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63
  • 244
  • 19
  • 7
  • Tagged with
  • 270
  • 270
  • 111
  • 97
  • 73
  • 60
  • 60
  • 57
  • 55
  • 49
  • 45
  • 44
  • 43
  • 43
  • 40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21

盈餘管理與公司治理關聯性之研究-以我國財務危機公司為例

彭筱倩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投資市場以散戶居多,控制股東常把持董事會運作,因此容易出現控制股東損害小股東權益之情形。不健全之公司治理是否提供一個管理當局較容易操縱盈餘的環境,並進而導致企業爆發財務危機,即為值得深究之議題。本研究以民國87年6月至91年12月間曾發生財務危機之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以產業、市值規模及成立年數為條件採1:1配對方式組成控制樣本,探討兩組樣本公司間在盈餘管理幅度、盈餘管理誘因及公司治理變數上之差異及前述因素與財務危機發生之關聯性。 以DeAngelo(1986)模型衡量異常應計項目,實證結果顯示,財務危機公司於危機發生前二年內有進行盈餘管理之現象。此外,危機發生前二年度,有較高比例的危機公司進行現金增資;於危機發生前一年度,危機公司內部人出脫股票的情形亦較正常公司嚴重,顯示管理當局似乎利用美化財務數字,以吸引外部投資者,一旦危機即將爆發則大量抛售手中持股,以獲利了結。 在公司治理議題上,本研究利用La Porta et al. (1999)及Claessen et al.(2000)之最終控制者概念,衡量並分析股權結構和董事會組成特性。實證發現,兩組樣本間之股份控制權、盈餘分配權及其偏離程度並無顯著差異,亦未發現危機公司有較顯著傾向採用金字塔結構或交叉持股來控制被投資公司。兩組樣本之最終控制者參與管理的比例相當,家族控股的型態居五成以上。以最終控制者觀點衡量之董監席次控制權則在兩組樣本上呈現顯著差異,實證分析顯示危機公司之最終控制者實際持股率不高,可享受之盈餘分配率較低,但卻擁有比控制樣本公司更高的董監席次控制權。 此外,本研究更進一步發現,在公司治理不佳、盈餘管理誘因愈強的情況下,企業發生財務危機之可能性較高,顯示公司治理之重要性。 / The Association of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on Companies Experiencing Financial Distress Abstract Small shareholders are the majority of the investors in Taiwan capital market. And also that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dominate the operation of board of directors, which might render occasions for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to expropriate easily the interests of the small shareholders. It is worth examining whether weaker 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 would provide management with cozy environment for earnings manipulation, and firms would therefore be inclined to experience financial distress? A group of firms listed in TSE experienced financial distress over the period of June 1998 to December 2002 and a control sample, using industry, market value and setup years as the matching criteria, compose the sample of this research. Specifically, this research examines the cross-group differences in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the impact of the magnitude of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 on the occurrence of financial distress. Based on the accrual model in DeAngelo (1986), the empirical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management of financially distressed firms manipulates earnings two years earlier before the event day. As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sample, the financially distressed firms are found to issue more seasonal equity offerings and the insiders sell more of their shares one year prior to the event. It appears that management employs a strategy to manipulate earnings upward two years ahead in order to raise the capital and then cash themselves out before the bad news are disclosed to the market. This research adopts the concept of ultimate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used by La Porta et al. (1999) and Claessens et al. (2000) to analyze the ownership structure and the composition of boards of directors. In general, we find no evidence that there are significant cross-group differences found in voting rights, cash flow right and the deviation from the two. Neither do we find that financially distressed firms are more inclined to adopt the pyramid structures or cross-holdings as means to enhance their influences. However, we find significant cross-group differences in seating rights. The result therefore suggests that with lower share-holding rights and cash flow rights, the ultimate owners of financially distressed firms exercise their influence on major decisions through procuring higher seating rights. In addition, this research finds that the occurrence of financial distress is associated with weaker 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 and higher magnitude of earnings management.
22

台灣上市公司股權結構與資本結構之關聯性研究

高國霖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摘 要 本研究以最終控制之觀念與研究方法,分析台灣上市公司股權結構與資本結構間的關係。首先探討台灣上市公司最終控制者的型態,接著以分析研究控制股東的控制權與現金流量請求權之偏離程度對公司舉債的影響。最後,納入集團企業及其組織型態等因素,探討其與偏離程度的關係。 實證結果顯示,不論以10%或20%的投票權作為股權分散的判斷標準,家族皆為最普遍的控制股東型態。當假設控制股東對名目公司(其他機構)的持股比率為0%時,實證結果顯示,若控制權與現金流量請求權偏離程度愈大,則其舉債程度越高。這可能意味著控制股東在其控制權與現金流量請求權的偏離情形下,會透過負債程度的操控來侵佔少數股東的財富,亦可能對債權人甚或納稅義務人的權益產生影響。 在集團企業因素的影響方面,實證結果指出當上市公司屬於集團企業時,其控制權與現金流量請求權之偏離程度較之非集團企業者為大,且集團企業的組織型態越複雜,控制股東之控制權與現金流量請求權的偏離程度將越大,代表控制股東更可能透過金字塔結構及交叉持股的方式來加強對公司的控制,進而產生侵犯少數股東權益的動機。 / Abstract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if the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of firms in Taiwan expropriate the minority shareholders through raising debt. Two cutoff levels of ultimate control right, 10% and 20%, are applied to find out the fact that the listed companies in Taiwan are not widely held but mostly in the control of families. On top of this fact,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 deviation of control rights from cash flow rights of the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has positive effect on the debt ratio. It also reveals that the more the block shareholders’ control rights deviates from cash flow rights, the more the debt corporate would raise. Furthermore, the deviation is larger for conglomerate companies than their counterparties. For conglomerate companies, the deviation is positively related to the complexity of the conglomerate structure.
23

利用可變速率方法賦予網路電話壅塞控制能力 / Congestion Control Enabled VoIP by Flexible Bit-rate

丁諭祺, Ting, Yu Ch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一個具有壅塞控制機制的傳輸協議DCCP被提出,期能取代UDP成為不可靠傳輸的主流協議。我們以NS-2網路模擬器和實際網路進行實驗,發現DCCP無法與其他傳輸協議公平分享頻寬,因此現行DCCP的設計,尚無法完全取代UDP。此外,目前DCCP以調整封包間隔的方式進行壅塞控制,也不適用於講求時效性的網路服務。 本研究首先以實驗證明,當網路情況不佳時,DCCP無法與其他傳輸協議公平的分享頻寬;當使用DCCP傳輸越洋長距離網路電話,如遇頻寬不足時,會因頻寬競爭力較弱而無法維持通話品質。本研究提出可變速率方法(Flexible Bit-rate)調整時效性網路服務的封包大小來進行壅塞控制,在維持一定服務品質之前提下,促進網路的和諧。我們在一個實際網路的實驗環境中評估以UDP、DCCP及可變速率三種方式傳輸網路電話封包的效能,結果顯示透過可變速率方法,能有效降低網路電話的封包遺失率,維持通話品質。 / With congestion-control ability, Datagram Congestion Control Protocol (DCCP) is expected to replace UDP as a mainstream unreliable transport protocol. But our study found that DCCP is not able to get a fair share of bandwidth under the competition of others transport protocols no matter in NS-2 simulation or real world networking environments. Furthermore, any congestion control protocol that postpones the transmission of packets may not be adequate to support time-sensitive network services. To maintain the quality of time-sensitive network services as well as to be TCP-friendly when facing network bandwidth fluctuation, we propose a Flexible Bit-rate congestion control mechanism for VoIP to adjust their data rate. Our experiments show that Flexible Bit-rate congestion control method could effectively reduce the packet loss rate and to maintain VoIP quality as compared with UDP and DCCP. Furthermore, it can have a much better bandwidth efficiency and adjust better to network fluctuation.
24

台灣媒體記者駐點中國的工作控制與因應 / The response strategies against governmental and organizational controls of Taiwanese journalists working in China

游蓓茹, Yu, Pei J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探討台灣媒體記者駐點中國在採訪時所遇到的工作控制、以及所採取的因應策略。透過對多位實務工作者的深度訪談,本研究發現,對駐點中國記者最直接的控制來源,分別是「中國官方」與「台灣媒體組織」。中國官方雖然仍會使用較為粗暴、強硬的新聞控制手段,不過也越來越懂得用軟性的互動手法,干涉的深度與廣度與兩岸政治關係也有相當關係。駐點中國的台灣媒體記者採取的因應方式,則包括新聞現場快速反應,平時不斷增加專業知識、以提升對「爆料與網路線索或刻意餵新聞」的判斷能力。再者,台灣媒體接受中國官方的「置入」,再透過組織要求對記者產生影響。駐點中國的台灣媒體記者除了工作量因此增加之外,還成為台灣媒體在中國的業務代表;為了應付稿量需求、搶快、搶獨家,而利用網路消息作為新聞線索,同時並需保護自己,因此在寫作上需以「事實陳述」、「找名人背書」等方式轉移責任歸屬。 / This study focused on Taiwanese journalists’ practical strategies against governmental and organizational controls while working in china. Through empirical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journalists, we came to identified how government of China uses both aggressive and subtle ways to influencing news reporting. Journalists in China need rapid responses action on sight and train themselves with extensive knowledge. In addition, one of the subtle ways to deal with Taiwanese media is to use product placement, but the more Taiwanese media receive product placement from china, the more chances are China government can further influence on the controversial news content in Taiwanese media. Receiving product placement only making these cross-strait journalists became sales representative of Taiwanese media in china.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organization, Journalists need to use internet as sources. But they also need to be extra careful by using “fact-based statement” or “quote from celebrity” in their daily writing skills.
25

行政控制制度之研究-中韓監察機關之比較分析

姜一圭, JIANG, YI-GU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韓二國友誼深厚,不論在歷史之演進、政制之改革皆有密不可分之關係。近代的 民主潮流推翻了二國的專制政體,建立了民主憲政。然由於中、韓二國皆為開發中國 家,行政權之運作往往逾越法制而有賴適當的行政控制,因此監察權有中、韓二國益 顯重要,本文乃就二國之監察機關作一比較分析。 本文在進行研究時,主要係以文獻研究法為主,搜集之資料主要關於中、韓二國監察 制度的書籍、論文、雜誌,以及兩國監察機關中所出版之資料、研究報告、統計資料 等,然後從法律制度及管理實況等方面比較分析兩國監察制度的異同,共分五章十四 章,約十三萬餘言。 第一章:敘述本文研究動機、目的、範圍與方法。 第二章:行政控制的一般理論與各國制度,介紹近代法治國家與行政控制、行政國家 的發展與行政控制、行政控制的概念與方法、各國的制度與類型。 第三章:中、韓兩國歷代監察制度之發展比較。說明中國歷代監察制度之發展、韓國 歷代監察制度之發展,最後並就前面所述作一小結。 第四章:現行中、韓監察制度之比較。分析說明現行中國監察制度、現行韓國監察制 度,最後並就前面所述作一比較。 第五章:結論。就本研究作一結語,並提出改進之建議。 語云:「他山之石,可以攻錯」。綜合比較了中、韓二國的監察制度,發現中國監察 制度中頗有值得韓國借鏡之優點。然無可諱言,二國之監察制度仍有值得努力之值。
26

不同技術密集度之管理控制與績效的關係

田鳳娟, TIAN, FENG-J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共一冊,約五萬字(圖表不計),全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緒論,首先分析本文研究背景與問題,進而闡述研究目的。 第三章探討有關技術密集度、管厘控制和組織效能等之理論與文獻,再據而提出本研 穹之觀念性架構,並界定各研究變項。 第三章為研究設計。先依研究目的建立有關之研究假設,同時說明本研究樣本設計、 調查執行過程、分析方法及研究限制。 第四章按產業別及技術密集度的高低,分析一般現況,並探討企業間的差異,檢定有 關假設,說明研究發現。 第五章探討本研究各變項間的關係,並分析各企業特徵因素與組織效能間的關係,以 發掘台灣企業在技術密集度與管理控制制度的最適組合。 第六章總結研究發現,說明管理涵義,並提出後續研究之建議。
27

內部控制流程圖在審計上的應用之研究

呂宗志, Lv, Zong-Zh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內部控制流程圖,是研討和評估內部控級的重要方法之一,而內部控制的研討和評 估,又為審計外勤工作準則所不可或缺。審計人員研討和評估內部控制的主要目的 ,就在評估其可資信賴的程度,以作為審核財務報表時,決定抽查的性質、範圍、 及時機的合理依據,本文即旨在探討內部控制流程圖在審計上的應用情形。全文計 分七章,茲述其大要如左: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內部控制與審計程式的關係。 第三章 內部控制流程圖與內部控制的評估。 第四章 內部控制流程圖的設計。 第五章 內部控制流程圖的應用。 第六章 證實試驗與電子資料處理。 第七章 結論。 #2810619
28

產品研究發展成本控制之研究

呂季娟, Lv, Ji-J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主要在探討產品研究發展過程中成本控制的方法,內容共分為七章,共一冊。 第一章 緒論,敘述本論文研究動機、目的、範圍、方法及所受的限制。 第二章 研究發展之概述,首先敘述各國政府及民間對研究發展之重視,以研究發展 支出之成長情形來說明,並附以圖表;再次討論研究發展之定義、分類,以利於成本 控制之實行。 第三章 研究發展支出之會計。本章討論研究發展支出之會計處理方法及其理論基礎 ,並指出現行處理方法,而後簡要說明研究發展支出之會計制度及運用之會計科目, 並敘述研究發展支出成本資料的報告方式、種類及其績效的評估。 第四、五、六章 為本論文的重心,即在討論產品研究發展成本控制之方法。第四章 先敘述產品研究發展成本控制之重要性及所適用的組織型態,而後討論如何以預算來 達成成本控制之目標;第五章,先介紹網狀圖技術,如計劃評核術,計劃評核術成本 ,要徑線……等技術,而後討論如何用在產品研究發展成本控制上。第六章討論標準 成本如何應用在產品研究發展成本控制上,並兼述標準之建立。 第七章 總結。
29

美國官僚制度的民主控制

張暔昌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二十世紀實在是一個大變動的時代,是由傳統社會轉變為現代社會的轉形期,無論是西方社會抑或非西方社會均追隨著現代化的巨輪邁進,人類所欲追求的乃是求「真」、求「善」、求「美」 的生活,在於獲得最大多數人最大的快樂(the greatest happinese of the greatest number)。追根究底而言,人們產所願走上的終究是自由快樂之路,而不是奴役憂懼之路。 二十世紀新社會的來臨,「大政府」因勢而起,從事的是服務人民,廣造福澤,被及群眾的神聖工作。人們沉浸在幸福的漩渦中,瞬時,大政府籠罩下的陰影-「官僚制度」逐漸的擴大,有侵凌人民法益之虞,尋求合法民主的控制之道乃為必要。 本文共分六章,計約九萬字,內容要旨概略如左: 第一章:緒論 旨在說明官僚制度的意義,本文採取的意義是指龐大行政機構和其內部的公務人員而言。繼之討論民主控制的內涵,就問題的發生與解決,控制的意義,理論與方式作一般性的探討。最後並對美國官僚制度的現況作一概況,以為參考。 第二章:行政部門的控制 首對層級體系監督遭遇的若干限制,略予析述。次就行政首長握有的種種領導權,對於官僚的控制力量,在法制上予以申述。再就各級行政長官的監督和聯邦人事機構的管轄所具的控制地位,加以論述。 第三章:立法部門的控制 說明立法控制的真義,乃是議會不僅在於制定法律,更進而監督法律的有效實現。美國國會運用了多項的策略從事行政行為事前與事後的控制。再說明這些工作是由立法控制的機構-參眾兩院委員會以及審計署來實際運作。最後,提出立法控制不得過份侵害到行政應有職能的基本問題。除非這個問題解決,否則對官僚制度的控制,恐難獲得理想的效果。 第四章:司法部門的控制 首須說明行政機關權力的擴大,不僅局限於行政權的行使,同時具有準立法權與準司法權,以致發生行政自由裁量的合法程序問題。倘若行政官署未依合法程序侵害人民法益,引起爭訟,則訴諸法院進行司法審查,以為制裁救濟。並鑒於行政行為的司法審查遭遇的若干困難,乃建議行政法院的設置,可收迅速省費之效。 第五章:正式機構以外的控制 概說部分談及本章為何僅討論與論和利益團體的原因,並說明二者是為美國民主政治的兩大基石。人民藉由社團組織的方式發抒其議論,蔚成影響政府作為輿論力量。次則強調輿論和利益團體運用各種控制的機構與策略,產生約束的作用。 第六章:結論 總結說明美國官僚制度在憲政法制的精心設計以及人民力量的發揮之下,確能有所節制。並就官僚制度在大政府之下的前途作一預測:官僚制度與民主政治在本質上雖是相互衝突,但是民主主義者常以「政府是為必要的罪惡」,官僚制度的必然存在卻是無可爭論的事實。亟謀兩者相互調適乃成為現代政治學者與行政學者所宜深究的問題。民治的政府是基於人民積極的同意,設若激發人民直接參與政治的興趣,培養遵循法治的習慣等等,而後民主政治與官僚制度方能相輔而相成,並行而不悖。我們走的才是一條自由之路而非奴役之路。 本文撰寫期間,備極艱辛,幾度擱筆,最後得以完成,全承雷師飛龍懇切指導與鼓勵,生實衷心銘感。又本文撰寫的動機與觀念的形成,亦得自於雷師底教誨與啟示。張師明誠課間諄諄善誘,傳師宗懋督促叮嚀,王師君始多方指引,以及同窗好友陳永亙,何沙崙的相互砥勵,惠我良多,謹此致最深忱的謝意。惟生資質駑鈍,誠恐所撰未能報答諸師長與學友的關懷於萬一,只得勉力從事。中美兩地煙隔千里,生實無法親赴體驗,實際探討總覺隔靴搔癢,只得就理論與制度方面從事圖書資料的整理研究,深覺舛誤與盡深入之處,所在多有,恭祈諸位師長惠賜教正。
30

論公司治理下內部控制與內部稽核之實現與變革-以金融機構為例

連煥明, LIAN, HUNNA-M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真誠落實履行公司治理的宣誓,承諾防止脫法行為的發生、強化對公司經營之管理權責,及確保所有與公司有關之實性事項等信息準確且即時地披露,是金融機構或企業體賴以永續經營、成長、茁壯及吸引廣大投資人及資金提供者的青眛和信心的基本條件及責任,故而,公司治理是金融改革中最重要的一環。 金融機構是為社會公器,作為經濟社會穩定與發展的基石,他的永續經營關係著存款大眾、投資人、債權人、及金融從業人員的正常生計,站在維護社會正義及經濟秩序,絕不容許其毫無預警式地發生財務劇變或惡性倒閉,因此,主管機關、金融機構之董監事、及高階經營管理階層有著更大的責任和義務,來維繫其正常運作,也因此,對金融機構之公司治理的落實及要求,亦將較諸其他各產業為嚴格。 本論文以參考文獻法,闡述公司治理、內部控制、及內部稽核的意義及架構、釐清其間之關係及分工與責任,並爰引文獻論述,擷取精要,提出淺顯易行可資應用之內部控制及內部稽核方法及策略,以期金融機構能藉由內部控制及內部稽核的檢核及驗證,達到自律及自檢,並以金融機構為社會公器,提出五點建言,以落實公司治理實務準則。

Page generated in 0.0159 seconds