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00
  • 98
  • 11
  • 1
  • 1
  • 1
  • 1
  • Tagged with
  • 113
  • 113
  • 45
  • 37
  • 33
  • 29
  • 28
  • 28
  • 26
  • 26
  • 24
  • 24
  • 23
  • 19
  • 18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71

清末民初的變局與身體

張世瑛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代中國在西力東漸的一再進逼下,不論是政治、社會或文化層面都有著天翻地覆的變動,以往的研究多從思想和組織活動兩個層面來分析中國的革命,近年來西方學界開始注意到地域差異和身份認同在革命中所扮演的重要性,革命不只是意識形態和政治行動的鬥爭,也是日常生活和人際網絡的一部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身體也是各方競逐角力的重要戰場,各個黨派團體對於新國民的身體呈現,舉凡髮型、衣著、裝飾、體格和禮儀等,都有不同的看法,不僅反映其理想中的國民形象,更透露出中國人身體觀的轉變,現代科學逐漸取代傳統儒家思想,成為認知身體的新權威。 近代中國的身體論述除了和富國強種的集體目標緊緊相連外,自十九世紀中葉以來,沿海城市快速的商業發展,帶動市民的消費文化,當時的服飾、髮型和妝扮已出現明顯的流行風尚,對於傳統服飾反映身份秩序的等級意義,帶來不小的衝擊。過去的研究大多將近代中國的政治身體和消費身體分別處理,本文最主要的問題意識在於藉由時尚與政治的詮釋角度,觀察清末以來國人在革命潮流下對外表所做出的改變,及其背後所蘊藏的文化意義。 在國家、社會面臨劇變的重組下,趨新與去舊不但是時代趨向與價值判斷的主流聲音,更與個人的現實利益與生存考量息息相關。透過身體的呈現方式,成為辨識群體界線的重要依據;除了政治意義外,激進分子對於改變外表的執著,也暗示了一種追求時尚的心態,顯示在共同的革命目標下,卻可能有著多樣的動機。此外,中國革命對於改造國民身體的高度關切,在形體上雖然是以否定傳統為前提,但背後卻和傳統的身體觀,仍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本文在章節架構的安排上,除緒論、結論外,共分為四章,分別從中西方身體的接觸、性別空間與身體界線、男性身體外形的變化及女性身體外形的變化等四個層面來探討清末民初的變局與身體。 第二章主要討論在十九世紀中外接觸的變局中,由於中國人與西方人在膚色、髮色、體型、五官等外形方面的差異,使得中國人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對西方人一直有著非我族類、似人似鬼的恐懼,以致產生出許多光怪陸離、匪夷所思的聯想,晚清中國人為何是以外形的歧異來解釋西方人難以理解的行為?這類發自於外形差異的想像,是否反映了中國人獨特的身體觀?這種想像背後的思維模式與行為邏輯又是什麼?其次,在整個十九世紀近一百年的時間裡,絕大多數中國人的觀念都沒有太大的改變,卻在義和團事件後,這類採生折割、盜人器官的謠言迅速消失於無形,這反映了一種身體知識的權力轉變,然而,轉變背後的真正動力,不是解剖學、生理學等西方科學知識,而是中外關係的消長與政治社會環境的迅速轉變,使得原有的身體知識,不能再自由公開的發聲;換言之,現實的外在環境往往才是改變傳統身體觀念的決定性因素,而對於晚清中國人解釋中西雙方身體外形差異的知識體系,來自於政治權力的影響與控制,其實遠遠先於理性的科學知識。 第三章主要討論性別空間與身體界限在清末民初期間所面臨的改變,傳統中國的性別秩序原本就是建立在空間意義的區隔上,男女兩性不只是由外形等一連串的特徵所構成,也取決於必須分處於不同的空間之內。但在晚清的階段,由於不纏足運動及女學堂、西式公園的出現,都對傳統的性別空間,帶來一定程度的衝擊,本章將探討這些新式空間出現後,傳統的性別秩序在其間發生了什麼樣的作用與變化。 第四章主要探討在清末民初的變局中,過去的研究往往只將男性的辮子,這個原本具有高度政治意義的身體象徵,視為否定滿清統治合法性的手段罷了,忽略了剪辮的背後,還有許多其他隱而未彰的心理動機,共同影響了剪辮風潮的動向,包括時尚的展現、妖術的歷史記憶、性別的倒置及階級的關係等等,更重要的,晚清時人藉由剪辮等身體形式的衝撞,表達對既有權威的醜化、嘲弄與顛覆,營造了一種嘻笑怒罵的時代氛圍,藉由對身體形式的誇張與扭曲,辛亥革命展現了一種以張揚身體的笑為核心的力量,而這股力量一直被後來的人所忽視,本章將重新挖掘清末民初的剪辮歷史及其背後的複雜意義。 第五章主要將探討清末民初期間女性在服裝等外在裝扮上的變化及其背後所反映的意義。過去的研究對於晚清女性身體外觀上的轉變,幾乎都把焦點放在纏放足的研究上,其實清末的報刊雜誌及男性讀者也對女性的服裝、髮型及身體,有著超乎尋常的關心,特別是女學生的出現,更讓言論界有了一個具體的窺伺對象,這些針對女性外表的討論,既反應對「新女性」的身體想像,也是商業文化發達下時尚意識的展現。 而晚清中國人在外表上的變化,不只反映了國家再造的過程中,對新國民身體的一種想像與建構,也和十九世紀中期以來沿海城市(特別是上海)的商業活動與消費文化的需求有關,過去都將這兩個層面視為各自獨立的研究領域,但在清末民初的一段時間裡,這兩個影響晚清時人身體外形變化的因素與動機,卻出現了不再是那麼涇渭分明的交融現象。在這個劇烈變動的時代裡,傳統的社會地位與身份階級已不足恃,外形是一個人在變局中的資本與成功的條件,只要穿上時髦的衣服就是成功的一半;時髦男女藉此展現,如何在新權威尚未建立之前、舊勢力還未完全崩解之際,以身體為戰場來挑釁統治權威,或表示對禮教束縛及道德規範的不滿。也因著這些晚清男女求新求變的身體展現,使得這段時間所呈現的中國歷史圖像,也變得生動鮮活許多。 / Twentieth century has been a revolutionary era for the China. In the past researches, scholars frequently analyzed the Chinese revolution from the approach of ideology and action. However, in recent years, a few western scholars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significant influence of locality and identity in the Chinese revolution. Revolution is not merely the conflict of ideologies and political actions, but a certain kind of representation of daily life and social phenomena. In the violent process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body is the main battleground. Various political parties and groups have different opinions about citizen’s appearance, which is including hairstyle, clothing, adornment, figure, carriage and so on. These opinions reflected the ideal image of citizens what they conceived. Furthermore, such opinions also reveal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people's realization and recognition about body. Meanwhile, modern science has gradually replaced the traditional Confucianism to be the new authority on judging or identifying Chinese people's impression about body. The discussions about body in Modern China usually tied with the collective intention and goal of establishing a wealthy and powerful nation. On the other hand, since mid-nineteenth century the rapid growth of economy in the coastal cities has created a new fashion. The impact of new fashion on traditional order and notion about body (present in dress) is noteworthy.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project is to investigate how Chinese people changing his appearance and body in the tide of revolution, and to inquire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new culture (or the same old one) through the approach of fashion and body. We are going to use newspapers, memoirs and photographs to look at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history of this period. We do find numerous dramatic variations of Chinese society in revolutionary era. And we do understand the fashion is symbol of doing away the old and changing it for new. Then we do comprehend the change of appearance is an important identification for distinguishing between different groups. We also notice the reformation of body is highly concerned in Chinese revolution. Nevertheless, though the tradition seems to be totally negated, in fact the fashion and the tradition are still interrelated in innumerable ways.
72

共產黨.地方菁英.農民:鄂豫皖蘇區的共產革命(1922-1932)

陳耀煌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試圖以鄂豫皖蘇區的例子來說明,共產黨最初必須藉由與地方菁英的合作來深入地方與動員農民,當地方菁英後來成為了共產黨建立群眾政權的阻礙時,張國燾藉由肅反解決了那些桀驁不馴、尾大不掉的地方菁英。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共產黨自此之後能夠建立一個真正的群眾政權,由於大多數的群眾對於共產黨仍是缺乏認識與信仰,因此,共產黨依舊必須透過地方菁英來控制群眾與掠奪地方資源。只不過,與前一階段的地方菁英不同,這一批由張國燾所培育的新的地方菁英(有的仍是由舊的地方菁英轉化而來,有的則是自下層群眾提拔上來),較前一階段的地方菁英更為馴服。這就說明了,事實上,共產黨政權與國民黨政權最大的不同,並不在於前者是群眾政權,而後者不是;相反的,兩者其實都必須藉由地方菁英來進行統治,只不過,共產黨比國民黨更懂得如何去控制地方菁英罷了!整個說來,這是一個從合作到控制的過程。
73

當代中國電影的主流意識:以革命歷史片為例 /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of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film: using the revolutionary history film as an example

陳加恩, Chen, Chia 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對近年來越來越多中國電影向主流意識靠攏的現象感到好奇。透過分析近年來頗受好評的四部革命歷史電影,來了解當前中國電影中的主流意識內涵以及這些主流意識與電影之間的接合方式。研究發現,當前在革命歷史電影中的主流意識,可分為下列四項:彰顯革命精神、凝聚國族意識、中國式民主的建立與資本家地位的提升。這些主流意識的內涵,其功能主要是為了維持中共政權的存續,提供意識形態上的合法性依據。此外,在接合方法上,採用了商業電影的製作方式,達到吸引觀眾與傳遞主流意識的功能。 /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Chinese films draw close to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in recent years. This study analyzes four revolutionary history Films which have good reputation to understand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film and the articulation which is between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and the Chinese film. This study found that there are four mainstream ideologies in those revolutionary history Films. They are as follows: Highlight of the revolutionary spirit, Solidarity of the national consciousness, establishment of Chinese-style democracy and upgrading of capitalists status in china. The main function of those mainstream ideologies is to maintain the existence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regime. In addition, those Chinese films are produced by commercial film production way in order to attract the audience and delivery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74

「古典的近代」の「危機」とエルンスト・ユンガーの「詩的政治」――空間・技術・形態――

稲葉, 瑛志 23 March 2020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人間・環境学) / 甲第22541号 / 人博第944号 / 新制||人||224(附属図書館) / 2019||人博||944(吉田南総合図書館) / 京都大学大学院人間・環境学研究科共生文明学専攻 / (主査)教授 大川 勇, 教授 細見 和之, 教授 那須 耕介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Human and Environmental Studies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75

ある「ココア共和国」の近代 : コートディヴォワールにおける統治的結社と統合的革命 / Modernity in a "cocoa republic" : governing association and integrative revolution in Cote D'Ivoire / アル ココア キョウワコク ノ キンダイ : コートディヴォワール ニオケル トウチテキ ケッシャ ト トウゴウテキ カクメイ

佐藤, 章, Sato, Akira 23 March 2009 (has links)
博士(社会学) / 甲第505号 / 204p / Hitotsubashi University(一橋大学)
76

現代エジプトにおける宗教と国家 -中道派にみるイスラーム政治思想の現代的展開-

黒田, 彩加 23 March 2017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地域研究) / 甲第20499号 / 地博第218号 / 新制||地||79(附属図書館) / 京都大学大学院アジア・アフリカ地域研究研究科グローバル地域研究専攻 / (主査)教授 小杉 泰, 教授 中溝 和弥, 准教授 長岡 慎介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Area Studies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77

ボディントン家とイギリス近代 ロンドン貿易商1580-1941

川分, 圭子 24 November 2017 (has links)
ボディントン家とイギリス近代 ロンドン貿易商1580-1941. 川分 圭子/著 -- 京都大学学術出版会 -- 2017.2 /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論文博士 / 博士(文学) / 乙第13128号 / 論文博第634号 / 新制||文||651(附属図書館) / 京都大学文学研究科西洋史学専攻 / (主査)准教授 金澤 周作, 教授 南川 高志, 教授 小山 哲 / 学位規則第4条第2項該当 / Doctor of Letters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78

清代禁書受容の研究

尹, 敏志 23 March 2022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文学) / 甲第23636号 / 文博第893号 / 新制||文||716(附属図書館) / 京都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歴史文化学専攻 / (主査)教授 中砂 明徳, 教授 髙嶋 航, 准教授 三宅 正浩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Letters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79

毛澤東經濟理論與中共經濟革命之評估

林燕文, Lin, Yan-W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緒論。本章分三節,從馬列共產主義經濟發展的特色談起,說明中共經濟革 命的意義。中共經濟的演變主要可從制度因素及人為因素求得解答,本論文主要目的 是探討毛澤東對經濟問題的見解與主張,及其對中共經濟發展的影響。 第二章:毛澤東經濟理論的形成。本章分三節,包括毛澤東的哲學觀點與工作方法, 三個基礎理論(生產力與生產關係,基礎與上層建築,社會經濟形態論)和他的經濟 分析方法。 第三章:毛澤東的經濟建設理論。本章分四節,包括毛對經濟建設基礎的看法,工農 業建設理論,建設的動力與速度,建設的理想。 第四章:生產關係的革命。本章分四節,包括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農業合作化、 人民公社及簡評。 第五章:生產力的革命--大躍進。本章分三節,包括源起與毛澤東的看法,實施過 程與簡評。 第六章:結論。本章分二節,包括對中共經濟革命的檢討與對毛澤東經濟理論的評價 。
80

中國大陸所有制觀念之演變─以「人民公社」為例

吳真瓊, WU,ZHEN-QI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共分六章,旨在研究中共政權建立以後中共領導人對所有制之觀念及運用,並 以「人民公社」為例說明所有制變革的情形。 第一章為導論,說明研究動機、研究範圍、研究方法與研究資料。 第二章分析中共領導人對所有制之觀念。本章依據中共領導人之「選集」「語錄」及 其他重要文件,分析各時期領導人對所有制之觀念,並從內部與外部因素來探討影響 其觀念變化之原因。為了便於分析,筆者將他們的看法分為兩個時期:一為毛澤東統 治時期,二為毛澤東死後,並細分各觀念之變化情形。 第三章分析土地改革到合作社時期所有制變革的情形,分析重點包括在推廣土地改革 和合作社所有制之過程中所有制的特色及其變革之原因。 第四章分析「人民公社」之建立及經濟體制改革前之所有制變革的情形。為了便於分 析,本章將人民公社所有制分為三個時期:一為大躍進時期(1958–1960);二為經濟 調整時期(1961–1965);三為文化大革命時期(1966–1976),進而從各個時期人民公 社所有制之變化過程中,探討中共之所以推行人民公社所有制之原因。 第五章分析毛澤東死後所有制改變之方向,尤其看重於探討鄧小平於一九七八年十二 月推動經濟改革後所有制變化的情形。主要內容包括農業生產責任制之抬頭及各種生 產責任制的推行;政、社分開過程中,「政治、行政、經濟」三合體之解體情形;實 施多種所有制的情形。 第六章為結論,說明由於中國大陸領導人對所有制觀念的不同,因而在變革所有制的 過程中,爭論始終存在。同時說明公有財產制與私有財產制的優缺點。最後,筆者認 為私有財產制度是合乎人性的制度,它好比沙漠中的綠洲,為人類進步的原動力。

Page generated in 0.014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