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
中国養生思想の近世的な展開 ―朱権の養生思想を中心に―劉, 青 25 May 2020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人間・環境学) / 甲第22670号 / 人博第956号 / 新制||人||227(附属図書館) / 2020||人博||956(吉田南総合図書館) / 京都大学大学院人間・環境学研究科共生文明学専攻 / (主査)教授 佐野 宏, 教授 武田 時昌, 教授 道坂 昭廣, 教授 太田 出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Human and Environmental Studies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
52 |
晉代神異思想與當代社會之關係衛昭如, WEI, ZHAO-R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53 |
孫逸仙社會學思想研究--兼論三民主義社會學之範疇莊明哲, Zhuang, Ming-Zh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將 民主義 社會學 做了一個連結,標示了筆者所感到興趣並思 研究的方向。
民 義 的研究,指涉了孫逸仙的一套以倫理、民主、科學為其本質,以民生哲學其為基礎的思想與實踐的體系。「其目的對內在求中國境內各民族的一律平等」,民權的伸張受到尊重,均富的理想得以成真;「對外在求中國的 列強之中解放」,以獲取獨立的國格:
社會學 的研究,則著重於對人類社會中的人,團體與社會本身以及本身以及其相互間的關係作探討。
結合起來粗略的說,三民主義社會學的研究對象,以中國的各式情狀為出發點殆無疑義。但是,若要縮小範圍以獲致較為具體的研究面向,那麼,進一步的分析將有必要。
在研究方法(Research Method) 上,筆者將透過歷史法以及就文獻本身所作的內容分析法來探討。同時在方法論(methodology) 的層次上,將通過詮釋學(llermenuties)的角度來接合東、西方的社會學觀點,讓孫中山思想與西方的社會學傳統能展開有意義的對話與結合,並據此建構孫中山的社會學體系。筆者擬從二條途徑出發,一是依據孫逸仙的全部著作為論述的藍本,並嘗試自其中詮釋孫中山的社會學觀點。二是透過對西方社會學傳統中主要範典的介紹,從而提供三民主義社會學建構的主要參考與比較
。再者,筆者有意採取比較的觀點來呈現孫逸仙與馬克思 (這位在三民主義中佔有不少篇幅的德國思想家)二者社會學觀點的相同與相異之處。
綜合上術的概略性說明,本論文的研究架構將透過以下的方式呈現:
第一章〈結論〉。說明研究本論題的動機,架構與方法。
第二章〈西方社會學的主要傳統〉。透過對西社會學主要傳統的引介,希冀能提供較具建設性的線索以作為建構三民主義社會學的基礎。
第三章〈孫中山思想中的人,群體與社會〉。基本上,社會學所關懷的對象與其他社會科學學科並無不同,然社會學所關注的焦點則有差異,它著重於社會中的人,群體與社會之間相互關係的探討。因此,筆者擬循著此一脈絡來整理,分析孫中山在這方面的見解。
第四章〈孫中山思想中的社會變遷〉。本章試圖釐清孫中山對社會變遷的看法,並以之與現階段復興基地臺灣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的整體發展相比較,來說明「臺灣經驗」與三民主義社會學之間的關係。
第五章〈三民主義社會學研究範疇之分析〉。首先對西方社會學的範疇作一個文獻上的分析與回顧,再以相似的方法對國內有關的三民主義社會學文獻--包括期刊,論文與書藉--作一個分析與整理,以勾勒出三民主義社會學的範疇。
第六章〈結論〉說明本篇論文的現實意涵,並嘗試性地描述三民主義社會學未來的關注面向。最後,將指出本論文的研究限制與困境。
|
54 |
權力與倫理--韋伯政治思想研究黃瑞祥, HUANG, RUI-XI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政治事務中,權力與倫理應當有著什麼樣的區別與關聯?乃是一個至為重要的問題
。德思想家韋伯(MAX WEBER, 1864-1920) 對政治事務的思考,亦特別著
重於此。他的基本觀點是:人對人的權力宰制無法取消,亦即整個社會徹底地倫理化
乃是不可能的,在此限制之下,政治行動及制度的唯一倫理可能性在於責任;而政治
事務要不淪為純然的權力徵逐而墮入虛無,亦唯有憑藉責任倫理來提昇。於是責任倫
理不僅是唯一可能的政治倫理,亦是必要的政治倫理。此即為本文的主要論題之所在
。為突顯韋伯上述觀點,本文將韋伯置於左抗馬克思,右拒尼采的立場來考察;馬克
思可視為從「倫理」的立場對「權力」的最猛烈批判,而尼采則可看做從「權力」的
度對「倫理」的最徹底顛覆,他們共同構成了西方現代文明的最嚴重威脅。韋伯處此
左右夾擊之中,則要求西方現代人做一個政治上成熟的人,採取責任倫理的實踐立場
,並以此為唯一必要且可能的生存之道。
本文分為五章。第一章緒論,指出研究目的與範圍,並對主題所在的脈絡及論述架構
做一說明。第二章討論兩個先決問題:其一,韋伯與政治思想的關係、其二,韋伯與
馬克思及尼采的關係,以做為下一章論述的準備。第三章以「馬克思-韋伯-尼采」
這一對比為基本架構,從個體的人格、行動及群體的制度三個層次,來正面舖陳韋伯
的基本觀點。第四章從「學術與政治的關係」這一角度對韋伯的基本觀點加以評估與
辯護。第五章結論並提出未來研究的方向。
|
55 |
從佛到儒-梁漱溟的思想與轉變柳麗敏, LIU, LI-M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梁氏的一生,無論在思想上、在行動上,都可說是多彩多姿,前人有關其之著作大都
側重其一生行動之一面,如其之鄉村建設運動。本論文主在研究梁氏思想之一面,然
而思想與行動在梁氏而言是不能截然劃分的,梁氏幾乎在其每本著作中都極力否認自
己是個學問家,他稱自己是“問題中人”,“行動中人”,凡其所探究都起于有感於
人生世事而有之問題,其中包括中國問題及其個人的人生問題,梁氏研究這些問題的
目的就在尋找可為其行動之指標,有鑒於此,筆者擬以梁氏所提出之問題串連全篇論
文,至於其思想與行動間之配合狀況則不在討論之列。
梁氏一生思想階段的劃分,主要是依其人生態度之轉變而來,梁氏在十九歲前抱持著
實用功利主義的人生態度,二十歲時自殺未成轉入佛家,及至一九二二年梁氏正式宣
佈放棄佛家生活轉入儒家,從此積極入世,致力於救國理論的建立與實踐。一九四九
年共產黨建立政權後,梁氏歷經批鬥,自知無法施展抱負,乃轉而專心從事學術著作
。本論文研究重點在於分析梁氏各階段轉變的原因及其如何由形上學、歷史哲學以至
文化社會學的研究中建立其救國理論-鄉村建設理論。
筆者從研究中發現梁氏的理論來源相當混雜,並不只有儒家,還包括佛學及某些西方
哲學,如柏格森的生命哲學、叔本華的唯意志論等等。故從思想上看來,梁氏並非純
粹儒家,他是本其歷史哲學之研究結果認為中國前途在民族精神、特別是儒家“剛”
的人生態度之復興乃轉入儒家思想,一九二一年他的棄佛所棄的只是佛家的生活方式
,佛家思想之價值梁漱溟在其歷史哲學中另有安排。
本論文所使用的資料主要是梁氏的專書著作,其一九四九年後者亦大致收齊。
|
56 |
仲長統及其思想之研究李文獻, LI, WEN-XI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思想是客觀環境之反應,最能表現出時代之特色。仲長統生於漢末魏初大變動之社會
中,個性崢嶸獨特,思想精采而激烈,正是最佳之研究對象,可惜因著作佚失過鉅,
至今尚未有人做過全面之研究,今以其基本資料為基礎,仔細研閱,並就相關資料,
詳加比較,後參酌前賢研究之成果融貫薈萃,深識鑑奧。以仲長統所提出之問題與議
論為核心,尋繹其來龍詳審其主張,追究其去脈,試圖作總合之研究,期能彰顯其人
格與思想之偉大,瞭解其心靈生命之轉化與時代思想之特色。
本篇論文共分八章,研討內容如下:
第一章:敘論。略敘撰述之動機、方法與討論之範圍。
第二章:論述仲長統之姓氏、生卒年、歲數、學行、仕宦、交遊及性格特質;並敘明
其著作之成書、流傳與輯佚之情形。
第三章:分從政經環境、社會風氣、學術風尚等三方面,考察其時代背景,知人論世
之謂也。
第四章:掌握以「人事為本,天道為末」之思想特質,論述其天道觀、天命說與歷史
觀之淵源與精神之所在。
第五章:分別從施政之原則、君主之作為、對現實政治之批評三方面探索其政治思想
精髓之所在。
第六章:論述仲長統對經濟、時俗、教育各方面之批評與建議。
第七章:從漢末自覺意識之形成,研究仲長統思想轉折之原因,展現其人生之歸宿。
第八章:結論。
|
57 |
熊十力「內外聖王」思想之研究藍日昌, LAN, RI-CH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以熊十力所探討的儒家之內聖外王思想為研究範圍,前人對熊十力思想的研究
。解有就其對儒家之詮釋做過系統探討者,按經學為儒家內聖外王思想所寄託者,本
論文著重於透過熊十力對經學之土釋以闡釋儒家內聖外王的思想。
本論文共分六章,約九萬餘字。
第一章,導論、略述內聖外王思想在歷史中之演變及熊十力為學歷程。
第二章,敘述熊十力對體用論的反省,及如何展開對西方思想及佈道二家思想的批判
。
第三章,敘述其如何尋繹、闡繹儒家經學的精神。
第四章,敘述內聖外王的理論,著重於內聖學,熊十力對內聖學的闡述,部分見諸體
用論中,所以此章須與第二章參看。
第五章,此章著重於外王學部分。
第六章,結論,說明其對內聖外王的探討已跳出傳統的囿限而呈現出新貌。
|
58 |
黑格爾國家論之解析林瑞旭, LIN, RUI-X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一冊,約計六萬餘字,分七章。
第一章導論。說明本論文的研究動機、論述之範圍,使用的方法及資料的使用。
第二章:就西洋哲學思想之變遷,討論黑格爾國家論所欲解決的兩組政治對立的問題
:審慎╱科學。共同體╱個人。
第三章:論述構成黑格爾國家論之屬於黑格爾自身的相關思想。
第四章:國家論概念一般。即就「國家」之概念本身,予以總地說明。
第五章:國家構成法內容:立要討論國家內在自身的區別。
第六章:反省與批判。旨在指出其與現代政治社會的關係。
第七章:結論。
|
59 |
總統 蔣公政策執行理論之研究任可怡, Ren, Ke-Y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係以肌電圖探討射箭技術及放箭瞬間的穩定性,主要目的如下:
一、藉由肌電圖的分析方法,客觀的評估射箭選手的技術特性。
二、瞭解優秀選手和普通選手放箭瞬間的穩定性是否有差異?
三、發展以及尋找有效的EMG 分析方法和參數,評估射箭選手箭與箭問的瞬間穩定
性。
四、本研究結果,希望能夠提供射箭選手技術改進及教練從事訓練指導之參考。
選擇8 個射箭之主要作用肌,即拉弓臂的屈指肌、伸指肌、肢二頭肌、眩三頭肌、
三角肌後部和斜方肌中部,持弓臂是三角肌前部和後部。受試著為三位優秀選手(
單局1200分以上 )及二位普通選手( 單局950-1050分 ),在室外射箭場以IEMG記錄
射箭過程,作為分析技術特性的資料; 以放箭前後各一秒的時間分析選手瞬間穩定
性。結論如下:
一、以EMG 方法評估射箭選手的技術特性,幫助教練和選手作較客觀與正確的技術
分析,具實用性和可行性。
二、以EMG 方法評估射箭選手的瞬間穩定性,本文所採用的定量分析方法和步驟是
否恰當,仍待探討研究。
三、因為區間效果的一致性,所以不同區問的處理方式,並未使五位選手的排序產
生變化。
四、不同的距離,並未使穩定參數有顯著的變化,這表示優秀選手的穩定不受距離
的影響。
|
60 |
王韜的政治思想姚海奇, Yao, Hai-Q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王韜一生,境遇坎坷,落魄江湖,途窮祑城,以偉駿之才,獲遇如此,能不令人扼腕
,其遇如此,然未曾減其豪情,弱其壯志,加以其才雄長,其識深遠,以富強之方,
倡行天下,欲以此救中朝於水火,並進中國於列強之林,果清室納其言,採其方,未
始不能轉時移機,易弱為強。
故本文擬以客觀態度,對王氏一生主張,予以整理,並加闡析、評估,其重心則落實
於富強思想上。
本論文計一冊,全篇六章,約五萬余字。
第一章:導論詳述研究目的與研究方法,其中研究方法有二: (一) 歷史眼光與道德
判斷。 (二) 發展途徑:以現代化為經,以時間為緯。藉此評估王氏思想。
第二章:王韜略傳:對王韜一生動態,作一鳥瞰式之回顧。
第三章:論道與變
闡明道、變二者間的關係,一言以蔽之,即:「天心變於上,人事應於下」。
第四章:治民與治兵
此乃王韜思想重心,誠如王氏所言:「故今日我國之急務,其先在治民,其次在治兵
」。
第五章:倡富強 (思想)
此為利強之方,亦是王韜一生戮力以赴之鵠的,其于時事之弊,國政之窮,皆以此方
濟之。
第六章:結論
對王氏政治思想,作一簡扼之評估。
|
Page generated in 0.014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