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 |
兩漢占星學與漢代政治神學建構 / Han astrology and political theology Construction of the Han Dynasty黃世儀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中國唐朝以前,占星學一直是帝王之學,其占辭及關注的重點都是軍國大事,而無涉於個人及家族的命運。而古代占星學的理論及架構到戰國時代才算完整,到了漢代時,占星學的發展及理論則更加成熟,也是本文論述的主題。
傳統的占星學資料,零散見於古代典籍中,直到漢代司馬遷的《史記‧天官書》開始,傳統的占星學才有系統性的整理,之後的《漢書》、《後漢書》則仿效史記的體例,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再加上董仲舒及劉安的應用與提倡,使漢朝成為中國占星學史上第一個集大成的朝代。
占星學與政治發展密不可分,所以無論是君主還是知識分子,則致力於利用占星學,而達到政治神學建構的目的,君主可以依此而建構「君權神授」的政治神話,而知識份子則是意圖操控占星的詮釋權,以獲取政治上的地位與利益。
|
322 |
社會創新的師徒傳承關係:以賴青松和黃聲遠的兩個個案為例 / Mentoring Processes in Social Innovation: Two Cases from Taiwan朱思年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社會創新是將舊有的智慧與新穎的點子創意結合之後,創造新的問題解決方案,經由創新執行的過程產生影響力,達到促進社會變遷的目的,是社會未來發展的重要驅動力。以社會創新為使命的社會創業家,在創新和創業的過程中都需要累積的經驗與專業知識的引導和心理社會的支持,而師徒關係(包含同儕師徒關係與反向師徒關係)的建立與維持可以提供社會創業家所需的支持與引導,擁有師徒關係協助的社會企業家,樂於承先啟後擔任年輕人的導師,因此師徒關係亦為有效培育社會創業家的方法。
本研究嘗試回答的問題是:(1)社會創業家的社會創新來源、社會創新類型、社會影響力和其解決的未滿足社會需求為何? (2)社會創新中的師徒關係屬於何種發展網絡類型? (3)社會創新中的師徒關係具備何種師徒關係的功能?。為回答上述問題,本研究選擇擁有師徒傳承關係和社會影響力的社會創業家為研究對象,因此選擇兩組個案:穀東俱樂部創辦人賴青松和田中央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創辦人黃聲遠為研究對象,藉由文獻探討、個案訪談和參與觀察,探討賴青松和黃聲遠兩位社會創業家的社會創新和兩組師徒的師徒關係內涵。
本研究發現穀東俱樂部的社會創新融合「風險共同分擔的委託種植」、「預約訂購」和「共同購買」的概念以及創辦人的創意,而提供新商業模式和新平台兩類型的社會創新,解決小農耕種的困境,為有志歸農者鋪設歸農道路,前後吸引超過一千五百人成為穀東,其中更吸引了年輕人學習農耕,創組宜蘭小田田計畫,並且透過社群創造社會影響力,帶來農村文化的復興。
黃聲遠亦吸引許多年輕人加入他的團隊,每年開放實習機會給各校學生,有些人透過實習機會成為團隊成員,於2012年改制更名為田中央聯合建築師事務所。田中央的創新,融合建築設計的創意、在地特色和社會關懷,創造出一個個獲獎無數的社會創新,而田中央的組織創辦精神與運作方式也都充滿社會性目的,提供新產品、新的組織形式和新流程三種類型的社會創新。
賴青松的師徒關係特徵符合導師來源富多樣性且關係緊密的「創業型發展網絡,在創業過程中獲得「職涯」、「心理社會」和「角色楷模」的師徒關係功能,為創業過程中的關鍵助力。宜蘭小田田可視為賴青松的徒弟,他們之間的師徒關係則兼具「傳統型發展網絡」和「創業型發展網絡」的特性。
黃聲遠的師徒關係也符合「創業型發展網絡」的特色,從中獲得「職涯」、「心理社會」和「角色楷模」功能,帶給他深遠的影響。本研究在他的眾多學生中選擇洪于翔與劉黃謝堯為代表,黃聲遠和他們的師徒關係則符合「傳統型發展網絡」和「創業型發展網絡」的特性。賴青松和黃聲遠都擁有良師益友的同儕師徒關係與向下學習的反向師徒關係,並且他們都將自己領受到的師徒關係特性同樣的傳承給徒弟們。
在政府推動青年返鄉創業和整個社會鼓勵社會創新的今天,這兩個個案的社會創意、創新、創業過程,以及其師徒關係值得參考學習。
關鍵字:社會創新、師徒關係、傳承 / Society’s ability to solve its most pressing problems is largely dependent on social innovation. By combining new ideas with old methods and knowledge, the solutions and changes brought about by social innovation make it the driving force behind future development. A social entrepreneur is someone who has taken social innovation as a core mission, and this requires support in the forms of experienc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psychosocial acceptance. Mentoring relationships (including peer relationships and reverse mentoring) are one source of the support and navigational guidance a social entrepreneur needs. Further, social entrepreneurs who have benefited from the assistance of a mentoring relationship tend to become mentors in turn. Thus mentoring is an effective way to train future social entrepreneurs.
This research seeks to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 For social entrepreneurs, where do their social innovations originate? What are the typologies of social innovations? What are their impacts, and what are the social needs left unresolved?; 2) Which developmental network typology does a social innovation mentoring relationship fall under?; 3) What kinds of mentoring functions are present among social innovators? To answer these questions, this study adopts a case study method based on two social entrepreneurs who have both had significant social impact and been engaged in mentoring relationships: 1) the GuDong Club founder Qing-Song Lai, and 2) Fieldoffice Architects founder Sheng-Yung Huang. The analysis and study was informed by an extensive literature review, and data gathered via in-depth interviews and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Regarding the GuDong Club, this study reveals that the source of their innovation is a combination of mutual risk sharing through commissioned planting, advanced purchasing, cooperative purchasing, and the creativity of its founders. Two social innovation typologies emerged from the analysis, including a new business model and new platform. Their innovations have helped generate solutions to challenges faced by small farmers, while providing guidance to future farmers, generating a customer base of over 1500 consumers over the past decade, and encouraging young people to study and pursue agriculture. Among those is a group that founded the Yilan Xiao Tian Tian (literally “little field”) program. Using community to create social impact, the GuDong Club has helped to revive agricultural village culture.
Sheng-Yung Huang also utilizes the power of youth, attracting many young people to join his team. Fieldoffice Architects, a name adopted in 2012, offers an annual student internship program, through which some participants eventually become full team members. Their social innovations emerge from a combination of creative architecture, local features, and social concern, and the results have garnered substantial praise and acclaim. With a strong sense of social purpose at the core of Fieldoffice Architects’ values and operations, this case provides three typologies of social innovations: new products, new processes, and new organizational forms.
In terms of mentoring relationships, results of both case studies provide evidence for the importance of mentoring in social innovation. Lai’s mentoring relationship is built on the procurement and sharing of diverse information through strong ties, and therefore can be considered an entrepreneurial development network. This provides professional career, psychosocial, and role modeling functions. Yilan Xiao Tian Tian can be viewed as a descendent of Lai’s, whereby the mentoring relationship can be characterized as both an entrepreneurial development network and traditional development network.
Huang’s mentoring relationships can also be characterized as being within an entrepreneurial development network, providing similar professional career, psychosocial, and role modeling functions. Selecting two of his students, Yu-Xiang Hong and Huang-Xie-Yao Liu, as representative examples, the mentoring relationships can be seen as both part of an entrepreneurial development network and traditional development networks. Overall, Lai and Huang both receive support from peer and reverse mentoring relationships, in addition to passing on their mentoring relationship characteristics on to mentees.
With governments around the world encouraging social innovation and youth entrepreneurship, the creativity,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ial processes revealed in these two cases, along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entoring relationships central to these social innovation processes, are worth learning from.
Keywords: social innovation, metoring relationship
|
323 |
毛澤東與劉少奇關係研究1949~1954 / The research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Mao Zedong and Liu Shaoqi, 1949~1954陳志杰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毛澤東與劉少奇的關係一直為人所注目,但卻因為黨內鬥爭(高饒事件)和文革的因素蒙上許多虛虛實實、似是而非的說法。本論文將以1949~1954年的毛劉關係為中心,上溯毛劉關係的緣起,中間經過中共建政後毛澤東與劉少奇對於建國、治國策略的歧異,下至經過「高饒事件」後的轉折,重新審視這段時期毛劉關係的本質,以及對中共高層政治的影響。
|
324 |
社交經營還是形象塑造?東莞台商公關支出研究 / Socializing or image shaping? A cost study of public relations of Taiwanese corporation in dongguan呂政泰, Lu, Cheng Ta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走過三十載的改革開放,中國確立走向市場化道路,「中國製造」為世界經濟帶來低廉產品價格,成就中國「世界工廠」之名。東莞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一站,享有經濟政策優惠的保護傘,地方官員握有大權引領經濟發展與市場同軌並行,緊密政企網絡關係造就經濟奇蹟,「關係政治學」成為企業前進大陸必備的生存法則。然而隨著中國加入WTO後,逐步展開制度化建設,同時提出新勞動法、肅貪、稅制改革回應社會要求。地方轉型聲浪與之呼應,廣東省委書記汪洋2008年展現「騰籠換鳥」之決心要帶領廣東重返風華。
立基上述制度環境的變化,本文的問題乃為浮現,東莞的「政企關係」是否有其轉化?為了解答此問題,本研究以廣東省東莞市作為研究區域,並以台商公關模式切入,深入田野進行觀察。本研究認為透過對台商企業公關模式的變化進行觀察,能夠掌握其政企關係之質變,以三種面向切入 - 企業公關對象、企業公關目的、企業公關型式進行往昔比較。
本研究發現,隨著外在制度環境變遷,企業公關模式與往昔出現差異。首先,企業公關對象的優先順序不再以地方官員為優先,企業的利益相關者則被企業納入,與地方官員保持「有限關係」。其次,企業公關目的從過去滿足企業利益為主到如今希望能夠提高企業形象為考量。而公關型式也從以利益交換轉變為配合政策、作政績以提高企業競爭力為主的方式。本研究進一步發現,這些層面的轉變,更導引出「企業社會責任」概念正在各個企業中蔓延,呼應市場潮流趨勢。
|
325 |
現實主義家族與現實:南海爭端的理論解析孫國祥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國際關係學科中最具代表性的現實主義,長久以來皆為初學該門學科的必然「洗禮」。事實上,西方社會並無任何思想學派與本身所屬學科之間的關係,會如現實主義和國際關係享有緊密的重疊關係。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十年之間,歐美所設立的國際關係學系總是將現實主義的研究議題視為國際關係的當然內涵,迄至現實主義主導的局面式微後,國際關係學術社群方關注到整個國際關係學科的假設,乃根深蒂固的源於現實主義。雖然現實主義本身即為論文的探究焦點,但是本文試圖藉由解釋我國自身關切的南海問題,作為頗析現實主義解釋力的證明。
現實主義和許多著名的政治理論或意識形態一般,皆蘊涵相當多樣性的內涵。換言之,有多少現實主義學派的理論家,即有多少類型的現實主義理論。本文並非挑戰該各類現實主義理論,而是綜合性的運用,亦即在現實主義基本假設的屋頂之下,企圖尋找對南海現實國際政治的現實主義解釋。
研究結果發現,現實主義的基本假設已經被現實主義家族所推翻,擴大解釋的現實主義亦侵蝕國際政治與國內政治的區別之處,影響整體學科的發展甚深。對於南海爭端而言,現實主義的思考不啻為解析爭端的第一刀,但經過深入探討後,尚須加以思考南海的「地理因素」和「時間因素」方可較為完整的解釋南海爭端國與相關國家的行為。
|
326 |
遠距戀愛的信任尤漪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遠距戀愛」或許不是當代所獨有的現象,但不可否認,因為社會條件、環境改變已促使遠距戀愛發生的可能性高於以往。「遠距」使得這群人有著不同一般戀愛相處的模式,到底距離對親密關係的影響為何?這是筆者所欲釐清的。
或許,即時的視迅、便捷的E-Mail、較以往便宜的國際電話、甚至是免費網路電話…這些現代科技對當代的遠距戀愛助益非淺。人們利用這些科技,試圖克服實體距離所帶來的影響,這也是當代遠距戀愛與以往遠距戀愛最大的差異,它使得人們在維持遠距戀愛上,似乎有更多成功的機會!
但如果深入觀察,遠距戀愛者似乎仍有諸多的不安,其中比較特殊的是人們對「近水樓台」的擔憂,人們為何產生這樣的擔憂?以及人們不斷強調信任對遠距戀愛的重要性,亦即信任作為化解不安的重要環節,裡面的內涵為何?不過,本文的討論並不僅止於探討遠距戀愛中信任的作用,而是,當物理距離已經是既存的前提時,這些遠距戀愛的情人在有意無意中,到底運用了什麼技巧,使彼此在互動過程中,以增進信任的意願、減低誤信的機率。另外,本論文引用Goffman的理論並結合本研究的經驗分析,目的在深入討論信任互動的過程。
|
327 |
冷戰後「中」日安全戰略關係:認知、政策與影響林冠宏, LIN, KUAN-H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日全面戰爭及冷戰前期中共與日本的對峙造成了「中」日之間戰爭處理問題的懸而未決,也是當前「中」日間歷史問題的根源。歷史記憶引發中共與日本之間的互不信任及錯誤認知的發生,儘管有著共同合作的需求及意願,但隨著對外在安全環境評估以及安全戰略的轉變,中共與日本開始將對方視為國家安全的威脅,競相發展更快速、更大範圍的反擊能力嚇阻對方,意圖逼使對方讓步成為「懦夫」以保障國家利益,從而進一步相互刺激,形成了「中」日之間的安全困境。美國的介入及美日安全同盟關係的加強,一方面造成了「中」日間歷史問題的形成以及安全困境的難以緩和,但美國的強大嚇阻力也發揮了令中共投鼠忌器、甚至讓中共有意藉助美國之力穩定現狀的效果,使得安全困境仍處於可控制的程度,中共與日本間的安全戰略關係也呈現出競爭與合作並存的「競合」局面,一方面推動了亞太地區安全合作的發展,但雙方對領導地位的競爭卻也阻礙了合作程度的進一步提升。
|
328 |
菲律賓的軍人與政治變遷朱慶書, Chu, Chin-Su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1972年9月21日深夜,菲律賓總統馬可仕(Ferdinand E. Marcos)在衡量菲國的政經情勢後,斷然宣布《戒嚴法》(Martial Law),藉以挽救當時已深受左、右派政治團體及回教叛軍、新人民軍夾攻,社會經濟秩序已瀕臨瓦解邊緣的菲律賓。《戒嚴法》的頒佈,對菲律賓社會政治各方面都帶來了極大的影響,凱斯勒(Richard J. Kessler)就認為在馬可仕施行戒嚴法下其中一個不幸的影響,便是扭曲了菲律賓社會中對軍人角色的認知。其實從菲國武裝部隊(Armed Forces of the Philippines, AFP)創立開始,深受美國專業訓練的影響,不介入政治便是其軍事專業概念的基石,而文人至上的原則(the principal of civilian supremacy)更是AFP非政治(anti-politics)的方針之一。不過在馬可仕刻意的部署之下,大多數的菲國軍官都走進了政治圈中,部分政治化已久的軍官,也漸沾染到文人的習氣,貪污、奢侈之風常有所聞,這也促使日後「軍中改革運動」(Reform of the Armed Forces of the Philippines Movement, RAM)的出現。一九八六年大選後,菲律賓情勢風雲變色,曾經獨霸一時的威權強人-馬可仕,在軍方倒戈與人民的力量顯現下踉蹌下台。靠軍方倒戈而上台的柯拉蓉總統(Corazon Cojuangco Aquino),雖然帶著菲律賓人民重回民主,但民主化後的菲律賓卻仍處在一個風雨飄搖的局勢中。其中軍人政變與文武關係互動的問題,亦成為菲律賓後馬可仕時期政治的主要特徵。因此,本文即欲了解重回民主體制後的菲律賓,軍方為何會一再發動軍事政變挑戰政府權威?與此相關的子命題則為:這是否和軍方過去所扮演的角色有關?菲國軍隊何以會介入政治中?這些政變的發生有何特性與背後意義?以及又是什麼樣的原因,阻礙軍方策動成功政變的可能?
|
329 |
租金與房價-穿越時空的龜兔賽跑曾建穎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龜兔賽跑,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寓言故事,雖然故事簡短,卻富有深刻的教育意義。房地產景氣時期,租金與房價的關係也如同龜兔賽跑一樣,房價就像跑得快的兔子,租金則是緩慢爬行的烏龜。在故事中,烏龜和兔子因為「賽跑」這件事而產生關係,在住宅市場上,租金和房價亦因為人們對房地產的投資與消費需求、次市場間租買選擇的替代性而產生關聯性。
月租金乘數(房價/月租金)可以表現出房價與租金兩者的相對關係。近十餘年來市場的不景氣,家戶對住宅的投資性需求減弱,過去造成月租金乘數偏高的房價波動減緩,但月租金乘數並未因此而下降,台北地區的月租金乘數平均為345,呈現穩定但仍偏高的現象。考量因權屬不同,導致住宅所提供的服務品質有所差異的情況下,出租與自有住宅的使用價值產生落差,亦因此無法縮小租金與房價之間的差距。
分析租金與房價互相影響的程度,發現兩者彼此影響的程度減弱,且房價變動對租金的影響明顯高於租金變動對房價的影響,表示房價除了受租金影響外,其它變數亦佔有重要的影響地位,房價與租金兩者的關聯性不若理論或經驗上來的直接密切。進一步分析房價與租金的時間關係,兩者存在長期的均衡關係,且台北市房價具有領先台北縣房價的現象。房價與租金間並無明顯的因果關係,這與過去認為房價領先租金的說法不同,兩次市場可能因市場區隔而使價格偏離,租買選擇並非同時考慮之行為,因而減弱住宅次市場間互相調整替代的功能。
關鍵字:龜兔賽跑、租金、房價、租金乘數、時間關係
|
330 |
台灣企業環境揭露程度之研究-應用利害關係人理論梁亞晴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應用Ullmann之利害關係人理論之概念性架構,探討民國92年營收前200之上市公司其年報中有關環境資訊揭露程度。其中利害關係人之影響力以股權集中程度、負債比率、是否在五年內(88-92年)違反環保法規而被處罰、是否為環境敏感性產業來衡量;企業策略態度積極與否以是否有環保專責之部門、處室、委員會來衡量;經濟績效則以資產報酬率來衡量。
研究結果顯示:若應變數為環境揭露程度,則與負債比率(質的方面)、是否在五年內曾違反環保法規而受處罰(質與量方面)、是否為環境敏感性產業(量的方面)、是否設置環保專責之部門、處室、委員會(量的方面)有顯著相關。若應變數為自願性環境揭露程度,則與負債比率(質與量方面)、是否在五年內曾違反環保法規而受處罰(質的方面)有顯著相關。
|
Page generated in 0.028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