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30
  • 28
  • 2
  • Tagged with
  • 30
  • 30
  • 15
  • 15
  • 12
  • 12
  • 12
  • 10
  • 10
  • 9
  • 9
  • 9
  • 8
  • 7
  • 6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1

葛蘭西的霸權與民主理論

黃富國, HUANG,FU-GU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主要是對葛蘭西對資本主義的社會作一分析, 并進而提出他對民主理論的詮釋。 資料來源以他的獄中札記, 另外配合他早期在新秩序團體所寫的文章為輔, 寫作順序 如下: 第一章概論, 談到有關整個論文的研究架構及葛蘭西的生平與著作。 第二章葛蘭西理論基礎, 包括批判經濟決定論, 批判馬克思主義中有關實證主義的論 點, 葛蘭西歸結本身理論在求主客合一的實踐。 第三章霸權理論, 由於崩潰理論與列寧主義無法分析及面對資本主義社會, 於是葛蘭 西辟出新的領域, 以詮釋市民社會與政治社會之間的相互關系, 說明霸權內涵概念在 於同意, 并以義大利本身的具體實例來剝析布爾喬亞的形式霸權。 第四章民主理論, 有關人性潛能的闡明并尋求意識自覺以解放, 并將之落實於教育與 民主化的過程之中。 第五章結論, 有關葛蘭西的歷史地位, 包括其理論得失, 并說明他在政治社會化理論 中的現代意識。
12

美軍全球駐地檢討對東北亞安全之影響

姜振中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美國是一個遍佈全球利益的國家,也是世界唯一的超級強國,其全球戰略調整必將會影響到全世界,然仔細觀察美國此次駐軍調整除沿著加勒比海沿岸、非洲、高加索、中東、中亞、南亞和朝鮮半島這其所謂「不穩定的弧形區」建立合適的軍事基地外,更有加重亞洲軍事部署的傾向,擴建關島軍事設施、強化美、日同盟等等都在在顯示美國對亞太地區的重視程度,同時也可以看出美國欲張顯其獨霸全球的軍事力量作為鞏固其全球霸權的手段。 東北亞被國際關係學者稱為「亞洲的火藥庫」,此區域大國林立,且種族多樣;民族情感易被挑動,歷史仇恨、疆界、領土爭執從未一刻平息,但此區域的經濟繁榮,各國間商業往來密切,並被美國視為極重要的貿易區域,因此,確保此區域的安定是美國最大利益,而美國欲穩定東北亞區域安全的手段就是建立一支無可挑釁的軍事力量,美國此次全球駐軍檢討對東北亞的安全是穩定,或是投下不可知的變數仍需慎密的觀察,但可以預見東北亞持續的軍備競賽是不可能終止的。
13

「根留台灣」-中小企業與新移民女性的「不對稱相依」生產關係

謝易宏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連結全球化之下台灣的移民與產業議題。透過參與觀察與深度訪談,本書呈現新移民女性與中小企業結合的新現象:一方面,中小企業大量聘僱新移民女性成為生產主力,是企業得以成功「根留台灣」的關鍵因素;另一方面,為了兼顧母國原生家庭與台灣當地家庭的經濟需求,新移民女性進入製造業工廠工作,成為她們下半輩子「根留台灣」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礎。在理論層面,本文修正Michael Burawoy的霸權理論,提出兩個主要論點:第一,把工作現場以外的外部結構帶入分析,建立一個更寬廣的理論架構,提出「工人的甘願在進行『結構中的選擇』時就已經產生」,反駁Burawoy所言甘願是在工作現場中才製造出來。第二,生產過程中的權力關係不是階級支配就能完全解釋,工作場所中的權力可能透過階級、性別、國族三種軸線的交錯關係來運作,既相互強化又交叉掩護,階級宰制關係得以更細膩而隱約的方式被執行,甚至轉化成甘願。本研究最後以「不對稱相依」(asymmetric interdependence)這個概念總結中小企業與新移民女性兩者之間的生產關係。
14

戰後台灣教科書制度問題之研究--以高中歷史教科書為例(1945-2005)

駱毓貞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所要探討戰後台灣教科書制度所產生之問題,在高中教科書的編訂制度上,由於受到不同政權權力的影響,意識型態及文化霸權如何呈現在高中歷史教科書的課程標準(或課程綱要)中,是否會因不同政權的執政而產生不同的意識型態輸入;戰後台灣在解嚴前與解嚴後,教科書制度所產生的變化對於高中歷史教科書有何影響。並以艾波的文化再製與葛蘭西的文化霸權為本文論述之依據,試以爬梳戰後台灣教科書制度問題之所在。 本文試以社會教育學鍾艾波的文化再製理論與葛蘭西文化霸權理論作為理論架構,檢視台灣戰後教科書制度在統編制與審定制的演變中,對於意識型態及文化的輸入至高中歷史課程,在課綱制定的過程中,國家政權如何控制高中課程的內容,以及各界社會、學者對於戰後台灣教科書制度爭議之焦點所在。並分析解嚴前、解嚴後教科書制度之演變,比較其在意識型態的輸入是否會因政權轉移而有所不同。 戰後台灣教科書,不論是在解嚴前、解嚴後;國民黨執政或民進黨執政;採用統編制或審定制,皆可發現政治勢力對於高中歷史教科書有明顯的意識型態輸入情形,符合艾波文化再製及葛蘭西文化霸權之論述。 審定制較統編制所產生的教科書意識型態問題,從95暫綱及98課綱的制定過程中可明顯發現,意識形態介入高中歷史教科書的問題並不會因制度改變而情況會有所改善。台灣教科書制度因主管機關歸屬問題,若不能使其跳脫政權之掌控,則台灣歷史教科書將不會因為制度的遞嬗而使意識型態問題消失。 關鍵字:教科書制度、文化霸權、歷史教科書、審定制度、統編制度
15

從中美兩國在南海戰略探討既有霸權與新興霸權之衝突 / Conflicts between US and China toward South China Sea Strategies

劉育珊, Liu, Yu Sh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美國在2008年經歷金融風暴,面臨嚴重衰退,似乎打破了西方資本主義的神話,反觀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大幅成長,隨著國力的提升,中國政府在國際外交的態度與立場漸趨強硬,中國對於核心利益的重視程度可謂與日俱增。與此同時,美國在結束中東戰事後,開始將其注意力轉向亞洲,冀能強化其在亞洲政治、經濟、軍事上的存在,因而美國總統歐巴馬在2009年提出重返亞洲「再平衡」戰略。南海由於位居航運要道,居豐富天然資源,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近年來南海由於主權領土問題,各方爭議不斷,中美雙方亦在此議題上多次交手。 本研究擬採用米氏對於霸權與國際體系的論述,以觀察中美關係與兩國在南海的戰略走向。根據攻勢現實主義的觀點,本研究預期美國身為既有霸權,為保有其主導優勢地位,將會以離岸平衡者的姿態,採取推諉卸責以及制衡政策,避免亞太地區新興區域霸權的生成,因而在面對潛在霸權(中國)崛起時,美國身為區域霸主,符合米氏設定將採取「維持其全球主導地位的現狀」之戰略,而中國身為崛起中的大國,則將把握機會,提升自身權力,並渴望「改變現狀」,以求取代美國在亞洲地區的主導地位,成為亞太的區域霸主。 整體而論,中美兩國雖然在東亞體系處於競逐關係,但短期內仍會維持鬥而不破的往來模式。美國以離岸平衡姿態觀望,期望不與中國產生直接衝突;中國則把握戰略機遇期,提升實力,避免其崛起之路受到阻礙,兩國在經貿交流方面則最有可能因為共同利益攜手合作。
16

大眾傳播與社會運動:框架理論的觀點 / Mass Media and Social Movement: Framing Approach

胡晉翔, Hu, Jing Hsi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二十年來,社會運動研究蓬勃發展,研究成果亦有可觀,但傳統社運研究忽略了意義建構研究的重要性。傳播研究雖然注重大眾傳播媒體對於社會運動的報導,但多由霸權論的角度出發,認為大傳媒體只是事件的次級界定者,複製當權者的意識型態,抗爭者的聲音很難在媒體上出現。   隨著馬克思主義的修正,這種觀點近來飽受質疑,學者多稱其犯了媒介中心論的謬誤,忽略了社運團體主動建構意義的角色。本論文即由框架的角度出發,認為大傳媒體是各種不同意識型態競爭的場域,社運團體主動參與新聞的生產;探討在權力關係不均衡的情況下,社運組織如何運用媒介策略,影響新聞內容的形成。   本論文以78至79年發生的「無住屋者運動」為例,分析中國時報、自立早報與中央日報的報導,配合與社運團體訪談的方式,試圖回答以下問題:   一、社會運動在報紙上所呈現的框架為何?   二、檢驗媒介中心論,社運團體在媒體上受到的處理是否一定比官方消息來源不利?   三、社運團體可能使用的媒介策略為何?   四、媒介策略與報紙框架的關聯性為何?   研究發現,「無住屋者運動」在報紙上呈現的框架以主要事件為主,藉由一連串反諷的抗爭事件,「無住屋者運動」建立起幽默風趣的抗爭風格。此外,媒介中心論並不適用於本研究案例,即報紙對「無住屋者團結組織」的新聞處理優於官方組織。   「無住屋者團結組織」的媒介策略是社運成功的最大原因,製造具新聞價值的抗爭行動、與媒體建立良好關係並贏得記者的認同、發布易於改寫的新聞稿是最有效的媒介策略。由「無住屋者運動」的案例可看出,政治經濟等結構性因素並非影響新聞內容的唯一原因。社運團體如能妥善利用媒介策略,將能在媒體上呈現社運主張。
17

霸權與國際公共財之關係-以人民幣國際化為例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gemony and international public good - take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RMB as an example

蔡智棠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觀察到於越戰結束後,東亞呈現一個沒有霸權的狀態,然而,近來中國經濟的成長,使得人民幣國際化可能成為一項在東亞新出現的國際公共財。因此,筆者欲透過檢視東亞體系的現況與人民幣的國際化,嘗試對傳統霸權穩定理論中,對於霸權與公共財出現關係之部分進行修正,並重新檢視霸權的存在與一項新國際公共財提供之間的關聯性。 本文檢視東亞體系自戰後以來的演變與現況,並分別探討東亞體系中的三大行為者-中、美、日於體系中的角色轉變與其對於東亞體系的認知,最終本文提出「隱性霸權」的概念來為東亞體系下一註腳。 提出「隱性霸權」之概念後,本文進一步檢視人民幣國際化迄今為止的政策與現況,並透過8項貨幣國際化指標來評估人民幣目前的國際化程度。本文發現,人民幣目前的國際化程度比起世界其他主要貨幣,國際化程度仍相對較低,然而,本文認為由於中國本身的特殊條件,人民幣的國際化不是能或不能的問題,而只是何時的問題。因此,人民幣成為東亞體系中的國際公共財指日可待。 綜合上述討論,本文提出對於傳統霸權穩定理論的修正,指出於東亞體系中人民幣的國際化,讓傳統霸權穩定理論中,需要在體系內有一超強存在,國際公共財才得以出線的論述有修正之必要,此外,雖體系中有霸權存在將使公共財出現的可能性大幅上升,然而並不代表沒有霸權存在,公共財便不會出現。
18

二二八事件期間台灣新生報的角色與作為分析

廖崧傑, Liao,Sung-Chieh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為緒論,包括研究問題、研究動機與研究意義。研究問題在探詢「二二八事件」當時台灣主要官方報紙《台灣新生報》呈現了什麼觀點、其言論立場的轉變的原因為何?此轉變對日後台灣媒體論述有什麼影響?研究動機主要想瞭解「二二八事件」期間《台灣新生報》言論立場轉變之原因,進而反省當今媒體意識形態問題,藉以瞭解國民黨意識形態如何運用媒體形塑文化霸權論述。同時說明「二二八事件」與《台灣新生報》的研究意義與價值。 第二章為文獻回顧與理論探討,首先回顧「二二八事件」的相關研究,並藉由與文獻對話的過程體現研究者對「二二八事件」的論述觀點。理論的部分則在檢視葛蘭西的「文化霸權」理論,思索身為國家意識形態機器的《台灣新生報》在事件期間的角色與其報導論述之取向。 第三章觀察《台灣新生報》文本在「二二八事件」期間的論述立場、報導題材與版面處理的變化,瞭解在政府介入下該報霸權論述的形塑過程。 第四章進一步探究《台灣新生報》文本內容,指出該報在特定意識形態力量召喚下所呈現出的幾種霸權論述樣貌。 第五章為結論,說明《台灣新生報》霸權論述的意義,指出國民黨的意識形態霸權對台灣媒體論述的影響,反思當前台灣媒體諸問題。 /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It starts, in “Introduction,” with the explanation of the author’s problem, motivation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study. For a start, the problem is to find out what kinds of news were represented and why its remarks had transformed Taiwan Shin Sheng Daily News(hereafter TSSDN), Taiwan’s major publicly-owned newspaper at that time, on its viewpoints of the Feb.28 Incident. In addition, questions are asked about how this change has made an impact on Taiwan media accounts and remarks. Secondly, the motivation is mainly to understand why TSSDN altered its statement and remarks during the Feb.28 Incident. In observing this change, the author tries to discover how KMT ideology took advantage of the media and formed its hegemony as a reminder of present-day media ideological problems in Taiwan. At the same time, the researcher manifests the meaning and value of this thesis. The second chapter deals with“literature review”and“theory probing.”To begin with, the author reviews studies regarding the Feb.28 Incident and makes clear his own view on the Incident by means of a dialogue with the literature. Moreover, by inspecting Gramsci’s hegemony theory, the author ponders on TSSDN’s role as the 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 and its accounts of the incident In the third chapter, the author scrutinizes TSSDN’s discourse to find out its perspective, accounts and layouts during the Feb.28 Incident in an attempt to understand the progress of TSSDN’s discursive hegemony built in the era of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In the fourth chapter, the author probes further into TSSDN’s discourse to identify several patterns under the summons of the specific ideology. In the concluding chapter, by interpreting the meaning of TSSDN’s hegemony discussion,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e influence of KMT’s ideological hegemony on Taiwan media remarks and introspects on current problems of Taiwan media.
19

美國於東亞地區經濟合作之角色:以霸權穩定理論解釋

許哲維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所研究之主要問題為美國於東亞地區的經濟合作上是否還具有決定性或主導性之地位。研究重心為美國對東亞經貿政策之效能及其與東亞國家之經貿互動關係,並且以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東協加三、美國與東亞國家之雙邊自由貿易協定(FTA)為主要研究標的。本文將先由理論切入,釐清霸權穩定理論之相關概念與內涵,提供觀察美國對東亞經濟合作政策之基本視角。次則觀察美國歷年對於APEC政策之微妙變化,亦探討東協加三合作機制之前景與對APEC之影響。再次則討論美國對東亞各國之FTA政策。研究後發現,霸權國家欲穩定其霸權體系除霸權國家本身實力至為關鍵外,霸權國家提供公共財之意願和與中型強權之互動亦為體系穩定之重要因素。然而美國無意強化APEC,甚間接導致其地位弱化;加上美國對東亞國家FTA政策過於僵化,執意堅持多項原則,導致簽署進度落後。本文認為,雖然目前美國於東亞地區仍具一定影響力,與地區中各國之聯繫也相當密切;但若美國無法將其經濟合作政策改弦易轍,以積極的態度與東亞地區中型強權進行互動,構建該地區之經濟合作制度、建制或機制,則其影響力勢將於未來進一步弱化。
20

黨國、意識型態與電視媒體: 中國大陸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節目之「輿論監督」分析 / Party-State, Ideology and Media: The Public Opinion Supervision Analysis of Focus Report of China Central Television

張永達, Chang, Yung T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改革開放以來實施的經濟改革,造成中共內部貪汙腐敗之現象日益嚴重,因此,新聞傳播媒體被賦予扮演權力監督機制的一環,針對一些違法亂紀的政府單位或商人進行監督懲處。然而,不同於西方新聞媒體的角色,在中共威權政體之下,輿論監督必須遵守黨國體制的輿論監督規範,以維持中共統治之合法性。為了探討中共輿論監督之樣貌,以及影響輿論監督的背後因素,本文以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節目內容作為分析個案,在理論觀點上,以葛蘭西的文化霸權為基礎,結合理論與實證,以2013年該節目之新聞報導內容作為個案資料,討論國家對傳媒的影響,以及《焦點訪談》對政治和社會造成的影響,在此論述過程中,試圖釐清威權主義國家輿論監督的報導原則。 / The economic reforms in China after the opening policy, the corruption in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severe.The media, consequently, has been used to endow itself with mechanism of supervising power, aiming at supervising and punishing the government department and businessman breaking laws and violating discipline.However, different from the western media, the public opinion supervision needs under the authentic regime of CPC,to abide by the public opinion supervision regulations of Party-State system.This thesis taking the Focus Report, program of China Central Television (CCTV) as the analysis case, will inquire into the public opinion supervision of CPC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behind it.And based on the cultural hegemony of Gramsci as th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this thesis, combing the news report of Focus Report in 2013 to discuss how a country to influence its media and the influence for the politics and society of the program itself, will clarify the report principle of public opinion supervision of authoritarian state.

Page generated in 0.018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