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
台灣新時代運動者的靈性建構陳惟元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新時代運動在台灣的發展,反映出“自我靈性”在台灣的發展,而在新時代運動重視個人的特質下,與其有所接觸但卻不積極參與的邊緣或個人參與者,其對於新時代運動的理解與接受的情形,有助於對新時代運動在台灣發展情形的進一步理解。基於此種目標,本研究試圖以邊緣、個人的新時代運動接觸者作為研究對象,了解其宗教與靈性經驗、探尋他們對於新時代運動的接觸與理解情形。
在本研究中,不同的受訪者呈現出了各自不同的經驗與觀念,個別的受訪者對於新時代運動的定義與接受情形也各自不同。有些受訪者遊走於不同的思想體系,並使用湊合術的方式建構自己的靈性觀念。有些受訪者則是經過一段時間的尋覓,以某一家之言作為自己靈性思想領域的主軸,但也可能還對其他的宗教思想體系保持開放的態度。相當多新時代觀念的追隨者具有類似於一般宗教改宗或皈依之後所產生出的靈性轉化經驗,說明新時代運動的參與者可以從中獲得至少是類似甚或是相同於一般宗教的經驗滿足。
雖然由於本研究的研究對象,對於新時代運動的接觸,大多屬於較不積極參與、較為邊緣的接觸者,然而仍然呈現出與先前研究者針對新時代運動參與者的類型分析有可對話之處,故而顯示新時代運動的影響力不僅及於積極參與的核心參與者身上,而是也可以擴散到那些邊緣的新時代運動者、略有接觸的個人身上。
|
72 |
康有為的民主觀:試以《大同書》為論許淑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過去對於《大同書》的解釋主要分為兩種:一是將《大同書》視為近代中國經典的「烏托邦」文集,視為是康有為脫離現實、充滿幻想的文集,並不具有實踐性。二是將《大同書》視為是康有為欺騙大眾,阻礙革命的退縮表現,是一本為政治目的服務的書籍。中國在鴉片戰爭後,門戶洞開,快速地與西方文化交流。中國雖然經歷了辛亥革命,快速地建立了亞洲第一個民主國家─中華民國。但是,中國並沒有因此而邁入西方民主之途,反而形成了共產中國。民主發展在中國一直受到阻礙,中國人至今也仍為真正了解民主意義;到底中國社會缺乏了民主發展的哪些條件,導致中國人無法遽行民主。
康有為在《大同書》中詳細地寫出他所目見的社會問題,他突破國界的侷限性,以世界化的角度試圖解決問題。對照康有為在實際的政改後,筆者發現他的民主理念與《大同書》所採的宗旨、步驟有其一致性。因此,筆者以為《大同書》並非是康有為空想之作;相反地,是康有為最深層的改革藍圖。《大同書》的意義在於,他表現出康有為對於後世發展的真知灼見,也表現出康有為融合中西思想的獨特性。
從《大同書》中可以發現中國社會在發展過程中的侷限性以及問題所在,康有為不單只是指出問題,他更以實際且具實現性的方法,指出該如何解決。《大同書》是一本極為理想化的書籍,卻也是一本極具爭議性的書籍。多位學者均指出《大同書》影響毛澤東很深,也影響了日後毛澤東對於人民公社的理念和設計。這樣一本重要的書籍,當然不能只將它視為是空想之書,要了解近代中國的歷史發展,《大同書》是不可忽略的。《大同書》可引領我們看到中國社會的問題,也可更進一步了解康有為對於民主的解釋,以及他的政治理念。
|
73 |
南北朝佛性思想研究林明莉, Li,Lin M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論文的架構上可以劃分五個部份,共十二個章節來探討《大般涅槃經》傳譯到中國以來從南北朝過渡到隋初各論師對於佛性義涵、特質的討論和定位。第一部份為涅槃經的佛性義涵及屬性分類說明。第二部份探討南朝涅槃師們的佛性觀。第三部份為探討北朝攝論師及地論師與佛性相關的概念。第四部份為隋初吉藏、智者等大師如何融攝南北朝的佛性思想,進而開展出一套屬於自己獨創性的佛性理論。第五部份則對於前述南朝各論師佛性觀、北朝各論師佛性觀之交集與差異作一論述,同時探討南北朝過渡隋初佛性思想的發展歷程與變化。
|
74 |
歐陽脩儒學思想研究李函香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分成四大區塊,包含歐陽脩窮達有命的天命觀、節義昭著的君子意識、居正大一統的史觀及修本以勝佛的排佛思想。歐陽脩建構天命觀的步驟是「質疑天──致力學《易》──推之於天」,天也有不勝人力之時,人若能致力學《易》,則天命之理及人生的窮達禍福自可不動心。對於不知所以然的人事,歐陽脩採取「推之於天」的策略,將晦澀玄虛之事,「推」移給天。歐陽脩窮達有命的天命觀與先秦「窮達以時」中「遇不遇,天也」的論點相同,「遇」不「遇」乃「天」所決定,非人力所能為。人事即天命,修人事才是上達天命的起始,多關注本於人情、切於事實的人間世,遠比空談性理之學要崇高。歐陽脩的君子意識,顯現於內在的修持與外在的作為二個方面。君子的內在是一個中心有所守的世界,「德業兩全,讒謗自止」是其道德修為中所依循的原則。「明道」是歐陽脩追求的目標,「通經學古」則是歐陽脩淬勵思路的最佳路徑。節義昭著的君子意識讓歐陽脩有了與眾不同的作為:拔擢賢材不遺餘力,能面爭廷論;恪守寬簡之治的原則,濟時恤民。在居正一統的史觀這一方面,歐陽脩創出或以「德」或以「業」的彈性的史觀,處理朝代更迭所帶來的正統問題,「德」與「業」可以擇一而存,不必兩全,也無須涉及讒謗,當「德不足」之時,則以「論必據迹」的方式處理。在闢佛思想上,歐陽脩採取較溫和的對策──修其本以勝之,此對策之下,又以禮義為本,以浸漸之法成其化,作為推動的原則。而歐陽脩高懸三代之治,並不是要君臣完全複製,而是藉此激勵眾人,要向著真善美的境界邁進。歐陽脩的斥佛排老說,初始即帶有某種程度的寬容;至於晚年的傾心釋、老,實乃有迹可循。
|
75 |
先秦諸子法思想探析---當代視域的解讀與重構,以儒墨道法四家為主要考察對象陳弘學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書根據「應然與實然」、「義務與結果」、「限制與超越、「壹法與等差」四組概念為骨架,分別探討「自然法」、「正義」、「自由」、「平等」等議題。在第二章中首先借鏡西方法學豐富資產,檢視先秦諸子蘊含之「自然法/實證法」思想雛形。在釐清何種規範得以列入「法規範」後,第三章進而分析「正義」概念為何。源自對於「正義」認知的不同,人們建立不同法律體系,也展現不同的刑罰效力。一旦法律取得「正義」的支持,它必產生普遍約束的效力。本書第四章即是透過諸子對於「規範」的理解,反映「自由」可能存在的向度。由於「規範」與「自由」乃一體兩面之物,無論「禁止」或「強制」規定,必然牽涉到「自由度」問題。傳統文化並不習慣正面闡述「自由」是什麼,而係透過「限制」反面,凸顯隱性存在的「自由」。「規範」拘束人的行為,「自由」則賦予了行動的權利,因而「誰應當適用何種規範,才能符合平等精神」,也就成為一個相關連的問題,本書第五章,即是討論「不平等的平等」的思維進路。以上四章構成本書研究主體,它是一個現代視域下的提問,環繞的卻是先秦諸子可能的回答。透過這上述四個層次的書寫,我們將會逐步廓清「法」之本質、效力、範圍各項問題,以及先秦諸子對其「既有」、「可能」、「應當」的回答。
|
76 |
《老子》與《莊子》的天道政治思想洪已軒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老子與莊子提出天道政治的用意在於「崇本息末」,所崇之本者「天道」是也,所息之末者巧術、詐偽也。老子觀閱天地之變化,體知宇宙之常道,所以崇 「天道」以明「人事」,欲以天道之理想來提昇、美化現實的政治。因此天道政治是落實在現實層面而又有高遠理想的政治理論,是落實在人倫日用之中的,是不外日用飲食之間的「樸素之道」。
天人關係可以說是天道政治最重要的基礎,大體而言老子與莊子的天人關係可以說是一種「法天」的思想,不過從《莊子》〈內篇〉中可以看出莊子對於天人關係可分為天人有「必然之分」、「本然之合」以及「應然之合」三種關係,而天人的應然之合就是透過德性的修養以及氣功的修煉以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然而商、周時期「天命王權」的政治型態卻是由巫現透過巫術以達到神人合一,又在「絕地天通」之後帝王變成為上帝在人世間唯一的代言人,也就是說帝王代替上帝來統治天下,他的權威是上帝(天)所賦予的,因此其權威是不容懷疑,不可挑戰的。然而周人從夏、商覆滅的經驗中得到了「天命靡常」的教訓,又從文王受命的經驗中得知只有敬德、保民才能受天之佑、得天之命,雖然周人仍然信仰「天命王權」,而且西周統治者敬畏天命的原因並不只是道德上的因素,不過由於敬、德觀念的滲入是以進一步促使了天道政治思想的萌芽。
「天人合一」與「天命王權」可以說是天道政治的思想基礎,而天道治政思想的內涵在實質內容上則是「無為而治」;在理想型態上則是「太上之治」;在行動方略上則是「虛順而化」。從老子「動善時」的觀念來看,無為而治強調的是在問題發生之前能「為之於未有」,而如果是問題已經發生則處之以「曲全」之道,又在問題解決之後還要能「功成無名」。而此無為而治之道在《莊子》則是以「庖丁解牛」的寓言展現。其次,天道政治的理想則是太上之治「下知有之」的理想,也就是聖人以無為的方式來為政治國,而在功成事遂之後復能不居功,是以人民僅知有君王與政府的存在,卻不知其有什麼作為,而此「下之有知」的太上之治落實下來所呈現的就是「小國寡民」與「至德之世」。
最後在行動方略上則是「虛順而化」的辦法,老子並不否認剛強能勝柔弱的經驗法則,但是柔弱能勝剛強也是眾所週知的經驗法則,老子以水作比喻,滴水不斷則能穿石,洪水過後木石不流。(另外「氣」的性質也與水一樣)因為剛強之上必定還有一個更剛強者,因此老子並不欣賞這種自以為是的強,他所欣賞的是如水、氣-樣能柔弱也能剛強的「柔強」,這種以柔克剛的方略在《莊子》則是 「順人而不失己」、「伴君如伴虎」的柔化方式。因此天道政治雖然也同意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使用武力解決問題,然而「虛順而化」這種不流血的革命行動才是老子與莊子所欣賞的。
總而言之,《老子》與《莊子》的天道政治思想可以歸結為以下五點特色:
|
77 |
韓非子思想與毛澤東革命策略林成曄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78 |
文言傳思想研究 / The Research of Wenyan Juan許曉雯, Sheu, Sheau-w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以討論〈文言〉的思想內容為主,略其作者、時代、來源的考察而專注於思想內涵的探討上,輔以現代觀點,彰顯出其中的意義價值。論文共計三章,第一章討論〈文言〉對乾坤卦辭的解釋,首先與《左傳》的兩份資料對照比較,再看乾坤各自不同但相關的性質。第二章則討論爻辭部份的解釋,注意其中變化發展的不同,與本卦其它爻的相關關係、異同之處,以及乾坤各爻之間得以相互對照、比較、互有關聯之處。第三章則取乾卦初九爻的遯世無悶、九二爻的閑邪存誠,坤卦六三爻的陰性含美和六四爻的括囊思想等,與四書義涵融通,以觀其思想之會通。
|
79 |
從蘇軾黃州詞論其思想境遇杜皖琪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蘇軾,可謂是中國文學史上,一朵引人注目的奇葩。其文學和藝術方面的成就,引起後世極大的關注和討論。亙古以來,蘇軾令人津津樂道的人生經歷、生命情境、思想轉折等,使其成就不容小覷。蘇軾之所以能夠引起後代的讚賞和好評,除了高超的文學藝術造詣外,幾經波折的生命歷程,更引起文人學者們的共鳴與感慨。盪氣迴腸的生命脈絡,使得蘇軾創造出許多永垂不朽的千古佳作,而這些作品,便成為後世學者探討蘇軾的重要指標。
蘇軾的一生,幾乎離不開自古以來多數文人共同的遭遇:「貶謫」。蘇軾遭貶的過程,從黃州、惠州,甚至到現今的海南島。雖然中間曾被朝廷召回,但每一次的召回,只造成被貶至更遠的下場。然而,這樣的人生遭遇,雖看似和千古以來多數文人墨客相同。但蘇軾卻能從種種人生磨難中跳脫出來,寫出令人動容的名篇佳作,看不到一般失意文人的憤懣悲觀,這樣的恢宏氣度,以及蘇軾心境轉折所帶來的文學呈現,造就了蘇軾千古風流人物的不朽形象。
蘇軾遭貶謫以及受到政治風暴的過程中,最受到後世關切的,便是其因烏臺詩案而遭貶黃州時期。蘇軾許多名篇大作諸如〈赤壁賦〉、〈赤壁懷古〉等作品,皆完成於此時。詩、詞、散文、書畫各方面皆有名篇問世,至今為人所喜愛。尤其是詞作,數量豐富且首首令人拍案叫絕,原因在於蘇軾此時所創作出的詞作,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心境與思想內涵,使得其詞不但氣度恢宏,且含有相當深沈的哲思與體悟。蘇軾一生宦海浮沈,這些曲折的生活經歷在其詞中處處可見。南遷北徙的貶謫生活中,蘇軾也曾歷經掙扎、感嘆的過程。但在自我調適之下,終於對人生漸漸有了頓悟。蘇軾黃州時期的詞作中,寫的是生活中的真情真景,透過這些作品,可以清楚的見到蘇軾率真的內心世界,以及對人生深厚的感情。其詞中含情、情中又有現實人生的體悟與超曠,具有層次感的詞作,締造了蘇軾黃州詞非凡的成就。
雖然,討論蘇軾黃州詞者甚多,不免有舊飯新炒之嫌,但在筆者蒐集尋找相關的著作、論文後,認為蘇軾黃州詞仍有其討論和發展的空間。因此,筆者於此論文中,將於緒論首先說明為何要以蘇軾黃州詞為討論對象?其可以深入探索研究的角度為何?透過前人的研究成果,可以再將黃州詞以什麼樣不同的觀點切入?隨後透過各章節,以文化背景及蘇軾的生平經歷,引導如何透過蘇軾遭貶黃州時期的心境和生活狀況,解讀黃州時期詞作中的生命情境和思想脈絡,最後從思想境遇與作品的美學手法連結,討論黃州詞的藝術風格,最後透過總結,歸納此次研究成果。希冀能夠透過重新省視蘇軾黃州時期的詞作,提供另外一種閱讀蘇軾詞的新視野。
關鍵詞:蘇軾、烏臺詩案、貶謫、黃州、思想、心境
|
80 |
中國大陸學界對中山先生思想的詮釋與評價之研究(一九七八?一九九三) / Research on The Interpretation and Appraisement of Thoughts of Sun Yet-Sen in Mainland China Schools李宏文, Lee Hong-W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山先生思想的歷史哲學是民生史觀,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哲學是唯物史觀,兩者各有其不同的哲學基礎和理論體系,是本質截然不同的思想學說,不宜相混。以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研究中山先生思想,其結果將悖離中山先生思想的原貌。將中山先生思想和馬克思主義進行學術上的比較研究,自有其研究價值。但若要正確認識、瞭解中山先生思想,最恰當的方式是根據中山先生思想自身的觀點、體系去進行研究。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從事解釋中山先生思想的作法,那是強將馬克思主義的靈魂注入中山先生思想的軀殼,會造成扞格不入的後果。一些較少遭受馬克思主義束縛的學者的詮釋見解,自然較能反映中山先生思想的本來面貌。
本論文撰寫的主旨,是要探討在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支配下的中國大學界對中山先生思想所作詮釋與評價的諸般情況。
本文共為八章二十五節,全文約四十萬字,各章節重點如下:
第一章:緒論。分為三節,旨在分別闡明本論文的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以及資料處理與名詞界定。
第二章:大陸學界詮釋與評價中山先生思想的演變歷程。分為四節,其中包括中共建黨後至建立政權前、中共建立政權後至文革前、文革時期以及文革結束後的改革開放等四個時期,主要在探討中共黨人和大陸學者在這些不同時期詮釋與評價中山先生思想的嬗遞、變遷過程。
第三章:大陸學界詮釋與評價中山先生思想的理架構。分為三節,其中分別對大陸學界據以詮釋、評價中山先生思想的指導架構: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列寧、毛澤東評價中山先生思想的論點,作一觀察與分析。
第四章:大陸學界研究中山先生思想的全局性觀點研析。分為三節,分別就大陸學界如何如「資產階級革命思想」、「三大政策」、「新舊三民主義」等思維模式、制式名辭,以關涉全局式的脈絡融入整個對中山先生思想的詮釋、評價系統,進行研析。
第五章:大陸學界對中山先生民族思想的詮釋與評價。分為三節,主要在探討大陸學界對中山先生的反帝思想與政策、中山先生反滿與大漢族主義間的關係,以及大陸學界對中山先生恢復中國傳統文化和固有道德等思想主張所作的詮釋與評價。
第六章:大陸學界對中山先生權思想的詮釋與評價。分為三節。旨在探討大陸學界對中山先生的革命三程序、權能區分,以及五權憲法等思想主張所作的詮釋與評價。
第七章:大陸學界對中山先生民族思想的詮釋與評價。分為三節,主要在探討大陸學界對中山先生有關資本問題、土地問題,以及發展實業和利用外資等思想主張所作的詮釋與評價。
第八章:結論。分為三節,綜合各章所論,對大陸學界詮釋與評價中山先生思想的全過程作一整體性回顧與提出檢討,並提出對大陸學界詮釋與評價中山先生思想的未來展望和建議,最後一節則在敘明中國統一問題的解決與中山先生建國理念間的重要關聯。
|
Page generated in 0.059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