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742
  • 691
  • 138
  • 51
  • 13
  • 7
  • 1
  • Tagged with
  • 902
  • 268
  • 183
  • 161
  • 157
  • 153
  • 146
  • 135
  • 133
  • 131
  • 128
  • 127
  • 113
  • 113
  • 11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61

報紙中經濟性社論與經濟建設之關聯性研究

郭明琪, GUO, MING-G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三十年來,中華民國政府在台灣的經濟發展已被世界喻為「奇蹟」,這分奇蹟也使我 們的生活水準躋於已開發國家之林,使「福爾摩沙」的稱號名符其實。 傳播媒介的首要功能即在守望、監視環境,使社會中的組成分子能夠迅速、明確地了 解社會的發展。報紙中的社論更負起代表報社本身的立場,就各項事件,發表評析、 探討,以反映民情,發掘問題,堪稱為「報紙中的報紙」,有其不容忽視之處。 本文即以此為旨,期待以內容分析法為工具,了解聯合報、中國時報、中央日報及自 立晚報四分報紙中三十年來的經濟性社論與經濟建設在各項論題中的相關性,以顯現 傳播媒介對於經濟發展所能發揮的功能。
62

我國報紙處理國際新聞之分析研究-以中央日報、中國時報、聯合報及大華晚報為研究對象

廖港民, Liao, Gang-M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緒論,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節:我國報紙國際新聞之來源,第 三節:國際資訊之流通,第四節:傳播媒介之分佈。第二章:第一節:資訊傳播不 平衡現象,第二節:資訊不平衡成因與國際態度之形成,第三節:新聞自由與文化 傳播帝國主義,第四節:道德責任與國家主義之崛起,第五節:傳播權利與世界資 訊新秩序。第三章:國際新聞與守門人。第四章:研究方法,第一節:假設,第二 節:研究設計,第三節:國際新聞與守門人。第四章:研究方法,第一節:假設, 第二節:研究設計,第三節:國際新聞類目及操作定義,第四節:測量單位擬定, 第五節:採樣。第五章:計量與發現。第六章:結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我國報紙國際新聞量的多寡,採用新聞來源地區,新聞內容,以及 如何採用各大通訊社之電稿,以瞭解我國報紙之國際新聞是否平衡;並提出建議以 求改進。 本研究採內容分析法,分析對象包括中央日報、聯合報、中國時報及大華晚報;電 信稿包括美聯社、合眾國際社、路透社、法新社、共同社、德通社、中央社。
63

中共談判策略之研究

黃啟南, HUANG, GI-N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旨在探討中共談判的行為、理論根源、談判特性、談判指導原則,以及中共與 美國談判解決所謂「台灣問題」時,中共此種談判行為影響的程度。 本論文全一冊,計十一章四十節,約二十五萬餘字。全文分成兩大部份,第壹篇是關 於中共談判策略理論的探討,其大致內容如下: 第一章:導論。敘述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方法、資料來源與限制。 第二章:簡述談判的界說,就談判的意義、目的、以及談判的過程和型態作扼要的說 明。 第三章:討論中共的談判觀、中共談判的一般作風,並提出中共談判策略的基本模型 。 第四章:由共產黨意識型態和中共叛亂鬥爭的經驗中,探討中共談判策略的理論根源 。 第五、六章:從中共過去與中華民國政府和自由世界國家間的談判經驗中,探討中共 談判策略的一般指導原則和特性。 第貳篇則以中共與美國談判解決所謂「台灣問題」,雙方所發表的三大公報-「上海 公報」、「建交公報」、「八一七公報」做個案研究,各章內容如下: 第七章:討論「上海公報」談判的背景、談判的經過、和談判結果。 第八章:討論「建交公報」談判的背景、談判的經過、和談判結果。 第九章:討論「八一七公報」談判的背景、談判的經過、和談判結果。 第十章:針對上述中共與美國間進行的三大公報談判,探討中共運用何種談判策略, 以迫使美國在「台灣問題」上節節向它讓步。 第十一章:結論。對中共談判策略作一綜合評估和總結。
64

從「上海公報」、「建交公報」、「八一七公報」看美國對華政策

周鄭福, ZHOU, ZHENG-F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緒論介紹研究動機、理論與方法等,第二章用內容分析方法,分析三個公報, 分析三個公報,重點放在主題類目、方向類目、強度類目與策略類目之分析,第三章 則研究美國決策系統其國內外環境變數之分析,第四章則研究美國政策制定者其個人 之價值、信仰、態度、動機等之分析,第五章則檢定本研究之信度與效度,最後一章 結論,並提出研究發現與建議。
65

報紙新聞寫作方式之分析

蕭衡倩, Xiao, Heng-Qi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以分三十年來(民國42年至71年)中央日報、中國時報、聯合報新聞寫作的 方式為主,採用內容分析方法,比較三報在不同時間、不同新聞種類上的差異,以及 各報本身的新聞寫作方式在三十年來的演變。本文將三十年分為三階段:民國42年 至51年;52年61年;62年至71年。又將新聞寫作的方式分六種:可追溯來 源的報導;不能追溯來源的報導;可追溯來源的推論;不能追溯來源的推論;可追溯 來源的判斷;不能追溯來源的判斷。並將新聞內容分成十二類:政治軍事、財經、災 禍、人情趣味、體育、文教、犯罪、科學、社會問題、社交新聞、公共事業以及交通 。本文共分為五章: 第一章、緒論,分為問題的陳述、研究目的以及論文組織三節。 第二章、文獻探討,分為有關消息來源及有關陳述方式兩節,並提出研究問題。 第三章、研究方法,分為研究對象、抽樣、分析方法、信度分析及統計方法五節。 第四章、資料分析。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
66

蘋果日報對聯合報、中國時報的影響

張卉穎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比較小報(蘋果日報)與大報(聯合報、中國時報)報導的不同處。同時也比較聯合報、中國時報於蘋果日報在台灣發行前後,其報導型式及方向是否有所改變。研究結果顯示聯合、中時兩大報只有在少數項目上有差異,大部分的類目沒有差異,意即兩大報無論在圖文比例、報導類型、頭條新聞的報導及選擇上,都是非常類似的兩份報紙。而兩報與蘋果日報除了少數類目外,大部分項目都有達到顯著差異,顯示兩大報與蘋果日報在圖文比例、報導類型、頭條新聞的報導及選擇上,是截然不同的報紙。另一方面,兩大報增加新聞總則數、總頁數、照片數、圖表數、彩色印刷頁數來因應蘋果。新聞則數及頁數的增加,顯示兩大報欲增加報導量來吸引讀者;而照片、圖表、彩色印刷頁數的增加,則顯示兩大報在某些項目上有逐漸向小報靠攏的趨勢。此現象也顯示台灣兩大報在報導形式上,的確漸漸「圖像化」,而傳統以文字為主的質報,也毫無例外的逐漸向圖像化靠攏。
67

從政治控制到市場機制:台灣報業發行之變遷 / From political control to market mechanism-the change of newspaper circulation system in Taiwan

陶芳芳, Tao, Fang-F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報禁開放後,由報業市場中不斷推陳出新的發行競爭以及目前三報鼎立 的發行態勢,本研究意欲探究報禁開放前後台灣報業發行作法的差異, 並以政治控制以及市場影響力的兩個方向,來思考形成台灣報業發行變化 的原因。在現存的傳播研究中,對於報業發行的文獻極為有限,而本研究 是第一份以報業立場分析台灣報業發行變遷的研究,一方面以報業整體的 發行狀況作為分析的起點,也以報業的觀點來分析台灣報業的發行競爭。 本文採取質化研究法中的個案研究法以及非結構性訪談法,藉著與台灣 北中南三地涉及報業發行業務的人士進行五十次以上的訪談,蒐集報禁 開放前後報業發行狀況的資料。研究結果發現,過去在報禁時期,台灣 吻合了發展中國家所普遍出現的媒介環境,為報禁政策提出合理化的 背書,而隨著經濟的發展,報禁政策對於報業發行發展的限制與控制則 愈來愈明顯,而在報禁開放後的自由市場競爭之中,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 報業發行特性,重塑台灣報業的發展趨勢。 / After the lifting of martial law in Taiwan
68

教育の情報化と学校におけるリスクアセスメントの必要性に関する考察 : 学校, 教育委員会, 市情報課等を対象とした実態調査にもとづく問題と課題の検討

長谷川, 元洋, 小川, 裕之, 大谷, 尚 03 1900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69

我國報稅代理人制度建立之研究

吳明琪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主要係就我國自民國四十九年起倡議之專業報稅代理人制度進行研究,專業報稅代理人制度具有協助國民履行稅法上之義務、維護國民在稅法上之權益、節省稅務稽徵人力與成本、協助政府推廣租稅教育,提高國民納稅意願等功能。為何我國推動報稅代理人制度建立近四十年,迄今未能完成立法,其間爭議為何?就商業會計人員與報稅代理人之間資格有無重疊?商業會計法與報稅代理人法(草案)之間如何銜接?就理論而言,是否應建立專責報稅代理人制度?就實務而言,應如何建立等,都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研究的過程主要先以倡議以來相關各界所提出之各項意見進行分析及探討,並檢視目前已實施專業報稅代理人制度之國家,諸如,日本、韓國、美國等國之現行制度進行比較,並分別就資格取得、執行業務範圍、區域、禁止行為、職業登錄制度及懲戒方式等加以彙總分析。 再者,另就目前我國會計師法、報稅代理人法草案及代客記帳業者所涉及之法令規定及相關規則分別就資格取得方式、主管機關、執行業務區域及範圍、公會組織方式、禁止事項規定、懲戒內容及方式等進行研究。 本論文認為我國從開始推動稅務代理制度迄今,遭遇會計師界強烈反對設立專責報稅代理人制度,以致仍無法完成立法的主要因素,大致脫離不了以下幾個問題:資格或證照的取得方式是否一定須經考試?資格或證照取得後是否具有排他性?取得資格或證照後,可以提供那些服務?另從本論文之研究發現無論從經濟發展階段需要、社會垂直分工亦或是目前社會的現實需要等方面而言,專責報稅代理人與會計師此二種行業,原則上屬利益攸關但不必然衝突的行業,是屬於「同類業務」的「垂直分工」,如醫療業務方面有醫師與護士之分;法院事務方面有法官及檢察官與書記官的合作等。且依社會的現實需要與自由經濟供需原則而開創之代客記帳與報稅此行業已存在近四十年,惟有經過其專門職業證照制度的建立,將報稅代理人納入管理,才得加強及提高服務品質。 最後,本文分別就現有從業人員的穩定過渡及社會的調適、所得提供服務範圍之分類、建立過程之溝通協調等方面等提出建議如下: 一、 報稅代理人法草案第二條已明確規定:「中華民國國民經報稅代理人考試及格,並依本法領有報稅代理人證書者,得充任報稅代理人」;其資格或證照的取得方式明確界定為專門職業,自應以考試方式取得其法定資格及證照,惟於建立新專門職業制度時應考量現有從業人員的穩定過渡及社會的調適,實應酌予增加檢覈考試之規定,使得原未經法律限制之工作權,於法律限制後,享有信賴保護原則之適用。 二、 於取得資格或證照後,究竟可以提供那些服務,應以資格本身的基礎加以分類;如以會計師名義取得資格者,除不得代理已進入司法程序之案件外,得受納稅義務人之委託,代理依稅法規定應由納稅義務人作為之行為。如以土地代書名義取得資格者,僅得代理地價稅、土地增值稅、房屋稅及契稅此四種稅目,依稅法規定應由納稅義務人作為之行為。 三、 最後,立法過程中,主管機關應就目前社會中各種反對的聲音加以研析與重視,找出各種可行的方案,並多與相關各界溝通,以消除疑慮與阻礙,以使我國稅務代理制度得以早日完成立法並施行。
70

倒金字塔式新聞報道的語篇規律 : 以香港《明報》社會新聞為語料的探討 = Discourse principles in inverted pyramid news reporting : study of the social news of Ming Pao

謝淑香, 01 January 2001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Page generated in 0.014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