科技的快速發展,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等行動裝置日益普及。為使物種調查之工作更加快速且便利,本研究利用多數智慧型行動裝置所擁有的即時定位、無線網路及照相等功能,建置社區物種調查系統App。該App可作為物種調查之工具,並提供適時適地之物種資訊查詢服務。此外,本研究亦透過物種空間資料庫與網際網路地理資訊系統 (WebGIS) 平台之建置,提供社區物種資料分享、管理與分析等服務。 / Taiwan is abundant in ecological resources, and species investigation will contribute to preserve species diversity and ecological balance. However, due to high biodiversity and wide distribution of species in Taiwan, the traditional investigation works cost a lot of money, time, human and material resources. Therefore, this study uses the concept of volunteer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VGI) to encourage the public to collect field data and to participate in species investigation for local communities. With local knowledge and enthusiasm about the community, residents are capable of collecting species data more effectively and efficiently. On the other hand, through volunteered participation in species investigation, residents will have better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current statu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community. Thereby the residents can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and biodiversity, and promote their awareness of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bile technology in recent years, mobile devices such as smartphones and tablet computers are gaining popularity. In order to make the investigation of species for communities more quickly and conveniently, this study makes use of the functions of most smart mobile devices such as real-time positioning, wireless networking, and digital camera to build a mobile App system for community-based species investigation. The mobile App system can serve as a tool for species investigation, and it also provides with location-based inquiry services timely and efficiently. In additio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is applied to manage the geodatabase, and a WebGIS platform is built to facilitate data sharing and analysis.
77

大學生網際網路使用行為、性別、社會焦慮與網路諮商意願、生活適應問題接受網路諮商意願之研究

王郁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瞭解台灣地區大學生的網際網路使用行為、性別、社會焦慮與網路諮商意願、生活適應問題接受網路諮商意願之關係。首先,瞭解大學生之網際網路使用行為、社會焦慮、網路諮商意願、生活適應問題接受網路諮商意願之現況,以及其間之性別差異。其次,在瞭解網際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諮商意願、生活適應問題接受網路諮商意願之關係;性別與網路諮商意願、生活適應問題接受網路諮商意願之關係;社會焦慮與網路諮商意願、生活適應問題接受網路諮商意願之關係;性別與匿名與否之交互作用;社會焦慮與匿名與否交互作用。 本研究受試者透過網路收集,國內外各大學院校之大學生共484位(國內大學院校學生人,在國外唸書的中國學生人),男性大學生247位,女性大學生237位,所採用之工具為「網際網路使用行為問卷」、「互動焦慮量表」、「網路諮商方式意願調查表」、「生活適應問題接受網路諮商意願調查表」四種。研究中所採用之統計方法包括皮爾森積差相關、多變量變異數分析、典型相關。 本研究之主要結果如下: 一、大學生上網找尋資料、閱讀文章或發表文章的頻率以每天一次以上的人數最多(64.9%),上網與他人交談或寄信回信的頻率,以每天一次以上的頻率最高(48.8%)。每次上網找尋資料、閱讀文章或發表文章的時間,以每次一小時至一小時59分最多(42.1%)。每次上網與他人交談或寄信回信的使用時間,以每次一小時以下最多(45.7%)。對整體網際網路使用滿意度上,逾半數表示滿意,各項網際網路功能中,E-mail、WWW、BBS為大學生的最愛。 二、男性大學生的網際網路使用率高於女性大學生。在每次上網找尋資料、閱讀文章、發表文章、與他人交談、寄信回信的使用時間上,女性大學生平均使用時間皆高於男性大學生。整體網際網路使用經驗滿意度,女性大學生高於男性大學生。 三、全體大學生在面對權威人物與陌生情境時,皆易感到社會焦慮,社會互動情境易覺得緊張、不自在。男性大學生在面對權威人物、陌生情境及社會互動情境焦慮,較女性大學生易有焦慮的情形。 四、不匿名網路諮商與需要見面網路諮商,大學生接受意願最低。匿名且不需見面網路諮商,男女大學生接受度最高。不匿名且需要見面網路諮商,接受度最低。需要見面網路諮商在匿名與不匿名兩種情況下,男性大學生接受意願皆高於女性大學生。 五、大學生對生活與生涯適應問題,願意採取不匿名網路諮商,在性、愛、人際關係、家庭關係、身心困擾,皆傾向匿名網路諮商。男女大學生在生活與生涯適應,願意採取不匿名網路諮商,其餘皆傾向匿名網路諮商。 六、大學生網際網路使用行為的不同,並未在匿名情況下之網路諮商意願達到顯著差異。 七、大學生在網際網路使用次數、每次使用時間等各行為上的不同,在不匿名情況下之網路諮商意願,並未達到顯著差異,但對網路使用經驗滿意度高之大學生,對網路諮商的接受意願較高。 八、大學生在網際網路使用行為上的不同,在生活適應問題接受網路諮商意願上,並未達到顯著差異。 九、在匿名情況下,男性大學生在「需要見面網路諮商」的網路諮商意願上,較女性大學生有較高的意願。 十、在不匿名情況下,男性大學生在「需要見面網路諮商」的網路諮商意願上,較女性大學生有較高的意願。 十一、男性大學生在面臨「性、愛、人際關係」生活適應問題時,較女性大學生願意採取匿名的方式接受網路諮商。 十二、大學生的社會焦慮,匿名情況下,在接受網路諮商的意願上,並未有顯著正相關。 十三、越具有「權威人物與陌生情境焦慮」與「緊張彆扭」社會焦慮大學生,越不傾向接受,在不匿名情況下之「不需見面網路諮商」與「需要見面網路諮商」的網路諮商。 十四、大學生的社會焦慮,與生活適應問題接受網路諮商意願,並未有顯著的正相關。 十五、大學生的性別與匿名抑否未呈現顯著交互作用,匿名抑否達顯著差異。在「不需見面網路諮商」,大學生在接受網路諮商意願上,接受匿名方式的意願,高於不匿名方式。在「需要見面網路諮商」,大學生在接受網路諮商意願上,接受匿名方式的意願,高於不匿名方式。 十六、大學生的社會焦慮與匿名抑否未有顯著交互作用,匿名抑否達顯著性差異。在「不需見面網路諮商」,大學生在接受網路諮商意願上,接受匿名方式的意願,高於不匿名方式。在「需要見面網路諮商」,大學生在接受網路諮商意願上,接受匿名方式的意願,高於不匿名方式。 十七、全體大學生其性別、網際網路使用行為、社會焦慮、網路諮商意願、生活適應問題接受網路諮商意願之間,顯著的具有典型相關,較常使用Netmeeting的大學生,不論在匿名或不匿名情況下之「需要見面網路諮商」,有較高的接受意願,對「性、愛、人際關係」之生活適應問題,對網路諮商也有較高的接受度。 本研究根據上述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若干建議以供未來研究及教育與輔導工作之參考。
78

尋找閱聽人—網際網路閱聽人調查方法及其相關問題之探討 / Looking For Audiences:Inquiry into the Internet Audiences Research Methods and Related Questions

高玉芳, Kao, Yu-F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時代背景的轉變與傳播科技的進步,閱聽人調查研究發展出各種的質化與量化的調查方法,以因應不同研究的需求。 根據許多的研究報告顯示:網路使用人口的持續增加,電子商務與網路廣告大幅成長,網際網路已經成為另一個重要的傳播管道與行銷通路。有鑑於網路兼具媒體,行銷與線上交易的功能,網路閱聽人的角色相形重要。究竟目前在網際網路上如何調查閱聽人?閱聽人的資料如何被使用?會不會侵犯個人隱私權?由於網際網路無遠弗屆與匿名的特質,使得網路閱聽人的身份錯綜複雜難以辨認。但是,這個新媒體的出現,也使得閱聽人的調查又多了一些新的辨識方法。 有關網際網路閱聽人調查方法的文獻不多,因此,本研究採取文獻分析並與業界進行深度訪談,包括內容、入口網站、網站行銷公司、測量軟體公司、學者專家以及台灣四家市調公司相關人員等,將目前網際網路閱聽人的調查方法分別就各種方法的適用性與優缺點逐一分析;經由文獻蒐集與深度訪談,調查國內目前四家網路市調公司的現況,瞭解各家網際網路調查所使用的方法;並針對際網際網路調查方法目前所遇到的爭議點與相關問題,包括網路隱私權的問題、廣告流量計算的爭議、現階段是否該進行流量稽核、日誌檔分析與第三者調查的差異等問題提出探討,最後並提出美國FAST對產業界的調查方法與稽核改良的建議。 研究結果發現:網際網路閱聽人調查方法有(1)頻寬流量的調查(2)網站日誌檔的分析(3)網路廣告效果的調查(4)第三者的固定樣本調查(5)電腦問卷調查(6)ISP用戶數統計調查方法等六種。其中網站日誌檔的分析屬於媒體端的調查;網路廣告效果的調查屬於廣告端的調查;第三者的固定樣本調查屬於閱聽人端的調查。研究中並將台灣最近成立的四家網路市調公司的調查方法詳細分析與比較。 在網路調查上,最引起爭議的就是隱私權的問題,歐美各國逐漸重視網際網路上個人隱私權的保護,並提出許多保護政策,國內對隱私權保護的措施還有許多問題待解決,相較於國外,國內對隱私權的保護並不重視。由於網際網路的跨國性,在政策與法規上未來可能也必須注意國外政策的發展。其次,廣告效果計量因廣告主、媒體網站、聯播中心三方所處的位置不同,往往獲得不同的調查數據因而引起的爭議,研究中並探討影響調查數據的因素。由於對網站自我報告的流量數據不信任,業者紛紛提出稽核的建議。研究者認為稽核應由第三單位的非營利機構來執行,稽核應有階段性的任務,現階段適合從調標準與調查單位的制定著手,以期網路調查有共通的基準可比較。最後,本研究提出FAST對網路媒體測量方法的建議,包括八點測量方法的原則、對測量方法未來的建議以及對稽核原則的建議等,以供產業界及後續研究者參考。
79

迎接寬頻時代的挑戰-論台灣無線電視業者內容加值服務方向 /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Value-Added Services in Taiwan's Terrestrial Broadcasting Companies

王如蘭, Wang, Ju-L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電腦、電信與媒體產業匯流現象以及全球化下的影響下,電信公司、網路服務業者、廣播電視網路、有線電視網路以及直播衛星等產業,已經逐漸整合而成一個水平相關的層級式產業,可以互跨服務範圍競爭。在整個寬頻多媒體產業中,我國無線電視業者可經營傳輸網路與節目內容,並為接取產品的中心。但是如何從類比走向數位、從窄頻走向寬頻、從傳統走向科技、從單向走向多向、從內容走向加值,就成為了我國無線電視業者的眼前的問題。 目前我國數位地面廣播電視發展尚處於起始階段,所以明確的加值服務規劃方向顯得相形重要;另外在寬頻上網的趨勢下,網際網路服務已經越來越普遍,如何提供使用者所需的加值服務就成了當務之急。為了要探討無線電視業者如何迎接寬頻網路的挑戰,就必須從數位電視與網際網路服務兩方面切入,來探討在寬頻時代下我國無線電視業者之內容加值服務方向。本研究之研究目的歸納為下列幾項: 一、探討我國無線電視業者所提供的網際網路內容加值服務並給予建議。 二、探討數位地面廣播開播後,我國無線電視業者可提供之內容加值服務方向。 三、探討整體寬頻多媒體產業市場結構,藉由分析我國無線電視業者之核心能力與資源,對於業者進入寬頻多媒體領域之服務規劃,提出具體建議。 由於內容加值服務的研究尚在萌芽,國內亦缺乏相關理論架構的累積,本研究從資源基礎與競爭優勢相關理論以及模組與模組化加值概念來作為內容加值服務的理論基礎,並從外部整體寬頻多媒體網路產業環境以及電視台自身優劣勢分析為基礎來分析無線電視業者的內容加值方向。本研究透過文獻探討、深度訪談兩種研究法進行,將目前五家無線電視業者作為研究對象,從數位電視與網際網路服務兩方面切入,分析我國無線電視業者之內容加值方向與整體服務規劃。 根據文獻探討與深度訪談的結果,本研究之結論與建議如下: (一)加速通道數位化 在通道數位化方面,目前無線電視業者應詳實規劃未來服務方向,考量室內接收與行動接收的可行性,進行完整的傳輸網路規劃,並應積極加快數位電視基礎傳輸網路的建置工程。 (二)模組化的加值策略 內容加值的前提在於瞭解內容可以進行哪些方面的加值,以及所應對的流通平台為何,以便在不同的平台上建立不同的可行性機制,再進行模組規劃。內容的加值化分為兩部分,一為生產模組化;另一為建立數位資料庫。 (三)針對網路特性進行加值服務規劃 1.網際網路內容加值服務規劃方向:隨選的影音服務、資料庫檢索系統以及個人化的服務是網際網路內容加值的幾個重點方向。 2.數位地面廣播內容加值服務規劃方向:提供行動接收服務、具互動性以及檢索功能的可隨選多媒體資訊服務內容以及上網服務,來符合使用者需求。 (四)積蓄與重建核心資源保持企業優勢 在積蓄核心資源上必須將既有資源加以維持,並將個人資源經由知識萃取的方式轉為組織資源,形成知識擴散來達到機構化的程度,以助於組織競爭優勢的維持。本研究建議業者必須廣攬節目製作人才,或與製作公司相互整合,積蓄自身產製影音內容的核心能力與資源,維持自身之競爭優勢。 (五)相互策略聯盟造就多元環境 第一步必須以開放性的心態先行破除無線電視業者之間的藩籬,使得同業之間能夠彼此相互合作,另外在異業之間也要相互結盟,造就多元環境。 (六)改造企業以因應整體產業發展 企業的數位化必須透過組織適度地進行相關變革活動來達成,強調並落實以滿足顧客需求為主的競爭方針,以利於企業經營與存續。 / In recent years, due to the progress in digital technologies, the convergence between industries, and the springing up of the broadband network, Taiwan’s Terrestrial Broadcasting System become one of the major broadband accesses to information and entertainment content from home. The emerging new valued-added services they provide could thrive in areas such as digital TV broadcasting, interactive TV, data broadcasting, and Internet information retrieval. In the new competitive market, to provide valued-added services the user want and make them satisfied become the key of the success. The objectives of this research are:(1) to reconsider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value-added services and applications in Taiwan’s Terrestrial Broadcasting Companies over Internet and DTV; (2) to make a strategic plan for the management of Taiwan’s Terrestrial Broadcasting Companies. This paper is based on following data:literature review, secondary industry information and in-depth interview with management personnel in order to construct an analytic framework and make proper conceptualization. There are six major observations in this study: 1. Deploying broadband communications infrastructure as soon as possible let the various cooperative industries to incorporate the new digital platform. 2. Because both content and network are not the only choices in the broadband era, we have to put emphasis on modification design of producing content and database to make the services available anywhere. 3. Each platform has its own identity; the scheme of the valued-added services over Internet is to provide video on demand, customized content, and search services. The other services over Digital Terrestrial TV Broadcasting are to provide mobile service, Internet access, data broadcasting, and interactive TV services. Therefore, the provision of user oriented content and services shall be the key for making strategic plans in the media industry. 4. Save and re-establish core resources and capability to remain the industry’s predominance. 5. In digital era, the market is emerging as a sort of “Co-petition”, a mutual but not substitute relationship. Taiwan’s Terrestrial Broadcasting Companies have to establish the cooperative relationships with other industries to reach the synergy as expected. 6. Due to the progress in digital technologies, digital TV has become an emerging multimedia communications vehicle that will be one of the major broadband accesses to information and entertainment content from home. Traditional terrestrial broadcasting companies must restructure their organizations to keep the development in digital era.
80

有線寬頻服務產業競爭策略分析

林茂陽, Lin, Mao-Y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由於數位化技術的啟動、網際網路的應用、電訊傳播政策的解禁,使得傳播產業、通訊產業發生「典範轉移」,將原本完全獨立的電信產業、有線電視產業與網際網路產業匯流合而為一,而寬頻的驅力更促使匯聚與整合。 有線電視與電信服務的互跨經營、新固網業者的加入,在這「競爭」的寬頻網路服務產業,匯聚使得市場形貌改變,也產生管理的典範轉移。典範轉移後的策略思考與策略規劃就成為寬頻服務經營者必須加以思索並具體因應。 本研究主要探討,寬頻服務產業現況發展,機會與威脅、新固網加入後,寬頻服務產業競爭分析,其相對優劣勢、寬頻服務產業未來發展形貌、寬頻服務產業關鍵成功因素、寬頻服務經營者策略模式分析;結論如下: 寬頻服務經營者需建置一啟動網路效應產生價值的整合服務平台,平台機制的完善、提供多元創新加值的服務為關鍵成功因素。寬頻服務經營者所提供的服務可以IDC為寬頻服務後勤系統,以此為寬頻入口,不斷蓄積更多服務,以內容為驅力,吸引寬頻服務用戶續留於此,不斷累積並創造價值。 寬頻服務具有規模經濟與範疇經濟的特性,實體傳輸網路建設成本高,唯有擴大經營規模,獲取邊際成本遞減的效益,才能充分降低成本。另一方面,服務項目的增加,並不會大幅改變其所投入的建設成本,若有線電視與電信事業兩者相互經營合作,將促使其服務、技術更進步,更節省架設網路、人事管理與行銷等經營成本,同時也將提供更多樣化的服務,進而擴大其經營績效。 發展以電視為作業平台的寬頻服務,掌握電視與有線電視的普及率,是有線寬頻服務經營者的發展的利基。關鍵在於視訊轉換盒(Set-Top-Box)與操作環境。發展以「遙控器」「電視」為思考操作介面環境,更為接近人性化寬頻服務,以「家庭用戶」「數位娛樂影音服務」的寬頻服務,區分以「鍵盤」「PC」「數據服務」的電信寬頻服務。 另核心能力的運用,動態能耐的轉移也是關鍵。以過去核心能力轉移至寬頻服務的能力,整合寬頻內容服務提供者,提供多元寬頻服務內容以內容為驅力作為發展策略依據。未來寬頻服務一定是合作大於競爭,集團合作發揮綜效,共享資源與價值活動。唯有上下游整合的完整寬頻服務提供體系,才能在大者恆大的市場競局中存活。

Page generated in 0.014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