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1
  • 11
  • Tagged with
  • 11
  • 11
  • 7
  • 6
  • 6
  • 6
  • 5
  • 5
  • 5
  • 4
  • 4
  • 4
  • 4
  • 4
  • 3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大陸對「臺灣史觀」之詮釋與對臺政策關係 / China's interpretation of Taiwan History and its relations with China's policy towards Taiwan

曾正仲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摘 要 本文從大陸「臺灣史觀」討論其對台政策,意味著本文之研究動機是充滿現實考量,亦透過彰顯大陸在臺灣史觀上隱藏的政治目的。 本文所採方法,乃針對大陸的臺灣史研究上具代表性的文本(著作或刊物),討論在若干臺灣史觀涉及今兩岸主權與國家認同敏感之議題,本文以陳孔立主編之《臺灣歷史綱要》和台盟蔡子民著《台灣歷史的潮流》為主要分析樣本,輔以大陸南、北兩大臺灣研究重鎮,廈大台研所所出版的學術期刊《臺灣研究集刊》,並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出版的《臺灣研究》季刊進行論著、文章比重分類之內容分析(分成量化和質化)。 上述文本之分析結果,再對應到近年來,大陸領導人對臺之重要講話與政策,闡述其所持之臺灣史觀點。並綜合探討兩者之間,互為因果或影響成因。 2005年4月29日國共兩黨高峰會登場,連戰與胡錦濤首度對話,即從臺灣人的歷史意識重新搭起兩岸對話的橋樑。自此開始,以前章闡述之大陸臺灣史觀,並輔之討論其對臺政策。除了摘述2005年4月29日迄今計36份重要對臺政策宣示或談話,也從中討論其所欲彰顯之中原中心(同文同種、一個中國)、共同性與特殊性(一國兩制)、唯物史觀(人民史觀)。 簡言之,本文主要研究目的,大陸對臺政策之政治目的如何影響臺灣史研究,臺灣史研究又如何扮演政治宣傳之角色而影響對臺政策。本文在認識大陸「臺灣史觀」之同時,理解其歷史研究之政治立場主導之國情,否則難以述說今日雙方對於主權爭議之擱置。故,如何連結兩岸今日政治主權和歷史記憶上的僵局,也適時從臺灣主體性角度提出建言,期望中共重新認識臺灣史,重新建構共同的臺灣歷史記憶與國家民族認同,調整對臺政策之思維,開創一條兩岸關係的新絲路。 關鍵字:臺灣史觀、對臺政策、唯物史觀 / Abstract Reviewing China’s policy towards Taiwan from the former’s Conception of Taiwan History, this paper is intended to reveal China’s political objectives behind its proclaimed historic perspective on Taiwan based on practical considerations. With literature study as main method of research, this paper consulted authoritative books and journals on history of Taiwan published in China, in order to discuss sensitive issues such as cross-strait sovereignty and national recognition. This paper conducted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based on the “Outline for Taiwan History” edited by Chen Kong-Li and Tsai Tse-Ming’s “Trend of Taiwan History” as two major samples, along with “Compilation of Taiwan Research Journal” published by Xiamen University and “Taiwan Research Quarterly” by the Taiwan Institute of China Social Science Academy, two renowned institutes on Taiwan research 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China. Results of literature analysis are then put in comparison with Chinese leaders’ important speech and policies towards Taiwan in recent years, so as to clarify their perspectives on Taiwan history. KMT and CCP held a summit on April 29, 2005, in which Lien Zan communicated with Hu Jing-tao for the first time from Taiwan’s perspective, rebuilding a bridge for cross-strait dialogue between the two sides. This paper discussed China’s presumed Taiwan History as well as its Taiwan policy. In addition to study on China’s 36 major policy proclamation and speeches towards Taiwan, the research also touched on China’s Han-Center concept that emphasizes same culture/language and one China policy, as well as the Materialistic Interpretation of History. In shor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rying to find out how the objectives of China’s Taiwan policy affect the research on Taiwan history, while at the same time, draw a clear picture of how China’s research on Taiwan history served as a propaganda means affect its policy towards Taiwan. While trying to understand China’s perspective on Taiwan history, this paper also bears in mind that there is a close interaction between history research and political stance in China, in order to explain the reason why the two sides were able to put aside sovereignty disputes as dialogue unrolled. This paper is dedicated to solving the dilemma concerning the current sovereignty disputes and difference in historical memories across the strait, so as to reach on possible solutions. Other than proposing solutions from Taiwan’s perspective, this paper also hopes to call on China to recognize Taiwan history from new point of view, in order to adjust its perspective on Taiwan history and concept of national recognition, paving a new silk road for cross strait relations. Key words: Conception of Taiwan, Taiwan policy, Materialistic Interpretation of History.
2

從馬克思的意識形態理論看性交易的合法性 / Karl Marx 's theory of ideology to see the legitimacy of the prostitution

王晨瀚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源自近年來台灣討論各種「性」產業的相關討論,及主流社會、大眾傳播媒體對性工作者的各種評價性言論而來,啟發了筆者想探討,究竟對台灣社會而言,「性」是怎麼樣的一件事,台灣社會對於「性」的評價是否因為行為者的身分地位而有所差異。本研究係以馬克思對於意識形態的描述及評論,來探究在資本主義的市場下,「性」究竟以何種面貌被看待,尤其在什麼勞動力及商品都可以被販賣的今天,獨獨「性」不可被販賣的理由是什麼?在資本主義的世界裡,可以合法地允許勞動力剝削,從生產線上的工人到服務業裡的店員、服務生,甚至是24小時的幫傭、看護,不管遭遇剝削的情形多嚴重,充其量只是雇主因此受罰,或給予勞工們適當的賠償,絕不會因為「剝削」而成為禁止該職業或商品的理由,然而,反對性交易或性工作者,便係以此做為反對的理由。但從上述各種職業的現況看來,剝削似乎不是禁止性交易的主要理由,因此,「性」究竟有什麼樣的個殊性,使得性交易被禁止,被認為是一種剝削呢?本文即以此問題意識出發,企圖透過馬克思對意識形態的詮釋,找出該問題的蛛絲馬跡,以釐清性交易被禁止的真正原因。 本研究在第一章先較詳盡地介紹筆者的問題發想、問題意識,並說明何以用馬克思在意識形態上所講述的觀點討論性交易這個議題,並闡釋從何種角度連結性交易與馬克斯意識形態理論的關係,並說明本研究主要研究的範圍,係聚焦在台灣過去對於性交易的評斷與論述上。此外,本文係以馬克思對於意識形態的闡述與思考,來看待性交易的問題,檢視究竟前開論述是否符合馬克思所述的意識形態要件。第二章則提到意識形態一詞的起源及發展歷史,探討意識形態最早是如何被使用,及哲學家們在提到意識形態時,對其評價為何?接著再闡述馬克思係在何種脈絡下提到意識形態,並爬梳了解馬克思識如何建構意識形態在他學說中的地位與批判,又是如何看待意識形態在各種社會議題和思想討論上的地位。 第三章則回到台灣對於性交易的論述,因現況下台灣的性交易仍是非法,雖有合法化的討論,但主流論述多半反對之,因此筆者先回顧國內外反對性交易的理由,接著爬梳從台灣廢娼以來,針對不應該使性交易合法的理由又係那些,並初步分析這些理由背後代表著的究係是何種考量,藉此回歸思考到性或性工作的本質究竟是什麼,而這樣的論述背後,究竟代表著什麼樣的意識形態。本文第四章便順著第二章和第三章的脈絡,從馬克思的意識形態理論,去看待台灣在談論性交易時,是否對性有種特別的、神聖的意識形態,在這樣的意識形態下,台灣的性工作者又是被何種角度看待,而在這樣的觀點下,是否存在著如馬克思所說的「拜物」特徵,使性被神秘化了。因此,在徹底剖析性被神秘化、神聖化的內涵後,要如何用唯物的觀點看待性,也是本文主要探討的重點。 最後,本研究仍是希望性交易或其他相類的性工作,能以抽離意識形態後的態度來討論,即回歸雇傭勞動及一般服務業的角度觀之,從社會及經濟層面的唯物觀點來思考所有的勞動關係,在這個意義下,性工作及性交易也就能正常地看待它,最起碼以一般勞務工作的角度看待。誠然,不管非法或合法化底下,性工作或性交易都會有其問題存在,但去除掉性的神秘面紗後,性交易或其他性工作所產生的問題,就可以用一般正常的管制措施去規範它,如此一來性工作者的權益亦將得到保障,而非僅係用單純用意識形態的神秘面紗來反對性交易,使性工作者在現行娼嫖皆罰的制度下,只能更躲藏於黑暗之中,然而檯面下的問題卻始終層出不窮。
3

馬克思革命理論的探討

陳家芳, Chen, Jia-F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全文主旨在運用現代社會科學中所建構的革命理論,以檢證馬克思革命理論的廖誤與 缺失。 第一章為導論,主要是概述作者研究動機、範圍、方法以及引界革命的一般概念。第 二章則分別由辯證唯物論與歷史唯物論的演展和要義,論述馬克思革命理論的哲學基 出。第三章則以階級門爭論與暴力革命論兩個主題,論列馬克思革命理論的基本假定 。第四章則從社會衝突的存在,社會衝突的根源及社會衝突的解決三個面向來檢證馬 克思革命理論。第五章為總結全部研究心得,並給予馬克思革命理論以合理的評價。
4

論唯物消除論 / A Critique of Elimanative Materialism

邱盛揚, Chiu, Sen Y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篇論文的主要目的是要藉由批判Paul Churchland版本的唯物消除論當中的論證之相關蘊含以及前提,來分析其立場的缺失與不足之處。而為了要達到這個目的,我便將本論文的構成主軸分成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由第一章以及第二章所構成,其主要談論過去Churchland (1981)所宣稱的消除論立場以及其論證架構,在這裡除了整理過去眾多哲學家對於他的論證的一些批判與反駁的觀點之外,我也提出自己對於過去消除論之三個主要困境的主張。第二個部分則是由第三章以及第四章所構成,其主要是針對Churchland (2007)現在的唯物消除論之新進觀點來展開論述。當中除了分析他消除論立場的一致性之外,同時也去分析並討論他所提供之支持消除論的新論證,我將之稱作為「動物認知論證」(animal cognition argument) 。我將指出,由於Churchland在該論證當中隱含了一個重要的預設,因而使得該新論證的途徑未必可以合理地推得出其原有的消除論立場。
5

中共「婚姻法」之研究

胡業良, Hu, Ye-Li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中共婚姻法的理論基礎﹂,分為二節。第一節述說馬列主義之婚姻觀念及在 蘇聯之實踐情形。第二節論述中共婚姻法之基理念,它係源於馬列主義的婚姻理論, 以唯物的觀點、階級的立場,藉消滅私有制與解放婦女之口號,來消滅家庭,以建立 個體勞動的共產社會。第二章﹁中共婚姻法之沿革﹂,分為二節,主要敘述蘇區及延 安時期婚姻法之創制,係仿蘇聯十月革命時期之作法,極具破壞性。第三章﹁中共舊 婚姻法﹂,分為四節。分別論述中共一九五0年頒定舊婚姻法之背景、經過、特性、 內容及施行結果,其主要作用在摧毀固有家制。第四章﹁中共新婚姻法﹂,分為四節 。分別說明一九八0牛新法修定之背景、經過、特性、內容及評估。新法主要強調實 行計劃生育,以實現四個現代化建設之目的。第五章﹁結論﹂,總結中共婚姻法對中 華民族及中國灶會之影響,並預測其將來可能之演變。
6

論馬克思的階級意識

王振輝, WANG,ZHEN-HU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階級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的核心論題,無產階級的階級意識更關係著共產主義革命是否 能夠成功,共產主義社會是否能夠到來。因此,筆者認為,欲掌握馬克思的思想,必 先了解他對階級意識理論的分析和建構,尤其是要對馬克思於黑格爾及費爾巴哈哲學 的批判與繼承有所瞭解,職是之故,本文不僅是從政治經濟的角度而且更從哲學的觀 點來探討馬克思所理解的階級意識。全文共一冊,分六章二十二節,凡十萬字,各章 內容摘要如下: 第一章:導論。主要分為研究動機與目的和研究範圍,並且對本文的名詞作一番界定 。 第二章:說明馬克思的哲學繼承與批判,主要的對象是對黑格爾與費爾巴喻的闡述及 其對馬克思所產生的影響。 第三章:筆者企圖從四個觀點 (人的概念、異化勞動、整體性概念及唯物史觀) 來理 解馬克思對其階級意識理論的建構。 第四章:本章旨在透過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分析,以徹底瞭解資本主義社會中各 階級的形成、結構和性質。 第五章:本章首先討論馬克思對「意識」的看法,接著,分別對階級意識發展的各個 階段作一深入的分析。 第六章:本章為結論。在結論中,筆者提出對馬克思的階級意識理論的反省與批判。
7

馬克思「巴黎手稿」中的自由概念

黃美珍, HUANG, MEI-ZH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長久以來,以「解放人類」為訴求目標與口號的馬克思主義,一直以其濃厚的烏托邦 色彩困惑人心。本論文撰寫的目的,正是針對這個問題,以馬克思共產主義理論的誕 生地一「巴黎手稿」為中心,展開對馬克思所謂「解放」,即自由概念的分析。本論 文共分為五章 第一章 馬克思對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的揩判 旨在說明馬克思從對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的批判中,建立了他的研究方法,而恩格斯認 為馬克思所建立的「歷史唯物主義」,在此也已有了基本雛型 第二章 馬克思對人的看法 馬克思認為人通勞動建立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係。勞動是人生命的表現,一旦它 不能使人的禾能、潛力得到發揮,這時就產生了異化。 第三章 異化勞動 就在說明馬克思如何解析人在資本主義社會當中,包括工人程資本家在內被異化的處 境,其根源正是來自於私有財產與分工。因此揚棄異化必須廢除私有財產與分工,才 能使人從社會的桎梏中獲得解放。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社會已經為人類揚棄異化提供 了現實性的條件,但是,在獲致自由的途徑中,人還必須克服理論與實踐脫離的問題 第四章的內容,就在呈現馬克思如何整合理論與實踐,從而使他的共產主義主張或自 由概念有了不同於前人的內涵。最,第五章,承續前幾章討論內容,就馬克思在「手 稿」中呈現的自由概念的特質,做出結論並加以批評。
8

通俗心理學作為理論或實踐?─取消式唯物論與工具論的爭論及一個嘗試的解決 / Folk Psychology as Theory or Practice?─The Debate Between Eliminative Materialism and Instrumentalism, and a Tentative Solution

劉增平, Liu , Chen P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當代心靈哲學的討論中,「通俗心理學」是指日常生活中人們對於其自身或其他人心理狀態與行為的常識性理解,它是以命題態度作為核心。「取消式唯物論」認為通俗心理學題錯誤的,將會被神經科學所取消。此主張最初為費耶阿本所提出,本論文所討論的取消式唯物論,則是指邱奇瀾及邱奇蘭所主張的版本。根據他們的論點,通俗心理學是一個經驗理論,由於它是無能與停希的,並且無法被成熟的神經科學化約,所以它的律則及本體論皆是錯誤的,未來人類將會使用一套神經科學的語詞來表達我們的心靈現象,使得通俗心理學被徹底取消。另一方面,工具論則認為通俗心理學並不是經驗理論,有關命題態度的歸屬僅僅是實用上的工具,於預測上有用,但並不描述內在的物理機制,以命題態度為組成部份的通俗心理學是社會實踐中多目標的工具,它根植於人類日常生活中,因此無法被神經科學所化約或取消。本論文企圖透過對取消式唯物論與工具論間,對通俗心理學的相互爭論,進一步嘗試對「通俗心理學作為一個理論或實踐?」這個課題作一個初步的回答。我們認為通俗心理學題一個深受社會文化及演化因素影響的常識概念架構,它不僅是一因果解釋理論,並且也是依賴社會文化網絡的實踐工具,應當以理論與實踐的兩種進路來加以探討。如果通俗心理學並不僅僅是一經驗理論,而是具有理論與實踐兩面向文明及演化的產物的話,則通俗心理學將不會面臨被神經科學徹底取消的命運。
9

馬克思論國家與國家自主性--寄生性國家與工具性國家的論述整合 / Marx on "State" and "State Autonomy": An Integration of the Doctrines of "Parasite State" and "Instrumentalist State"

陳榮彬, Jung-bin Ch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由於長期以來根深蒂固的誤解,馬克思的哲學往往被視為一種「經濟決定論」的主張--經濟決定了社會、文化與政治等一切其他領域;此一誤解之必然結果是:「馬克思的國家學說」也被當作國家理論中最典型的「工具主義」--國家是資產階級用來進行階級宰制的工具。為了釐清這點,本論文之作者嘗試性地自「歷史社會學」的角度切入,說明馬克思的研究進路 其實與當代一般歷史社會學學者的研究進路無異,都是自歷史傳承與社會脈絡等眾多複雜的面向來了解「國家自主是否自主」的多種可能性:國家既不是現代資產階級手中的簡單工具,也不是能夠完全獨立於社會之外的政治實體。其次,自馬克思國家學說本身的哲學基礎,即所謂「歷史唯物論」看來,政治與經濟之間的關係也非單向決定的因果關係,而是呈現著 多種不同面向的辯證互動關係,因此也造成了馬克思有關國家自主性的學說中之兩種不同論述:「寄生性國家」與「工具性國家」。本文從馬克思論國家的本質、起源及其與社會的關係開始說起,再逐步論及「寄生性國家」與「工具性國家」這兩種論述中的各種「國家」類型,包括「東方專制主義」、「專制君主制」、「波拿巴主義的國家」、「工具國家在英國 」以及「工具性的國家在法國」等,可以說完整地梳理出馬克思國家學說的發展脈絡,並充分說明它其實就是一種有關國家的歷史社會學。 目 錄 第一章 序言 第一節 研究動機…………………………………………002 一之一:國家研究的歷史發展………………………………………002 一之二:馬克思主義與國家研究……………………………………005 第二節 論題形成的脈絡…………………………………010 二之一:馬克思論「寄生性國家」與「工具性國家」………………011 二之二:馬克思的歷史唯物論與國家研究…………………………019 第三節 研究進路的問題…………………………………025 三之一:歷史社會學的研究進路與國家研究………………………026 三之二:馬克思與「以國家為中心」的國家研究進路………………035 第四節 論述架構與研究限制…………………………041 四之一:論述架構……………………………………………………040 四之二:研究限制……………………………………………………047 第二章 歷史唯物論與國家 第一節 馬克思的歷史唯物論…………………………058 一之一:歷史唯物論與「經濟決定論」………………………………058 一之二:歷史唯物論與整體性觀點…………………………………063 第二節 馬克思論述人類歷史的發展………………072 二之一:分工、所有制與歷史………………………………073 二之二:國家自主性與國家的形式…………………………………080 第三節 小結…………………………………………………085 第三章 寄生性國家 第一節 東方專制主義的社會經濟基礎……………089 一之一:東方專制主義與「亞細亞生產模式」的概念………………089 一之二:東方專制主義國家自主性的形成…………………………095 第二節 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中的專制君主制…100 二之一:專制君主制的歷史背景……………………………………100 二之二:專制君主制中的階級關係與國家自主性…………………105 第三節 波拿巴主義與法國歷史………………………110 三之一:法國歷史中的國家傳統……………………………………110 三之二:波拿巴主義的階級、意識形態因素與國家自主性………116 第四節 小結…………………………………………………122 第四章 工具性國家 第一節 資產階級與工具性國家………………………127 一之一:資產階級的形成……………………………………………127 一之二:資產階級與工具性的現代國家……………………………132 第二節 工具性國家在英國與法國…………………138 二之一:英國資產階級工具性國家的形成…………………………138 二之二:法國資產階級工具性國家的形成…………………………143 第三節 小結…………………………………………………148 第五章 總結與評估 參考文獻…………………………………………………………154 人名索引…………………………………………………………163 主題索引…………………………………………………………170 / For many decades, Marxian philosophy was usually misunderstood as a doctrine that is primarily "economically determinstic", ie., economy determines the social, cultural, and political spheres. What is the corollary of this misunderstanding is that Marxian Doctrines on the State had become one of the most typical types of Instrumentalism among the theories of the state and that state is the instrument of class domination in the hands of the capitalists. In order to clarify this long-term misunderstanding, the author of this thesis try to find his revelation in contemporary Historical Sociology, and to demonstrate the Marxian approaches to the state is no different from the approaches of many Historical Sociologists. Historical Sociology has shown its constant attempts to understand the diverse possibilities of state autonomy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historical heritage and social context. According to this viewpoint, state is neither the simple instrument in the hands of the capitalists, nor a political entity that can be totally isolated from the society. Secondly, in the light of Marxian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itics and economy is not an one-way causation. As the ultimate foundation of the Marxian doctrines of the state, Historical Materialism makes it clear that politics and economy are mutually and dialectically interactive, and this vigorous interaction provides us the two possible doctrines of the state, that is, parasite state and instrumentalist state. This thesis started from the formulations of the nature, origin of the state and its relations to the society, then the author gradually focus upon a "typology" of the state which can be shown in the two Marxian state doctrines, these types including "Oriental Despotism", "Absolutism", "Bonapartism", "Instrumentalist State in England", and "Instrumentalist State in France". The author not only gave an overall exposi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rxian doctrines of the state, he also sufficiently proved that the doctrines constitute in fact some kind of historical sociology of the state.
10

李大釗馬克思主義史學研究

林秋志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乃是中國現代史學一個重要的流派,而且在1949年以後更成為中國史學界唯一的「正統」,然對於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發展演變的研究不是受限於意識型態的束縛(如大陸學者),就是相當的缺乏(如台灣史學界),使得我們對於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理解往往流於表面與刻板印象(如「經濟決定論」、「人類社會發展五個階段論」)。對於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演變中典範的形成與變遷都不甚清楚。本文嘗試對於作為一個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先驅,李大釗的史學思想加以研究探討,從而釐清李氏史學的內涵與特色為何,橫的方面與當時中國現代史學的其他重要流派,如傅斯年等做個比較。縱的方面與第二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家如郭沫若作個比較分析。期能對於李氏在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做個定位。最後,將李氏史學放在整個中國現代史學發展的脈絡中加以審視,提出其主要的貢獻與影響為何。 目 錄 緒 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以往研究文獻述評………………………………… 6 第一章 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興起的背景……………………… 15 第一節 清末新史學思潮的湧現…………………………… 15 第二節 馬克思主義的傳入………………………………… 20 第三節 早期馬克思主義史學的應用……………………… 29 第二章 李大釗早期思想的發展…………………………………… 37 第一節 早期思想的發展…………………………………… 37 第二節 轉向馬克思主義…………………………………… 57 第三章 「唯物史觀研究」與「史學思想史」與《史學要論》 ………………………………………………………………… 71 第一節 「唯物史觀研究」………………………………… 72 第二節 「史學思想史」…………………………………… 88 第三節 《史學要論》……………………………………… 96 第四章 李大釗與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發展………………… 115 第一節 歷史階段論……………………………………………116 第二節 辯證唯物論……………………………………………123 結 論 …………………………………………………………………… 127 徵引書目…………………………………………………………………… 133 / Marxism

Page generated in 0.029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