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92
  • 84
  • 8
  • Tagged with
  • 92
  • 92
  • 92
  • 52
  • 26
  • 25
  • 23
  • 23
  • 19
  • 18
  • 17
  • 16
  • 14
  • 14
  • 14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51

我國網際網路資費訂定策略之研究 / The Research of Rating for Commercial Internet in Taiwan

朱其玲, Chu, Chi-L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我國為順應國際自由化之潮流,並發展台灣成為亞太營運中心及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師法先進國家之經驗,逐步推動電信自由化,網際網路業務已於八十四年開放,可說是網際網路商業化應用時機的已經來臨;因此針對網際網路業務特性、現行價格訂定之瞭解及檢討,進而針對企業之需求,考量其服務之改進,可預期對今後我國網際網路業務將甚具參考價值。   本研究主要分二大部份,第一部份是網際網路使用基本分析,主要是根據問卷調查法,及業者的實際使用情況,來分析網際網路的使用型態,問卷寄發對象分成固接用戶及撥接用戶二種,固接用戶之寄發對象係以HiNet全球資訊網於84年12月,工商服務欄中之企業用戶124戶全數寄發;撥接用戶是由HiNet之經銷商,隨機取得撥接用戶寄發200戶,固接用戶回收率為18%,撥接用戶回收率為14%。研究的第二部份建立-模擬分析模式,來預估在各種不同的需求預測、服務指標、費率結構時,網際網路服務之營收、成本的變化及其損益平衡之分析,以作為網際網路資費訂定策略之參考。   本研究所得之結論可歸納為下列四點:   一、網際網路使用者分析:有八成的撥接用戶其引進過程是由報章雜誌得知,近八成的固接用戶其引進過程則是由同業介紹;撥接用戶使用時間在一年內者佔79%,固接用戶使用時間在一年內者佔45%,且86%的受訪企業用戶其研發部門均使用網際網路;撥接用戶與固接用戶使用率最高的服務資源均為WWW,並希望網際網路具傳真之功能;撥接用戶將應時間慢」視為最重要的問題,因接用戶將「安全性的顧慮」列為最重要的問題。   二、使用費率分析及滿意度分析:撥接用戶大致上認為HiNet費率屬便宜,固接用戶則認為基本費、國際通信費,這些費用均偏貴;撥接用戶及固接用戶同對網際網路最滿意的項目為對外連繫方便;撥接用戶選擇網際網路服務業者(ISP)的第一優先考量因素為費率較低及連線服務廣泛,而固接用戶第一優先考量的則為連線品質。   三、使用型態分析:撥接用戶每日的清晨3至10時,為明顯的離峰時段,夜間九時起開始步入尖峰時段至十二時左右;而固接用戶使用者在工作日時使用量較週末明顯為高;每日的下午1至5時為尖峰時段。   四、模擬分析結果:以85年5月為基準點(1)在高成長趨勢下現行費率結構、維持目前之服務等級(C)時,往後預測約第二個月後,可達損益平衡點。(2)高成長趨勢下差別費率、維持目前之服務等級(C)之情形,在預測的第二個月,開始有1%的利潤。(3)高成長趨勢下,差別費率結構、較佳之服務等級(B)之情形,於預測開始的第六個月後可達損益平衡。(4)高成長趨勢下差別費率結構、更佳之服務等級(A)時,於預測開始後的第12個月仍有19%的虧損。(5)中度成長趨勢下,差別費率結構、服務等級(C)時,在預測開始後的第三個月,可達損益平衡。(6)中度成長趨勢下,差別費率結構、服務等級(B)時,於預測開始的第九個月達成損益平衡。   在撥接使用者數達到約10萬戶,固接用戶達到約600戶時,維持目前HiNet的服務水準與費率策略,即可達損益平衡點;為增加收益,可採取離峰時間差別費率策略。但為提昇經營形象及連線品質,以長期觀點來看,似應將目前的服務等級C提昇至服務等級B,於撥接使用者數達到約18萬戶,固接用戶達到約750戶時,並採取離峰時間降價促銷策略,即可達損益平衡點。
52

在網際網路衝擊下金融電子資料交換角色探討 / A Study of Internet Impact on Financial 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

潘世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電子商務環境中,各種電子銀行通路可藉由網際網路及網頁技術與客戶直接溝通,電子支付通路因而更加暢通。在此衝擊下,行庫及企業對扮演跨組織系統中帳務性資料交換及清算角色的金融電子資料交換通路該何去何從?是本研究探討的重點。本研究由三個方向來探討「金融EDI通路發展的期待」,從六個考量因素來探討「網際網路衝擊的考量」。研究顯示「金融EDI通路發展的期待」與「網際網路衝擊的考量」卡方檢定列聯相關結果顯示:三個期待方向皆呈統計顯著性。「維持現狀」之期待與「行庫及企業本身的特性」、「發展網際網路應用的成本考量」、「發展網際網路應用的速度考量」具相關性。「結合方式」之期待與「發展網際網路應用的成本考量」具相關性。「完全取代」之期待與「發展網際網路應用的速度考量」具相關性。研究亦顯示在「發展網際網路應用的成本考量」上,若有妥善解決之道,則金融EDI用戶會傾向透過開放的網際網路資訊高速公路來連上專屬的金融EDI通路來作業,否則金融EDI用戶會傾向仍維持採用原來的專屬金融EDI通路。在「發展網際網路應用的速度考量」上若有妥善解決之道,則金融EDI用戶會傾向把在專屬網路上的EDI及金融EDI作業方式完全轉移到開放的網際網路上進行。否則金融EDI用戶會傾向仍維持採用原來的專屈金融EDI通路。本研究附帶探討在「行業別」對「網際網路衝擊的考量」各考量變異數分析及T檢定發現:金融機構比非金融機構重視發展網際網路應用的優勢考量、速度考量、及安全考量。而非金融機構則比金融機構重視發展網際網路應用的阻力考量及成本考量。而各項衝擊考量中有明顯差異之子項則可提供作為兩類機構在發展網際網路相關應用之考量重點。在「職稱別」對「網際網路衝擊的考量」各考量變異數分析及T檢定發現:資訊單位對網際網路衝擊的認知普遍高於業務單位,而各項衝擊考量中有明顯差異之子項則可提供作為雙方在進行網際網路相關之資訊化業務溝通的討論重點。本研究結果可提供金融EDI政策制定單位、金融EDI服務提供單位對金融EDI定位及後續功能發展方向之參考,也可提供使用金融EDI的行庫及企業在推動金融EDI作業時,對相關的考量因素能有較明確的認知。
53

全球地理社群網站之創新經營模式 – 以銀髮族之旅遊需求為目標市場 / An innovative business model on worldwide geographic social network – based on the initiative of senior travelling demand

洪杰琛, Hung, Jaso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Aging becomes one of the urgent topics in Taiwan, therefore new product and services must be established in respond to this issue. In recent years, online social network have been one of the most accelerative business model spreading across internet. Facebook has been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role model among all. An opportunity gap is identified within these two phenomenon. The present paper is to initiate an innovative business model on worldwide geographic social network – based on the target market of senior travelling demand. This innovative business model will be satisfying the discovered gap. The establishment of this innovation business model is based on the process of Innovation SCREW: (1) Search; (2) Combination; (3) Re-search, Re-Combination; (4) Experiment, Evaluation; (5) Work, Weigh. Through this framework, it brings to the possible establishment of this platform. In addition, by using of secondary datasets that lead to comprehend further to consumer behavior and market demand. As the result, based on this innovative platform, it is hoping to create a new online worldwide geographic social network that can improve services on senior’s travelling demand.
54

網際網路使用行為與選舉參與模式探析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et usage and participation in election related activities

吳淑俊, Wu, Shwu Jiun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每一項新科技產品的誕生,總為人們帶來促進民主參與的無限想像,關於網際網路與公民參與的關係,持「動員」 (mobilization) 看法的學者認為網際網路對於那些在現有政治體系中處於邊緣地位者有協助告知(inform)、組織(organize)與吸引他們參與的功能。然而,也有學者認為網路資源只是對那些原本在傳統政治系統中的活躍份子進行「強化」(reinforcement)作用。強化假說認為,即使網際網路具備開放與去中心化的潛質,它也只對那些既有菁英們(elites)較有幫助,因此,原本參與偏差(biases)的現象仍然存在,甚至可能更為惡化。另一方面,主張「時間取代說」(time replacement)的學者則認為,電腦中介傳播是以現實生活中參與活動的時間,換取在網路上與人互動的時間,必然損害人們實體的社會資本,因此媒介使用對社會和政治參與有負面影響。 檢視過往研究,對於以上三種說法都各有支持,有關影響政治參與的因素,也有不少相關例證,但對於各影響變數之間關聯性的探討則較為缺乏。本研究針對臺北市、新北市及高雄市1,434位20歲以上民眾進行電話調查,嘗試了解不同層次的網路使用行為與選舉參與的關聯,並進一步討論各變項間的相互影響。 研究發現,單純的網路使用與否,對實體選舉參與並無預測力,必須進一步探究不同層次的數位應用情形,而數位使用能力對網路或實體選舉參與所產生的影響,也必須藉由網路政治內容瀏覽、網路政治意見交換及內在政治效能感等變項作為中介變數。這樣的結果顯示,未來欲探討網際網路對政治參與的影響,必須深入區分不同使用型態間的落差。 / The birth of a new technological product always brings to people an endless imagination on how this would promote th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The scholars who think the Internet helps “mobilize” civic engagement believe the Internet helps to “inform,” “organize” and “attract” the individuals who are marginalized in the existing political systems. Some scholars, however, believe the Internet merely has a “reinforcement” effect on those who are already active in the political systems. According to the reinforcement theory, the Internet only benefits the elites despite its features of openness and decentralization; as a result, biases may still exist and even worsen. On the other hand, scholars who propose the “time replacement” theory believe that the time spent on participating in real-world activities is replaced by the time spent online, and this inevitably puts a loss on people’s social capital. Consequently, Internet usage has negative effects on social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ll three above theories are supported by past studies, and there are sufficient findings on the variables that predicte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But a discussion about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those factors is still lacking. As an attempt to reveal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patterns of Internet usage and election related activities, a phone survey was conducted with 1,434 individuals in Taipei City, New Taipei City and Kaohsiung City who are 20-years of age and above. The findings indicate whether one accesses to the Internet or not does not predict one’s participation in voting, and a further analysis of different patterns of Internet usage is required.
55

中共網際網路管制之研究

李銘智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網際網路給中國大陸社會帶來言論自由的空間,因為網路自主與跨國界的特性,使中共政權無法有效在內容上管制不斷漫延的言論。倘採取更嚴格管制措施,如域名劫持、封鎖網址等方法,反而會帶來負面的效應。若對網際網路的言論持續不斷的管制、規範,只會激起網民更強烈的反彈。 網路傳播由於其所展現的全球觀是具有無國界、去中心化、匿名、隱私、便利等特性,因此更加對共黨集權統治下的中國大陸社會體制形成一定程度的影響。新的挑戰接踵而來,像網路犯罪問題防處;因為網路人口增多,各種新型態的「博客」、「播客」興起,網民民主參與程度增加;再者網路文化競合問題,也是對中共政權的挑戰,同時對中共國家安全也產生重大影響,這些問題都是中共進行網路管制的難題。 面對種種發展網際網路後產生的難題,由於擔心喪失網路輿論的這個重要陣地,中共領導當局始終未放任網際網路自由發展,更將網路空間當成宣傳國家政策的另一項工具與手段,藉以延伸其政治力量控制的版圖。 中共為了處理面臨的難題,加強了網路管制,建立了世界上最嚴密的「網路長城」。設置了數量龐大的網路警察,並希望在下一代的網路建設中,成為與美國並駕的科技大國。 本論文在探討中國大陸網際網路發展時,對於網路規範及言論管制作法;也從各種新興網路軟體及運用方式變化來觀察所產生問題及對大陸民主化影響,並以此作為我網際網路發展與管制上之參考。
56

中學生網際網路使用行為之研究

李逢堅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中學生網際網路使用行為的主要目的有三:在瞭解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特性、中學生使用聊天室的互動特性,網路聊天室與學習的關係。文獻探討方面,本研究以資訊社會為背景,探討資訊素養問題,然後使用者與環境兩方面進行探討。從網路空間,鎖定在聊天室的網路環境下,使用者從青少年、匿名性到虛擬社群角度,經由使用符號在聊天室產生互動的分析,包括互動禮儀等相關主題。研究方法分調查與質性研究兩方面,調查方面針對台北市內外中學生經由網頁網路調查,質化部分分為觀察法,觀察聊天室的環境、訪談法,訪談中學生中學教師以及空大使用聊天室環境進行教學的教師。 研究結果發現:一、中學生網路使用的特性方面,使用經驗主要「半年至三年」,使用時段為18:00-21:00,最常從事的活動為聊天交友,上網地點以「家中」最多。2.使用網路交友動機主要為:想交新朋友、排遣寂寞感、打發時間、好奇等。3.中學生學會使用電腦網路與聊天室的都以朋友為主要來源。4.中學生選擇聊天室的條件包括:功能較豐富,畫面多采多姿,人數適中,主題相符,與室內對象的互動感覺不錯的人數越多等。 二、中學生使用聊天室的互動特性:1.聊天室互動與面對面互動皆需語言與非語言符號,但呈現方式不同。中學生使用者在「追求速度」以及「夠炫」的價值觀驅使下,產生當前的網路次級語言。2.使用匿名主要原因是「保護自己、隱密」,匿名產生兩極化現象,化名的命名包括:與姓名有關、與自己的表徵相關、自己想的理想名字、戲劇或故事角色中的名字、比較奇特沒有重複的名字等。化名以自己的考量為出發,而非為以吸引聊天對象,而除了化名外,在性別、年齡、職業。學歷上,大多數不使用假身份。3.互動對象上,「男女都有」最多,幾乎都為學生,以15-18歲高中生最多。網友數量上,十位以上最多。在網友與面對面情境的朋友差異上,大部分傾向認為面對面情境的朋友瞭解較深,而對網友持半信半疑的態度,但仍有認為網友較能無所顧忌的聊天,及交往容易而較能認同網友。 4.聊天社群遵循的互動禮儀,主要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為「基本原則」,以不造成身心傷害或不愉快的基本規則,大都屬於網路禮貌(netquette)的範圍,包括不暴露真實身份,不激怒對方,不羞辱對方,及自我保護等。第二層次為「順利原則」,不讓雙方產生誤解或困窘的規則,包括:1.成員發言權利平等,2.同時多人對談,3.「插話」行為的正常,4.高度的流動性,5.主題規範言論範圍,6.「舉止」文雅卻開放,7.關係的速成與脆弱,8.聊天室的社群關係(「我們一體」)。第三層次為「愉快原則」:此為更高的層次即是讓對方在互動中覺得愉快,包括:1.儘速的回應,2.善用聊天室的功能,3.使用網路次級用語。 三、網路聊天室與學習的關係方面:使用聊天室所習得的資訊素養上,在操作能力方面,是網路的操作熟練度;在技能上主要在「打字速度」,並且有較多的機會從中學習表達自我,抒發內在的情感,對網路的資訊採「半信半疑」的「後設處理」態度。適法性與倫理問題,則與聊天室的禮儀有關。使用聊天室的缺點在:1對資訊類科學生,可能無心學習程式設計等基礎課程2.網路次級用語,對傳統的國文教育,影響使用錯別字,不會斷句等。3.下課時間上網聊天,容易將聊天時後無論正向或負向的情緒,帶到下一堂課。4沈迷者無法自拔,影響功課。使用聊天室的好處在:1.相關的網路使用更為順手。2.機會學習電子郵件的使用、ICQ聊天,等相關軟體環境。3.短期內的「記憶」能力可能較佳。 教學的作法與注意事項方面,就環境特性而言包括:1.空間解放,2.時間解放,3.使用化名,4.兩極化現象,5.善用聊天室功能。就互動特性而言:1.輕鬆的氣氛,2.創造學習社群的「我們一體」感,3.社會建構主義式教學,4.協同教學,5.教師扮演導引的角色,6.教師仍擁有的絕對權力,7.人數的限制,8.善用「面子」問題,9.鼓勵正向自我坦露,10.激發集體智慧。11.先以閒聊開場。 建議方面,對中學生學校教育的建議:1.資訊素養的培養,2.與人交往的技巧,3..多元化的休閒活動,4.教師應親自使用網路,5.網路使用行為良好習慣的培養,6.多元使用教學管道,7.網路在學習上的運用。對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的輔導建議:1.對同學平時的關心與瞭解,2.傾聽多於建議,施以適時的輔導,3.注意交友狀況,4. 指導學生正當的情緒抒發行為,提供多重的抒發管道,5.多與他人接觸,學習人際相處之道,6.建立網路使用行為的責任,7.使用網路自我保護行為的教導。 / There are there main purposes of the research:1. To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ehavior of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 using Internet, 2.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ac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 using chat room, 3.and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chat room with learning. The research begins with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Then it analyzes the human interaction through Internet from two aspects: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people in it. The environment started with the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HCI) , then it is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yberspace and further focused on the chat room. The user of the Internet discussed including 'anonymity', 'virtual community' and the 'youth'. The research methods include survey, observation and interview. 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found as follows: Most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using Internet at home at 18:00-21:00, and they have been using Internet for half to three years. The motivation of using Internet to make friends for: 1.making new friends,2. to let go of the loneliness,3. playing around and 4.curiosity etc. The interaction in chat room takes both language and non-language symbol. For the purpose of 'speed' and to 'show off', youth create and use sub-language in the Internet, it represented a kind of 'collective intelligence'. The anonymity is served to protect and conceal the users themselves. But except alias most youth user show their real status in chat room. The people they interact with including both sexes and most are students. Most users think their classmates are more familiar with than net friends, but still others think net friends are easier to talk any secrets without worrying they might tell other people users know around. There are three levels about ritual in the internet: 1.basic principle;2.smooth principle;3.pleasure principle. Every principle and its rules contain are also discussed. The negative effect of using chat room includes: 1. For students major in computer too early to use Internet may let them disconcentrate on program design, 2. Chatters of chat room always use bad Chinese grammar, 3.When chatting between two courses, the mood will affected even next course begins,4. Users who indulge in it will badly affect their learning. The positive effect of using chat room including: 1.they can use Internet more smoothly, 2. They Have more chances to learn to use e-mail, ICQ etc., 3.they may remember things better for a short period of time. When teaching through chat room, it will help teachers to achieve the aim by noticing following notes: 1.create the easy atmosphere, 2.forming 'we-us' learning community, 3.social constructivism teaching, 4.corporate teaching. 5.the leading role of teacher, 6.absolute power for teacher, 7.limitating the number participators, 8.make best of 'face value', 9.encouraging positive self-expression, 10.arousing collective intelligence, 11. courses begin with chatting. Suggestions for secondary school, for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 and for further study are also described.
57

我國ISP業者降低客戶流失率做法之研究

楊昭仁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所欲探討的主題,為國內 ISP 業者降低客戶流失率所採用的做法。由於目前ISP業競爭十分激烈,各業者為了爭奪市場,常常以低價,乃至於不計成本的做法爭取客戶。然而這些虧本爭取的客戶若不能有效的留住,之前的投資可為白白浪費。因此,如何能夠有效的降低客戶流失率,是ISP業者非常重要的課題。 降低客戶流失的可行手段之一,是提高服務品質,讓客戶滿意於供應商的服務而樂於長期使用。另一種方式則是產品之鎖定機制 (Lock-in) 的運用,使客戶一旦購買某一項服務,因受到產品機制的鎖定而提高轉換成本,而不願轉換 ISP。一旦ISP能夠以適當有效的做法降低客戶流失率,就能以各種即使沒有利潤乃至於虧損的做法先吸引客戶進門,再由後續的服務回收應得的利潤。也唯有如此,ISP業者才能在嚴酷的競爭中存活。 本研究透過瞭解 ISP 產業之特性與類型;對台灣的十一家具有代表性之ISP業者,調查與整理其服務品質,以及所使用的產品鎖定機制;探討服務品質高低與市場佔有率之關係,以及不同類型之 ISP 所採用之做法的差異,並給予不同的改進建議。主要的研究結論如下: ◆ 高品質的服務有助於大型ISP業者維持市場佔有率,同時對於中小型業者的市場佔有率提昇有所助益。反之,低服務品質對於ISP維持市場佔有率有不利的影響。 ◆ 同時有助於吸引新客戶與維繫舊客戶的服務要素,以及可直接增加營收,或是減少成本的服務要素,為ISP優先重視之項目。 ◆ 服務品質領先之業者與落後者的差異,主要為交易中的服務要素。 ◆ 大型與中小型ISP在服務品質有差異之項目上,大型業者具有絕對領先優勢。兼營IDC業務之ISP與純ISP,在服務品質有差異之項目上,兼營IDC之業者具有絕對領先優勢。 ◆ 簡單之產品鎖定機制最受到ISP業者的歡迎。
58

未來寬頻行動服務的發展策略

韓文卿, Han, Wen-ch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第三代行動通訊(3G)技術標準之提出與應用,影響所及的相關產業活動的變化下,企業在經營策略發展上最佳的規劃方向為題。在無線通訊與網際網路持續交相演化發展,從前的窄頻已升級到寬頻,從前的有線已提升到無線、行動;顯然行動網際網路已取得未來發展的主流地位。由於寬頻行動網路的未來影響既深且廣,舉凡個人生活、企業經營、社會制度,及經濟活動都將出現解構與重組的變化模式,企業應如何掌握機先及變化的軌跡,調整企業的營運策略,將是企業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 因此本研究從無線通產業發展的匯流趨勢出發;1)探討寬頻行動服務的技術與產業應用的發展架構;2)探討寬頻行動網路的生態演;3)整理有關的策略選項、解析產業結構的轉移,企業願景及核心競爭優勢的基礎。從而,運用解構與重組理論及動態的策略觀點,提出未來寬頻行動服務的策略發展規劃方向,以為企業策略管理研究之參考。 / Abstract This study is based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recent launched 3G technology standards to explore the impact on the related industrial activity and the strategy of optimizing the managerial benefits. Due to the recent fast development of th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nd internet; the narrow band internet has been replaced by the wide band internet and the wire internet service has been replaced by the wireless and mobile internet service. The mobile internet will soon lead the industry in the near future. Since the broad band mobile internet is going to results in a huge impact on the personal lifestyle, industrial operation, social infrastructure, and even the economical activity. It becomes a key factor for an enterprise to face on the model and change of the upcoming disaggregation & aggregation and then adjust the current operational strategy to pursuit the sustain success in the future. Therefore, this thesis starts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future trend of mobile internet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then study on 1) the framework of broad band mobile service V.S. industrial application, 2) the Eco-revolution the broad band mobile internet, 3) the basis of strategic options, shifting of industrial infrastructure, industrial vision, and core competence advantage. Thus, this study utilizes the theory of the disaggregation & aggregation and the dynamic strategic point of view, to propose the strategic planning direction of future wide band mobile service, so as to be the research reference of business strategic management.
59

網際網路仲介公司智慧資本管理制度之探討—以線上旅遊與人力銀行網站為例

王梓齡, Wang Tzyy L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以往工業時代企業獲利的關鍵因素(如:土地、勞力、設備、資金等)已不適用於現今的企業生態。由於資訊技術與產業環境快速變遷,知識成為成功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為了鞏固企業的競爭優勢,企業經理人透過有效管理企業內部的知識,將知識轉化為智慧,並將之內化於企業結構中,讓知識在員工、組織及顧客間互動發揮最大槓桿效益,這些無形資產及知識創造的價值也反映在公司的市場價值上,也就是公司的「智慧資本」。 智慧資本包含知識、發明、構想、品牌、經驗、營運程序、專利、智慧財產權等,也就是公司中所有能轉化為價值,但卻看不見的無形資產都屬於智慧資本;簡單來說,智慧資本為市場價值與帳面價值間的差額,智慧資本透過組織成員與公司結構的整合互動,轉換知識與能力為公司創造價值。智慧資本的計算不只反映市場價值,也使得企業內部的智慧資產透明化,協助經理人妥善運用以發揮價值、創造利潤。 台灣近年來也致力於產業升級,越來越多知識密集的高科技產業取代勞力密集的傳統產業,1999∼2000年網路風潮正盛之時,國內網站如雨後春筍般四處林立,但網路泡沫化之後,許多公司因為經營模式有問題而遭到市場淘汰。本研究試圖由智慧資本的觀點探討在網路泡沫化後仍屹立不搖的網路公司之關鍵成功因素,並將焦點集中於以無形資產為主的網際網路仲介服務公司,從中挑選已達到損益平衡的線上旅遊網站與人力銀行網站作為研究標的;本研究採用吳思華(2000)針對網際網路公司智慧資本衡量與發展研究的架構,以公司的智慧資本為主軸,分別由產業特性、個案公司與網站使用者三方面探討網際網路仲介公司的核心智慧資本為何,並就網路特性與產業特性分析網際網路仲介公司的智慧資本管理制度。 一、網際網路仲介公司的核心智慧資本 網際網路仲介公司的核心資本包括公司的經營團隊、專業技能、創造力、非正式互動、創新流程、組織彈性、設備管理、關鍵知識技術、創新投入、顧客規模、顧客忠誠、策略夥伴與聲譽等十三個因素。 二、網路特性對網際網路仲介公司的智慧資本管理制度之影響 ◆ 人力資本 §人才管理方面—與傳統仲介業者相較,網際網路仲介公司營運特別需要產品企畫、顧客管理、IT技術與行銷公關的專業人才,主要以具有相關工作經驗或本科系畢業的學生為招募對象。 ◆ 流程資本 §應變能力管理方面—網際網路仲介公司以扁平化組織加速公司的應變能力,相對而言,知識管理的重要性較低。 §資料庫管理方面—網際網路仲介公司的資料庫管理著重於讓供需雙方使用者可以快速獲得正確的整合資訊,並將營運流程虛擬化,提高使用者的便利性與自主性。 ◆ 創新資本 §產品開發管理方面—網際網路仲介公司根據市場分析與使用者分析,持續開發創新產品與服務以維持競爭優勢。 ◆ 關係資本 §流量管理方面—網路效果促成網站大者恆大,並形成正向循環,網際網路仲介公司為了創造流量,皆與入口網站合作成立專屬頻道。 §顧客關係管理方面—網際網路仲介公司良好的顧客關係管理包含即時線上服務、會員管理與產品服務持續改進。 §策略合作管理方面—網際網路仲介公司的策略合作重要性持續增加,強調以合作取代競爭,以提供更完整地產品服務。 §行銷管理方面—網際網路仲介公司行銷推廣策略同時兼顧實體與虛擬管道。 三、產業特性對網際網路仲介公司的智慧資本管理制度之影響 ◆ 人力資本 §經營人才管理方面—網際網路仲介公司經營團隊的先前產業知識與合作默契有助於公司的營運發展,相對來說,網路經驗與資歷重要性較低。 ◆ 流程資本 §交易流程方面—線上旅遊網站以電子機票與ATM轉帳等方式降低物流與金流的障礙,人力銀行則以匯款或支票的方式減少顧客交易上的安全顧慮。 ◆ 關係資本 §淡旺季管理方面—線上旅遊網站淡季時以低價策略吸引顧客,人力銀行網站則在使用高峰期開發專區服務。 §使用者管理方面—旅遊商品消費者最在乎產品價格合理,而旅遊商品提供者、徵才企業或求職者則最關心資料庫豐富完整性。 四、管理制度對網際網路仲介公司的各項智慧資本互動之影響 網際網路仲介公司之各項管理制度的執行,同時提升蓄積多項智慧資本;換言之,網際網路仲介公司的智慧資本管理制度對公司智慧資本的增加同時包含兩個層面,一是各項資本內部的成長,另一則是各項資本間的交叉互動影響。 公司以鑲嵌於員工身上的人力資本為基礎,經由人力資本的管理累積創造蘊含於公司內部的流程資本、創新資本與關係資本;此外流程資本、創新資本與關係資本三者之間也有互動循環關係,透過各項管理制度促使資本之間相互轉換,同時增加多項資本的存量,並回饋至公司的人力資本,不斷提升公司內部與外部的智慧資本及價值。
60

整合參與式製圖建置原住民族傳統領域WebGIS平台 / Integrating Participatory Mapping to Build a WebGIS Platform for Traditional Territories of Indigenous Peoples

陳祈安, Chen, Chi 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長久以來,台灣原住民族的土地及領域權利始終受到忽視和剝削,原住民族的傳統領域與其知識逐漸式微。為了重新爭取原住民族的土地權利及保存珍貴的傳統生態智慧,恢復傳統領域和傳統領域知識即為首要任務。 近一、二十年來,隨著國際上主張生物多樣性和多元文化的思維潮流,我國也開始提倡對原住民文化及其自然關係的尊重,從早期的部落地圖運動到傳統領域土地調查計畫,透過調查與部落地圖的繪製可將隱藏在生活中的歌唱、舞蹈、傳說故事…等傳統領域知識記錄、保存下來;而這些田野調查工作有許多不同的方式,如參與觀察、個案研究、深度訪談、工作坊…等,並常搭配不同的參與式製圖為其工具,如:心智圖、參與式立體模型(Participatory 3D Modelling, P3DM)、地理資訊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等。 本研究參與觀察並分析比較各項參與式製圖法,將觀察到的成果結合文獻整理之設計準則,納入至原住民族傳統領域WebGIS地圖平台與其他網頁之設計規劃。建置一以原住民族傳統領域為主題,蒐集劃設傳統領域知識和範圍並傳遞資訊的參與式平台,達到參與式製圖之目的。並至平台啟用後使用網頁分析工具和使用者深度訪談,追蹤分析其後續之公眾參與成效,藉此改善平台功效並提出方案以促進公眾參與及使用率。

Page generated in 0.015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